【专业读者】左撇子|好故事的诞生,让好电影成为可能

【专业读者】左撇子|好故事的诞生,让好电影成为可能

我们常常在问:「台湾的国片为什么起不来?」原因百百种,最常听到的当然是「台湾市场太小」、「资金不够拍」、「人才外移」等等。其实,这都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关键在,没有一个好故事! 即便是好莱坞,观众也不太管你特效花多少钱,演员演技难度有多高。说穿了,大家看电影就只在意:这个故事他喜欢不喜欢,看得满意不满意。好的故事,又可以简单地分成三点:(1)剧本是否有足够的创意;(2)导演怎么跟你说故事;(3)整个故事传达出什么意义。 当然,这是简单的区分,同时重要性也见仁见智(关于剧本,再多的书都讲不完了,何况单用三点来解释)。尽管如此,你会发现好的故事,几乎都满足以上三点。即使某部电影的卡司不强、特效不多,但是好故事就是好故事,看完电影后大家最常讨论的就是「这个故事」!所以,好故事最有可能被口碑传递,好故事才可能卖座。而且,要满足上面三点的「好故事」,真的不需要什么成本。不需要砸大钱请大牌,不需要付出高额代价的特效成本。最需要的,就是脑袋成本。 因此,台湾国片想要翻转,最关键、最该也最值得去努力的方向,就是找出好剧本!镜文学这次举办「影视长篇小说征奖」,正好就符合前面所提的这个目标。目标在于,透过征奖的方式,找到适合拍成影视作品的「台湾原创小说」。不只是能拍出影视作品,还要是台湾、原创的小说。 所以在收到镜文学的推介邀约信时,我真的是毫不犹豫就答应了。除了支持他们正确做事的方向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也希望能回馈自己生长的土地、长期待著的台湾影视圈,为台湾有潜力的作品尽一份微薄的心力。 这次我推介的作品《抢错钱》,得到了「镜文学影视长篇小说大奖评审奖」这个奖项,这部作品能受到评审小野、王小棣、叶如芬、刘蔚然、骆以军等老师青睐,他们都是影视、文艺圈的资深前辈,势必出之有因。虽然无缘与前辈们共同讨论,不过我想用前述的三点来检视《抢错钱》这部作品,就这个架构下看看这会不会是个好故事,又是否能呼应到前辈们的观点。 (1)剧本是否有足够的创意 这《抢错钱》这个题名,就已经够有创意。一个强而有力的题目开头,让人好奇到底怎样「抢错」钱。确实,在众多抢案作品中,不外乎都是严谨的智谋抢案,比的是创意抢劫手法,如《瞒天过海》系列;不然反之,便是荒唐诙谐的喜剧抢案,主角们并非神机妙算,总是发生许多执行悲剧,悲剧一多,就成了戏剧。 但《抢错钱》,却跳脱了上述常见的两者,竟然偏向写实主义,去刻划一个事件中不同角色的内心写照。采多线叙事手法,随著时间交代整个事件,确实有著《敦克尔克大行动》的影子。这样的手法很吸引人继续读下去。整体来说,这作品破题强而有力,叙事风格少见而成功。唯一缺少的,可能是更强、更有创意的结尾,好来匹配这样引人入胜的开头与结构,略有遗憾之感。但这毕竟是我个人的主观期待,并不一定代表所有人的想法。也或许,这样的安排就是作者灰阶的本意,也是作者创意了。 (2)导演怎么跟你说故事 好的导演擅长把故事说好,《抢错钱》则帮导演做好了大半的功课。如同前文所说,作者运用了多条轴线去描述一个事件,不是《刺杀据点》那种一直反覆看同个事件的「跳针」作品,而是随著时间演进、视角的交错,每个角色在每个时段都身负著推进事件的任务,并在这有限的过程中,作者勾勒出每一个角色的形象与风貌,这是很不错的安排,也是很适合拍成电影的作品。你可以很容易地想像出这故事拍成电影的画面。 这则故事的叙事是电影的节奏,加上人物都是透过台词、选择与环境来刻划,并且有著鲜明的形象,几乎可以说是一边看著小说,脑袋就能自动谱出电影化的画面。更棒的是,这剧本的成本不会太高,没有科幻技术、特效的场景,很接地气地描述著台湾的一角,相信是导演与制片看到都很放心的作品。所以,我相信这会是相当成功的「影视化」剧本。 (3)整个故事传达出什么意义 一部作品能不能卖座是一回事,能不能隽永流传则是另一回事──这取决于电影的深度。深度的关键之一,在于能传达出什么意义。就《抢错钱》而言,可以说整个事件与人物都是台湾的缩影,说是黑色幽默,不如说「黑色」远大于「幽默」,而那个幽默还真的是苦中作乐。每个人都带著绝望,眼里都看不见对未来的希望,有的都只是处理当下,每个人都处在某种妥协、将就,走一步是一步的状况。这并不算是讨喜的娱乐风格,却记录了我们走过的岁月。 所谓的作品,都是投射著每个时代的困境。或许,其中一位主角写下的信,就是走过这些岁月的我们,给台湾的一封忏悔信吧。 以上所提,与其说推介,倒是带著一点导读的感觉。毕竟,这是作者的初试啼声之作,难以过誉说这部作品是「相当成熟的作品」,也许还需要点时间酝酿;但能确定的是,的确「相当具有潜力」,可望作者笔力经时间酝酿后的熟成。左撇子我一直在做的,是「让你的电影更好看」,透过以上分析,可以说《抢错钱》还有进步空间,但我肯定这部作品确实做对了相当多事情。 我希望透过这样的引介,让大家更有机会看到这作品的优点,同时一起鼓励有潜力的台湾作品。希望下个十年,更多的台湾人不再绝望,年轻人眼里充满著梦想,我们的未来更有希望。 本文作者 | 左撇子以「五件事让你的电影更好看」、「看电影长知识」、「看电影玩世界」深获网友好评,有别于其他影评,针对电影中的各项延伸知识及社会探讨,强调电影是反刍生活中酸甜苦辣,以及增广见识的重要媒介FB:左撇子的电影博物馆   现金入手发大财?但他们抢错钱了!!!★ 镜文学影视长篇小说大奖|评审奖 ★ 7月8日正式出版!博客来 诚品 金石堂 读册 

+ More
【深度书评】小部|灿烂如黄花的晚唐,白衣书生的传奇异闻

【深度书评】小部|灿烂如黄花的晚唐,白衣书生的传奇异闻

在镜文学见《次柳氏异闻》,颇有他乡遇故知之感。2009年起,缪思出版经营华文奇幻书系「万花镜」,我本本追读,发现无患子、谢金鱼等历史小说能手(后者如今已是著名历史普及网站「故事」的创办元老,其《崩坏国文》更在书店卖得吓吓叫)。几年过去,缪思收场,其作品不是转移到木马出版,就是版权回归作者,世事无常,小说常在。如今重阅旧作,补上当年未出版的篇章,心情却有些忐忑,到底昔日爱好是真识货,又或者年少无知的高捧美化?可随著嘴角的上扬,答案自是揭晓。 无患子的《次柳氏异闻》系列,以晚唐为背景,描写替人捉刀的白衣书生柳飞卿的种种奇特经历,以中短篇篇幅,网罗各色类型,时而玄怪,时而凄凉,时而情爱。更特别的是,小说穿插种种唐人生活细琐,却能做到细致而不堆砌资料,长安城区街道勾勒一清二楚,诗文典故信手拈来,〈染轻容〉题材取自《酉阳杂俎》猩猩血记载,〈书中自有〉揉合了两篇唐人传奇〈枕中记〉与〈南柯太守传〉的架构及精神,〈郁彼北林〉引司马迁〈西南夷列传〉,述说邛都国存在……,更可见作者高才博学,文、史、杂学无一不通。亦谐亦庄的笔法,更令小说兼具可读逗趣与料峭深沉,气氛切换自如。 年岁增长后重读《次柳氏异闻》,更意识到柳飞卿的性情奇特,他有著文人的潇洒任性,亦若寻常百姓吃瓜看戏,还天生自带衰运,不是要帮蜘蛛精找单恋情人(虫缉丝),就是被迫成为高人徒弟,强逼点穴拜师(染轻容),连山林遇狼,请土地公保庇,却碰到久久从地府阴间返回人间游赏的刘备与诸葛亮,更开启了砍僵尸打怪之旅(郁彼北林)。可别看他总奔波劳碌,就误以为他就是名搞笑丑角,那是他的好友崔相河的人设,固然屡屡奇遇,令人哭笑不得,柳飞卿实质被寄托更多晚唐士人感怀,〈十八骨伞〉内,他从追查古伞身世,牵引出对老迈教坊乐师的堪怜悲悯。〈缚红丝〉中,他作为旁观者,目睹士人为求富贵舍弃痴心舞妓,攀附高门贵女的悲剧,虽是好友兄长,不愿评断,可心底却更为青楼女子抱不平。 而最能显其文人抱负的,莫过于〈书中自有〉。崔相河视之珍宝的历年策论范文,柳飞卿以「东西」轻贱称呼,还理直气壮:「我们这身学问,将来也不是货与帝王家,换几石米回来填饱肚子罢了,别把自己看得太高了!」这则近七万字的小说,发展离奇,辗转描述他跟崔湘河到了霍七家中,后者贱售古籍实属无奈,乃因遇鬼而被迫脱手,出于好奇,柳崔二人留宿待鬼,却双双卷入奇境。柳飞卿成了玄室国的座上宾,是玄王从大唐天朝迎来的贵客,希冀其智力兵法能救助他们于邻国蟠木国的虎视眈眈。从平凡士子到救国军师,柳飞卿担起沉重包袱,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穿越后大展奇才的兴奋热血来得短暂,更多的是重责大任带来的压力,目睹老王衰微,王孙跋扈的恼怒与凄凉。不得不说,濒死返回人间后,小说著实文风骤变,从亡国悲愤到搞笑唐突,看似情绪截断,大大煞风景,可反思深意,却觉得这隐隐指向生死荣华富贵,也不过可痴可笑的禅悟境界。 然而,假如被〈书中自有〉的浩然正气给唬了,以为柳飞卿真是什么隐遁民间的淡薄名士,未免也高看了他,他的本行可是做代笔捉刀的,试场上替人当枪手,试场外帮人写些行卷诗文,呈给主考官留个好印象。这样有几分文人傲气,却还是得劳碌于经济营生的凡夫俗子形象,要抓得恰如其分并不容易,更别提柳飞卿多数时候并非立体角色,他在小说的作用,多半是推动故事发展,可无患子仍夹藏不少文人慨叹,再加上晚唐时局的安排,令其巧思慧黠格外引人瞩目。 整系列并未大肆渲染颓败气象,无患子笔下的士人依旧苦读应考,依旧爱凑热闹,依旧贫嘴戏谑,依旧上平康坊找烟花女子寻欢。可小说在细微处,仍然可见盛世衰微后的历史遗绪,比如蜘蛛精谷承尘的一柄宝剑,被人看出乃藩镇动乱时,节度使豢养的死士遗物;比如依附于梅树的幽魂,乃三十余年前甘露之变,清君侧不成,暴尸于市的忠臣。而柳飞卿的飞卿二字,取自温庭筠温飞卿,温老前辈同样是晚唐人士,作为花间词人,浪漫成性,柳飞卿的人设延续于此,却不止步于此。无患子不只想写出一个纪录晚唐的人,而是一个活著的人,他会遇难,会冒险,会探案,甚至卷入爱情公案,在那些或离奇或凄清或令人叹惋的传奇里,活下去。 本文作者 | 小部驯兽师、杂食阅读者,近期越读越发吃力少量,耐性越来越薄,迷恋车上补眠与熬夜,很怕对世界失去兴趣。Blog:剥洋葱

+ More
【深度书评】龙猫大王|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深度书评】龙猫大王|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以前在看日本科幻小说三大家之一的小松左京作品时,总会惊叹于他对于未来世界的奇想。但他笔下的未来世界细节之精细,似乎已经不只是想像,而是彷彿小松已经先亲手创造了一座真实的世界模型,而所谓的「小说」,只不过是他拉张椅子坐在旁边观察模型的「写生」作品罢了。小松左京大师已经辞世多年,我总以为现代科幻小说家,已少有人愿意再像他一样当个「建筑师」──屏气凝神地打造整个虚构世界的一砖一瓦,只为了让生长其中的角色们轮廓更加真实。没想到,游善钧的《完美人类》正是这样的作品。 也许年纪轻轻的游善钧真的是小松左京的私淑弟子也说不定,因为在《完美人类》里的西元2133年世界,宛如把我们的地球打掉重练。包括政府机关体系、法律、国际情势、医疗体系、大众交通、随身数位装置等等,未来的食衣住行生活处处,游善钧都放进了自己的创意,让它们看起来更酷、更美好、连它们的命名(例如「托米特之眼」或是「所罗门王之戒」等等)都有雅致的典故──iPhone实在是个平凡的名字。但是考虑到小松左京也有很多探讨人类进化极限的作品,这似乎不免让人质疑,《完美人类》会不会是一部小松跟风之作。但是也许游善钧与小松左京一样都是细节沉迷症患者,可是《完美人类》首要迷人之处,却是小松左京无法企及之处。 《完美人类》的故事主场景发生在某个略称「T国」的国家,恰巧与我们所在的蕞尔小国首字母相同。《完美人类》虽然在书写120年后的虚构未来,字里行间却隐隐地挑衅著当代台湾社会政经情势。不管是政治家的行事作风、台湾的原住民问题、或甚至是外交困境等等,很难不在阅读《完美人类》时有一种「未来讽今」之感。这也许是阅读本地作品才能够享受的难得乐趣,因为我们与作者生活在相同的时空之下,他们对大环境的感喟能让我们感同身受,不管是明嘲还是暗讽,在地的我们总能敏锐地发现那点作者刻意隐瞒的心思。而在《完美人类》这样卖力将书中世界盖得圆满完整的小说里,更让那个遥远的22世纪未来台湾,仍然隐含著一股浓浓的21世纪台湾味。 但是游善钧并不只是一位喜欢嘲讽的建筑师,他建筑的完美世界,是为了乘载一个等同于人类原罪的巨大欲望──人人都想长生不老。即便在那个完美世界,这种与生俱来的欲望,仍然造成了人类族群的共通悲剧:由于人口爆炸,因此出现了「能判定自然寿命的机器」,与「决定生死的优生法律」。人类的意义几乎被简化为一串藏在基因里的天年数字,只要你注定活不过某个年龄,你就应该被淘汰──即便你才刚出生。 人类在极限社会里逐渐不被当人看的悲观未来,我们已经在《超世纪谍杀案》(Soylent Green)或是《绝地再生》(The Island)这样的作品里耳熟能详。但是《完美人类》并没有致敬这些经典,它让一个似乎长生不老的「完美人类」,降临在这个外表光鲜亮丽的病态世界中,引起各界的明争暗斗。国家希望得到完美人类作为隐形国防实力;有人希望从祂身上获取不老不死的秘密;在各种欲望交织之下,完美人类是否真的长生不老似乎已不再是重点,祂成为了象征胜利的战利品,而那完美无缺的面容上映出了众人丑恶的影子。 《完美人类》尽管主旨有些沉重,但作者以天才少女冒险故事串起这些肮脏的你争我夺,避免了枯燥乏味。主角何君亭是货真价实的天才少女,因为她克服困难的方式,几乎没有一次是透过体力取胜。对这位被设定可以轻易解出黎曼猜想──还是在有时间限制之下解出来的──这种千古难题的学者型主角,《完美人类》安排了许多我们无法想像的数学难题,作为她大显身手的杂鱼关卡。对于熟悉少年少女冒险的读者来说,这种动脑比动手快的主角,倒是有一种奇妙的新鲜感。 但是题目下得大,答案也得收得妙才能显得高明。《完美人类》破天荒的剧情设定、加上讨喜的少女主角、更别提那些高科技到近乎魔法程度的迷人数位装置——这样拍成电影的成本会很高啊——这本科幻小说的确做到了引人入胜,甚至是让人流连忘返于那个既遥远又熟悉的未来T国。但是回到「谁能决定寿命长短」的千古难题,作者巧妙地回避了这个容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论争,而把答案留给读者自己思索。这不免有点让人意犹未尽,因为我们已经见识到游善钧令人惊喜的工笔细雕世界技巧,连带地也希望他能给我们一个同样惊喜的答案——尽管这个答案远比黎曼猜想难多了。 或也许,「人身难得,如优昙花」,也许佛家早就在千年前给了我们答案。成为人已经是生命最值得荣耀的机缘,而永生不死并不是自然的本质。我们应该珍惜如同昙花一般难得的生命,才能开始珍惜其他个体的生命……想到此处,也许这种思维才是小说家之言,反倒游善钧的《完美人类》更像是一种迫近真实的预言呢。   本文作者 | 龙猫大王粉丝团「龙猫大王通信」主人 ★ 【世界太拥挤】我想要活,只好请你去死?《完美人类》3/25上市★《完美人类》征件活动全面展开!  

+ More
【专文引介】马欣|追寻他人鬼火前,娱乐记者如何先制伏自身心魔?

【专文引介】马欣|追寻他人鬼火前,娱乐记者如何先制伏自身心魔?

看完《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之后》,心想这样的魍魉之境一点都不陌生,愈靠近名利之处,如同有熊熊火焰燃烧,愈明亮的舞台,四周的黑暗就更深邃,这是自古皆然。 于是读完后,曾与本书的故事原型与素材提供者分享心得,书中的几位娱乐女记者,每日真枪实弹地接触第一线新闻,虽然女主角自认热血,但要在这样的名利场里揪出知名人物的欲望鬼火,她是否又能制伏自己的心头鬼? 我在当影剧线编辑时,台湾影剧业正是风光大好之时,日日是热闹的记者会,大排场的庆功宴更是开不完,娱乐记者像置身大观园一样,一路花红柳绿,彷彿有开不完的宴席。 如此繁盛的产业,也把人的欲望养得跟池中的锦鲤一样活跳跳地争食,无论幕前或幕后的人得利,周边的娱记也如大观园的丫头与姥姥们争著排名,争的不仅是八卦与独家,争的更多的是权力的展示。 九○年代整个热钱烧起来,记者收礼的风气开始浮滥、唱片与经纪公司不断制造假新闻、透露别家公司艺人的八卦来换取自家的版面、大牌记者抢著为主打歌作词的高报酬等等。影剧线在社会眼光看来或许风花雪月,但在当时是个肥缺,因此辛苦是必然的,对内总有人要抢这肥水多的线,几个记者在社内大战时有所闻,对外每家大媒体记者自己的面子与排场更要做足。 说穿了,这是一个不仅明星要作态,幕后与记者都要摆出排场的圈子。固然有不少认真跑线的记者,但浮夸气氛已成,九○年代末,唱片与戏剧品质开始下滑,各种作态与摆谱足以混淆视听。远看简直是本《红楼梦》,预见迟早得楼起楼落,内在崩坏地迎来二十一世纪时台湾影剧业的萧条。 这样彼此歌功颂德、做新闻如做假球的时代,迎来香港八卦杂志的攻城略地,以够腥更狠辣的方式,掀开了之前台湾九○年代唱片圈的酱缸文化,如此造就了这本书中的自命要追求真相的记者刘知君与林姵亭,还有两位女主管,这样紧咬不放的记者特质,看似追求真相(是也追到了一些真新闻),不想像以前许多记者那般粉饰太平,他们是追出的饭局价、吸毒趴、耍大牌、潜规则等新闻头条,久了也知道那只是咬出冰山的一角,咬出了空虚的本身,这类新闻开始无限循环,如吃不完的流水席,八卦隔周只有厨余的温度。因为周刊本身用字是咸腻过火的,字这东西写得过重会吃掉一切核心。 这一行只有作品能论功夫真假,其他就是造梦,连明星当事人与幕后推手都难分真假圈子,观众目光追逐的是他们一早就预约的一哄而散,与古时候乡镇戏台子一搭无异,人们凑近,半日的热闹就是图个以假乱真。 因为众人的不当回事,影剧记者很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论里面如何厮杀,抢到了什么头条,或是如爱高调收集多少明星朋友当作「江湖地位」的虚荣,都是自己的黄粱一梦,他人只当闲事一桩。如同被关在大红灯笼里,谁也不踏实地在这五光十色中,彼此看似热络却从不真切。 这本小说里的四位女记者,主管或嗜血,或收贿,或是卧底追独家而牺牲了生命,或主角锲而不舍追踪到某大经纪强迫旗下艺人性招待的真相,故事中呈现出的记者的焦虑生活,的确写实。写出我这十多年来看到的娱乐记者的众生相:牺牲生活、为流量产出大量文字,在这样异常的节奏中,有人开始上瘾,即使偶尔感到抢即时新闻的空虚,偶尔感到交浅言深才是这行的本质,但如滚轮上的老鼠也回不去。 这样的状况发生在经纪、企宣人员、记者都是如此,我们被红灯笼的皮影戏所吸引著,以至于自己同样在演也都不自觉。但随时散场的落寞,却是我在影剧圈边缘游走时最大的心得发现,包括艺人都无法承受这随时散场的落寞,我们都紧接著要去找另一场大戏,即使那红艳艳的世界里有亮光但也到处都是鬼影,如同小说中所呈现出的黑幕。但与其说我们是为了多有使命感而追新闻,更接近的是一群怕寂寞的人在追寻光源,即使怀疑这一切是幻象,人们也吃不完这一切的空泛,且永不饱足,不仅书中的四个女记者被这幻象吞食进去,里面受害的援交网红也是,我们空吃著那些霓虹光,几年下来喂大了我们更多的黑暗。 这大概是我在月刊当采访的原因,因为离一步观看前方的修罗场太吸引人了,我每每看得入神。无论是谁的欲望之鬼吞食了对手的名声;还是谁出卖了敌手的致命八卦,或是哪个记者长期被唱片公司喂养八卦以致受制于人,抑或是当年哪位大牌记者搬家,会指定唱片公司送他各式名牌电器,也是想挨近艺人求欢的褓姆绯闻,这哪有什么稀奇呢?我看著人们的心头鬼跳上跳下,谁可以幸运地看到这样如同阴阳师安倍晴明眼下的妖魅世界? 关于这本小说最有趣的,不是那两位年轻记者如何卧底抓新闻,而更像是被这娱乐场子内化了的人,极尽所能想把这圈子的妖怪现形,哪知在她们追新闻时,也对映出了自己心头的那些鬼火。所以我曾思索为何这书名要注明是「女」记者,的确,这行是阴性的,在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工作生态里,女记者的歇斯底里时有所闻,多数因为自己的不被重视而前帐后算,或是要装出一个甄环的威仪,压制其他的女性同业。这「女」字,显影了我们的宫斗剧基因到现在还没去除,那种守住腹地的阴狠是这行争斗常有的特质。 于是女记者居多的影剧圈对于权力的抓取仍是旧宫闱的思维与手段,也一如书中所写,记者圈女性彼此的厌女昭然若揭,对无形的权力顺服更是女主角刘知君的特质,她对体制的乖引出了她的狠,因为只有一个视角的盲目而毁了另一个女明星,刘知君的自命正义,何尝不是浑然不知的平庸之恶? 这圈子太有趣,我曾经历过,看到这一切现形,一路是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从业者,但欲望这景幕把多数人给抓住,不是没好人,但正常人不多。这多年下来让我这双眼看尽张爱玲说的那袭华丽袍子下的蚤子,你要看吗?都在这书里,主角们都是蚤子。  本文作者 | 马欣作家、影评人 ★  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之后,你好奇的,是什么版本的真相?★《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之后》前导微电影  

+ More
【专文引介】李桐豪|桃红色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专文引介】李桐豪|桃红色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那是报纸一天热卖五十万份的年代;那是全民争看《超级星光大道》的年代,节目尾声萧敬腾逆袭、杨宗纬退赛,最后一集火影忍者似大乱斗鏖战到午夜仍未知结果;那是三立偶像剧犹可如同芒果香蕉外销大陆的年代,《败犬女王》、《命中注定我爱你》,便利贴女孩被内射成孕,总裁与小资女在爱情里的傲慢与偏见分分合合,谁都想知道姜母岛村姑情归何处,收视率一度飙高十三。那个年代的娱乐新闻多好看呐,然而华丽往事如烟消逝,俱往矣,一切的回忆都像是白头宫女的天宝遗事。 那时候,我是木瓜霞,就职于苹果日报娱乐中心工作,先编辑后记者,时间约莫是孙燕姿发《完美的一天》到《逆光》两张专辑之间的事情。 严格来说,应该是整个办公室,无论编辑或记者,都是木瓜霞。八卦碎嘴、小奸小坏、搬弄是非……那是我们的共同人格,新进的编辑和记者都从这个单元开始练刀。 娱乐编辑所学何事?过午应卯,午夜离开,每日作息大致如下:两点刷卡进公司发预发版面,听锄报。所谓锄报,即各部门高层们当日新闻的意见反馈,谁把蔡依林的三围罩杯写错了、谁拼错了孙芸芸跑趴身上行头品牌的英文名,谁就准备提著人头领旨谢罪。傍晚时分,编辑头目开定版会议,讨论记者回报的新闻孰轻孰重,林志玲或舒淇谁做头版?志玲姊姊上海记者会有露奶?那就决定是妳了。 会议上,谁都是一颗富贵心,两只势利眼,影剧版拜高踩低,跟红顶白,从来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照片嘛,谁担当领衔的宫斗剧正夯,谁打了一个喷嚏都可以做头条,那个星光一班谁啊,两年没工作,户头只剩五十块?啊又不红,写两百字,摆后面就好了。 会议结束,各人有各人分配的版面,根据新闻提要找照片,当日摄影记者拍回来的照片,或者是资料室调照片。挑图要领,女明星照片清凉暴露为原则,翻白眼丑怪照也很欢迎。备妥照片,和美编讨论版面,此刻,外头跑线的记者也陆续回公司了。我们坐在电脑前等记者供稿,改稿下标。「某某哥,你稿子里杨祐宁皮衣是古驰还是亚曼尼?」「某某姊,萧亚轩绯闻表兄弟图表要先上传给我喔?」我们隔空喊来喊去,兵荒马乱之中上传稿子给美编,坐立难安等对方打电话说可以看初排,再跑到他的座位,一校、二校,出清大样,主管签核,得,九点准时降版,结束,如此的一天。 「《色,戒》首映,章子怡踩场当汤唯透明」、「谢欣颖被讥小奶脸,火辣挤美沟堵乡民嘴」,娱乐新闻是一席华丽的宫廷盛宴,譬如紫禁城,唱片天后情歌王子闪闪发亮,而我们只是最低阶的宫人太监,擦亮每个新闻标题。标题,标题,始终是标题,好标题是门面,决定新闻卖相。下标,虽小道必有可观焉。女明星学插花的新闻能有什么好看的?神来一笔那个谁「学花艺插出快感」,即刻活色生香。八点档小生医院探视生病前女友,偶然被拍到一张疲倦地打呵欠逼出眼油的照片,好编辑一出手,即是「旧爱倾尽情泪」。 奶香提味是必然,「白歆惠祕生子后暴升四罩杯,二十五吋纤腰扛不住」、「瑶瑶晃半球力压孟耿如美背」……女明星胸前一对车头灯照亮星途,影剧版无奶不欢。影剧版不必做到白居易「语质词俚,却是老妪能解」,但力求青春期的中学生可以理解,此乃影剧版读者最大公约数,哪个发育中的男孩不爱盯著瑶瑶一对豪乳打转,哪个中学女生不爱看著GD、宋仲基等一堆欧巴的胸肌思春呢? 娱乐新闻不是文学作品,我们总不能寄望记者在报导里像佛洛伊德一样做心理分析,我们宁可含沙射影地嘲弄,女明星短期游学就是伴游,饭局就是卖淫,娱乐新闻的两性观就是金钱观,真钞换贞操,女明星不用十八公分,一张新台币千元大钞长十六点五公分就可以顶到肺。 主管耳提面命,只要人有了比较,就有了八卦,胜负表是娱乐版基本菜色,比收入,比身材,比学历。谣言止于智者,但智者往往不在办公室。身处娱乐编辑台,我们乐于搬弄是非,散播八卦。无风不成浪,无八卦不成明星,但凡艳星都有饭局价码,但凡豪门婆媳妯娌皆不合。粉丝崇拜偶像,去他们的演唱会,看他们的电影,偶像无法占有粉丝,但粉丝却可以藉由八卦占有偶像,原来伊能静也会跟小哈利去逛ZARA,原来蔡依林也会和锦荣去威秀看电影,他们也喝可乐吃爆米花,八卦把她们拉下神坛,打回肉身凡胎,变成我们。 我们散播明星八卦,也说自家人八卦。茶水间谣传谁谁谁保温杯里恒常装著威士忌,故始终可以维持著迷濛而温暖的微笑;谁上不三不四的交友网站约砲,照片穿著暴露,触须都探出内裤来。八卦如口香糖,放在第一人嘴巴咀嚼最是热辣芳香,传了好几口,味都变得淡寡而无味,故八卦抢先也抢鲜,办公室里,八卦以时速九十公里的速度流窜著。 办公室前途茫茫,唯有八卦鹏程万里。八卦为抒压,八卦为娱乐,八卦也为斗争。谁谁谁肖想某个主管的缺,八卦就会抢在他跟前替他争取,说他去慈祐宫旁的夜市批文王鸟卦,半仙说他奉天丞运,志在必得,然而八卦同时也抢在他面前坏他好事,八卦说女上司去算塔罗牌,抽中宝剑,大师说另一个某某某比他更辅佐女主。 谁有都委屈,谁都有怨恨,然而,办公室里有情皆孽,无人不冤,八卦说控制众人生死的大魔头,情场失欢,只能寄情于职场,把整条命都填进去了,下班了,众人都离开了,想起今天还没吃饭,冲一碗泡面,却连举起筷子的力气都没有,趴在桌上,睡著了。用最俗气的譬喻,即我们被囚在一座华丽的监狱,这样工作何苦来哉?问某个大前辈,他这样舌灿莲花八面玲珑,何以在此伏低做小,大前辈说去卖车卖房子要扛压力,哪个工作又可以像现在这样可以睡到自然醒,每天看到这么多帅哥美女,永远有免费的演唱会电影可以看呢?我们谁都是被一份吃不饱,但也饿不死的薪水绑架著。有本事离开的,偶尔见面也是这是笑著追忆往事,患难中再虚假,也是一份感情,那是最华丽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我们都爱娱乐新闻,为了生计,也为了心中某个情感的核心。个人需要娱乐新闻,我们膜拜偶像,明星之所以为明星,乃是我们在孤单的少年时代,在一首情歌、一场电影里得到安慰,寂寞的夜里,一抬头看到明星闪闪发亮的光芒。时代也需要娱乐新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正是因为现实太粗糙,我们需要在一首又一首的靡靡之音,忘记外面的世界有多危险,故而我们阅读娱乐新闻,「费玉清《晚安曲》泪崩舍不得」、「朱延平龙套弟跳级A咖名导金城武进贡鲍鱼报恩」……一张张娱乐新闻报纸是华美的壁纸糊在苍白空洞的人生版面上。  本文作者 | 李桐豪退役娱乐记者 ★  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之后,你好奇的,是什么版本的真相?★《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之后》前导微电影  

+ More
【深度书评】沈政男|随机杀人者的恨世与厌世

【深度书评】沈政男|随机杀人者的恨世与厌世

2014年5月21日傍晚,男大生郑捷在北捷挥刀攻击陌生乘客,造成4死24伤,震惊台湾社会。台湾先前也曾发生随机杀人案件,但直到郑捷的恐怖杀戮行为,才引发各界对这个新兴社会问题的大量关注。 郑捷为什么要杀人?他出身小康家庭,学业成绩不错,成长过程最大的创伤,就只是小学时代音乐课表演唱歌时被同学嘲笑了一下,没有其他任何身心发展、人格养成的高风险因子,为什么长大以后,自己在脑中闭门造车,奇奇怪怪的点子转来转去,最后转出了一个「我必须杀人,才对得起自己」的结论? 郑捷入狱后,有一位怜悯他的网友,跟他通了好几封信,郑捷伏法后,网友把信寄给我,因为我曾对此一事件写了不少评论文章。郑捷的字迹稚气,文笔普通,偶有错字,写文章常引用布袋戏台词来自况心境,对于犯行偶有悔意,但多数时候只是淡然,读来看去,我依旧找不到他杀害陌生人的明确动机。 郑捷在审理过程中,曾接受比一般情况更长也更仔细的精神鉴定,然而从精神鉴定报告依然难以看出,他为什么要犯下随机杀人案。或许就因这样的困惑,负责精神鉴定的医师竟然对郑捷施打镇静药物,试图藉此取得更多的自我剖析,但最后显然也是徒劳无功。 连最好的精神科医师都说不清楚郑捷为什么随机杀人,于是有专家学者干脆用「反社会人格」或「精神病态人格」,来指称这类难以理解的杀人凶手,意思是他们天生冷血,性格冲动又暴力,无法同理别人感受,宛如一头野兽,而野兽是不能被理解的。社会大众对这类凶手的形容也如出一辙——人渣、杀人魔、社会败类! 然后枪声响起,郑捷在无数人的诅咒中结束生命,台湾社会再也没有机会看清楚这位随机杀人凶手的内心风景,当然也不可能更进一步了解随机杀人行为的成因。 无奈的是,台湾社会接下来又爆发了几起随机杀人案,其中至少有两起是以幼童为下手对象。可惜台湾社会的反应,对于凶手依然是「众人皆欲杀」,即使他们罹患重大精神疾病亦然;而对于没对凶手判死的法官,依然是嘲讽与辱骂,甚至把为凶手辩护的律师称作「魔鬼代言人」。更令人意外的是,即使是最能了解行凶动机的精神鉴定专业人员,也无法协助社会大众了解犯案成因,反而治丝益棼,做出了连委托鉴定的法官都不能认同的结论。 一个社会了解人性的企图与能耐杀人都有动机,最常见就是情仇财,而背后也都有指向被害者的尖锐恨意,然而随机杀人并非如此。那些被害者与凶手无冤无仇,甚至素昧平生,根本谈不上有何恨意,为何凶手要对他们痛下毒手? 一个不愿意探究随机杀人案件的成因,并了解凶手内心世界的社会,当然也难以找到预防之道,更可惜的是,这也泄漏了整个社会了解人性的企图与能耐。 还好,台湾社会依然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耗费大量时间心力,而且更重要的,不让情绪淹没理智,而是从心理学、社会学与法律等角度,试图进到随机杀人凶手的成长过程与内心世界,找到一点点可以说明或帮助大家理解随机杀人行为的线索。 《无恨意杀人法》就是这样的一本小说。作者舟动在蒐罗了台湾历年重大随机杀人案件的相关报导,消化了专家学者的解读,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著作与文献之后,运用流畅的文笔与丰富的想像力,重建了随机杀人事件的现场,并带领读者进到办案、审理与辩护的过程,甚至穿越时空,来到凶手的家庭、学校与社区,以一个全知的角度,重新走过凶手的成长之路与犯案经过,并鸟瞰社会的集体反应与应对方式。 书中没有喧嚣呐喊,没有诅咒辱骂,这不容易,更难得的是,也没有空泛的廉价怜悯,或者对于进步价值的肤浅拥抱,《无恨意杀人法》就只是把随机杀人事件的来龙去脉与相关心理与社会背景,向读者交代清楚。对于想要了解随机杀人事件,却又对法院的冗长判决书与新闻报导的片段内容无法满足的人,这本小说是最好的入门书籍。 《无恨意杀人法》的故事情节参考了实际案例,然而除非你对台湾近年的随机杀人案了若指掌,否则不至于影响阅读乐趣。作者写过几本侦探小说,而《无恨意杀人法》应该是挑战最大的一本,因为必须把真实事件写得像虚构故事那么高潮迭起又扣人心弦,而且必须避免流于宣传特定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可说相当困难。令人惊喜的是,作者确实办到了。 由「恨世」到「厌世」的「无恨意杀人」「随机杀人」、也有人称作「无差别杀人」,意指凶手并没有一定要杀谁,而是在公众场所或虚拟世界里随机挑选。这类杀人案在欧美,因为经常以枪枝为武器,造成大量伤亡,因此也称作大规模杀人。至于「无恨意杀人」则是这本小说尝试提出的新说法,而这样的称呼,比起上述词汇更能彰显随机杀人行为的难解本质。 郑捷杀人,血染北捷,这么凶残的行为背后难道不存在恨意吗?郑捷在儿时的课堂上被讥笑以后,曾打算报复,但事过境迁,长大升学,原本他怨恨的人已经不知去向,而怨恨的心,也转为对人世的厌倦,于是他从恨世变成了厌世,因此想要靠杀人被判死刑来结束生命。如果没有死刑制度,郑捷是不是就不会想到此种自我了结的方法?如果郑捷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够好的引导,让他的恨世情绪得到正面抒发,是不是就不会转为厌世? 恨意达到顶点,接下来就是攻击,而攻击的背后如果没有恨意,那就是恨意被转化成其他心理能量,也就是厌世。无恨意杀人的背后,是不是都有一个日积月累,逐渐对世界失望的故事?去读读《无恨意杀人法》。 这本小说对随机杀人案的辩护律师也多所著墨,而且用戏剧化的手法描写了成为「魔鬼代言人」的心路历程,相当有意思。这类案件对司法人员来说可谓崭新的挑战,因为传统的法学训练鲜少触及这样的课题,而这也是法界对于这类案件的刑度如何拿捏,出现严重分歧的原因。 台湾至今为止的随机杀人事件,几乎都使用刀械,会不会有一天台湾也出现像国外一样,使用杀伤力更大的武器来遂行杀人企图的大规模杀人事件?读完《无恨意杀人法》,如果因此对随机杀人事件产生更大的兴趣,请一起持续关注这个台湾社会的新兴议题。 ▶「杀谁都行,反正我只是想被判死!」——无恨意杀人法 ◀ 本文作者 | 沈政男精神科医师

+ More
【深度书评】蔡依橙|认识「无差别杀人」议题的阅读起点

【深度书评】蔡依橙|认识「无差别杀人」议题的阅读起点

我很喜欢这本小说。 「无差别杀人事件」,是个今日台湾社会,需要认真去探讨的主题。但偏偏,这又是个很难讨论的领域,里头混杂了情绪与政治正确之外,议题本身,就横跨了社会学、精神医学、传播媒体、检警系统、法律(记得废死议题吗?)、政治(民怨与民意)等。在每次有相关案件时,我们都能看到大量的评论,但碍于篇幅,几乎没有能综观全局的论述,因为,这个议题太大,也太难,不是一两千字可以说完的。 作者舟动或许有感于此,决定用二十万字,架构一个故事,写成小说,让我们跟著他的文字,一起穿梭在台湾的大街小巷,体验事件相关人物的情绪,认识每个必须考虑到的面向,把「无差别杀人」这个议题的方方面面,带大家「感受」过一次。小说家不说教,小说家直接让你「感受」。 这个企划并不容易,因为无差别杀人议题,有以下特色: 1. 「似乎」富裕且先进的国家比较多,像是美国、日本、德国、挪威、台湾,但这可能有偏误,或许其他国家不是没有,而是一直在发生,只因为媒体管制、维稳需求或人命不值钱,所以没有被报导。即使当地记者有报,可能也因为反差不够,没有爆点,而没有在全世界扩散开来。 2. 「似乎」与社会阶层的分化有关,尤其家庭功能失调,多重困境叠加在行凶者身上,一旦遇到关键触发点,在文明社会中,就变成骇人听闻的悲剧。 3. 「似乎」跟遗传基因、精神疾病、药物滥用、支持薄弱……等都有些关连,但也都不确定,于是,分析与讨论,一不小心就污名化或歧视了弱势族群。事实是,即使用系统跟结构的概念来做多因素分析,事后讲,都能头头是道,但事前,依然无法预测。 每个人都可能瞬间卷进事件核心所以,作者舟动光是「敢」碰这个主题就很不容易,最终产出的作品更是亮眼。整本小说的架构很清晰,而且故事推进,总能令读者欲罢不能,前面那些让你隐隐察觉有异的细节,后面一定令你恍然大悟。多组角色的故事线,彼此交缠而不混乱,有效让读者感受到,我们以为跟自己无关的遥远事件,实际上可能离你相当近。不用到「六度理论」,只要一通电话,一个前来拜访的不速之客,一个隐约的印象,每个人都可能瞬间卷进事件核心。 介绍新书不爆雷,是基本道德,精彩的故事就留给各位自己读了。您可以在读完全书之后,回来检验,作者是不是在无形中,已经让你实际感受到以下要点: 1. 「无差别杀人」是个很难讨论且可能没有答案的议题,他却能用「确定」的故事与结局,传递那种「不确定性」。而且,前面我们讨论的三个「似乎」,小说都提到了。 2. 用高雄的城市场景,像是西子湾的咸味海风、整修中的城市光廊,让读者确实进入「这是身边之事」的氛围。所描写的角色,他们在生命中所挣扎的,也都那么真实,不管是在工作与家人间辛苦平衡、愤怒情绪与理性思维的拔河,均历历在目。 3. 最悲哀的,是对人生充满愤怒的弱者,连这困境该要责怪谁,都说不出来,只好把怒气发泄在身边举目可见的其他弱者,弱弱相残,没有止尽。 4. 全书九成以上的篇幅,持续堆叠出各种「一定有道理但怎么就是猜不到」的谜团,即使分析系统跟结构,也想不出确定的答案是什么,给读者的感受,就像全体社会面临「无差别杀人」案件时,「想抓住什么但却又抓不住」的复杂情绪。而作者在终章,依然能快速把这一切串起来,公布答案的同时,又有了几次的情节转折,紧凑且精彩。 我很享受阅读的过程,一开始还有点担心作者处理这样的困难议题,会不会野心太大,不小心搞砸了,但最后证明是我多虑。结构恰到好处之外,各种专业用词与田野调查也作了很大的努力,让我们看到那些平常看不到的世界。 台湾读者,能开始拥有这样属于台湾社会的小说,让我们都能更完整、更立体、更深入地思考事情的复杂面向,是很棒的。 ▶ 台湾无差别杀人事件蓝本 X 社会派推理风采淋漓尽现——无恨意杀人法 ◀ 本文作者 | 蔡依橙医师,新思惟国际创办人

+ More
【深度书评】周芷萱|对他们而言,八大是脱离低薪高工时的唯一出路......

【深度书评】周芷萱|对他们而言,八大是脱离低薪高工时的唯一出路......

《性感枪手》是一本以八大从业人员为主要故事主角的小说,身为记者的作者做了许多田野考察,小说对八大内部的生态、术语和从业人员的日常描绘相当生动。在这之外,如果我们能够放下猎奇的有色眼镜,本书就是一部直球对决地去正面揭露社会底层艰辛,看见社会背面人们丑恶样态的众生相。 社会背面的众生样态第一章开门见山的谈了八大污名,揭开夜里的众生相。作者不说教,一切都摊在读者眼前,透过故事画面让大家自己看。 在主角良韵的面前,一个个躺在按摩床上的男人不只外在的肉体赤裸著、内在也是,但他们浑然不觉,仍觉自己道德高尚。「你为什么要做八大?」「你妈知道你在当小姐吗?」「你帮我做都不会爽吗?!」这种口念经、手摸奶的男人比比皆是,不过区区三千元,就想要在心灵和身体上都得到满足。不只身体上的满足要从小姐们的手工讨,心灵的缺口也想从小姐们额外的情绪劳动中得到填补,用教训小姐来垫高自己。八大的工作从来都不只是身体劳动、身体资本的展演,更是情绪劳动,贩卖著那短暂又廉价的爱情。 而因著客人的需求,八大的人肉市场更是赤裸裸的把人分级、划界,无论在酒店或是按摩店,人都是有等级的。身体就是商品、情绪劳动无所不在的同时,尊严也成了奢求。「卖相」好的小姐跟「卖相」不好的,都有各自的艰难。相对于「卖相」好的良韵还有卖与不卖的「选择」,「卖相」不好的天山童姥,则承受著赤裸裸的外貌歧视与各种人格上的贬低。天山童姥的处境表面上看来似乎更不忍卒睹,处境也更为艰难,但即使是条件好的小姐,就真的有「选择」吗?八大从业的身分让他们在城市里无一处住所可落脚,在生活中更是难以对自己的身分启齿。 在这些被商品化的身体底下,他们也都是人。在资本主义社会面前,谁不需要钱?但八大从业小姐们的劳力付出所换取的金钱,因为行业的污名,难以得到正面的肯定,始终必须躲在暗影之下。正如作者所说「但又有谁来为她鼓掌喝采,夸赞她终于不再又穷又累又忙了呢?」 脱离贫穷?获得自我价值?还是不停循环?「有钱才有资格讨论梦想」,对照著渣男威廉的满口梦想与不切实际,一枪一枪赚来每一分钱的枪手良韵,对于钱和梦想之间的关系则是看得十分透澈。其实这不只是良韵和他八大姊妹们的故事,也反应了当代社会年轻人在低薪高工时底下的社会处境。对于要养家、要付学贷却毫无家庭支持也无社会安全网支援的年轻人来说,生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这些用尊严换来的钱,真能让苦海浮沉的人鱼公主们上岸?从Tiffany的结局看来,也许答案是否定的。不只是Tiffany,良韵、天山童姥、薇薇,真有谁能脱离贫穷,还是只是从一个底层换到另一个底层,无尽地成为他人赚钱的工具呢? 除了金钱之外,故事也用不同的角色呈现了作者观察中八大行业小姐们的生活和价值观。许多研究和田野观察都指出,八大从业女性因为职业生活的影响,亲密关系与自我价值观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一是更了解自己的价值,从职业生涯中得到自信和肯定,另一种是因为人格长期被践踏而自信心低落,Tiffany和良韵对于亲密关系的期待和发展,可说各自反应了这两种观察。 《性感枪手》的故事让读者赤裸直面人类的黑暗面,却不全然只有悲情或是猎奇。故事的波澜起伏令人著迷,让人忍不住一口气就想知道结果。虽有些时候可以预期到接下来的发展,不过结果真相大白时,仍然让人感到心碎了一点点。若真要说有什么缺点,大概就是有时候对话中刻意设计的表情符号实在很让人出戏,颜文字的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编按)。但瑕不掩瑜,这依然是一本令人著迷的小说,而奠基于台湾社会现实的背景设定,更让故事除了是故事之外,给了读者更多细细思考社会现象的空间。 编按:田调过程中,作者观察到小姐们在传讯息时,习惯使用大量贴图及表情符号,但因文字无法表现此特色,故以颜文字代替。 ❤社会在走,sense要有:酒与妹仔的日常协力翻牌,ㄧ探最真实的公关生活:https://bit.ly/2QBJzgx❤ 本文作者 | 周芷萱女性主义者,人生的关键字是不耐烦。

+ More
【深度书评】萤幕判官

【深度书评】萤幕判官

《萤幕判官》是把小刀。 说锐利,倒也不是,它有些生锈,可刀刃仍具杀伤力,猛力一戳,依旧能造成伤害。会选择这样毫不爽快的比喻,自是有所原因。《萤幕判官》以一弑父案件划开序幕,紧接在后,就是二十余年后的电视节目,名嘴们回顾当年轰动全台的王裕明凶杀案,口沫横飞、激动亢奋,再来,便是王裕明的国小生活。  小说以倒叙法,一层又一层揭开王裕明的内心。从小,他就敏感自傲,但他的确是有本钱自傲,国小毕业,拿了市长奖;作文比赛,屡是常胜军。写作成了他唯一的逞心快意之事,然而这般爽快,不过是喘不过气现实下的慰藉抒发。母亲自小离家出走,父亲与幼稚园老师外遇,而最后,老师抛弃了父亲,抛弃了那酗酒颓废的男人。而他全力投注的写作,也为权势屈身,比赛首奖不是他,而是那个仰赖立委老爸的高云生。 高云生,如同他名字的意涵:高挂天顶的云俯览众生。在这威权专制的学生,他就是连校长教官都不敢得罪的王。即使是这样的他,也有著青少年的烦恼,父亲百般把控,使他自觉不过是大人手中一枚棋子。「靠爸」是他最不堪的疮疤,也是一碰就引爆的地雷,他极力想证明,就算没有立委父亲,他拥有的一切都确确实实是自己挣来的,像是作文第一的荣誉,像那群顺服自己的手下亲信。  《萤幕判官》的小说内,两大男主角首度交锋,便是校内作文比赛,这第一第二之争,争的并非输赢高低,而是两人自我价值的鉴定。王裕明坚持相信,如果纯粹就文章本身,自己没有输,只是外在世界太贱,奈何自己没有一位权贵靠山。对高云生来说,这番侮蔑简直往心口踏去,在父亲「介入」过钢琴比赛后,他必须要相信,书写这仅剩的依托,是经得起检验、经得起质疑。两人微薄的自信心,皆是仰赖书写,然书写在70、80年代的台湾校园,却是如此不堪。在那未解严的年代,校刊社文章屡遭审查,被迫要对师长歌功颂德,在此状况下,王裕明的鞭辟快笔要指向何方?如果两人书写的作文题目,不过是八股迂腐的道德教训,这争执输赢,究竟有何意义? 两人的交火,始于作文比赛,终于学联会竞选。不确定到底是游戏本身就如此设计,又或者改编者的独具匠心,这两场较劲,确实暗讽十足。早在校刊社审查,就已早早透露,由校内老师做为评审的作文比赛毫无公信力,标准浮动不定,却依旧被两人看重。而学联会竞选,本该是民主选举,也是王裕明等人期盼透过「匿名、公正」的投票机制,给高云生一记教训的场合。后者更渴望脱离父亲庇荫,由此证明自己。可这双方的大好机会,却仍难逃大人出手,拿家庭私事揭疮疤的抹黑手段。 在处理两位男角的交锋上,《萤幕判官》是细腻的,既写出相看两厌,却也写出两人的共通之处,写出丑态,也写出他们内心的柔软痛处。他俩都是自负之人,眼高于顶,对家庭、对父亲不满,却也受制于阴影。高云生厌恶父亲,可他收买手下、拉拢亲信的手法,与父亲并无二致。王裕明轻蔑父亲沉沦,但他自暴自弃、自我放逐的态度,却与父亲酗酒疏离的样貌,有所雷同。最哀伤的,在于他们曾经是「有选择的」,却都走向最糟糕的道路,就连救赎的微光,也只是一瞬闪过的奇蹟,带来的是更大的绝望。 小说气氛灰暗、压抑,在蓄意的极端对比下,一层又一层铺衍长年累积,无可回避的命定悲剧。*也因为在描写王裕明的「真相」过于优秀,乍看之下,小说貌似离题,比重失衡,没甚么呈现「媒体杀人」、「先判后审」的乱象,未扣紧「萤幕判官」的「判」字。就若积蓄力道 ,却未瞄准方向的刀刃,指向未显明确,于是,要控诉的也就散漫了。 然而,几番思量,我却觉得电视节目的存在,虽只是零星点缀,几幕插叙,仍耐人寻味。名嘴不负责任的推测,耸动刺激的言谈,带出了对媒体追求收视率、追求话题性的批判 。更迂回暗示起阅听者被长期喂养后,不求思辨的现象。「萤幕判官」一词蕴含的「舆论杀人」,虽说留白未言,却能想见案件之后,王裕明被「都是事实,却也是片面的事实」压得动弹不得的处境。那些家庭丑事、父子不和,成了坐实想像的间接证据,而在校记过的不良纪录,更是让刻板印象,操纵了大众对于「逆子弑父」的认知,乃至二十余年后,仍能成为名嘴谈资。 鲁迅〈孔乙己〉的这一段:「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经常被乡民拿来嘲讽社会新闻,而昆仑不愧是起家于PTT Marvel版,小说收尾向大师致敬,也若隐射电视名嘴就同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他们对事情肤浅看待、轻浮调笑,拿他人的苦痛,做自己的欢愉鉴赏,那一张张愚昧麻木的庸俗之脸,彷彿正是镜子,照出了,萤幕判官的面貌。 注:必须要说,那样刻意灰暗压抑的操作,见仁见智,有人觉得黑暗批判,也有人认为过于用力,反倒扁平了。个人则以为沈光仪这女角,功能性太强,欠缺个性,以致那规劝向上,迁就情节了些。而高云生慨叹:「或许我跟你没有不同,都是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则直白到让人傻眼。但瑕不掩瑜,就算了。 本文作者 | 小部驯兽师、杂食阅读者,近期越读越发吃力少量,耐性越来越薄,迷恋车上补眠与熬夜,很怕对世界失去兴趣。Blog:剥洋葱

+ More
【专业读者】梁秀眉|父母的内心也是小孩! 评《上流儿童》

【专业读者】梁秀眉|父母的内心也是小孩! 评《上流儿童》

「假如一个人只是希望幸福,这很容易达到。然而我们总是希望比别人幸福,这就是困难所在。因为我们总把别人想得过于幸福」。──孟德斯鸠 作者吴晓乐想透过《上流儿童》来描写一种「我们不只希望比别人幸福,我们还希望自己孩子未来比别人幸福」的心态。她突破自身家教经验的侷限,深入靠北老公、靠北婆家…等等众多社群网络,从众多留言贴文看见那背后集体想进入上流世界的膨胀欲望。家长们争相要让孩子进入私校,甚至为进入上流社会取得「人脉」入场卷。「想过得更好」本身是翻转自身阶级的力量,但若寄托于他人身上就成为《上流儿童》小说中所要描写的悲剧关键。 看见结构所以慈悲作者身为家教,「田野资料」丰富到可以用母亲、孩子和学校老师的多方视角来说故事,我很欣赏吴晓乐使用小说形式跳脱前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格局,二本书的共同性都是倾向不去过度责怪压迫孩子的家长。因为批判是如此容易,而如何促进不同角色间互相真实理解是如此困难。她看见这些家长们也是社会阶级结构下受压迫的受害者,即使他/她们已长大成人,拥有更多条件及资源,但内心仍有某部分依旧还是孩子,而谁来好好对待父母内心的小孩,才是真正教养问题的关键! 《上流儿童》小说里将家庭中纠结的关系如何影响教养、「社会阶级结构」怎样像毒素般渗入家庭成员的命运写得丝丝入扣。阅读 《上流儿童》让我想到 《豪门保姆日记》 对上流社会富人的描述:「嫁给有钱人,进入上流社会忙著讨丈夫欢心、举办各种活动以突显自己的优越,疏于母亲角色的种种行径」。不同的是本书的主角是被利用而深陷于风暴中,而非只是冷眼旁观上流社会奢华病态行径的旁观者。在吴晓乐的二本书里,我们看到「亲密关系」是人性的照妖镜,「你是谁」的真实会在关系里无所遁形,其中「教养」关系是最不对等的,父母有权力「以爱为名」对小孩进行单向控制,而小孩只能配合别无他法,你说有那种关系是这种样貌呢? 亲子关系轮回中的无间地狱做为护理人员,我看过太多厌烦、痛恨父母的「成年小孩」。当父母老迈病到爬不起来那一天,控制权就反转到小孩手里。要插管吗?要去安养院吗?甚至家属不想换尿布,让父母大小便失禁泡在尿水里发臭,护理人员不忍心只好忙碌中协助更换,但现今护理人力严重不足已无力代劳。这些平日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让人在晚年如身处地狱般日夜受折磨。 因此,每当我看到这些用前途当红萝蔔吊在前面,极力鞭策还追求好成积,却忽略孩子痛苦还自以为是的父母,我的内心总是浮现出那些孩子们长大后,看著父母病痛却在旁冷漠以对的眼神。 「身教重于言教」的真正意义,应该是「真实面对你的小孩眼中的父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才有可能影响他成为你想要的人」。 真心推荐这本小说,并在开放结局中揣想小孩杨培宸将会成为怎样的大人,他又将如何对待陈匀娴。一旦了解剧情始末,或许你也同样不忍以「不孝」这简化的责备控诉这些长大后变得无情的「上流儿童」吧! 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散文书写,到《上流儿童》小说的写实呈现,我期待能让更多「父母」拥有「自觉」的能力。我肯定她这二本书对台湾的教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停止责怪、罪恶感与亲子之间相互指责!回到「自觉」开始,这将是一切改变的起点。 本文作者 | 梁秀眉无论如河书店店主,资深临床护理老师,基护工会创辨人兼理事。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