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新思惟国际创办人
【深度书评】蔡依橙|认识「无差别杀人」议题的阅读起点
文|蔡依橙
2019-01-16
我很喜欢这本小说。
「无差别杀人事件」,是个今日台湾社会,需要认真去探讨的主题。但偏偏,这又是个很难讨论的领域,里头混杂了情绪与政治正确之外,议题本身,就横跨了社会学、精神医学、传播媒体、检警系统、法律(记得废死议题吗?)、政治(民怨与民意)等。在每次有相关案件时,我们都能看到大量的评论,但碍于篇幅,几乎没有能综观全局的论述,因为,这个议题太大,也太难,不是一两千字可以说完的。
作者舟动或许有感于此,决定用二十万字,架构一个故事,写成小说,让我们跟著他的文字,一起穿梭在台湾的大街小巷,体验事件相关人物的情绪,认识每个必须考虑到的面向,把「无差别杀人」这个议题的方方面面,带大家「感受」过一次。小说家不说教,小说家直接让你「感受」。
这个企划并不容易,因为无差别杀人议题,有以下特色:
1. 「似乎」富裕且先进的国家比较多,像是美国、日本、德国、挪威、台湾,但这可能有偏误,或许其他国家不是没有,而是一直在发生,只因为媒体管制、维稳需求或人命不值钱,所以没有被报导。即使当地记者有报,可能也因为反差不够,没有爆点,而没有在全世界扩散开来。
2. 「似乎」与社会阶层的分化有关,尤其家庭功能失调,多重困境叠加在行凶者身上,一旦遇到关键触发点,在文明社会中,就变成骇人听闻的悲剧。
3. 「似乎」跟遗传基因、精神疾病、药物滥用、支持薄弱……等都有些关连,但也都不确定,于是,分析与讨论,一不小心就污名化或歧视了弱势族群。事实是,即使用系统跟结构的概念来做多因素分析,事后讲,都能头头是道,但事前,依然无法预测。
每个人都可能瞬间卷进事件核心
所以,作者舟动光是「敢」碰这个主题就很不容易,最终产出的作品更是亮眼。整本小说的架构很清晰,而且故事推进,总能令读者欲罢不能,前面那些让你隐隐察觉有异的细节,后面一定令你恍然大悟。多组角色的故事线,彼此交缠而不混乱,有效让读者感受到,我们以为跟自己无关的遥远事件,实际上可能离你相当近。不用到「六度理论」,只要一通电话,一个前来拜访的不速之客,一个隐约的印象,每个人都可能瞬间卷进事件核心。
介绍新书不爆雷,是基本道德,精彩的故事就留给各位自己读了。您可以在读完全书之后,回来检验,作者是不是在无形中,已经让你实际感受到以下要点:
1. 「无差别杀人」是个很难讨论且可能没有答案的议题,他却能用「确定」的故事与结局,传递那种「不确定性」。而且,前面我们讨论的三个「似乎」,小说都提到了。
2. 用高雄的城市场景,像是西子湾的咸味海风、整修中的城市光廊,让读者确实进入「这是身边之事」的氛围。所描写的角色,他们在生命中所挣扎的,也都那么真实,不管是在工作与家人间辛苦平衡、愤怒情绪与理性思维的拔河,均历历在目。
3. 最悲哀的,是对人生充满愤怒的弱者,连这困境该要责怪谁,都说不出来,只好把怒气发泄在身边举目可见的其他弱者,弱弱相残,没有止尽。
4. 全书九成以上的篇幅,持续堆叠出各种「一定有道理但怎么就是猜不到」的谜团,即使分析系统跟结构,也想不出确定的答案是什么,给读者的感受,就像全体社会面临「无差别杀人」案件时,「想抓住什么但却又抓不住」的复杂情绪。而作者在终章,依然能快速把这一切串起来,公布答案的同时,又有了几次的情节转折,紧凑且精彩。
我很享受阅读的过程,一开始还有点担心作者处理这样的困难议题,会不会野心太大,不小心搞砸了,但最后证明是我多虑。结构恰到好处之外,各种专业用词与田野调查也作了很大的努力,让我们看到那些平常看不到的世界。
台湾读者,能开始拥有这样属于台湾社会的小说,让我们都能更完整、更立体、更深入地思考事情的复杂面向,是很棒的。
▶ 台湾无差别杀人事件蓝本 X 社会派推理风采淋漓尽现——无恨意杀人法 ◀
本文作者 | 蔡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