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而出──陈瑶华《破浪》写黄阿禄嫂传奇
立刻阅读:陈瑶华《破浪》 黄阿禄嫂是谁?黄阿禄嫂本姓吴,名不详,出生于道光年间,丈夫黄阿禄死后,接管其樟脑、木材事业,不仅持盈守成,更发扬光大,成为清代台湾数一数二的企业家。当时俗谚称台湾三富「第一好张德宝;第二好黄阿禄嫂;第三好马悄哥」,只有她一女子。日人领台五年后,黄阿禄嫂过世。仿若天命,她与一个时代同进退。如今知道她的人少,我们更该问的是,为什么不知道黄阿禄嫂?为什么她的名字不见了,我们只能以其夫婿名称之?陈瑶华写《破浪》(原书名:《浪花》),在虚实间回溯历史长河,重现黄阿禄嫂传奇。《破浪》是女子破浪而出的故事,也是作家不甘女子淹没无名,自历史浮沈中打捞传主的小说技艺。 非典型不写女性感情陈瑶华不是典型的「女」作家。1968年出生于屏东,考上台大历史系,后降转中文系毕业,曾任编辑、讲师,专栏作家,现专职写作。每天八点送完两个小孩上学就是她的写作时间,直到中午。她三十岁才开始创作,起步算晚,不像当年同班的郝誉翔早有文名。不典型,也来自她对传统女性书写的抗拒。陈瑶华坦言不喜欢写女性对感情的挣扎,或家庭与自我的犹疑。因此,2016年她写《恶女流域》, 走的即非传统贤妻良母叙事,而是《天才雷普利》式的主妇犯罪。她在简介里称小说是她的红舞鞋,很小就对说故事有兴趣,不过阅读启蒙跟其他人不大一样。「我小学四五年级看我爸的教育心理学课本和《张老师月刊》,看到很多个案生命故事,便发愿要认识世界上所有人,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透过写小说扮演别人,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写黄阿禄嫂,陈瑶华形容像被她附体,「当我设想好她的性格,她的人生就在我眼前展开,我只是跟着她走。」黄阿禄嫂是怎样走进她的生命里?「我姐去参加艋舺踏查,听说黄阿禄嫂的故事,转述给我听。当时我正在看演陕西女首富吴周氏的《那年花开月正圆》,心想台湾居然也有类似的女子,而这样不凡的女子又处于台湾近现代化的时候,便想藉由她的视野带出那个时代。」 ▲陈瑶华写《破浪》,为的是记住那些曾经叱咤的女性。图/镜文学名不详让她浮想联翩牵引陈瑶华创作欲的,除了黄阿禄嫂的事迹,还有其历史纪录的残缺。「我碰到黄家旁支后人,他们都知道黄阿禄嫂的故事,黄阿禄嫂却没有在族谱里留名。」这无名的存在,让陈瑶华开始浮想联翩。在小说里,陈瑶华为黄阿禄嫂设想本名「吴帆」。这「帆」字便是象征她驭时代浪潮,天高浪头于她也像浪花。「小说中我帮她取了三个名字,吴帆、杏芳、黄阿禄嫂,每个都对应她身处的环境与阶段人生意义。吴帆时她在横渡黑水沟;杏芳时坠风尘不卖身;最后的『黄阿禄嫂』则是她嫁入黄家,先主内再主外。」然而,终究黄阿禄嫂被记忆的方式,仍是透过丈夫的名字。「二二八公园里有个百年古迹黄氏节孝坊,纪念同治年间的黄氏,她独自扶养小孩,个个有功名,所以被认为有贞节。」此外,牌坊采青斗石及白色花岗岩制作,象征她「清清白白」。陈瑶华举黄氏节孝坊为例,说明那个时代女人被记住的方式,唯有光耀夫家门楣。藉黄阿禄嫂重看历史用小说召唤这样的女性有何当代意义?陈瑶华说,透过黄阿禄嫂的视野看清代台湾历史,可以让我们对这块土地有更多理解。顶下郊拚,就是一例。1853年发生的顶下郊拚是艋舺著名的分类械斗,同样来自福建泉州的顶郊三邑人和下郊同安人厮杀,最终同安人败走大稻埕。「我看别人写顶下郊拚,发现都是男人的观点,就想女人去哪了?男人打杀,女人在干嘛?」小说里,男人逞凶斗狠,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地域之争,犯我者必诛之的血气,但黄阿禄嫂身为女人家,不用背负这些「男子汉包袱」,反而从艋舺械斗后一片狼籍中看得商机,靠提供原物料重建,让黄家大赚一笔,自此飞腾。除了顶下郊拚,小说还写到清法战争。当时法军封锁台湾,岛内坐困,唯黄阿禄嫂知道法国人不堪瘴气,久之必退,早先囤积货物,后果真如她所料,再次从历史巨变中抢得先机。黄阿禄嫂真的料事如神吗?「其实没有,她就是赌,也敢赌。我把台湾人当年渡黑水沟孤注一掷的赌徒性格浓缩在她身上。」尽管写得煞有其事,小说里黄阿禄嫂与史实的关系八成是虚构,因为关于她的史料真的太少。陈瑶华藉由仅存史料顺藤摸瓜写黄阿禄嫂发迹与商战,除了是发挥想象力,也是透过小说聚焦我们早已忘却的历史,「清代台湾的故事其实很多,也渗入我们的生活,却因太庞杂很难看清,需要把细部放大或聚焦才有感。」 ▲艋舺启天宫旧照。启天宫又名料馆妈祖庙,是黄阿禄嫂捐赠旧宅所建,也是如今她在当地最显著的事迹。图/艋舺启天宫官方网站传曾助刘铭传建铁路有意思的是,传言当年刘铭传建铁路的枕木是黄阿禄嫂提供的。史实载刘铭传因黄家万顺料馆提供铁路枕木有功,奏封黄阿禄官位,但对照年份,黄阿禄那时已去世多年,因此极可能真正事主是黄阿禄嫂。陈瑶华也在小说里虚构黄阿禄嫂谦不受功,要求追封先夫之事。当时地方仕绅都认为铁路会破坏风水,反对兴建,可却有黄阿禄嫂助刘铭传盖铁路的传闻,或许真实的她确实有先见之明。小说里,黄阿禄嫂不但与刘铭传有过照面,更与著名的大稻埕实业家李春生几番交手。历史中无名的女人与历史载册的男人棋逢敌手,便是陈瑶华把黄阿禄嫂跟这些所谓历史名人的男性等量齐观的笔法。「李春生是黄阿禄嫂的对照,他们都有眼光有胆识也会做生意,一个鼎鼎大名,一个却少有人知。我相信黄阿禄嫂真的会羡慕李春生可以学外语、搭渡轮,看到更多更广的世界,因为尽管她非常厉害,终究无法像他一样。」《破浪》前三分之一写黄阿禄嫂在妓院打滚,帮助好姐妹赢得寻芳客的心;倌人与客人之间的情谊真真假假,谁先动了心,今日买谁单,都得计较分明,陈瑶华写来,倒也有《海上花》的滋味。中段黄阿禄嫂随好姐妹入黄家,最后却成为黄家小妾,小说因此有了宫斗乐趣。待黄阿禄嫂摆平了其他女人,才是她与男人博弈商战之时。陈瑶华坦承写的时候刚好在看《如懿转》、《延禧攻略》等宫斗剧,「看到觉得很烦,为什么她们的手段都只有假装怀孕?」因此,写《破浪》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在既有套路中翻出新意。黄阿禄嫂也宫斗,却不俗套。 ▲李春生照。李春生是《破浪》里少数可与黄阿禄嫂匹敌者,两人几番过招,亦敌亦友。图/维基 写不愿被磨平的女人尽管陈瑶华不喜欢写女性感情,我还是要问她:《破浪》几无着墨黄阿禄嫂的感情,会不会觉得「放掉」了该写的东西?陈瑶华的回答倒也利落,「为何提到女性,就要写她们的感情?那只是她们生命中的一点。女人在世界上想要掌握的东西很多,不止是跟男人的关系。」陈瑶华的下一本小说灵感来自港星蓝洁瑛。蓝洁瑛也是有棱角的女性,却因此在演艺圈没好下场。陈瑶华着迷那些不愿被男性社会磨平反骨的女人,「即使写爱情,我想写的也是中年后不那么可口的爱情。」毕竟,她对《破浪》灵感来源《那年花开月正圆》的评价是,「我想看商战,看女主角怎样赢得人生,但剧里都在谈恋爱,好像都是靠男人才成功。」《破浪》铭记那些曾破浪而出的女性,大概也来自不甘心。不甘女人被历史淹没,不甘自己看的剧最后歪掉。陈瑶华要问,洪流退去,她们都到哪去了,她们如何被记忆?《破浪》便是她贯彻意志的示范。
+ More双羽谈《疯狂妈咪日记》:推动摇篮的手抓狂,是因为无力感
正午时刻,我们是咖啡馆最早一批客人,双羽刚从医院过来,疲倦还没收拾好。她说出社会十年,每份工作都过劳,现在认命养身体,「以前常常写到天亮,现在两点就逼自己睡觉。」 她三十出头,刚经历人生的重大转折——辞去编剧正职,全然写自己的东西。或许抱持了这样的决心,谈到创作,双羽言语间有股自持。问到核心,关于创作于她的意义,答:「在小说里建立新秩序。」霎时,倦容退去,小说之神附体。▲向双羽提问,她常常先说:「这个我要先想一下。」才回我。她回答不急不徐,但都能直指核心。关于创作的核心,她也有想法:写作是建立新秩序的技艺。(图/镜文学) 为什么妈妈注定让人抓狂? 我好奇,她在看起来十足类型小说的《疯狂妈咪日记》里建立了怎样的秩序? 《疯狂妈咪日记》写女主角「嘉宁」失婚带着女儿走投无路之际,遇见天上掉下来的礼物——昔日同学「小鱼」妈妈「Doris」邀请她搬入豪宅同住。正当嘉宁以为自己完美寄生上流,却没意料大宅像蛛巢,她正掉入长达十多年,以爱为名的陷阱。定睛一看,陷阱里还有别的,死去的猎物。 双羽把母亲与女儿的亲情写成猎与被猎,主宰与俘虏。完美妈妈可能是疯子,但她的疯狂来自她本该是的样子。《疯狂妈咪日记》看似上演又一场「阁楼上的疯女人」叙事,然而双羽想问的是:为什么妈妈会发狂?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本来是什么样子」? 「有一次我跟朋友吃饭,结了婚的朋友说建立家庭后回到原生家庭压力很大,在新家庭面对小孩老公,可以『平等的』被对待,可是回到家妈妈又把她们当小孩,批评她们衣着。但我进一步发现不管已婚未婚,婚后幸福与否,妈妈总是对女儿不满意。」这体悟也来自双羽个人,「虽然搬出家里,但我妈还是会挑我毛病。」 《纽约时报》有篇文章〈你妈注定让你抓狂〉,说人们只要回家两天,就会受不了妈妈的叨念,彷佛踏入家门即面临无法遏止的退化,退回孩童,一个你曾经拚了命想逃离的时期。心理学对此有解释,称为「家庭系统理论」:「家庭有各自的平衡,每个人在维持家庭系统完好的过程中都扮演固定角色。不管你的既定角色是什么——安抚者、小丑或脾气暴躁的人——当踏进童年时代家庭大门的一刻,你就会重回那个角色。」 你妈注定让你抓狂,像生生世世的诅咒,来自血缘,始于脐带。可是为何是妈妈,不是爸爸?「可能她们在成为母亲过程中负担过重压力,必须对儿子女儿全权负责。小孩不是社会期待的样子,妈妈就失格。」既面对婚后的亲职压力,又有原生家庭的责任,「像我妈,大家都说女儿出嫁像泼出去的水,可是家里出事或有人生病,还是会找女儿。」 建立新秩序打破勒索轮回 于是妈妈被迫完美,也被迫回到原生家庭退化成女儿。我问双羽,女人身为妈妈已经很辛苦了,还被写成疯子,会不会太惨?到头来,《疯狂妈咪日记》是否又复制了一轮女性的悲惨命运? 「小说里的新秩序不在疯狂妈妈这角色,而在女主角嘉宁——她也是母亲,她重新长出自我,打破上一代情绪勒索的循环,不再当受害者。」很多人常常一面抱怨妈妈,一面安于这个位置,双羽认为这样只是出走流沙又滑下去,「觉醒,是结束这个循环系统的关键。我一面写一面想:我妈成为我妈,她失去了什么?母亲们失去了什么?而谁该结束这个循环,答案是我自己。」 她的觉醒过程与创作息息相关。台大日文毕业后,她曾在香港工作一年,因为想创作,辞掉工作回台。之后到新北市文化局协拍中心协助剧组租借公用场地,再到云门舞集做营销。做了这么多成艺术家之美的工作,遇见形形色色创作者,她却觉得很痛苦。 「因为我想创作,每天都非常接近想做的事,可每天都不是在创作。有时看到很多还没拍出的东西,但我知道那是很好的作品,也令我痛苦,更让我想创作,又怀疑自己的能力。」看见原钻,看见原钻不被看见,都令她想到自己。 为什么不断然去写作?双羽的难题也是《疯狂妈咪日记》诞生的原因。「我从小念音乐班,爸妈希望我当音乐老师,安安稳稳过一生。可是我发现同学们每天都在练琴,假日不能出去玩,也不行参加社团。高二开始质疑难道人生就是每天练琴吗?」直到她参加大学办的夏令营,才知道外面世界是怎么一回事。 ▲因为家族有人开出版社,双羽自小就读《咆哮山庄》、《简爱》、《理性与感性》,加上读音乐班,她像活在庄园与宫廷的幻梦里。投身写作,是结束幻梦,也是用另一个更大的虚构世界摆放自己。(图/双羽提供)读音乐班像误入上流社会身在音乐班也让双羽很早体会上流社会,像糖衣。「念音乐班的学生通常都比较有钱,可是我是误打误撞,考最后一名进去的。我家用的是直立式钢琴,别人家都用三角钢琴。我很多同学妈妈是全职母亲,可以花很多心思在小孩身上。同学生日她来班上发糖果,接送上下学,运动会煮整锅绿豆汤给大家喝,好像永远很忙,但看起来又光鲜亮丽。」自小感受阶级差异,会不会羡慕有钱同学?「每个家都有秘密,例如我同学爸爸外遇,她妈妈只说:『爸爸只要按时给钱就好。』这也是我之所以选择以一个外人嘉宁来看小鱼的家庭,因为这角度才能看见陶瓷般家庭的裂缝。」裂缝之下,是不为人知的疮孔。自小学音乐,爱读珍・奥斯汀、夏绿蒂・勃朗特的她告别了庄园与宫廷的幻想,填志愿选台大日文,本以为她会读师大音乐系的爸妈却不满意,妈妈甚至一个月没跟她说话。 妈妈看似想掌握一切,其实小时候双羽觉得妈妈很有才华,为她画故事书,带她看一整天的二轮电影,「我妈启发我走上现在的道路,她却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真正的才华跟爱好。我看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最让我感到难过的不是女主角,而是她梦想做老师最后却成了女工的母亲。我妈也做过女工,她让出资源供兄弟读书,我的外婆和祖母也做了同样的牺牲。这对她们那个年代的女性来说似乎是非常理所当然的。」因此,对双羽而言,实践创作之路就是努力打破这个循环,长出自己的样子。那是2018年开始创作当编剧后。「以前我有很多话想说,但我不知道要说什么。当初放弃在香港的工作,是很大的赌注。赌一把投入创作让我整个人打开了。」写完《疯狂妈咪日记》,再回头看自己与母亲的关系有何不同?「我们这一辈的爸妈人生其实都没有选择权,他们不曾被告知可追求自己,早早就以赚钱养家为目标,目标达成后就不知道要干嘛了。我们可以思考自我,做自己,其实是站在埋葬爸妈自由的坟墓上。」我们若理解此,再面对长辈的挑刺,便可用不失礼貌的微笑忍耐过去,「否则你只会觉得他们很烦。」 ▲双羽以前念音乐班,之后舍弃父母安排的音乐老师之路。会不会后悔?她说过得好像真的没有当音乐老师安逸,但很享受。(图/镜文学) 面对低潮是人生最大考验谈到新作《B612情商事务所》——设想2065年科技发展至巅峰,为预防犯罪,政府设计情绪商数侦测系统,藉此评估全民的情绪控管能力,并以该指数画分公民居住区域及职业。然而女主角刚失恋,情商考试没过关,面临人生被淘汰。故事像电影《重装任务》加《王牌冤家》,双羽想谈的其实是不管通过多少升学考试,人生总有一项测验没通过,再成功都会完蛋——如何面对低潮。话题一转,双羽说她其实刚走出长达一年的低潮。以前怎么写都不会累,现在因为长期过劳,身子坏了捱不过写作的拉枯摧朽,产量大减。小说之神总有退驾的时刻,再怎样下笔如有神的创作者终究是用肉身在混。双羽说,「社会氛围鼓励我们努力露出正常开朗的一面,但我们不能用减法处理低潮。」面对文字产出衰退,她坦然面对低潮。因为人生不是减法,是过去的自己迭加起来的。我想起写作四十年的宫本辉说过:「我所引以为豪的,是我努力在小说──这个虚构的世界里,展示了对人而言,何谓真正的幸福、持续努力的根源力量,以及超越烦恼与苦痛的心。」真正的幸福在小说里,说来有点讽刺,但人们便是因为这样才继续写的吧。双羽不懈想建立的新秩序,或许就在此。
+ More专访解昆桦《螯角头》:“相忘江湖,是因心有所损。”
《螯角头》是解昆桦第一本长篇小说。他写诗研究诗,论述等身,得过大大小小文学奖。谈到《螯角头》,解昆桦说,是以诗人身分写了一本不会得优良读物的小说。何也?《螯角头》写虚构帮派「士林组合」黑吃黑,追逐打杀了二十万字。然而在解昆桦笔下,血性只是表象,欲望来自匮乏。他用诗人之心揣想极端的寂寞——有钱有势的黑道当家可能是最不被理解的人。甲壳之下,巨螯以外,是脆弱受损的心。在清晨便利商店写作写小说对解昆桦而言也是这样,把自己藏匿起来。他在中兴大学教书,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到学校附近便利商店——一个明亮却安静的空间——写作,写到六点半回家练钢琴,帮两个小孩准备早餐,再送他们上学。日复一日,解昆桦说要努力活得每天都像重开机。凌晨四点,开放又无人的便利商店,彷佛带着写作的玄秘,解昆桦在此花了快两年写《螯角头》。连升等论文都在便利商店完成。为何是便利商店?「因为持续的孤独对写作者很重要。清晨的便利商店只有送报生与彷佛在守望的店员,但有时又可以看到各色各样的人。有店员问我是做什么的?我都回答出版业。」便利商店适合写小说,因为它十足入世却又疏离。解昆桦说,写诗是除法,需要不断淬炼,最后诞生原钻的锋芒,但小说是乘法,必须有另一个人生跟作者相乘,「像我这样的人生活很无聊,接触不同层面的人很困难,所以在便利商店看众生相。」《螯角头》里,有梦想脱离黑道,却身不由己的小喽啰「螯仔」;被士林组合老大收养,继承当家位置的原住民女子「颜希凤」;前老大之子,仿若被罢黜王子,欲重掌势力,试图致希凤于死地的「傅鑫野」:以及混迹黑道的警察「角利」。▲解昆桦说,一直重复很无聊,他从高中开始吹萨克斯风,「声音是流动的,文字也是,可以从音乐中去找。」为何钟情萨克斯风?「因为唱歌不好听,萨克斯风就像我喉咙的延伸;它是模拟人声的乐器,像我就是中音萨克斯风。吹奏时我可以回歌词的情绪诠释。透过萨克斯风,我也可以变王菲。」(图/镜文学)看见五光十色的黑暗四个人三组人马在士林争夺地盘。小说一开场,便是主角螯仔遇袭,在医院醒来。解昆桦说,这是因为小说起源于一个异想:带妈妈逃离医院。几年前他母亲生病住院,他每天从台中北上士林荣总照顾母亲。「待在医院,世界会缩得很小,窗帘一拉,更是小到让人窒息,很想逃离。」他搭捷运经过士林站,想把在士林奔逃写成小说。动念后,研究当地历史跟士林夜市,发现那是五光十色的黑暗,遂成《螯角头》。五光十色的黑暗是什么?解昆桦说,夜市参杂黑白两道,都更更是士林难解的开发问题。小说最后,很难说谁赢了谁,只见「没盖好士林艺术文创商运中心,那钢筋结构如何半空悬置,矗立于捷运旁天幕仍带着深蓝的士林市区,一如裸露骨骸的幽幽巨灵。」影射的便是迟迟未完工的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小说里这座裸露钢筋骨骸的建筑,确实像徘徊不去的幽灵,映衬每个人物再凶狠不过沧海一粟,刚强不过血肉之躯。解昆桦说,写作要找最好的能指,都市空间就是最好的文本能指,「几乎所有人都跟住有关,没有人不回家,人与建筑物的关系不只有家的温暖,也可能是反差。」所以这钢骨幽灵成为小说的诗眼,也像倒插的匕首。读太宰治的黑道二代解昆桦明明写的是帮派,却带有江湖侠情,尤其是傅鑫野,像极了哈姆雷特王子。解昆桦说,反派傅鑫野是他用力最多的角色,「反派有深度,其他人物才会跟着立体起来。要说服读者:这个大魔王值得主角去挑战。」这孤独的前王子、黑道老大,原型来自解昆桦以前遇到的学生。「他是我大学国文课的学生。平常他开奔驰上学,一个人点一份披萨吃完,可以看出他跟其他同学都不熟。有一天,他对我讲课提出不同意见,下课后我跟他聊了聊。渐渐熟了,他跟我说他祖父是做砂石业的,我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他整天抱怨无聊,经常来我研究室,我便推荐他看太宰治,没想到他看得津津有味,说自己就像《人间失格》主角。结果他把我所有开的课都修完了。」「也许他在文学里找到了一样的寂寞。」解昆桦说。之所以用情写黑道反派,也跟解昆桦的当兵经验有关。2008年,他入伍当预官,本来指挥发射迫击炮,因为害怕算错角度跟路线,每天提心吊胆。有天看到心辅官在征人,便凭着研究所修过心理学顺利考取,因此在管训班看到很多不同的人,「他们都有点破损,即使可能没有自觉。」让解昆桦印象最深刻的,是来了一个十八岁新兵—─满身刺青,像恫吓敌人的花纹,但怎样都背不起来军中口令,后来才坦承自己不识字。一问之下,他还成家有小孩;家中是阵头,不想让他父亲养他的小孩,便在外面打工。然而不识字只能洗碗做外场,嫌赚得不够多,就跑去贩毒。「有天我看到他爸来看他,两个人相对无言,默默抽烟。那种静默像黑洞,把人吸进去。」写《螯角头》,这便成为小说人物在育幼院长大的设定。「对很多道上人来说,友情比亲情重要,不是因为没有亲人,而是亲人可能像陌生人,无从靠近。」▲流动,是解昆桦一再谈到的概念。他说年轻时写作像祭司,要天时地利人和,现在文字是流动的飨宴,一张桌子一台笔电就能带着写。中兴大学附近的便利商店很多,他却在固定的一家写作,「因为清晨四点多数便利商店都在清洗咖啡机,寄杯根本喝不到。」浪漫背后,也有务实的答案。(图/镜文学)写小说走进歧路花园人之间的关系怎样计算才能得到适宜的距离,然而想靠近时却又相斥。也许这就是解昆桦习惯在凌晨四点便利商店写作的原因,在其中又不在。他说他喜欢「做个假人」,「《螯角头》混杂对台北的印象跟想象。我喜欢这个虚构,让我去演别人。诗追求真实,所以对我来说写小说是享受虚构。杨牧写诗有戏剧独白体,就是戴上面具来写虚。写小说就像我扮成别人的时刻。」装作不是自己,走一遭陌生的路,活成新的样子。台北出生的解昆桦,在台中住久了,每次到台北像走在东京。小巷弯道是城市无限延伸的血脉,在里头移动,人就小到成为细胞。解昆桦说,「我常常故意迷路,因为迷路很有趣。你尝试离开不知道怎样跑来的这里,但有人在这里住了一辈子。花一点时间路过别人的一辈子,不是很值得吗?」花两年写《螯角头》,乍看好像诗人解昆桦岔了出去,非正道。但诗人也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因为歧路有花园,会看到一座意义绵延的所指,映着日常之外的幽幽风景。
+ More完美娇妻其实是荆棘之道——专访陈玉梅《贤妻良母失败记》
网飞强片《婚姻故事》,把婚姻的鸡肠鸟肚亮晃晃的在加州阳光下展示。好看是好看,但电影里的浮世男女(与他们的住所)都显得太干净了些。采访七位女性婚姻故事的《贤妻良母失败记》,则有把人拿去摩擦粗砺的不堪——也是接地气的一种,又带着渗入肌理的温柔。两者何以并存?陈玉梅或许会说:「这就是现实的魔幻与迷人之处。」念社会学出身靠连结自身经验采访陈玉梅目前是镜文化主笔,采访小人物多年,现主持镜好听的podcast「记者手札:暗巷内,还有幸福吗」。研究所念社会系,让她常常反身思考受访者面临的困难与她生命的连结。她回想研究所毕业,找记者工作写自传,无从落笔,便骑机车在自小生长的中永和工厂间闲晃,看着大大小小困着许多劳工一生的传产工厂,自问:「我是谁?从我所学,为什么我想当记者?」「那时,我才发现父母影响我很深。小时候我父亲在老家新屋因心肌梗塞猝死,那一天他才在田间收拾完台风后的灾损,什么都没留下。台湾农村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像我父亲,在田里做到死,根本赚不到钱,还要兼很多差。只要想到父亲,我就很难过,可是这样一个在村里乐于助人,尽责照顾家人的人,怎么会什么都没有留下?」结果陈玉梅第一份工作是在财经杂志。看到的永远是成功人士,她不禁问:「其他不够成功的人呢?」陈玉梅认为,这些成功模板无法让我们看清现实,只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够努力——然而真是这样吗?社会学的训练,使她质疑是不是一开始我们的起跑点就不同。例如她父亲的起跑点(与终点),她自己的起跑点。之后陈玉梅到《壹周刊》、《苹果日报》当记者,写「人间异语」专栏,看尽众生相。她曾访天体营爱好者,追求情欲自由的男男女女,被笑称「情色女王」也不以为意,只觉得那些人跟自己完全不一样,所以好奇。但她的好奇不止于猎奇。陈玉梅说,「一般人看很底层的人,可能只有怜悯,但我很好奇已经没有路,为何他们还能活得那么自得?每个人都有走到生命边缘快要往下坠的时候,郭台铭也不例外,只是他不会说,我们看不到。人的这个面向让我着迷。我不觉得这是消费,而是去理解他们,从中得到力量。」采访过那么多被主流屏弃,为生命拚搏的人物,陈玉梅最常想起投身公娼运动的丽君姐。曾是公娼,却早已还清房贷,拉拔孩子长大的她,见昔日姐妹抗争未果,有人自杀,毅然投身妓权运动,「在她身上我看见女性的韧性,有股不容轻视的尊严。这些人不该就此消失。」▲陈玉梅常常采访某议题,却发现受访者周身有更有趣的东西,而深入另一项议题。例如《贤妻良母失败记》其中一位受访者,便是因为采访她跨性别的孩子搭上线的,「我发现她妈妈对她想跨性这件事很开放,所以好奇妈妈的人生故事。」(图/镜文学)访问失败女性从婆妈中看见父权是怎样的曲折心路让这些人背向世界而不致毁灭?以报导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说:「我对『讯息』并不感兴趣,我要知道秘密,生命的秘密。」生命的秘密不该就此消失,陈玉梅将目光转向寻常的家庭主妇。问题是,她们是否也能告诉我们生命的秘密?《贤妻良母失败记》里有丈夫外遇又遭家暴的妻子;为逃离旧生活嫁给根本不爱的人的女同志;看着母亲与姐姐婚姻失败终目空爱情的女人;学过女性主义、高学历却在爱情里稚龄化的女强人;享受性爱,结婚对她像插曲,奏完就散的奇女子;以及自幼目睹妈妈被爸爸施暴却渴望父爱的矛盾女性。凡此种种,很容易被视为婆婆妈妈的抱怨,但陈玉梅认为在这些枝节背后,是无上的父权结构,与其带来的大哉问——为什么我们习惯了这些抱怨,却不去问她们为何抱怨?「就像外遇不止是外遇,为何女人遇到丈夫外遇的反应都一样,都是原配控诉小三?为何原配看起来都这么苦?为何男性消失了?」陈玉梅认为,社会新闻上的大老婆的复仇,其实是亲职压力的变形。这些女人的先生早就不见了,亲职上性别不平衡,女人因此陷入痛苦,所以她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用悲情当浮木。然而,浮木是会沉的。悲情浮木其实是贤妻良母招牌的一体两面,或招牌朽坏后的剩余价值。这不可承受之重,陈玉梅也背过。儿子早产,她在家带儿子半年。她说当时有严重产后忧郁,感觉生命很窒息,动弹不得,根本没办法出门。有一次很想回妈妈家,开车上高速公路,结果遇到塞车,儿子在后座哭,她完全无能为力。这印照出多少女人养小孩的困境。陈玉梅的教养经验与这些女人的故事若有雷同,并非巧合。回到根本,仍是社会结构的逼仄,「大家都觉得生养小孩很重要,但传统父权社会又把所有责任推给女人。」何其吊诡。当社会习惯用金钱衡量事物,全职在家的女性,因为没有收入,显示不出女性家务劳动跟母职的价值,「而且做好是应该的,不能要求任何回报。」这成为我们传统歌诵的「伟大的母亲」。日积月累的压抑之下,二十年后孩子长大了,妈妈此时却开始要求孩子回报,严重的就开始情绪勒索。吴尔芙说,女人要写作,首先要有自己的房间。陈玉梅认为,即使不写作,女人当妈妈也需要自己的空间,可以喘口气暂时卸下亲职,看看外面的天空。然而,台湾许多女性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往往已是快被贤妻良母招牌压死时。陈玉梅给其中一位受访者看书稿,对方看到书名叫作《贤妻良母失败记》很难过,觉得自己被否定了,陈玉梅解释后对方才释怀。▲「应该有更多女人出来写女人的故事,自己写自己的声音。」陈玉梅不止一次提到女性书写的重要。藉由生命经验,我们才得以抵达他人内心,同时抵达自己。(图/镜文学)大学挑战妈妈摆脱原生家庭诅咒贤妻良母阴魂不散,其中一个原因还包括原生家庭的影响。书里不少案例都复制了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不是爱的欠缺,就是爱得太满。陈玉梅以前念女性主义,很早就有自觉反抗母亲。过往她用愤怒拉开与母亲的距离,例如大一时因为超过晚上七点回家被母亲甩巴掌,大吵一架后,写信给母亲要求独立跟自由,也曾逃家,「我与我妈的安全距离是一次次透过争吵拉出来的。」然而,母亲现在还是会嫌她穿的衣服。陈玉梅只得哭笑不得的回她说,「你的女儿已经半百,不是小女生了欸。」陈玉梅说,我们都应该挑战自己的父母,越晚处理父母议题就越痛苦,「一定要把界线拉开,否则遇到中年危机会整个失控,最后是痛逼得你一刀两断。」读过女性主义如她也曾被亲职压得喘不过气,更遑论其他女性如何有能力自我觉察,觉得婚姻不对劲,就应该调整,甚或勇敢断舍离。我问陈玉梅这样不是很吊诡吗?理论告诉我们那么多,我们却得实践了失败了才知道理论是对的。陈玉梅以前读女性主义觉得像口号,就像有人塞给你一件不是量身订做的名牌衣衫,你会犹豫,「接触这些女性的生命故事,再检视那些理论,才发现它们说得太好了。」从纸上谈兵到生命经验,也是《贤妻良母失败记》的要义所在:「这些故事的重要,在于它们都不一样,透过书写生命经验我们才能看见凹凸不一的细节。」陈玉梅说,这本书有理论的身影,更有理论到不了的地方;访问一百位女性,相信她们告诉你的都不同,「有更多多彩的女人,我还在寻找。」陈玉梅眼神闪过锋芒,也有黯淡,「采访别人让我了解自己。因为她们都在走不下去的时候,开始面对自己的人生,一切都是因为『不得不』。但是所有路都不会白走。所以最终的问题是,当你面对家庭的变故,你得到什么?」答案是,「跨出来,回到自己。」陈玉梅说,「如果我爸爸不走,我们一辈子可能就困在农村。」「所有采访都是受访者的声音跟采访者彼此穿线交织,共振得出来的。」一开始,陈玉梅对她的工作下了个非常美的譬喻。访完近尾声,我才明白这句话不止停留在譬喻层面。「如果我不写,他们就没有声音,可是他们就是我们。」采访后记:陈玉梅不喜欢公开谈论自己,认为记者不应该成为报导主角,直说采访前很紧张,真不知道以前那些受访者怎么侃侃而谈的。访问前,陈玉梅点了杯调酒「咸狗」壮胆。「咸狗」以伏特加当基酒,混以葡萄柚汁,并在杯口抹上一圈盐渍。伏特加的烧灼感与葡萄柚的酸楚,会因那一圈盐而在入口时转为甜味。不知怎的,我觉得这道理跟她采访失败的贤妻良母最后让自己升华很像。只不过陈玉梅从头到尾没有喝一口「咸狗」,仍不绝的说出这些。惟有提到父亲时,她才停顿了一下,为的是止住眼泪。
+ More在睡前玩一遍填字游戏 ——专访丁启文《有钱人不告诉你的发大财心法》
上午的东区彷佛调低了色彩对比,缺乏饱和的街景只有黄底待租告示醒目。 丁启文穿得单薄,采访前随摄影师在一间间空店面拍照。我想象照片里他清癯的身形被背景吞没。其实不然。丁启文反应快,言语间有种片开世事的锐利,或说世界是他写好的剧本,他只是在为我解释,而我们包括摄影师都是摆设。 「我讨厌半调子,但喜欢观察半调子的人,看他们怎样自欺欺人或逃避问题。我喜欢在作品里恶作剧。」游戏自此开始,一场名为发大财的全民捉对厮杀。 丁启文就是那个喊「action」的人。▲丁启文说话像放箭,写剧本做案子亦然,讨厌拖沓浪费时间,「因为没有效率,真的就是,没有效率。」他力求完美,只因「只有自己没出错,才能骂出错的人。」(图/镜文学)不正经才是他小说的正经事丁启文现于北京读电影研究所。大学双主修哲学广电。原本读哲学,因为接触剧场,大学二年级便想说故事。毕业后,他考上研究所,给自己三年时间了解这个产业。此外,他接案写剧本。别的编剧烦恼写自己没兴趣的故事,他则是享受「写别人喜欢的东西」,「客户有需求,你用你的sense让它变完美,不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吗?」谈起创作,丁启文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先踩定发言的位置,再让故事形式起走。读者便顺着他架起的滑道(或陷阱)一头栽进去。《有钱人不告诉你的发大财心法》便是一部充满设计的作品。小说名便带有令人起疑的趣味。既已言「有钱人不告诉你」了,何来「心法」?如此,这心法是谁透露的?可不可信?类似的正言反说与自我暴露再否定,是丁启文《发大财心法》的拿手好戏。他套句小丑说的,「why so serious?」小说以主角之一「林彦名」的演讲开头,自道一介贫青如何靠东区炒房坐拥上亿。林彦名跻身上流的故事,不但坐实发财梦,也有楼起楼塌的大彻大悟。然而当其后的叙述者接续登场,我们才知道寄生上流的正确方式。《发大财心法》以伪工具书形式,透过五名「成功人士」或演说或采访或私语的叙述,幽了岛民的发财梦一默,也玩尽了言语趣味。趣味在哪?丁启文说,他喜欢「坏掉我们习惯的概念」,将一句正经格言反过来或歪着说。例如他让看起来草根憨慢的角色说出,「伊有教我一个道理,讲食果子别拜树头。果子生得好,佮树有啥底代,应该要给地落肥,佮地说多谢才对。」不拜树头,拜土地,因为土地才能拿来炒,才能让人发大财。小说众声喧哗,甚至自打嘴巴。丁启文丢出的疑问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忘记说话者所处的位置?无论是读到小说人物自报家门,或新闻政客夸夸其谈,阅听者都自然的信以为真。丁启文说,「你不觉得可疑吗?」「哲学系的训练是,怀疑每一句话,不但思考内容,还有说话者的处境是兴奋、焦虑,还是在遮掩?他对谁诉说?第一人称常常让我觉得人设很崩,因为我会想他在哪里说这些话。」落实到小说,读者要警觉林彦名冠冕堂皇的发大财心法,其实是在对台下人物演讲。演讲是表演,带有作戏成分。「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说,不可能太私我,但我在写的时候得传达人物心里。因此,林彦名一方面得取信听众,一方面遮掩不想表露的。这中间有很多可以玩或反着操作。」▲《有钱人不告诉你的发大财心法》写东区没落,我们穿梭在一间间待租店面前拍照。拍到一半,有业主跑来问我们在干嘛?一时之间,我们支吾其词──彷佛掉入小说里的讽刺桥段。毕竟,总不能说「这个人写了一本你店面租不出去的小说」吧。(图/镜文学)世界是可能写坏了的文本大选在即,打开电视机每个人都在说话。语言像衣着,表现凹凸有致,遮盖不忍卒睹;有时也像国王的新衣,人人都看透,只有说话者不知道自己赤裸游街。是以,《发大财心法》也是教人说话的工具书,只是它反着说,要读者在文字里被戏耍才上了一课。为谐拟坊间的理财与心灵成长书,丁启文重翻多年前流行,去年重出二十周年纪念版的《富爸爸,穷爸爸》。为何采工具书的形式?其实也是游戏的一部分。「我想让读者翻开书,想说在写什么鬼?」丁启文解释,这不是愚弄读者,而是让他们参与,「你发现它的结构不对劲,明明看的是小说,怎么是工具书,就会怀疑里头人物是不是在骗人。」就像丁启文重读《富爸爸》,觉得叙事重于内容,「里头甚至能还原很久之前的对话,不是很假吗?」类似的心灵鸡汤书籍,让丁启文想嘲弄一番。读这类书籍求的是福至心灵,丁启文用小说仿拟,便是把形而上的改成形而下的发大财。「这类书谈的都是不会错的通则,基本上有智力的人都可以推敲出来,可是大家还是买单。为什么?因为它会用叙述。例如吸引力法则告诉你的案例,都是一千个里头挑一个,你不会看到那失败的999个。这就是故事的说服方式,大家被说服被骗,却乐此不疲。」《发大财心法》有位集徐旭东、郭台铭、柯文哲影子于一身的大老板「徐元浩」。这么多财经政要可以变成一个角色,是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什么共性?丁启文回答不改犀利,「他们都很会,很会为个人利益打算。」关于这类人物,丁启文在小说里借林彦名的段子下了批注:「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心是面镜子,染不得一点脏污。我建议你摔碎它,用多一点角度重新审视自身,你会幸运七年的。」因为欲洁何曾洁,在丁启文看来,敢做发财梦的人都是不怕脏的。为了酷肖影射人物,丁启文认真听了一遍郭台铭与馆长爬象山的直播(并且在小说里重现)。他的小说因此非常逼近现下时空,但在这个「真实已经比小说更小说」的时刻,套句黄丽群说的:「问题不在于你写不写得过真实事件,而是世界前所未有的与你裸裎相见。」这让创作者描绘当下,想建构「如果那样,会怎样」的小说次元变得无比困难。丁启文的策略或许不是建构新的次元,而是把它端到读者眼前,让你直视。按照他的说法是,「作品如果可以拿来娱乐,也可以与当下互动,为什么不兼而有之,只甘于当数位垃圾?」于是丁启文用编剧之眼看光怪陆离的世界。「再怎样刺眼的东西都存在,身为创作者,要认知世上绝对有你不能想象的事,但你不能只觉得好不可思议,要尽力接近它,把它写出来。」▲「这么多观点互相冲突,你可以判断谁说真话吗?」丁启文说,这是给读者的挑战。除了小说,我们阅读世界这个文本当如是。(图/镜文学)沟通如此困难,说故事才有趣我们的话题来到了不同世代的政治立场。因为在很多人眼中,他人的政治立场(不一定是长辈)确实不可思议。既然前面我们谈了这么多叙述遮瑕的方式,我问他能不能用故事感化政治立场不同的人?丁启文想了想,彷佛这是值得挑战的问题。「大家都觉得跟长辈沟通很难,可正因为沟通如此困难,才让说故事变得有趣。我们必须克服一个又一个坎,每个人的克服方式都表露他的性格,他采取的解决方式显示他是怎样的人,所以有很多故事可说。」当世界变成充满设计的剧本,待人接物会不会受影响?我问他现在你对人的好奇心是出于想认识一个人,还是身为编剧的性格?丁启文坦言,自己很难区分,也很常自生活中抽离,用第三者的眼光看待自己。例如跟爸妈吵架,他会开始想原来这就是沟通遇到阻碍,下一刻便回房间打开计算机,记下讨人厌的父母原来就是这个样子。「以上是举例啦,不是真的说我父母。」霎时,世界又从剧本变回现实。时间已近下午一点,丁启文要去看他的舞台剧本彩排,之后没几天便回北京。临走时,我随口说了句,「明年一月选举好像很多在外的人懒得回来投票。」丁启文在咖啡馆楼梯上,一脚踩着上一阶,回头说,「所以那些人不会成为好的创作者。」忽的,我以为他在骂他笔下写坏了的角色。
+ More陈思宏谈《鬼地方》:“当历史的暴力劈来,小镇却若无其事。”
▲陈思宏说,他以前不怕蛇,因为小时候乡下到处是蛇。然而,这个生在台湾彷佛住有草莽的身体,因为远离故乡渐渐产生变化。此外,他嗜穿花衬衫,还曾写散文为之辩护,彷佛岛的山风海雨穿着走,也彷佛是实体的花果飘零。去国所以怀乡,像神秘的热病,总在离散要远未远之时,斑疹一颗颗冒起,寒颤阵阵。作家对故乡说情话和脏话,陈思宏最新长篇《鬼地方》则是祭起漫天鬼话,把故乡彰化永靖写成台湾马康多,满溢奇诡的不祥与死亡的预兆。连暴力都是无与伦比的华丽。作家与故乡的这笔帐要怎么算?说是思乡,又远非这么简单,毋宁更近乎你一生与之搏斗的对象忽然不见了,因而肃然起乩,发而为文——毕竟谁不是对故乡又爱又恨,与故乡的种种(叔叔阿姨、怪邻居、班上讨厌的男同学)拚搏,求得童年不那么颠簸的度过。 《鬼地方》重要场景城脚妈庙。这里是陈思宏或说陈天宏领受文明与爱欲之处。被背乡的身体背叛2015年陈思宏写《去过敏的三种方法》,便把离乡回望这件事病体化成主人翁时而复发的肤之炎。2018年散文《第九个身体》写柏林消息也追叙永靖往事,光彩的与见不得光的,在陈思宏笔下都带着自嘲的况味。从第一本小说集《指甲长花的世代》起,陈思宏便对「身体」投以无比的好奇。若说昔时肉身是拿来娱乐自己的,现今身体则与故乡互为表里。故乡的好坏,身体最知道,《鬼地方》便始于一个魔幻旮旯带来的听觉记忆。「《鬼地方》有一个重要场景『城脚妈庙』,是真实存在的。我这辈子第一次看大银幕是在这小庙前广场。广场也拿来杀猪,是圣洁与污秽并存的地方。一开始我想写的是这个奇妙的角落。因为小时候耳边一直有杀猪声,可不觉得它可怕,因为习惯了,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然而我43岁时,这个去国已久、洋化的身体听那声音反而会崩溃。」关于身体,自带表演性格的陈思宏有很多话要说,且质疑世人为何不说,「我们努力成为别人生命重要的部分,无论是透过工作或婚姻,但提到羞耻及身体,我们都说不出口,可以与人分享的只有荣耀、美丽、灿烂的。」到了《鬼地方》,他谈羞耻、阴惨、见不得人又困住所有人的永靖。在此,故乡已远远不是一体之病征所能负载的了,蔓延成难以言说、说者伤心的众声鬼话。《鬼地方》写永靖一户接连生下五个女儿,终于在第六第七拚到男丁的家庭;么子「陈天宏」去国多年,却遇劫不得已回乡;五个姐姐分别葬送年华给原生家庭、公务人生、家暴丈夫,以及自己的妒嫉之心。陈天宏回乡恰逢中元,死的活的统统出笼,清算总账——一个看似传统的家庭,以及这个小镇何以自内核崩塌成「鬼地方」的烂账。小镇无事,因为有鬼作祟何以言鬼?陈思宏说,「鬼」来自时间的停止。小镇有时差,例如1989年发生64事件,柏林围墙倒塌,东欧铁幕瓦解,「我回想当时的我在干嘛?我是国一生,在永靖,却对这些记忆完全空白,彷佛跟世界毫无瓜葛。」身在小镇,小镇却在世界之外。美国因为淘金热留下很多鬼镇,陈思宏说,「德文的鬼镇有个口语说法,叫作『在世界的屁股』。被众人遗忘,鸟不生蛋,狗不拉屎,所以是鬼地方。」陈天宏或陈思宏亟欲逃离鬼地方,于是到看似最先进的德国。「鬼栖身我们的语言系统,我到德国发现他们不讲鬼。你想想,德国经历一战二战,死了一堆人,岂不到处是鬼。然而,鬼不存在他们语言,所以没有鬼。我给德国人看《七夜怪谈》,当年我们吓得半死,德国人只跟我说这没道理。」陈天宏的逃离以失败告终,因为鬼如影随形。在此,小说里的「鬼」转入另一层意义。陈思宏说,「鬼也可能是国家的存在,无法言说却挥之不去。」它是国家暴力,它遮掩国家暴力,它使所有对国家暴力的控诉都无效。读到最后,我们才发现先进开明的柏林与彷若文明之外的永靖竟一样「闹鬼」——陈天宏成为新纳粹的受害者,家乡也有白色恐怖缠绕自身。白色恐怖是《鬼地方》最无感的地方。然而,正因无感,所以恐怖。陈思宏举了一个谨小慎微的故事。小时候他同母亲到永靖小学,母亲见着蒋经国铜像,心血来潮审美一番,说道:「生这么丑,好像蟾蜍。」下一刻母亲警醒了,望了望四周,嘱咐陈思宏切莫把她说的泄漏出去,「白色恐怖毛细般被永靖这样的小地方吸收,甚至渗入我妈这样不识字的人的内里。」德国人努力摆脱纳粹,纳粹的鬼魂仍盘旋不去。陈思宏说,德国人不称「转型正义」,而以「克服过去」、「记忆文化」形塑一代人的想象共同体。然而,死者会苏醒,新纳粹也会变种,网红潮男潮女成为德国极右政党「另类选择党」的代言人,且正式进军国会,成为德国终将面对的现下历史课。德国尚且如此,那台湾呢?「在台湾,白色恐怖很难言说,因为时代刻度不清,很多人觉得与我无关,甚至质疑为何要转型正义。」德国有纳粹幽灵会复活,台湾有未曾死透甚至层层转世的威权遗绪。「我们以为自己活在承平时代,仔细看却鬼影幢幢。」陈思宏说。所以,台湾可能真的是鬼岛。然而在兴叹亡国之前,不妨反求诸己。陈思说,「去思考我们有集体记忆,可为何它们听起来都像鬼故事?我们有脸书有line,看似沟通无阻,为何却让我们活在泡泡里?我们得在不同间找寻彼此,试图对话。台湾未必是乐土,也或许是鬼岛,但必须让『无论怎样不堪、怎样少数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这些贴纸广告,就是他的故乡啊。」小说里陈天宏回到永靖,见着这最熟悉的印象,也是你我下乡想不见却随处可见的路边风景。属于无乡之人的回望陈天宏有五个姐姐,陈思宏则有七个,且与作者一样,都曾旅居德国。《鬼地方》由是非常贴近陈思宏自身。这样写故乡写姐姐,会不会担心惹人非议?陈思宏说,一点也不。2014年他凭〈厕所里的鬼〉得林荣三短篇小说奖首奖。地方政客大概从报上读到,不明就里的送他们家一块「永靖之光」匾额,姐姐还急忙打给陈思宏,要他回去。写故乡有鬼变成在地之光,十足讽刺。敏锐的读者也可发现《鬼地方》与〈厕所里的鬼〉有若干互通之处。离乡,是身体上的,也是记忆的渐行渐远。去年12月到今年4月,陈思宏密集写《鬼地方》,一边写一边打电话问姐姐陈家事。「我发现对于过去,姐姐们和我都有不同的诠释,例如阿嬷过世,大家对丧礼声音、颜色的记忆都不同。」《鬼地方》在恍惚的故乡记忆中诞生。陈思宏说他笔下的永靖存在也不存在,是原乡也是异乡。去国多年,陈思宏坦言故乡记忆断裂,却还记得当年大学联考英文作文题目「A house is not a home」,说的正是他这种人——离乡读书,每年都会把旧教科书寄回家。尽管老家堆满他的旧书与唱片,陈思宏说,「那是姐姐的家,不是我的,我在彰化永靖已经没有家了。」家在有跟没有之间,伤害却真实存在。去年11月24日地方大选绑公投,同性婚姻法制化成为攻防焦点,有宣称爱家人士阻人成家,有杞人忧爸妈凭空消失。陈思宏远从德国返台投票。他说,很怪的,走在路上买个东西,不认识的人看到他都说:「回来投票齁?」一眼即知他「不是」永靖人。「投票前一天,我到永靖街上,想抓取人们说话的声音与颜色,穿着西装,看起来很格格不入,遇到一个看起来不是很照顾自己的人——你看得出来他过得不好——拿着反同传单。当下,我觉得人就是鬼,他人就是你的地狱。只是这只鬼倒霉遇到我,反而被训斥一顿。」▲陈思宏爱表演,在德国常客串,跑试镜。在作戏与书写之间,戴起新的一个真的面具。献给逃亡失败努力活着的人陈思宏与歧视的一面之缘,为我读完《鬼地方》的好奇下了批注:为何小说里的女性都这么惨?不是受困原生家庭,就是屈身男性暴力。陈思宏说,乡野传说里都是女鬼,因为女性是最受压迫的一群,鬼是不满的投射,「现在五六十岁的女性经历过绝对父权,很多仍强韧的活着,很不可思议。我希望透过她们看到不同世代的女性困境。」历经压迫,韧性的活着,或者说,像传统女性般活着,陈思宏坦言,自己办不到,「要是我,我会选择离开。」小说里三姐「淑青」与小弟天宏都受过高等教育,都曾试图逃离父权笼罩的小镇,最终失败——尽管小弟逃得比较远,比较久。乍看之下,之后受困家暴的三姐大可再次逃离。然陈思宏说,这关乎「表面」与「退路」,「每个人都在乎表面,所以我们搽隔离霜BB霜CC霜,淑青太在乎表面,所以离不开体面的丈夫与生活。此外,离开原地之后,还有地方可以收留吗?我们常因恐惧而裹足。」但陈思宏不恐惧「离开原地」。1998年陈思宏第一次到柏林。当时他得文学奖,一般人拿奖金缴学费缴贷款,他则拿来买机票。那时刚好失恋,想去远方,一个连英文都不通的地方。好友送他一张德国两人合唱团「骄傲玫瑰」的唱片,仅管根本听不懂,仍非常喜欢,就想说去柏林吧。再一次飞离,是2004年。陈思宏恰好在陈水扁连任后离开,打算旅居德国。当时台湾因为「两颗子弹」吵成一片,他来到夜晚静若无人的德国。如今他习惯凌晨4点——在没有任何机械声的柏林时分——起床写作,写到7点,吃顿丰盛的早餐,继续写到11点。即使出国玩,陈思宏也享受一个人,「就像戴着泡泡来,戴着泡泡走,在泡泡里,离去谁都不打扰。」追求这般无牵无挂,没有窒碍,因为自小在人际关系紧密的小地方长大。陈思宏说,「大家都觉得文学语言上『懂』很重要,可是有时『不懂』反而避免很多伤害。」疏离对他来说代表个体,与寂寞无关。小说里,陈天宏绕了一圈终究回到永靖,陈思宏也说虽然讨厌故乡,总想逃离,创作时还是无意间回到小地方。他也不止一次说过,「写作者必须是被伤害过的人,因为当你成为少数,被伤害,就是你开始温柔的时候,就是你可以写小说的时候。」所以陈思宏终究不够狠。《百年孤寂》里马康多这个虚幻小镇被风扫灭,邦迪亚家族消失殆尽,《鬼地方》最后也有一阵风,不过那是属于救赎的空气振动。陈思宏说,「我希望我的小说能松动、温柔那些伤害别人的人。」《鬼地方》的加害者如此巨大,怵然成镇。于是小说家用风捎来远方原谅的消息。延伸阅读★巡回讲座开跑!陈思宏亲「声」朗读一探心中《鬼地方》★鬼地方新书专页★【镜文学出版】鬼地方
+ More在窃国者侯的时代搞笑——谢东霖:用漫画让读者直视房间里的大象
谢东霖的工作室位在松山区的旧公寓。一开始我们走错了栋,才转入铁门敞开的此楼。楼梯略狭,斜度像考验,爬至二楼,谢东霖早在门口迎接。招呼后,他说要先去抓个头发。这时,我才发现里头空间大而明亮,与公寓显得反差。这里一切崭新得像还没命名,正等着它的主人冉冉上升。「我想让漫画家成为银行职业栏会出现的职业。」顶着抓好的发型,谢东霖这样描述他的漫画梦。谢东霖现年33岁,出版过漫画《西游面纸》,以及若干惊悚小说,在网络上以《失控的设计师》、《我在诈骗公司上班》、《杀手的恋爱相谈》号称「蓝白三部曲」的讽刺搞笑漫画为人所知。立刻阅读:杀手的恋爱相谈撑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镜文学甫出版的《我在诈骗公司上班》,以台湾无处不诈骗的怪现状为题材:老实的男主角进入诈骗集团,结识集团「主任」与「老板」,一面掩盖良心谴责,一面精进骗术,最后成为职业分子。看起来很励志,却行歪路,这样好吗?「一开始担心被批评教坏囝仔,败坏社会风气,结果常有读者留言:『虽然最近才被诈骗,但很喜欢这部漫画。』才让我放心。」现实中的受害者如何在谢东霖的创作里超脱?不是因为哭着哭着就笑了,而是来自谢东霖创作初精准的故事架构与人物设定。自《失控的设计师》以来,他会先在作品与现实之间撑出巨大反差;反差越大,笑点就越有力道。《失控的设计师》一反设计师与业主互动时,温良恭俭让的抖M形象,形塑强横有理的女主角。设定上最超现实的部分固然是设计师敢向业主呛声,但引人共鸣的核心其实是「有理」——现实中设计师只能苦吞「有理」无法说、说不出的憋屈。《诈骗公司》选择一个老实温吞的男主角,也是此理。「创作时,最初角色设定就要有冲突。怎样的人成为诈骗最冲击?当然是一个好人。因为他有道德准则,选择以坏人为诈骗对象就有合理性。」因此,漫画里花招百出的诈骗手法固然精采,但引人共鸣的还是「好人」这件事。它在读者心底暗暗种下:「我也是好人啊,如果我跟主角一样⋯⋯」「好人骗一个坏人,应该算替天行道吧?」谢东霖说,「这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大家会说服自己别人骗的比我多,别人更坏,合理化自己与主角的行为。不须说破,读者自然会明白。」▲2015年谢东霖在《西游面纸》新书发表会。《西游面纸》号称是最台的《西游记》改编,让谢东霖受乡民瞩目,同时让他学习时事哏该如何摆放,才能产生最大力量。(图/谢东霖提供)呈现诈骗王国最大吊诡然而,当好莱坞电影已《瞒天过海》《偷拐抢骗》,甚至连舞娘都开始「骗很大」,《诈骗公司》以骗为题材,还有什么独到之处?谢东霖说,「大家都说台湾是诈骗王国,但骗越大我们却越无感。碰到很具体的不守法或诈骗,我们往往义愤填膺,然而遇到更大条的,我们不作为,会说服自己那是常态。」这就像走在路上,遇到人跟你要五十块钱,说要去加油,我们可能会很纠结;选大位的人信口开石油,却可能被轻轻放下。「或许我们没感受到,也或许我们不想说破,承认自己被骗,然而那是房间里的大象,需要被看见。」承认自己中了幻术,才有除魅的可能。「其实也没那么严肃啦。」可能怕讲经说法吓跑读者,谢东霖补上这句。「我只是把观察融入作品,如果读者也有类似的观察,就会受吸引。」所以,《诈骗公司》有诈骗者的歹路,也有受骗者的心路。尽管如此,谢东霖倒是没什么受骗经验。为了解诈骗手法,他曾打电话至165反诈骗专线,跟对方说自己是漫画家,想以诈骗为题材创作。虽然听起来很像骗人的,对方还是很好心的介绍一名刑警向他解释金融诈骗。尽现编剧在创作的角色专职创作前,谢东霖曾任广告文案多年。谈到求学与工作经验,他说乍看之下在绕路,然而走到现在,每一步都是值得的。所谓「绕路」,指的是他大学考上视觉传达系,发现学的东西跟他「想的差不多」,上了一学期就休学重考。本来想随便考一个科系,但别人建议他既然都重来了,不如选一个有兴趣的,于是他报考台艺大戏剧系。「我不是一个会表演的人,戏剧系让我发现自己喜欢编剧跟执导。后来我进广告公司,才知道如果没有什么人生经历,要去揣想客户喜好很难。剧戏就是对人的观察,转化成漫画,能让我赋予搞笑角色动机。因为就算是搞笑漫画,没有落实角色,便无法让人信服。」「创作可以天马行空,但背后必须是你看待事情的观点。」在谢东霖笔下,搞笑不是装傻,一部作品好笑,是结构推动的结果。开始画之前,谢东霖会写好三幕剧大纲,所以他能天天上刊,有时进度还能超前。▲2016年谢东霖赴日参加 UNKNOWN ASIA 艺术博览会。此为活动前夜祭。(图/谢东霖提供)修正上一个作品跟自己谢东霖有个放在心底的不成文习惯,上电影院看完一部好作品,他会在心中祝福剧组一生平安。因为生活太辛苦,还要把现实的灾难变得好笑,实属功德。他初入广告公司时,自认很有才华,到哪都能发挥所长,怎知老板娘指着别人的广告要他照抄,但「谁晓得痛苦的经历,可能会是创作的一部分?我想这种经验不会只有我一个人遇到,变成作品就会引起共鸣。」于是有了《失控的设计师》。创作初衷可能来自很惨的一天,误入贼窟的求职经验,恋爱的失败心法,不过推动谢东霖持续画漫画的,是他的「不安于室」。从《设计师》到最新的《杀手》,读者都可看见谢东霖的突破。「我的每一部作品都在修正上一部。《设计师》当初在脸书独立连载,虽然一开始很受欢迎,但我感受到读者疲乏了——笑点都出自同样的逻辑,很容易腻。到了《诈骗公司》,就有连贯的剧情。透过连贯的剧情,读者可以接受今天这篇不好笑,或知道这里在铺陈,愿意等下一篇。至于《杀手》,则从单一主角到五个。有修正,也有挑战。我希望让读者感受到谢东霖不是只会这一套。」修正,不止在作品上,还有他自己。以前谢东霖很容易因为不理性的留言生气,亲上火线跟读者吵架,现在虽不免还是会动怒,但频率已减少很多。「我现在都直接把丑话说在前头,相互包容尊重当然需要,但比起讨好,我更想要心中舒坦。」因此,他在脸书上这样自我介绍:「不肩负教育社会、导正大众的责任,玻璃心、会呛人酸人、难相处、固执己见、充满各种政治不正确、只想用创作表现自己认为有趣的内容,是非常任性的一个人。」响应时事务求不要说谎越活越自我,是谢东霖33岁,跟网友吵过很多次架后的心境。但「自我」这件事,于谢东霖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粉丝专页经营者,一个是创作者。会不会有冲突?会不会有真的很想说的话,却无法说出口,或反之?谢东霖给自己订立的准则是:不要说谎。「为了迎合风向,吸引读者而说出非我本意的东西,吸引到的不会是我的TA,日后也会离开,就像你每个举动都会决定哪些朋友会留下。如果从头到尾都用谎言包装自己,出差错就会死得很惨,相反的,用真面目示人,哪里不好读者也会知道那就是你。」谢东霖这样描述他与读者间的关系:「相互成长,相安无事。」脸书时代创作者往往被迫快速响应议题,或用时事作哏,万一站错风向,创意变成创伤,怎么办?谢东霖首部漫画《西游面纸》,便因讽刺某政治人物而招致批评。这让谢东霖调整时事哏的使用,「时事哏连发,会让作品有时效性,引起争议又要花很多力气跟读者沟通。」因此,谢东霖改撷取时事中「亘古不变部分」创作,让这个哏放到日本或韩国,也会有共鸣。此外,他用单篇漫画宣泄时事感受,而不是放到完整作品中,「把自己的能量分散,也是维持平衡的方法。」这个平衡也包括创作者内心的准则,「你要有一个为什么这东西会成为我讽刺对象的标准,如何守住、衡量这个标准?现实而言,快速响应时事,当然会收到很多响应,但会耗费你很多时间去处理。对创作者未必是好事。」▲工作室为两户打通,所以非常宽敞。现在谢东霖早上送完儿子上学,就到工作室画画、处理行政琐事,一天工作五到六小时。问他兴趣变成了工作,会不会疲乏?谢东霖说:「画累了,就去画画休息。」听起来有违常理,原来是他会区分为工作而画与为自己兴趣所画。从一个画板到另一个画板,这是他独有的逃逸路线。(图/镜文学)创作要有足够的话想说谢东霖的漫画梦不是空口白话。他刚在这个场地协办完台韩漫画交流活动,除了工作处,这里也是他开课办讲座的半开放空间。「课程只是跳板,从中寻找漫画人才或培育有兴趣的人,我的目标是成立一家漫画公司。我在想台湾能不能有像漫威的漫画公司?规模不那么大,但也能带给读者同一个世界观的作品。」目前连载的《杀手》便出现了《诈骗公司》的人物。谢东霖享受笔下人物跑来跑去的不安于室。问到漫画梦是否逐渐成形?谢东霖说,目前政府尤其文化部对漫画产业很重视,「有感受到推波助澜。」访谈中,谢东霖很常提到「不安于室」及「维持平衡」这两个看似相悖的词。他常觉得自己太闲,闲下来就马上找事做,又害怕成果一成不变。在苦恼与自由之间,谢东霖有自己的平均律。访问结束后,谢东霖随摄影师拍照。我无事闲晃,发现一片白净的工作室,墙上仅有的画是他自己画的。画里没别的,只有空白的对话框跟漫画分镜。我想起谢东霖说:「如果要创作,要确保你有够多的话想说,并弹无虚发。」显然他还有很多话想说,在这个世界上画好了标靶。采访后记:接连三部作品都只有蓝白色,原因很简单,因为谢东霖分辨颜色有困难,然而并未确诊是色弱还是色盲。此外,他喜欢蓝色。谢东霖还有一个奇怪的习癖,不看悲剧,连可能会让他哭的广告都不看,最近一次看的悲情戏是《一公升的眼泪》。「生活很苦了,还哭得要死要活,不是很累吗?」谢东霖说。
+ More甜美与爆烈——专访谢晓昀:写不出纯粹的爱情,所以用扭曲来证明
立刻阅读:《孤儿们》 谢晓昀喜欢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他的肖像以扭曲出名,彷佛你看到的不是脸孔,而是痛苦,我们都是受困变形记的非人非兽。谢晓昀看起来理所当然的甜美,小说却带着弗朗西斯・培根的疯魔。与之对应的,是她念兹在兹的创作母题:「极致的爱,要怎么呈现?」 她在镜文学发表的中篇小说《孤儿们》、《我需要一颗心脏》,便有近乎恐怖谷的怪异美学,华丽又变态的文字想象。然而,谢晓昀说她其实想写「纯粹的爱」,写一写还写到哭。有点难想象除了弗朗西斯・培根,谢晓昀还喜欢看周星驰的喜剧,还会因为自己造的孽——笔下人物的悲惨命运——落泪。 创作张力也是未解之谜 《孤儿们》有真切的友情。两位在孤儿院长大的少年,因为渴望拥有自己的家,半夜逃院,再假扮失踪儿童,让原本家庭「领回」。小说看似讨论无家少年,却在后半超展开,转入暗无天日的阴谋——领回主角的家庭如果是假的,为什么这些人要劳师动众?乍看题材完全不同的《我需要一颗心脏》,则与《孤儿们》有异质同构的转折。小说主线是父亲为罕见血型儿子移植心脏筹措医药费,铤而走险帮黑帮运货,卷入一桩诡异的赌局——猜眼前人谁最快死,而其中一人竟是他失踪多时的妻子。一颗心脏的代价有多大,小说透过双线叙事,不到最后一刻难见真章。 谢晓昀开的咖啡馆坐落淡水,她大多在店里。虽然声称很讨厌在咖啡馆写小说被打扰,但上网搜寻会发现很多人说老板很亲切。这大概是谢晓昀甜美的一面。 共患难的友情与救子心切的父爱,对一般人而言或许不言自明,但谢晓昀偏把两位少年的重逢写得比死别还惨,让父爱成为夺命的罪愆。用扭曲证明爱的存在,便是谢晓昀小说最大的张力所在。但我怀疑,这是她自己都无解的创作之谜。 美女作家成咖啡馆老板很长一段时间,谢晓昀被冠上「美女作家」称号。学画出身,在复兴美工教了十年书,2003年自《野葡萄》杂志举办的文学新人选秀发光发热,之后连续出版好几本长篇小说。写作之路顺水顺风,这几年却转趋低调,原来她在淡水开了咖啡馆,叫作「去年在马伦巴」。十足文青范。 雷奈的《去年在马伦巴》用失序的时空重组人际的意义,谢晓昀则从人生的对流层进入平流层,「现在回想起来,以前真的不知道在苦什么。」她口中的苦,不是生活物质上的,而是心志的砥砺,小说家的自我修炼。 「我一直是很认真的人,在复兴美工读书时,老师要我们画葡萄静物画,非常简单的东西,我却画了整整三十六张,整个寒假都在画葡萄。换来的是开学老师说,嗯你进步了。」 虽然学画出身,但谢晓昀自认「是画匠不是画家」,画画常带给她挫折。她用画装饰自己开的咖啡馆,也会在店里开班授课。 写作上,她也求好心切。创作期间,只要睁开眼都在想小说怎么写,写长篇时不看任何小说,因为怕受其他人的语法或笔调影响。灵感来了,她可以不吃不喝。还曾写到压力大停经,半夜换不过气送急诊。除了写作,运动是不必要的体力浪费。现在谢晓昀则觉得运动时跟自己对话很快乐,「年纪到了,比较容易放过自己,所以老了还是有好处。」如今她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咖啡馆写作。通常十点到店里,趁四下无人写,写到一点半,两点开门营业。有时写到忘我,客人来了,被打扰还会不耐烦,但她说:「管他的,写作很忙。」我问她开咖啡馆好玩吗?她说:「不好玩,能够写作养活自己当然最好。」 努力写太阳下发生的事何以沉寂,除了开咖啡馆忙,还有更大的原因。「2018年我花了一年说服自己:想当作家要看开,不能执着。作家这条路,我之前走得很顺,不过遇到中国出版社跟我接洽出版《恶之岛》,因为书名有「恶」字被否决,改《克隆岛》也不行。那段期间台湾书市也萧条,我一直想如果不当作家,可以干嘛?但绕了一圈,我发现还是想写。」 绕了一圈回来,谢晓昀坦言年轻时写东西总语不惊人死不休,「以前写小说想把情感推到极限、最边缘处,如何让人不寒而栗同时感受美。例如《第五号房》想写暴力美学,不见血的制造恐惧。恐惧不是来自肉体上的虐待,而是扭曲的情感。」 以前谢晓昀欣赏余华、苏童、哈金这些「下笔很重」的作家,随便写都是奇观式的苦难,现在她更倾心艾莉丝‧孟若,「或许平凡中萃取的细节才是最美的,孟若笔下人物小小的不甘心或近乎透明的妒嫉,就能牵动一篇小说,让我了解真正的不凡在平凡里。以前我把小说写得太高太满,你说现实生活会有《第五号房》那样变态的人物吗?」 「老实说,我想写太阳底下发生的事。我很努力写,但常常失败,我不懂为什么。可能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快乐的层次没那么多,所以要从磨难中写爱。」这是谢晓昀的写作忏悔录了。 那谢晓昀怎么定义《孤儿们》与《我需要一颗心脏》?「《我需要一颗心脏》是转型之作。我以前很任性,不管外界,只写自己想写的,现在开始有议题进来,《孤儿们》写少年安置,《我需要一颗心脏》谈器官买卖。我想在吓人跟平凡之间取得平衡,不过《孤儿们》写到后面又任性了。正在写的亲情科幻《郭容里的十月》(暂名),会努力朝新方前进。」 日记与遗书共存的人生弗朗西斯・培根说:「画家不是按照事物实际存在的样子,而是根据他对这些事物的感觉来画。」因此,黑暗可能是少了纯洁的空缺,暴烈是曾经甜美的证明。谢晓昀描摹时所感觉的,是黑暗还是它原本的样子? 谢晓昀透露,她的童年并不快乐,小时候爸妈有些微家暴倾向。因此,成年后她跟哥哥很快就搬出家。妈妈因为她在夜校教书,不选择转日间教职,三年不跟她说话。然而,之前在复兴美工教书时,她仍回永和爸妈家住。 谢晓昀的画作,也是《孤儿们》的封面,充斥弗朗西斯・培根式黑暗与怪诞。错置的脸庞,非人的妄兽,这是创作者谢晓昀的爆烈瞬间。 算是和解了吗?至少谢晓昀可以在妈妈前展现不正经了,「我笑点很低,有天我妈跟我转述新闻,说一对男女本来约好相亲,结果男方的雨伞戳到女方,女方不开心,两人吵到告上法庭。从相亲变相告,很像荒谬的小说情节,我听了一直笑,我妈只皱眉说:『是叫你以后拿雨伞要注意!』」此外,爸妈也默默支持她写作,「例如我出书他们会买二三十本,尽管可能都没看。」 谢晓昀有写日记的习惯,从高中写到现在。当初是因为复兴美工功课太多,于是她在日志上画格子,一格格写待办事项。她的日记很简单,只记载今天吃什么,见了哪些人,看了什么电影,纯然流水账,但有个不寻常之处——背面会拿来写遗书。生活是甜蜜的,大概是因为死亡随时会降临。谢晓昀就像悬崖边的舞者活着,还有写作。写尽了黑暗,她仍说:「我相信善良是可以选择的。」
+ More专访海德薇——身为小说家的魔法
立刻阅读:《妳是女巫,我是乩童》 一头长发的海德薇看起来很仙。我在放着法兰黛乐团歌曲的咖啡馆认出她。主唱慵懒的唱着:「亲爱的/亲爱的/放下你的矛/放下你的盾/我爱你都来不及/又怎么会伤害你……」她正捧着一本小说,像是在自己画下的结界立地成佛。 仙,大抵是一种距离产生的美感。拉近之后,便会发现氤氲中的迭影可能是慌忽造成的慢拍。海德薇便是如此,有点傻大姐,更近乎天外飞仙。 奇幻 是避免世界钝化的方法 访谈一开始,她便透露自己前阵子去做「注意力缺失」(ADD)测试,因为自小就少一根筋。她曾开学忘记缴学费;通识课上了半学期后,才发现自己走错教室上错课;打工当助理却在开会时睡着,下场是被老板「请走」。现在则是写完一本书就忘记其内容。因此,受访得准备一迭厚厚的笔记。「也因为这样,让我有非常跳跃性的思考。」海德薇说。缺陷与祝福,在海德薇口中像一体。她写小说,自许成为「魔法的信使」,笔名亦有来历,出自《哈利波特》的猫头鹰「嘿美」(Hedwig)。因为大学读了《哈利波特》,她自此醉心魔法世界。曾任广告营销多年,2013年开始写小说,2017年辞去工作,专职写作;出版过《我的虎爷好朋友》、《消逝月河之歌》、《禁猎童话》等,目前在镜文学连载《魔药猎人》,以及甫完成的《你是女巫,我是乩童》。 海德薇的奇幻之作少有遥远冷冽的超时空异世界,大多依傍台湾土地,并结合主角的冒险历程,因此,往往也是成长小说,「我觉得自己还没长大,所以让笔下人物成长。即使到了四、五十岁,希望自己依然是这样,因为不想用世故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 海德薇自带仙气,本人却有点傻大姐。自言不喜欢框架,常常被认为不切实际。小时候写志愿,她很诚实的说想当诗人,结果被妈妈瞪说,你会饿死。 如何对了无生趣的世界保持新鲜感,偶尔大力摇晃它,是海德薇小说一再出现的主题。例如《魔药猎人》以卖中药兼大麻的宅男为主角,却遇上寻找长生不老药的魔药猎人;百无聊赖的生活,因为发现自己是李时珍后代,家族掌握不老秘密而被生技公司盯上,变成一连串解谜冒险。《你是女巫,我是乩童》讲述主持宫庙的外公意外昏迷,男主角随妈妈回三峡小镇照料外公,意外重逢自夏威夷返台的青梅竹马——她受当地原住民点化,成为通达自然神灵的女巫。在她带领下,男主角发现外公昏迷竟与三十多年前的三峡矿灾有关。乩童之孙遇上南岛语族女巫,由岛至岛,是两个文化的碰撞,也是两枚幼小心灵不畏险阻的自我证明。奇幻加童趣,中断枯燥平凡的生活,便是海德薇小说的最大特色。对此,她说,「我相信我是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女巫。」这句话出口有点幼稚,但她目光如湖,让你不得不望得太深而相信。特殊体质 让她踏上写作之路谈到奇幻,海德薇便整个人绽放开来,用她的生命史叙述之所以写奇幻,或者说,承接自己之所以走上创作这条路的命运。 她自小有特殊体质,「频率对到便能看到」,第一次看到是在小学三年级,不过频率完全对上的次数很少,十根手指头数得出来。那是什么模样?「就像一般路人,只是色彩比较鲜艳,没有表情,不会可怕,视线也不会跟我对到,过一阵子便会自行淡出。」海德薇描述得很平常,像是走在路上注意才会发现的彩绘变电箱。 海德薇有特殊体质,自小对巫术神秘学感兴趣,长大后接触灵修。她说灵修道具不过声光烟三种,声(砵、木鱼、音乐),光(蜡烛、水晶),烟(线香、精油),祭坛中央是以水晶魔法阵加持,要赠送友人的水晶串。 我好奇她难道不曾疑惑自己为何异于常人,它们又是从何而来,为什么而来?海德薇只说,「不用摸索,也不需要求神问卜,因为它们就是自然的存在。」不寻常的体质,让她相信灵魂是永恒的,而她只是经历其中漫长的一段,「如果看似有限的生命,其实在无尽之外,那我想把沿路风景看清楚。」创作,就是她看清楚的方式。沿路风景,可能飞沙走石,可能牛奶与蜜,但海德薇说,「有没有可能,我经历这一切,是因为有一天可以把这些告诉别人,透过文字给人正向的力量?」她像绝对的宿命论者,只是其宿命以千万年记。写作于他人,是创造角色,想象别人的宿命;在她,则是验证命运本该如此。 所以她相信小时候学音乐后来荒废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帮助她写出《禁猎童话》里出身音乐世家的女主角;大学遭遇恐怖情人,让她书写恐惧更感同身受;家教甚严的母亲,变成她写作学习换位思考的练习对象。 母亲是种病 却也帮助她痊愈 论及母亲,海德薇才稍入凡尘。在此之前,她散发的正向与乐观都实在太异于常人。她的母亲是老师,也是家族长媳,背负「把孩子教好」的压力,所以海德薇自小受权威式教育,亦不乏打骂,「以前我会想我妈为什么要这样对我,直到开始写作,第一本小说有个角色很像我妈,越写我才越理解她。」 母亲,是病也是解药。「成为人母之后,我发现自己没有悲观的权利。我可以理解新闻里那些撑不下去,带小孩自杀的母亲,但我会想我的生命不可能是如此。」再一次,海德薇踏回地表。现在她不只是魔法信使猫头鹰嘿美,也是想用书写重整人生的小说家。「刚开始写作时,我曾彷徨要不要持续这条路。有天进行深度冥想,突然有个声音对我说:『你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于是,我慢慢学到书写可以是疗愈,是一个出口。很多问题有了解答,例如我为什么是这么有好奇心的人,为什么对巫术或未知事物如此热衷。」 之后,奇幻之外,海德薇想以巡山员为题材。为此,她前往南投林管处水里站田调,搜集真实生命经验,「例如921大地震时,有巡山员受困,走山路都不见了,他必须自己砍出一条路。下山后,他跟太太说:『以后发生天灾,不要找我,你们尽管去避难,我会自己找路回来。』」她透露,构思中的小说写巡山员的女儿报考巡山员。过程中,女儿逐渐贴近父亲,也从不敬畏山到理解生命必须臣服才能谦卑,最终成长。 《妳是女巫,我是乩童》以地灵人杰的三峡为背景,将地方宫庙与大豹溪传说、矿区灾变融入故事中。图为三峡祖师庙。图片来源/寺人孟子 (CC BY-SA 4.0) 海德薇提到,她笔下角色的抉择,都展现她自身的价值观。我思忖这该是多困难的一件事。海德薇让我想起艾莉丝・孟若的马赛思小姐。马赛思小姐是孟若短篇小说〈幸福阴影之舞〉的女主角,一位老到生活支离破碎,住在破旧的平房,拖着比她更老更病的姐姐度日的钢琴教师。过往学生嫌弃她,参加她的派对,更像是施舍。 然而,孟若这样描述这位本该可怜又可悲的女教师:「马赛思小姐有一项坚不可摧的信念,那就是她能直视孩子的内心深处,而她看见的是个宝库,装满各种善念与对各种美好事物自然而然的喜爱。」 小说最后,瞧不起马赛思小姐的人,都因她某位看似驽钝的学生奏起了无比美丽的〈幸福阴影之舞〉曲而肃然起敬。写作确实是魔法,那是〈幸福阴影之舞〉的乐章,是马赛思小姐见着的孩子,是海德薇编织痛苦以童趣之眼的可能。 海德薇为新作巡山员故事田调,搜集许多巡山员的宝贵生命经验。此为疏伐后的林木堆。
+ More【作家特写】冷眼与热笔 专访Doki Doki:用小说探测不可知的人性
立刻阅读:《声音》 小说家是疯狂的潜行者。不是对人性有着由衷的好奇,写不出千回百转的故事。然则,如何蹑足到人与兽,正常不正常的边界而不致癫狂,像冠冕与荆棘互为一体,紧箍每一位小说家。Doki Doki也是如此,不过他有他的逃逸路线。 Doki Doki现年45岁,本名吴孟寰,以笔名写小说,用本名发表剧本。看似很跳的笔名,其实是日文形容心跳的状声词「どきどき」,即中文的「噗通噗通」。虽然他表示笔名是偶然看到的,但无巧不巧,「Doki Doki」也涵盖他相悖的创作面向,既代表恋爱时的心动,也是惊惧时的心跳声。 惊惧在阅读Doki Doki的小说时。他多写惊悚悬疑类型,不乏变态杀人魔,在泥泞与粗砺中照看人的能耐。至于剧本,则是绝对纯白的爱情偶像剧,编过《我的未来男友》、《噗通噗通我爱你》等。两者路线悬殊,Doki Doki倒是转换自若,还有点疑惑的反问:「原来这样是很难的一件事?」有麻烦的地方吗?「大概是写偶像剧,主角不能有任何瑕疵吧。」但欲洁何曾洁,瓷偶般的男男女女往往都不真实。 「有瑕疵,人物才有意思。」Doki Doki说。新作《声音》、《螃蟹》便聚焦人类的固有瑕疵,或者说,异常,为我们展示道德与它的难题。 正常的边界 《声音》以听力超乎常人的女子为主角。从事电话贷款的她,意外与声音极富魅力的客户谈起柏拉图式恋爱。虽是精神恋爱,但两人仍透过「声音」进行了场火辣的电爱。爱到正浓时,男子遇害,凶嫌不是别人,正是当日与他相约的女主角。《声音》结合异色与惊悚,同时翔实描写信贷业务运作,其中女性情欲与主人翁感官能力的辩证纠结,尤其精采。 至于《螃蟹》则像是血性的韩国电影。小说写沉默寡言的西装裁缝师其实是嗜血杀人魔,却在一次意外中失去记忆,成为一名善良的「普通人」。然而当他恢复记忆,变回杀人魔,是复归正常还是不正常?Doki Doki在此卖了个关子,因为裁缝师的成魔之路有来自童年的阴影,「循着本性,但本性已被扭曲,要怎样当一个好人?」 《声音》、《螃蟹》贩卖奇诡的欲望,但也可见Doki Doki本人的现实面。《螃蟹》烘托阴暗剧情的红树林,来自Doki Doki自幼生长的社子岛;《声音》女主角从事的贷款业务,正是他本人的工作。 Doki Doki念的是电子相关,学生时卖过录音带、门票,出社会后当过信用卡、滤水器业务,只差没去卖灵骨塔,也做过证券营业员、房地产销售,「这些工作跟小说离得很远,却互补,因为能帮助我跟人接触。」现在,Doki Doki会提早一小时到公司,趁办公室无人时写作。很少人知道他在创作。 不幸的窗口 Doki Doki 出社会甚早,近十年才开始写作。谈到写作之前的生活,他只说:「都在玩乐。」现在他身兼信贷业务/小说/编剧三种身分,与金钱为伍的工作成为他窥看人性的一扇秘窗。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托尔斯泰做过信贷,大概会改口:「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因为被债务捏成了痛苦的形状。」采访过程中,Doki Doki的手机不时响起──是他的最新客户打来「求援」。 谈起他神秘的工作,且让我引他的小说段落解释:「所谓的资产管理公司,就是对融资借款有需求的客人,协助进行银行贷款的代办工作,再从中抽取佣金代办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Doki Doki不否认这行业游走黑白,有不少灰色地带,但也表示:「用合法还是非法手段,取决于个人。」至少,他正派经营。 Doki Doki遇过黑道逼债务人来办借贷,「但眼前你只能尽力帮助他度过这一关。」也常遇到客户向他借钱。我问,你不会心软吗?「不会,因为很多人看起来很悲惨,但都是过往自己造成的。看久了,也就麻痹了。」你的工作可以让他们走到比较好的道路上吗?「短线来说,可以,但之后就是个人造业了。」他回答得很快,没有犹豫。 客户往往是走投无路之人,所以Doki Doki看过人情百态,「牵扯到钱,就可以看到许多人性的阴暗面。」因此,这份工作成为他写小说的培养皿,没有想过专职写作。不过,以前他也不曾想过自己会踏上写作之路。 「我读的是不怎样的工商,从没想过自己可以写小说,上学第一天学校就失火,因为学长报复教官纵火。别人上学,可以学到知识,我是学到把铁片磨尖变成武器,再怎样藏在书包或机车里。」 十年前,Doki Doki开始在巴哈姆特创作,累积不少读者,便把读者留言跟作品一起寄给出版社自荐,结果还真的被采用。之后在出版社牵线下,Doki Doki进入编剧培训班,自此开始他信贷业务/小说/编剧的斜杠人生。 失落的救赎 让角色获得救赎还是坠入黑暗?写《声音》、《螃蟹》时,Doki Doki 像冷眼旁观的造物者。不过他说:「到这个年纪,我希望自己的东西对社会有帮助,不要有太多负面。」之后想写两个十二岁少年离开原生家庭,结伴流浪的故事。 乍看之下,Doki Doki的人生离小说真的很远,他说自己很少看小说,最近读的是胡晴舫的散文。如此晚熟的写作经验始自何处?答案是与惊悚或杀人魔八杆子扯不上关系的金庸。Doki Doki说,金庸的小说非常讲究因果,有说故事的秩序,所以他现在卡关时还会去翻。 除了文字,Doki Doki看最多的故事其实来自电玩。他举的例子是2013年上市的《最后生还者》。游戏里,虫草菌肆虐美国,病菌寄生人类,将其变成吃人怪物。主人翁是二十年前丧女的男子,他在人类文明崩毁的大陆遇见一个被感染的女孩,女孩成为救赎他的希望。 生还者是否获得救赎?我想起《螃蟹》结尾,杀人魔主角恢复记忆,杀死他失忆「成为正常人」时认识的人,将这部小说带入完全无光,没有救赎的所在。 身为其创作者,是否想过让主角获得救赎?Doki Doki说,小说里的死亡是一开始设定好的「里程碑」,如黑洞让人物与读者完全陷落,写的时候没有挣扎。不过他又说,「到这个年纪,我希望自己的东西对社会有帮助,不要有太多负面。」 不冷眼这世界,无法成为它的书写者。Doki Doki端坐天庭,看着自己的小说人物,与他们窜生的欲望。因为不直视欲望,便是成为其奴隶。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