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而出──陳瑤華《破浪》寫黃阿祿嫂傳奇
立刻閱讀:陳瑤華《破浪》 黃阿祿嫂是誰?黃阿祿嫂本姓吳,名不詳,出生於道光年間,丈夫黃阿祿死後,接管其樟腦、木材事業,不僅持盈守成,更發揚光大,成為清代台灣數一數二的企業家。當時俗諺稱台灣三富「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悄哥」,只有她一女子。日人領台五年後,黃阿祿嫂過世。仿若天命,她與一個時代同進退。如今知道她的人少,我們更該問的是,為什麼不知道黃阿祿嫂?為什麼她的名字不見了,我們只能以其夫婿名稱之?陳瑤華寫《破浪》(原書名:《浪花》),在虛實間回溯歷史長河,重現黃阿祿嫂傳奇。《破浪》是女子破浪而出的故事,也是作家不甘女子淹沒無名,自歷史浮沈中打撈傳主的小說技藝。 非典型不寫女性感情陳瑤華不是典型的「女」作家。1968年出生於屏東,考上台大歷史系,後降轉中文系畢業,曾任編輯、講師,專欄作家,現專職寫作。每天八點送完兩個小孩上學就是她的寫作時間,直到中午。她三十歲才開始創作,起步算晚,不像當年同班的郝譽翔早有文名。不典型,也來自她對傳統女性書寫的抗拒。陳瑤華坦言不喜歡寫女性對感情的掙扎,或家庭與自我的猶疑。因此,2016年她寫《惡女流域》, 走的即非傳統賢妻良母敘事,而是《天才雷普利》式的主婦犯罪。她在簡介裡稱小說是她的紅舞鞋,很小就對說故事有興趣,不過閱讀啟蒙跟其他人不大一樣。「我國小四五年級看我爸的教育心理學課本和《張老師月刊》,看到很多個案生命故事,便發願要認識世界上所有人,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透過寫小說扮演別人,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寫黃阿祿嫂,陳瑤華形容像被她附體,「當我設想好她的性格,她的人生就在我眼前展開,我只是跟著她走。」黃阿祿嫂是怎樣走進她的生命裡?「我姐去參加艋舺踏查,聽說黃阿祿嫂的故事,轉述給我聽。當時我正在看演陝西女首富吳周氏的《那年花開月正圓》,心想台灣居然也有類似的女子,而這樣不凡的女子又處於台灣近現代化的時候,便想藉由她的視野帶出那個時代。」 ▲陳瑤華寫《破浪》,為的是記住那些曾經叱吒的女性。圖/鏡文學名不詳讓她浮想聯翩牽引陳瑤華創作欲的,除了黃阿祿嫂的事蹟,還有其歷史紀錄的殘缺。「我碰到黃家旁支後人,他們都知道黃阿祿嫂的故事,黃阿祿嫂卻沒有在族譜裡留名。」這無名的存在,讓陳瑤華開始浮想聯翩。在小說裡,陳瑤華為黃阿祿嫂設想本名「吳帆」。這「帆」字便是象徵她馭時代浪潮,天高浪頭於她也像浪花。「小說中我幫她取了三個名字,吳帆、杏芳、黃阿祿嫂,每個都對應她身處的環境與階段人生意義。吳帆時她在橫渡黑水溝;杏芳時墜風塵不賣身;最後的『黃阿祿嫂』則是她嫁入黃家,先主內再主外。」然而,終究黃阿祿嫂被記憶的方式,仍是透過丈夫的名字。「二二八公園裡有個百年古蹟黃氏節孝坊,紀念同治年間的黃氏,她獨自扶養小孩,個個有功名,所以被認為有貞節。」此外,牌坊採青斗石及白色花崗岩製作,象徵她「清清白白」。陳瑤華舉黃氏節孝坊為例,說明那個時代女人被記住的方式,唯有光耀夫家門楣。藉黃阿祿嫂重看歷史用小說召喚這樣的女性有何當代意義?陳瑤華說,透過黃阿祿嫂的視野看清代台灣歷史,可以讓我們對這塊土地有更多理解。頂下郊拚,就是一例。1853年發生的頂下郊拚是艋舺著名的分類械鬥,同樣來自福建泉州的頂郊三邑人和下郊同安人廝殺,最終同安人敗走大稻埕。「我看別人寫頂下郊拚,發現都是男人的觀點,就想女人去哪了?男人打殺,女人在幹嘛?」小說裡,男人逞凶鬥狠,因為他們眼中只有地域之爭,犯我者必誅之的血氣,但黃阿祿嫂身為女人家,不用背負這些「男子漢包袱」,反而從艋舺械鬥後一片狼籍中看得商機,靠提供原物料重建,讓黃家大賺一筆,自此飛騰。除了頂下郊拚,小說還寫到清法戰爭。當時法軍封鎖台灣,島內坐困,唯黃阿祿嫂知道法國人不堪瘴氣,久之必退,早先囤積貨物,後果真如她所料,再次從歷史巨變中搶得先機。黃阿祿嫂真的料事如神嗎?「其實沒有,她就是賭,也敢賭。我把台灣人當年渡黑水溝孤注一擲的賭徒性格濃縮在她身上。」儘管寫得煞有其事,小說裡黃阿祿嫂與史實的關係八成是虛構,因為關於她的史料真的太少。陳瑤華藉由僅存史料順藤摸瓜寫黃阿祿嫂發跡與商戰,除了是發揮想像力,也是透過小說聚焦我們早已忘卻的歷史,「清代台灣的故事其實很多,也滲入我們的生活,卻因太龐雜很難看清,需要把細部放大或聚焦才有感。」 ▲艋舺啟天宮舊照。啟天宮又名料館媽祖廟,是黃阿祿嫂捐贈舊宅所建,也是如今她在當地最顯著的事蹟。圖/艋舺啟天宮官方網站傳曾助劉銘傳建鐵路有意思的是,傳言當年劉銘傳建鐵路的枕木是黃阿祿嫂提供的。史實載劉銘傳因黃家萬順料館提供鐵路枕木有功,奏封黃阿祿官位,但對照年份,黃阿祿那時已去世多年,因此極可能真正事主是黃阿祿嫂。陳瑤華也在小說裡虛構黃阿祿嫂謙不受功,要求追封先夫之事。當時地方仕紳都認為鐵路會破壞風水,反對興建,可卻有黃阿祿嫂助劉銘傳蓋鐵路的傳聞,或許真實的她確實有先見之明。小說裡,黃阿祿嫂不但與劉銘傳有過照面,更與著名的大稻埕實業家李春生幾番交手。歷史中無名的女人與歷史載冊的男人棋逢敵手,便是陳瑤華把黃阿祿嫂跟這些所謂歷史名人的男性等量齊觀的筆法。「李春生是黃阿祿嫂的對照,他們都有眼光有膽識也會做生意,一個鼎鼎大名,一個卻少有人知。我相信黃阿祿嫂真的會羨慕李春生可以學外語、搭渡輪,看到更多更廣的世界,因為儘管她非常厲害,終究無法像他一樣。」《破浪》前三分之一寫黃阿祿嫂在妓院打滾,幫助好姐妹贏得尋芳客的心;倌人與客人之間的情誼真真假假,誰先動了心,今日買誰單,都得計較分明,陳瑤華寫來,倒也有《海上花》的滋味。中段黃阿祿嫂隨好姐妹入黃家,最後卻成為黃家小妾,小說因此有了宮鬥樂趣。待黃阿祿嫂擺平了其他女人,才是她與男人博弈商戰之時。陳瑤華坦承寫的時候剛好在看《如懿轉》、《延禧攻略》等宮鬥劇,「看到覺得很煩,為什麼她們的手段都只有假裝懷孕?」因此,寫《破浪》面臨的問題便是如何在既有套路中翻出新意。黃阿祿嫂也宮鬥,卻不俗套。 ▲李春生照。李春生是《破浪》裡少數可與黃阿祿嫂匹敵者,兩人幾番過招,亦敵亦友。圖/維基 寫不願被磨平的女人儘管陳瑤華不喜歡寫女性感情,我還是要問她:《破浪》幾無著墨黃阿祿嫂的感情,會不會覺得「放掉」了該寫的東西?陳瑤華的回答倒也俐落,「為何提到女性,就要寫她們的感情?那只是她們生命中的一點。女人在世界上想要掌握的東西很多,不止是跟男人的關係。」陳瑤華的下一本小說靈感來自港星藍潔瑛。藍潔瑛也是有稜角的女性,卻因此在演藝圈沒好下場。陳瑤華著迷那些不願被男性社會磨平反骨的女人,「即使寫愛情,我想寫的也是中年後不那麼可口的愛情。」畢竟,她對《破浪》靈感來源《那年花開月正圓》的評價是,「我想看商戰,看女主角怎樣贏得人生,但劇裡都在談戀愛,好像都是靠男人才成功。」《破浪》銘記那些曾破浪而出的女性,大概也來自不甘心。不甘女人被歷史淹沒,不甘自己看的劇最後歪掉。陳瑤華要問,洪流退去,她們都到哪去了,她們如何被記憶?《破浪》便是她貫徹意志的示範。
+ More雙羽談《瘋狂媽咪日記》:推動搖籃的手抓狂,是因爲無力感
正午時刻,我們是咖啡館最早一批客人,雙羽剛從醫院過來,疲倦還沒收拾好。她說出社會十年,每份工作都過勞,現在認命養身體,「以前常常寫到天亮,現在兩點就逼自己睡覺。」 她三十出頭,剛經歷人生的重大轉折——辭去編劇正職,全然寫自己的東西。或許抱持了這樣的決心,談到創作,雙羽言語間有股自持。問到核心,關於創作於她的意義,答:「在小說裡建立新秩序。」霎時,倦容退去,小說之神附體。▲向雙羽提問,她常常先說:「這個我要先想一下。」才回我。她回答不急不徐,但都能直指核心。關於創作的核心,她也有想法:寫作是建立新秩序的技藝。(圖/鏡文學) 為什麼媽媽注定讓人抓狂? 我好奇,她在看起來十足類型小說的《瘋狂媽咪日記》裡建立了怎樣的秩序? 《瘋狂媽咪日記》寫女主角「嘉寧」失婚帶著女兒走投無路之際,遇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昔日同學「小魚」媽媽「Doris」邀請她搬入豪宅同住。正當嘉寧以為自己完美寄生上流,卻沒意料大宅像蛛巢,她正掉入長達十多年,以愛為名的陷阱。定睛一看,陷阱裡還有別的,死去的獵物。 雙羽把母親與女兒的親情寫成獵與被獵,主宰與俘虜。完美媽媽可能是瘋子,但她的瘋狂來自她本該是的樣子。《瘋狂媽咪日記》看似上演又一場「閣樓上的瘋女人」敘事,然而雙羽想問的是:為什麼媽媽會發狂?在成為母親之前,她們「本來是什麼樣子」? 「有一次我跟朋友吃飯,結了婚的朋友說建立家庭後回到原生家庭壓力很大,在新家庭面對小孩老公,可以『平等的』被對待,可是回到家媽媽又把她們當小孩,批評她們衣著。但我進一步發現不管已婚未婚,婚後幸福與否,媽媽總是對女兒不滿意。」這體悟也來自雙羽個人,「雖然搬出家裡,但我媽還是會挑我毛病。」 《紐約時報》有篇文章〈你媽注定讓你抓狂〉,說人們只要回家兩天,就會受不了媽媽的叨念,彷彿踏入家門即面臨無法遏止的退化,退回孩童,一個你曾經拚了命想逃離的時期。心理學對此有解釋,稱為「家庭系統理論」:「家庭有各自的平衡,每個人在維持家庭系統完好的過程中都扮演固定角色。不管你的既定角色是什麼——安撫者、小丑或脾氣暴躁的人——當踏進童年時代家庭大門的一刻,你就會重回那個角色。」 你媽注定讓你抓狂,像生生世世的詛咒,來自血緣,始於臍帶。可是為何是媽媽,不是爸爸?「可能她們在成為母親過程中負擔過重壓力,必須對兒子女兒全權負責。小孩不是社會期待的樣子,媽媽就失格。」既面對婚後的親職壓力,又有原生家庭的責任,「像我媽,大家都說女兒出嫁像潑出去的水,可是家裡出事或有人生病,還是會找女兒。」 建立新秩序打破勒索輪迴 於是媽媽被迫完美,也被迫回到原生家庭退化成女兒。我問雙羽,女人身為媽媽已經很辛苦了,還被寫成瘋子,會不會太慘?到頭來,《瘋狂媽咪日記》是否又複製了一輪女性的悲慘命運? 「小說裡的新秩序不在瘋狂媽媽這角色,而在女主角嘉寧——她也是母親,她重新長出自我,打破上一代情緒勒索的循環,不再當受害者。」很多人常常一面抱怨媽媽,一面安於這個位置,雙羽認為這樣只是出走流沙又滑下去,「覺醒,是結束這個循環系統的關鍵。我一面寫一面想:我媽成為我媽,她失去了什麼?母親們失去了什麼?而誰該結束這個循環,答案是我自己。」 她的覺醒過程與創作息息相關。台大日文畢業後,她曾在香港工作一年,因為想創作,辭掉工作回台。之後到新北市文化局協拍中心協助劇組租借公用場地,再到雲門舞集做行銷。做了這麼多成藝術家之美的工作,遇見形形色色創作者,她卻覺得很痛苦。 「因為我想創作,每天都非常接近想做的事,可每天都不是在創作。有時看到很多還沒拍出的東西,但我知道那是很好的作品,也令我痛苦,更讓我想創作,又懷疑自己的能力。」看見原鑽,看見原鑽不被看見,都令她想到自己。 為什麼不斷然去寫作?雙羽的難題也是《瘋狂媽咪日記》誕生的原因。「我從小念音樂班,爸媽希望我當音樂老師,安安穩穩過一生。可是我發現同學們每天都在練琴,假日不能出去玩,也不行參加社團。高二開始質疑難道人生就是每天練琴嗎?」直到她參加大學辦的夏令營,才知道外面世界是怎麼一回事。 ▲因為家族有人開出版社,雙羽自小就讀《咆哮山莊》、《簡愛》、《理性與感性》,加上讀音樂班,她像活在莊園與宮廷的幻夢裡。投身寫作,是結束幻夢,也是用另一個更大的虛構世界擺放自己。(圖/雙羽提供)讀音樂班像誤入上流社會身在音樂班也讓雙羽很早體會上流社會,像糖衣。「念音樂班的學生通常都比較有錢,可是我是誤打誤撞,考最後一名進去的。我家用的是直立式鋼琴,別人家都用三角鋼琴。我很多同學媽媽是全職母親,可以花很多心思在小孩身上。同學生日她來班上發糖果,接送上下學,運動會煮整鍋綠豆湯給大家喝,好像永遠很忙,但看起來又光鮮亮麗。」自小感受階級差異,會不會羨慕有錢同學?「每個家都有祕密,例如我同學爸爸外遇,她媽媽只說:『爸爸只要按時給錢就好。』這也是我之所以選擇以一個外人嘉寧來看小魚的家庭,因為這角度才能看見陶瓷般家庭的裂縫。」裂縫之下,是不為人知的瘡孔。自小學音樂,愛讀珍・奧斯汀、夏綠蒂・勃朗特的她告別了莊園與宮廷的幻想,填志願選台大日文,本以為她會讀師大音樂系的爸媽卻不滿意,媽媽甚至一個月沒跟她說話。 媽媽看似想掌握一切,其實小時候雙羽覺得媽媽很有才華,為她畫故事書,帶她看一整天的二輪電影,「我媽啟發我走上現在的道路,她卻為了家庭犧牲自己真正的才華跟愛好。我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最讓我感到難過的不是女主角,而是她夢想做老師最後卻成了女工的母親。我媽也做過女工,她讓出資源供兄弟讀書,我的外婆和祖母也做了同樣的犧牲。這對她們那個年代的女性來說似乎是非常理所當然的。」因此,對雙羽而言,實踐創作之路就是努力打破這個循環,長出自己的樣子。那是2018年開始創作當編劇後。「以前我有很多話想說,但我不知道要說什麼。當初放棄在香港的工作,是很大的賭注。賭一把投入創作讓我整個人打開了。」寫完《瘋狂媽咪日記》,再回頭看自己與母親的關係有何不同?「我們這一輩的爸媽人生其實都沒有選擇權,他們不曾被告知可追求自己,早早就以賺錢養家為目標,目標達成後就不知道要幹嘛了。我們可以思考自我,做自己,其實是站在埋葬爸媽自由的墳墓上。」我們若理解此,再面對長輩的挑刺,便可用不失禮貌的微笑忍耐過去,「否則你只會覺得他們很煩。」 ▲雙羽以前念音樂班,之後捨棄父母安排的音樂老師之路。會不會後悔?她說過得好像真的沒有當音樂老師安逸,但很享受。(圖/鏡文學) 面對低潮是人生最大考驗談到新作《B612情商事務所》——設想2065年科技發展至巔峰,為預防犯罪,政府設計情緒商數偵測系統,藉此評估全民的情緒控管能力,並以該指數畫分公民居住區域及職業。然而女主角剛失戀,情商考試沒過關,面臨人生被淘汰。故事像電影《重裝任務》加《王牌冤家》,雙羽想談的其實是不管通過多少升學考試,人生總有一項測驗沒通過,再成功都會完蛋——如何面對低潮。話題一轉,雙羽說她其實剛走出長達一年的低潮。以前怎麼寫都不會累,現在因為長期過勞,身子壞了捱不過寫作的拉枯摧朽,產量大減。小說之神總有退駕的時刻,再怎樣下筆如有神的創作者終究是用肉身在混。雙羽說,「社會氛圍鼓勵我們努力露出正常開朗的一面,但我們不能用減法處理低潮。」面對文字產出衰退,她坦然面對低潮。因為人生不是減法,是過去的自己疊加起來的。我想起寫作四十年的宮本輝說過:「我所引以為豪的,是我努力在小說──這個虛構的世界裡,展示了對人而言,何謂真正的幸福、持續努力的根源力量,以及超越煩惱與苦痛的心。」真正的幸福在小說裡,說來有點諷刺,但人們便是因為這樣才繼續寫的吧。雙羽不懈想建立的新秩序,或許就在此。
+ More專訪解昆樺《螯角頭》:「相忘江湖,是因心有所損。」
《螯角頭》是解昆樺第一本長篇小說。他寫詩研究詩,論述等身,得過大大小小文學獎。談到《螯角頭》,解昆樺說,是以詩人身分寫了一本不會得優良讀物的小說。何也?《螯角頭》寫虛構幫派「士林組合」黑吃黑,追逐打殺了二十萬字。然而在解昆樺筆下,血性只是表象,欲望來自匱乏。他用詩人之心揣想極端的寂寞——有錢有勢的黑道當家可能是最不被理解的人。甲殼之下,巨螯以外,是脆弱受損的心。在清晨便利商店寫作寫小說對解昆樺而言也是這樣,把自己藏匿起來。他在中興大學教書,每天凌晨四點起床,到學校附近便利商店——一個明亮卻安靜的空間——寫作,寫到六點半回家練鋼琴,幫兩個小孩準備早餐,再送他們上學。日復一日,解昆樺說要努力活得每天都像重開機。凌晨四點,開放又無人的便利商店,彷彿帶著寫作的玄秘,解昆樺在此花了快兩年寫《螯角頭》。連升等論文都在便利商店完成。為何是便利商店?「因為持續的孤獨對寫作者很重要。清晨的便利商店只有送報生與彷彿在守望的店員,但有時又可以看到各色各樣的人。有店員問我是做什麼的?我都回答出版業。」便利商店適合寫小說,因為它十足入世卻又疏離。解昆樺說,寫詩是除法,需要不斷淬煉,最後誕生原鑽的鋒芒,但小說是乘法,必須有另一個人生跟作者相乘,「像我這樣的人生活很無聊,接觸不同層面的人很困難,所以在便利商店看眾生相。」《螯角頭》裡,有夢想脫離黑道,卻身不由己的小嘍囉「螯仔」;被士林組合老大收養,繼承當家位置的原住民女子「顏希鳳」;前老大之子,仿若被罷黜王子,欲重掌勢力,試圖致希鳳於死地的「傅鑫野」:以及混跡黑道的警察「角利」。▲解昆樺說,一直重複很無聊,他從高中開始吹薩克斯風,「聲音是流動的,文字也是,可以從音樂中去找。」為何鍾情薩克斯風?「因為唱歌不好聽,薩克斯風就像我喉嚨的延伸;它是模擬人聲的樂器,像我就是中音薩克斯風。吹奏時我可以回歌詞的情緒詮釋。透過薩克斯風,我也可以變王菲。」(圖/鏡文學)看見五光十色的黑暗四個人三組人馬在士林爭奪地盤。小說一開場,便是主角螯仔遇襲,在醫院醒來。解昆樺說,這是因為小說起源於一個異想:帶媽媽逃離醫院。幾年前他母親生病住院,他每天從台中北上士林榮總照顧母親。「待在醫院,世界會縮得很小,窗簾一拉,更是小到讓人窒息,很想逃離。」他搭捷運經過士林站,想把在士林奔逃寫成小說。動念後,研究當地歷史跟士林夜市,發現那是五光十色的黑暗,遂成《螯角頭》。五光十色的黑暗是什麼?解昆樺說,夜市參雜黑白兩道,都更更是士林難解的開發問題。小說最後,很難說誰贏了誰,只見「沒蓋好士林藝術文創商運中心,那鋼筋結構如何半空懸置,矗立於捷運旁天幕仍帶著深藍的士林市區,一如裸露骨骸的幽幽巨靈。」影射的便是遲遲未完工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小說裡這座裸露鋼筋骨骸的建築,確實像徘徊不去的幽靈,映襯每個人物再凶狠不過滄海一粟,剛強不過血肉之軀。解昆樺說,寫作要找最好的能指,都市空間就是最好的文本能指,「幾乎所有人都跟住有關,沒有人不回家,人與建築物的關係不只有家的溫暖,也可能是反差。」所以這鋼骨幽靈成為小說的詩眼,也像倒插的匕首。讀太宰治的黑道二代解昆樺明明寫的是幫派,卻帶有江湖俠情,尤其是傅鑫野,像極了哈姆雷特王子。解昆樺說,反派傅鑫野是他用力最多的角色,「反派有深度,其他人物才會跟著立體起來。要說服讀者:這個大魔王值得主角去挑戰。」這孤獨的前王子、黑道老大,原型來自解昆樺以前遇到的學生。「他是我大學國文課的學生。平常他開賓士上學,一個人點一份披薩吃完,可以看出他跟其他同學都不熟。有一天,他對我講課提出不同意見,下課後我跟他聊了聊。漸漸熟了,他跟我說他祖父是做砂石業的,我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他整天抱怨無聊,經常來我研究室,我便推荐他看太宰治,沒想到他看得津津有味,說自己就像《人間失格》主角。結果他把我所有開的課都修完了。」「也許他在文學裡找到了一樣的寂寞。」解昆樺說。之所以用情寫黑道反派,也跟解昆樺的當兵經驗有關。2008年,他入伍當預官,本來指揮發射迫擊砲,因為害怕算錯角度跟路線,每天提心吊膽。有天看到心輔官在徵人,便憑著研究所修過心理學順利考取,因此在管訓班看到很多不同的人,「他們都有點破損,即使可能沒有自覺。」讓解昆樺印象最深刻的,是來了一個十八歲新兵—─滿身刺青,像恫嚇敵人的花紋,但怎樣都背不起來軍中口令,後來才坦承自己不識字。一問之下,他還成家有小孩;家中是陣頭,不想讓他父親養他的小孩,便在外面打工。然而不識字只能洗碗做外場,嫌賺得不夠多,就跑去販毒。「有天我看到他爸來看他,兩個人相對無言,默默抽菸。那種靜默像黑洞,把人吸進去。」寫《螯角頭》,這便成為小說人物在育幼院長大的設定。「對很多道上人來說,友情比親情重要,不是因為沒有親人,而是親人可能像陌生人,無從靠近。」▲流動,是解昆樺一再談到的概念。他說年輕時寫作像祭司,要天時地利人和,現在文字是流動的饗宴,一張桌子一台筆電就能帶著寫。中興大學附近的便利商店很多,他卻在固定的一家寫作,「因為清晨四點多數便利商店都在清洗咖啡機,寄杯根本喝不到。」浪漫背後,也有務實的答案。(圖/鏡文學)寫小說走進歧路花園人之間的關係怎樣計算才能得到適宜的距離,然而想靠近時卻又相斥。也許這就是解昆樺習慣在凌晨四點便利商店寫作的原因,在其中又不在。他說他喜歡「做個假人」,「《螯角頭》混雜對台北的印象跟想像。我喜歡這個虛構,讓我去演別人。詩追求真實,所以對我來說寫小說是享受虛構。楊牧寫詩有戲劇獨白體,就是戴上面具來寫虛。寫小說就像我扮成別人的時刻。」裝作不是自己,走一遭陌生的路,活成新的樣子。台北出生的解昆樺,在台中住久了,每次到台北像走在東京。小巷彎道是城市無限延伸的血脈,在裡頭移動,人就小到成為細胞。解昆樺說,「我常常故意迷路,因為迷路很有趣。你嘗試離開不知道怎樣跑來的這裡,但有人在這裡住了一輩子。花一點時間路過別人的一輩子,不是很值得嗎?」花兩年寫《螯角頭》,乍看好像詩人解昆樺岔了出去,非正道。但詩人也說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因為歧路有花園,會看到一座意義綿延的所指,映著日常之外的幽幽風景。
+ More完美嬌妻其實是荊棘之道——專訪陳玉梅《賢妻良母失敗記》
網飛強片《婚姻故事》,把婚姻的雞腸鳥肚亮晃晃的在加州陽光下展示。好看是好看,但電影裡的浮世男女(與他們的住所)都顯得太乾淨了些。採訪七位女性婚姻故事的《賢妻良母失敗記》,則有把人拿去摩擦粗礪的不堪——也是接地氣的一種,又帶著滲入肌理的溫柔。兩者何以並存?陳玉梅或許會說:「這就是現實的魔幻與迷人之處。」念社會學出身靠連結自身經驗採訪陳玉梅目前是鏡文化主筆,採訪小人物多年,現主持鏡好聽的podcast「記者手札:暗巷內,還有幸福嗎」。研究所念社會系,讓她常常反身思考受訪者面臨的困難與她生命的連結。她回想研究所畢業,找記者工作寫自傳,無從落筆,便騎機車在自小生長的中永和工廠間閒晃,看著大大小小困著許多勞工一生的傳產工廠,自問:「我是誰?從我所學,為什麼我想當記者?」「那時,我才發現父母影響我很深。小時候我父親在老家新屋因心肌梗塞猝死,那一天他才在田間收拾完颱風後的災損,什麼都沒留下。台灣農村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像我父親,在田裡做到死,根本賺不到錢,還要兼很多差。只要想到父親,我就很難過,可是這樣一個在村裡樂於助人,盡責照顧家人的人,怎麼會什麼都沒有留下?」結果陳玉梅第一份工作是在財經雜誌。看到的永遠是成功人士,她不禁問:「其他不夠成功的人呢?」陳玉梅認為,這些成功範本無法讓我們看清現實,只會讓人覺得自己不夠努力——然而真是這樣嗎?社會學的訓練,使她質疑是不是一開始我們的起跑點就不同。例如她父親的起跑點(與終點),她自己的起跑點。之後陳玉梅到《壹週刊》、《蘋果日報》當記者,寫「人間異語」專欄,看盡眾生相。她曾訪天體營愛好者,追求情慾自由的男男女女,被笑稱「情色女王」也不以為意,只覺得那些人跟自己完全不一樣,所以好奇。但她的好奇不止於獵奇。陳玉梅說,「一般人看很底層的人,可能只有憐憫,但我很好奇已經沒有路,為何他們還能活得那麼自得?每個人都有走到生命邊緣快要往下墜的時候,郭台銘也不例外,只是他不會說,我們看不到。人的這個面向讓我著迷。我不覺得這是消費,而是去理解他們,從中得到力量。」採訪過那麼多被主流屏棄,為生命拚搏的人物,陳玉梅最常想起投身公娼運動的麗君姐。曾是公娼,卻早已還清房貸,拉拔孩子長大的她,見昔日姐妹抗爭未果,有人自殺,毅然投身妓權運動,「在她身上我看見女性的韌性,有股不容輕視的尊嚴。這些人不該就此消失。」▲陳玉梅常常採訪某議題,卻發現受訪者周身有更有趣的東西,而深入另一項議題。例如《賢妻良母失敗記》其中一位受訪者,便是因為採訪她跨性別的孩子搭上線的,「我發現她媽媽對她想跨性這件事很開放,所以好奇媽媽的人生故事。」(圖/鏡文學)訪問失敗女性從婆媽中看見父權是怎樣的曲折心路讓這些人背向世界而不致毀滅?以報導文學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說:「我對『訊息』並不感興趣,我要知道祕密,生命的祕密。」生命的祕密不該就此消失,陳玉梅將目光轉向尋常的家庭主婦。問題是,她們是否也能告訴我們生命的祕密?《賢妻良母失敗記》裡有丈夫外遇又遭家暴的妻子;為逃離舊生活嫁給根本不愛的人的女同志;看著母親與姐姐婚姻失敗終目空愛情的女人;學過女性主義、高學歷卻在愛情裡稚齡化的女強人;享受性愛,結婚對她像插曲,奏完就散的奇女子;以及自幼目睹媽媽被爸爸施暴卻渴望父愛的矛盾女性。凡此種種,很容易被視為婆婆媽媽的抱怨,但陳玉梅認為在這些枝節背後,是無上的父權結構,與其帶來的大哉問——為什麼我們習慣了這些抱怨,卻不去問她們為何抱怨?「就像外遇不止是外遇,為何女人遇到丈夫外遇的反應都一樣,都是原配控訴小三?為何原配看起來都這麼苦?為何男性消失了?」陳玉梅認為,社會新聞上的大老婆的復仇,其實是親職壓力的變形。這些女人的先生早就不見了,親職上性別不平衡,女人因此陷入痛苦,所以她們沒有別的選擇,只能用悲情當浮木。然而,浮木是會沉的。悲情浮木其實是賢妻良母招牌的一體兩面,或招牌朽壞後的剩餘價值。這不可承受之重,陳玉梅也背過。兒子早產,她在家帶兒子半年。她說當時有嚴重產後憂鬱,感覺生命很窒息,動彈不得,根本沒辦法出門。有一次很想回媽媽家,開車上高速公路,結果遇到塞車,兒子在後座哭,她完全無能為力。這印照出多少女人養小孩的困境。陳玉梅的教養經驗與這些女人的故事若有雷同,並非巧合。回到根本,仍是社會結構的逼仄,「大家都覺得生養小孩很重要,但傳統父權社會又把所有責任推給女人。」何其弔詭。當社會習慣用金錢衡量事物,全職在家的女性,因為沒有收入,顯示不出女性家務勞動跟母職的價值,「而且做好是應該的,不能要求任何回報。」這成為我們傳統歌誦的「偉大的母親」。日積月累的壓抑之下,二十年後孩子長大了,媽媽此時卻開始要求孩子回報,嚴重的就開始情緒勒索。吳爾芙說,女人要寫作,首先要有自己的房間。陳玉梅認為,即使不寫作,女人當媽媽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可以喘口氣暫時卸下親職,看看外面的天空。然而,台灣許多女性意識到這件事的時候,往往已是快被賢妻良母招牌壓死時。陳玉梅給其中一位受訪者看書稿,對方看到書名叫作《賢妻良母失敗記》很難過,覺得自己被否定了,陳玉梅解釋後對方才釋懷。▲「應該有更多女人出來寫女人的故事,自己寫自己的聲音。」陳玉梅不止一次提到女性書寫的重要。藉由生命經驗,我們才得以抵達他人內心,同時抵達自己。(圖/鏡文學)大學挑戰媽媽擺脫原生家庭詛咒賢妻良母陰魂不散,其中一個原因還包括原生家庭的影響。書裡不少案例都複製了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不是愛的欠缺,就是愛得太滿。陳玉梅以前念女性主義,很早就有自覺反抗母親。過往她用憤怒拉開與母親的距離,例如大一時因為超過晚上七點回家被母親甩巴掌,大吵一架後,寫信給母親要求獨立跟自由,也曾逃家,「我與我媽的安全距離是一次次透過爭吵拉出來的。」然而,母親現在還是會嫌她穿的衣服。陳玉梅只得哭笑不得的回她說,「你的女兒已經半百,不是小女生了欸。」陳玉梅說,我們都應該挑戰自己的父母,越晚處理父母議題就越痛苦,「一定要把界線拉開,否則遇到中年危機會整個失控,最後是痛逼得你一刀兩斷。」讀過女性主義如她也曾被親職壓得喘不過氣,更遑論其他女性如何有能力自我覺察,覺得婚姻不對勁,就應該調整,甚或勇敢斷捨離。我問陳玉梅這樣不是很弔詭嗎?理論告訴我們那麼多,我們卻得實踐了失敗了才知道理論是對的。陳玉梅以前讀女性主義覺得像口號,就像有人塞給你一件不是量身訂做的名牌衣衫,你會猶豫,「接觸這些女性的生命故事,再檢視那些理論,才發現它們說得太好了。」從紙上談兵到生命經驗,也是《賢妻良母失敗記》的要義所在:「這些故事的重要,在於它們都不一樣,透過書寫生命經驗我們才能看見凹凸不一的細節。」陳玉梅說,這本書有理論的身影,更有理論到不了的地方;訪問一百位女性,相信她們告訴你的都不同,「有更多多彩的女人,我還在尋找。」陳玉梅眼神閃過鋒芒,也有黯淡,「採訪別人讓我了解自己。因為她們都在走不下去的時候,開始面對自己的人生,一切都是因為『不得不』。但是所有路都不會白走。所以最終的問題是,當你面對家庭的變故,你得到什麼?」答案是,「跨出來,回到自己。」陳玉梅說,「如果我爸爸不走,我們一輩子可能就困在農村。」「所有採訪都是受訪者的聲音跟採訪者彼此穿線交織,共振得出來的。」一開始,陳玉梅對她的工作下了個非常美的譬喻。訪完近尾聲,我才明白這句話不止停留在譬喻層面。「如果我不寫,他們就沒有聲音,可是他們就是我們。」採訪後記:陳玉梅不喜歡公開談論自己,認為記者不應該成為報導主角,直說採訪前很緊張,真不知道以前那些受訪者怎麼侃侃而談的。訪問前,陳玉梅點了杯調酒「鹹狗」壯膽。「鹹狗」以伏特加當基酒,混以葡萄柚汁,並在杯口抹上一圈鹽漬。伏特加的燒灼感與葡萄柚的酸楚,會因那一圈鹽而在入口時轉為甜味。不知怎的,我覺得這道理跟她採訪失敗的賢妻良母最後讓自己昇華很像。只不過陳玉梅從頭到尾沒有喝一口「鹹狗」,仍不絕的說出這些。惟有提到父親時,她才停頓了一下,為的是止住眼淚。
+ More在睡前玩一遍填字遊戲——專訪丁啟文《有錢人不告訴你的發大財心法》
上午的東區彷彿調低了色彩對比,缺乏飽和的街景只有黃底待租告示醒目。 丁啟文穿得單薄,採訪前隨攝影師在一間間空店面拍照。我想像照片裡他清癯的身形被背景吞沒。其實不然。丁啟文反應快,言語間有種片開世事的銳利,或說世界是他寫好的劇本,他只是在為我解釋,而我們包括攝影師都是擺設。 「我討厭半調子,但喜歡觀察半調子的人,看他們怎樣自欺欺人或逃避問題。我喜歡在作品裡惡作劇。」遊戲自此開始,一場名為發大財的全民捉對廝殺。 丁啟文就是那個喊「action」的人。▲丁啟文說話像放箭,寫劇本做案子亦然,討厭拖沓浪費時間,「因為沒有效率,真的就是,沒有效率。」他力求完美,只因「只有自己沒出錯,才能罵出錯的人。」(圖/鏡文學)不正經才是他小說的正經事丁啟文現於北京讀電影研究所。大學雙主修哲學廣電。原本讀哲學,因為接觸劇場,大學二年級便想說故事。畢業後,他考上研究所,給自己三年時間了解這個產業。此外,他接案寫劇本。別的編劇煩惱寫自己沒興趣的故事,他則是享受「寫別人喜歡的東西」,「客戶有需求,你用你的sense讓它變完美,不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嗎?」談起創作,丁啟文很清楚自己的優勢——先踩定發言的位置,再讓故事形式起走。讀者便順著他架起的滑道(或陷阱)一頭栽進去。《有錢人不告訴你的發大財心法》便是一部充滿設計的作品。小說名便帶有令人起疑的趣味。既已言「有錢人不告訴你」了,何來「心法」?如此,這心法是誰透露的?可不可信?類似的正言反說與自我暴露再否定,是丁啟文《發大財心法》的拿手好戲。他套句小丑說的,「why so serious?」小說以主角之一「林彥名」的演講開頭,自道一介貧青如何靠東區炒房坐擁上億。林彥名躋身上流的故事,不但坐實發財夢,也有樓起樓塌的大徹大悟。然而當其後的敘述者接續登場,我們才知道寄生上流的正確方式。《發大財心法》以偽工具書形式,透過五名「成功人士」或演說或採訪或私語的敘述,幽了島民的發財夢一默,也玩盡了言語趣味。趣味在哪?丁啟文說,他喜歡「壞掉我們習慣的概念」,將一句正經格言反過來或歪著說。例如他讓看起來草根憨慢的角色說出,「伊有教我一个道理,講食果子別拜樹頭。果子生得好,佮樹有啥底代,應該要給地落肥,佮地說多謝才對。」不拜樹頭,拜土地,因為土地才能拿來炒,才能讓人發大財。小說眾聲喧嘩,甚至自打嘴巴。丁啟文丟出的疑問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忘記說話者所處的位置?無論是讀到小說人物自報家門,或新聞政客誇誇其談,閱聽者都自然的信以為真。丁啟文說,「你不覺得可疑嗎?」「哲學系的訓練是,懷疑每一句話,不但思考內容,還有說話者的處境是興奮、焦慮,還是在遮掩?他對誰訴說?第一人稱常常讓我覺得人設很崩,因為我會想他在哪裡說這些話。」落實到小說,讀者要警覺林彥名冠冕堂皇的發大財心法,其實是在對台下人物演講。演講是表演,帶有作戲成分。「在公開場合發表演說,不可能太私我,但我在寫的時候得傳達人物心裡。因此,林彥名一方面得取信聽眾,一方面遮掩不想表露的。這中間有很多可以玩或反著操作。」▲《有錢人不告訴你的發大財心法》寫東區沒落,我們穿梭在一間間待租店面前拍照。拍到一半,有業主跑來問我們在幹嘛?一時之間,我們支吾其詞──彷彿掉入小說裡的諷刺橋段。畢竟,總不能說「這個人寫了一本你店面租不出去的小說」吧。(圖/鏡文學)世界是可能寫壞了的文本大選在即,打開電視機每個人都在說話。語言像衣著,表現凹凸有致,遮蓋不忍卒睹;有時也像國王的新衣,人人都看透,只有說話者不知道自己赤裸遊街。是以,《發大財心法》也是教人說話的工具書,只是它反著說,要讀者在文字裡被戲耍才上了一課。為諧擬坊間的理財與心靈成長書,丁啟文重翻多年前流行,去年重出二十周年紀念版的《富爸爸,窮爸爸》。為何採工具書的形式?其實也是遊戲的一部分。「我想讓讀者翻開書,想說在寫什麼鬼?」丁啟文解釋,這不是愚弄讀者,而是讓他們參與,「你發現它的結構不對勁,明明看的是小說,怎麼是工具書,就會懷疑裡頭人物是不是在騙人。」就像丁啟文重讀《富爸爸》,覺得敘事重於內容,「裡頭甚至能還原很久之前的對話,不是很假嗎?」類似的心靈雞湯書籍,讓丁啟文想嘲弄一番。讀這類書籍求的是福至心靈,丁啟文用小說仿擬,便是把形而上的改成形而下的發大財。「這類書談的都是不會錯的通則,基本上有智力的人都可以推敲出來,可是大家還是買單。為什麼?因為它會用敘述。例如吸引力法則告訴你的案例,都是一千個裡頭挑一個,你不會看到那失敗的999個。這就是故事的說服方式,大家被說服被騙,卻樂此不疲。」《發大財心法》有位集徐旭東、郭台銘、柯文哲影子於一身的大老闆「徐元浩」。這麼多財經政要可以變成一個角色,是在他們身上看見了什麼共性?丁啟文回答不改犀利,「他們都很會,很會為個人利益打算。」關於這類人物,丁啟文在小說裡借林彥名的段子下了註解:「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心是面鏡子,染不得一點髒汙。我建議你摔碎它,用多一點角度重新審視自身,你會幸運七年的。」因為欲潔何曾潔,在丁啟文看來,敢做發財夢的人都是不怕髒的。為了酷肖影射人物,丁啟文認真聽了一遍郭台銘與館長爬象山的直播(並且在小說裡重現)。他的小說因此非常逼近現下時空,但在這個「真實已經比小說更小說」的時刻,套句黃麗群說的:「問題不在於你寫不寫得過真實事件,而是世界前所未有的與你裸裎相見。」這讓創作者描繪當下,想建構「如果那樣,會怎樣」的小說次元變得無比困難。丁啟文的策略或許不是建構新的次元,而是把它端到讀者眼前,讓你直視。按照他的說法是,「作品如果可以拿來娛樂,也可以與當下互動,為什麼不兼而有之,只甘於當數位垃圾?」於是丁啟文用編劇之眼看光怪陸離的世界。「再怎樣刺眼的東西都存在,身為創作者,要認知世上絕對有你不能想像的事,但你不能只覺得好不可思議,要盡力接近它,把它寫出來。」▲「這麼多觀點互相衝突,你可以判斷誰說真話嗎?」丁啟文說,這是給讀者的挑戰。除了小說,我們閱讀世界這個文本當如是。(圖/鏡文學)溝通如此困難,說故事才有趣我們的話題來到了不同世代的政治立場。因為在很多人眼中,他人的政治立場(不一定是長輩)確實不可思議。既然前面我們談了這麼多敘述遮瑕的方式,我問他能不能用故事感化政治立場不同的人?丁啟文想了想,彷彿這是值得挑戰的問題。「大家都覺得跟長輩溝通很難,可正因為溝通如此困難,才讓說故事變得有趣。我們必須克服一個又一個坎,每個人的克服方式都表露他的性格,他採取的解決方式顯示他是怎樣的人,所以有很多故事可說。」當世界變成充滿設計的劇本,待人接物會不會受影響?我問他現在你對人的好奇心是出於想認識一個人,還是身為編劇的性格?丁啟文坦言,自己很難區分,也很常自生活中抽離,用第三者的眼光看待自己。例如跟爸媽吵架,他會開始想原來這就是溝通遇到阻礙,下一刻便回房間打開電腦,記下討人厭的父母原來就是這個樣子。「以上是舉例啦,不是真的說我父母。」霎時,世界又從劇本變回現實。時間已近下午一點,丁啟文要去看他的舞台劇本彩排,之後沒幾天便回北京。臨走時,我隨口說了句,「明年一月選舉好像很多在外的人懶得回來投票。」丁啟文在咖啡館樓梯上,一腳踩著上一階,回頭說,「所以那些人不會成為好的創作者。」忽的,我以為他在罵他筆下寫壞了的角色。
+ More陳思宏談《鬼地方》:「當歷史的暴力劈來,小鎮卻若無其事。」
去國所以懷鄉,像神祕的熱病,總在離散要遠未遠之時,斑疹一顆顆冒起,寒顫陣陣。作家對故鄉說情話和髒話,陳思宏最新長篇《鬼地方》則是祭起漫天鬼話,把故鄉彰化永靖寫成台灣馬康多,滿溢奇詭的不祥與死亡的預兆。連暴力都是無與倫比的華麗。作家與故鄉的這筆帳要怎麼算?說是思鄉,又遠非這麼簡單,毋寧更近乎你一生與之搏鬥的對象忽然不見了,因而肅然起乩,發而為文——畢竟誰不是對故鄉又愛又恨,與故鄉的種種(叔叔阿姨、怪鄰居、班上討厭的男同學)拚搏,求得童年不那麼顛簸的度過。▲陳思宏說,他以前不怕蛇,因為小時候鄉下到處是蛇。然而,這個生在台灣彷彿住有草莽的身體,因為遠離故鄉漸漸產生變化。此外,他嗜穿花襯衫,還曾寫散文為之辯護,彷彿島的山風海雨穿著走,也彷彿是實體的花果飄零。被背鄉的身體背叛2015年陳思宏寫《去過敏的三種方法》,便把離鄉回望這件事病體化成主人翁時而復發的膚之炎。2018年散文《第九個身體》寫柏林消息也追敘永靖往事,光彩的與見不得光的,在陳思宏筆下都帶著自嘲的況味。從第一本小說集《指甲長花的世代》起,陳思宏便對「身體」投以無比的好奇。若說昔時肉身是拿來娛樂自己的,現今身體則與故鄉互為表裡。故鄉的好壞,身體最知道,《鬼地方》便始於一個魔幻旮旯帶來的聽覺記憶。「《鬼地方》有一個重要場景『城腳媽廟』,是真實存在的。我這輩子第一次看大銀幕是在這小廟前廣場。廣場也拿來殺豬,是聖潔與汙穢並存的地方。一開始我想寫的是這個奇妙的角落。因為小時候耳邊一直有殺豬聲,可不覺得它可怕,因為習慣了,成為生命的一部分。然而我43歲時,這個去國已久、洋化的身體聽那聲音反而會崩潰。」 《鬼地方》重要場景城腳媽廟。這裡是陳思宏或說陳天宏領受文明與愛慾之處。關於身體,自帶表演性格的陳思宏有很多話要說,且質疑世人為何不說,「我們努力成為別人生命重要的部分,無論是透過工作或婚姻,但提到羞恥及身體,我們都說不出口,可以與人分享的只有榮耀、美麗、燦爛的。」到了《鬼地方》,他談羞恥、陰慘、見不得人又困住所有人的永靖。在此,故鄉已遠遠不是一體之病徵所能負載的了,蔓延成難以言說、說者傷心的眾聲鬼話。《鬼地方》寫永靖一戶接連生下五個女兒,終於在第六第七拚到男丁的家庭;么子「陳天宏」去國多年,卻遇劫不得已回鄉;五個姐姐分別葬送年華給原生家庭、公務人生、家暴丈夫,以及自己的妒嫉之心。陳天宏回鄉恰逢中元,死的活的統統出籠,清算總帳——一個看似傳統的家庭,以及這個小鎮何以自內核崩塌成「鬼地方」的爛帳。小鎮無事,因為有鬼作祟何以言鬼?陳思宏說,「鬼」來自時間的停止。小鎮有時差,例如1989年發生64事件,柏林圍牆倒塌,東歐鐵幕瓦解,「我回想當時的我在幹嘛?我是國一生,在永靖,卻對這些記憶完全空白,彷彿跟世界毫無瓜葛。」身在小鎮,小鎮卻在世界之外。美國因為淘金熱留下很多鬼鎮,陳思宏說,「德文的鬼鎮有個口語說法,叫作『在世界的屁股』。被眾人遺忘,鳥不生蛋,狗不拉屎,所以是鬼地方。」陳天宏或陳思宏亟欲逃離鬼地方,於是到看似最先進的德國。「鬼棲身我們的語言系統,我到德國發現他們不講鬼。你想想,德國經歷一戰二戰,死了一堆人,豈不到處是鬼。然而,鬼不存在他們語言,所以沒有鬼。我給德國人看《七夜怪談》,當年我們嚇得半死,德國人只跟我說這沒道理。」陳天宏的逃離以失敗告終,因為鬼如影隨形。在此,小說裡的「鬼」轉入另一層意義。陳思宏說,「鬼也可能是國家的存在,無法言說卻揮之不去。」它是國家暴力,它遮掩國家暴力,它使所有對國家暴力的控訴都無效。讀到最後,我們才發現先進開明的柏林與彷若文明之外的永靖竟一樣「鬧鬼」——陳天宏成為新納粹的受害者,家鄉也有白色恐怖纏繞自身。白色恐怖是《鬼地方》最無感的地方。然而,正因無感,所以恐怖。陳思宏舉了一個謹小慎微的故事。小時候他同母親到永靖國小,母親見著蔣經國銅像,心血來潮審美一番,說道:「生這麼醜,好像蟾蜍。」下一刻母親警醒了,望了望四周,囑咐陳思宏切莫把她說的洩漏出去,「白色恐怖毛細般被永靖這樣的小地方吸收,甚至滲入我媽這樣不識字的人的內裡。」德國人努力擺脫納粹,納粹的鬼魂仍盤旋不去。陳思宏說,德國人不稱「轉型正義」,而以「克服過去」、「記憶文化」形塑一代人的想像共同體。然而,死者會甦醒,新納粹也會變種,網紅潮男潮女成為德國極右政黨「另類選擇黨」的代言人,且正式進軍國會,成為德國終將面對的現下歷史課。德國尚且如此,那台灣呢?「在台灣,白色恐怖很難言說,因為時代刻度不清,很多人覺得與我無關,甚至質疑為何要轉型正義。」德國有納粹幽靈會復活,台灣有未曾死透甚至層層轉世的威權遺緒。「我們以為自己活在承平時代,仔細看卻鬼影幢幢。」陳思宏說。所以,台灣可能真的是鬼島。然而在興嘆亡國之前,不妨反求諸己。陳思宏說,「去思考我們有集體記憶,可為何它們聽起來都像鬼故事?我們有臉書有line,看似溝通無阻,為何卻讓我們活在泡泡裡?我們得在不同間找尋彼此,試圖對話。台灣未必是樂土,也或許是鬼島,但必須讓『無論怎樣不堪、怎樣少數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這些貼紙廣告,就是他的故鄉啊。」小說裡陳天宏回到永靖,見著這最熟悉的印象。屬於無鄉之人的回望陳天宏有五個姐姐,陳思宏則有七個,且與作者一樣,都曾旅居德國。《鬼地方》由是非常貼近陳思宏自身。這樣寫故鄉寫姐姐,會不會擔心惹人非議?陳思宏說,一點也不。2014年他憑〈廁所裡的鬼〉得林榮三短篇小說獎首獎。地方政客大概從報上讀到,不明就裡的送他們家一塊「永靖之光」匾額,姐姐還急忙打給陳思宏,要他回去。寫故鄉有鬼變成在地之光,十足諷刺。敏銳的讀者也可發現《鬼地方》與〈廁所裡的鬼〉有若干互通之處。離鄉,是身體上的,也是記憶的漸行漸遠。去年12月到今年4月,陳思宏密集寫《鬼地方》,一邊寫一邊打電話問姐姐陳家事。「我發現對於過去,姐姐們和我都有不同的詮釋,例如阿嬤過世,大家對喪禮聲音、顏色的記憶都不同。」《鬼地方》在恍惚的故鄉記憶中誕生。陳思宏說他筆下的永靖存在也不存在,是原鄉也是異鄉。去國多年,陳思宏坦言故鄉記憶斷裂,卻還記得當年大學聯考英文作文題目「A house is not a home」,說的正是他這種人——離鄉讀書,每年都會把舊教科書寄回家。儘管老家堆滿他的舊書與唱片,陳思宏說,「那是姐姐的家,不是我的,我在彰化永靖已經沒有家了。」家在有跟沒有之間,傷害卻真實存在。去年11月24日地方大選綁公投,同性婚姻法制化成為攻防焦點,有宣稱愛家人士阻人成家,有杞人憂爸媽憑空消失。陳思宏遠從德國返台投票。他說,很怪的,走在路上買個東西,不認識的人看到他都說:「回來投票齁?」一眼即知他「不是」永靖人。「投票前一天,我到永靖街上,想抓取人們說話的聲音與顏色,穿著西裝,看起來很格格不入,遇到一個看起來不是很照顧自己的人——你看得出來他過得不好——拿著反同傳單。當下,我覺得人就是鬼,他人就是你的地獄。只是這隻鬼倒楣遇到我,反而被訓斥一頓。」▲陳思宏愛表演,在德國常客串,跑試鏡。在作戲與書寫之間,戴起一個新的真的面具。獻給逃亡失敗努力活著的人陳思宏與歧視的一面之緣,為我讀完《鬼地方》的好奇下了註解:為何小說裡的女性都這麼慘?不是受困原生家庭,就是屈身男性暴力。陳思宏說,鄉野傳說裡都是女鬼,因為女性是最受壓迫的一群,鬼是不滿的投射,「現在五六十歲的女性經歷過絕對父權,很多仍強韌的活著,很不可思議。我希望透過她們看到不同世代的女性困境。」歷經壓迫,韌性的活著,或者說,像傳統女性般活著,陳思宏坦言,自己辦不到,「要是我,我會選擇離開。」小說裡三姐「淑青」與小弟天宏都受過高等教育,都曾試圖逃離父權籠罩的小鎮,最終失敗——儘管小弟逃得比較遠,比較久。乍看之下,之後受困家暴的三姐大可再次逃離。然陳思宏說,這關乎「表面」與「退路」,「每個人都在乎表面,所以我們搽隔離霜BB霜CC霜,淑青太在乎表面,所以離不開體面的丈夫與生活。此外,離開原地之後,還有地方可以收留嗎?我們常因恐懼而裹足。」但陳思宏不恐懼「離開原地」。1998年陳思宏第一次到柏林。當時他得文學獎,一般人拿獎金繳學費繳貸款,他則拿來買機票。那時剛好失戀,想去遠方,一個連英文都不通的地方。好友送他一張德國兩人合唱團「驕傲玫瑰」的唱片,僅管根本聽不懂,仍非常喜歡,就想說去柏林吧。再一次飛離,是2004年。陳思宏恰好在陳水扁連任後離開,打算旅居德國。當時台灣因為「兩顆子彈」吵成一片,他來到夜晚靜若無人的德國。如今他習慣凌晨4點——在沒有任何機械聲的柏林時分——起床寫作,寫到7點,吃頓豐盛的早餐,繼續寫到11點。即使出國玩,陳思宏也享受一個人,「就像戴著泡泡來,戴著泡泡走,在泡泡裡,離去誰都不打擾。」追求這般無牽無掛,沒有窒礙,因為自小在人際關係緊密的小地方長大。陳思宏說,「大家都覺得文學語言上『懂』很重要,可是有時『不懂』反而避免很多傷害。」疏離對他來說代表個體,與寂寞無關。小說裡,陳天宏繞了一圈終究回到永靖,陳思宏也說雖然討厭故鄉,總想逃離,創作時還是無意間回到小地方。他也不止一次說過,「寫作者必須是被傷害過的人,因為當你成為少數,被傷害,就是你開始溫柔的時候,就是你可以寫小說的時候。」所以陳思宏終究不夠狠。《百年孤寂》裡馬康多這個虛幻小鎮被風掃滅,邦迪亞家族消失殆盡,《鬼地方》最後也有一陣風,不過那是屬於救贖的空氣振動。陳思宏說,「我希望我的小說能鬆動、溫柔那些傷害別人的人。」《鬼地方》的加害者如此巨大,怵然成鎮。於是小說家用風捎來遠方原諒的消息。延伸閱讀★巡迴講座開跑!陳思宏親「聲」朗讀一探心中《鬼地方》★鬼地方新書專頁★【鏡文學出版】鬼地方
+ More在竊國者侯的時代搞笑——謝東霖:用漫畫讓讀者直視房間裡的大象
謝東霖的工作室位在松山區的舊公寓。一開始我們走錯了棟,才轉入鐵門敞開的此樓。樓梯略狹,斜度像考驗,爬至二樓,謝東霖早在門口迎接。招呼後,他說要先去抓個頭髮。這時,我才發現裡頭空間大而明亮,與公寓顯得反差。這裡一切嶄新得像還沒命名,正等著它的主人冉冉上升。「我想讓漫畫家成為銀行職業欄會出現的職業。」頂著抓好的髮型,謝東霖這樣描述他的漫畫夢。謝東霖現年33歲,出版過漫畫《西遊面紙》,以及若干驚悚小說,在網路上以《失控的設計師》、《我在詐騙公司上班》、《殺手的戀愛相談》號稱「藍白三部曲」的諷刺搞笑漫畫為人所知。立刻閱讀:殺手的戀愛相談撐出與現實的巨大反差鏡文學甫出版的《我在詐騙公司上班》,以台灣無處不詐騙的怪現狀為題材:老實的男主角進入詐騙集團,結識集團「主任」與「老闆」,一面掩蓋良心譴責,一面精進騙術,最後成為職業分子。看起來很勵志,卻行歪路,這樣好嗎?「一開始擔心被批評教壞囝仔,敗壞社會風氣,結果常有讀者留言:『雖然最近才被詐騙,但很喜歡這部漫畫。』才讓我放心。」現實中的受害者如何在謝東霖的創作裡超脫?不是因為哭著哭著就笑了,而是來自謝東霖創作初精準的故事架構與人物設定。自《失控的設計師》以來,他會先在作品與現實之間撐出巨大反差;反差越大,笑點就越有力道。《失控的設計師》一反設計師與業主互動時,溫良恭儉讓的抖M形象,形塑強橫有理的女主角。設定上最超現實的部分固然是設計師敢向業主嗆聲,但引人共鳴的核心其實是「有理」——現實中設計師只能苦吞「有理」無法說、說不出的憋屈。《詐騙公司》選擇一個老實溫吞的男主角,也是此理。「創作時,最初角色設定就要有衝突。怎樣的人成為詐騙最衝擊?當然是一個好人。因為他有道德準則,選擇以壞人為詐騙對象就有合理性。」因此,漫畫裡花招百出的詐騙手法固然精采,但引人共鳴的還是「好人」這件事。它在讀者心底暗暗種下:「我也是好人啊,如果我跟主角一樣⋯⋯」「好人騙一個壞人,應該算替天行道吧?」謝東霖說,「這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大家會說服自己別人騙的比我多,別人更壞,合理化自己與主角的行為。不須說破,讀者自然會明白。」▲2015年謝東霖在《西遊面紙》新書發表會。《西遊面紙》號稱是最台的《西遊記》改編,讓謝東霖受鄉民矚目,同時讓他學習時事哏該如何擺放,才能產生最大力量。(圖/謝東霖提供)呈現詐騙王國最大弔詭然而,當好萊塢電影已《瞞天過海》《偷拐搶騙》,甚至連舞孃都開始「騙很大」,《詐騙公司》以騙為題材,還有什麼獨到之處?謝東霖說,「大家都說台灣是詐騙王國,但騙越大我們卻越無感。碰到很具體的不守法或詐騙,我們往往義憤填膺,然而遇到更大條的,我們不作為,會說服自己那是常態。」這就像走在路上,遇到人跟你要五十塊錢,說要去加油,我們可能會很糾結;選大位的人信口開石油,卻可能被輕輕放下。「或許我們沒感受到,也或許我們不想說破,承認自己被騙,然而那是房間裡的大象,需要被看見。」承認自己中了幻術,才有除魅的可能。「其實也沒那麼嚴肅啦。」可能怕講經說法嚇跑讀者,謝東霖補上這句。「我只是把觀察融入作品,如果讀者也有類似的觀察,就會受吸引。」所以,《詐騙公司》有詐騙者的歹路,也有受騙者的心路。儘管如此,謝東霖倒是沒什麼受騙經驗。為了解詐騙手法,他曾打電話至165反詐騙專線,跟對方說自己是漫畫家,想以詐騙為題材創作。雖然聽起來很像騙人的,對方還是很好心的介紹一名刑警向他解釋金融詐騙。盡現編劇在創作的角色專職創作前,謝東霖曾任廣告文案多年。談到求學與工作經驗,他說乍看之下在繞路,然而走到現在,每一步都是值得的。所謂「繞路」,指的是他大學考上視覺傳達系,發現學的東西跟他「想的差不多」,上了一學期就休學重考。本來想隨便考一個科系,但別人建議他既然都重來了,不如選一個有興趣的,於是他報考台藝大戲劇系。「我不是一個會表演的人,戲劇系讓我發現自己喜歡編劇跟執導。後來我進廣告公司,才知道如果沒有什麼人生經歷,要去揣想客戶喜好很難。劇戲就是對人的觀察,轉化成漫畫,能讓我賦予搞笑角色動機。因為就算是搞笑漫畫,沒有落實角色,便無法讓人信服。」「創作可以天馬行空,但背後必須是你看待事情的觀點。」在謝東霖筆下,搞笑不是裝傻,一部作品好笑,是結構推動的結果。開始畫之前,謝東霖會寫好三幕劇大綱,所以他能天天上刊,有時進度還能超前。▲2016年謝東霖赴日參加 UNKNOWN ASIA 藝術博覽會。此為活動前夜祭。(圖/謝東霖提供)修正上一個作品跟自己謝東霖有個放在心底的不成文習慣,上電影院看完一部好作品,他會在心中祝福劇組一生平安。因為生活太辛苦,還要把現實的災難變得好笑,實屬功德。他初入廣告公司時,自認很有才華,到哪都能發揮所長,怎知老闆娘指著別人的廣告要他照抄,但「誰曉得痛苦的經歷,可能會是創作的一部分?我想這種經驗不會只有我一個人遇到,變成作品就會引起共鳴。」於是有了《失控的設計師》。創作初衷可能來自很慘的一天,誤入賊窟的求職經驗,戀愛的失敗心法,不過推動謝東霖持續畫漫畫的,是他的「不安於室」。從《設計師》到最新的《殺手》,讀者都可看見謝東霖的突破。「我的每一部作品都在修正上一部。《設計師》當初在臉書獨立連載,雖然一開始很受歡迎,但我感受到讀者疲乏了——笑點都出自同樣的邏輯,很容易膩。到了《詐騙公司》,就有連貫的劇情。透過連貫的劇情,讀者可以接受今天這篇不好笑,或知道這裡在鋪陳,願意等下一篇。至於《殺手》,則從單一主角到五個。有修正,也有挑戰。我希望讓讀者感受到謝東霖不是只會這一套。」修正,不止在作品上,還有他自己。以前謝東霖很容易因為不理性的留言生氣,親上火線跟讀者吵架,現在雖不免還是會動怒,但頻率已減少很多。「我現在都直接把醜話說在前頭,相互包容尊重當然需要,但比起討好,我更想要心中舒坦。」因此,他在臉書上這樣自我介紹:「不肩負教育社會、導正大眾的責任,玻璃心、會嗆人酸人、難相處、固執己見、充滿各種政治不正確、只想用創作表現自己認為有趣的內容,是非常任性的一個人。」回應時事務求不要說謊越活越自我,是謝東霖33歲,跟網友吵過很多次架後的心境。但「自我」這件事,於謝東霖有兩個部分,一個是粉絲專頁經營者,一個是創作者。會不會有衝突?會不會有真的很想說的話,卻無法說出口,或反之?謝東霖給自己訂立的準則是:不要說謊。「為了迎合風向,吸引讀者而說出非我本意的東西,吸引到的不會是我的TA,日後也會離開,就像你每個舉動都會決定哪些朋友會留下。如果從頭到尾都用謊言包裝自己,出差錯就會死得很慘,相反的,用真面目示人,哪裡不好讀者也會知道那就是你。」謝東霖這樣描述他與讀者間的關係:「相互成長,相安無事。」臉書時代創作者往往被迫快速回應議題,或用時事作哏,萬一站錯風向,創意變成創傷,怎麼辦?謝東霖首部漫畫《西遊面紙》,便因諷刺某政治人物而招致批評。這讓謝東霖調整時事哏的使用,「時事哏連發,會讓作品有時效性,引起爭議又要花很多力氣跟讀者溝通。」因此,謝東霖改擷取時事中「亙古不變部分」創作,讓這個哏放到日本或韓國,也會有共鳴。此外,他用單篇漫畫宣洩時事感受,而不是放到完整作品中,「把自己的能量分散,也是維持平衡的方法。」這個平衡也包括創作者內心的準則,「你要有一個為什麼這東西會成為我諷刺對象的標準,如何守住、衡量這個標準?現實而言,快速回應時事,當然會收到很多回應,但會耗費你很多時間去處理。對創作者未必是好事。」▲工作室為兩戶打通,所以非常寬敞。現在謝東霖早上送完兒子上學,就到工作室畫畫、處理行政瑣事,一天工作五到六小時。問他興趣變成了工作,會不會疲乏?謝東霖說:「畫累了,就去畫畫休息。」聽起來有違常理,原來是他會區分為工作而畫與為自己興趣所畫。從一個畫板到另一個畫板,這是他獨有的逃逸路線。(圖/鏡文學)創作要有足夠的話想說謝東霖的漫畫夢不是空口白話。他剛在這個場地協辦完台韓漫畫交流活動,除了工作處,這裡也是他開課辦講座的半開放空間。「課程只是跳板,從中尋找漫畫人才或培育有興趣的人,我的目標是成立一家漫畫公司。我在想台灣能不能有像漫威的漫畫公司?規模不那麼大,但也能帶給讀者同一個世界觀的作品。」目前連載的《殺手》便出現了《詐騙公司》的人物。謝東霖享受筆下人物跑來跑去的不安於室。問到漫畫夢是否逐漸成形?謝東霖說,目前政府尤其文化部對漫畫產業很重視,「有感受到推波助瀾。」訪談中,謝東霖很常提到「不安於室」及「維持平衡」這兩個看似相悖的詞。他常覺得自己太閒,閒下來就馬上找事做,又害怕成果一成不變。在苦惱與自由之間,謝東霖有自己的平均律。訪問結束後,謝東霖隨攝影師拍照。我無事閒晃,發現一片白淨的工作室,牆上僅有的畫是他自己畫的。畫裡沒別的,只有空白的對話框跟漫畫分鏡。我想起謝東霖說:「如果要創作,要確保你有夠多的話想說,並彈無虛發。」顯然他還有很多話想說,在這個世界上畫好了標靶。採訪後記:接連三部作品都只有藍白色,原因很簡單,因為謝東霖分辨顏色有困難,然而並未確診是色弱還是色盲。此外,他喜歡藍色。謝東霖還有一個奇怪的習癖,不看悲劇,連可能會讓他哭的廣告都不看,最近一次看的悲情戲是《一公升的眼淚》。「生活很苦了,還哭得要死要活,不是很累嗎?」謝東霖說。
+ More甜美與爆烈——專訪謝曉昀:寫不出純粹的愛情,所以用扭曲來證明
立刻閱讀:《孤兒們》 謝曉昀喜歡英國畫家法蘭西斯・培根。他的肖像以扭曲出名,彷彿你看到的不是臉孔,而是痛苦,我們都是受困變形記的非人非獸。謝曉昀看起來理所當然的甜美,小說卻帶著法蘭西斯・培根的瘋魔。與之對應的,是她念茲在茲的創作母題:「極致的愛,要怎麼呈現?」 她在鏡文學發表的中篇小說《孤兒們》、《我需要一顆心臟》,便有近乎恐怖谷的怪異美學,華麗又變態的文字想像。然而,謝曉昀說她其實想寫「純粹的愛」,寫一寫還寫到哭。有點難想像除了法蘭西斯・培根,謝曉昀還喜歡看周星馳的喜劇,還會因為自己造的孽——筆下人物的悲慘命運——落淚。 創作張力也是未解之謎 《孤兒們》有真切的友情。兩位在孤兒院長大的少年,因為渴望擁有自己的家,半夜逃院,再假扮失蹤兒童,讓原本家庭「領回」。小說看似討論無家少年,卻在後半超展開,轉入暗無天日的陰謀——領回主角的家庭如果是假的,為什麼這些人要勞師動眾?乍看題材完全不同的《我需要一顆心臟》,則與《孤兒們》有異質同構的轉折。小說主線是父親為罕見血型兒子移植心臟籌措醫藥費,鋌而走險幫黑幫運貨,捲入一樁詭異的賭局——猜眼前人誰最快死,而其中一人竟是他失蹤多時的妻子。一顆心臟的代價有多大,小說透過雙線敘事,不到最後一刻難見真章。 謝曉昀開的咖啡館坐落淡水,她大多在店裡。雖然聲稱很討厭在咖啡館寫小說被打擾,但上網搜尋會發現很多人說老闆很親切。這大概是謝曉昀甜美的一面。共患難的友情與救子心切的父愛,對一般人而言或許不言自明,但謝曉昀偏把兩位少年的重逢寫得比死別還慘,讓父愛成為奪命的罪愆。用扭曲證明愛的存在,便是謝曉昀小說最大的張力所在。但我懷疑,這是她自己都無解的創作之謎。 美女作家成咖啡館老闆很長一段時間,謝曉昀被冠上「美女作家」稱號。學畫出身,在復興美工教了十年書,2003年自《野葡萄》雜誌舉辦的文學新人選秀發光發熱,之後連續出版好幾本長篇小說。寫作之路順水順風,這幾年卻轉趨低調,原來她在淡水開了咖啡館,叫作「去年在馬倫巴」。十足文青範。 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用失序的時空重組人際的意義,謝曉昀則從人生的對流層進入平流層,「現在回想起來,以前真的不知道在苦什麼。」她口中的苦,不是生活物質上的,而是心志的砥礪,小說家的自我修煉。 「我一直是很認真的人,在復興美工讀書時,老師要我們畫葡萄靜物畫,非常簡單的東西,我卻畫了整整三十六張,整個寒假都在畫葡萄。換來的是開學老師說,嗯你進步了。」寫作上,她也求好心切。創作期間,只要睜開眼都在想小說怎麼寫,寫長篇時不看任何小說,因為怕受其他人的語法或筆調影響。靈感來了,她可以不吃不喝。還曾寫到壓力大停經,半夜換不過氣送急診。除了寫作,運動是不必要的體力浪費。現在謝曉昀則覺得運動時跟自己對話很快樂,「年紀到了,比較容易放過自己,所以老了還是有好處。」如今她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咖啡館寫作。通常十點到店裡,趁四下無人寫,寫到一點半,兩點開門營業。有時寫到忘我,客人來了,被打擾還會不耐煩,但她說:「管他的,寫作很忙。」我問她開咖啡館好玩嗎?她說:「不好玩,能夠寫作養活自己當然最好。」 雖然學畫出身,但謝曉昀自認「是畫匠不是畫家」,畫畫常帶給她挫折。她用畫裝飾自己開的咖啡館,也會在店裡開班授課。 努力寫太陽下發生的事何以沉寂,除了開咖啡館忙,還有更大的原因。「2018年我花了一年說服自己:想當作家要看開,不能執著。作家這條路,我之前走得很順,不過遇到中國出版社跟我接洽出版《惡之島》,因為書名有「惡」字被否決,改《克隆島》也不行。那段期間台灣書市也蕭條,我一直想如果不當作家,可以幹嘛?但繞了一圈,我發現還是想寫。」 繞了一圈回來,謝曉昀坦言年輕時寫東西總語不驚人死不休,「以前寫小說想把情感推到極限、最邊緣處,如何讓人不寒而慄同時感受美。例如《第五號房》想寫暴力美學,不見血的製造恐懼。恐懼不是來自肉體上的虐待,而是扭曲的情感。」 以前謝曉昀欣賞余華、蘇童、哈金這些「下筆很重」的作家,隨便寫都是奇觀式的苦難,現在她更傾心艾莉絲‧孟若,「或許平凡中萃取的細節才是最美的,孟若筆下人物小小的不甘心或近乎透明的妒嫉,就能牽動一篇小說,讓我了解真正的不凡在平凡裡。以前我把小說寫得太高太滿,你說現實生活會有《第五號房》那樣變態的人物嗎?」 「老實說,我想寫太陽底下發生的事。我很努力寫,但常常失敗,我不懂為什麼。可能我一直以來都覺得快樂的層次沒那麼多,所以要從磨難中寫愛。」這是謝曉昀的寫作懺悔錄了。 那謝曉昀怎麼定義《孤兒們》與《我需要一顆心臟》?「《我需要一顆心臟》是轉型之作。我以前很任性,不管外界,只寫自己想寫的,現在開始有議題進來,《孤兒們》寫少年安置,《我需要一顆心臟》談器官買賣。我想在嚇人跟平凡之間取得平衡,不過《孤兒們》寫到後面又任性了。正在寫的親情科幻《郭容里的十月》(暫名),會努力朝新方前進。」 日記與遺書共存的人生法蘭西斯・培根說:「畫家不是按照事物實際存在的樣子,而是根據他對這些事物的感覺來畫。」因此,黑暗可能是少了純潔的空缺,暴烈是曾經甜美的證明。謝曉昀描摹時所感覺的,是黑暗還是它原本的樣子? 謝曉昀透露,她的童年並不快樂,小時候爸媽有些微家暴傾向。因此,成年後她跟哥哥很快就搬出家。媽媽因為她在夜校教書,不選擇轉日間教職,三年不跟她說話。然而,之前在復興美工教書時,她仍回永和爸媽家住。 謝曉昀的畫作,也是《孤兒們》的封面,充斥法蘭西斯・培根式黑暗與怪誕。錯置的臉龐,非人的妄獸,這是創作者謝曉昀的爆烈瞬間。 算是和解了嗎?至少謝曉昀可以在媽媽前展現不正經了,「我笑點很低,有天我媽跟我轉述新聞,說一對男女本來約好相親,結果男方的雨傘戳到女方,女方不開心,兩人吵到告上法庭。從相親變相告,很像荒謬的小說情節,我聽了一直笑,我媽只皺眉說:『是叫你以後拿雨傘要注意!』」此外,爸媽也默默支持她寫作,「例如我出書他們會買二三十本,儘管可能都沒看。」 謝曉昀有寫日記的習慣,從高中寫到現在。當初是因為復興美工功課太多,於是她在日誌上畫格子,一格格寫待辦事項。她的日記很簡單,只記載今天吃什麼,見了哪些人,看了什麼電影,純然流水帳,但有個不尋常之處——背面會拿來寫遺書。生活是甜蜜的,大概是因為死亡隨時會降臨。謝曉昀就像懸崖邊的舞者活著,還有寫作。寫盡了黑暗,她仍說:「我相信善良是可以選擇的。」
+ More專訪海德薇——身為小說家的魔法
立刻閱讀:《妳是女巫,我是乩童》 一頭長髮的海德薇看起來很仙。我在放著法蘭黛樂團歌曲的咖啡館認出她。主唱慵懶的唱著:「親愛的/親愛的/放下你的矛/放下你的盾/我愛你都來不及/又怎麼會傷害你……」她正捧著一本小說,像是在自己畫下的結界立地成佛。 仙,大抵是一種距離產生的美感。拉近之後,便會發現氤氳中的疊影可能是慌忽造成的慢拍。海德薇便是如此,有點傻大姐,更近乎天外飛仙。 奇幻 是避免世界鈍化的方法 訪談一開始,她便透露自己前陣子去做「注意力缺失」(ADD)測試,因為自小就少一根筋。她曾開學忘記繳學費;通識課上了半學期後,才發現自己走錯教室上錯課;打工當助理卻在開會時睡著,下場是被老闆「請走」。現在則是寫完一本書就忘記其內容。因此,受訪得準備一疊厚厚的筆記。「也因為這樣,讓我有非常跳躍性的思考。」海德薇說。缺陷與祝福,在海德薇口中像一體。她寫小說,自許成為「魔法的信使」,筆名亦有來歷,出自《哈利波特》的貓頭鷹「嘿美」(Hedwig)。因為大學讀了《哈利波特》,她自此醉心魔法世界。曾任廣告行銷多年,2013年開始寫小說,2017年辭去工作,專職寫作;出版過《我的虎爺好朋友》、《消逝月河之歌》、《禁獵童話》等,目前在鏡文學連載《魔藥獵人》,以及甫完成的《你是女巫,我是乩童》。 海德薇的奇幻之作少有遙遠冷冽的超時空異世界,大多依傍台灣土地,並結合主角的冒險歷程,因此,往往也是成長小說,「我覺得自己還沒長大,所以讓筆下人物成長。即使到了四、五十歲,希望自己依然是這樣,因為不想用世故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 海德薇自帶仙氣,本人卻有點傻大姐。自言不喜歡框架,常常被認為不切實際。小時候寫志願,她很誠實的說想當詩人,結果被媽媽瞪說,你會餓死。 如何對了無生趣的世界保持新鮮感,偶爾大力搖晃它,是海德薇小說一再出現的主題。例如《魔藥獵人》以賣中藥兼大麻的宅男為主角,卻遇上尋找長生不老藥的魔藥獵人;百無聊賴的生活,因為發現自己是李時珍後代,家族掌握不老祕密而被生技公司盯上,變成一連串解謎冒險。《你是女巫,我是乩童》講述主持宮廟的外公意外昏迷,男主角隨媽媽回三峽小鎮照料外公,意外重逢自夏威夷返台的青梅竹馬——她受當地原住民點化,成為通達自然神靈的女巫。在她帶領下,男主角發現外公昏迷竟與三十多年前的三峽礦災有關。乩童之孫遇上南島語族女巫,由島至島,是兩個文化的碰撞,也是兩枚幼小心靈不畏險阻的自我證明。奇幻加童趣,中斷枯燥平凡的生活,便是海德薇小說的最大特色。對此,她說,「我相信我是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女巫。」這句話出口有點幼稚,但她目光如湖,讓你不得不望得太深而相信。特殊體質 讓她踏上寫作之路談到奇幻,海德薇便整個人綻放開來,用她的生命史敘述之所以寫奇幻,或者說,承接自己之所以走上創作這條路的命運。 她自小有特殊體質,「頻率對到便能看到」,第一次看到是在國小三年級,不過頻率完全對上的次數很少,十根手指頭數得出來。那是什麼模樣?「就像一般路人,只是色彩比較鮮豔,沒有表情,不會可怕,視線也不會跟我對到,過一陣子便會自行淡出。」海德薇描述得很平常,像是走在路上注意才會發現的彩繪變電箱。 海德薇有特殊體質,自小對巫術神祕學感興趣,長大後接觸靈修。她說靈修道具不過聲光煙三種,聲(砵、木魚、音樂),光(蠟燭、水晶),煙(線香、精油),祭壇中央是以水晶魔法陣加持,要贈送友人的水晶串。 我好奇她難道不曾疑惑自己為何異於常人,它們又是從何而來,為什麼而來?海德薇只說,「不用摸索,也不需要求神問卜,因為它們就是自然的存在。」不尋常的體質,讓她相信靈魂是永恆的,而她只是經歷其中漫長的一段,「如果看似有限的生命,其實在無盡之外,那我想把沿路風景看清楚。」創作,就是她看清楚的方式。沿路風景,可能飛沙走石,可能牛奶與蜜,但海德薇說,「有沒有可能,我經歷這一切,是因為有一天可以把這些告訴別人,透過文字給人正向的力量?」她像絕對的宿命論者,只是其宿命以千萬年記。寫作於他人,是創造角色,想像別人的宿命;在她,則是驗證命運本該如此。 所以她相信小時候學音樂後來荒廢也是有意義的,因為幫助她寫出《禁獵童話》裡出身音樂世家的女主角;大學遭遇恐怖情人,讓她書寫恐懼更感同身受;家教甚嚴的母親,變成她寫作學習換位思考的練習對象。 母親是種病 卻也幫助她痊癒 論及母親,海德薇才稍入凡塵。在此之前,她散發的正向與樂觀都實在太異於常人。她的母親是老師,也是家族長媳,背負「把孩子教好」的壓力,所以海德薇自小受權威式教育,亦不乏打罵,「以前我會想我媽為什麼要這樣對我,直到開始寫作,第一本小說有個角色很像我媽,越寫我才越理解她。」 母親,是病也是解藥。「成為人母之後,我發現自己沒有悲觀的權利。我可以理解新聞裡那些撐不下去,帶小孩自殺的母親,但我會想我的生命不可能是如此。」再一次,海德薇踏回地表。現在她不只是魔法信使貓頭鷹嘿美,也是想用書寫重整人生的小說家。「剛開始寫作時,我曾徬徨要不要持續這條路。有天進行深度冥想,突然有個聲音對我說:『你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於是,我慢慢學到書寫可以是療癒,是一個出口。很多問題有了解答,例如我為什麼是這麼有好奇心的人,為什麼對巫術或未知事物如此熱衷。」 之後,奇幻之外,海德薇想以巡山員為題材。為此,她前往南投林管處水里站田調,搜集真實生命經驗,「例如921大地震時,有巡山員受困,走山路都不見了,他必須自己砍出一條路。下山後,他跟太太說:『以後發生天災,不要找我,你們儘管去避難,我會自己找路回來。』」她透露,構思中的小說寫巡山員的女兒報考巡山員。過程中,女兒逐漸貼近父親,也從不敬畏山到理解生命必須臣服才能謙卑,最終成長。 海德薇為新作巡山員故事田調,蒐集許多巡山員的寶貴生命經驗。此為疏伐後的林木堆。 海德薇提到,她筆下角色的抉擇,都展現她自身的價值觀。我思忖這該是多困難的一件事。海德薇讓我想起艾莉絲・孟若的馬賽思小姐。馬賽思小姐是孟若短篇小說〈幸福陰影之舞〉的女主角,一位老到生活支離破碎,住在破舊的平房,拖著比她更老更病的姐姐度日的鋼琴教師。過往學生嫌棄她,參加她的派對,更像是施捨。 然而,孟若這樣描述這位本該可憐又可悲的女教師:「馬賽思小姐有一項堅不可摧的信念,那就是她能直視孩子的內心深處,而她看見的是個寶庫,裝滿各種善念與對各種美好事物自然而然的喜愛。」 小說最後,瞧不起馬賽思小姐的人,都因她某位看似駑鈍的學生奏起了無比美麗的〈幸福陰影之舞〉曲而肅然起敬。寫作確實是魔法,那是〈幸福陰影之舞〉的樂章,是馬賽思小姐見著的孩子,是海德薇編織痛苦以童趣之眼的可能。
+ More【作家特寫】冷眼與熱筆 專訪Doki Doki:用小說探測不可知的人性
立刻閱讀:《聲音》 小說家是瘋狂的潛行者。不是對人性有著由衷的好奇,寫不出千迴百轉的故事。然則,如何躡足到人與獸,正常不正常的邊界而不致癲狂,像冠冕與荊棘互為一體,緊箍每一位小說家。Doki Doki也是如此,不過他有他的逃逸路線。 Doki Doki現年45歲,本名吳孟寰,以筆名寫小說,用本名發表劇本。看似很跳的筆名,其實是日文形容心跳的狀聲詞「どきどき」,即中文的「噗通噗通」。雖然他表示筆名是偶然看到的,但無巧不巧,「Doki Doki」也涵蓋他相悖的創作面向,既代表戀愛時的心動,也是驚懼時的心跳聲。 驚懼在閱讀Doki Doki的小說時。他多寫驚悚懸疑類型,不乏變態殺人魔,在泥濘與粗礪中照看人的能耐。至於劇本,則是絕對純白的愛情偶像劇,編過《我的未來男友》、《噗通噗通我愛你》等。兩者路線懸殊,Doki Doki倒是轉換自若,還有點疑惑的反問:「原來這樣是很難的一件事?」有麻煩的地方嗎?「大概是寫偶像劇,主角不能有任何瑕疵吧。」但欲潔何曾潔,瓷偶般的男男女女往往都不真實。 「有瑕疵,人物才有意思。」Doki Doki說。新作《聲音》、《螃蟹》便聚焦人類的固有瑕疵,或者說,異常,為我們展示道德與它的難題。 正常的邊界 《聲音》以聽力超乎常人的女子為主角。從事電話貸款的她,意外與聲音極富魅力的客戶談起柏拉圖式戀愛。雖是精神戀愛,但兩人仍透過「聲音」進行了場火辣的電愛。愛到正濃時,男子遇害,凶嫌不是別人,正是當日與他相約的女主角。《聲音》結合異色與驚悚,同時翔實描寫信貸業務運作,其中女性情慾與主人翁感官能力的辯證糾結,尤其精采。 至於《螃蟹》則像是血性的韓國電影。小說寫沉默寡言的西裝裁縫師其實是嗜血殺人魔,卻在一次意外中失去記憶,成為一名善良的「普通人」。然而當他恢復記憶,變回殺人魔,是復歸正常還是不正常?Doki Doki在此賣了個關子,因為裁縫師的成魔之路有來自童年的陰影,「循著本性,但本性已被扭曲,要怎樣當一個好人?」 《聲音》、《螃蟹》販賣奇詭的慾望,但也可見Doki Doki本人的現實面。《螃蟹》烘托陰暗劇情的紅樹林,來自Doki Doki自幼生長的社子島;《聲音》女主角從事的貸款業務,正是他本人的工作。 Doki Doki念的是電子相關,學生時賣過錄音帶、門票,出社會後當過信用卡、濾水器業務,只差沒去賣靈骨塔,也做過證券營業員、房地產銷售,「這些工作跟小說離得很遠,卻互補,因為能幫助我跟人接觸。」現在,Doki Doki會提早一小時到公司,趁辦公室無人時寫作。很少人知道他在創作。 不幸的窗口 Doki Doki 出社會甚早,近十年才開始寫作。談到寫作之前的生活,他只說:「都在玩樂。」現在他身兼信貸業務/小說/編劇三種身分,與金錢為伍的工作成為他窺看人性的一扇祕窗。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托爾斯泰做過信貸,大概會改口:「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因為被債務捏成了痛苦的形狀。」採訪過程中,Doki Doki的手機不時響起──是他的最新客戶打來「求援」。 談起他神祕的工作,且讓我引他的小說段落解釋:「所謂的資產管理公司,就是對融資借款有需求的客人,協助進行銀行貸款的代辦工作,再從中抽取佣金代辦費作為主要收入來源。」Doki Doki不否認這行業遊走黑白,有不少灰色地帶,但也表示:「用合法還是非法手段,取決於個人。」至少,他正派經營。 Doki Doki遇過黑道逼債務人來辦借貸,「但眼前你只能盡力幫助他度過這一關。」也常遇到客戶向他借錢。我問,你不會心軟嗎?「不會,因為很多人看起來很悲慘,但都是過往自己造成的。看久了,也就麻痺了。」你的工作可以讓他們走到比較好的道路上嗎?「短線來說,可以,但之後就是個人造業了。」他回答得很快,沒有猶豫。 客戶往往是走投無路之人,所以Doki Doki看過人情百態,「牽扯到錢,就可以看到許多人性的陰暗面。」因此,這份工作成為他寫小說的培養皿,沒有想過專職寫作。不過,以前他也不曾想過自己會踏上寫作之路。 「我讀的是不怎樣的工商,從沒想過自己可以寫小說,上學第一天學校就失火,因為學長報復教官縱火。別人上學,可以學到知識,我是學到把鐵片磨尖變成武器,再怎樣藏在書包或機車裡。」 十年前,Doki Doki開始在巴哈姆特創作,累積不少讀者,便把讀者留言跟作品一起寄給出版社自荐,結果還真的被採用。之後在出版社牽線下,Doki Doki進入編劇培訓班,自此開始他信貸業務/小說/編劇的斜槓人生。 失落的救贖 讓角色獲得救贖還是墜入黑暗?寫《聲音》、《螃蟹》時,Doki Doki 像冷眼旁觀的造物者。不過他說:「到這個年紀,我希望自己的東西對社會有幫助,不要有太多負面。」之後想寫兩個十二歲少年離開原生家庭,結伴流浪的故事。 乍看之下,Doki Doki的人生離小說真的很遠,他說自己很少看小說,最近讀的是胡晴舫的散文。如此晚熟的寫作經驗始自何處?答案是與驚悚或殺人魔八桿子扯不上關係的金庸。Doki Doki說,金庸的小說非常講究因果,有說故事的秩序,所以他現在卡關時還會去翻。 除了文字,Doki Doki看最多的故事其實來自電玩。他舉的例子是2013年上市的《最後生還者》。遊戲裡,蟲草菌肆虐美國,病菌寄生人類,將其變成吃人怪物。主人翁是二十年前喪女的男子,他在人類文明崩毀的大陸遇見一個被感染的女孩,女孩成為救贖他的希望。 生還者是否獲得救贖?我想起《螃蟹》結尾,殺人魔主角恢復記憶,殺死他失憶「成為正常人」時認識的人,將這部小說帶入完全無光,沒有救贖的所在。 身為其創作者,是否想過讓主角獲得救贖?Doki Doki說,小說裡的死亡是一開始設定好的「里程碑」,如黑洞讓人物與讀者完全陷落,寫的時候沒有掙扎。不過他又說,「到這個年紀,我希望自己的東西對社會有幫助,不要有太多負面。」 不冷眼這世界,無法成為它的書寫者。Doki Doki端坐天庭,看著自己的小說人物,與他們竄生的慾望。因為不直視慾望,便是成為其奴隸。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