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不該是決定自我價值的標竿」—陳玉梅《賢妻良母失敗記》新書分享會

「婚姻,不該是決定自我價值的標竿」—陳玉梅《賢妻良母失敗記》新書分享會

「婚姻」真的是定義女人的標準嗎?一場探討「女人價值」的對談,在這個坐滿20多人的小小空間展開。陳玉梅6日晚間帶著新作《賢妻良母失敗記》舉行分享會,雖然正逢疫情侵襲,讀者們依然戴好口罩、做足防疫措施踴躍出席。分享會中邀請律師許秀雯一同來和讀者對談,深討書中七位「賢妻良母」的覺醒,如何體現在現今社會對於女性價值的規範中。「這些女人沒有自己的身分,只有是誰的媽媽、誰的太太。」談到《賢妻良母失敗記》的誕生,陳玉梅說,希望能因這本書,把關於女性的問題、這個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宰制問題浮現出來,在這七個女人的故事裡,看見女性主義如何為這些女性賦權。▲陳玉梅和讀者分享創作《賢妻良母失敗記》的過程。圖/鏡文學陳玉梅提到,剛開始下筆時,覺得台灣社會應該已是較自由開放,但仍訪問到一些女性深陷在「媽媽也是傳統婦女」的理念中;就像書中的余莉,留美碩士的她已是時代新女性,進入婚姻後,社會規範給女人「好媳婦」的那把尺仍不斷鞭笞著她,甚至被公公定義為「妳的身體是我們家族的」,她無法適應,卻也不敢和象徵權威的長輩溝通,甚至在離開婚姻後,仍覺得自己愧對了公公。陳玉梅認為,「溝通」是十分重要的事,但在華人社會裡卻很難體現,因為溝通必須付出非常大的成本,許多女性害怕犧牲和伴侶、孩子的親密度,而選擇委屈求全。▲許秀雯(左)和陳玉梅(右)對談之中充滿亮點,現場氣氛熱鬧。圖/鏡文學「結不結婚,不能成為我們決定自我價值的標竿。」對於陳玉梅的分享,許秀雯認為,《賢妻良母失敗記》儼然就是一本「求生之書」,每個人都在思考,如何在這個社會中存活下來,「現在的婚姻,已經不是當初在父權社會下,作為交換女人的契約那樣的面貌了。」許秀雯分享,即使社會制度仍存在不公平,但若人在其中有某種程度的能動性,可以去溝通、抵抗、奮戰,性別關係或許就能長出不同的樣貌。現今的生育率、結婚率都和二、三十年前大不相同,女性也能自主選擇是否要開始或結束一段婚姻關係,也許人們在某種程度來說,性別已得到更多平等和機會。▲新書分享會結束後,仍有讀者留下來和陳玉梅討論書中觀點。圖/鏡文學對於《賢妻良母失敗記》的讀後感,現場讀者發言熱烈,紛紛對「婚姻給女人的定義」提出不同見解,甚至有讀者分享自己母親的故事,期盼能從此書中,找出讓母親解脫的答案。對此,陳玉梅認為,結婚這件事,讓女人承受太多太多的壓力,曾有女性向她表示,「寧願當個離過婚的女人,也不要當個單身的女人。」著作此書的原因,也是希望女性能在刻板的社會觀感中覺醒,思考「自願單身」的社會生活,敲碎普世價值的困境,活出女性自我的意義。

+ More
女人要從孤島游出來,為自己調整人生優先順位—劉黎兒評《賢妻良母失敗記》

女人要從孤島游出來,為自己調整人生優先順位—劉黎兒評《賢妻良母失敗記》

這本書絕對不輸《82 年生的金智英》!在我看來,甚至更精彩,縱橫都更寬廣,而且更深入碰觸了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登場人物不論是女主角或周邊的男人、其他幾代的女人、男人,透過作者陳玉梅透徹的訪談及精準描述,躍然紙上;有時跟他們一起窒息,有時跟著覺醒的人一起深深吸了口氣,瀟灑帥氣起來;但也還是會為了台灣依然如此受禮教束縛的女人而難過。 《賢妻良母失敗記》  陳玉梅 著 出版日期:2020/2/7同樣是儒家文化社會,日本女人已開始試著不斷用許多新名詞來解放自己,擺脫婚姻與家庭束縛,這也顯示:女人都拒絕成為制度的受害者!日本人常說:「女人是一座孤島。」尤其指稱主婦。也因女人常常是婚姻的受害者,現在四十幾歲的不婚男女,他們的爸爸都會勸說:「能結婚時還是結婚吧!」但媽媽反而會說:「你覺得人生充實就好,不一定要結婚!」因為知道養一個孩子比買一棟房子貴,如果沒有能力幫兒女養孩子,現在日本父母不敢說「我想抱孫子」了!有錢的爸爸媽媽或許會對兒女說;「你去外面生一個孩子來!不管跟誰生都好!帶回來,我幫你養!」日本還有便利的認養制度,爸爸媽媽可以認養孫子成為自己的兒女,也就是兒女生的孩子會成為其弟弟或妹妹。換句話說,生子未必跟婚姻綁在一起!日本人因青貧化,寄生老家(實家)者多。以前只有女人稱娘家是老家(實家),現在男人也稱父母家是老家;有些夫妻結了婚,兩人依舊各自住老家,有週末才在一起的「週末婚」,或一年只一起旅行幾次的「分居婚」等等。同居未必結婚,結婚未必同居,兩者不必綁在一起,所有的必然逐漸變成偶然。「必然如此」、「必須如此」,是一種強迫觀念,也成了一種束縛,等自己受不了,或是因緣際會而掙脫出來後,就會理解並非一定要這樣才行。人生大抵如此,一定會超出自己或別人的設想,沒有誰的人生是真正多成功或多失敗的。全球化競爭之下,強化了所有人關於「贏家/輸家」的概念,而且輸贏全靠數字、紀錄來評斷,讓許多女人的價值更容易被否定;女人為男人或家庭的付出,正如本書的幾位女主角一樣,無法換算成數字,變得非常吃虧。其實人生沒有絕對的輸贏,只有走到最後自己覺得是否充實就好!離婚、或是未能好好養育子女,並非失敗,反而可能是解放自己、丈夫及子女;所謂「賢妻良母失敗記」,只是指社會設定的失敗,但結果反倒是成功的,其本質是「女人人生成功記」,因為這些女人終告擺脫各種標記!也因此,本書被列入勵志書也不足為奇!離婚或分手,在台灣還被認為是一種失敗,也是書中女主角受苦受難的主因,這是很可惜的。我一直主張,一次分手或離婚是胸前多一顆人生勳章,因為比別人多經歷了一次珍貴的經驗,當然不必如將軍般掛得琳琅滿目,但是有幾顆是很不錯的,是可以自傲的。如果能這樣想,許多男女或許可以早點圓滿離婚,像日本現在也流行舉行離婚典禮。日本一九四七年時每人平均壽命只有五十歲左右(男性五十.○六,女性五十三.九六),男女結婚沒多久,孩子剛成人,大家就死了,但現在不論日台,至少大家都多活三十幾年,婚姻制度的窒息感隨著長壽而更加重!不僅女人,一貫享有寬厚特權的男人也有此感,而且夫妻性愛不一致更成為問題。而且這樣的婚姻制度其實也沒多久的歷史,但社會卻都相信這是「傳統」!許多傳統都是「偽傳統」!就像日本雖然許多兩性關係很前進,但至今還不是夫妻別姓(亦即女性保留自己未婚時的姓),民法是日本人只要結婚,就自動會變成同姓,九十六%的日本女人選擇跟丈夫姓同樣的姓;反對改成夫妻別姓的理由之一,稱夫妻同姓是「日本的文化與傳統」,但「夫妻同姓」是明治民法制定的一八九八年以後才有的,不過一百多年而已。困擾書中女主角們的狀況之一就是男人或伴侶的背叛,一方面這是因為女人在原生家庭中沒有信賴別人的經驗,對人性充滿懷疑,而成為有強烈占有慾的人,失去獨立自主性;另一原因也是台灣通姦罪沒除罪化,讓女人無法很早就學會保護自己追求獨立,而且在自己外遇時,若沒有像書中雲秀一樣心生報復的快感,便會產生罪惡感。日本在戰前是男人通姦無罪,女人有罪,戰後憲法規定男女平等,因此必須男女通通無罪或男女通通有罪;男人因為享受慣了無罪,不肯變成有罪化,只好同意男女都無罪化;雖然女人可以對小三或丈夫控訴索賠,但精神損失不過三百萬日圓左右。不過,至少男人外遇時,女人不會只罵小三,也不必像許多台灣婚姻諮詢專家要女人自問的:「我到底做錯了什麼,讓男人不再愛我了?」這是很錯誤的概念!日本人常說:「外遇就像是在人擠人的電車上被踹一腳一樣,隨時可能發生!」人生無常,愛情或婚姻的穩定性更是如此,台灣女人相信海枯石爛的愛情,遭背叛就很慘,因為沒認識到這是隨時可能發生的:即使今天男人剛出門時還是好端端的愛自己,但可能被踹一腳後就變了;或許女人自己也是,只是禮教不准女人隨意被踹而已。踹人或被踹,大抵都是很偶發的,不要自責,也不必白費力氣去責怪誰,這只是讓自己更悲慘而已,能罵到痛快就好。不論通姦是否除罪化,女人面對男人外遇,最重要而唯一需要自問的是:「這男人,我到底還要不要?」因為有時丈夫即使回頭,自己雖然原諒他,但生理上已經無法接受他了,無法讓其他女人也用過的性器進入自己體內,心理上或許能克服,但生理的潔癖卻無法說謊!男女任何一方有外遇,其實是回不去原樣的,但人生本沒有完美的典型或範本,一個花瓶即使打碎,黏一黏,修補一下,或許更不漏水,許多骨董也因為修補而更具價值;但女人往往被灌輸了許多單純的「幸福家庭」、「完美夫妻」的想像,很難忍受婚姻或愛情有瑕疵,比男人痛苦數倍。我比較喜歡日本女人冷靜觀察自己的人生觀,日本女人不時對鏡自照說:「這個女人累了,應該去SPA一下!」這個女人不是別人,就是自己,也因此當她們發現男人的背叛時,都先問到底自己還要不要這個男人,許多女人發現自己不想要,或是意識到女人原來是婚姻制度犧牲者的本質時,就會開始準備離婚。相當高比例的女人自稱自己是「離婚預備軍」,而且真的好好準備離婚,除了蒐證外,主要是調查並掏空丈夫財產,或是保留自己對家庭及事業貢獻度的證據,才不會因為離婚將喪失一切,而不敢離婚。現在日本是每三對就有一對離婚,台灣也差不多。如果離婚者這麼多,那麼離婚不算什麼,結婚也不算什麼。許多婚姻不過一兩年壽命,往往不如女人或男人一個愛用包包的壽命,婚姻絕對無法與人生劃上等號!正如書中的女主角們一樣,女人還有一個壓力,就是不管怎麼努力,只要跟丈夫關係不好,都會自自責、擔心「小孩好可憐!」這也是女人被灌輸的強迫觀念之一,爸爸媽媽如果一直為了孩子犧牲奉獻,對孩子而言是很大的負擔,孩子不是傻瓜,早就察覺一切。如果一直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到頭來內心多少希望孩子償還她的人生,這對自己或對孩子都是不公平的。日本社會反對夫妻別姓的人,也愛說「夫妻別姓的話,小孩好可憐!」但許多調查顯示,小孩覺得自己父母不同姓很自然,也有掛出兩個姓氏名牌的家庭,孩子的同學來玩時,都覺得很酷,並沒任何問題。孩子其實比大人更有適應力的,「可憐」常常是大人們自以為的說法!幾位女主角最後都覺悟了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屬品;原本不論男女,誰都不是彼此的所有物,孩子也不是自己所有物,父母也不是所有物,因此誰也不能占有誰。或許,相愛或遇到天災地變時,彼此會加強依賴牽絆感,但是人不論出生或死亡,都是自己一個人,一定要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女人尤其要注意要把自己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也是我最近簽寫給人「我儘(我儘)」的原因,我儘不僅僅是任性的意思,而是要極盡自我,女人尤其該如此。而且要切記:愛情是給對方最想要的。這樣,自己不會去束縛對方,就更不會連自己都綁住了。書中登場的台灣男人或許是從這些悲慘辛酸過的女人口中來理解,因此好男人不多,大抵自私,欠缺人生方向性,充滿幼稚性,這點或許許多日本男人也一樣,日本男人也需要好幾個媽媽:生他的媽媽,照顧他的妻子也往往跟孩子叫媽媽,辦公室代為照理的助手也是媽媽,晚上小酒店的女店主也是媽媽,至少四個媽媽。不過日本男人還有點公平性,許多自己花天酒地的男人會說:「妻子或許現在也在偷情!只是希望她如果要離開我私奔,希望她把孩子一起帶走,否則我不知道如何起早給孩子做便當!」日本司法也大多把孩子判給實質上照顧孩子較多的女人,不是擁有經濟撫養能力的男人。女人或許還是期待男人用愛情或性愛來肯定自己是女人,男人何嘗不是如此?但男人卻還看不破「男人用錢就能買到女人肯定」這件事的膚淺性,是因為社會對男人一直都太過寬大,女人只好自己先除卻這樣的迷思,才有希望改變。男人的價值不是數字決定的。日本人喜歡用「是否欲求不滿」來衡量人的狀態或人生,本書中的人物不論男女,很多都陷入欲求不滿的狀態,這是很可惜又可憐的。欲求不滿的人很容易自己傷害自己或別人,一定要自己欲求滿足,才能有餘裕愛別人,尤其女人應該趕快改變自己人生優先順位,把自己放在第一才好!玩不夠或沒玩過的人,一定要好好多玩些!當然女人有時懶散地留在舒適圈,其實也不是那麼罪過,因為社會或身邊人們往往不鼓勵,但一有機會爬出井來、觀天透氣時,千萬別忘記出來!忘記透氣的後果,大概只能自行負責了!作者是我在台灣所見少有的好記者,而且更難得的是,她一直願意用螞蟻的角度來看許多社會底邊的悲歡,而不是老鷹式的居高臨下來看所有人。她是一個愛哭的作者,我可以想像她跟書中的女主角們一起流了很多眼淚,才能寫出如此好的作品;讀此書時,也想幫她以及所有的女人擦眼淚。感謝作者,讓我一次就真正體驗了這麼多人的人生! 本文作者 劉黎兒 旅日作家、文化觀察家,忘齡女人;曾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二○○四年專事寫作,在多家報紙雜誌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日本政經社會議題、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有《私藏東京》、《日本職場奇譚集》等三十餘冊;小說則有《棋神物語》等;二○一一年經歷福島核災後回首關注家鄉台灣高危險核電,重披新聞採訪戰袍,出版廢核相關書籍數冊。最大特點是好奇;最大願望是慢慢咀嚼幸福;最大嗜好是讀書、美食和旅行。

+ More
敲碎性別刻板陰霾,重新定義賢妻良母—周芷萱評《賢妻良母失敗記》

敲碎性別刻板陰霾,重新定義賢妻良母—周芷萱評《賢妻良母失敗記》

聽聞本書即將出版之後就一直相當期待,收到書暫放在客廳桌上,家人隨手拿來翻閱,結果就被搶去讀了,欸欸我的書啊!!故事寫得太好看,論誰都一拿起來就捨不得放下。等終於輪到我開始讀的時候,也是一口氣就手不釋卷地讀完了。剛開始讀的時候覺得心裡好沉,故事裡小人物的悲傷太沉重、太躍然紙上,濃烈的悲傷襲來,但緊接著小人物的生命活力又敲碎了那層陰霾,隨著每個故事的主角人生的改變和醒覺,讀者的心也跟著漸漸釋放。 《賢妻良母失敗記》陳玉梅 著出版日期:2020/2/7人的價值觀從不獨立於這世上七個「不賢妻良母」的「失敗」女人故事,每一則都是一齣生命的舞台劇,充滿喜悲起落。乍看這些故事或許有些獵奇,家暴、外遇、反對同婚的女同志,但其實,一如作者所說,他們就是我們。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在台灣社會中生長,就算身上背著不同的年紀、生活地點、身分的標籤,但每個個案都反映了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價值觀不會超然獨立於這個世界上,而是由個人家庭、社會教育和人生經驗的累積,形塑一個人的內在價值觀與世界觀。好幾位故事的主角都曾提到面臨痛苦的處境時,內心不只是充滿痛苦,更想著他人會如何看待一個離婚的女人和他的孩子,或是不願意讓老家的父母因自己離婚而感到丟臉。既然人的價值觀是由社會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人又是群居具有社會性的生物,人在做出選擇的時候,很難拒絕旁人的眼光和想法。離婚故事中最常存在的兩個阻礙因素,一是社會眼光,二是經濟問題。縱使台灣社會的離婚率連年攀升已來到世界第四,在某些人眼裡,離婚仍然是種失敗,離婚的女人要再婚較難,男人卻相對容易。儘管一段婚姻的「失敗」需要兩個人,但從故事裡這些女人的身上可以看到,關於離婚,男女雙方會遭遇的處境有根本上的不同。許多人的前夫都再婚生子或是開啟新關係,而這些離婚女人卻始終獨自操心著孩子與父親的關係,就算開始新的戀情,也不太願意再次進入婚姻。我們也看到,曾經身處社會眼光的漩渦中的他們,之所以可以走出既有處境,往往是獲得了其他的支持團體,宗教、朋友、甚至是新的情人。或是透過社區大學和學校有了新的生活圈,接觸新的知識和人群。他們的所謂「脫離社會眼光」、「女性覺醒」,依然是奠基於新的團體和價值觀之上。只是這一次,他們開始傾聽自己的喜好,開始為自己做決定,而不是將就和順從他人。常常在進行社會批判的時候,會有人說「不要管他人眼光就好了,沒有那麼嚴重吧」,好像所謂的社會壓力,以個人的一己之力就可以自行克服,但人從來都無法超然獨立於世上,而是由許多社會交織成的網組成。這些女人的改變,可以看成從一個社會群體走向另一個,並非全然架空地跳出社會關係的漩渦。這些故事細膩刻畫了支持團體對人的重要性,人性的複雜與糾結在本書中活靈活現,改變的過程刻畫至深,不是突然被雷打到似的跳脫,是一步一步的積累在一瞬間累積成了改變。離婚的阻礙因素之二,經濟問題,則是女性主義的老話題了。因為經濟不獨立而難以離開不合適的親密關係的女人所在多有,而這些女人之所以經濟難以獨立,一方面是他們在婚姻關係中的實際貢獻重要性常常不被看見,另一方面也是在傳統的社會刻板印象中,女人被期待要依靠男人。這些女人被這樣教育長大,身邊的人不重視他的貢獻,到最後,可能連他們自己都覺得自己的貢獻並不重要。傳統社會的性別分工由女性擔任輔佐、持家的工作,但相較於男性在外工作有實際的經濟報酬,女性為家務付出的勞動長期不受到重視、不被當成需要支付薪水或是給予回饋的工作。不只是家務勞動,婚後倘若夫妻一起工作,女性配偶對於丈夫事業的幫助也常不被看見,更甚者,稱之為「既然錢是男人辛苦賺的,外遇很合理」。導致處在傳統分工下的這些女性一旦離婚,很難主張自己的權利和對家庭經濟上的貢獻。再加上已婚女性因為婚育離開職場的比例高、職涯中斷復工不易,女性長期處於經濟弱勢位置,讓他們的選擇嚴重受限,經濟問題成為離婚路途上的最大絆腳石。無論是社會眼光還是經濟問題,到頭來問題的根本是性別刻板印象:男人該是什麼樣子,女人又該是什麼樣,男女依照在社會中的角色各安其職,這些性別刻板印象束縛了每個人。不只是依循這個期待走的女性碰到貢獻不被肯定、失去自我的困境,書中也提到酒店經理對台灣男人的觀察。陽剛特質對男性而言也是一種束縛,酒店裡的男人們充滿了展演出來的陽剛紙老虎和各種男子氣概的偽裝,被經理們一眼看穿。不過,這樣看穿男人洞察陽剛氣概問題的女同志,卻難以看穿自己,依然相信異性戀結婚生子才是正道。刻板印象不只對異性戀男女都是一種束縛,對所有人都是。失敗不見得是失敗根據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的研究,台灣學生在全世界中是最害怕失敗的一群,其中又以女生比男生更害怕失敗。研究也指出,害怕失敗背後其實是害怕旁人的目光。我們太害怕失敗,但其實成為和其他人不一樣的人,走出自己的快樂,不見得是失敗。倘若細思,賢妻良母的定義是什麼呢,也許跳脫傳統定義之後就不見得是失敗了,離婚但取得兒女理解、擁有自己人生的阿惠是失敗嗎?離婚後重新學習獨立、開創第二人生的雲秀是失敗嗎?所謂的賢和良,是不是可以不再以他人的定義為中心,而是追求自我成就呢?本書除了給我們機會重新思考失敗和賢妻良母的定義之外,故事之所以引人入勝,也包括引起的共鳴。每個讀者一定在身邊都可以找到幾個和故事裡的小人物相仿的人,也許是自己的母親、也許是自己、也許是姑姑或阿姨,看似悲傷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結局。若要指出本書的缺點,大概就是作者過度強調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縱使人的價值觀絕對一定程度受到家庭和環境的影響,也如前文所述的是來自許多社會因素的交織,但本書七個故事中,每一個故事幾乎都明擺著寫出了一個甚至多個原生家庭帶來的傷或是啟示,彷彿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今天的自己,只有家庭因素一個可能。事實上,依照每個人的家庭關係不同,受到的影響程度也可能有不同,過度強調家庭因素可能會製造新的刻板印象,再次複製「單親家庭的小孩容易學壞」這類的偏見。原生家庭的過度歸因並不妨礙這本書做為一種集體療癒和跳脫現況的示範故事集,儘管每個人的選項不同、改變的可能也不同,但我們依然都有選擇,都有可能透過自我覺醒而成為浴火鳳凰,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不再為性別所束縛。 本文作者 周芷萱 女性主義者、專欄作家。積極倡議性別平權。

+ More
妻母角色的變與不變─蘇芊玲評《賢妻良母失敗記》

妻母角色的變與不變─蘇芊玲評《賢妻良母失敗記》

讀完陳玉梅剛剛出版的《賢妻良母失敗記》。故事很生動、很好看,書讀得很快,但整理思緒有點慢。身為女性,長久關切女性議題,接觸和閱讀過不少女性的生命故事,讀《賢妻良母失敗記》中七個女人的故事,有感慨,但沒有被嚇到。我在想的問題,除了何以致之,還有能怎麼辦。 《賢妻良母失敗記》陳玉梅 著/出版日期:2020/2/7 關於何以致之,已有很多分析,玉梅自己也提出了看法。從女性主義角度而言,父權文化最為根本。它透過家庭教養從小深植在女人的骨髓腦袋,即使有些家庭小世界已稍有解禁,外在大世界裡仍有許多難以撼動的銅牆鐵壁,它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傾壓、束縛、折磨女人,也因此,女人的生命故事會一再出現類似的主題。玉梅對她採訪書寫的女性有很深的疼惜、不捨,但我在她們身上其實也看到不少生命力和戰鬥能量。玉梅的筆調有點悲觀,她慨嘆這些女人的青春期來得太遲、人生被耽誤,但換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說,她們總算有所改變,而改變永不嫌遲。人生路途步步辛苦,但缺乏主體性的委屈痛苦和具有主體性的昂揚奮鬥,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在林志潔為這本書寫的序中,自言是個自主性極高的人,但那並不表示她的人生就因此比較輕鬆,還是得不斷直面外在環境的挑戰,也得隨時糾正周遭他人的觀念,但她說:「這些反抗和教育,當然,很辛苦。但是我辛苦得很精彩,很豐足,很快樂。」因此,我們或許可以積極地想一想,女人的主體性要怎麼養成,想如何打造自己的人生,以及建立更好的社會。具體的做法或許可以是這樣:如果你年紀稍長,是個母親、老師或上司,就用不同的方式養育出不一樣的下一代吧;如果你自己沒有被好好養大,就多花點力氣「壯大自己」,在現今的時日與環境中,這樣的資源應該不算少;而無論你是誰,多大年紀,一定要透過各種方式,連結起來,共同建立善待女性的社會。壯大自己,支持其他女性,以及改造社會,都不是容易的事。三十多年前,在生了小孩之後,因為深受衝擊,我就不斷思考,如何在傳統妻母角色之外,走出一條不同的路,因此寫下《不再模範的母親》。幾十年過去,這個議題仍然沒有「退流行」,從前一陣子引起許多女性深刻共鳴的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可見一斑。我很好奇,妻母角色至今的變與不變,到底是如何? 陳玉梅的這本書,寫的也是妻母角色的變與不變。改變很不容易,它經常血淚交織,既匍匐,又進退,需要我們有更多的自覺和行動力。期待大家看完書,做更多的分享討論。 本文作者 蘇芊玲 曾任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是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創會理事長、現任監事

+ More
置之死地而後生─ 盧郁佳評《賢妻良母失敗記》

置之死地而後生─ 盧郁佳評《賢妻良母失敗記》

一年前在KTV遇到作者陳玉梅。幽暗大包廂坐滿十多個同事朋友,螢幕迷艷光影投在每個人臉上身上變幻不定。動力火車樂團MV中,兩個迷茫憂鬱的滄桑男子,披散長髮咬牙切齒彈著吉他,歌詞中有一種無奈的溫柔:男人得知被甩,同居女友要走還繼續撒嬌討拍,哭著不肯走。男人無怨無悔照顧她情緒,最後抱一下聞聞她的長髮,提醒她再不走天要亮啦。我錯愕,搞不懂歌詞中的女人是要走還是不走,她到底要什麼。如果男人正色要求「既然不想走,那妳就跟外面那男的分手留下來」,不知女人會不會打個冷顫,醒來自動拎起行李箱上Uber 頭也不回離開。但這男人就是不會說破,這女人也不會行動,在殘暴中存在著只有兩人才知道的信任安全網。 《賢妻良母失敗記》陳玉梅 著出版日期:2020/2/7 這兩人一定分過幾次了,分完一陣子就痛苦想復合,復合一陣子就痛苦想分手。復合後問題毫無改善,也早知分手後痛苦不會斷根,以致對分手的纏綿儀式流程默契於心。他倆面前展開的是一條荊棘長路,尖刺嵌進了腳底拔不出來,皮膚黏著乾涸的黑血,傷痕累累,苦路不見盡頭。我以為分手就算谷底、停損就沒事了,但他倆的痛苦還沒完,故事不會結束。包廂沙發角落擠著個青年,把自己藏在大鬍子大外套裡,卻把這首歌掏心掏肺唱完了。 那情緒像一陣冰風吹透我腳底,回神只好猛嗑桌上的冷盤豬腳、喝膨大海熱茶壓驚。我挫賽。KTV真是兵凶戰危,天使縱有雙翼,也不敢涉足如此險地。 陳玉梅說在寫書,採訪幾位女性寫她們的故事,寫得很難受。這些故事,一般人可能一開始接觸就想逃,因為當事人沉浸在自己的情緒太深,難以自拔,她旁觀也不贊同。但後來她接納了這就是當事人必經的過程。陳玉梅當時寫的,就是這本《賢妻良母失敗記》。書中的七樁婚戀生命史,表面常見,骨子裡凶險無比。每位受訪者都是倖存者,透過層層迷霧去捕捉自己飄忽的痛苦。那總是隱埋在「我這樣已經很好了」、「我很感恩」、「我現在過得很好很快樂」的背後,遭遇過多少次羞恥自責和合理化的交互攻防。能夠說出來,是多麼艱難。能夠寫下來,是多麼艱難。資深人物記者陳玉梅,是一位將跑新聞當成做社運的可敬先行者。在主流報章雜誌一面歌頌企業家、名流成功與富裕,一面窺探藝人劈腿、外遇、婚變作為補償的世界裡,她為《蘋果日報》採訪了公娼、跨性別人士、街友等的邊緣困境,在報上揭露社會犧牲了哪些族群來成就浮華權勢。當年做這些報導並不討好,往往被視為獵奇,熱血記者們還常因遭受意想不到的內外反彈,而身心俱疲萌念放棄。陳玉梅沒有沉默以對。《賢妻良母失敗記》透過七位堅毅女性的人生抉擇,探討賢妻良母價值標準潛移默化的宰制。讀這書需要非常慢,讀完奇峰突起的戲劇化情節,再回頭從平實行文的字裡行間讀夾縫文章,未明言的矛盾掙扎,難以啟齒的奢望,在字面以下等讀者打撈、端詳。賢妻良母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是配合父母、丈夫與婆家的一切要求,並在丈夫失能時積極補位,替丈夫擦屁股收拾殘局,謙卑再謙卑,原諒再原諒。何謂公平,是以滿足丈夫的利益來界定的。如果主婦要求家務有給,丈夫得付薪水給她,那麼賢妻良母會覺得這位妻子太愛錢,這樣對關係沒有幫助。如果丈夫下命令,妻子反抗,那麼賢妻良母會覺得這位妻子太霸道太兇,男人不喜歡,這樣沒有好下場。賢妻良母知道該配合丈夫,因為知道丈夫不會配合賢妻良母。既然估計自己沒有贏面,那麼她不想製造衝突,落得大家難看。既然只要自己讓步就沒事,那麼她就願意盡力配合。如果丈夫外遇不道歉,那麼她會主動道歉。如果丈夫不原諒她離婚,那麼她會主動原諒丈夫。只要結果能關係和諧,她不計較單方面付出一切。如果賢妻良母的道德標準她不認同,「標準」只能靠著人多勢眾威嚇她,而她可以像男人那樣陽奉陰違,那麼她終究會逃亡,這些標準無法偷走她的人生。然而有時她衷心相信賢妻良母之道,無論過程有多艱苦,終能換取幸福。即使到頭來不知道事情怎會出了錯,那麼也是自己做得不夠完美,至少努力過,心安理得。賢妻良母是一種民族宗教,因應解釋為奴的苦難需求而生,把痛苦包裝為公平的懲罰和考驗,所以再多的失敗實驗都無法證實錯誤。書中每一對伴侶的衝突,都像動力火車樂團MV那樣隱含著多重真相。賢妻良母觀點的問題是,它封印了女人內心某些重要的真相層面,斥責它沒有資格說話,以致問題循環無解。有時賢妻良母像是一種樂觀開朗性善論的人本主義,基於已經結盟而要求自己信任對方,以共同體內部「自己人」的慷慨好客,放棄權衡得失,在親密關係中付出而不求回報。放眼長遠的互惠平衡,而在每個當下對伴侶不設防,開放予取予求,無條件地接納。人們相處要求公平,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說,但友誼當中不需要公平。如果超商店員少找一塊錢,我們可能不接受,但同時我們卻願意請朋友吃飯。這種有條件的同理和開放,也是人類重要的生存機制,只是被系統化地濫用了。當女人落入親密關係的霸權陷阱,卻阻止自己意識到真相,阻止自己表達不滿,她的付出煞不了車、回不了頭時;性別平等就被發明出來因應衝突,宣布戰爭狀態,樹立界線,保衛界線。賢妻良母角色之所以能延續,確實有其功能:維持和諧、信任,堅持和平,避免丈夫感到受攻擊,敵意防衛、語帶譏刺、抗拒溝通。然而,即使丈夫心情很好,仍照樣不可溝通時,那麼,當個賢妻良母所為何來?賢妻良母所滿足的傳統功能,正是制度所匱缺的:雙方源於自尊自信的安全感,相信關係並非零和遊戲。如果只有女人單方面相信和平、堅持非暴力,那註定只有犧牲,而無法成就和平。所以賢妻良母路線像太空梭的燃料艙,過了初始階段就該拋棄,衝破雲層闖入更高更深遠之處。女人必須犯錯,必須犯罪,必須去做過去自己眼中不夠好的自己。可能在星雲深處也有和平,但那卻是在起始點所無法想像的和平。真實的和平,要通過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挑戰,需要整個村莊一起促成。需要政府和社區支援母職,需要階級分配的公平正義,需要對女人友善的媒體文化。女人「超越」賢妻良母的成長,往往被外人看成「負」賢妻良母,因為「做得不夠完美」而導致婚姻失敗、人生汙點。歧視、羞恥、汙名會二次孤立受傷的女人,恐嚇她們不敢輕言放棄婚姻。而女人之間的深度理解和支持,是當事人生活品質的保障。《賢妻良母失敗記》功在打破高牆,建立連結,讓女人理解女人,倡議團結,阻止分化。如果回家過年遇到長輩逼婚,或勸妳不該離婚,那麼送她一本。這七位受訪女性和作者,手牽手圍在身邊保護妳。她們會把敵人繳械,變成盟友,把愛恨矛盾起伏交織激烈的情緒荊棘險境,變成妳展翼飛翔的起點。 本文作者盧郁佳 曾任《自由時報》主編、台北之音電台主持人、《Premiere首映》雜誌總編輯、《明日報》主編、《蘋果日報》主編、金石堂書店行銷總監,現全職寫作。曾獲《聯合報》等文學獎,著有《帽田雪人》《愛比死更冷》等書。

+ More
非典型女子的反抗 —林志潔評《賢妻良母失敗記》

非典型女子的反抗 —林志潔評《賢妻良母失敗記》

閱讀玉梅的採訪和人物描繪,一直是我在法律路上重要的學習管道。我們念了法律,就是用公權力去介入別人的生命,不努力了解人而介入別人的生命,不但自己造業、更製造了別人的悲劇,是最糟糕的法律人。玉梅總是以社會學的專業與記者的敏銳,加上對人世的通透慈悲,讓我們看到一幅幅的眾生相。 《賢妻良母失敗記》陳玉梅 著/出版日期:2020/2/7《賢妻良母失敗記》是玉梅的新作,採訪了橫跨四、五、六年級的多位女性,她們的共通點是人生遭遇了夢幻的破滅—進入婚姻、當一個賢妻良母,受大家稱讚的「幸福女人」。 「賢妻良母」是一個很有意思,值得思考的詞彙。看到這個書名我一直在想,與這個詞彙相對應的,用來形容進入婚姻的男士,也就是作為丈夫、父親的人,社會對他們有什麼期待?我們有什麼成語可以來形容?以本人絕佳的中文造詣想了幾天,答案是:沒有。我想不出來。簡言之,父權社會對於女性有進入婚姻的期待,對於進入婚姻的女性也有期待,對於成為母親的女性更有期待,成長在這樣的期待下,女性如何定義自己的人生、定義自己的成就,也就受到了侷限,所謂的刻板印象,就是這樣來的。賢妻良母的意思就是,女性的社會功能是「輔佐人」而不是「主人」,女性的存在以輔助「一家之主的男性」為最高價值。這個就完全可以解釋民法在一九九五年之前,「妻以夫之住所為住所、妻冠以夫姓、子女冠以父姓、管教子女意見不一致以夫之意見為意見,離婚時由父親優先取得監護權」這些規定的由來。所以,當書中的女性,不願意或無法成為別人的輔佐人時,自己到底要什麼的探索,才真正的開始了。我是幸運的女子,因為我的成長很偶然與意外的,沒有受到賢妻良母期待的桎梏(雖然到了適婚年齡和進入婚姻後,也經歷了一番調適),我一直是一個自主性極高的人,生平最討厭就是受到刻板印象的拘束,「成為輔佐人」這件事情,從來不在我思考的範圍內,因此,與書中的主角們相較,我省去了許多築夢、夢碎後才自我探索的時間。但那也不代表我比較輕鬆,非典型女子所面對的就是外在環境的直接挑戰。為人女為人妻與為人母,卻同時堅持要當自己的主人,是很困難的挑戰。父權社會滲透與同化人的強度很高,當父母帶著孩子去打疫苗,護理師只對著母親說話、學校不管發生什麼事情,第一個一定聯繫媽媽;母親節時要求孩子填寫「媽媽的拿手菜」(相反的,父親節時則要孩子填寫「我和爸爸相處最難忘的事」);教育部核定的國語課本竟然還有嫁娶婚「新娘要拜別父母才能出嫁」的橋段......在這種現實中,身為一個「非典型的媽媽」,只能時時教育自己挺身對抗,告誡自己不要掉入社會刻板印象的陷阱中。接著,還要反向教育家人:父親做菜也很棒,媽媽的工作是媽媽的志業和理想,對媽媽很重要;照顧孩子是全家的責任不是媽媽一人的責任;而所謂的結婚是「你離開你家、我離開我家、我們建立新家,而不是我嫁進你家,疏離我和父母的關係」。這些反抗和教育,當然,很辛苦。但是我辛苦得很精彩,很豐足,很快樂。我想說的是,人類五千年的歷史,女性能在法律上被視為一個主體來平等對待,不過是近一百年的事情,五千分之一百,就是我們目前的處境,不管改革的腳步再怎麼快,社會、文化的因素,依然盤據、深刻影響著我們,因此,我們怎麼可能是在一個理想中的平等社會?絕對不可能的。但是,當我們想到,我們的曾祖母一輩,可能連存活都無法自主、連受教育都無法自主、連婚姻生育都無法自主,我們今天站在這裡,可以討論著是否要成為輔佐人,如何不要被迫成為輔佐人,這又已經是多大的進步?恐懼,是許多女性沒有辦法邁出第一步的原因。恐懼成為自己的主人、恐懼別人的眼光和批評,恐懼失敗。因此,「勇氣」是扭轉命運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我認為這本書想傳達的、最重要的訊息。經由旁觀他人的生命經驗,了解到許多人也歷經掙扎、痛苦,在失落中重新建立自信,從破碎的夢裡,找尋自己真正的所愛。如果,那麼苦,也可以站起來,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為自己作主的能力。「幸福」從來不是存在於別人的評價,尤其是來自於父權社會的評價,如果女性能更早一點認清這件事情,我們的勇氣或許會湧現得更早一些。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不外也就是希望未來的女性有更多的選擇:選擇成為輔佐人是自己的選擇,不想成為輔佐人,也能走出自主的路。相信每一個妳/你,都能在這本書裡,得到為自己作主的勇氣。 本文作者 林志潔/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

+ More
女人們如何從掙扎中覺醒與改變——《賢妻良母失敗記》新書分享會

女人們如何從掙扎中覺醒與改變——《賢妻良母失敗記》新書分享會

她們本是賢妻良母,為何在婚姻路上失敗?七個女人從婚姻出逃的失敗故事,也是七則自我覺醒的成長故事。本書作者陳玉梅透過真人真事採訪,回應近年女性自我覺察的風潮,看這些女人們如何從掙扎中覺醒與改變。《賢妻良母失敗記》由資深人物記者陳玉梅所著,書中的每個人物,都是台灣在地的金智英。透過真人真事的採訪,回應近年台灣對女性成長議題的關注,從七位女性在失敗婚姻中的掙扎、覺醒到蛻變,引入思考婚姻暴力、外遇婚變、原生家庭制約,以及社會對女性與母職的偏見等議題。「如果我不寫,她們就沒有聲音,她們就是我們。」陳玉梅將採訪所聞故事集結成書,描繪台灣女人關於婚姻、家庭、人生以及自我的覺醒。太多「女人家們」的委屈被認為不過是自尋煩惱的抱怨,卻包裹著同一個大哉問——為什麼我們太過習慣、甚至小看這些抱怨,卻不去問她們為何抱怨?婆婆媽媽式的各種辛酸,多是傳統的堅固父權結構、性別分工失衡的惡果。▲作者陳玉梅。(圖/鏡文學攝影/王漢順)《賢妻良母失敗記》新書分享會時間│ 2020.03.06(五) 20:00-21:00地點│ 誠品書店台大店 3F藝文閣樓 對談人│ 陳玉梅(本書作者)許秀雯律師(伴侶盟常務理事)主辦單位│ 鏡文學參加方式│ 自由入場,座位有限,額滿為止。洽詢電話│ 02-6633-3532備註說明│如活動因氣候或其他因素暫停或變動,請依現場公告為準。

+ More
完美嬌妻其實是荊棘之道——專訪陳玉梅《賢妻良母失敗記》

完美嬌妻其實是荊棘之道——專訪陳玉梅《賢妻良母失敗記》

網飛強片《婚姻故事》,把婚姻的雞腸鳥肚亮晃晃的在加州陽光下展示。好看是好看,但電影裡的浮世男女(與他們的住所)都顯得太乾淨了些。採訪七位女性婚姻故事的《賢妻良母失敗記》,則有把人拿去摩擦粗礪的不堪——也是接地氣的一種,又帶著滲入肌理的溫柔。兩者何以並存?陳玉梅或許會說:「這就是現實的魔幻與迷人之處。」念社會學出身靠連結自身經驗採訪陳玉梅目前是鏡文化主筆,採訪小人物多年,現主持鏡好聽的podcast「記者手札:暗巷內,還有幸福嗎」。研究所念社會系,讓她常常反身思考受訪者面臨的困難與她生命的連結。她回想研究所畢業,找記者工作寫自傳,無從落筆,便騎機車在自小生長的中永和工廠間閒晃,看著大大小小困著許多勞工一生的傳產工廠,自問:「我是誰?從我所學,為什麼我想當記者?」「那時,我才發現父母影響我很深。小時候我父親在老家新屋因心肌梗塞猝死,那一天他才在田間收拾完颱風後的災損,什麼都沒留下。台灣農村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像我父親,在田裡做到死,根本賺不到錢,還要兼很多差。只要想到父親,我就很難過,可是這樣一個在村裡樂於助人,盡責照顧家人的人,怎麼會什麼都沒有留下?」結果陳玉梅第一份工作是在財經雜誌。看到的永遠是成功人士,她不禁問:「其他不夠成功的人呢?」陳玉梅認為,這些成功範本無法讓我們看清現實,只會讓人覺得自己不夠努力——然而真是這樣嗎?社會學的訓練,使她質疑是不是一開始我們的起跑點就不同。例如她父親的起跑點(與終點),她自己的起跑點。之後陳玉梅到《壹週刊》、《蘋果日報》當記者,寫「人間異語」專欄,看盡眾生相。她曾訪天體營愛好者,追求情慾自由的男男女女,被笑稱「情色女王」也不以為意,只覺得那些人跟自己完全不一樣,所以好奇。但她的好奇不止於獵奇。陳玉梅說,「一般人看很底層的人,可能只有憐憫,但我很好奇已經沒有路,為何他們還能活得那麼自得?每個人都有走到生命邊緣快要往下墜的時候,郭台銘也不例外,只是他不會說,我們看不到。人的這個面向讓我著迷。我不覺得這是消費,而是去理解他們,從中得到力量。」採訪過那麼多被主流屏棄,為生命拚搏的人物,陳玉梅最常想起投身公娼運動的麗君姐。曾是公娼,卻早已還清房貸,拉拔孩子長大的她,見昔日姐妹抗爭未果,有人自殺,毅然投身妓權運動,「在她身上我看見女性的韌性,有股不容輕視的尊嚴。這些人不該就此消失。」▲陳玉梅常常採訪某議題,卻發現受訪者周身有更有趣的東西,而深入另一項議題。例如《賢妻良母失敗記》其中一位受訪者,便是因為採訪她跨性別的孩子搭上線的,「我發現她媽媽對她想跨性這件事很開放,所以好奇媽媽的人生故事。」(圖/鏡文學)訪問失敗女性從婆媽中看見父權是怎樣的曲折心路讓這些人背向世界而不致毀滅?以報導文學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說:「我對『訊息』並不感興趣,我要知道祕密,生命的祕密。」生命的祕密不該就此消失,陳玉梅將目光轉向尋常的家庭主婦。問題是,她們是否也能告訴我們生命的祕密?《賢妻良母失敗記》裡有丈夫外遇又遭家暴的妻子;為逃離舊生活嫁給根本不愛的人的女同志;看著母親與姐姐婚姻失敗終目空愛情的女人;學過女性主義、高學歷卻在愛情裡稚齡化的女強人;享受性愛,結婚對她像插曲,奏完就散的奇女子;以及自幼目睹媽媽被爸爸施暴卻渴望父愛的矛盾女性。凡此種種,很容易被視為婆婆媽媽的抱怨,但陳玉梅認為在這些枝節背後,是無上的父權結構,與其帶來的大哉問——為什麼我們習慣了這些抱怨,卻不去問她們為何抱怨?「就像外遇不止是外遇,為何女人遇到丈夫外遇的反應都一樣,都是原配控訴小三?為何原配看起來都這麼苦?為何男性消失了?」陳玉梅認為,社會新聞上的大老婆的復仇,其實是親職壓力的變形。這些女人的先生早就不見了,親職上性別不平衡,女人因此陷入痛苦,所以她們沒有別的選擇,只能用悲情當浮木。然而,浮木是會沉的。悲情浮木其實是賢妻良母招牌的一體兩面,或招牌朽壞後的剩餘價值。這不可承受之重,陳玉梅也背過。兒子早產,她在家帶兒子半年。她說當時有嚴重產後憂鬱,感覺生命很窒息,動彈不得,根本沒辦法出門。有一次很想回媽媽家,開車上高速公路,結果遇到塞車,兒子在後座哭,她完全無能為力。這印照出多少女人養小孩的困境。陳玉梅的教養經驗與這些女人的故事若有雷同,並非巧合。回到根本,仍是社會結構的逼仄,「大家都覺得生養小孩很重要,但傳統父權社會又把所有責任推給女人。」何其弔詭。當社會習慣用金錢衡量事物,全職在家的女性,因為沒有收入,顯示不出女性家務勞動跟母職的價值,「而且做好是應該的,不能要求任何回報。」這成為我們傳統歌誦的「偉大的母親」。日積月累的壓抑之下,二十年後孩子長大了,媽媽此時卻開始要求孩子回報,嚴重的就開始情緒勒索。吳爾芙說,女人要寫作,首先要有自己的房間。陳玉梅認為,即使不寫作,女人當媽媽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可以喘口氣暫時卸下親職,看看外面的天空。然而,台灣許多女性意識到這件事的時候,往往已是快被賢妻良母招牌壓死時。陳玉梅給其中一位受訪者看書稿,對方看到書名叫作《賢妻良母失敗記》很難過,覺得自己被否定了,陳玉梅解釋後對方才釋懷。▲「應該有更多女人出來寫女人的故事,自己寫自己的聲音。」陳玉梅不止一次提到女性書寫的重要。藉由生命經驗,我們才得以抵達他人內心,同時抵達自己。(圖/鏡文學)大學挑戰媽媽擺脫原生家庭詛咒賢妻良母陰魂不散,其中一個原因還包括原生家庭的影響。書裡不少案例都複製了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不是愛的欠缺,就是愛得太滿。陳玉梅以前念女性主義,很早就有自覺反抗母親。過往她用憤怒拉開與母親的距離,例如大一時因為超過晚上七點回家被母親甩巴掌,大吵一架後,寫信給母親要求獨立跟自由,也曾逃家,「我與我媽的安全距離是一次次透過爭吵拉出來的。」然而,母親現在還是會嫌她穿的衣服。陳玉梅只得哭笑不得的回她說,「你的女兒已經半百,不是小女生了欸。」陳玉梅說,我們都應該挑戰自己的父母,越晚處理父母議題就越痛苦,「一定要把界線拉開,否則遇到中年危機會整個失控,最後是痛逼得你一刀兩斷。」讀過女性主義如她也曾被親職壓得喘不過氣,更遑論其他女性如何有能力自我覺察,覺得婚姻不對勁,就應該調整,甚或勇敢斷捨離。我問陳玉梅這樣不是很弔詭嗎?理論告訴我們那麼多,我們卻得實踐了失敗了才知道理論是對的。陳玉梅以前讀女性主義覺得像口號,就像有人塞給你一件不是量身訂做的名牌衣衫,你會猶豫,「接觸這些女性的生命故事,再檢視那些理論,才發現它們說得太好了。」從紙上談兵到生命經驗,也是《賢妻良母失敗記》的要義所在:「這些故事的重要,在於它們都不一樣,透過書寫生命經驗我們才能看見凹凸不一的細節。」陳玉梅說,這本書有理論的身影,更有理論到不了的地方;訪問一百位女性,相信她們告訴你的都不同,「有更多多彩的女人,我還在尋找。」陳玉梅眼神閃過鋒芒,也有黯淡,「採訪別人讓我了解自己。因為她們都在走不下去的時候,開始面對自己的人生,一切都是因為『不得不』。但是所有路都不會白走。所以最終的問題是,當你面對家庭的變故,你得到什麼?」答案是,「跨出來,回到自己。」陳玉梅說,「如果我爸爸不走,我們一輩子可能就困在農村。」「所有採訪都是受訪者的聲音跟採訪者彼此穿線交織,共振得出來的。」一開始,陳玉梅對她的工作下了個非常美的譬喻。訪完近尾聲,我才明白這句話不止停留在譬喻層面。「如果我不寫,他們就沒有聲音,可是他們就是我們。」採訪後記:陳玉梅不喜歡公開談論自己,認為記者不應該成為報導主角,直說採訪前很緊張,真不知道以前那些受訪者怎麼侃侃而談的。訪問前,陳玉梅點了杯調酒「鹹狗」壯膽。「鹹狗」以伏特加當基酒,混以葡萄柚汁,並在杯口抹上一圈鹽漬。伏特加的燒灼感與葡萄柚的酸楚,會因那一圈鹽而在入口時轉為甜味。不知怎的,我覺得這道理跟她採訪失敗的賢妻良母最後讓自己昇華很像。只不過陳玉梅從頭到尾沒有喝一口「鹹狗」,仍不絕的說出這些。惟有提到父親時,她才停頓了一下,為的是止住眼淚。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