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全部作品
排行榜
焦點作家
鏡出版
IP改編授權
登入/註冊
最新消息
全部作品
排行榜
焦點作家
鏡出版
IP改編授權
首頁
最新消息
作家特寫
鏡文學記事
活動訊息
主題企劃
鏡文學出版
專業讀者
網站公告
版權銷售成果
請選擇分類
作家特寫
鏡文學記事
活動訊息
主題企劃
鏡文學出版
專業讀者
網站公告
版權銷售成果
【鏡好聽特別企劃】殺了一個人之後
鏡好聽《殺了一個人之後》特輯,收錄鏡週刊文化組採訪主任胡慕情深入探究2019年台鐵殺警案的調查報導、鏡週刊文化組記者呂苡榕親身探訪並完成的監獄權益專題、鏡週刊人物組記者陳昌遠採訪死刑辯護人黃致豪律師、以及小燈泡媽媽王婉諭的側寫;為延伸不同的思維,我們加入了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戴伸峰教授的課題,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討論犯罪與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窺見惡的內幕,《殺了一個人之後》期望透過不同的觀點,在回顧台灣社會經歷重大犯罪案件時,能嘗試找到未來彼此理解的可能,以及走出一條讓憾事不再發生的道路。繪圖/鍾以涵胡慕情:「我們真的這麼無能為力嗎?」2019年7月,一名叫鄭再由的中年男子,因逃票跟列車長起爭執,年輕的鐵路警察前來支援,卻被情緒失控的他刺殺身亡。一審判決,鄭再由因被診斷思覺失調症,獲判無罪,引發社會不滿,再度湧現是否裝病的討論。過去幾年發生的隨機殺人案,不乏思覺失調患者,比如湯姆熊殺童案、小燈泡案,但這幾起案件都沒有因疾病而被判無罪。鄭再由殺了象徵社會安全的警察,在審判情理法與龐大社會壓力下,究竟法官依據什麼標準認定無罪呢?在這背後又有什麼故事?鏡週刊文化組採訪主任胡慕情,從台鐵殺警案的調查脈絡,探討社會對於「惡」這件事的看法。並試圖在報導中提問: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血是怎麼冷卻的E02|兇手無罪判決的背後——談台鐵殺警案鏡好聽專輯連結:https://mirrorvoice.pse.is/SP4RM鏡週刊報導連結: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whatelse-but-incarceration-nation/繪圖/鍾以涵呂苡榕:「監獄裡面,到底發生什麼事?」2015年高雄大寮監獄發生6名囚犯狹持典獄長14小時的重大事件。當時囚犯們對外提出了幾大訴求,包括抗議現有保外就醫制度嚴苛難以符合條件、內部生活環境需大幅改善,以及作業金太低等。戲劇性的是,六名囚犯最終選擇自殺身亡,這件事只留下一陣譁然,隨著時間推移而少有人討論。這個事件,引起鏡週刊文化組記者呂苡榕的關注。2019年她開始進行監獄權益的調查採訪,訪問不少受刑人與監獄管理員,了解監獄生活狀況,包括有些監獄還在用地下水洗澡,在不通風雨潮溼環境中,容易因為不佳水質導致大規模感染等。當時的採訪內容,因篇幅限制並未完全放進文字稿內;這一次呂苡榕將透過鏡好聽,分享這些遺珠之憾,同時邀請曾在監獄服務的A社工一起對談。記者今天不寫稿E06|是監獄?還是人造地獄?——文化組監獄權益專題鏡好聽專輯連結:https://mirrorvoice.pse.is/Q7JW3鏡週刊報導連結: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926cul001/繪圖/鍾以涵陳昌遠:「我們大多數人沒打算去剝開那個洋蔥,而決定把它丟到垃圾桶裡面。」這幾年許多震驚台灣社會的重大刑案,例如北投文化國小隨機殺人案,內湖小燈泡隨機殺人案,以及華山大草原分屍案等,黃致豪都擔任被告的辯護律師,他也是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主角之一王赦律師的原型人物。黃致豪曾質問鄭捷:「你行兇的感覺是什麼?」他回答:「就像在半空中看著自己在捷運上隨機殺人。」擁有心理學背景的黃致豪認為,這其實跟過去重大犯罪者在殺人過程很像,加害者會把自己抽離到另外一個視角‧‧‧‧‧‧。本集邀請到鏡週刊人物組記者陳昌遠,分享〈死刑辯護人黃致豪〉專題。採訪過程中,記者陳昌遠原本抱持著與一般大眾無異的恐懼,認為應該嚴懲加害人;而在這價值觀衝突中,他又是如何與受訪者黃致豪擦出火花?鏡相人間E10|我們與惡的距離鄭捷辯護律師的告白——談黃致豪鏡好聽專輯連結:https://mirrorvoice.pse.is/RJ73U鏡週刊報導連結: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910pol001/繪圖/鍾以涵陳昌遠:「為什麼妳可以在這種情況下,用那種理性和充滿感情的方式去談這件事?」「突然間,她的大女兒準備去上廁所,到了路口卻停下來,她就讓大女兒自己走進教學大樓。」「我當下就想說,你的女兒曾經在路上被人用刀把頭砍下,你為什麼不感到恐懼?不去關心不去保護自己的女兒,通常你會有一個保護慾至少要跟到廁所前‧‧‧‧‧‧。」鏡週刊人物組記者陳昌遠,曾採訪小燈泡的媽媽王婉諭。事件發生後,她沒有一般人想像的崩潰哭喊、憤怒指責,這讓她被稱為「非典型受害者」。透過陳昌遠的採訪,我們有機會深入理解小燈泡媽媽真正想要說的是什麼?她為什麼要這麼說?又是什麼樣的養成背景使得她會說出這些話?鏡相人間E01|她選擇了不在鏡頭前崩潰—談小燈泡媽媽鏡好聽專輯連結:https://mirrorvoice.pse.is/TDQCR鏡週刊報導連結: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419pol001/繪圖/鍾以涵戴伸峰教授:「你認為犯罪人跟一般人從媽媽肚子裡出生,那一瞬間,是否是一樣的?」什麼叫犯罪人,什麼叫一般人,怎樣是「一樣」。你認為犯罪人跟一般人從媽媽肚子裡出生,那一瞬間,是否是一樣的?這個節目要來談論「犯罪」究竟是什麼?犯罪心理學又是如何研究犯罪與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只要嚴懲就會抑制犯罪?反社會人格究竟是先天形成還是後天養成的?這些議題與故事,都在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戴伸峰主持的《犯罪心理學大解析》系列節目中。犯罪心理學大解析S01E03|犯罪是先天還是後天?犯罪學之父龍布羅梭的天生犯罪人論鏡好聽專輯連結:https://mirrorvoice.pse.is/SPWHF戴伸峰教授:「如果你今天真的想要殺掉一個人,你有哪些理由做這些極端的事情呢?」早期台灣的殺人案有三分之二跟情感衝突有關,剩下三分之一才是財殺或仇殺,加害者和被害者之間通常會有一定的人際經驗。但本集討論加害者和被害者完全不認識的前提下,無差別殺人或是隨機殺人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陌生者間重大犯罪。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戴伸峰,從心理學與社會學角度,剖析國內外近幾起無差別殺人案。心理學好好玩S02E10|當「冤有頭債有主」不再是定律從犯罪心理學談陌生者間重大犯罪鏡好聽專輯連結:https://mirrorvoice.pse.is/Q34G4🚩鏡好聽官網:https://voice.mirrorfiction.com/🚩鏡好聽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鏡好聽IG:http://bit.ly/2RGcRd2🚩鏡好聽客服信箱: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 More
胡慕情
鏡好聽
主題企劃
殺了一個人之後
呂苡榕
陳昌遠
戴伸峰
血是怎麼冷卻的
記者今天不寫稿
鏡相人間
犯罪心理學大解析
心理學好好玩
台鐵殺警案一週年
【人氣作品,不看嗎?】讀者推薦排行榜 6/24 - 6/30
鏡文學簽約作品每週【推薦排行榜】♕TOP1《獻給殺人魔的居家清潔指南》TOP2《一渺流年》TOP3《咒戀》TOP4《漢武英俠錄》終卷:匈奴單于罰擊烏孫TOP5《不是月老說了算》
+ More
獻給殺人魔的居家清潔指南
推薦
推薦排行榜
【下篇】王駿談《十信風暴》── 動搖國本背後,是強人的最後一擊
續【上篇】:https://www.mirrorfiction.com/news/416小說中幾次出現晚年的蔣經國,寫到他總有些令人不寒而慄,像武林絕學高手,不輕易出招,然出招必見血。不同於我們現在熟悉的「小蔣勤政愛民」,小說裡的蔣經國形象──多聽少說,城府極深──是您觀察所得嗎?答:當年跑新聞時,許多財經官員私下閒聊時,都會講述自己與蔣經國互動細節。有些大員,層級比較高,能與蔣經國單獨談話;有些中級主管,則是隨著長官,向蔣經國簡報業務,聽取蔣經國指示。無論高階或中階,這些政府官員,對蔣經國都有詳細描述。此外,蔣經國去世後,若干士林官邸侍從人員、文臣武將,在各自回憶錄中,都會描述蔣經國。我曾給俞國華寫回憶錄,他長期跟在兩位蔣總統身邊辦事,前後超過半世紀,他曾對我講過極多兩蔣事蹟。這本書裡,對於蔣經國描寫,主要就是根據俞國華所言。《十信風暴》王駿著出版日期:2020/7/3小說有段調查局局長與主秘閒聊,認為「沒有江南案,就不會有十信案。」且,十信案究責只追商不追官,牽連官員也多輕輕放下,甚且日後高升。十信案真是蔣經國為轉移江南案之注意力嗎?答:當時,整個台灣社會普遍相信這種說法,然而,誰也沒有明確證據。譬如,當年行政院公佈十信案行政責任調查報告之後,財政部金融司司長戴立寧受處分之餘,就曾忿忿不平,對我明確表示,政府挑起十信案,就是為了移轉媒體注意力,減輕江南案壓力。當時,我在報社工作,許多記者同仁,也都這樣說。這種說法當時普遍存在,許多人都持這種看法。然而,到底是否真是如此?其實並無信而可徵證據。頂多只能說這是一種「合乎邏輯的臆測」。只因當年普遍存有這種臆測,因而,我也把這種說法,放進這部小說裡。至於十信案只追商,不追官,牽連官員也輕輕放下,並且日後高升,這與當時政治環境、後來台灣經濟發展這兩個因素有關。先說政治因素,當時,蔣經國為糖尿病所苦,病情漸入膏肓,壽命只剩下兩年半左右,生命火焰慢慢熄滅,已經沒有血氣與精力,去承受政局震盪。蔣經國年富力強時,曾有好幾樁大案,或間接或直接與他有關係。譬如省主席吳國楨流亡美國、中央銀行總裁徐柏園被整下台、行政院人事行政局長王正誼入獄。但十信案爆發時,蔣經國已體弱氣衰,沒力氣再掀大案。因而,後來案情就沒有往上發展。這裡面,不單單是輕放行政官員,連帶對涉案商場大號人物,也沒追究。譬如,十信、國信同時出事,十信自老闆蔡辰洲以下,包括十信、國泰塑膠、國泰塑膠關係企業,大量主管都被起訴,幾十人收押,關進牢去。而國泰信託,卻是清風明月,水波不興,老闆蔡辰男沒吃官司,整個國泰信託、二十幾家國泰信託關係企業,也沒有員工吃官司。以現在眼光、標準來看,當年蔣經國政府處理十信、國信弊案,確實頗為寬容,可說是雷聲大,雨點小。再說臺灣經濟發展因素,十信案爆發後那大半年,真有世界末日之感,全案牽涉太多弊端,例如到底哪些黨政軍大員,私下把鉅額資金,存入蔡辰洲國泰塑膠公司帳戶,領取年利率二四%高額利息?蔡辰洲所掏弄那三十億元資金,後來到底流向何方?所以這些問題,在當時看來,都是天大事情,都須查得水落石出。然而,所有這些天大事情,後來全都不了了之。因為合作金庫以「概括承受」方式,吃下十信之後,台灣撐過了第二次能源危機衝擊,經濟復甦,股票與房地產火箭一般,往上衝鋒。如此,十信冒貸案那些低價抵押品,價值不斷往上竄。還有,合作金庫合併吞下十信,光是十信17家分社,以及總社,房地產增值就極為可觀。如此一來,合庫等於吃了大補丸,不但填補了之前虧損,甚至更多出獲利。此外,十信案之後沒多久,頂多兩年時間,政府修法,廢除空頭支票刑責,如此一來,許多十信案受刑人都立刻釋放出獄。貸款人頭問題,後來報紙與雜誌都未進一步報導,究竟後續情況如何,也查不到資料,似乎不了了之。十信事件爆發那一陣子,這些人頭貸款戶,四處陳情,到處抗議。後來,就未曾再出現陳情、抗議事件,顯然,這問題也和平解決。▲1985年,蔡辰洲被控違反票據法,於台北地方法院開庭。(圖/鏡週刊資料畫面)您選擇以俞國華為主要視角,除了曾採訪過他外,還有其他原因嗎?您在小說裡形容:「只有俞國華一個人,進了門裡,與強人家人共處一戶。」據您所知,俞國華對此有何描述?答:《十信風暴》第一章關於七海官邸佈置、陳設,以及蔣經國一言一行,都是俞國華親口所言。俞國華父親,與老蔣總統少年訂交,追隨老蔣總統,一起到廣東,擔任縣長,後來殉職。因而,老蔣總統刻意培植老友後人,在俞國華幼年時期,老蔣總統就費心思,培植俞國華就學。俞國華這人,操守很好,膽子很小,做事忠心耿耿,沒有絲毫野心。太多太多例證顯示,蔣氏父子兩代,對俞國華完全放心。俞國華去世至今20年,我時時想念著這人。我在《十信風暴》當中,對這人頗為著墨。我規畫中的第三部小說,將對俞國華有更多描述。▲十信案時的王金平與劉松藩,兩人都是蔡辰洲結交的立院「十三兄弟」派系成員。小說對此多有著墨。(圖/鏡週刊資料畫面)裡頭立法院十三兄弟,您寫王金平最多。當時您就近觀察,就可見他未來必成氣候,任立院龍頭多年嗎?答:十信與國信爆發事件時,報紙、雜誌上常出現王金平名字,顯示他與蔡家兄弟,關係頗近。當時報紙與雜誌,只要登出王金平新聞,都不是什麼好事。比方說,這部小說裡,有一段內容,說是《聯合報》修理王金平,大標題為「王金平欠國信十億,從未付利息」、小標題為「手續費未入帳,恐有流入私人口袋之嫌」,就是真有其事,《聯合報》真有這樣標題與新聞。那時候,我對立法院了解不多,無法預見王金平後來發展。我只能說,我這部小說裡,涉及王金平部分(以及指名道姓,涉及其他人部分),全部都有報紙與雜誌書面證據。追述十信案,您覺得對當下台灣政治環境有何意義?我們可從十信案看見哪些政府或金融弊端的變與不變?答:十分巧合,關於這個問題,前司法院長賴英照在本書序言當中,就有精確答案。賴前院長在台灣法學界地位崇隆,我有幸請賴前院長替我寫序。在賴前院長序言最後,他回顧過去,展望將來,針對35年前十信風暴,從法律觀點,總結出兩點結論︰第一,1991年政府開放商業銀行大量設立之後,這三十年間,台灣的金融版圖發生本質的變化。過去公營銀行掌控金融業的局面已經完全翻轉。當年民營銀行出問題,由公營銀行接管的模式,不再可用。如果大型金控不幸發生擠兌,公營銀行固然無能為力,「金融重建基金」的財源也遠遠不足。屆時政府面對的窘境,恐更甚於十信風暴,主事者必須未雨綢繆。第二,要金控不出問題,政府的監理當然重要,但業者堅持正派經營的自覺,毋寧更為關鍵。銀行搞垮了,社會固然付出重大代價,但相關業者也難得善終。十信殷鑑未遠,值得深思。
+ More
翟翱
王駿
作家特寫
十信風暴
【上篇】王駿談《十信風暴》── 動搖國本背後,是強人的最後一擊
1985年,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簡稱「十信」)因五鬼搬運爆發弊端,十信主事者蔡辰洲與財政官員攻防,一時之間政壇震盪,更爆發擠兌潮,堪稱台灣歷史上風暴最烈的金融弊案。十信案何以尾大不掉?解嚴前政府權力隻手遮天,何以不到40歲的蔡辰洲卻能板蕩台灣政局?最後又是誰出手收拾?《十信風暴》是王駿繼《江湖無招》後第二本小說。當年案件爆發,他是線上記者,30多年後回首此事,以紀實之筆寫就這本非虛構小說。此中有政治角力,也有金融詐術,是《紙牌屋》加《大賣空》──只是以上皆有所本。王駿人在加拿大,我筆訪他寫《十信風暴》的心路過程。王駿筆力強健,談小說之餘,不但解答我對他寫作上的疑問,更重燃了那個年代的記者魂。因篇幅稍長,訪問拆為上下兩篇,上篇王駿帶我們重返當年現場,下篇論及政局秘辛與彼時行政院長俞國華,以及已屆暮年的蔣經國。十信案,或許是強人如他,最終卻也最無力的一次出手。《十信風暴》王駿著出版日期:2020/7/3十信案發生時,您在哪家媒體任職?如今讀者可能很難想像沒有SNG車的年代,記者如何追新聞,可否描述追此案的過程?答:民國七十四年春天,十信案爆發時我在工商時報,任外勤記者。剛入行沒多久,正好趕上這檔大事。當時,尚未解嚴,以報紙而言,不但家數有限,而且張數也受限制,只有三大張。每一大張,四個版,總計十二個版。那時沒有網路沒有手機,新聞來源只有報紙,因而每家報社都指派專人每天「比報」,比較自家報紙與對手報紙。如此一來,記者壓力極大。那時當記者,在報社內與同組記者競爭;在報社外,與同一條路線上其他所有報社記者競爭。此外,每個外勤記者都配有「呼叫器」,又稱「電子拴狗鍊」,二十四小時開機,不得關機。不定什麼時候,呼叫器就嗶嗶作響,擾人作息。那個時代沒有網路,加上政府管制,輿情較單純,不像現在百家齊鳴。兩相比較,那個年代媒體與受眾之間,資訊權力不對等,媒體無法充分反映民意;但另一方面,社會氣氛遠比現在祥和,新聞事件當事人免於「全民公審」壓力。當時跑十信風暴新聞,基本上報社或電視台追新聞過程與現在差不多。儘管科技不同,工具有異,但基本心法、手段,還是一致。日報記者都是晚上上班,深夜下班,次日上午休息,中午出門跑新聞,晚上回報社寫稿。不過,十信風暴期間,經常上午有大事,因而,外勤記者頗為辛苦,一大早就出門,在外頭奔波一天,晚上回報社寫稿,鬧到深夜才下班。▲1986年,王駿與時任財政部長錢純。十信案當時,蔡辰洲動員「十三兄弟」幫立委赴時為央行副總裁的錢純住宅,要求央行暫停對十信檢查,遭錢純嚴峻拒絕。(圖/王駿提供,鏡文學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寫此書的資料蒐集花費多久,多取自何處?答:撰寫這部小說使用大量資料,尤其書中人物絕大多數以真名登場,因而所寫內容必須有所本,有根據有證據。寫書之前,我蒐集了大量資料。這些資料有兩大類,一類是自己早年收藏,第二類則是去圖書館蒐羅所獲。我當記者以後,就習慣保留資料。每天下午跑新聞,傍晚回報社,吃過晚飯之後,開始寫稿。每天寫稿前,必然把前一天晚上所寫,當天見報新聞、特稿,拿剪刀剪下來,貼在稿紙上,帶回家去,妥善保存。二十多年間,在報上所寫新聞、特稿、專欄、社論,全都留了下來。除了報紙剪報之外,我在雜誌所寫「外稿」,也都剪下,妥善保存。還有,就是當年訪談資料。譬如俞國華談十信始末;又譬如,陸潤康談十信始末,以及他自己日後遭遇。這些內容,都放進這部小說裡。訪談資料之外,我手邊還保存若干第一手文件,像是行政院十信案行政責任調查報告、監察院十信案行政責任調查報告。這部小說裡在多處地方,對徐立德財政部長任內十信違規放款坐大情況,有精確描述。所有這些描述,全文引自當年行政院、監察院調查報告,在自有資料之外,為了寫這本小說,我在2019年三月間,費時一個月,幾乎每週六天,天天下午走訪中山南路國家圖書館。那兒有當年報紙數位檔案、有雜誌數位檔案、雜誌實體檔案。從國家圖書館,獲致大量書面資料,據以撰寫這部小說。小說裡,凡是對真名實體人物,所做明確描寫,都有書面根據。因此,這整本小說,最高撰寫原則,就是「有多少報紙、雜誌書面資料,寫多少臧否內容」。自2019年四月中旬開始動手撰寫,至八月間寫畢全書,凡20萬字,費時約75天。▲1987年,王駿於中國新聞學會與工商雜誌所辦之討論會。(圖/王駿提供,鏡文學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用小說回首35年前的事件,有何不同的觀點或當時未察覺的角度嗎?答:當年,我主跑財政部。十信風暴新聞範疇,大致可分為「災難核心」、「救援團隊」、「財金當局」、「司法機構」四大部門。災難核心,是指十信與國信,以及這兩家金融機構所有附帶關係企業;救援團隊,指的是進駐代管十信的合作金庫,以及進駐代管國信的銀行團。當時,我是財政記者。主跑財政部。整個十信、國信事件財政部幾年間處置過程,極為熟稔。對其他相關領域,我常與同事談論案情,也略知梗概,但也僅只是梗概,不能窺其全貌。事隔35年,許多細節早就遺忘,因而,撰寫這部小說,等於重新墜入時光隧道,重拾當年記憶。為此,我花費頗多時間,泡在國家圖書館,翻查當年報紙新聞、雜誌內幕報導。經過徹底翻查,對當年十信、國信風暴,有更全面了解,無論觀點或角度,都比當年要寬廣。當年只深切了解財政部作為,如今,則是所有領域,都擷取詳盡資料。當然,這也涉及個人成長。當年才20多歲,成熟度畢竟有限,眼界與見識都比較狹窄。35年後,重新再看十信案,當然有更深一層了解。既然有更深層了解,通過小說筆法,較之報導描述,有何不同?答:我當外勤記者那十幾年,正好碰上台灣經濟起飛年代,新聞業也蓬勃發展,雨後春筍一般,冒出許多雜誌。當時,我持續給多家雜誌撰稿。寫雜誌稿件,與寫報社新聞、特稿,完全是兩碼事。在報社寫新聞、寫特稿,得遵守一定格式,言論尺度也較狹窄,尤其,用字遣辭不能隨心所欲。給雜誌寫稿,稱為「寫外稿」,可以賺稿費外快。那種雜誌外稿,講究抖露內幕,套一句現在新名詞,那叫「爆料」,尺度寬闊,用字遣辭飛天遁地,隨心所欲。我寫了將近20年「外稿」,早就鍛鍊出寫稿本事,對於新聞事件,只要知道了內情,可以不加思索,心無懸念,一揮而就。寫這本《十信風暴》,形式雖是小說,骨子裡,就如同我當年給《財訊》、《新新聞》、《商業週刊》寫外稿。那種外稿,對於一樁新聞事件,要把人、事、時、物、地,交代乾淨,描繪清楚。這樣,稿子才引人入勝,雜誌社樂於採用,才能賺得到稿費。這次寫《十信風暴》小說,基本上,與當年給各家雜誌社寫「外稿」,並無二致。我當年寫「外稿」,有場景描寫,有人物表情,有故事經緯,有前因後果,原本就豐富立體,有層次感,只要一看,就引人入勝,會一直讀下去。35年後,我寫《十信風暴》,只是稍微轉變「外稿」形態,加入了對話,如此而已。我注意到小說小節皆以地點為名,或官邸或政府單位或私人俱樂部,這是刻意安排的嗎?答:這純粹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十信風暴》是我第二部小說,之前,我第一部小說,是一部武俠小說,名為《江湖無招》。我寫《江湖無招》,是且戰且走,事前並未勾勒故事大綱,而是現編現想,想出故事梗概,然後去蒐集資料,接著動手撰寫。寫了萬把字,素材耗盡,然後,再重頭來過,重新勾勒故事大綱。寫《十信風暴》,略有不同,但心法還是一樣。這一次,我先把所有資料蒐集齊全,接著仔細精讀所有資料,充分消化之後,依照時間先後順序,動手敲打鍵盤,開始撰稿。然而,我事前雖已蒐集全部、完整資料,也仔細精讀、消化,但撰稿時,並無完整故事大綱,而是看多少資料,寫多少內容。既然是依照時間軸撰寫小說,一開始當然要寫十信事件爆發源頭。我曾給俞國華寫過回憶錄,他曾講過十信內幕,但當時不許我寫,不准放進他回憶錄。十信事件爆發時,俞國華是行政院長,當然清楚整個過程,他老先生已經去世將近20年,當年他所說內幕,可以出土見光。因而,我就以俞國華當年所說內幕,為這部小說第一章。故事背景,在七海官邸,因而,第一章就以「七海官邸」為名。寫完第一章,寫第二章時,就不假思索,照著第一章模式,拿「展抱山莊」當名稱。如此這般,依序往下,每一章章名,就都是地點。當然,我這樣安排,有個前提:必須對民國74年間,整個台北市模樣,要有清晰記憶。這一方面,我佔優勢,我生性戀舊,對自己青春少年時期往事,銘刻於心,永恆不忘。因而,寫這部小說時,裡面場景就是民國74年景況。▲南京東路上的寶通大樓,民國74年事件爆發時是十信總部。現為合庫銀行。圖/鏡文學提供所以可說是您在腦海中重建了30多年前的台北?答:例如第一章開始未久,俞國華座車離開行政院,走中山北路,前往大直總統官邸。小說裡,他座車從忠孝東路口右轉,上了「復興橋」。當年,台北市鐵路沒有地下化,鐵道把台北市切割成南、北兩大部分,也因而,當年台北市諸多南北向大馬路,都興建了天橋或地下道,以穿越鐵道。忠孝東路越過鐵道時,那橋樑就叫「復興橋」。現在,復興橋早拆了,成了中山北路一段前端起始那一部份。比方說,我寫來來飯店景致,就說這飯店斜對面,是行政院新聞局舊大樓。那新聞局舊樓,當時就在忠孝東路旁,後來拆了,現在是行政院大樓前面廣場。還有,我寫財政部,說是只有一幢大樓,後頭有空地,已決定興建第二幢大樓,將來兩樓相連,併做一處。當年財政部這新舊兩幢大樓,現在都已廢棄,財政部都搬家了。我寫《中國時報》,也是說,只有一幢老樓,後頭廣大停車場,要興建新樓。不但固定景致如此,我還在小說裡,添加大量民國74年十信案爆發時,同時期諸多時代元素。這些,都是我腦海裡所殘留,當年跑十信風暴新聞時,同一時期相關影像。凡此種種,都是回憶與戀舊。或許,一開始的確無意間,以「七海官邸」為章名,但細細回想,其實這也是一種內心深處思惟反射,投射出自己懷舊心態。這樣看來,以政府機構、建築、餐廳、特定地點,為章節名稱,也並非全然巧合。【下篇】:https://www.mirrorfiction.com/news/417/
+ More
翟翱
王駿
作家特寫
十信風暴
【鏡文學出版】十信風暴:台灣史上最大金融弊案
《十信風暴》王駿著出版日期:2020/7/3「沒有江南案,就不會有十信案!」1985年一樁動搖國本的經濟犯罪,當時不能說的機密案情,資深記者以小說精彩解密★爬梳政治、情報、金融、社會、甚至台美關係。解密蔣經國時代後期最重要的金融危機事件。★資深財政記者,與許多當事人如俞國華、戴立寧等人熟識,所得皆為親口所述的第一手資料★各方面架構起台灣八○年代生活,舉凡建築、交通、飲食等生活情境,無不給人身歷其境之感。「見證燒向政經社會的金融大火。」——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掏空國家!台灣史上最大金融弊案!立委瞞天過海百億運財,卻生死成謎?經濟部長、財政部長先後引咎下台!「生動刻劃時代的政經流變。」——司法院前院長賴英照「博聞強記,掌握細節,烘托氣氛,引人入勝。」——行政院前院長陳冲1984年的最後一個星期六,行政院長俞國華面見總統蔣經國下令嚴辦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弊案,風暴於焉捲起江南案當下,黨政高層急燎火燒、承受龐大壓力。此時蔣經國得到消息,得知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有嚴重弊端,且十信董座蔡辰洲年紀輕輕便直通黨政軍高層,更以立委身分左右銀行法修法方向。決定召見閣揆俞國華與調查局長翁文維,從明暗兩端查辦此案。在祕密規劃下,央行金檢部突襲十信各家分社,統計短少現金七億餘元,當晚蔡辰洲率立法院「十三兄弟幫」各立委直闖央行副總裁錢純住所關說,遭錢純嚴正拒絕。當各家報社、電視台各顯神通挖掘內幕,《工商時報》記者小方憑著人脈與新聞的直覺,接近弊案核心。而十信餘緒未完,蔡辰洲兄長蔡辰男的國泰信託事件又起,接連引爆台灣史上最大的金融風暴。作者簡介王駿前《中國時報》主筆,先後役於《工商時報》、《聯合報》、《明日報》、《中國時報》等,前後共二十五年。於「十信案」、「國信案」期間,採訪新聞,挖掘內幕,刊載於《工商時報》、《財訊》月刊等媒體。之後長期貼身採訪兩蔣時代最具實權央行總裁、行政院長俞國華,為俞氏撰寫回憶錄,從中獲悉十信風暴第一手祕聞。此外,並曾撰寫江丙坤、林振國、白培英、錢純、賴英照、郭婉容、趙耀東等部會首長簡傳,更曾獲新聞局時期金鼎獎殊榮。也在工商時報、明日報寫過搖滾樂專欄、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寫過台灣美軍電台小史。出版作品《財經大員的私房故事》、《財經巨擘——俞國華的生涯行腳》、《紅頂商人關係學》、《紅頂商人成功學》、《總統先生的同學會》等財經、人物專書,以及武俠小說《江湖無招》。購書連結:博客來https://bit.ly/3fNU74b誠品https://bit.ly/2Z1VMMO金石堂https://bit.ly/37Reqv3讀冊https://bit.ly/2YXT9f3
+ More
【人氣作品,不看嗎?】讀者推薦排行榜 6/17 - 6/23
鏡文學簽約作品每週【推薦排行榜】♕TOP1《與你我擦身而過的都市傳說》TOP2《人的空洞,妖怪的歸宿》TOP3《奈奈不哭》TOP4《你在的季節,關於》TOP5《超人,不要哭》
+ More
推薦
推薦排行榜
與你我擦身而過的都市傳說
戲夢人生悲喜劇——羅浥薇薇看成英姝《再放浪一點》
我有一群不三不四的朋友,在臉書上開了個名為「D級俱樂部」的私人群組,裡頭有大學教授、家庭主婦、烘豆師、海外遊子、動畫師、無業遊民、藝術家等等共計十一人。這是個第一時間很難令人理解的神秘組合,但裡頭或積極或潛水、身懷各自武功門派的成員,加上版面裡每日的插科打諢與世界奇聞轉帖,讓這俱樂部從一開始的無心插柳到而今的藤漫成牆,人人皆從自甘低級的嘲諷底下尋出最小眾的樂子,並深深相信彼此必定能理解其中暗語。《再放浪一點》成英姝著出版日期:2020/6/12看了《再放浪一點》,我一直在想自己的D級俱樂部,認真思索著此類秘密結社之必要。說秘密,其實這並非一開始便得說出口的要件(畢竟說得出口的就不叫做秘密了),而是一種氣味,加上(聽起來無比老套的)緣分。於是我們得到了愛莫、梁夢汝、鞏麗蓮、由果,四個陰錯陽差、既排拒又親暱的角色,成英姝描摹人物,尤其女性,真是一絕,相較起她眼底各形各色環肥燕瘦的都會女子,所有的男性都成了配角。她擅於運用活靈活現的人物及情節帶動故事的節奏感,那些對話尤其簡練精彩,你完全可以想像它被改編成舞台劇:「我小時候好嚮往院子有游泳池的房子,我心想,得多有錢的人家才擁有游泳池啊?」由果說。「人總是會嚮往沒有用的東西,要游泳池到運動中心就好了,買月票才1500,不限次數。你知道養一個游泳池要花多少錢?還沒有跑車實際。」鞏麗蓮說。「你都到公立運動中心游泳?」我問。「當然不!我是女明星,給人認出來怎麼是好?」鞏麗蓮說。「她都去那種養生游泳池,有三溫暖和草藥浴的,草藥池裡頭還放薑,老人都去那兒。」梁夢汝說。由果的天真爛漫、愛莫的追問者性格、鞏麗蓮與梁夢汝的看來互相吐槽實則交心至深,四個人從面部表情到人生觀,在這個場景輕描淡寫的幾句話之中便生動描摹出來。成英姝筆下的都會女性,所需面對最波濤洶湧的,已並非社會架構底下的客觀性別困境,更多是直面規範之後自我與他者的對話,而這個「自我」與「他者」在《再放浪一點》裡,實為一體兩面、無法分割。愛莫在看待與書寫身邊各色女子的同時,看似客觀辛辣自有想法,但深究之後我們會發覺,所有的想法之中都包含著她對自身、人際、乃至於整個社會的的主觀想像。作為一個說故事的人,如同《傷心咖啡店之歌》裡頭的馬蒂,成英姝在故事裡藉主角的囈語,像在鏡子屋那樣撫著鏡中的自己,一面自問自答、苦於毫無出路,一面仍捨棄不了內心深處對於(儘管可能永遠走不到的)洞穴盡頭那絲光亮的一抹想像:「人的一生說了數不清的故事,這些無窮的故事散亂,充滿矛盾、歧義,它們會被什麼指向一處,變成同一個故事呢?」「……,但事實上,每個故事在當下便已完成了,每一個瞬間就涵蓋了過去和未來的可能,在那個點上,它已經是完整的了,有它自己的內在邏輯。人或可以眷戀、頻頻回首、躊躇未知,但活著這件事只發生、結束在當下片刻,不仰賴倒帶或者不確定的未來,因為它自己就是過去與未來。」四個個性迥異的女人們在鋪陳了大半篇章後,終於拋開俗世種種、真正地乘著噴射機離去,在旖旎南國共處一室。你若曾經計劃這樣的旅行過,便能理解最理想的旅伴不是愛人,也不好是與你太過相似的人,這有點難解釋,大致就像小說裡四位女主角那樣,可以瘋癲可以拌嘴可以完全接住你,但絕不輕易把「包容」說出口。在異鄉的放大鏡之下,你會發現自己的開放性與想像力都水漲船高,角色性格與故事走向至此漸漸收攏而愈見清晰,那就算快被現實磨損殆盡也難全然捨棄的溫柔慈悲由此淡淡浮現。我是從曉天與晴恩的支線看見那溫柔的。相較起小說中其他人物之間的關係與對話,這段故事幾乎可說是既唯心而又夢幻。我不願說那是一段架空的情節,我還願意相信人們生命中都擁有一個曉天或者晴恩,又或者我們都當過那個只願享受他人全心的愛卻付出無能的愛莫,我甚至為心有不甘的驕傲的她感覺不捨,都已身在那最後時刻,明明無關愛與不愛,還是不願在情感棋局上棄子:「我不願意讓晴恩知道曉天忘記我了,這是一種恥辱,我不想在晴恩面前認輸,但事實上,在曉天和晴恩之間,我已經不存在。」那是一個意欲證明自己「切實存在」的象徵,透過他人錯認曉天的愛的投向,穩固了愛莫的重量,儘管她如此理解那最初的、「屬於她的」一切皆不再,「失憶」的現實與象徵性,恰恰鋪陳了這故事中為晴恩量身訂作的,也是整本小說中最詩意喟嘆、也最接近夢境的時刻。那也是整本書幾乎唯一以懷柔方式坦白出愛莫(我們)自以為與眾不同、實則害怕就這樣遭記憶(時代/年齡)淹沒的無聲恐懼。而她清楚知道自己別無選擇,對所有人而言,沒有所謂的救贖,也沒有HappyEnding,唯有坦然地(即使一開始是裝出來地)大步向前邁,才有機會一再變換/堅持「自己的」樣子。沒法抵擋命運的嘲弄,至少走也走得看來無畏灑脫。《再放浪一點》原本有個簡潔些、不過確實有點過分話中有話的前書名,我並不確定是作者或是編輯的意思讓《再放浪一點》最末出線,但在讀過原稿幾次之後,我忽然能夠感受到在那些燈紅酒綠卻又相濡以沫的遲暮老派之愛背後,如此看透世情的心有不甘,這讓「再放浪一點」幾個字的積極與活潑完整地妝點了這無名俱樂部的午夜時分。旅行歸來,說故事的人愛莫以自己進行得不甚順利的劇中劇為引,鋪陳了讀者的悲喜情緒也同時暗示了接下來的情節走向。於是我們跟著她們一齊走到了看似荒謬而又縈繞淡淡哀愁的戲劇性轉折點。在看似戛然而止的故事末端,愛莫這樣跟鞏麗蓮說了一句話,大抵總和了這個大齡女子俱樂部的主題:「我覺得梁夢汝會比較希望我們笑,而不是哭。」散場過後,紅絨布幕再次拉開,舞台聚光燈打在主角身上。人生如戲,戲若人生,有時歡天喜地、有時悲傷不能自已。趁燈光還昏暗,女子們便落下那只歪壞的長頸鹿,笑著向未來(過往)跑去。
+ More
專業讀者
書評
成英姝
再放浪一點
羅浥薇薇
【人氣作品,不看嗎?】讀者推薦排行榜 6/10 - 6/16
鏡文學簽約作品每週【推薦排行榜】♕TOP1《優雅小姐的生存之道》TOP2《四十歲男人的酒吧》TOP3《再放浪一點》TOP4《人的空洞,妖怪的歸宿》TOP5《置換空間》
+ More
推薦
推薦排行榜
優雅小姐的生存之道
【鏡好聽學院】首期培訓課程大公開
【🔥鏡好聽學院,正式開課!】鏡文學聲音內容品牌《鏡好聽》今年成立鏡好聽學院,為聲音表達愛好者建立一個全新養成與交流平台,首期班吸引478名有志者報名,最終邀請到16位聲音主播接受學院的專業培訓,並在完成聲音訓練後開始正式錄製自己的作品!「你好,有什麼我能為你幫忙的嗎?」(圖/鏡好聽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培訓課程由初代Siri盧怡君老師打頭陣,帶領大家進入聲音的奇幻之旅!從開嗓到暖嗓,課程中老師給與許多提醒,分享很多配音經驗談,也包括進錄音室需要注意的小眉角。學員們也透過互動遊戲,提升自己反應力與讀稿力;聲音是靈魂的反射,透過遊戲以及能力的檢驗,同時也了解自己的樣子,能對自己掌握的越多,就越能夠做出好的作品。之後老師更是讓大家透過嘴型與音調的變化,認識不同角色、性格所需的聲音曲線。「ㄚㄧㄨㄟㄛ!」多用不同音階練習,就可以找出聲音的不同靈魂!經過老師的魔法棒一揮,巫婆、巨兔、國王、小女生、馬......,都在看圖說故事的時候一一蹦出來了!「聲音要像條繩子,具有張力和彈性,要能強力的拉扯,也能柔軟的彎曲。」(圖/鏡好聽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金鐘獎常客袁光麟老師一出馬,就先來場「震撼教育」!貫口(一氣呵成念一段話)、繞口令、北京腔、台灣腔、越南腔、乞丐和後宮角色扮演......。袁老師展示了許多練習的技巧與方式,讓大家明白要如何調整,發出合適的聲音,更在課堂上幫助每個人檢視自己的聲音,找到自己的問題並且突破它!老師發現學員們聲音特質都不錯,且能把自己投射入角色中。但有聲書是大家過去沒接觸太多的異世界,需要的不是像演出戲劇般的表現,而是更收斂些,用像是跟朋友說話的角度演出這個故事!要做得好,重要的就是基本功的練習,氣音的拿捏、說話的力道......等。打好底才能有更多種的聲音技巧可以使用!老師分享自身多年經驗,在適當的詞語中找到對的音節,加入重音,自然就會形成抑揚頓挫,再加入角色該有的情緒、口音等等的,角色就透過聲音活靈活現。「把每一次的感覺放到情緒盒子裡,在需要的時候將情緒表演出來。」(圖/鏡好聽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聲音訓練跟肢體有什麼關係?其實透過肢體放鬆,學員們才能讓自己更放得開,打開的不只是身體,更是腦袋的想像力!透過吳維緯老師分享,傳授肢體語言與聲音訓練的連結,同時運用學員們的想像力,創造出更開闊卻也更深入的視野,產生出不同的聲音!老師讓學員兩人一組,以填空的劇本,彼此討論、安排第一次的演出,創造出探監父子、排球少年......等,讓人意想不到的內容,也多虧學員們放得夠開,願意將自己交給夥伴們,不是彼此競爭,而是透過與兩人的合作排練,學習演繹角色的各種技巧!另外學員們也在楊乃璇老師帶領下,用想像力感受肢體,感受身體的每一塊肌肉跟關節是怎麼運作的,原來某些時刻,無形的肢體語言,比言語更能夠進入到你的內心。吳維緯老師:「表演課真的是對某種真實的自己直球對決啊!」【🔥鏡好聽學院,前進錄音間!】(圖/鏡好聽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鏡好聽學院首期班在5月6日開課、6月1日完成第一階段培訓,總上課時數超過20小時!所有在課程上學習的聲音技巧,都是為了讓學員走進錄音室,實際錄製自己的作品!有些學員第一次進錄音室,害羞、緊張使得聲音放不出來,也有些同學收放自如,彷彿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接下來,鏡好聽即將推出聲音主播們錄製的有聲書!請密切關注鏡好聽的粉絲專頁和IG,我們隨時會分享主播們的錄製日常!🚩鏡好聽官網:https://voice.mirrorfiction.com/🚩鏡好聽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鏡好聽IG:http://bit.ly/2RGcRd2🚩鏡好聽客服信箱: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 More
鏡好聽
鏡好聽APP
聲音主播
培訓
課程
鏡好聽學院
【鏡文學出版】再放浪一點
《再放浪一點》成英姝著出版日期:2020/6/12★睽違四年最新長篇力作,對話幽默、譏諷、荒誕不經,一部個性獨特且繽紛的小說。──人生演到這,明明覺得自己是明星體質卻老是在跑龍套?──如果你因為《公主徹夜未眠》知道成英姝,你會因為這一本更貼近她,以及你自己。中年之後,成英姝以幽默直視人生的荒誕與缺口,筆鋒再次綻放,將我們的人生寫成一場喜劇。---------過氣女星鞏麗蓮,找上了自認懷才不遇的編劇高愛莫,拉著行李闖進愛莫與室友C咖演員林由果的生活,要愛莫為她量身打造劇本,從此個性南轅北轍的三人共居一室──接下工作的愛莫,劇本總被說只有自己看得懂,卻抱怨起鞏麗蓮的過往無趣,而鞏麗蓮在意的卻只有床戲跟吻戲;林由果則用盡心思搏上位,希望能爭取在大導演的片中擔任配角。就在林由果電影殺青之後,鞏麗蓮提議三人共遊泰國,愛莫認定鞏麗蓮將不久於世,才急著留下代表作,而林由果仍然玩世瘋狂,卻不知即將迎接人生最戲劇性的轉變……隨著越趨瘋狂的旅程,愛莫為鞏麗蓮撰寫的劇本也隨之越來越清晰。三人的人生劇本,最終走到轉折點──可能將她們往人生高處推去,或是往人生谷底推落……再不飲茶就涼了,再不啟程天就黑了,再不告白就錯過了,昨天還聽夏夜的蟲鳴,今天滿山楓葉都老了。作者簡介成英姝一轉眼寫了二十幾年的小說,世界是莫比斯環,一路直直走,正面都成了反面,黑成了白,左成了右,看著煙火燦爛,看著煙火熄滅,聽筵席的喧囂,送離人散去,沒有迴響的念念不忘,無人站在燈火闌珊,生命是陰差陽錯,北極最後一塊冰層破了,科學家預測再五十年人類走向滅亡,人生在世只有當下是真。今年的願望吹牛不打草稿,微老不尊,立地成魔。著有《公主徹夜未眠》、《寂光與烈焰》等。購書連結博客來誠品金石堂讀冊
+ More
黑色幽默
成英姝
再放浪一點
死亡
譏諷
荒謬
女性
1
…
68
…
103
探索
最新消息
作者一覽
關於
關於我們
公司簡介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幫助
常見問題
合作洽詢
聯絡我們
追蹤
客服時間:週一 ~ 週五10:00 - 18:00(國定假日除外)
客服電話:02-6633-3529
客服信箱:mf.service@mirrorfiction.com
© 2025 鏡文學 Mirror Fic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鏡文學 App
好故事從這裡開始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