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戀愛時,總是被迫倉促——知名作家阿亞梅評葉揚《安然與實恩》

當人類戀愛時,總是被迫倉促——知名作家阿亞梅評葉揚《安然與實恩》

知道葉揚很久了,但真正認識她是在我也成為母親後。那時,產後憂鬱正在發酵,好友知道我資訊焦慮、不願追蹤各大親子網紅的動態,仍推薦我看葉揚的文章。我來到她的粉專,她那些信手拈來的生活日常,不僅讓我一篇接一篇地看下去,還被逗出消失已久的笑。我驚訝葉揚怎能如此正向幽默地看待生活中的大小問題。我去聽她的現場座談,她也快人快語,幽默得信手拈來都是段子,再驚世駭俗的婚姻場景、親子衝突名場面,她總能找到最有趣的角度理解它。再鬼的家庭故事,被她一講,聽起來也沒那麼糟糕了。得知葉揚寫了愛情小說,我更好奇。她總說自己的人生軌跡很世俗,但我相信她一定會把故事說得不俗。比如,葉揚有沒有可能給出一道令人絕倒的反轉、在我身陷故事氛圍無法自拔時,以她平易近人的文字、對我敲出致命一擊?安然與實恩葉揚 著出版日期:2023/1/7這些年來,我們透過社群聽葉揚說她的家庭生活,我們熟悉彼得先生、羅比、以及最新的成員路卡,但對她對自我的揭露,其實沒有家人來得多。於是,我不自覺地在這本新書的字裡行間找尋。如果生兒育女是人生的分水嶺,那我只從文字中讀過葉揚的後半生(其中還得被她的家人瓜分),對於她的前半生,我幾乎一無所知。閱讀時,很難不將《安然與實恩》女主角鄭安然的工作設定和葉揚本人的背景連結在一起,我不確定鄭安然有沒有她前半生的影子,但很肯定的是,除去家庭生活的葉揚,肯定比我們現在看到的她更有趣。《安然與實恩》圍繞著鄭安然、袁實恩兩位主角,全書共十七章,以年為分割單位,講述他們從2006到2022年之間,橫跨十七年的人生旅程。猶如《真愛挑日子》(One Day)的艾瑪與德克斯特,在本故事中我們看見安然與實恩一次次地相聚,從邂逅、相識、曖昧……兜兜轉轉,他們參與彼此的生命歷程,儘管波濤洶湧,卻不足以構成一段真切的關係。在閱讀愛情故事時,我們關注的第一個重點總是:心意相通的兩個人被什麼阻礙著?在《安然與實恩》中,距離是最直觀也最貼近世俗的阻礙,居住在不同城市的兩人,總是因為公司的差旅任務相見,他們像是在棋盤上受到擺佈的棋子,每次相聚,短暫交鋒,卻又總是倉促。他們聚少離多,對彼此的愛情總是存在於想念中,他們花了大部分時間想像著愛彼此的可能性,而非將愛落實。因為距離,儘管他們走過路過不想錯過,但終究注定在許多重要的生命事件中,有缺席的可能性,也注定會有一人以上要傷心。在閱讀愛情故事時,我們關注的第二個重點是:心意相通的兩個人如何克服萬難去相愛?在十幾年來的商業愛情劇訓練中,我總會下意識地去檢視:「主角在故事中是否有盡全力排除一切阻礙去對喜歡的人表達情感?」如果沒有,市場(觀眾/讀者)就會將其解讀為「不夠努力就不夠值得擁有愛情」。然而,那終究是戲劇邏輯,並非生活邏輯,當你放下書本,發現日常俗務堆積如山,消磨著你拼命去愛的衝勁。也聽過有人說,手機發明了以後,愛情作品的書寫難度變高了。可是,愛情故事並沒有消失在市場上。我們花費更多時間討論,為什麼通訊變得容易,心卻疏遠了?在本書中,葉揚僅以幾個日常片段就說服了我:人活在世上,夠不夠愛已不是促成一段關係的必要條件,夠不夠從容才是。當年歲稍長,我們不再糾結兩性文章裡所謂的「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而是以「他能給的愛只有這麼多」來接受現實,繼續把日子過下去。即使像鄭安然、袁實恩,每月領著外商公司的薪水,擁有優於常人的生活品質、拉著行李箱往返各城市高級酒店出差,卻仍得像無頭蒼蠅,奔走於工作與家庭之間,夾縫中求生存,同時也把對愛的渴望放到最低。最後,是活了下來,但也無能為愛。他們總是倉促,錯過各種愛的可能。在閱讀愛情故事時,我會關注第三個、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相愛的兩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才讓這段關係有成立的必要性?對於鄭安然,我總是想知道,又看不清;而對袁實恩,我又太理所當然,因為總是看得太清晰。但其實恰恰相反。在通俗的愛情故事中,往往藉由外在條件一次又一次的阻礙,逼迫出男女主角之間相互吸引的心、堅韌並且想相愛的真心,藉此讓讀者看見愛的純度。葉揚卻反其道而行,將一個都會愛情的骨幹,巧妙地剪輯、隱藏最重要的關鍵,佈成一齣精采絕妙的懸疑推理愛情片。葉揚設計了一個很高明的圈套,讓原本猶如霧裡看花的鄭安然,隨著時間推移,經歷各種重大的生命事件,讓她成長與歷練;反倒是袁實恩,葉揚花了很大的篇幅描寫他的「當男人戀愛時」,卻把真正最關鍵的核心埋到故事深處,像極了冰山,也像極了愛情。或許該說,那座冰山就是愛情本身。那就是當人類戀愛時的真正樣貌。不是全知的讀者視角,不是商業影視作品的精準呈現,設定好男女主角的條件、像炸彈一樣埋好線路在必要的時間點引爆愛情。真正的愛情,是詭譎而多樣的,是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有機體,它會誕生、也會消逝。最耐人尋味的一點,在《安然與實恩》的每章開頭,葉揚都引用了該年度的新聞事件。微妙的是,這些新聞事件幾乎都是極重大的災難,即使有iPhone的誕生、都要伴隨賈伯斯的逝世,唯一看似喜氣的哈利梅根英國皇室婚禮,後來都走得風雨飄搖、爭議不斷。這些新聞事件不僅讓安然與實恩的生活感更加具體,也似乎定調了這段關係蘊含的憂傷。讀完全書,會發現災難並不鮮見,鄭安然與袁實恩就穿梭在這十七個悲歡離合的新聞事件中,被看似遙遠的事物,潛移默化著他們人生的軌跡。《安然與實恩》所訴說的愛情故事,就像你我人生的寫照,部分相似又部分相異的兩人,在彼此的人生中進進出出,只是我們都期待他們有朝一日的殊途同歸。

+ More
新型態偵查工具,舊時代破敗人心──栞讀天地無限《惡念的燃點》

新型態偵查工具,舊時代破敗人心──栞讀天地無限《惡念的燃點》

天地無限非常擅於將當代科技或社會議題融入自己的作品裡,探討人性與科技的綜合所加成的效應,這本《惡念的燃點》更是結合了多起不同的案件,融入職場倫理、權力鬥爭、媒體亂象以及新興宗教等多項議題,並且勾勒出極具特色的三位主角。故事中的三位主角,來自不同的三個單位,因為任務失誤而有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轉調行政單位的中年刑警李劍翔,飽受同事性別歧視及性騷擾的派出所女警楊穎露,以及躲在電腦背後,宛若小屁孩的資訊天才「天南星」,在高層的授意之下,組成了「神略計畫」的團隊。神略計畫來自一套系統,可以根據過去案件的數位化程度,計算出彼此的關聯性,政府打算運用這套系統,重新偵查過去未解的懸案,揪出真正的凶手。然而這項計畫還在實驗當中,需要祕密進行,因此找上明明能力很強卻對警界生涯灰心的李劍翔與楊穎露,又或許是以神略計畫的系統運算,他們可能正是這項計畫的最佳人選。《惡念的燃點》天地無限 著出版日期:2022/11/25光是李劍翔與楊穎露的背景,就有許多足以討論的部分,刑警在面對罪犯與死亡的情緒處理,在面對險峻的交戰,瞬間的判斷力足以決定他們的生與死,行動的順利與否。處理犯罪面對的不僅僅是正義與邪惡的判斷,有時更是探測人心的堅強與軟弱與否。李劍翔的PTSD讓單位長官對他批判嘲笑,但面對任務失敗的壓力與懊悔,也許正是他重視職務的表現。楊穎露因為哥哥意外身亡的關係,決定進入警界服務,消弭更多不該發生的犯罪。然而她最先遇到的,卻是服務單位裡面,同儕的出言不遜,甚至侵犯隱私,以及要求粉飾太平的不公平態度。在男性居多的職場裡面,這才是她最先面對的惡行。即使是看似守護公理的集合,也是些藏汙納垢的地方。他們的遭遇,也隱隱呼應了他們所要調查的案件,原本看似單純易解的「豐原區一家三口焚屍慘案」,在系統的計算下,竟然和數個輔案有所關聯。乍看之下只不過是個因為發現小三而導致的情殺事件,神略計畫的系統精密運算下,卻發現遠遠不止於此。不論是案件記載的凶器或動機,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原以為只要待在辦公室裡打打電腦、分析案情,透過超強大的系統輔助輕鬆破解,在查案過程中竟也搞得兩個主角傷痕累累。畢竟他們也是個沒有配槍、徒有科技的行政單位,想要調度警力出動,也需要透過層層上報的繁瑣程序。但即使沒有可動用的資源,他們的勤於奔走與不按牌理出牌的行事思維,反而挖出了許多權力之下,隱藏的汙穢地帶。作者對於兩位主角面對惡徒的對戰描寫十分精彩,每個生死瞬間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彷彿看見一場槍火不斷的紙上電影,是一開始在閱讀這本主題是AI大數據運算犯罪的神略計畫時始料未及的事。李劍翔與楊穎露心中的創傷與對於現實的無力,乍看宛若冷硬派主角,沒想到讀著讀著竟畫風一變,根本險象環生的動作片。事實上,透過追查這好幾個牽連極深的案情,也帶出各種包羅萬象的當代問題,環環相扣的案件轉折,讓人目不暇給。在豐原區主案中,嫌疑犯被指控因為迷信新興宗教而誤信教義,由於心靈的疲憊尋求慰藉帶來不幸。這起案件因為受到媒體重視,卻彷彿有看不見的黑手在操縱輿論,影響了警察與嫌疑犯親人之間的信任,致使對方誤信詐騙。另一方面,害死楊穎露哥哥的凶手家屬,假借贖罪而靠著YouTube影片賺取暴利,也直指自媒體的言論自由問題。整個故事裡面提及的問題豐富而尖銳,但最重要的議題在於,如果透過神略計畫的系統能夠提前預測犯罪,那麼我們是不是真的要運用這套系統呢?藉著強大的資料數位化的程度與系統運算分析,就能快速鎖定過去的案件、現在的想法以及未來可能的犯罪。這些資訊的呈現與整理,可能都是在侵犯隱私的情況下獲得。監視系統的完備,數位足跡的掌控,在當代社會要不留一點痕跡,除非隱居山林自給自足,不然基本上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人們真的想要這樣嗎?在沒有留意的情況下,這些資訊就被政府記錄下來,每個人都是犯罪的預備軍。但人的惡念並不會因為科技的進步而消滅,以前的人可能只是一時衝動拿刀砍人,現代人反而有更多方式來製造各種有意無意的惡行。電話詐欺、新興宗教、媒體霸凌等事件,過去可能都不會輕易發生。時代在進步,人心的破敗卻沒有跟著消弭與縫補,反而有更多可乘之機。新型態的社會便有新型態的犯罪,新型態的偵查工具出現也是指日可待。神略計畫的系統或許終有一天會出現在你我的眼前,算出每個人犯罪的或然率。如果在惡念的火種點燃之前就能撲滅,到底我們要不要用科技去探索人心呢?只是,人心變幻莫測,又有誰能保證用系統算出來的機率真實可信。天南星也如同李劍翔、楊穎露一般,因為自己的際遇,有著打倒犯罪的重要信念,和政府合作的神略計畫,正是他意志的實踐。但科技與工具的應用,是好是壞都在一念之間,或許天南星的堅持,以及他找上李劍翔、楊穎露的合作,就是某種可行的答案。那麼,你我的答案又會是什麼呢?本文作者栞文字工作者,致力推廣各類形式的推理。部落格:https://twinsyang.net/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winsyangblog/

+ More
神意與神愛,帶你走一段和解路——林徹俐評《開著福音車徵廟公》

神意與神愛,帶你走一段和解路——林徹俐評《開著福音車徵廟公》

讀浮果新書《開著福音車徵廟公》,最初被書名吸引,不禁有個疑問:「為什麼會開著福音車去徵求廟公呢?」,而書名其實也正暗示了書中的兩種宗教的共融。整本小說分成十九章節,前半段寫主角蕭偉誠的日常與家庭,後半段是漫長的西部進香旅程,每一個章節環環相扣,並層層推進劇情。初進入情節就會知道主角蕭偉誠有一個破碎的家庭,父母總是吵架,也吵宮廟的事,因而離異,父母親各自擁有一個孩子的撫養權,對蕭偉誠來說,他是被母親拋下,然後開宮廟的父親,喝酒、賭博、跑路,一事無成,對孩子來說是個大麻煩。即便蕭偉誠的原生家庭破碎,但他卻擁有另一個看似完美的「偽家庭」——他和同性伴侶陳亦輝、以及親生兒子小平。《開著福音車徵廟公》浮果 著出版日期:2022/10/28小說中蕭偉誠與前妻結婚和離婚是因為單純想要小孩,並非性向認同的關係,他看似一個平凡的單親爸爸,只不過剛好是一位同性戀者,並且從小在宮廟長大。將單親爸爸、同性戀、宮廟這三個元素融合在主角身上,既獨特又大膽,也使得蕭偉誠這個角色更加豐富而鮮明。就同志書寫的面向來看,小說中延伸出的是宗教對同性戀的思考與認同,伴侶陳亦輝來自基督教家庭,父親是牧師,好不容易接受了兒子是同性戀後,以愛包容兒子,於是脫離原本的教會,另闢聚會所,但對於兒子的男朋友是不同宗教,又持反對意見。而蕭偉誠的父親作為宮廟主,更不能接受自己兒子是同性戀,甚至怕孫子被遺傳或帶壞,但主祀的池府王爺似乎有所感應,處處暗示男男這件事,蕭偉誠也一直相信池王爺是知道的,看起來神比人更加接受。兩種宗教與兩個神職父親,對於兒子是同性戀都各有看法與堅持,而神似乎是最沒有意見的,顯現出神比人更寬容。對應到社會上宗教教徒對於同性戀的爭議,在小說中我們也許能從神的暗示中,無論是「神愛世人」的口號或籤詩,都引領人找到神的答案。蕭偉誠成長後積極想脫離宮廟與父親,卻因神人聯手,一個宮廟需要找新宮主的理由,讓他走上了一段意外的進香旅途,為了這段旅途,連基督徒的伴侶都加入進香團,和他一起扛輦轎,兒子小平則成為敲鑼前導,組成偽一家三口的進香旅行團。進香旅途像一張西部宮廟地圖,福音車上伴著卡啦OK機流洩出臺語金曲或千禧年流行曲,三人一神,彷彿公路冒險。窗外流逝而過的是臺灣西半邊中南部的公路風景,每停留一處便能知曉地方的風土物景;每進到一座廟宇就能清楚廟宇神祇的歷史,沿途所遇見的人,無不熱心、親切,進香旅行展現的不僅是風景,更多的是參與宮廟的人們,他們對神的虔誠、廟宇的眷戀,還有對同樣是宮廟背景人們的關懷。近年來因為宮廟的「鬧熱」引起的爭議上新聞,在製造髒亂、吵鬧和保存文化間似乎很難取得平衡,而《開著福音車徵廟公》細緻刻畫了宮廟的大小細節,不避諱壞的那面,像是主角父親蕭明基就因為公私帳不分,加上欠債,欺騙信徒將蓋新廟,而獲取更多香油錢,不過從另一面也能發現,蕭明基對於池府王爺的虔誠,很難一言以蔽之宮廟與廟宇主人的功過好壞。小說裡進香抵達的每間廟、神,更多的是人,熱心協助進廟或尋找住處的宮廟人,都以最美的樣貌留存下來,這是臺灣宮廟最美的風景。當然也呈現了另一種宗教共融,如同小說裡陳亦輝所說,認為神在天上祂們都是認識的,因此基督徒的他居然能看見池府王爺,更在南鯤鯓代天府被抓生乩,甚至在選新宮主的擲筊杯大賽中,得到高分。現實來說確實不可思議,但小說裡這段情節卻充滿驚奇,展現了另一種宗教和諧。這一趟進香,它的意義並不單純是宗教,而是一段和解過程,蕭偉誠在旅途中終於在電話中對母親說出內心話,也在對在池府王爺原生廟守候他到來的父親漸釋懷,伴侶陳亦輝,也得到老陳牧師認可兩人關係,小平也認同了一家三口,接受有兩個父親的事實,同時改口稱陳亦輝為「爸爸」。即使這是一趟漫長而辛苦的進香,但卻別具意義,不僅是一家三口的初次旅行,也達成了蕭偉誠與原生家庭的和解,而他與伴侶陳亦輝也跨越不同宗教的阻礙,邁向愛情的另一個層次——婚姻。小說中基督的主與道教的池府王爺,各自展現了祂們的神意與神愛,因為神意指引了進香旅途,因為神愛所以讓旅途成為和解之路,也讓主不計較基督徒去扛轎、進香,甚至差點當上新宮主,讓所有的愛都如池府進香時入廟一樣暢行無阻。雖然蕭明基曾對基督徒的陳亦輝說:「我們的神不像你的神那麼博愛。」但顯然池府也是跟主基督一樣大愛,不只接受同性戀,也讓異教徒親近祂,或許這一趟旅途,是池府王爺和主基督在天上聯手促成的,所有的不同都不是阻礙,愛才是最大的神意,也正是因為那些不同讓小說裡的「家」從破碎走向完滿,宗教沒有距離,當然,愛與家也沒有。本文作者林徹俐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畢,現就讀於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班。作品曾榮獲府城文學、紫荊文學獎、懷恩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國藝會補助等。著有散文集《附神:我那借身給神明的父親》。

+ More
黑夜總會過去的 ——Kristin讀陳雪《你不能再死一次》

黑夜總會過去的 ——Kristin讀陳雪《你不能再死一次》

「那時他們的屋子後半部每一扇窗戶都可以看到桃花林,每一年春夏秋冬,她看到綠樹發芽,開花,結果,然後到了落葉時節,一切變得蕭瑟,有一次他們全家在窗前看落葉,父親去清掃葉子,把樹葉堆起來燒掉,她覺得悲傷,父親卻對她說,『冬去春來,人生就是這樣輪迴輪換,所以遇到壞事不要緊張,春天一來就會萬物復甦了。黑夜總會過去的。』」故事的第一章,猶如電影的開場,一名美麗的少女陳屍於桃花林中,白色、血跡、花瓣與與赤裸的身軀形成奇異之美,伴隨著逐漸膨脹的恐懼感。作家陳雪的長篇推理新作《你不能再死一次》,透過如此流暢清晰的影像文字,為這齣橫跨多年的連續殺人案件揭開序幕。故事以此為核心,圍繞著第一場命案的幾名核心人物,抒情與敘事並重,從人性層面切入,他們伴隨著各自的心魔辛苦長大,長成了孤獨封閉的大人,多年後,命運將這些人帶回起點,試圖釐清血案背後淒美而殘酷的真相,摸索屬於自己的生命出口。當年的三人組丁小泉、宋東年與周佳君,一個二八年華便不幸香消玉殞,留下過於自責的初戀男友,以及眾人口中「殺人犯的女兒」的摯友;十四年轉瞬即逝,一切不因草草結案而落幕,宋東年選擇走上警察一途,行屍走肉般埋首工作,而周佳君則徹底改頭換面,變為業界知名的犯罪案件專題記者李海燕,不斷從他人的悲劇中探詢解答,關於悲劇,關於哀慟,關於餘生。《你不能再死一次》 陳雪 著出版日期:2022/6/10善惡的分野如此從人性面出發的推理小說,必得重新挑戰觀眾的道德天秤,是與非、善與惡、光與影、生與死、美與醜、愛與恨,一切是對立存在的,但於《你不能再死一次》中,每個當局者皆有自己的思考模式,長期處於灰色地帶,唯有跳脫世俗觀點的枷鎖,方能挖掘到真正的情感真相。「追悔會成為他們餘生的命題嗎?一樁命案可能把一個家庭或數個家庭完全摧毀,還活下的人,都變成什麼樣子?」對於李海燕而言,若想釐清生命裡沒有解答的問題,好比被視為畏罪自殺的父親,最可行的方式是主動接近、理解罪犯,試圖從他們的角度看世界的過程。至於宋東年,偵破無數案件卻始終無法揉開內心的瘀血,遍尋不著自我救贖的途徑,真正吞噬他的,更像是那份難以和死亡抗衡的無力感。另一方面,相較於揪出兇手,該如何挖掘犯案動機、還原完整真相,那也是「抒情寫實」的訴求,選擇探就心理層面的原因與影響,企圖映照社會與大環境的陰影。總說悲劇的發生,並非單一原因使然,而是一連串的不幸所導致。事實不出人人都是自己故事中的主角,擁有自己版本的真相,以及與世界應對的方式,陳雪透過核心角色各自的來時路,透徹梳理成長過程與外在環境對人格特質的影響,非為罪刑開脫或卸責,而是可恨之人往往有可憐之處,彷彿背對陽光,凝視著深淵,折射人性難以被定義的多樣性,在揭開謎底的同時企圖審視挫折根源,並憑藉文學的力量尋找些許理解與同理。創傷記憶「無論對受害者或加害者而言,創傷記憶本身就是一種創傷,因為重溫記憶使人痛苦,或難免讓人覺得不適。承受傷害者傾向於壓抑記憶,以免再度感到苦痛;傷害他人者則傾向將記憶深埋心底以求解脫,同時減輕自己的負罪感。」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普利摩李維於著作《滅頂與生還》如此談論,單單是「記得」,就得不停與社會、親人、自我、記憶對抗,親眼見證創傷對人性帶來深遠的影響,且記憶會有意識且無意識地牽動我們的過去、現在、未來。所以阮越清會寫,所有戰爭都發生兩次,一次在戰場上,一次在記憶裡,那些終其一生不停遺忘的過往。於此書中,陳雪再度透過類型小說探討了「創傷記憶」這個龐大命題,宋東年、李海燕深受童年陰影與命案所苦,顯現於後來種種沉默、封閉的性格特質中,他們單打獨鬥拚命遺忘,卻不停被拉回過去,生命狀態自十六歲起便陷入停滯,時而壓抑,時而逃避。然而,較為幸運的,愛與命運讓他們用不著繼續承受獨自一人重新開始的苦痛,李海燕鑿開了宋東年的冰封許久的內心,宋東年則一再用行動證明渴望共同重建生活的決心,而治癒的契機,就始於真正感受到「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畢竟沒有一種酒,可以讓人從此醉生夢死,沒有一種恐懼,可以於時間中煙消雲散,一旦捨棄記憶,就會忘記自己原本的模樣,時間無法沖淡過去,只能找到一種方式與其和解,與之共存。愛永遠比恨更強大假使人們持續對惡避而不談,也會忘記愛有救贖力道。《你不能再死一次》作為推理小說的名稱,顯示了於此齣連續殺人案件中,即便犯下滔天大罪,即便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記,愛仍是唯一的解答。因此,在分隔這麼多年,李海燕與宋東年依然扮演著彼此的解鈴人;自幼缺乏關愛的高岸,畢生受一廂情願的情感所趨動、所左右,但偏偏多數時候,真正的愛不是做了什麼,而是選擇不做什麼。「他說是為了愛,或許是吧,他畢竟也付出了代價,用錯誤的方式去愛人。」故事的末端,教人想起濱口龍介的《在車上》,最後於《凡尼亞舅舅》的舞台上,允兒流露堅定神情比劃著:我們要繼續活下去,我們一起走過漫漫長日,穿越幽幽的夜晚吧!咬牙承受著命運的考驗,無止盡地生活下去,在回望自己吃過多少苦、流過多少淚的最後一刻,將得以帶著微笑,平靜休息。在得到與得不到之間,可窺見愛有摧毀的力量,同時有彌補的力量,這也是陳雪反覆透過小說琢磨的複雜性。海燕感受到的愛與苦難亦是如此,難以名狀,無從釐清,有時相伴同行,已經一起經歷了這麼多的風風雨雨,他們未來即使有更多的漫漫長日、幽幽夜晚,亦不足為懼,曾經世界一片漆黑,當出現一道光線劃破黑夜,即使微弱,即使稍縱即逝,光明仍戰勝了黑暗,他們也將重獲新生,見證著悲傷的美麗與意義。本文作者Kristin東吳中文畢業,英國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國際行銷碩士,以推坑無數的書評和影評見長。經營粉絲專頁「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取名自電影「愛在三部曲」中第二部《愛在日落巴黎時》的音樂曲目。透過輕輕觸摸卻相當深刻的口吻,投射自身人生經驗,解讀潛藏於影像、文字和現實世界底下那人與人以及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在探索人類情感的旅途中,以真摯且獨特的體悟、感知和目光解讀眼底那片文學與電影的星空,並給予讀者無比溫暖的答案,讓人們在負傷之際能片刻喘息,讓人們在愉悅之時能閒適自得。選擇鍾愛的文字作為媒介,溫柔感受生命的每一個瞬間,細膩品嘗虛實交錯的真實生命經驗。FB: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IG:kristinswaltz相關著作:《光影華爾滋(獨家限量作者親簽版):每部電影,都是一支擁抱內心的迴旋舞》

+ More
死亡的理由:陳雪小說創作的新本體——陳國偉評《你不能再死一次》

死亡的理由:陳雪小說創作的新本體——陳國偉評《你不能再死一次》

    陳雪一路從1990年代走來,以酷兒小說家出道,開啟了性別書寫的新局。接著在21世紀之交,她展現出鄉土的書寫手藝,重述了自己的起源故事;後來她成了同婚的先驅,也跨足愛情散文的書寫,展現出多元的創作能力。然後時間前進到2015年,她在「當代小說家」這個具有典範象徵的書系,交出了讓讀者與評論家既驚艷但又略帶困惑的《摩天大樓》,自此進入了她全新階段的死亡書寫。    在她過去的創作中,當然不是沒有涉及死亡,但後續一連串《無父之城》、《親愛的共犯》到最新作《你不能再死一次》,死亡被置放在故事的核心,成為運轉小說世界的主要驅動力,甚至在形式上向推理犯罪類型靠攏。這麼劇烈的蛻變,不禁讓人思考起,在進入21世紀20年代的今天,陳雪書寫死亡的全新嘗試,對於台灣的小說創作,將會帶來什麼意義。《你不能再死一次》 陳雪 著出版日期:2022/6/10    一旦談到小說與死亡,我們總不免想到推理犯罪類型,也總是會聯想到那些經典的名字,《謀殺與創造之時》、《謀殺巧藝》、〈血字的研究〉……死亡是一門學問,但當它被想像成專屬於一個類型,並追求一種美學的雕鑄、技藝式的錘鍊時,其過程與原因往往被謎面化為折曲的探問,彷彿必須遠離死亡才能再回返其自身。而書寫這一切的人,也被想像為擘畫犯罪的藝術家,死亡被暫時擱置哲學式的終極意義探問,而被安放於一個敘事秩序之中,故事最終必得解開死亡的理由,彷彿那便是死者以及環繞在其身邊人物的唯一意義。然而,這不僅是對小說與死亡之倫理性的蒼白想像,也是對極盡死亡奧義的推理犯罪類型之偏狹認知。因為,正如班雅明在〈說故事的人〉中指出的:「小說人物的『生命意義』只有在死亡的一瞬才顯露。但一部小說的讀者確實是在尋找他能從中獲得生命意義的同類,因此,無論如何他必須事先得知他會分享這些人物的死亡經驗,若有必要的話他們象徵性的死亡——小說的結局。但更佳的是他們真實的死亡。人物怎麼才能使一位讀者明白死亡在等待他們,一個確切的死亡,在一個確定的地點?這是個永保讀者對小說事件濃烈興趣的疑問。」可以說,死亡其實正是小說這個文類的本體,死亡既是小說的第一義,也是其最終意義。    所以,敘事與書寫,作為死亡逃逸策略的隱喻,如《一千零一夜》那樣,彷彿只要故事的歧徑花園足夠複雜,便能幻化為一個又一個的迷宮,抵禦死亡的到來,將其困住拖延,讓讀者能夠期待小說人物的生命旅程抵達到最後。而犯罪推理小說與非類型的差異其實僅在於,一般小說往往將死亡懸置於最後,但推理犯罪類型從一開始就直面了死亡。    也因此,無論是對於故事象徵性的死亡(小說的結局),抑或是小說人物真實的死亡(一個或複數以上的死者),在推理犯罪小說中,為何必須要死?如何會死?就成了敘事的主要關懷。小說人物的生命意義不僅只在死亡的瞬間顯露,而是在整部故事的過程中展演,在「預知死亡紀事」啟動了情節的齒輪後,如何在死亡預演的陰影中,探照出角色生命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透過關係人的陳述,還是偵探或解謎者的偵察與探勘,小說的敘述過程其實是人物生命卷軸緩緩展閱的歷程,而且不僅限於死去的人物,也含括了所有在故事中的角色。所以,推理犯罪小說的聚光燈不是只在偵探、犯罪者跟死者身上,而是如同鏡宮一樣,讓所有角色彼此對映的重層鏡象。    而這,正好是陳雪這一系列死亡書寫中的核心。綜觀台灣純文學與大眾文學領域,要論描寫人物,特別是透過內在的生命與創傷經驗,立體化人物的形象,陳雪絕對是數一數二的佼佼者。而人物,不僅是故事的靈魂,更是推理犯罪故事中,在那複雜的人際網絡間,牽動所有角色行動與情節推演,甚至是決定整個小說世界躍昇或沉淪的關鍵。從《摩天大樓》到《親愛的共犯》,陳雪往往透過結構上角色的自我現聲,架起人性無法匿藏的鏡宮,透過角色之間的相互映照,透亮所有人物生命與性格的暗影與羅網,最終推演出她意圖辯證的罪與罰。然而到了《你不能再死一次》,身為說故事者,陳雪的技藝更為純熟,她以故事整體的經緯,將角色的內在聲音與事件的外在陳述巧妙地鑲嵌,讓複線交織的情節精準地推移,因而無論在小說的內外層敘事,或是人物內面的複雜性上,都創造出更多的意外性與驚喜。    不僅如此,死亡其實是有時間性的。推理犯罪類型中的死者,無論是偵探的再三探問,或是關係人的往復回憶,在那些敘述與對話中,逝者都會重複地再死一次。而即便是生者,也如雷蒙‧錢德勒在《漫長的告別》裡的那番抒情的宣言:「告別就是死去一點點」,死亡的時間性在每個角色的任一行動與決定中,其實早已反覆地啟動著。也因此陳雪這次不只描寫一次性的死亡,而是連續的兇案,透過調度生與死的複數時間景觀,讓小說中生者與複數死者相互漸層與浸染的真實生命圖景,以及人性善惡維度的複雜性,隨著連續疊合共構的時間景觀,彼此共振。    然而更重要的是,死亡不必然是最大的傷痛與真正的懲罰,陳雪在這系列的書寫中一直希望傳達的,便是這種在世存有的煎熬與自我試煉,無論是生者或死者,無論是犯罪者還是找尋真相的人,在這個死亡羅網中,那些深埋在生命紋理的慾望湧動、遺憾、後悔、罪愆與懲罰的創傷鑿痕,會隨著時間永遠無限地延滯,不斷地復返降臨。因為許多傷痛、慾望與惡意是沿著血緣而來,因此那些痛楚隨著呼吸反覆震盪,是既想擺脫但又沉溺其中的原初驅動,遺棄╱遺忘與欲求╱慾望實是鏡象與孿生的一體兩面。  陳雪也許沒有言明,但這一切在小說中其實已經呼之欲出的,是人的怪物性,或者說,惡魔性。    承載死亡的敘事總是能夠透過美學的追尋召喚出人的怪物性,因為殺戮,因為憎恨。但透過「連續死」與「勉強活」的小說人物對位,陳雪讓我們意識到,真正的怪物不只是犯罪者,而是因死亡的理由而催生出的所有存在,那些被愛與恨的糾葛掩映的影子,就是怪物的棲身之所。人與非人不是一線之隔,而是互為主體,隨時轉化。只要點燃愛與恨的動能,就能驅動人流變為怪物,甚至成為惡魔。陳雪希望提醒我們,正如她一直以來的關懷與觀察,家庭其實是怪物與惡魔最原初的產地,那些創傷與犧牲者,總是在以愛為名的惡意中被餵養成怪物,甚至只要你忠實於自己的慾望與傷痛,就可能隨時在鏡象中,看到自己那張惡魔的臉。    最終,唯有面對這一切,救贖與理解才可能到來。當妳╱你閱讀到《你不能再死一次》的最後兩個章節,方能懂得陳雪的苦心孤詣。而這,是她書寫死亡真正的理由,也是她對小說本體的新一階段思考,更是她小說創作生涯,讓人期待不已的新境地。本文作者陳國偉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優聘副教授暨所長

+ More
神話與還原1951那段辛酸往事——于北辰評《1951全面追緝》

神話與還原1951那段辛酸往事——于北辰評《1951全面追緝》

自從個人於民國七十二年踏進軍校的那一刻起,我的人生與觀念就產生了莫大的改變,在思想統一的訓練環境下,幾乎是沒有個人的想法,只存有「忠黨愛國」的情懷,在那個黨國一體的時代,對國家忠誠是核心價值,所有先期的學長都是我們效仿的精神標竿,沒有懷疑!只有服從!但是當民主意識逐漸深植民心,我們也從當年封閉的神話中覺醒,我讀完王駿先生所著的《1951全面追緝》,深入淺出的小說敘述模式,使極為生硬的昔日高層官員爭權奪利的一面,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小說情節中,打從「蔣家天下陳家黨,到宋家姊妹孔家財」,清晰闡述在抗日勝利後軍民的兵疲馬累感受,高官們不重視國家意識,只求得論功派職謀得一己的升官或是發財,輕者形成強人政治對家族政治的矛盾,重者造成國際間對國民黨政府貪汙成性的高度不信任,終至讓國家形象嚴重受損,但是政府對內仍然大肆表揚官員的清廉與愛民,在多年之後將歷歷往事解密,內心著實深感傷痛。《1951全面追緝:軍購.密帳.叛逃者》王駿 著出版日期:2022/4/15早期在官校大門兩側標示著兩句精神標語,「貪生怕死莫入斯門、升官發財請走他路」,目的就是要藉以勉勵從軍的青年,愛國家才是從軍真正的價值,若要賺大錢、享清福,千萬不要報考軍校,看到這兩句標語學生們無不肅然起敬,緬懷革命前輩的犧牲奉獻精神,激發出熱血沸騰的愛國熱誠,我們從仔細未思考過,前期學長們當真是秉持這般無私無我的情操,國民政府怎會被共軍打退至台灣來?當年我們沒有多想,其實也不敢多想。書中提及1950年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中華民國空軍駐美辦事處,任職超過九年的空軍中將副司令兼辦事處主任毛邦初,突然到處投訴參謀總長兼空軍總司令周至柔用錢為私、拉幫結派,遠在台北的蔣介石剛剛復行視事,對毛邦初在美的放話,造成政府形象的敗壞已大為不滿,卻顧念毛邦初是元配毛氏福梅的親戚,在家族的親情考量下,初期並未對毛下重手,希望他好自為之自行卸下職務返回台北,但是毛邦初在華府擔任空軍採購要職多年,早已成為美國軍火商人眼中的「財神爺」,在有錢能使洋人尊敬的前提下,不但掌握了大筆空軍採購的不明款項,甚至建立了私下的帳本,國家的稅收與民間的愛國捐款,除了購買一些檯面上的飛機與零件外,不少金額都飽入了高官的私囊,有了錢就要爭權,為了爭取空軍總司令的大位,居然在美國大肆宣揚國民政府的貪污與無能,引發在美的喧然大波,大幅影響空軍的進步與建軍。再論起當時的陸、海、空各軍種之間,為了爭取自身的利益而小動作不斷,光是為了松山南機場的高爾夫球場歸屬問題,都能鬧得風風雨雨,殊不知曉當年大陸江山就是在此利益爭奪下失去的,到了台灣這最後的土地,仍然在爭取一己的私利,甚麼「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都當成訓練新進軍人的精神口號,每逢開訓時喊得震天響,實際上卻不是這麼一回事,每個人在官場一套說法,私下又是另一套說法。書中最經典的一幕我認為是總統府秘書長王世杰,銜總統之命去遊說參謀總長周至柔,因氣憤總統的不信任而怒辭總長,秘書長運用婉轉的作為,使周至柔收回辭呈的曲折經過,其中充分顯現官場文化的剛柔並進之術,因為一個文官要去說服手握國家最高的兵權的軍事將領,在那個軍權掌握一切的時代,哪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秘書長王世杰當下使出一個「委屈訴苦」的絕招,在周至柔還沒抱怨之前,先將自己的一肚子苦水全然道出,讓周至柔頗有同為天涯淪落人的感受,在兩人惺惺相惜的氛圍下,順勢收回了辭呈,隨即一併配合中央整肅挾洋自重的毛邦初。根據顧維鈞先生的回憶錄,更清楚的還原當年在美國的精采翻桌戲碼,「毛皮大戰」這場沒人知道的舌戰,先是由銜總統命令前往整合接替駐美三軍採購業務的皮宗敢,皮是總統的侍從武官,當然是最內層的心腹,一開始便提出讓毛邦初自動放棄在美一切權力的指示,豈料毛邦初非但不從,反而有備而來地當場拿出揭發總長周至柔上將貪贓枉法與政府腐敗不堪的指證,周至柔與皮宗敢將軍在軍中都是有很有名望的將領,實在無法想像在那個剛剛失去大陸領土的時刻,這些掌握軍權的高級將領,爭鬥居然如此的令人驚訝。當年軍中甚至分為黃埔與留洋兩個山頭,一個身受總統全般信任,另一個則是拉攏夫人宋美齡的洋人幫辦,這也讓當年的政府、軍隊並不如我們所認知的「親愛精誠」,反而高階將領間,時常打著反共的口號互扣「紅帽子」,霎時之間檢舉函滿天飛,二二八事件的台灣行政長官陳儀,也在當時被湯恩伯大義滅親,檢舉在浙江投共的事實,在大陸江河變色之際,壓送台灣隨即槍決,此事頗有斷尾求生穩定台灣民心之意涵。毛邦初到底是叛徒?還是捲款潛逃?或是對人事布局不滿而懷恨報復?這個答案早已隨當事人一一作古而無從考究了,在現今的軍事採購體制下,貪污拿取回扣的機會應該不多,但是1951年發生的毛案實在應該引以為戒,國家利益永遠高過個人利益,外派美國的軍事採購人員,至今仍有為軍種或是個人利益互槓的現象,在兩岸日趨險峻的情勢下,還有甚麼事情放不下、看不開的?國內目前為了烏俄戰爭愛國心突然倍增,對於是否延長義務役兵役的服役時間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當過兵的長輩們紛紛建議恢復一年甚至更長的役期,正值入伍前夕的男丁則不平地說捍衛國家與兵役役期長短有何關係,只要具備一顆熱愛國家,願意於戰時投入捍衛國家的決心才是關鍵,無論正反兩方的說法出發點都是「愛國家」,最後政府如何決定其實都很難獲得絕對的支持,這就是民主國家的特點,我們從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走到今天,超過七十個年頭的衝擊,無論是美蘇冷戰時期的姑息主義,或是中共大肆打著改革開放口號的懷柔政策,或是中國擺脫貧窮走向興盛大國之下的戰狼外交,期間中華民國立足在台灣這個最終的領土,面對美、中角力的關鍵時期,無論是軍、民都不能重蹈過去的遺憾,上一代的長輩們失去了大陸還有台灣可以退,而我們這群在台灣生長的人,對1949年以前的錦繡江山是陌生的,更沒有還我河山的宏圖大願,因為海峽對岸的那個中國,與我生我長的台灣長期處於敵對狀態,走出台灣到世界各地旅遊或是出差,心中惦記的是「台灣」,因為我的家人在這裡,我的幸福在這裡,我的責任也在這裡!毫無疑問我是道地的台灣人。雖然我大半輩子都是職業軍人,受的是傳統的大中國教育,年輕時長官們無時無刻的灌輸我們,一定要反攻大陸解救大陸苦難同胞,這是國軍的使命,但是隨著時局的改變,昔日長官退伍後進入中國「交流」,改口要我們以和為貴,切莫激怒大國或是成為美國的馬前卒,這讓我等後輩曾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軍人,感到十分不明白!我們愛國的熱誠沒有一刻改變過,真正的和平也從未降臨過,希望讀者們藉由本書還原當年毛邦初叛逃的始末,更能警惕位居高職者,戒貪念、去私心,因為台灣是我們的最後家園。本文作者于北辰中華民國陸軍少將退役,曾任國民黨桃園市黨部副主委、國民黨黃復興黨部黃國園支黨部主委、黃國園志工關懷會長、陸軍官校正59期同學會長、陸軍司令部委員、陸軍裝甲542旅長、陸軍官校學指部指揮官、國防部戰規司參謀、陸軍官校正59期實習旅長等職,現職為政治評論員、網路名人、Youtuber。

+ More
一睹風雨飄搖年代的台美原貌——張國城評《1951全面追緝》

一睹風雨飄搖年代的台美原貌——張國城評《1951全面追緝》

這本著作的精妙之處,在於作者王駿先生能夠用豐富的新聞記者經驗,運用輕鬆的筆法貫串史實,讓讀者理解這段國府一向諱談的史實。作者不僅旁徵博引,同時邏輯一貫,讓讀者能夠體會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的台灣原貌,筆者有幸能先行拜讀初稿,的確如作者所說的,「……讀之既能消遣解悶,尋奇賞樂,亦能向學求知,吸納台灣重要史料。」《1951全面追緝:軍購.密帳.叛逃者》王駿 著出版日期:2022/4/15以筆者對中華民國現代史的粗淺研究,加以主持幾項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的經驗,發現台灣的一般朋友對中華民國來台以後的歷史,有相當程度的誤解;這當然是在於過去的歷史教育,新聞輿論,對這段歷史避重就輕、諱莫如深,抑或有張冠李戴的情況。譬如:首先,「兩蔣時代是清廉的年代」,事實上,毛邦初案的金額對當時國家財政的影響,對外形象的衝擊,要比拉法葉案嚴重的多。但知道毛案的人卻遠少於後者。當然毛能如此上下其手,源於當時的法制遠不如今天完備,能夠辦理對美軍購的人員也不像今天這麼多,但如此的貪汙仍然是非常可怕的;展讀這段歷史,可以讓讀者了解到中華民國政府之所以敗給中國共產黨,失去整個中國大陸退守台灣,實在是其來有自,不能全然歸咎於馬歇爾的調停。眾多的貪腐和無效率,「四大家族」的惡劣形象是美國對國民政府失去信心和支援的主要因素。書中用大量篇幅記述蔣中正後來依法辦事,派人到美國以司法方式追訴毛邦初,不管最後能討回多少,總之是一種勵精圖治、追補前過的作為,對重建國府的形象和美國支持中華民國的意願,無疑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也是這一段史事對中華民國的重大意義。蔣中正總統本身生活簡樸,但他本身能力的限制讓國府的「人治」到了一個足以動搖國本的程度—這一體制居然可以讓單獨個人身兼會計和出納,將數千萬美元當作私人金錢般地運用,又沒有可靠的審計制度,因此造成了中華民國相當的損失。這一段相當不堪的歷史,透過作者的生花妙筆重現於世,讓讀者不僅可以了解這段史事的本末,也可一睹當時國府在美國的外交風貌。其次,台灣社會當然都知道美國外交、軍事和經濟援助在1950年代對中華民國的重要性,但對於中華民國當時對美國的態度,其實所知有限。中華民國政府雖接受美援,其實對美國從未推心置腹真誠認同;從書中主要人物的態度,雖然作者以文學寫作的筆法渲染了眾多當事人的牢騷(事實上未必全然如此犬儒),但是就台灣人的一般感受和經歷,對這種「不甘心合作又無決心自立」的態度,應該不陌生。這些都是我們在飽覽作者筆下的歷史風華之餘,或許可以反思今日台灣是否仍然如此?筆者認為,這才是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當然,本書也有一些與現實差距之處;例如第二回敘述「蔣中正從士林官邸搭車上班之際,途中,在中山北路上,瞥見有個士兵衣著不整,踽踽獨行,他要隨車侍衛龍頭,以「拐拐」無線電,轉告後頭隨侍車警衛,攔下士兵,問明單位番號…」,在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纂的《蔣中正先生來台後軍事言論集》(三巨冊,超過1000頁),之中,確有不少這類的記述,出現在蔣對內部高級將領的講話中;但事實上所謂的「拐拐」(AN/PRC-77無線電)在1968年才服役,(當時1950年)是沒有的。第四回「…強人長子,出任『國防部政治部主任』﹔繼而,創立國軍官兵「手牒制度」,杜絕吃空缺歪風。」「軍隊手牒」是舊日本軍隊的遺風,是士官兵入伍之後一人一本的手冊,不只是軍人身分證,也包含服役經歷和相關須知;蔣自己在日留學時,下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砲兵聯隊實習時就有,應不須蔣經國教他;第五回(1951年3月)提到周至柔在南機場(現在台北市青年公園)打高爾夫「…空軍卻出了花樣,說是來台美軍眾多,都沒個休閒娛樂地方,有必要蓋個高爾夫球場。就這樣,反過頭來,要陸軍總部下令,派陸軍工兵擔綱,構工苦幹,又出人力,又耗機具,推平農地,拆除建物,營造出這座美侖美奐高爾夫球場,全長五千餘碼,共九個洞。」但是該球場是在1953年10月16日興工,1954年8月完工,1951年周至柔應該還無法在該地打球。第十二回提到毛邦初面見李宗仁,「…空軍副總司令、兼空軍駐美辦事處主任、空軍中將毛邦初,向李總統報到。報告總統,屬下失職,屬下來晚了。」以當時的習慣,毛邦初是不可能在李宗仁前面加上姓,口稱「李總統」的;最後一回「一九六四年八月十五日…新聞又播放美國國防部長麥納瑪拉談話,說已下令第七艦隊航空母艦戰鬥群,駛往越南外海,外加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泰國烏打拋空軍基地、台灣清泉崗空軍基地,美國海、空軍各式攻擊機、轟炸機,將對北越展開「滾雷行動」(Operation Rolling Thunder),遍炸北越戰略要地。」歷史上,滾雷行動是1965年3月2日才開始,執行該行動的美國海空軍和陸戰隊飛機也沒有從菲律賓和台灣出動。筆者長年以來一直以為,領導人的功罪,除了個人私德以外,能不能知人善任,扶保善類殄除敗類是更加重大的責任。但是傳統中國史家一直到今日台灣社會,在考察、評判領導人時,還不甚習慣有這樣的觀念。另外,對領導人常常有過高的寬容和過苛的批評。前者當然源於意識形態和傳統「忠君愛國」思想,無足深責。後者除了意識形態之外,經常也是忽略任何人無論地位再高,都是受自身識見、所獲資訊、能動用的資源和所屬組織特性所侷限的;筆者竊以為臧否任何領導人,都應該從這方面去探討,才是具有建設性,避免過度被意識形態所影響,且能作為後代參考的有意義途徑。本此,這本著作是一本優秀的奠基於史實的虛構小說;筆者除了對作者深表敬佩以外,對台灣讀者來說,更是值得一讀的一本好書。本文作者張國城現為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擅長國際關係理論、東亞區域政治、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兩岸關係與中國研究。著有《國家的決斷》、《兩岸關係概論》、《東亞海權論》、《台灣健檢書》等書。負責主持的科技部經典譯注計畫包含當代國際關係學泰斗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的經典《決策的本質:解釋古巴飛彈危機》(Essence of Decision),以及哈佛大學約瑟夫.奈伊的《了解國際衝突:一項對歷史和理論的介紹》(Understanding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 More
監視.麻將.那個女人,存在與不存在的縫隙間──冬陽評《私人間諜》

監視.麻將.那個女人,存在與不存在的縫隙間──冬陽評《私人間諜》

沒經歷過的事件,或許會視其為不可思議、光怪陸離;曾經歷過的時代,可能需要翻箱倒櫃那稱作記憶的倉房,時而點頭認同時而歪頭思索──張國立新作《私人間諜》考驗著中年以上讀者親炙的回憶,對照著年輕讀者自書冊獲悉以為的歷史。「記憶」是狀態的描述,不論做動詞或名詞用,強調的是當下的情境,宛如快門喀嚓留存的紀錄;「回憶」則是在時間之河逆流回溯,需先找到那個明確的錨點,讓現在的自己重新感受、理解那已然殘缺的印象;「歷史」則是他者個人或集體的陳述,存在明確的意識形態以及論述脈絡。小說家不是歷史學者,寫出來的作品也不是個人回憶錄,而是在時空中流動跳躍、建立人物與事件,展現獨有的敘事主題。《私人間諜》張國立 著出版日期:2022/3/16《私人間諜》一書設立了四個時間點:民國六十到六十一年,六十四到六十五年,七十二年,九十七年。六十四到六十五年的敘事是最清晰多彩的,高中畢業先當完兵、退伍後經歷聯考洗禮、進入天主教大學就讀日文系的石曦明,以第一人稱視角陳述由一場場麻將賽堆砌而成的大四生活。絕倫超人的記憶力有助於在一百四十四張牌搭建起的戰場廝殺存活(即便運氣左右了七成勝敗),能考上分發到這個校系也是這項能力使然(還真有人把整本英文字典背起來),但每個人繳交五百元報名費、不清楚背後支持者是誰以及冠軍獎金多寡的博弈賽事,反而是印象最深、目標最明確、占據核心的記憶。人腦的資訊存取不是3C產品的精準讀寫,會排他、不成比例的放大、產生看似莫名實有邏輯的串接──泛起漣漪的投石原點是麻將大賽,而且是綽號「螞蟻」的石曦明參與其中的麻將大賽。這個窮出名堂的傢伙在不同的宿舍間流轉,放牧人生般逐床位而居,若不是他人緣好、牌桌上的德性氣勢信念足以服人,否則黨員身分早為他貼上職業學生標籤。執著賽事到學業荒廢、感情難以為繼,不是因為賭鬼性情作祟、窮鬼力求翻身,更早之前暴力父親施加的種種養成他的反叛束縛、他的渴望獨立,深烙在他的腦子並且塑造出他的性格。記憶是很囉唆糾纏的,不是不去想就不記得、不肯定就不存在,沒法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這石曦明在十八九歲當兵的時候就遭遇到了。民國六十到六十一年,聯考失利的他先入伍,身家調查一看不得了,父親那說不上彪炳的軍中經歷讓他輾轉進了憲指部調查組,多了個照料他的警總保安處副處長,免去寒冬中軍服內襯塞兩天份報紙站凍得像冰棒的衛哨,只需手持Nikon F相機監視對窗的歸國學人在家動靜,基本上就是數饅頭過日子眼巴巴地等退伍。代號拐兩的石曦明稱不上盡忠職守,該做的事情還是不能少,尤其當那漂亮的女人出現在公寓窗台前抽菸時,相機快門順勢按下,工作日誌老實寫下。可是就這麼怪,女人的漂亮是讓人回想不起來的漂亮,幾次拍照又都拍不出清晰的人影,副處長緊迫盯人地問到他懷疑眼睛懷疑人生。更麻煩的是,在那個時代,你的記憶不是你的記憶,是上級的、是黨國的、是機密存檔的、是事涉國家安全個人忠誠的,是會讓一個歸國學人因此身陷醜聞而得遠走他鄉的。問題是,他對那個女人的記憶沒法說頭昏了記錯了,只是欠一張決定性的照片,欠缺一個可以順藤摸瓜查出姓甚名誰、得以寫進報告結案歸檔的句點。於是這個記憶就賴著不走了,幾個人也就黏住他的人生不放了,石曦明成了用化名簽單據拿國家錢、為一個需要自己眼線人馬的傢伙當起他的私人間諜。記憶是會被質疑、扭曲的,可以先射箭再畫靶般修改創造,而且在不自覺中進行。民國七十二年,去美國念西洋比較文學的石曦明接受國內大學的短期約聘回台了,而且還租下當年監控的歸國學人生活的屋宅住了進去。十多年前的那場監視行動還沒結束,記憶彷彿是個只有石曦明看得見的幽魂,他想細細尋覓,想確認那個女人是不是真的存在。然而對副處長而言,監視行動則是重新開啟,雖然住客同樣是吸了洋墨水、思想極可能出了偏差的歸國學人,但社會的氣氛變了、工作任務也不一樣了,只是他萬不同意(也無法理解)自己布的鍵、自己的細胞、自己的間諜不受控,不容許世界以他不同意的方式運作。副處長化身為偵探,毫不低調地找來石曦明的友人、家人逐一盤問,關於石曦明的一切似乎因此慢慢澄澈清明起來──對讀者來說是如此,但偵探反而益發焦慮不安。他想要尋求他應該完整掌握的答案,想要追捕且教訓這個本為他用、不該脫離控制的間諜,甚至想徹查那個到底存不存在的女人……記憶是會被再詮釋的,透過回顧爬梳找到不同的解讀方式,也找到新的對應姿態。記憶是會拿來比對的,個人與群體相比、現在與過去相比,主觀遠強過客觀。記憶不見得是往昔刻下的痕跡而已,也許換了人物、變了時空,再現時讓人有種既視感Déjà vu。記憶也會透過小說家穿梭在真實的人生經歷(自身或他者的交錯混合)與虛構的文字書寫,鑲嵌在存在與不存在的縫隙間放射耀眼的光芒。《私人間諜》有受限於記憶的戒慎、也有跳脫出記憶的豁達,在監視行動、麻將大賽、那個女人之間附身呢喃,乍看彷彿記錄下一段時代剪影,也像極了一場除魅之旅。本文作者冬陽社團法人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央廣《名偵探科普男》、復興電台《故事與它們的產地》節目主持人。長期撰寫推理小說導讀、解說、評論與推薦。編輯工作資歷17年,曾任城邦出版集團馬可孛羅文化副總編輯。歡迎搜尋臉書關注「冬陽一直推」。

+ More
被遺忘的空軍元老,重返毛邦初的時代——許劍虹評《1951全面追緝》

被遺忘的空軍元老,重返毛邦初的時代——許劍虹評《1951全面追緝》

有幸接受《鏡文學》的邀請,為這本《1951全面追緝》撰寫書評。筆者長期研究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將軍的歷史,獲得邀請撰寫本文之際正在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翻閱陳納德、艾利森(Ernest M. Allison)、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與包瑞德(David D. Barrett)等二戰美軍涉華人物的相關文件,靈感於是油然而生。毛邦初是什麼人?今天台灣讀者若非對大陸時期的中華民國空軍有些許瞭解的話,恐怕還真不太知道毛邦初到底是哪一號人物。事實上他大有來頭,與蔣家也頗有淵源,因為毛邦初正是蔣中正總統第一任妻子毛福梅的姪子,雖然不曾與毛福梅相見,卻與蔣經國總統有著比宋美齡還要更為直接的淵源。不過關於毛邦初這號人物,筆者最早卻還是在陳納德的回憶錄中讀到。《1951全面追緝:軍購.密帳.叛逃者》王駿 著出版日期:2022/4/15在美國軍方裡備受打壓,以陸軍飛行上尉軍階提前退役的陳納德,正是受到了毛邦初的提拔才有機會得到宋美齡聘僱。陳納德感謝毛邦初的知遇之恩,卻仍在回憶錄中對毛邦初有不少批判。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抗戰之初他與毛邦初一起被叫到廬山,報告中華民國空軍的備戰情況。蔣中正從陳納德口中瞭解到中華民國空軍只有91架飛機可以作戰,曾氣憤到威脅槍斃毛邦初。其次則是中央航空學校創建之初,許多來自達官貴人家庭的飛行學員遭到作風嚴謹的美國顧問淘汰,最後中華民國空軍在這些大人物的抗議之下,不得不聘請鬆散的義大利顧問團來華建立另外一套訓練制度。由義大利顧問主導的中央航空學校洛陽分校的畢業率高達100%,卻導致中華民國空軍的質量大幅降低,看在陳納德眼中是導致空軍在抗戰初期失敗的關鍵原因。從更深層的派系鬥爭角度來看,引進義大利顧問團的目的毫無疑問是孔祥熙為了對抗蔣夫人的政治手段,以防止以蔣夫人為代表的親美派勢力坐大。早年被派往蘇聯與義大利受訓的毛邦初,則被視為「親蘇派」的代表性人物,自然看在陳納德眼中對於引進義大利顧問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後來也因為這個原因,毛邦初與史達林(Joseph Stalin)派來中國的蘇聯志願隊關係密切。至於《1951全面追緝》中提到的周至柔,與毛邦初的恩怨更是早在對日抗戰初期就已經種下。周至柔出身保定軍校第8期步兵科,本身與飛行稱得上是毫無淵源,只因為他是陳誠「土木系」的手下愛將,又能夠在宋美齡與毛邦初之間扮演權力平衡者的角色,被蔣中正任命為航空委員會主任兼空軍前敵總指揮的職務。反觀較早投入飛行的毛邦初,卻只能當到副主任與副總指揮,自然讓他難掩對周至柔的不滿。換言之《1951全面追緝》的故事,其實早在1934年就已經埋下伏筆,就算沒有政府在1949年的遷台也是遲早要爆發的。當然也因為毛邦初的捲款潛逃,中華民國空軍的發展全面由周至柔所掌握,但是毛邦初的影響力也還是因為留學蘇聯的王叔銘後來繼任空軍總司令而在台灣留下了一點火種。一般認為,周至柔之所以能為蔣中正所重視,在於他與宋美齡和美國人相處較為融洽。不過關於這點,其實即便是陳納德對毛邦初的評價都相當正面,指出毛邦初雖然與蘇聯人相處融洽,卻也絕對不會排斥美國人。2003年6月,人在美國參加飛虎隊年會的筆者,有幸見到擊落12又1/4架敵機的王牌飛行員希爾(David L. Hill)准將。希爾准將本身是中華民國的支持者,對中華民國的支持強烈到每次來到台灣都要到慈湖向蔣委員長致意。不過即便是這麼一位自由中國的友人,都為毛邦初的捲款潛逃案叫屈,認為他受到了不白之冤。所以歷史的真相,很多時候還真的不是只有一個,實非我們這些局外人所能輕易瞭解的。這也是為什麼王駿先生這本《1951全面追緝》讀起來如此引人入勝。時至今日,67年已經過去了,毛邦初的名字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大陸都已經為人所遺忘,但是關於軍售的醜聞仍不斷傳出,比如涉及法國拉法葉艦採購的尹清楓案,直到21世紀的今天都還沒有破獲。自飛虎隊成立80年來,美國依舊是中華民國唯一的安全合作夥伴,也是台灣穩定取得先進武器的唯一來源,相關的醜聞更是時常傳出,成為政治人物與支持者們相互抹黑的重要議題。關於美國向台灣出售「破銅爛鐵」,或者所謂美國賣給台灣的F-16V戰鬥機比賣給其他友邦F-35A戰鬥機昂貴的消息更是時有所聞。雖然毛邦初的名字已經為人們所遺忘,但朝野黨派的政治人物與支持者卻是天天拿著放大鏡,尋找21世紀的毛邦初。各種消息真真假假,影響著國人的判斷力,或許這是為什麼《1951全面追緝》這本書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原因。有幸的是,在這本《1951全面追緝》中,我們得知毛邦初最終於1958年與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達成和解。雖然直到1985年去世以前,毛邦初從來沒有再踏上台灣一步,但是他的弟弟毛瀛初在台灣還是發展順遂,最終當上民航局長。毛邦初的兒子毛昭宙與毛昭寰,還以紀念爺爺毛家來的名義,在國立台灣大學設置「毛氏後人獎學金」,延續著毛家與台灣這塊土地的連結。感謝作者王駿先生提供這樣的機會,讓我將自己過去研究陳納德將軍與飛虎隊歷史時,一些曾經讀到過但是卻沒有機會和讀者們一起分享的歷史秘辛在此發表。閱讀歷史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我們總能夠從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中找到未來的啟發。筆者相信,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1951全面追緝》的內容證明了這一點。本文作者許劍虹1984年出生於德州達拉斯,自幼在台灣長大。初中後返回美國接受中學到大學的教育,並取得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的歷史系學位。回台灣後,進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攻讀碩士。 曾經擔任《兵器戰術圖解》、《英文旺報》以及《中時電子報》的文字編輯,目前兼任《航空最前線》與《世界民航雜誌》的採訪編輯。多年來研究軍事歷史,已經出版兩本個人著作,分別為《飛行傭兵:中華民國空軍第1美籍志願大隊戰鬥史》與《那段英烈的日子:中日戰爭勇士餘生錄》。

+ More
【推薦序】執簡馭繁,宛如置身現場——劉維開評《1951全面追緝》

【推薦序】執簡馭繁,宛如置身現場——劉維開評《1951全面追緝》

鏡文學來信告訴該社將要出版王駿先生的新作《1951全面追緝》,作者以小說形式,敘述一九五○年代毛邦初事件始末。因為我在多年前發表過關於毛邦初事件的論文,想請我寫一篇推薦序。我在研究毛邦初事件的過程中,最感到困難的,就是雖然這是一個因為人事糾葛引起的事件,但是由於蔣中正(臺北方面)與毛邦初雙方對於問題認知的差異,其中又夾雜許多其他問題,使整個事件弄得相當複雜,難以有系統的理解。我知道作者王駿先生是前行政院長俞國華先生口述歷史《財經巨擘—俞國華的行腳生涯》的執筆者,而俞先生當年曾經參與毛邦初事件的處理,因此很有興趣接受這項工作。我利用年假,把本書從頭到尾讀了一遍,非常佩服作者能依時序從不同的地點切入,以二十多章的篇幅,執簡馭繁,將事件來龍去脈梳理得十分清楚。作者雖然以小說筆法書寫,若干情節,宛如置身現場,同時為加強可讀性,增添一些當時代發生的事件,但是全書內容遵循史實,依據事件發展敘述,特別是最後幾章關於毛邦初到墨西哥之後,以及由墨西哥再回到美國的過程,是之前對於事件相關討論中鮮少觸及的問題,也使得這本書不僅是小說也是歷史,可以視為毛邦初事件的全記錄。《1951全面追緝:軍購.密帳.叛逃者》王駿 著出版日期:2022/4/15王駿先生在整理俞國華先生口述時,對於毛邦初事件,立了一節「追查毛邦初貪瀆案」,如同本書內容,文中大量參考時任駐美大使顧維鈞的回憶錄,藉以補充俞氏因年代久遠而淡忘的回憶。在該節最後,王駿先生以「關於毛邦初案,俞國華在四十多年以後回憶表示……。」列了俞國華對這件事的幾點看法。俞先生的看法似乎輕描淡寫,其實可以顯示他作為事件處理當事人之一,對於事件後來的發展多少有些無奈,對毛邦初個人也有一些同情的理解。不過王駿先生進行採訪時,不知道俞先生是否記得他保留了參與事件處理過程中的文件。俞國華先生在二○○○年十月過世後,部份遺留文件在家屬同意下,移送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現名「黨史館」)典藏。我當時在該會服務,負責接收並整理這批文件。在整理的過程中,發現有一個資料夾,是俞先生保存的毛邦初事件相關文件,包括臺北方面與他的往來函電,以及美國法院判決書的中文譯本,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毛邦初事件的相關資料。之後,因為參與一九五○年之後《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的編輯工作,在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參閱國史館庋藏的《蔣中正總統文物》(簡稱「蔣檔」),再度接觸毛邦初事件相關資料,也開始對事件進行研究。在《蔣檔》中有一個案名為〈毛邦初案卷〉的專檔,包括蔣氏手令、毛邦初事件處理過程中相關單位與人士往來電文,及《毛案要件》十三卷,內容十分完整,前述俞國華與臺北方面的往來函電均收錄其中,這是理解政府如何處理毛邦初事件的核心資料。除《蔣檔》外,外交部和國防部所有的毛邦初事件相關案卷,數量亦相當可觀,但是其中部份與《蔣檔》多有重疊。外交部和國防部的相關檔案後來移轉到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簡稱「檔管局」),但是現在在該局《國家檔案資訊網》,以「毛邦初」為關鍵詞搜尋,所能查到一千四百筆檔案中,卻是以財政部國庫署所移轉「毛邦初侵佔公款處理案」檔案數量最多,有八百多筆,佔總數六成以上,為該署歷年辦理毛邦初事件後續處理的檔案。一千四百筆檔案產生的時間,從一九五○年到一九六七年,其中百分之九十集中在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八年,總數達一千二百五十件;一九五八年之後,主要是財政部國庫署持續辦理的檔案。毛邦初事件是中央政府遷臺初期喧騰一時的大事,由毛邦初與周至柔的相互指控,轉變為毛個人的失職抗命,成為所謂「毛邦初失職抗命案」,事件的發生與後續發展,除了空軍內部人事糾葛外,還有因為國共戰爭衍生的諸多問題在內。關於這些問題,作者王駿先生在書中有著詳實的說明與分析;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林桶法教授對於遷臺初期空軍內部的人事糾葛、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馮琳副研究員對於毛邦初事件中的美國因素等,亦有專文分析,可以參閱。但是使政府在應對這個事件上深感棘手的主要原因,是蔣中正對事件的認知;以及事件本質上為軍方事務,在沒有蔣氏指示的情形下,行政系統很難介入。在事件發展過程中有一個相當敏感的話題,就是傳聞毛邦初為蔣中正元配毛福梅之親戚,時任美國駐華大使館代辦的藍欽(Karl L. Rankin)曾就此事向外交部長葉公超求證是否屬實,葉回覆毛邦初「僅係與毛夫人同宗,並無親屬關係」,這也代表官方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而根據奉化當地文史資料,毛邦初與毛福梅同族,屬族姪孫輩,並沒有直接的親屬關係。毛邦初在空軍中的發展,與他是國民政府組建中央空軍時,少數航空科班出身同時是黃埔畢業有關。毛為黃埔軍校三期步兵科畢業,之後改習航空,進入廣東軍事飛機學校第二期,再赴俄國留學,返國後,投入中央空軍建軍工作,由航空班教官、飛行組組長、航空偵察隊隊長,一路晉升,曾任中央航空學校副校長、航空委員會副主任、空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等職,在空軍內部形成一股力量,亦有稱其為「公認的空軍精神領袖」。而周至柔為陸軍出身,之後轉至空軍服務,抗戰期間出任航空委員會主任,成為毛的主管,但兩人觀念不合,逐漸出現磨擦。抗戰勝利後,軍事組織調整,成立空軍總司令部,周為總司令,毛為副總司令;一九五○年三月,蔣中正在臺復行視事,周至柔出任參謀總長,仍兼空軍總司令,引起毛的不滿。加上空軍總部幾項軍事採購越過毛氏直接處理等問題,於是毛氏在美國對周至柔及相關經辦人員提出指控;周氏對於毛的指控亦展開反擊,雙方爭執,日益激烈。事情初發生時,蔣中正認為這是毛、周兩人的人事糾紛,調查之後,判斷周在金錢處理上確有疏失,但是並非毛所指稱貪污不法;毛則認為蔣聽信周一面之詞,且以為臺北方面將在美軍事採購統一的舉措,具有針對性,於是在美國採取訴諸媒體等行動,使事情越演越烈,引起蔣氏極度不滿,認為毛「挾洋自重」,決定對其停職查辦,指示成立跨部會的「協助處理毛邦初失職抗命案臨時小組」,協助行政部門處理,進而在美國提起訴訟,採取法律途徑,方才使此事逐漸平息。蔣中正對毛邦初最初採取的「停職查辦」,尚為毛留有餘地,但是毛邦初為了反擊,找了李宗仁出面,使事情失去轉圜的空間。蔣氏得知毛之行動後,自記:「毛邦初投靠李宗仁,以期侵吞公款,逃避罪犯,可知人心之惡劣,無所不至,若非激發廉恥教育,何以復國救民耶。」決定不再寬容,對毛的處置由「停職查辦」改為「撤職查辦」,於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七日發布撤職令,明令撤去毛邦初本兼各職。當然此舉亦有利於政府在美國的訴訟,蔣氏在當年總反省錄中記道:「李宗仁勾結毛邦初,在美詆毀政府貪污,美國朝野皆信以為真。余乃決心向美法院對毛之吞沒公款案起訴,公開以後,真相大白。而十年以來,美國對我政府貪污腐化之觀感,乃為之澄清矣。」本文作者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歷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政大人文中心主任、政大出版社總編輯、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總幹事、黨史館副主任等職。著有《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蔣介石與國共和戰:1945-1949》(與蔣永敬合著)、《中國國民黨職名錄(1894—1994)》、《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編遣會議的實施與影響》等專書,主編與發表之學術專論及相關文章超過百篇。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