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旺台見過國王。
那是江山成空,已經老得很平凡的香蕉大王吳振瑞。
吳振瑞1908年出生屏東,1993年於東京逝世。1960年代任高雄青果合作社理事主席,將台灣香蕉大量外銷日本,一度占日本市場百分之九十,每年賺取六千萬美元外匯;開啟台灣香蕉出口傳奇,被稱為「香蕉大王」、「蕉神」,卻在1969年被指操控香蕉價格、舞弊官員,淪為蕉蟲入獄。吳振瑞案牽連眾多,喧騰一時,人稱「剝蕉案」。
蕉王隕落,當年卻有許多蕉農因吳振瑞懂得跟日本人做生意,連帶改善家計。本來沒種香蕉的,種了一兩期,也蓋起磚瓦房,有錢讓小孩讀大學。李旺台家就是其中之一,「那個年代種香蕉很幸運,長大才知道幸運不是憑空,來自高雄青果社,來自一個很會賣香蕉的吳振瑞。」
退休後寫作歷史小說
▲2019年李旺台憑《蕉王吳振瑞》獲台灣歷史小說獎佳作。 圖片來源/新台灣和平基金會
曾在東京訪問吳振瑞
▲▼剝蕉案時的報導,讓吳振瑞從蕉神跌落蕉蟲。 圖片來源/林語堂,在台灣的故事粉絲專頁
鄉土的滋味在語言裡
國王與他的子民,因為政治命運折疊在一塊。誰會想到多年後在蕉王傳奇裡渡過童年的人,成為延續蕉王故事的小說家。然而,《蕉王》不只是吳振瑞的傳奇人生,也有蕉農子弟李旺台回望那個年代的視野。
《蕉王》有李旺台對當時政治的批判,最銳利的段落,令人想起1980年代拔尖的鄉土小說——寓政治諷刺於插科打諢,「那雙看不見的手」讓純樸民風變瘴鄉惡土。
例如李旺台透過典型農村甘草人物阿壯伯說道:「這是一個充滿快樂的時代。世間充滿了樂捐,快樂的捐獻;被捐獻的人更快樂,怹快樂收錢,又閣給人快樂。」指的便是當年婦聯會等威權機構插手青果社,要求香蕉外銷一籠就要捐一元;國民黨更常以各種名目要求「自由樂捐」,從與匪鬥爭到興建總統騎馬銅像,不一而足。
小說更虛設了似神人又癲狂的「阿煥叔公」。小鎮無奇,惟阿煥叔公會相牛,能從牛中看得天機。這號人物既是指引吳振瑞前半生的角色,也是台灣鄉土魔幻又在地的象徵。在阿煥叔公的告別式上,吳振瑞誦唸弔祭文,道出阿煥叔公面對豬來狗去的「不變」,也濃縮了台灣人百年來的命運:
「世事變來變去,但是你只有活在自己的世界內底,活在牛的世界內底。清朝來統治你,你阿無去學滿州話;日本人來統治你半世紀,你嘛無去學日本話;最近這幾年,中華民國來統治你,你也無去學國語,你只有用父母的話過一生,嘛過得輕鬆自在。你在生時,四界走闖,穿著簡單,吃食清彩,你並嘸知影自己是那麼重要的人物。」
語言是《蕉王》非常重要的元素。李旺台成長在講方言(母語)會被罰錢掛牌的時代。儘管他的母語其實是客家話,卻用小說道盡了當時人物講福佬台語的神采。努力讓對話有「氣口」,是因為李旺台面對許多群族的母語因國語運動消失有感。「語言消失,我很傷心;不是憤怒,是傷心。台語、客家話或華語都有其豐富的生命、特殊的文化背景,有的卻因政治的壓制而快要消失,這很缺德呀!」
李旺台1980年代參與黨外雜誌,回首那個年代,「那時沒什麼藍色綠色紅色等政治立場,全社會都是藍軍,只有大藍小藍或正藍偏藍的差別。各路社會精英比賽誰比較乖順,向當權者比賽拍馬屁。」
在此,李旺台把《蕉王》裡的微言大義說分明了,「我希望透過書中吳振瑞等人的生命故事,讀者能了解那個時代;了解那個時代,對了解現今台灣很重要。只是很抱歉,讀到後半段時你可能會感到難過、痛心,但我相信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享受。」
蕉王失勢也未曾後悔
我問李旺台,當年吳振瑞是否跟他說過剝蕉案的真相,到底是誰出手「整治」他?「吳振瑞只淡然的說,很清楚,就跟唐傳宗一樣。」唐傳宗和他父親唐榮當年是台灣鋼鐵大王,然因站隊陳誠,多次遭到磨難。
唐傳宗亦是《蕉王》書中的重要角色。小說裡,李旺台透過吳振瑞之口向唐傳宗說:「做關係,要捧,就是要行姓蔣的路線,『皇后』或者『太子』攏可以,只要是蔣家的就可以。」皇后是蔣宋美齡,太子便是正積極準備接班的蔣經國。
李旺台回憶,他那時故意向吳振瑞說,如果你當時照「上面」的話去做,談好條件,讓蔣經國收編,不但蕉農大眾依然有錢賺,你吳振瑞還可以在政壇占一席之地。李旺台說,吳振瑞一聽這話,眼睛一瞪,罵了一句「馬鹿野郎」,正色對他說,「少年啊,你不能這樣想,那些都是不平等條約。」
不願被摸頭,從蕉神到蕉蟲,李旺台說吳振瑞不後悔。政治讓蕉王與他的子民同起同落,文學則讓他的子民賦予蕉王新生命,李旺台透露,「吳振瑞的兒子看完這本小說,說:『你好像比我更了解我爸。』」
多年前,李旺台當記者時遇見小說家李喬。李喬跟他說寫小說,進入自己虛構的故事時,筆下人物會牽你的手去寫。「以前我笑笑沒當真,現在才知道是真的。小說是你跑到人物的靈魂裡,虛構出很真實的東西。」
吳振瑞大起大落的故事伴隨台灣香蕉外銷奇蹟,像真實的南國幻夢,一代人曾經活在裡頭。蕉風椰雨過去了,在幻夢裡長大的孩子打開龍宮寶盒,說起傳奇,自己也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