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特選作家祁立峰|當「愛台灣」走進虛擬與現實混淆的MMORPG世界 ──提子墨評《覺醒遊戲》
《覺醒遊戲》的劇情起始於即將到來的2022年,在人類經歷近兩年封城鎖國的疫期後,曾經宛若冬眠中的地球也逐漸甦醒了,但伴隨的卻是VR連線遊戲中,偷天換日的政治洗腦危機。四十歲仍不務正業成日宅居打網遊的德樺,在遊戲中因緣際會結識了三名熱血的年輕人──婉雲、中瑞與黃莽,他們在愛台灣、救台灣的熱情下,決定對「□□之戰」(框框之戰)的VR線上遊戲展開攻略,企圖從中尋找這一款遊戲的研發公司「黑島娛樂」,背地裡與「境外勢力」勾結的證據。「打電動,救台灣」的這群遊戲攻略團,必須找出黑島娛樂一群不滿公司政策的工程師,在遊戲中所設的三個隱藏關卡,揪出該公司與幕後黑手的政治意圖。現實的世界是二十一世紀,但遊戲中的時間線卻跳躍於台灣多個重大歷史的事件中,諸如:「熱蘭遮包圍戰」、「澎湖海戰」、「黃虎旗聖戰」、「八二三砲戰」、「古寧頭大戰」……以及德樺與婉雲所結識的「霧社事件」關卡。《覺醒遊戲》/祁立峰著經歷幾十年來社會氛圍的轉變與進程,電玩早已從過往戕害兒童或青少年身心的惡名,躍昇為現今主流娛樂的新台柱,甚至成為一種職業、一種生活型態、一種電子競技專長,與國際間如雷貫耳的重大電競賽事。手機、電腦或遊戲主機上五花八門的各色遊戲,也引領著我們走進另一種視覺感官的生活,我們在上班或上學的通勤途中低首醉心於手遊,在家中也可能有三台以上的遊戲主機,有些人一到周末甚至沉浸於多人對戰的網路遊戲中。遊戲儼然已成為許多人的重心,並在伺服器的虛擬世界中另有一種異於日常的人際關係。不過從「大局觀」(遊戲用語,指整個戰場格局的觀點)來思考,德樺覺得多他一個人投入這個低薪爆肝的職場,跟少他一個人繭居在家靠爸媽的勞保退休金維生,其實也沒有太大的差別吧?說不定整個世界都是假的。整個世界都是一座VR場景,是一場連線遊戲,就連遊戲裡的德樺自己都是假的。──《覺醒遊戲》序章:霧社事件無論是Steam或Origin這類數位發行平台的進步,遊戲中推陳出新的虛擬境界,都提供了玩家們可在遊戲過程體驗現實生活中,不見得學習得到的技能或經驗,甚至日常所無法完成的願望、無法成為的英雄。相對的,亦如其他會成癮的事物那般,遊戲也可能成為有些人與外界隔絕的一種屏障,在放下控制器或鍵盤之後,產生了面對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之間行為錯亂的IRL併發症。在我淺薄的閱讀經驗中,科幻/奇幻類型的小說常可見到主線劇情的世界觀,架構於手遊或網遊之中,例如英國知名作家泰瑞.普萊契(TerryPratchett),於1992年出版的作品《唯有你可拯救人類》(OnlyYouCanSaveMankind),那位12歲的男主角強尼因父母失和、家庭破碎而逃避現實沉迷於電玩世界中。有一天,他發現在遊戲中激烈對戰過許多關的「斯克里維帝國」外星軍團(ScreeWeeEmpire),竟然放棄與他繼續對戰而舉白旗投降!他被導入遊戲之中參與了敵方的求和談判,還被央求要協助遊戲中的外星人重返母星的任務!美國華裔作家陸希未(MarieLu)從2017年起出版的「Warcross」系列作品,也是將故事主線架構於MMORPG遊戲中。十八歲的女主角艾蜜卡是一名有青少年前科紀錄,與巨額債務的社會邊緣人,平日只能在擁有數百萬名網遊玩家的虛擬實境格鬥遊戲Warcross中,充當追捕遊戲中非法投注的玩家們,成為賺取些許賞金度日的獵人。她在陰錯陽差下偵破了一起國際格鬥賽事的漏洞與駭客陰謀後,成為網遊世界中的英雄人物,還被遊戲創造者任命為官方的偵查獵手!讀者們多多少少涉獵過這類電玩遊戲世界觀的作品,但是能夠像《覺醒遊戲》將台灣的政治議題、國族情感、日治時期、戰爭歷史、白色恐怖、鄉民怨懟,或學運與社運風波,融入小說主線MMORPG龐大的世界觀中,仍屬少見。雖然銅像活動起來是滿震撼的,每次踏地也都會讓玩家損血,再加上先總統的正面暴擊也很驚人,但那種ARPG遊戲裡經常存在的、屬於巨大Boss都會有的劣勢,前總統銅像也都具備——譬如動作遲緩,放大招時前搖明顯,加上若是被重攻擊,就會陷入僵直而無法行動等等。所以整體來說,打起來也不是太困難。掌握攻擊與閃躲的節奏之後,先總統銅像就不構成威脅了。──《覺醒遊戲》線索一:野百合美籍華裔小說作家彼得.科萊亞斯(PeterTieryas),在2016年出版的《日本合眾國》(UnitedStatesofJapan),倒是曾將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虛實參雜的歐美歷史,融入他小說中的網遊世界觀。他沿用菲利普.金德里德.狄克(PhilipKindredDick)在《高堡奇人》(TheManintheHighCastle)一書中的偽歷史設定,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與大日本帝國為中心的「軸心國」,打敗了同盟國於二戰中獲勝,也實現了當年納粹「軸心國世界瓜分協商」的野心──因此,在小說中日本與德國瓜分了北美洲,美國與加拿大的西岸也成為日本殖民地,並改稱為「大日本合眾國」。但在四十年後,北美的黑市卻流傳著一款名為「美利堅合眾國」的非法網路遊戲,在遊戲之中要玩家們想像,並模擬出假如二戰時的戰勝國是美國與同盟國,那麼世界是否會變得更美好?日本合眾國官方得知後,派出了審查官石村與特高課秘密員警月野,調查「美利堅合眾國」這款遊戲的幕後真相與黑手,以及被視為亂黨的「喬治.華盛頓黨」!《日本合眾國》稱得上是將戰爭、架空的政治與日本宅文化……玩得非常極致,儘管內容充滿「在美國反日」的幻想情節,卻仍獲得2017年「日本星雲賞」最佳海外長篇小説。而《覺醒遊戲》則是非常貼近這個世代台灣年輕人的思維,書中充滿網路流行語精準地描寫如今的政治氛圍,與某種同仇敵愾的社會現象,從網路酸民到現實生活中的市井小民,不同的族群以迥異的角度詮釋自己對愛台灣、救台灣的想法。當然,男主角德樺也常以四十歲廢宅的心態,去反駁許多自己不以為然的現況,或是對鄉民與酸民的各種言行嗤之以鼻。因此,你可以看到描寫得靈活靈現的台灣宅文化,與網路上虛虛實實的新聞事件,也能從另一個視角讀到男主角滿不在乎的喃喃自語。當你遊走於劇情中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後,更能體會到其實有些人並不是那麼在乎某些社會議題。這本小說也將許多類型作家不太敢觸碰的學運或社運題材,大膽融入遊戲中的多個隱藏關卡,甚至以VR頭盔身歷其境的視野,描述當年頭條新聞中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學運場景。「這是野百合學運的第一天」。中瑞的聲音在耳麥那一端響起,雖然連線速度很穩定,聽起來卻有點濛濛的,像隔著一片搖晃著海洋。湛藍,澄澈,乳白色的泡沫翻滾,在浪裂線來回沖刷。──《覺醒遊戲》線索一:野百合當你讀著幾位主要角色在「□□之戰」遊戲中,攻略台灣不同時期各種重大的歷史、政治與社會動盪的關卡時,有些甚至是你曾經見證過的新聞事件,還百感交集回味著年少時那些熱血彭湃的光輝歲月……那麼,你已經逐漸步入作者所精心編織的詭計之中了。《覺醒遊戲》看似帶領著讀者以玩遊戲的邏輯,回顧台灣歷史上許多令人悲痛的來時路,從破解國與國之間的政治操作,寫到國族認同、平民主義、意識形態,不同思維的社會現象,甚至是竊取電子資訊與竄改網路遊戲,進行滲透洗腦的國安危機話題……但是,這些看似接地氣的劇情鋪陳,真的是作者想要告訴你的故事核心嗎?還是暗潮洶湧前一群群的紅鯡魚(RedHerring)?隨著作者精心堆砌的情節走下去,你將會經歷他所要帶給讀者那一場場覺醒前,虛擬與現實混淆的崩裂感!如果你喜歡麥特.羅夫(MattRuff)常讓小說中既定的邏輯,與費心建構的世界觀瞬間崩壞的快感,以及那種天馬行空永遠猜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的劇情,還一次次彷彿被作者開天眼反轉、又翻轉的驚異情節。那麼,你肯定也會喜歡祁立峰老師的《覺醒遊戲》。因為,需要覺醒的,或許是小說之外的我們!本文作者提子墨作家、書評人與翻譯,「英國犯罪作家協會」、「加拿大犯罪作家協會」與「台灣犯罪作家聯會」作者會員;第四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決選。曾任:「博客來偵探社」選書人、紐約《世界周刊》、東森「鍵盤大檸檬」與OKAPI簽約專欄作家。2018年以旅情小說《幸福到站,叫醒我》,榮獲TiBE遴選為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台灣主題館參展小說之一,小說作品亦獲美國「舊金山市立圖書館」典藏入館近六十冊。臉書/推特/微博/IG:提子墨
+ More
AI vs. HM:人工智慧與人性道德的掙扎交戰——提子墨評《瞬間正義》
2012月2月26日,美國佛羅里達州某社區的一名巡警,見到剛購物完走出超商的非裔男子特雷翁.馬丁(TrevonMartin)後,先入為主認為對方看上去形跡可疑,便打了電話通報警局支援,自己也上前去盤問了馬丁,隨後雙方卻因故發生爭執與扭打。當警方趕到現場後,馬丁早已中彈身亡。2014年8月9日,密蘇里州的弗格森市,一名年僅十八歲的非裔青年麥克.布朗(MichaelBrownJr.),亦是在被警察攔下來搜查時,就原因不明被該員警擊斃身亡!《瞬間正義》游善鈞著2020年8月23日,威斯康辛州的基諾沙市,二十九歲的非裔男子雅布各.布萊克(JacobBlake),正要進入自己的汽車駕駛座時,卻被警員從背後開了七槍而倒地。當時,三名年幼的兒女也正坐在車上目睹全程,布萊克因槍傷造成腰部以下半癱,甚至可能導致永久性癱瘓。多年來,美國警方因用槍時機而誤殺無辜者的事件頻傳,再加上同年喬治.佛洛伊德(GeorgePerryFloyd)被四名警員暴力致死的事件。警察歧視與不合理執法的抗議聲浪日益高漲,引起全美五十個州一波一波的遊行抗議。儘管,目前全球已有至少十四個國家的執法單位,規定出勤警察必須配備穿戴式的「警用密錄器」(PoliceBodyCamera),作為現場蒐證、執法公平性評估,以及警察被投訴時的視訊依據。這些國家在全面實施後提出報告,警用密錄器除了有抑止意圖犯罪與安定民心的效果,在城區的犯罪率亦有明顯趨緩。不過,卻始終無法徹底解決警察誤殺市民,與執法過當所造成的傷亡事件。游善鈞的最新科幻推理小說《瞬間正義》,適時迎上這個全球正在關注的重大議題,並挑戰警察用槍時機與不合理執法的解決途徑,也就是以人工智慧來防範執法者槍火意外的機制!這一部小說大膽發想出將人類的感官訊息,傳導至腦中的微型人工智慧晶片上,再透過中央系統的管控構成一道「保險」,來防範各種擦槍走火的意外事件。故事背景設定於近未來的台灣,市警局的少數員警在實驗保密的約定下,大腦被植入了晶片,而所用的配槍也加裝了生物鎖。那一塊微型晶片在員警的腦中,蒐集對方的視覺、聽覺、觸覺與周遭各種資訊,適時傳達至中央端的Finocchio分析與評估任務處境。而所有被植入晶片的員警之間,亦能透過系統相互「共感」連結,由Finocchio交叉分析出環境資料做出最佳用槍時機,那一套實驗性的AI系統被稱為「瞬間正義」!人體儼然成為某種執法武器,而人工智慧卻成為管控人體武器的保險鎖。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生前並不贊同人工智慧過度發展。他認為人類的科技將持續進步,人工智慧也會在半導體與軟硬體日新月異的發展下,在知識學習與訊息吸收的速度上,超越人腦可以達到與容納的境界。人工智慧的進程,也將短於人腦歷經千百年來的進化與開化過程,並且極有可能繁衍出自我改造與創造的能力,將可能帶來人類最終被自己創造的人工智慧滅絕的惡果。許多正在研發人工智慧的科技業者卻樂觀其成,他們認為目前的研究方向,電腦端並不可能有異變或意識甦醒的可能性,在許多方面更不會超越真實的人性,諸如:創意、審美觀、同理心或憐憫之心。當然,也有人天真地認為,萬一AI機器人真有任何叛變或脫序行為,只要關掉電源或拔掉插頭就可除掉它們了呀!殊不知,現在許多人工智慧的裝置中,早已具備太陽能自動充電功能,並不見得需要插頭或歸定位充電了。《瞬間正義》在人工智慧的題材上,也探討了樂觀派與悲觀派兩個方向的面向。對科偵中心「瞬間正義」的發明者蕭苡麟博士而言,她對自己鑽研神經科學和分子細胞生物學,所發明出的人工智慧晶片與系統深信不已,甚至對Finocchio所做出的判斷,諸如:瞄準對象的選擇、射擊部位的選擇、扣下扳機時機的選擇……以及根據環境資料所推估的槍擊後果假設,也樂觀得全然信任。而媒體記者與受害者家屬,則屬於悲觀的對立面,他們認為執法者對人類的生殺大權,日後將可能取決於由人工智慧來決定,當然深感恐懼與不可思議。記者們更認為,萬一「瞬間正義」的計畫在警界全面實施後,那麼警方日後將可能把一切的槍擊誤殺或謀殺,甩鍋給是聽命於人工智慧的假想推斷!而這兩種面向的衝突,也在其後幾名被植入晶片的員警,接二連三發生誤擊無辜者,與「被自殺」的謎團疑雲中,徹底令人反思人工智慧真能取代人類,斷下攸關人命的射擊或停止的命令嗎?就個體而言,每一位被植入晶片的警察們,內心也必須面臨兩種感知與思維的煎熬,一種是「人工智慧」(AI/ArtificialIntelligence),另一種則是自身的「人性道德」(HM/HumanMorality),它們看似分屬於兩道平行線上的感官控制,卻能夠在腦中交錯纏繞出矛盾與不確定的自我!誠如男主角薛博澤提及──「難道知道不是『自己』,而是『系統』讓自己開的槍以後,那份殺了人的感覺就會不一樣嗎?」普羅大眾可能粗淺地認為,在前線打仗的戰士或維護治安的警察們,他們所槍殺的都是十惡不赦的「敵人」或「壞人」,完全不需考慮任何人性道德或罪惡感吧?其實,除了自身遭受他人暴行或侵害時,會導致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當自己也成為某種形態的「加害者」時,無論是以殺害他人或屠宰動物為業的工作者,也常會導致相對的創傷後壓力!那些在戰場上為國爭光、衝鋒陷陣,而開火殺死或炸死敵人的士兵們;那些在刑場上,為伸張法律而執行槍決死刑犯的法警們;那些追捕通緝犯或重大槍擊要犯時,需開槍火拚的武裝警察們;就算是從事屠宰動物為業的屠宰場員工,都可能因為自身結束了某些生命,而引發揮之不去的「加害者創傷壓力症候群」(PITS)。當所有的殺戮或槍擊事件結束後,在他們平靜的內心仍會受到人性與道德的煎熬,無論他們所殺害的是敵人或壞人,那一條生命背後的成長歷程、妻小兒女或高堂父母,也會在他們內心如墨漬般漸漸暈染開來……《瞬間正義》是一部以人工智慧為主軸的科幻推理小說,卻促使我們深思在完美光鮮的前沿科技表象下,那一波波暗潮洶湧的AI危機,劇情也不斷在人工智慧與人性道德之間切換,觸及著不同層面的人心與自我省思。當你闔上這一本小說時,腦中或許仍會浮起女主角蕭苡麟,在記者會上驕傲地說著,那一番關於上帝與骰子的話語。讀完之後,你應該也能看到霍金坐在輪椅上的身影,歪著頭帶著微笑看著蕭苡麟,淡淡地說道──「愛因斯坦錯了!他曾經說過『上帝不擲骰子』。在我們對黑洞的研究中顯示,上帝不光是會擲骰子,有時候祂還把我們搞得暈頭轉向,因為祂會將它們擲到了看不見的地方。」Einsteinwaswrongwhenhesaid"Goddoesnotplaydice".Considerationofblackholessuggests,notonlythatGoddoesplaydice,butthatHesometimesconfusesusbythrowingthemwheretheycan'tbeseen.本文作者提子墨作家、書評人與翻譯,台灣首位擁有「英國犯罪作家協會」與「加拿大犯罪作家協會」雙重會員之作者。第四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決選、「博客來偵探社」選書人、OKAPI簽約專欄作家。2018年以旅情小說《幸福到站,叫醒我》,榮獲TiBE遴選為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台灣主題館參展小說之一,小說作品亦獲美國「舊金山市立圖書館」典藏入館近六十冊。臉書/推特/微博/IG:提子墨
+ More
【書評】融合台灣宮廟文化與玄幻元素的冷硬派 — 提子墨評《乩童警探》
提到《乩童警探》,不得不提到書中的靈魂人物—羅蟄,他十七歲前是神明代言人,十七歲後報考警校,成為刑警界的魯蛇。喜歡冷硬派小說的讀者,不難從《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端倪到充滿針砭世態的寫實主義敘事,以及許多冷硬派小說的經典元素。本文邀請作家、書評人提子墨老師,為讀者回顧歷史上經典冷硬派小說與導讀本書。我在閱讀張國立老師的前作《炒飯狙擊手》時,就非常讚賞他能將推理小說的布局以台灣作為起始,一路隨著劇情鋪陳跨越到一萬公里之外的羅馬,令讀者在閱讀時除了感受到歐洲的異國風情,彷彿也看見了許多東方與西方所撞擊出的火花!在得知他的前作成功售出荷蘭版權後,我早已敲著碗期待他的新作上市!心中還思索著,這一次國立老師又會挖出哪些題材讓它們互相「撞擊」?可能是我「心想事成」的念力夠強大,竟然有幸在他的新作《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上市前收到書稿!就在花了四、五天閱讀完那一份書稿後,闔上電子書閱讀器的那一剎那,我露出了心滿意足的佩服笑容!光是看到編輯對本書的介紹:「羅蟄,驚蟄的蟄。十七歲前是神明代言人,十七歲後報考警校,成為刑警界的魯蛇」,就足以令讀者眼球發亮想要一探究竟,甚至開始疑惑這到底會是一部奇幻小說?或是警探推理小說?《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張國立著喜歡冷硬派小說的讀者,不難從《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端倪到充滿針砭世態的寫實主義敘事,以及許多冷硬派小說的經典元素──外冷內熱的警探、亦邪亦正的豔婦、桀驁不馴的妙齡女子、後知後覺的警局長官、道貌岸然的性侵加害者、疑團莫釋的滅門血案,以及性、金錢、謊言與局中局。國立老師在寫實主義與冷硬派之中,巧妙地融入台灣特有的宮廟文化與玄幻色彩,在多次回溯少年羅蟄成為溫府千歲乩身的始末,或最終卸下乩童之職回歸社會,以及那些不時出現在夢境中的奇幻景象,都隱藏著他性格上的轉變與手足之間反目成仇的真相,還有人生中那些對過去與未來,所無法自我省思與參透的寓意。小說中許多看似平常的人際關係,在底層也暗藏著千絲萬縷的複雜情緒,無論是乩童與神明、兄長與弟弟、繼父與繼女、女兒與母親、母親與第三者、警探與倖存者、死刑犯與嫌疑人……每一個人都有著無法說出的怨懟、仰慕或祕密。那些沉潛於主線與支線底下的角色情緒,對應上滅門血案主軸中,一幕幕令人宛若置身於真實社會新聞,與槍決過程的冷硬派場面,更增添了些許身不由己的淡淡憂傷,也如暗流般緩緩匯流,將劇情推至最高潮。冷硬派小說(Hard-boiled)崛起於二○年代末期,通常是連載於美國廉價雜誌(thePulps)上的短篇偵探連作,它在三○年代逐漸嶄露頭角,直到五○年代起更成為偵探小說的主流類型之一!那麼到底又是怎麼樣的時代背景,醞釀出如此冷冽與硬漢的小說文體?其實一九二○年至一九三三年為美國禁酒令時期,全國上下禁止釀造、運輸或銷售含酒精飲料,肇因此前酗酒、家暴和在酒館打群架的亂象層出不窮,而引起許多宗教衛道人士的不滿。美國政府在眾多團體的施壓下,進而祭出酒精禁令的法律條文,企圖藉此改善當時社會的暴戾風氣。在長達十三年又十個月,無酒精、反暴力與改造問題社會的氛圍下,美國廉價雜誌的連載中,也有一種小說類型悄悄異軍突起,滿足著許多血氣方剛的男性讀者們,內心底層那一股正義感、英雄感與對抗黑社會勢力的使命感!那一種類型的偵探犯罪小說被稱為冷硬派小說,而男主角通常會被設定為孤僻冷傲、智勇雙全、出生入死的狠角色,這類型的人設後來也通稱為「冷硬派偵探」(Hard-boiledDetective)!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冷硬派小說,為卡羅爾.約翰.戴利(CarrollJohnDaly)刊登於一九二二年十二月號《黑面具》(BlackMask)雜誌上的短篇小說〈假冒伯頓.康布斯〉(TheFalseBurtonCombs)。該小說是以當時經典的第一人稱敘事探案,男主角是一名業餘私家偵探,接受了某位男子的委託必須化名為伯頓.康布斯,造訪位於麻州近海的南塔克特島。這位性格冷峻的漢子,在島上以假冒的身分周旋於外表雞皮鶴髮的邪惡老婦,與另一名蛇蠍美女之間,他的到來也伴隨著一起起冷血的謀殺案接連發生……戴利筆下陰晦懸疑的探案風格,霎時令許多廉價雜誌的讀者雙眼為之一亮,尤其是男主角特立獨行的鐵漢性格,也滿足了禁酒令時期男性讀者內心波濤洶湧的英雄氣概!如果戴利是美國冷硬派小說的先行者,那麼達許.漢密特(DashiellHammett)就是終其一生將之發揚光大的冷硬派實踐者。一九二三年,漢密特的短篇小說也開始被《黑面具》雜誌錄用,並於十月號開始連續發表了數篇「大陸偵探社」(TheContinentalOp)系列的短篇小說,他毫不諱言自己是戴利小說風格的追隨者,在往後的三十年內,漢密特所撰寫過的幾個系列小說與短篇集中,至少出現過四位冷硬派的男主角,除了「大陸偵探社」系列中,周旋於金錢、美女與黑社會之間中年發福的無名偵探,還有《馬爾他之鷹》(TheMalteseFalcon)中經典款的冷硬派私家偵探山姆.史培德(SamSpade)、《玻璃鑰匙》(TheGlassKey)中賭性堅強且花天酒地的奈德.波孟特(NedBeaumont),與漢密特最後一部小說《瘦人》(TheThinMan),鐵漢嬌娃探案夫妻檔的尼克和諾拉.查爾斯(Nick&NoraCharles)!雖然,漢密特的小說寫作生涯因政治理想而中斷,出版品的數量也遠不如同期作家充沛,卻曾引領冷硬派偵探小說進入百花齊放的年代,他所創作的多部小說與探案主角,至今仍是許多冷硬派愛好者所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他的作品緊湊、懸疑與冷冽的風格,也啟發了後進作家雷蒙.錢德勒(RaymondChandler)。錢德勒同樣也是發跡於《黑面具》雜誌,在一九三三年以短篇小說〈勒索者不開槍〉(BlackmailersDon'tShoot)出道,他的偵探小說雖然也偏向冷硬派風格,但是行文風格上卻饒富趣味,常以獨特的文字功力借物借景,來形容某個物體、情境或場景,令他的小說閱讀起來非常生動且充滿了想像空間,也因此被冠以「錢德勒式」文風。他筆下最知名的私家偵探角色當屬菲力普.馬羅(PhilipMarlowe)!馬羅是一名外表高大健壯的私家偵探,每次赴約見客戶時絕對西裝筆挺、瀟灑體面,展現自己身為偵探的專業形象。錢德勒在馬羅冷硬派偵探的設定下,也賦予了他不隨波逐流的執拗性格,他原本是洛杉磯檢調單位的調查員,卻因叛逆與不服從而丟了飯碗,進而成為一名接案的私家偵探,並擅長在附庸風雅的交際圈探得內線消息。錢德勒的小說多次被搬上螢光幕與大銀幕,無論是一九四八年由傑拉德.莫爾(GeraldMohr)所主演的電視劇《菲力普.馬羅的冒險》(TheAdventuresofPhilipMarlowe),或一九八三年由鮑爾斯.布思(PowersBoothe)掛帥的HBO影集《私家偵探菲力普.馬羅》(PhilipMarlowe,PrivateEye),都曾滿足大批熱愛「錢德勒式」冷硬派偵探的男性讀者,也令許多女性觀眾認識了那位風流倜儻的偵探馬羅!《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中的羅蟄,因為年少時異於常人的神職,以及某種原因回歸普羅大眾,投考警校成為了一名刑警。但是,在他內心所隱隱作痛的那份內疚,也造就了他成為表面上對長官鞠躬哈腰,隱藏真實自我的羅蟄。他對外人的內斂與冷漠,與前述六位美國冷硬派小說的探案男主角,其實有著非常相似的特質──他們都是心中有故事的冷峻男子!這一部充滿台灣宮廟文化與特殊起乩場面,又帶著點玄幻色彩的探案題材,再次成功地以乩童與冷硬派警探,撞擊出無與倫比的精采火花,也確信這將會是歐美讀者非常有興趣的另類警探小說,甚至可以預期亞洲讀者會有極高的意願,期待觀賞到羅蟄警探賣出影視IP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本文作者|提子墨作家、書評人與翻譯,台灣首位擁有「英國犯罪作家協會」與「加拿大犯罪作家協會」雙重會員之作者。第四屆「金車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決選、「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博客來偵探社」選書人、ETtoday與OKAPI簽約專欄作家。2018年以旅情小說《幸福到站,叫醒我》,榮獲TiBE遴選為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台灣主題館參展小說之一,小說作品亦獲美國「舊金山市立圖書館」典藏入館近六十冊。臉書/推特/微博/IG:提子墨
+ More
客服時間:週一 ~ 週五10:00 - 18:00(國定假日除外)
客服電話:02-6633-3529
客服信箱:mf.service@mirrorfiction.com
© 2025 鏡文學 Mirror Fic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鏡文學 App
好故事從這裡開始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