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是標配,還是選配?──海德薇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母愛是標配,還是選配?──海德薇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我長大以後,絕不要像我媽一樣!」不知多少人曾在心中吶喊,老實說,我也是其中一個。並非我本人有什麼可歌可泣可分享的慘痛受虐回憶,而是平心論述,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擁有不愉快的童年經驗,也許是調皮搗蛋挨揍,也許是成績太差被責罵,甚或根本不明白錯在哪裡,就淪為大人的出氣筒。這些難以忘懷的過往伴隨我們長大,所謂童年創傷。然後我們暗自下定決心,將來絕對絕對要做一個和顏悅色、跟小孩講道理的很棒的大人。《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四絃 著出版日期:2021/4/30然而多年後,我們長大成人,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孕育出血脈傳承,才發現母職之路坎坷顛簸,光是孕期就異常折騰,孕吐、水腫,抽血也抽了好幾管,還得時時刻刻提心吊膽,擔憂腹中胎兒體重不夠,或是健康檢測沒能通過。生產則是徘徊鬼門關邊緣的另一道關卡,雖說醫療技術比起從前進步許多,但我還是有個朋友,羊水栓塞,兒子的生辰與她的冥誕同日。無論千古傳誦的歌謠,抑或俯拾即是的新聞,都將母愛視為女人的標準配備,母愛被定義為犧牲奉獻的語詞。孩子呱呱落地,一輩子的纏鬥才剛要開始。擠奶餵奶、換尿片、哄睡覺、擠奶餵奶、換尿片、哄睡覺……每三小時輪迴一次,外人看來母愛充滿的和諧畫面,親自體驗卻是化身為掛滿贅肉的哺乳母體,一邊排出惡露,一邊分泌乳汁,那種身不由己,仿如行屍走肉。且這份天職不分平日假日,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難怪很多女人說,懷孕的時候希望趕快把孩子生下來,生出來以後又恨不得把孩子塞回去。每個小孩出生都自帶天生氣質,遇到那種才滿月就睡過夜,堪稱來報恩的,母子還能相安無事;若碰上本書中描繪的難帶磨娘精,夜夜啼哭,那可就煎熬了。長期睡眠不足造成的精神折磨,不是監獄裡刑求犯人的招式嗎?真的會令人身心崩潰。社會新聞不乏拖著稚子輕生的案例,《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中的年輕母親,也深受產後憂鬱之苦,且併發了思覺失調問題。勉強度過學齡前期,接下來,還有無法溝通的半獸人時期,再隔幾年,則進化為明明聽得懂,卻故意和你對著幹的叛逆青少年時期……,身為母親,必然都有被怒氣沖昏了頭的經驗,有時我們望著那張神似自己的臉蛋,看到的不是純真童顏,而是張牙舞爪、橫眉豎目,耐性被磨損耗盡,心中愛意蕩然無存,只想狠狠教訓他一番,撥亂反正。等到失手打了小孩,才猛然驚覺自己竟在不知不覺中複製了上一代的體罰行為,並深陷自責悔恨。我們不禁思索:女人,不是天生就擁有母愛嗎?女人一旦成為母親,同時也被剝奪了姓名,從某小姐,變成某某媽媽。兼具兩種身分,既是母親也是女兒,那麼,為什麼仍無法擺脫童年陰影,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好媽媽呢?難道暴虐的特質鑲嵌在基因之中?研究報告指出,心理專家表示,小嬰兒的生理需求若沒能立即被滿足,則難以和照顧者形成安全的依附關係,當他們長大成人,會欠缺照顧他人的能力,且有較高機率以激烈手段爭取伴侶注意,在為人父母後,也可能在孩子哭泣時沒來由的焦慮和生氣。四絃是我的作家朋友中,最為冷靜淡定的一個,她對於人性有著細膩深刻的觀察,角色心境揣摩到位,是我心目中與世無爭的佛系作家,猶如宇宙的旁觀者。「母性,是女人違背了人性,是母親捨棄了自己的慾望和恐懼,來愛一個除了自己以外的生命。」四絃以敏銳的覺察和犀利的筆鋒寫下《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直指華人在傳統家庭觀念的禁錮下,不敢碰觸的議題,貼近社會現實,探討母女關係的核心價值,並直言不諱:「母愛的極致不是犧牲與付出,是掠奪與控制。」《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分為四部,講述的其實是五個女人的故事,涉及範圍很廣,有性侵、約會強暴、未婚懷孕、同儕霸凌、重男輕女以及高風險家庭等問題,卻又能在故事末尾梳攏重心,聚焦於母女關係。本作中有控制欲強烈宛如恐怖情人的母親,也有痛恨孩子拖累自己的落跑母親,杏芬、小雯、佳嘉、郁涵、芯妮,她們在困頓的母女關係中掙扎,讀來精彩萬分,作者四絃巧妙地以第一人稱自敘,編織出峰迴路轉的劇情,由隱形的線串起主角們的悲劇人生,令人絞盡腦汁也猜不透,直到最後一章才真相大白。唏噓的是,命運會被繼承,故事中的角色們也難逃命定。過往接觸靈性療癒,讓我驚訝於童年創傷的普及。在我那個年代(我的年齡大概介於書中的小雯和杏芬之間),父母汲汲營營於賺錢養家,打罵教養是家常便飯,以至於聽聞朋友提及親子關係,動輒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細數孩提時如何被各種不堪字句咒罵,如何被白眼和惡劣態度羞辱,如何被熱辣辣的巴掌打去了信任和自尊。被遺棄、被忽略、被壓迫,是許多朋友的共同感受。「我們是母親的受害者,從一個受傷的孩子變成千瘡百孔的大人。」四絃如是說,說得真對。然而,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都在成為父母以後,才慢慢學習適應新的身分,練習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不是嗎?我相信,所有成年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孩子,我們面對並承認童年創傷,並不是為了怪罪父母,而是真誠面對、接納自我,擁抱真實感受,找回更完整的自己,從而建立同理心,突破惡性循環。誠摯推薦四絃的新書《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四絃以這本著作提醒你我,正視不健康的母女關係,女人讀來心有戚戚,男人也該一睹為快,希望這個故事能幫助更多人,透過後天學習,築構理想的家庭關係。祝福各位。本文作者海德薇「海德薇」的筆名取材自哈利波特的貓頭鷹Hedwig,作者曾榮獲時報小說賞、POPO華文小說大賞、兩岸青年網路原創小說獎以及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等獎項。出版有《山神》、《我的虎爺好朋友》、《消逝月河之歌》、《AURORA7光之繼承者:希望之子》等八本實體小說與數本傳記,其他短篇作品散見於《皇冠》、《印刻》等雜誌。系列作《禁獵童話》更登上文化部IP改編推薦書單,受邀前往釜山電影節推廣。海德薇同時具有靈療師資格,不揮灑魔杖時則搖筆桿。海德薇希望能成為魔法的信使,以故事為世界帶來魔幻力量。

+ More
用鬼降溫正當時——命理師簡少年評韓賓《溫室效陰》

用鬼降溫正當時——命理師簡少年評韓賓《溫室效陰》

最近看了一個蠻有趣的小說,叫做《溫室效陰》我本身就是一個腦洞很開的人,對於世界上各種的可能性每天都有超多的想像,沒想到這個作者也是一樣的,他竟然想得出,透過鬼的陰氣,來幫人類生活降溫的想法,這個真的是太屌了。因為一般人寫鬼,可能都是往驚悚,懸疑的方向去寫,沒想到有一個這麼幽默且有趣的寫法,而且還完美的符合時事。《溫室效陰》韓賓/著最近雖然還沒夏天,但天氣已經熱炸了,我本身是不喜歡吹冷氣的人,但不吹很熱,吹了很冷,而且吹了又會有點太乾,睡覺時又怕太冷感冒,真的是很困難,我最後都索性不吹,來個心靜自然涼。但試想今天如果有一個可以自動調控的智能溫度冷氣珠,可以根據你的需求完全量身打造,還不會有受風的問題,那真的是造福全人類啊!!再來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描寫主角從一個為了體質所苦的年輕人,慢慢的轉換到能夠把自己的陰影,轉換成一個正向的生意,再發展成一個認同。其實我覺得大家應該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對於自己不喜歡的地方,可能不是靈異體質,有的人覺得腿太短,臉太圓,聲音太甜等等的,青少年時期,可能因為這樣的天生狀態耿耿於懷,甚至到被人霸凌,進而心裡有了陰影,影響著成年後的自己,但如果能夠像主角一樣,化劣勢為優勢,那這樣得到自己幸福的概率就更高了。▲《溫室效陰》作者韓賓以獨特的幽默感描繪人鬼關係。(圖/鏡文學)迷信最可怕的不是真假,而是善不善良而故事中,主角也因著這個特別的體質和想法,開始延展出了一連串的故事,這些支線故事讓主角踏入了一個自己前往未有的世界,然後開始跟靈異的規則,以及宗教信仰等等,有了另一個視角的解釋,也隨著他陷入的越深,開始跟周遭人產生了很強的情感連結,透過這些人,也讓主角更多的認識自己的這份特別,可能是一份上天給的禮物。故事裡面結合了很多時事,包含我們很常見的道士民俗儀式,奇妙的迷信宗教,還有來自日本的陰陽師,在裡面都有不小的篇章描述作者的觀察和想法,透過主角這樣一個特殊體質又特殊想法的年輕人,把整個故事都演繹出來。我對於道士民俗的故事有非常深的感觸,其實民間有很多婆婆媽媽遇到事情的時候,都會將民俗文化的方法作為第一首選,但我總是不斷的跟我的道友們分享,能在現實世界解決的事情,就不應該在玄學解決,因為玄學做法的背後,那個代價往往是你無法預料,同時間無法後悔的,在這種摸不到,也看不到的狀況下,一但失控了,所受到的傷害跟問題都是大家無法想像的。故事中的主角雖然看得見,也能打交道,但還是在其中失控時深受其害,所以我們一般人千萬不可以小看。再延伸到新興宗教這段,也是一個對於迷信這件事很深研究的一段內容,其他剛開始看的時候,會覺得這個到底是真是假,到底是科學詐騙,還是真有奇人,隨著故事的演進,慢慢揭開這個宗教的神秘面紗,才發現,最可怕的不是他是真是假,而是善不善良,一個不善良的靈能力者,可能比一個詐騙的麻瓜還要可怕。這也讓我想到,在我們學習面相的時候,有一個高段的相法是眼神,那時師傅特別教了我們一個篇章,是關於如何透過眼神分辨對方是不是靈能力者,那時師傅耳提面命的說,如果遇到靈能力者,記得先退避三舍,如果他的眼神又是屬於邪惡的眼神,那一定要拔腿就跑,因為你不知道你自己玩不玩得過他。隨著在江湖上走跳時間長了,其中也遇到了幾位這樣的人,但沒想到這樣人的追隨者還不少,用了各種邪法來滿足信徒各種慾望,其中養小鬼等等當然是不在話下,我聽聞中間的故事都覺得不可思議,這樣令人膽戰心驚的邪師,竟然還有如此多的人趨之若鶩,果然人類的慾望是無窮盡的,能實現自己的慾望,再恐怖又如何呢?人生生死死,都還是那個死樣子其中書裡面我最喜歡的篇章,是關於陰陽兩界的描寫,因為沒有人親眼看過陰界的樣式,所以我總是會好奇,陰界的樣子真的是跟古代書上寫的一樣嗎?難道沒有更多的可能性嗎?作者也描寫陰界的時候,加了非常多人性化的內容,原本冷冰冰的陰曹地府,開始變得很有溫度,無論是孤魂野鬼之間的小打小鬧,還是陰差之間的彼此調侃,都讓人覺得,其實陰界也跟人界沒有什麼不同,人生生死死,都還是那個死人樣子。對於陰差梯次的描寫也是很有趣的,以前書上常常說這些英雄最後化為天宮或地府使者,那在現代,難道就沒有新的陰差會出現嗎?陰差的樣式難道也只有那些嗎?作者把陰差做成了一個功能導向的職業,主管們也有對應的接班煩惱,像職場一樣的管理安排,對於接班人不出現的無奈,工時太長責任制的抱怨,這一些的描寫都是溫暖且可愛的,為大家對於陰曹地府創造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許有一天,如果到了地府,應該也不是這麼可怕的嘛?▲豐富的劇場及影像經驗,使韓賓筆下的世界觀更趨多元。(圖/韓賓提供)人生悲歡離合都是大道的循環作者在故事的後段有寫到關於主角的一段感情戲,這段感情戲將整個主角的年齡跟人物性格整個立體起來,原本感覺起來只是一個看得到鬼的年輕人,到了這段時,作者特別將女主角的際遇,以及主角的能力連結了起來,而主角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透過對於女主角安危的擔憂,開始發現自己正處在一個危險的邊緣,不單單是自己以為的有趣鬼生意而已,而是參與了一個巨大的陰謀,同時自己在裡面也越陷越深,對於世界的責任感也越來越強,整個主角的血肉都出來了。這一段故事的過程我也很有感觸,身為一個命理師,從剛學會時對於未知的興奮,再隨著經驗多了,看了人生許多悲歡離合,越來越覺得人被欲望控制,其實需要的不多,再到自己有了家庭孩子,開始切身的思考家人的命運,中間又必然牽扯了很多無常,慢慢地年紀大了,也有一些客人跟家人逝去,就更覺得其實一切都是大道的循環,能平安知足,就是種幸福。而當自己越有能力的時候,就越發掙扎,面前的這個問題到底要不要幫,該不該幫,自己在這裡又是否該牽扯的這麼深入,這都是每天自己在天人交戰的常態。幫錯了人,可以害了這個世界,幫太多,又會不會公親變事主。曾經我也十分掙扎,搖擺不定,但後來我想通了,既然我們會相會,一定是冥冥之中有所安排,所以如果一切都有原因,那不如我們一起來讓這個相會變得美好。故事的結尾時,作者也特別的安排了一個令人暖心的翻轉橋段,隨著主角心境上的起伏轉變,看完了這個故事,從一開始的創意十足,中間的懸疑緊張,再到了結尾時的成熟暖心,這個故事可以說是適合給任何一位,在生活中迷惘的朋友,可以與主角一同走過這個精采萬分的陰陽生活,也讓自己從第三者角度,省思自己得人生,如何才是一個人真正該有的樣子,人鬼之間的關係,也反射出其實妳我沒有什麼不同,自己都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過好自己的人生。本文作者簡少年老師自小就展現對玄學命理的高度天份,師從各家大師學習紫微斗數、瀟湘面相、東霖姓名學、風水,在20歲並拜入台灣著名紫微斗數占驗派門下進修紫微命理,成為實戰派命理師,經過十多年幫無數人服務解惑,已成為兩岸三地各大企業主爭相邀請的命理大師,他擅長運用命理工具來協助每一位朋友跟夥伴從分析現況開始,經由了解運勢方向,到作出最有利的決定,成功幫助無數客戶朋友度過愛情,工作以及人生的難關。

+ More
母愛有陰晴圓缺,望周知──吳曉樂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母愛有陰晴圓缺,望周知──吳曉樂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直到第三十六頁,由丈夫口中吐出主角的名字杏芬,我才暫時從故事裡的「我」掙脫出,爭取到喝茶喘氣的餘裕。太驚人了,第一人稱單數果然最是魔幻,尤其是從一肚子壞心眼的人物發動,就彷彿是附魂在別人的身體上,目睹一切,卻又倖免於難。讀小說,有時就圖這酣暢痛快。四絃是近年內我看過最慎重看待「母愛」二字的作家,因為慎重,才可以挑出過往世俗母愛文本裡充斥的自欺、破綻與前後矛盾。《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四絃 著出版日期:2021/4/30       大學修習了一門社工系開設、關乎家庭的課程,教授屢屢提醒我們在家庭關係裡「定性」的重要,因我們常藉由名詞來赦免、縱容某些人的責任,而讓表面上的加害者,實為結構上的弱者承受全數罪責,藉此捉小放大,也為悲劇背後的偌大結構擦脂抹粉。循此觀點,切入《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第一部〈授乳〉,應能觀察出「妯娌不合」之外的端倪。     敘事者杏芬婚後,她遷入夫家,屋簷下有需人看照的公公,慣於為老家背書的長子,備受母親溺愛的次子,偏心且重男輕女的婆婆。背景一字陳列,隱約可窺底下浮現出一把手槍的輪廓,你心有預感,大事不妙。很快地,次子之妻芯妮腹中胎兒性別揭曉,是婆婆夢寐以求的金孫,杏芬受命腆著肚子伺候芯妮。日後,杏芬生產,她與誕下的二女兒備受婆婆冷落,打從病房等級、補湯來源至月子天數,無一不是明目張膽告知杏芬「她跟她的女兒是次級品」。一連串的奚落、嘲諷和差別待遇,讀者都彷彿目睹了子彈一發,緊接著一發填入彈巢的膛室,危險等級正在攀升,過程中,不是沒有誰試著介入、減緩張力,然而杏芬早已深陷歇斯底里,她一路接受到的善意過於稀薄,人生早已淪成修羅場。      四絃非常善於創造故事衝突,觀眾無止盡地為人物的命運提心吊膽,每翻一頁你都能清楚感受到杏芬又被逼往絕境一步。她每個身分的價值被壓榨至一滴不剩,做妻子的,做媳婦的,做母親的……甚至辛苦擠出的乳水都被婆婆擅自挪用為金孫的營養補充,當槍聲響起,厄運降臨,你回頭審視若干情節,發現每一步驟環環相扣,緊湊周密得彷彿是天註定。杏芬有罪,誰又能侈談自己無辜?弔詭的是,這一家人倒也說不上有誰多邪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必要仔仔細細地看進結構,因結構會借力使力,借刀殺人。杏芬是把被借的刀。沒收了一把,還會有第二把,處決了杏芬,也會有第二個杏芬,只要我們不揪出那隻無形的手,血是流不完的。況且,杏芬還告訴了你,她從來不想步上母親後塵,她極想做個好媽媽。杏芬不只是杏芬。     〈女孩與陰道〉,四絃描繪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女孩失樂園,兩位要角林郁涵跟徐小雯於條件上是雲泥之別,容貌姣好又知書達禮的林郁涵佔盡人情義理的無限便宜,所有人都愛她,而貌不驚人、出身貧戶的徐小雯只能看人臉色。讓她們產生交集的是「性」,徐小雯無意間撞見林郁涵被家教老師給「誘姦」,易言之,她意識到這位同學有了「性」的麻煩,然而,她亦自身難保,先是被文具店老闆給侵犯?後來找她做愛的男同學,以各種形式賤斥她的肉身。四絃既寫出了,不問美醜,妳,身為女子,一輩子,都無可避免要遇上幾次「性」的麻煩;另一方面,她又顧及了,林郁涵的哀愁跟徐小雯的哀愁,終究是有那麼一點不同,畢竟,身為「第二性」,每個人,被形塑為女人的經過——自然也是有別。這兩項看似有些矛盾的認知,在四絃筆下交織得恰如其分,她賦予了徐小雯生命,也沒有藐視林郁涵的靈魂。兩名女子連自己被奪走了什麼都無從辨識,有些傷害是內在的核爆,當下沒事,一段時日才從裡而外地翻開潰爛,你深諳局外人並不無辜,但也分說不清罪咎為何,再一次地,你感應到故事底下的脈動:人物所身處的社會讓人相互殘殺得理所當然。       第三部〈高塔上的公主〉不僅把「母愛」做了更細緻的梳繹,細讀又能意識到延續著〈授乳〉、〈女孩與陰道〉的脈絡:每一個女人,都行過「習得性無助」的幽谷,此一理論模型來自一九六○年代Martin Seligman所執行的動物實驗:在籠子裡反覆遭到電擊的狗,只要聽到電擊的信號音,即使這一回籠門開啟,他們也只會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而不是逃離籠子。因他們已從過往的經驗學習到「自己的掙扎不會改變任何結果」。敘事者周佳嘉的世界,在母親的規劃下,只有母女二人。周佳嘉做了許多嘗試想撤退至「安全距離」,母親卻也利用成人的優勢跟世人的漠視,消解了女兒的努力,最終周佳嘉墜入強大的自我欺騙,深信終有一日白馬王子會來拯救她。此篇跟前面〈授乳〉、〈女孩與陰道〉有殊途同歸之效,受暴的女子不信任自己可循正常管道解決人生的疑難,因「公義」始終站在反方,為此,他們採取了對世界也對自己最粗暴的手法畫上句點。      最末〈輪迴〉交代了這些角色背後共享的宇宙,把前面所埋藏的伏筆做了完整且別出心裁的收束,同時透過二十幾年後的徐小雯與芯妮,道出整本書的命題:「母愛的多義性」。近年,許多論者指出「聖母形象」是把雙面刃,母愛必須無私,為兒女傾盡所有,母愛日益被形容為陽光般燦爛且無微不至的暖明,人子因此恆常失落於身後巨大的陰影,有苦難言,受了傷也不被社會所承認。二○一八年,日本發生人倫慘案,女子桐生希望殺害了母親並將其分屍,經過深入調查,方知至少九年的時光,桐生希望活在母親「考上醫學系」的執念,母親沒收了她的手機,還要求共浴來掌握女兒一舉一動,桐生希望曾以自殺、離家出走、打工自食其力來閃避母親的控制,卻又在母親報警協尋之後被迫返家。桐生希望竟是在入獄後,才從他人口中逐漸確認到,自己將近十年形同軟禁的生活,也能被稱為虐待,意即,她也不自覺地背負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枷鎖,不敢輕率質疑母親施加於自己身上的措施,她不斷忍耐,直到忍無可忍的最後一天。若世人能夠坦率直面,母愛是人性的一環,有陰晴圓缺,亦有雜質、私慾等暗面,我們才有可能終止對母愛的無盡執著與等待,把人的主體性還給母親,也把相同的禮物饋贈給自己,進一步掙脫施暴與受暴的循環,如故事裡的徐小雯,在幽暗的真相之中,搖搖晃晃地拼湊出活路。本文作者吳曉樂台大法律系畢業,現職作家與家庭教師,目前為鏡文學重點簽約作家。代表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探討因升學主義而扭曲的親子關係,公視改編為電視電影,發布之後引發熱烈話題。《上流兒童》探討M型社會帶來的教養壓力,上市四個月即創下銷售超過萬本佳績,目前已確定影視化。新作《我們沒有祕密》創下尚未出版便已售出影視版權的驚人紀錄。

+ More
缺席的男人,互相磨傷的女人──林靜儀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缺席的男人,互相磨傷的女人──林靜儀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是一部帶來很多衝擊的作品。不僅僅是書名,內容更是沈痛赤裸的衝擊。   但是,討厭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要道歉?每一個透過女人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孩子,在懷孕過程改變了母體的免疫反應、帶來荷爾蒙的不適、壓迫骨盆、推擠腸胃、彎曲脊椎、壓縮胸腔;順利的,擠開膀胱與直腸,把陰道擴張到難以想像的尺寸、撕裂會陰部的組織與皮膚,導致持續幾天的會陰腫脹、排尿困難,甚或終生的漏尿與脫垂的生殖器,迎來一個不斷需索乳汁與二十四小時不間斷關照的生命;不順利的,在先進醫療的年代,由利刃割開皮膚、劃開脂肪、撕裂腹腔筋膜、扯開肌肉與腹膜、切開子宮,掏出那個用疼痛折磨了女人幾十小時的小生命,而若在缺乏醫療的年代,則很可能直接把那女人一起帶進死亡。《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四絃 著出版日期:2021/4/30    為什麼對於一個撕扯自己內臟、改變自己身體、佔據自己生活的另一個人,必須充滿愛?    因為那是母親,以及她所孕育帶來的生命嗎?    而母親這個身分,不就是成立在那個折磨與改變她人生的生命,呼吸了第一口空氣的那一刻嗎?    或許在知識、教育、經濟支持與避孕和計劃生育的年代,我們可以假設多數的女人是在充分認知與規劃的情況下,心甘情願讓那個影響她身心一生的生命,成為她終生的責任與牽掛,但是,難道就沒有許多女人,是在不明究理之下、無從選擇的,迎來了影響她一輩子的那個生命嗎?這樣,她們有具備了什麼特殊生理與精神機轉,讓她們依然心悅誠服嗎?依然滿懷愉悅嗎?保持無怨無悔嗎?    我並非要說生孩子有多可怕、多負面,而是,我們的社會與文化美化了多少母職的想像,而不願意承認進入母職的女性有多少衝突與矛盾,和無奈或困惑?     以色列性別與社會學研究學者Orna Donath的著作《Regretting Motherhood》(《後悔當媽媽》,光現出版,2016)訪談了不同年齡、婚姻狀態與階級的婦女,讓她們說出對於自己擔任母職(motherhood)的感受,尤其她們「是否後悔」;這樣的研究與訪談為何讓人感到恐懼或焦慮?一旦女人全面承認擔任母職是負面的、感到失落的、後悔的,那不就打破了數百年來對於女性先天愛孩子、有耐心、願意犧牲奉獻的假設了嗎?後面沒說的是,「如果她們不再願意擔任母職,怎麼辦?」「如果她們不再提供無限量的親職服務與關愛陪伴,可怎麼辦才好?」「如果她們也像醫療照護、高齡照護,專業化且計價,那還得了?」    不是要斤斤計較母親對於孩子的陪伴變成論件計酬或小時計費,而是當多數勞務與照護工作都被視為有償的職務分工時,母職卻永遠停留在只有母親節的時候被稱讚「感謝母親無私的付出」,這從未被視為一種剝削或者勒索。    承認「母職」是充滿挫折、是犧牲許多自我、壓縮自己需求的,是否就會帶來女性的全然「叛變」?──我認為不會。但是那才能讓社會與家庭願意承認和重新看待,應該給予擔任母職者多少支援、多少協助、多少實質的誘因,不論經濟上或是制度上,以及,與擔任母職者討論,這工作的暫停與終止時程。     我的書《診間裡的女人1、2》(鏡文學出版)出版之後,獲得許多女人對於生育壓力與生殖角色的共鳴;我相信《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也會讓非常多女性想起自己或身邊的親友,曾經歷過對於性、懷孕分娩、生育壓力以及對女性的各種性別不平等的感受;尤其在本書中,無論是青春期女孩對性的探索與其所受的污名、對未成年懷孕的無助與其所受的責難,還有進入婚姻擔任母職的壓力、禁錮與互相爭奪資源,以及亙古以來重男輕女觀念之下的悲劇,都有非常深刻的描述,這些描述,字裡行間都讓人感到非常疼痛。     但是男性在生殖議題上,彷彿總是個缺席角色,或是個隱身的幽靈。所有女性的生殖,男性都是必要角色,即使科技協助下,或許不再透過身體交媾的行為,但也必須有來自男性的生殖細胞;而台灣的人工生殖法規定,要接受人工協助生殖技術,必須是合法夫妻,也就是說,不論是透過自然或人工,「被接受」的懷孕,必須在「男性合法的參與」之下。     不論是人工協助生殖技術允許施術者的「合法男性」,或是台灣普遍對於男女結婚生育用「修成正果」的形容,其實都證實了《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書中青少女非預期懷孕所承受的指責壓力,因為那不是「被允許」發生關係之下的產物。我們的社會非常支持與肯定「以生殖為前提」的性,但是這個性被允許發生的前提,是年齡、身分和時間都受社會與家庭所認證;我在參加婚宴時常常覺得很有趣,眾人不分老少,聚在一起祝福一對男女「早生貴子」,說穿了不就是公眾在儀式中一同允許他們在當晚之後進行「以生殖為前提的交媾」嗎?尤其具有已婚身分之後的女性,周邊的人赤裸而且充滿「善意」的「關懷」她:「有沒有好消息了?」「是不是有什麼困難?」「要不要去檢查看看?」說起來,是直接探問她在私領域的性交行為,如此直接且公開的對於某些樣態條件下,性交頻率的確認。     老實說我無從得知,男性在他的群體中,是否會這樣不禮貌地被探詢、被假設、或被要求,但男性在性事的積極主動,是被允許的,甚至連「難以克制衝動」都被認為「需要體諒」;青少年的性探索之後的生育問題、婚姻中生育責任的壓力,男性似乎比較容易逃脫、可以躲避。《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的女人,不論是非預期懷孕的青少女,或是婚姻中進入生育責任的已婚成年女性,承擔的巨大壓力、甚至羞辱,我相信女性讀者多數能夠感受,因為那幾乎刻畫在台灣女性的生命經驗中。但是男性呢?書中的男性,不論是探索與掠奪身體的男性,或是自己的妻子在窄小家庭關係中折磨與痛苦的男性,彷彿沒有受到一絲壓力,不需承擔一些責任,與他們沒有一點關係,只要最後與「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就可以作結。     我相信本書不是故意塑造出缺席無聲的男人們,而是我們的社會中,允許男性在性與生殖責任中滑溜的躲開。如果我們在讀完這部赤裸沈重的作品之後,覺得有所共鳴或憤慨,我認為我們都必須開始讓男性在生殖責任與討論中,出現他們的身影,而不再是個透明的幽靈,看著在由他們建構起的制度中,上演所謂女人與女人之間的彼此折磨。本文作者林靜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一隻傲嬌長毛臘腸的媽,眼睛已經老花的年紀。 大學之前讀《紅樓夢》、打毛線縫香包,大學之後讀醫學期刊、掏內臟縫人肉。沒立過什麼不得了的人生目標,結果做了些沒有想過的事:第九屆不分區立法委員、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委員、公務機關和地方政府的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幾個專業團體的理監事,得了疾管署的金馨獎,喝了幾個月南太平洋的雨水和吃了不少北印度的風沙。 相信人是在有限的選擇中做選擇,幸運要感謝老天,困境該檢討自己。人生觀受村上春樹的書影響極大(意思是若有偏差都怪他)。不論在哪一行都拚命工作,能夠睡到自然醒然後煮杯咖啡來喝,就算幸福了。

+ More
冬陽評《滯留結界的無辜者》:穿越陰陽結界,也跨過類型與媒材界限之作

冬陽評《滯留結界的無辜者》:穿越陰陽結界,也跨過類型與媒材界限之作

西方科幻小說黃金時期三巨頭之一的以撒.艾西莫夫,以創建「機器人學三大法則」聞名。當時,艾西莫夫先在1939年動筆的短篇〈小機〉中著手勾勒對機器人故事的諸多想像(包括補足他覺得前人寫得「不夠好」的部分),並與《震撼科幻小說》雜誌主編坎伯接續討論起主宰機器人行為的理路,之後於1942年3月發表短篇〈轉圈圈〉,正式確立了三大法則內容,就此發展出機器人及基地兩大格局磅礡又膾炙人口的系列,令日後想寫機器人故事的各路創作者莫不以此為根基,持續挖掘探索、開枝散葉,拓展出壯闊的類型書寫版圖──之所以會提到這位蘇俄出生、擁有生化博士學位、寫作範圍幾乎涵蓋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只缺哲學類)的奇才,全是因為《滯留結界的無辜者》一書開場,「結界概論課」講師吳可翰洋洋灑灑羅列的十二點說明,不禁讓我想起這位大眾小說巨匠。《滯留結界的無辜者》天地無限 著出版日期:2021/3/26兩相對照,機器人法則僅有言簡意賅的78字(依貓頭鷹出版社中譯文字計),結界概論十二點的743字顯然繁複得多。細究其原因,機器人法則規範的人形機器即便早在神話傳說中就已出現,但真正進入人類社會引發廣泛討論,掀起諸多好奇、想像、研究乃至恐懼的時間點,其實非常晚近。然而,結界概論十二點所觸及的死後世界會是如何、該怎樣安好無恙地進出並帶回資訊加以解讀等等,肯定不是近當代才蓬勃興起。從宗教民俗到醫療科學,一路回顧千百年全人類積累的歷史文明,已有太多或寫實或虛構的陳述試圖描繪解釋,五花八門不可勝數。我想,在天地無限最新付梓的長篇小說中,並不是企圖建構艾西莫夫那以簡馭繁的宏大世界觀,反倒是以歸納收束的方式畫出一個明顯受限的框架,界定了「靈體、輪迴系統、結界、陽道、節點、遺憾機關、擬像化物體」等名詞的含義,從而去談一個很「犯罪推理」的主題:動機。犯罪推理小說中最典型的動機,是「為何採取這般殘酷犯行」的起心動念。早在強調詭計圈套的時期,這種念頭是不怎麼重要的,無須大篇幅交代,只消寥寥數字為一時衝動或策畫已久的凶行提出合乎常理的說法即可,這往往不脫為情愛為錢財為仇恨的七情六慾,敘事重點該擺放在如何破解智慧犯罪的公平挑戰感。當創作範圍擴大後,「犯念如何成形」逐步成為小說家花費筆墨的大塊段落,故事的「複雜性」不再侷限於離奇難解的謀殺巧藝,而是要徹底地反映社會現實、生命曲折與人性幽微。況且這樣的動機還是動態的、累加的、呈網絡狀蔓延開來的,不似過往猶如電器開關一扳就啟動的,並且慢慢從既有的類型格局漫溢擴散出去,讓人讀來有股「好像沒那麼推理」的感覺──這在《滯留結界的無辜者》就能清楚看見,還連帶將動機給機關化了。「結界的範圍會隨著靈體的靈力增長,而逐漸向外擴張。向外擴張需有節點支撐。節點需用特殊裝置固定,該裝置與靈體生前的遺憾有關,統稱為『遺憾機關』。」、「要釋放靈體需先破壞結界,破壞結界必須先破壞各個節點,各節點又以遺憾機關固定,所以能否破解遺憾機關成了關鍵。必須從靈體生前經歷來尋找破解線索。」,結界概論十二點中的第九、第十點,先行提示了後續劇情擴展的至要環節:想救出滯留結界的隊員趙薇芝的靈魂,除了必須先解開「遺留陽間軀體內的靈魂X是誰」這個謎團,還要找出結界裡頭被趙薇芝設下的遺憾機關的解鑰為何。這是留在人世的「無憾小隊」剩餘成員、以及後來加入的待救者男友衛懷共同面臨的限時難關,多年前發生在萊茵天廈2C 402室的命案真相(及其衍生的案外案)與薇芝的成長經歷是唯二線索,得用偵探推理的手法予以迎擊突破。在這條主線之外,還有一個要角亦存在耐人尋味的行事動機,那就是開設結界概論課的講師、別仙樓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可翰。他以「科學方法驅鬼」的姿態引領我們先是同意鬼神的存在,接下來相信能藉由科學技術取代多數人直覺尋求的民俗信仰,得到更為妥善完滿的結果。明明科學驅鬼尚有許多不確定性及危險性(小說裡的說法),為何吳可翰依然如此堅持?甚至在導致助手涉險、命在旦夕的情況下仍不聽勸?這條伏筆副線既是帶動後續故事轉折的重要安排,也相當自然流暢地帶領讀者穿過了隔開靈異與現實、超自然與邏輯理性的那道界限。大抵來說,現實與邏輯理性這個陣營是默許靈異與超自然力量存在的,但不願被其解釋與干擾,因為那隱隱散發落後與不文明的氣息(我們常簡單以「迷信」二字稱之),而邏輯理性更樂意反過來證實靈異與超自然是不存在於現實中的,推理小說的發軔便具備部分這種性格。你我可以視靈異與超自然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刺激娛樂的消遣,或者試膽大會般的挑戰、退無可退的姑且一試。然而在天地無限的筆下,揉合了上述各種情境情緒,他無意軟性調和也不硬性撞破,而是以情感做為動力穿梭挪移──親子血脈的牽掛、前世今生的羈絆、冤親恩仇的糾葛,密密疊加在事件之上,豐富熱絡了作品的精采度。而這樣的通透性,還傳達了意欲從文字躍遷至影像的強烈企圖,分部分節的架構拉出穩定前行的節奏,深具畫面感的敘事讓人物的性格、空間的方位、行動的俐落等,在閱讀者的腦海裡不費力地清楚投射,還能依稀感受到瞬間奪去體熱的低溫、將自己狠狠吞噬的絲縷黑氣,以及那一朵朵費勁纏繞的戈耳狄俄斯之結云云。這讓我再次想起了艾西莫夫,用簡單法則構建雄偉機器人世界的背後,是出自對人類世界的觀察與探究。在我看來,天地無限的《滯留結界的無辜者》亦具異曲同工,嫻熟又輕巧地串接懸疑推理和靈異民俗,不落俗套自成一格,也是深諳人性人情的成熟書寫、水準之上的發揮了。本文作者冬陽社團法人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央廣「名偵探科普男」節目主持人,長期撰寫推理小說導讀、解說、評論與推薦。編輯工作資歷17年,曾任城邦出版集團馬可孛羅文化副總編輯。歡迎搜尋臉書關注「冬陽一直推」。

+ More
解除遺憾的冒險旅程──龍貓大王評《滯留結界的無辜者》

解除遺憾的冒險旅程──龍貓大王評《滯留結界的無辜者》

台灣人愛鬼,毋庸置疑,即便是台灣觀眾不認識的外國導演所執導的電影,就算也沒有任何觀眾熟悉的明星,只要夠嚇人,就能擄獲台灣觀眾們的心。這幾年來,靈異電影類型,也是台灣電影發展最亮眼的商業電影類型。以台灣在地的民俗傳統、或是都市傳說為題材所製作的鬼片,至今已經連續三年,每年都有總計超過一億台幣的票房表現。小說家天地無限也加入了這股裝神弄鬼潮,但是,他的新作《滯留結界的無辜者》,卻站在一個有別傳統的特殊角度。《滯留結界的無辜者》天地無限 著出版日期:2021/3/26不管是因為台灣觀眾太喜愛港片裡林正英的除魔道長形象,或是因為眾多宮廟系統與各種道教儀式常見於台灣生活之中,在這些台灣恐怖電影裡,有乩童、道長、靈媒等等角色,代替觀眾上窮碧落下黃泉避邪除魔。《滯留結界的無辜者》卻不想便宜行事,依循這套觀眾與讀者都很熟悉的「捻起硃砂劍、亮出八卦鏡」套路,而是認真地準備講義、打開 PPT,要為你上一堂看來熟悉卻又完全陌生的新課程:這本書才翻開第二頁,就正襟危坐地開始講演:人死後應該會進入輪迴系統,但是拒絕進入輪迴的靈體,會在人間與輪迴間,建立自己的專屬「結界」。靈體在這個孤立領域裡自我封閉,而祂這個小世界裡的一舉一動,都會在人間產生相對的靈騷現象。而小說一開始就要開課的主角,毫不意外地,就是研究這一切異次元天象地理的教授。而他的工作,就是進入結界、破解裡頭支撐結界的機關、讓結界因而崩塌、靈體可以升天、陰陽恢復太平。第二頁就能看到洋洋灑灑的十二點定義,天地無限急著交待結界的構造、位置、還有與其他世界的交互作用,而且他還要讀者「每一句、每一字、你要先牢牢記熟了」。在類型電影開頭,電影與觀眾先講清遊戲規則,是一部好電影的必備條件。但是,你能感受這本小說,不是只交待「不能見光、不能澆水、不能過午夜餵食」(電影《小精靈》)這樣的簡單法則。相反地,它有整整十二條金科玉律,而且這還只是開頭小菜,往後每一章,隨著故事主角深入靈界,這位抓鬼教授還要一路諄諄教誨,告訴你下個轉角會有凶險、告訴你兩腳不要踏出這條線、告訴你別忘了活動時間只剩幾分鐘。好像那個非人間領域真實存在,現在只是暫時看到什麼,就先簡單提點你一下而已。我要提醒你,《滯留結界的無辜者》不只是過去讀者熟悉天地無限專業的推理小說、也不是另一套香港鬼片的除靈抓鬼套路翻版,《滯留結界的無辜者》的野心,比裡頭出現的任何惡靈都要驚人。這引出了《滯留結界的無辜者》最大的問題:在於它沒有以16開本形式出版。因為只能用類似百科全書的開本、圖文並茂、說不定還要附個專有名詞表的樣式,才能呈現這一片新天地所有用心設計的細節。這本書重新定義了台灣人在鬼片與日常祭祀裡,所理解的「鬼」、「輪迴」、「因果」種種概念,同時創造了一個擁有完整生態與運行邏輯的異次元。那裡有著極度低溫、氧氣稀薄、時間流速不同、還有具現化的怨念在四周流竄。人間的事物,在此以不同的樣貌呈現,而不屬於此地的活人在此,也必須以新的溝通方式,才能與這裡的萬物互動。《滯留結界的無辜者》塑造了全新的生態體系,自然與你我從小被灌輸的傳統概念有些落差,這本書不是板起臉來,一口氣推翻那些不知是想像還是真實的傳統。而是同樣用構造這個世界的理性與邏輯向你解釋,為什麼陰陽兩界之間的縫隙會長成這樣,而我們又會因為哪些原因,而誤解這個近在身邊的領域。《滯留結界的無辜者》沒有靠著主角威能,一廂情願地讓自己的假說順理成章,而是有條有理地,讓異次元也有屬於異次元的物理定律。它未必能說服你對人死後的世界就是這樣,但絕對有足夠的理由,鬆動你習以為常的人鬼認知。但是,建構架空世界很了不起沒錯,可是《滯留結界的無辜者》不是一本只賣設定的幽冥遊歷錄,這一切死後邏輯與動機,都牢牢地建設在我們離世時最強烈的情緒上:「遺憾」。如果是喜歡電影的讀者,應該在閱讀《滯留結界的無辜者》時,會有強烈的電影《全面啟動》既視感。因為兩者不但同樣從開始就為觀眾介紹各種設定,兩者也同樣關注人類在生死間的難以割捨。但是,畢竟《全面啟動》是潛意識裡的冒險,要找的是某些我們不願承認、甚至遺忘的情緒根源;《滯留結界的無辜者》談的卻是天人永隔——有些話已經再也說不出口,但是遺憾仍在,對仍有意識的靈體而言,遺憾是一種永世的咒縛,可以讓死更加冰冷。因為死亡,遺憾變成了無法說出遺憾的怨恨,而《滯留結界的無辜者》還要繼續深入這條負面連結——因為有些怨恨,是即便靈體投胎轉世後,仍然緊緊纏附在靈魂一角的。它只是在等待主體放棄控制的那一刻,伺機找尋發洩的出口。不論我們用能量不滅的物理定律、還是千年暗室一燈即明的禪語,都能體會這樣的設定不是天馬行空。而這樣的邏輯,反過來影響了書中的主角行為:他們不用破壞性的手段,消滅作亂的靈體。而是必須找到這個靈體念念不忘的遺願,然後以最適合的方式,了結這個無人知曉的殘念。可以說,天地無限在撰寫這樣的一個故事時,勢必花了很大的心力,透徹地觀察現實台灣宗教文化的細節,才能構築出這樣合乎邏輯、以及貼近台灣讀者的小宇宙,這已經是很難得的用心。同時,以遺憾作為故事的核心命題,也彷彿帶領讀者,以溫柔的眼神,看待這些仍然陷在生前愛恨情仇裡的苦難靈魂。死亡不是結束,它甚至未必是另一個開始,死亡反倒是讓妳面對人生心結的最終機會。如果妳有宿怨/宿願未了,那麼死亡,也只不過是另一個黝黑的牢獄罷了。只是,對這些恐怖又孤獨的怨靈而言,又該如何才能真正放手?《滯留結界的無辜者》越讀到結尾,難免令人湧起更多的同情。當然,就像許多編劇課本裡說過的,如果你能建立一個能夠自主運行的架空世界,那麼故事就會自然生長。《滯留結界的無辜者》是一本你還不需要看完、腦中就會油然而生各種故事可能性的小說,這當然令人期待,在天地無限的幽暗新世界裡,下一場解除遺憾的冒險何時才會再次啟程?本文作者龍貓大王粉絲團「龍貓大王通信」主人。龍貓大王報導你從未在意(但很有趣)的小新聞、 報導已經過時(但很有趣)的昔日事物、 報導失敗的、被嘲笑的、瘋狂的、奇怪的人們。 報導日本偶像、好萊塢動作、飛車與劫盜電影、70~90年代物。時常遺忘經營十數年的部落格【新‧龍貓森林】,目前專心在粉絲頁【龍貓大王通信】努力求生中。

+ More
為神明發聲,為人民喉舌──栞讀《乩童警探》三部曲

為神明發聲,為人民喉舌──栞讀《乩童警探》三部曲

(少量涉及劇情,閱讀慎入)國外有靈媒,台灣有乩童,靈媒告訴你死人的遭遇,乩童傳遞神明的聲音,當乩童變成警探,他會利用神明的聲音辦案嗎?羅蟄,從小被溫府千歲收為義子,成為乩童為街坊鄰居解決疑難雜症,受人矚目又備受尊重。羅雨是他的弟弟,羨慕哥哥總是奪取眾人的目光,裝成乩童卻遇惡靈上身,從此羅蟄不再當乩童,不為神明發聲,卻當上了警察,腳踏實地查案。和弟弟的關係,卻也成為解不開的結。《乩童警探》三部曲套書張國立/著出版日期:2021/01/29張國立的《乩童警探》三部曲,透過三件案件去勾勒出台灣警察的模樣以及犯罪現場。在台灣各式各樣的翻譯小說都不缺,日本的警察、歐洲的警察、美國的警察,讀過加賀恭一郎那種里長伯式的查案法,看過馬丁‧貝克常常得跨越城市的偵查,又或者是整天酗酒的哈利警探,我們卻不是那麼清楚怎麼跟別人描述台灣的警察是怎麼辦案。反倒是乩童,宮廟都有,說不定我們都見過,也許哪天其實曾經目睹他們神明上身、斬妖除厄。既然是退休乩童辦案,三個案件也各自與鬼神有點關係,《偏心的死刑犯》因為有靈感體質的羅蟄驚覺被行刑的犯人狀態不對,才及時救回被行過刑的犯人,並重新檢視原本就疑點重重的案件,後來也再度走進宮廟找尋案件真相。《雙重謀殺》中,被謀殺的死者的指紋居然出現在下一個死者身上,如果確實是前一個死者復生犯下罪案,是不是真的得靠神明來指點迷津?《死亡的深度》中,羅蟄為了找失蹤女警出現在碟仙活動的現場,退休乩童碰上碟仙,九死一生還被自己同事抓起來審問。後來凶手在每個犯罪現場都留下一枚平安符,是為死者祈求平安?還是要留下犯罪簽名?作者在這個系列中一如往常的描寫著我們身邊的大小事物,還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每個角色。因為姓氏昺實在太罕見而被取代稱、老愛吃東西的丙法醫,整天嘮嘮叨叨講幹話卻又非常照顧自己下屬的齊老大,好勝心強、老愛跟羅蟄比較的幹練女警飛鳥,背負著過去的神槍手前輩石天華,以及不再當乩童斬妖除厄改當警察除暴安良的羅蟄,形成了這個系列的核心團隊。人的案件還是要人來解,雖然羅蟄有神明的力量,辦案卻並不全然倚賴神明,多半只是因為這個過氣身分,成為被其他同仁嘲諷的對象,或是被記者大書特書地轉移焦點。故事中有警察之間的爭功諉過與權力鬥爭,也有媒體的搧風點火與犯罪者的投機僥倖。各種你我生活中會發生的事情,就輪番在書中上演。三本書各自有非常殘酷而沉重的主題,不論是死刑廢除的爭議、熟人性侵、性別認同的迫害,又或者是安樂死,都是想起來頭皮會發麻的議題。然而作者的黑色幽默,以及輕快戲謔的筆觸,讓整個故事不會那麼愁雲慘霧,反而讓人能夠逐步地跟著羅蟄去探尋這個世界的真實樣貌,了解台灣發生的各種事件,喚起我們對於這個社會的關懷。而三起案件也各有特色,從《偏心的死刑犯》開始,打不死還器官錯位的死刑犯,就給人一種荒唐又奇妙的起頭,也帶出各角色的性格與案件的走向。在奠定整個系列的黑色幽默基調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到了《雙重謀殺》後,彷彿在嘲諷法醫的死亡跡證,以及令警察疲於奔命的連續殺人事件,卻又不至於讓人感到血腥,而是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死亡的深度》則讓人直接意識到真實世界的時間流動,因為疫情戴著口罩辦案的警察們,模擬著凶手的行動,甚至還相約去看去年重新上映的《東京教父》與《阿基拉》,一瞬間那些角色的形象更為立體,彷彿就是隔壁鄰居一樣親切,又或者是一樣難搞。即使不以乩童的能力辦案,羅蟄也還是跑遍宮廟尋求各種線索,這真是台灣不可或缺的一隅風景,和關老爺談心或是跟財神爺求財也是家常便飯。而一邊在查案,羅蟄也一邊找尋著自己的弟弟,試圖彌補過去的傷痕,更邂逅了各種女孩,和案件的關係人或是身邊的同事有著愛恨糾葛。雖然不像歐美的冷硬派偵探整天酗酒、際遇悲慘,但有自己問題的他也化作一種屬於台灣的冷硬派主角形象,不只工作,也寫生活。而這三部曲也首尾呼應,測度著死亡的輕重,衡量著人主宰他人死亡的權利。《偏心的死刑犯》裡喊著「人不是我殺的」的死刑犯,竟在行刑關頭有了差池,說不定真的是神明在為他伸張正義。而在《死亡的深度》裡面,自認為是神的使者,覺得自己在做好事的凶手,碰上前任神的使者,羅蟄這個乩童警探,兩人的對決其實也是一種價值觀的對抗,人可以決定別人的生死嗎?而一個人到了死亡的盡頭,應該苟延殘喘地活著,還是有所尊嚴的死去?這個答案,問神明,神明說不定也會要我們自己考慮。初讀這本書,真的會期待羅蟄會起乩,找神明來幫他,利用超能力獲得案件的線索,或是民眾向神明控訴,派出羅蟄來辦案。但實際上天助不如人助,即使他通曉天機,有些事情還是只有人自己可以做。不論是那些殘酷又荒謬的案件,還是他與弟弟千絲萬縷的關係,都需要靠他自己化解。雖然同事整天笑他,這本質上還是非常腳踏實地的警察故事,沒有什麼濫用超能力的橋段。不過真的也是滿想看看羅蟄起乩跟溫府千歲閒聊,不知道成為神明的義子都會跟祂聊些什麼呢?總覺得在張國立的筆下,這個系列應該還有許多可能性。另外在《死亡的深度》中,還收錄了漫畫家Peter Mann改編的段落,羅蟄與夥伴們的形象立刻躍然紙上,原本作者的筆觸就相當有影像感,圖像化後更是充滿不同的趣味。雖然可能和每個人心中想像的形象不同,但這個故事真的是變成影像也很有趣的內容,希望有機會拍成電影或電視劇,尤其漫畫家挑選的段落真的很有緊張感,在山區追逐的情節拍成電影應該也很刺激。另外我覺得作者很適合講齊老大的台詞,真希望有機會聽他配配看呢!雖然故事裡面沒有起乩的橋段,卻也提及部分乩童的習俗與禁忌,以及介紹了不少宮廟,因此讀起來非常親切。若譯成外文,不知道外國人對於乩童的理解,會不會真的很像靈媒?與神明對話的使者,似乎是世界各地都有的角色,只不過定義與用途都不太相同。故事中提及的議題,也是許多人都會碰上的課題,而作者以其獨特的詮釋,化為充滿黑色幽默的故事。閱讀各種警察小說或犯罪故事時,總會隨著辦案的歷程窺見人心較為陰暗的一面,藉著閱讀這個系列,也讓人再度檢視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問題。就像齊老大說的:「凡是人,必有可殺之處,找到可殺之處,就找到凶手。」看起來溫柔婉約的女子或是氣宇軒昂的男子,說不定也包藏禍心,查案過程總是艱辛而使人心累,透過羅蟄這種老是被當成調侃對象的主角,以及其他逗趣的夥伴,讀來也就不這麼煩悶。看起來不會過度悲慘的冷硬派主角,讀起來也是很棒的!本文作者栞常被問筆名怎麼念的文字工作者,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現任博客來推理專欄「時事新鮮報」作者,曾任讀冊偵探學堂選書人。辦過推理課程、幾場推理電影包場、訪問過幾個推理作家,致力推廣各類形式的推理。最近迷上不會侵吞實體空間的電子書,開始囤積電子書與閱讀器,累積更多書債。對了,栞念「刊」,是干干木,不是王王木。部落格:https://twinsyang.net/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winsyangblog/

+ More
人間哪有凡爾賽 看職業小說家甩斧頭——楊隸亞評陳雪《親愛的共犯》

人間哪有凡爾賽 看職業小說家甩斧頭——楊隸亞評陳雪《親愛的共犯》

夢幻豪宅殺人案 很久沒有這樣的感覺,捨不得讀完一本小說。陳雪近年曾說要完成小說三部曲計畫,分別是一座大樓,一座城市,一座小島。從已出版的長篇小說《摩天大樓》(2015),《無父之城》(2019)來看,小說家真的說到做到,《摩天大樓》讓讀者窺見水泥森林裡都市人類內心的孤獨荒涼,《無父之城》走入小鎮尋找身世命運與歷史記憶流變。這次,最新長篇小說《親愛的共犯》(2021)小說家的眼睛同樣凝視著「空間」展開,豪宅vs育幼院,富有vs貧弱,空間的對立感所營造的階級群像也不停指引(誤導)讀者,讀至最末章仍在真相邊緣打滑繞圈。《親愛的共犯》陳雪 著出版日期:2021/1/29《親愛的共犯》全書有四章,分別是:夢中人、沉睡者、追擊者、守護者。在懸疑小說的推理架構底下,透過整部小說的靈魂人物——女警周小詠,走進豪宅與育幼院,撥開層層雲霧尋兇辦案,也透過她的雙眼顛覆傳統定義的空間價值、家庭組成、愛情觀念。這部小說該要垂直去看,看山坡上,看市中心,還有,看流浪天涯四方,無家可歸的孩子們。小說開始就花費大量的篇幅做空間造景,故事出現兩棟強烈對比的房子,一棟是山坡上的育幼院,另一棟是位於市中心黃金地段,別名為「白樓」的高級豪宅。育幼院裡的孩子三餐僅是溫飽,多人共用狹窄的客廳廚房,煮飯打掃雙手萬能,雙層上下床舖,一張床還得擠著兩個孩子,他們用自己的塗鴉繪畫和生活照片裝飾點綴牆面,手牽手甜蜜的像真正的家人。而另一棟「白樓」豪宅,從設計動線到建築美學,清水模構造現代主義,以為安藤忠雄到此一遊,兩旁盡是獨家展品,搭乘電梯往上升,一層一戶,司機外傭阿姨服務到位,採光入屋,卻不入心,滿滿的冰冷。小說家陳雪以豪宅主人張大安最疼愛的二兒子張鎮東被綁架勒索為故事開端,展開一連串警方與殺人犯的諜對諜攻防戰。台灣的宮部美幸二月上旬,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的陳國偉所長於「開房間」(ClubHouse)app發起『台灣宮部美幸,襲來!?』的類型小說討論,他指出以下概念:日本一直有『國民作家』的傳統,最年輕的一位,正是多數讀者相當熟悉的宮部美幸,而台灣作家陳雪近年交出的長篇小說作品,如《摩天大樓》、《無父之城》到《親愛的共犯》,書中處理角色人物與社會議題的手法,都讓人聯想到宮部美幸。老實說,閱讀《親愛的共犯》過程中,陳雪處理死亡與掩蓋秘密的指向,比起「技術指向」,更多的確實是一種「情感指向」,讓我有那麼一瞬間想起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在《嫌疑犯X的獻身》裡面所創造的「愛的犧牲」。多年前,《嫌疑犯X的獻身》究竟是否屬於「本格派」推理小說,曾引起不少討論。小說裡的愛意,一個人可以為世界上另一個人付出到什麼程度?比起數學推理,擺在面前的是巨大到令人惶恐的愛。不過,X一書確實更偏向「時間秘密」的機智解謎,《親愛的共犯》雖然也製造出類似「時間秘密」的手法,卻不是通往真相的唯一路徑,比較像是聲東擊西,用來阻擋、轉移人們視線的障眼法。如果說推理可以拆成兩條思維,一條是合理,一條是合情,《親愛的共犯》更接近後面那條「情之路」,情多於理,刻畫人性多於解謎刺激。這並非意味小說在推理結構不夠慎重緊密,而是比起武功技藝,或許小說家更期待讀者能夠把人物的內心世界看清楚。當讀者依循小說家拋出的各種線索,條件紛紛指向「群體犯罪」,甚至就要大膽斷言這是一場類似「東方快車謀殺案」,一人捅一刀的大團圓套路犯案。最後一章,陳雪再度讓你大吃一驚,事情完全不是看上去那麼單純。因此,要細講起來,比起本格派的出手,陳雪在《親愛的共犯》所要展現的,確實更接近宮部美幸那般,往「社會派」的方向傾斜,比起享受解謎鬥智的刺激感,更多是一拳打在你心臟胸口上人性試煉的重擊。看職業小說家甩斧頭村上春樹固定慢跑,宮部美幸喜歡打電動,陳雪則是每天吃完早午餐後,下午固定寫長篇小說,1500至2000字左右,每週規律做瑜伽,晚上深蹲加追劇。過年期間,聽說只休除夕跟大年初一,每天都寫,從不間斷,高度自律的她曾表示,當日小說進度完成之前,絕不開臉書。我想起村上在《職業小說家》裡曾提及:『小說家的賞味期限——頂多十年左右吧。超過這個期限之後,就必須有更大的、永續的資質,來代替頭腦的靈活了。』他還舉例小說家的進程是三把銳利的刀,剛起步的小說家有「剃刀的鋒利」,往後能演變成「柴刀的鋒利」,最後抵達「斧頭的鋒利」。能夠順利轉換下去,即是戰勝自己存活下來的小說家。回想陳雪的第一本小說集《惡女書》(1995),時至今日已過26年,如今的陳雪,是否已走到村上春樹在職業小說家分類裡,傳說的「斧頭刀」等級呢?本次新作《親愛的共犯》有一段描述,特別動人:『當時他們四個人,曾經說好永遠不分離,好像這世界上只剩下了他們,所以他們必須好好地守護著彼此。在那片山坡上,李安妮說過她將來要當歌星,林曉峰說他要當太空人,崔牧芸呢?她說她想要當護士,只有陳高歌,什麼願望也不肯許,或者他想過了但他不肯說出來,當大家鬧著要他說的時候,他就說了,「希望我們永遠是一家人。」這樣自立自強,只能依靠意志力建造夢想的孩子,讓我想到陳雪的短篇小說集《橋上的孩子》,裡面有一個家庭經濟陷入困境,被生命逼迫長大的少女。我也曾在不同的文學場合,書展講座或文學營聽過陳雪提起一段故事,那是關於小女孩在一棟如同迷宮的旅館裡尋找母親的故事,母親就藏在某一個號碼的門背後,這段尋覓之旅也是尋愛的渴望、孤寂、脆弱。從前,在迷宮旅館尋找母親的小女孩,在夜市擺攤叫賣衣服或批發手錶送貨,夜裡抓緊時間瘋狂寫小說的少女,赤足踩刀一路走來,如今成為職業小說家陳雪。她不再需要取下身上的羽毛來當作故事題材,一出手就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本文作者楊隸亞一九八四年十月生,台北人。東海大學中文系,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碩士畢,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散文評審獎及懷恩文學獎、桃城文學獎等其他獎項。作品散見各報副刊、《印刻文學生活誌》、鏡傳媒等。

+ More
哪一種才算是家,的推理——張國立評《親愛的共犯》

哪一種才算是家,的推理——張國立評《親愛的共犯》

大部分推理小說總是在死了一個人之後開始,忽然想起大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代表作有《銀翼殺手》、《異形》、《王者天下》、《黑鷹計畫》、《神鬼戰士》)的《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關於塞爾瑪與路易絲兩個女人的故事。她們本來過著平常日子,塞爾瑪是個家庭主婦,有個易怒的老公,路易絲則是餐廳服務生,有個不太確定關係的男友。這天,天氣不錯,路易絲心情很好,邀塞爾瑪出去玩,塞爾瑪不敢對丈夫說,可是她決定該出去走走。所以這也是關於旅行的故事。旅途永遠不可能平順,在酒吧外,塞爾瑪險些被男人強暴,路易絲一槍幹掉那男人,旅行變成逃亡。接著塞爾瑪遇上帥哥騙子(布萊德.彼特飾演)而被偷走了她們所有的盤纏。她覺得對不起路易絲,持槍搶了商店,這下子她們再成了搶匪,從調查局到州警動員大批警力的四處圍捕。記憶最深刻的是當塞爾瑪被布萊德.彼特偷走了錢,那是上午,其他人仍過著正常生活,可愛的塞爾瑪卻成了搶匪。她的搶,純粹為了繼續旅程,繼續她終於明白的「存在」。原以為挺絕望,但塞爾瑪終於從丈夫的束縛裡掙脫出來,路易絲也了解男友對她的真愛,「末路」充滿歡樂,她們享受每一刻。《親愛的共犯》陳雪 著出版日期:2021/1/29法國著名的推理小說家奚默農(Georges Simenon, 1903-1989)寫過一個短篇小說《警探回憶錄》(From Maigret’s Memoirs),故事的主角是名巴黎老警員,他穿釘鐵片的大頭靴天天巡邏於市區,之所以穿大頭靴,是一來警察的薪水買不起好鞋子,二來每天得走十三至十四小時的路。他說,警察的工作和街頭妓女差不多,都有雙得走上幾英哩柏油路的鞋子與疼痛的腳踝。他的工作當然是破案,長官交給他一把凶刀,設法找出凶手,於是老警員帶著凶刀出門,九個月後在某家文具行問出凶刀是這裡賣出的,而老闆還記得買刀的人。他靠堅持與耐心破案。奚默農透過老警員的眼睛帶領讀者看那時候的巴黎,看著初進城的青澀少女隨歲月變成目光渙散的老妓女、看著火車站內找機會的盜賊。推理小說便在生活裡尋找蛛絲馬跡,設法找出答案。奚默農寫,當時巴黎警察兩個特徵:穿大頭靴是因為待遇低,這種鞋子耐走;留大鬍子的起源不明,但大多數年輕人加入警界就是想留大鬍子,覺得酷。讀者隨著大頭鞋同時也進入警察的日常生活,人物像在定格的畫面停留好幾分鐘,然後突然間走起路、說起話。雷蒙.錢德勒的《大眠》,嫌犯卡門小姐到偵探社找偵探馬羅,他們之間有段對話。「幹這一行(偵探),如果你誠實的話,賺不到什麼錢。如果你有門面,那表示你賺了錢──或者準備撈一筆。」馬羅這麼介紹自己的辦公室。「噢,你誠實嗎?」卡門一邊打開皮包一邊問,她從一個法國製琺瑯盒裡取一根菸,用一只口袋型打火機點火,然後把琺瑯盒和打火機丟回皮包,任由皮包開口。馬羅回答,「誠實得很痛苦。」馬上了解馬羅是什麼樣的偵探,了解他的日子不太寬裕,而找上門的女客戶則有錢到滴油。以《後車廂輓歌》(Trunk Music)創造出著名偵探鮑許的麥可.康納利(Michael Connelly)用另一種方式表現偵探的工作,不再古典時期的優雅,非常冷硬時期的寫實。鮑許談到偵探的工作:「有個雕刻家,當別人問他怎麼把一塊花岡岩變成一尊美女雕像?他說他只是剔除不屬於女人的部分。我們現在要做的也是一樣。」偵探得拿著小鑿子對花岡岩一點點的敲,不能太用力,萬一敲太多,黏不回來的。好看的推理小說必從人性著手,一如巡邏警察偵破殺人案於他的日常、靠他的每一步,這是他的人生。一如拿破崙部下說:「皇帝打勝仗靠的不是我們的刺刀,是我們的腳。」陳雪的《親愛的共犯》一方面女刑警周小詠追查殺死富商二子張鎮東的凶手,一方面作者追查到底「家」該如何定義?真正的家在哪裡?為此,陳雪詳細介紹豪門張氏一家三代居於一棟低調豪宅白樓內的生活點滴,大家長張大安原想這樣能凝聚家人的感情與力量,卻忘記錢畢竟是萬惡之源。錢未必可怕,錢帶來的勢利與階級才可怕,稍稍處理不慎會帶來大禍。這三代糾葛不清的恩怨情仇便是故事的大背景。同時,作者暗示:少了愛,這是家嗎?另一群成長於育幼院的年輕人,他們未忘記當年以院為家培育出濃郁革命感情,彼此關照,當其中一人有難,其他人不顧一切的設法為之解脫。作者再暗示:這樣的感情不算家嗎?透過女刑警的不懈的偵查,她帶出一個人物串接一個人物,帶出每個人的故事,像是拿破崙手下的法國大軍,所有人物奮力的前進,抵達戰鬥位置,組成綿密的戰列,等著作者下最後的攻擊指令。《親愛的共犯》追查的是我們究竟該認同哪一種的家。人生百分之九十處於大多數人認同的軌道上,像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在《黑暗,帶我走》(Darkness, Take My Hand)裡說的:「他們在人生中載浮載沉,如同浮在熱水上的塑膠鴨,有時會翻側到一邊,等到有人把他們扶正過來,他們又回復先前的載浮載沉。他們不吵架,也沒有真正的熱情。」張鎮東對家人施暴,對事業、對家庭只有要求而不無付出,家裡的親人設法掩蓋事實,像把翻側的塑膠鴨扶正,他們有錢有地位,卻不知道自己失去了熱情,那麼鴨子的倒或正有何區別呢?女警探周小詠找出凶手,然後呢?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塔斯這麼做結論:「尋找真相時,要對不可預期之事有所準備,因為真相總是如此難尋,而且總是在你尋獲時困擾著你。」想到某本小說裡說的:「問題不在於你能不能找到真相,而在你能承受得起真相嗎?」本文作者張國立知名作家/美食、旅遊達人/擅長推理小說、歷史小說等。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曾任《時報周刊》總編輯,得過國內各大文學獎項與金鼎獎,文筆既可詼諧亦可正經,作品涵蓋文學、軍事、歷史、劇本、遊記等各類題材。近期作品:《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炒飯狙擊手》、《金陵福 史上第二偉大的魔術師》、《海龍改改》、《一口咬掉人生》、《戰爭之外》、《鄭成功密碼》、《張大千與張學良的晚宴》、《棄業偵探:不會死的人,一直在逃亡的億萬富翁》、《棄業偵探01:沒有嘴巴的貓,拒絕脫罪的嫌疑犯》、《偷眼淚的天使》……等。小說《炒飯狙擊手》已售出北美、尼德蘭(荷蘭)等國外版權。

+ More
愛的有罪論──蔣亞妮讀《親愛的共犯》

愛的有罪論──蔣亞妮讀《親愛的共犯》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裡,寫下:「我們在沒有被忘記之前,就會變成一種媚俗,媚俗是存在與忘卻之間的中途停歇點。」陳雪的新作《親愛的共犯》逼近的核心,與它相近。與其說,這是一部懸疑小說、推理小說,其實它更是藉著一場綁架失蹤案、借道小說中住在「白樓」裡外的眾人,將視線投向「媚俗」世間。像是以燈探照,什麼是好、什麼是愛,你的心真的為此震動嗎?《親愛的共犯》陳雪 著出版日期:2021/1/29與前作《無父之城》相同,故事始於一場失蹤。這一回,住在「白樓」裡顯貴的張家三代,二子張鎮東忽然被綁架,刑警周小詠展開調查。嫌疑者有財富、有愛情,當然也有妒恨,人類究竟會被什麼驅動?當我們關心一個社會案件、當我們為了家人與愛情付出、傷痛、流下眼淚時,要怎麼看待每一滴眼淚?眼淚,總有兩種,第一種眼淚,是出於自己與對方的關係;第二種眼淚,卻是因為彷彿能和「所有的人類」在一起,同悲憫共感動,如此美好豐沛,流下的淚。兩種眼淚,都是愛,或以為是愛。這也是米蘭·昆德拉告訴我們的:「地球上人的博愛將只可能以媚俗作態為基礎。」如果可能,請把這本小說裡所有的眼淚與選擇,看作第二種。只因為,這個世界目前的眼淚,都更貼靠後者。複調之式神陳雪的小說總像是課堂裡沒教的文學核心。奇技淫巧與理論形式,那些可以被書明、曾經被論述的典籍,先變作了小說作品(work),再變成我們所見真正的文本(text)。從作品到文本的逸變,是一種精神視線,作品是可見的,文本是不可見、不可被計算與評價的;作品會佔據空間,文本則是一座方法場,我們只有透過創作過程,才能檢驗文本。曾有個被單一化到極致的人物,那位像是一生只說了一句「作者已死」的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其實他所知更多:「文本不只是符碼、可見的物件,更是烏托邦、不可見及一個可流動的過程。」如此看向陳雪小說的軸心,尤其到了《摩天大樓》與《無父之城》後,更能理整出她小說的特長之處,課本裡、理論上、簡而化之的一個名詞:「複調小說」。西方世界,從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威廉·福克納(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的小說到《冰與火之歌》;東方與之相對,亦有《羅生門》及上溯至《紅樓夢》、近身如湊佳苗小說般的複調藍本。於陳雪的小說中,不管是此本《親愛的共犯》裡,間次地以失蹤者張鎮東身邊之人開章分述,從引夢辦案的刑警周小詠、生於微處的張鎮東妻子崔牧芸、張鎮東的大哥大嫂,到白樓裡的管家陳嫂、外傭阿蒂⋯⋯全都成了陳雪指點江山的各種樂音。一如她在《附魔者》裡,似以魂力捻出燭繩般,點燃所有在愛中的不同傷者與叛者⋯⋯直至《親愛的共犯》,讀者終於可以篤定知曉,小說家完全自知她與她的小說之技,有著如陰陽師與式神般最強大的契約術法,不論是複調、懸疑與人性,她都握於掌、曉於心。大象灰色的夢遊者小說和愛情總是相近,最近之處,是明明知道所有的道理、做好一切準備,卻還是寫不好一本小說、談不好一場戀愛。這便是「複調小說」一詞,在課堂外的核心,在陳雪手中的別樣,更是陳雪在經過了幾年的文學高強度寫作計畫(字母會)後,意外地,將她的自我與小說濃淡度調低,從墨黑漂成了大象灰。小說中幾次以顏色寓階級,先是「白樓」那難以言說的白之綜合:「只見得一片雪白、粉白、霧白,紛紛落落地營造出一種濛濛的光暈,陽光底下看起來,眼睛都要閃痛了。」再來便是「大象灰」,「這世上竟然有某些顏色是昂貴的⋯⋯大象灰,聽起來不起眼的名字,那灰色若不是使用高級皮革,並且透過特殊的調製鞣製印染,不可能呈現出來,沒有經過複雜的工法,最後只會變成老鼠灰。」陳雪的小說便似那法國最奢靡的皮革名店,凡俗者總被滿櫃的時裝或前頭的金工珠寶所誘,可那以Madame小牛皮、Epsom牛皮精巧鞣制而成的大象灰或班鳩灰,穩當地收在暗架,必得等候暗語、確認眼神,才能成為那識貨人。它才是每個名字後的一生歷練,如玉髓、岩腦與樹之琥珀。這本《親愛的共犯》可被視為影像的衍生空間,另一部獨立於陳雪「空間三部曲」中「大樓」(《摩天大樓》)、「小鎮」(《無父之城》)、「海島」(尚未出版)寫作版圖外的作品。雖然,小說也極大程度的貼著「文明街四十五巷」那座白色大宅的空間伸展枝枒。但陳雪大幅地縮砍獨白與囈語般的文字句式,把枝枒留給顏色、形貌、建築與故事情節,這使得它的文字也變得近似一座建築。透過指令、聽聞線索,讀者便成為了觀眾,小說中長出樓宅、看見人影,影視化的野心由此可見。沒有野心的書寫,難以成就偉大的作品與作家。每當作家一開始寫作,作品就脫離了他自身,從陳雪的寫作段落中,偶爾剝離如降靈般的感受,比如寫夢論夢,醒覺而別緻。小說中能以夢探案的刑警周小詠,這麼說起她的夢:「如今的夢,都像是白天工作的延續。」、「她知道這不是託夢或什麼神奇能力,這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她思念父親、努力破案,兩者合一,就成了夢裡辦案的情節,但這就是她想要的。」在這裡,夢不是神諭,夢是野心。小說家和刑警和世人相同,自以為通透如解夢者,皆為夢遊者。正如寫出《他們》的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喬伊斯·卡羅爾·歐茨(Joyce Carol Oates),這樣定義作家與夢的關係:「我們也許沉溺於夢境,但絕對不是出於對現實的恐懼或者篾視。我們寫作的原因與做夢如出一轍,我們沒法不做夢。寫作的人是嚴肅的做夢者。」這是一部推理小說,小說理所當然的推向了犯罪者的謎底,卻提供了另一個思考與暗號:「有罪等於可恨嗎?」同時,這也不只是一部推理小說,因為它不斷給予提示,幾近心理暗示。翻開書頁,小說之前,你首先會看到「天空是白的,但雲是黑的。」這是出自經典法國電影《新橋戀人》裡的一段台詞——它更是確認彼此相愛的密語,雖然大多數的愛情,總是危顫、瘋癲與不公平的。愛這件事,果然與小說很像,可能罪惡,卻不一定可恨。本文作者蔣亞妮1987年生,台灣台中人。 摩羯座,狗派女子。無信仰但願意信仰文字。東海大學中文系、中興大學中文所畢, 目前就讀成功大學中文博士班。 曾獲台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文化部年度藝術新秀、國藝會創作補助等獎項。2015年出版首部散文《請登入遊戲》(九歌), 2017年出版《寫你》(印刻), 2020年出版《我跟你說你不要跟別人說》(悅知)。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