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特寫】我在我不在的城市——張維中與他的戀愛小說 -鏡文學

【作家特寫】我在我不在的城市——張維中與他的戀愛小說
文|翟翱 2018-06-21

立即閱讀:《餐桌的臉》

 

《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發售時,書腰上有一句:「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百分之百所指為何,眾說紛紜,但據稱小說因此大賣。

 

閱讀張維中的筆下愛情故事,讓我想起這「百分之百」──每個人物都全心全意將自己投注於這個世界。戀愛小說,不只是角色跟角色談戀愛,也是小說家跟所書寫世界的一場愛戀。他要相信這個世界值得被愛,才能也才願意寫出其中的甜蜜與苦楚。

 

人海中的機運之謎

 

張維中就是如此。他著迷於都會裡人與人之間的萬千可能,諸如初識之人何以愛上彼此,錯過的人又能否在種種機運之謎中再次相遇。同時,他寫愛的變奏,從第一部長篇小說《岸上的心》寫男學生與女教授之戀;《三明治俱樂部》寫兩男一女在千禧年的台北「多元成家」,乃至最近一部《餐桌的臉》以台北、首爾、東京三城連線,探討人們潛藏在各式面具之下,如何看見彼最真實的彼此。

 

追索他的創作來時路,我們會發現「城市」其實是張維中真正戀愛的對象。他的散文專欄與旅遊書更是不斷在東京晃蕩,用文字貼近行過之路,同時俯身觀察城市人。

 

這一天,張維中一身oversize現身,搭配鮮亮的顏色,年輕得有如他筆下愛得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物。在此之前,因為他久居東京,我都是透過其粉絲專頁管理員與之聯繫,見到本人倒有種見網友的感覺。我問他每次回台北會不會感覺這座城市──他小說的戀愛對象在變化?

 

在日本企業上班,一年回台灣兩次的他說,「台北越來越陌生,例如我以前可以在捷運上睡覺,現在都不敢了,常常一睡就過頭,我腦中的捷運圖已舊了。現在像觀光客在看台北,每次回來都做好功課,像是要去哪些新開的咖啡館。」

 

小說封存也復興城市

 

談及台北,成書於千禧年前後的《三明治俱樂部》有如時光膠囊,不但封存台北地景,還有當時的流行文化。最顯著的例子是,張維中在每個人物登場前羅列其生活物件,例如當時流行的減肥餐、出版物(吉本芭娜娜《廚房》、紀大偉《戀物癖》),以及彼時伴隨電音文化流行的搖頭丸藥理作用。

 

回顧這部十多年前的作品,張維中說,「我當初刻意把現下周遭帶入小說,希望書中主角好像真的活在那時空那城市;當讀者走過小說場景,會感覺這些人彷彿上一刻才在這裡上演小說情節。」

 

因此,讓讀者身歷其境,是張維中寫小說的動力,也是他寫作之餘的喜好。「我喜歡走訪文學、偶像劇景點,也希望有人因為讀到張維中寫的故事而來這個地方,說道:『啊,我曾經看過一個故事在這發生。』」

 

「一個沒有生命力的地方,因為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有了生命,是非常神奇的力量。」張維中如是總結小說的魅力。

 

張維中自己的文學追星之路也不妨多讓。他之所以喜歡到日本、美國,都是因為當初看了很多日劇跟美國電影、影集。「當年《魔女的條件》有很多台場景點,我就到台場坐摩天輪。這兩年去紐約也完全走《慾望城市》走過的路線。」

 

回到《三明治俱樂部》裡的台北,張維中說,那時他剛買筆記型電腦,喜歡帶著它到處跑,常常在兩個地方寫小說:信義區「紐約紐約」(現ATT 4 FUN)樓下的咖啡館,以及東區某咖啡館——物換星移,兩者皆不復存。

老台北大稻埕迪化街。以前對這裡很不熟,反而是來到日本以後,因為日本朋友愛來,必須當起導遊,重新認識而喜歡。

 

《三明治俱樂部》的主要場景是當時發展正好,於今沒落的東區。張維中寫作的地方如同他寫的地方,多不復在。因此,讀者捧讀小說也憑弔台北。張維中這樣追憶那個時候:「兩千年前後的台北有一種『一切要開始了、充滿希望』的感覺,也是跨越一個世紀的喜悅,例如101正在蓋,地景與時代都有往上的態勢。」

 

「台北地景的今昔落差讓我感覺走在裡頭的人沒有光了。」張維中進一步說。

 

話題一轉,他坦承他好久沒讀近乎少作的《三明治俱樂部》,最近重看反倒覺得新鮮,新鮮來自「自己在那個年紀就有這些想法很有趣」。「我讀著讀著會懷疑自己頭腦到底塞了什麼,竟然可以想到這些對白,彷彿這不是我寫的。」

 

「誰會那麼無聊讀自己的小說呢?」張維中彷彿跳脫小說家這個職業說道。

 

表裡不一的旅日經驗

 

由是我們來到《餐桌的臉》,這部藉由三種職業描摹當下年輕人輪廓的小說。

「寫作時,我腦中會先有人物職業的雛形。一開始,我就想寫料理造型師跟網紅,因為自己也經營粉絲頁,看到其他作家朋友也在經營覺得很妙。比如說經營模式,還有讀者或網友的反應,這又影響作家或網紅的心態,所以吸引我深究。」

 

《餐桌的臉》顧名思義,是關於「面貌」的小說。小說有三位主角,他們卻有六張面孔,或出於事業考量或恐懼去愛或因遭受遺棄,不得不擺出有別於真實人生的面貌,是偽裝,也是生活。或者說,生活即是一種偽裝。

 

因此,張維中說《餐桌的臉》也是一部玩結構的小說。「我決定從三位角色的立場來寫一部小說,在一章的有限篇幅內看見其他角色的不同反應;透過這樣的結構,讓讀者感受:一轉身才知道他人心裡想的是另一件事情。」

 

這個「一轉身之差」,來自張維中的日本經驗。「我在日本才發現我以為的循規蹈矩,其實未必如表面,例如我曾目睹公司前輩在嘻嘻哈哈中回覆客戶道歉信。然則,那封信因為有日文語法結構包裝而顯得極其嚴肅。對日文來說,只用語言結構就能『做到』道歉,但背後有多少道歉的心,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作家最艱難也最危險的一本書

 

《餐桌的臉》其中一位主角是網紅收納大師,常在臉書上分享精美圖片,佐以心情小語。我好奇張維中在寫這位角色時,動用到多少「自身經驗」?張維中不諱言,有段時間很介意為何自己花很多時間寫的文章,人氣比不過吃東西拍的食物照。不過,他現在已調整好心態,「網路本來就是娛樂,你又沒付錢要人來看,看書很累的。」

 

我們的話題因此來到作家與臉書的關係,兩者真能相輔相成嗎?對作家而言,是多了一個宣傳利器,還是增添自爆危機?過來人張維中的看法是:「視你的性格而論」。

 

「有的作家不喜歡拋頭露面,那就算了。我的話大不了當成抒發心情的管道,而且我的專欄比較多,編輯會希望我有發聲的平台。與其沒有人看,我更希望有一個平台讓大家看到。」

 

然而,我更好奇:小說家建立一個或虛擬或半虛擬的世界給讀者,倘若他同時給予讀者太多已身的訊息,會不會與他的小說世界相斥,或者說侵蝕了那個平行於現實的小說世界?

因工作所需,經常需要拍攝食物照。就像《餐桌的臉》裡的主角孫浩強,食物擺盤跟攝影角度是一大功夫。

 

張維中認為,如果單純作為小說家,這會影響讀者對小說的想像──因為讀者閱讀小說還是基於小說家建構出的世界,如果提供太多現實素材,且作家又拿這些素材寫小說,讀者讀時就會感覺:「啊,我找到了線索。」不免給人露出馬腳的感覺。

 

張維中這樣作結:「雖不排斥臉書,但會拿捏分寸,決定要透露多少自己的生活。」至於他拿捏的方式,則是把臉書文章當作散文的一部分。「我覺得比較難處理的是讀者,讀者會私訊五花八門的問題,例如有人曾問我她在東京買衣服要買怎樣的尺寸,或是我提到的鞋子是什麼品牌。」

 

偽裝非小說家時間

 

顯然,對許多讀者而言,張維中的旅遊散文作家或日本達人的色彩更鮮明。我好奇他如何在專欄作家跟小說家之間轉換?他說文字的「時間感」是最大差異之處。「散文字數少,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完成,所以不會有情緒臨界點的問題。小說往往要花一下午時間,最多也只能寫三千字,而且寫之前都得回頭看之前寫的,你可能要花時間『回到』三個星期前寫的段落。同一章同一場景可能要花三個星期才寫完,然而,你不能讓讀者發現這一點。」

 

雖然喜歡小間的個性咖啡館,但寫作時卻偏好吵雜的連鎖咖啡店。看人來人往,更接近人間煙火一些。

 

最後,我們聊起他這次回台新踏足的咖啡店。他說他這次跑了一家繪本咖啡店,且出乎意料的,看起來非常文青的他很怕所謂的文青咖啡店。他的理由是:「裡頭的客人給人很大壓力」。

 

「有次我坐在吧台,發現旁邊男生在看一本很厚的書。我很好奇是什麼書,結果一看發現竟是《尤里西斯》。過了一會,男生跟店員聊天,聊的是小說創作。那個瞬間,我感覺這裡已非凡間。」

 

這才知道,張維中很少跟不熟的人聊文學。「我很害怕他們突然開始臧否小說家,說出『張維中最近寫得很糟』之類的話。」這一刻,我感覺張維中的小說家面孔在我面前崩裂。「小說家」或「文學創作者」這個身分,也是屬於他自己的「餐桌的臉」。

 

擺脫小說家,撕下文青樣,是逃離還是回歸?我想人可以百分之百去戀愛一個人,卻無法讓自己成為百分之百的人。這是張維中,也是他小說帶來的依違迷人之處。

 

作品列表

三明治俱樂部
三明治俱樂部 張維中

《三明治俱樂部》是一個微妙的故事,它點擊了現代男女某些不可告人的心事。這是一個相互陪伴的故事,一個敘說城市孤寂感,尋找共通盲點、同時也面對自己的故事。 高鳳珊是「表格女王」,28歲,個性爽朗率直,但不失細膩與貼心。她從事網頁編輯,凡事喜歡規劃,卻常常事與願違,剛結束一段長達八年的感情,意外地,展開與兩個男人的同居生活。張欣銘是「格言先生」,26歲,個性優柔寡斷,但又總是情不自禁地點燃自己、照亮別人。他喜歡閱讀,在書店工作,看似平靜的生活裡,因為兩個愛他的人,正激發出更多故事與可能。李稚是「草莓少年」,18歲,開朗帥氣的外表下,其實隱藏著陰鬱多雨的童年。他不快樂的身世使他更加渴求愛情與友情的慰藉,他敢愛敢恨,卻偏偏遇見了一段最棘手也最美好的關係。 一個女人、一個男人、一個男孩,他們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並且為彼此譜寫生命中最精彩的變奏曲。

繼續閱讀
三明治俱樂部2:大好時光
三明治俱樂部2:大好時光 張維中

《大好時光》是張維中長篇小說《三明治俱樂部》的二部曲,故事從第一集結束後,三位主角卻被迫分離開始說起。節奏明朗輕快、對話活潑動人,延續了第一集充滿都會感與時尚感的風格。除了固定的三位主角,分別是擅長規劃卻總是遇見意外的女子高鳳珊、有「說格言強迫症」且熱愛助人的男子張欣銘,以及敢愛敢恨、看透一切卻也願意祝福的年輕男孩李稚之外,也增添進了全新的角色,牽動著彼此的互動。 三個人的相遇、同居,為這個看似冰冷的城市,點起一盞相互取暖的微光。在故事中,錯綜的愛戀關係考驗著彼此的智慧,同時,也像一個有趣的化學實驗:證明了男與女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多元可能和包容性。每當生活的速度過快,曾發生過的一切漸漸糊掉,甚至忘了怎麼感動哭泣微笑,翻讀張維中的《三明治俱樂部》和《大好時光》,總能找到一個合適的開關,打開那些我們原以為早已遺忘的柔軟和堅強,原來,有些私密的情事,不說出口的快樂憂傷,他都知道。

繼續閱讀
九層之家
九層之家 張維中

唐育生在女友昏迷後,獲得一項奇特能力──味覺預知,當他全神貫注品嚐食物,並且發揮念力冥想某件事情時,就能預知那件事情的好壞發展。 他的女朋友「魚魚」是個美食主義者,帶唐育生吃遍大江南北美食。魚魚在某個夜晚遭人強暴,之後整個人變得行屍走肉,更不幸的是,某天,唐育生騎乘機車帶魚魚上陽明山散心時發生了車禍,魚魚從此昏迷不醒。唐育生愧疚至極,覺得自己只會帶給別人不幸。加上他的父親過世,母親拋下他而遠離,更讓他感受到他所擁有的只是一場充滿減法的人生。 走投無路的唐育生,決定投靠經營客家餐館的阿姨「廖蓮妹」的家。這間客家餐館的名字正是「九層之家」──是一間老舊的客家餐館,而「九層」指的不是樓層,是一種名叫「九層糕」的客家甜點,象徵住在這間餐廳裡的人們,彼此之間看似糕點的柔軟,其實內在充滿彈性與力道。同住屋簷下的,還有從不開口說話的大姊「林月淳」,以及個性倔強的年輕女生「安星美」,這三個女人的生命質地各自不同,帶著迥異的傳奇的故事和唐育生在此相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