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的手路,時代的回應——李志德評《八尺門的辯護人》
「對律師來說,真相是未經修飾的事實。......對從事創作的作家來說,事實是素材,不是控制他怎麼做的工頭,而只是他的工具。他的任務就是讓這些素材奏出樂聲。」英國作家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以國際政治和間諜行動為題材創作小說,他走遍世界,訪問無數政要、官員、平民。在他的自傳《此生如鴿》的序言裡,這位有著宗師地位的小說家這樣辨證「事實素材」和它奏出的「樂聲」 ----也就是虛構故事之間的關係。勒卡雷為小說創作所做的準備,現在稱作「田(野)調(查)」,和記者的「採訪」可以看作同義詞。一般人的印象裡,「採訪」是一個作者,帶著筆記本、錄音筆事前影印的大疊資料,約定一位專家或者一個團隊,邊翻資料邊問問題。有時,創作者也請求進到受訪者工作、生活的處所,短輒幾小時、一兩天,長輒一星期、一個月或更久,希望筆下角色從行動到心思的最細微之處,不只要「像」受訪者,更要發展出新的「人格」,因應小說家筆下為他們張羅的各種挑戰。但如果把這個關係反過來呢?原本應該是受訪者的專家,拿起了小說家的筆,摸索起文學作品的格律,會是什麼樣子呢?唐福睿的作品《八尺門的辯護人》展現的就是這種可能性。《八尺門的辯護人》唐福睿 著出版日期:2021/12/10一、從法律跨界文學《八尺門的辯護人》,單看書名就能知道是一部和法律、法庭相關的作品。主線故事是一位遠洋漁船的外籍漁工「阿布」,被控因故殺死了船長一家人。由於阿布請不起律師,因此公設辯護人佟寶駒就擔起了為他辯護的責任,法庭內外的攻防從此開始。作者唐福睿出身法律科班,學士、碩士,還有五年執業律師經歷。他一開始就以主角佟寶駒和父親的一場扶養官司,展現了對法庭活動和法律流程的精準把握。這段法庭活動篇幅極短,更非關主線故事,但唐福睿以簡單幾筆就成功讓讀者看到法庭的日常,並不都那麼正經八百,更多的恐怕是這樣的口水多過法律的吵吵嚷嚷,只有懂得箇中三味的人,才能展現這種真實的拉雜感。描寫了一次小開庭,作者接著就鋪開了一個大法庭:《八尺門的辯護人》整個故事跟著「阿布」的審判程序鋪開:在準備庭上:公設辯護人佟寶駒,出其不意地挑戰通譯的利益迴避問題。正式開庭時:佟寶駒以「心神喪失」為依據,要求停止審判,重做精神鑒定,這是出於他的助手,替代役男連晉平的建議。交互詰問時:檢方一位重要證人「敗中求勝」,不僅閃過佟寶駒的質疑,甚至讓他陷入困境。再之後,是尋找重要證人、言詞辯論、判決......一次審判,基本上就是一場解謎。唐福睿以個人的專業背景,精準地在法庭的不同階段裡,揭示、展現不同的線索。讀者代入法官的視角,按著精確的司法程序,成為真正的解謎人和判決者。這是《八尺門的辯護人》最精采可觀的部分。甚而可以形容唐福睿用他的小說啟動了一個另類的「法律白話文」運動。二、一念平民,一念菁英故事的主角佟寶駒出身八尺門,這是故事設定的主場景。這座位於基隆的漁港,曾經是台灣最重要的遠洋漁業基地之一,早年一大批原住民為謀生來到此地工作、聚居。但佟寶駒不同於族人,他抓住了向上流動的機會,藉著原住民身份得到聯考加分,先進入法律系,再考上公設辯護人,晉身白領。佟寶駒成功「晉身上流」,產生了新的張力:「原住民 vs.漢人菁英」。後者的代表是剛受完律師訓,服役之後就要以「世襲」姿態進入法律界的連晉平。連晉平在佟寶駒的單位服替代役,因緣際會地成為「阿布」辯護團隊的一員。唐福睿筆下寫佟、連這一對搭檔的互動,精微細緻的程度,是他身為「法律人」對讀者的另一次威力展示。法庭是人組成的,法院是法庭的集合,因此,在其間的人,固然可以籠統地全稱為「法律人」,但作者籍著佟、連兩人的你來我往提醒讀者,縱使都在法院的屋簷之下,不同人的追求依然千差萬別。連晉平初出茅廬,一心為阿布爭取平等待遇,這個想望相對單純。但佟寶駒是一個久待法院,已經決定退休,而且已經有了好出處的老油條。他一開始的表現,是讓自己安於成為「體制」的一部分 ——反正案情很單純,審訊很費時,阿布最終是死是活,都可以和他無關。而抱著這樣心態開始這場官司的佟寶駒,竟然在準備庭上神來一筆地看穿了通譯可能的偏頗,走出了實踐正義的第一步,也讓連晉平為之改觀。為什麼佟寶駒要這樣做?唐福睿沒有給出簡潔的答案。相反地,整本書的大半篇幅都在描寫佟寶駒自己與自己的拉扯。一方是自己原本設定的軌道:「混」過本案、申請退休,開始新的律師生涯。更不要說被害人還是自己的童年友伴,族人間的人情,有實實在在的壓力。一方的拉力很明顯,另一方的拉力卻很隱諱。事實上,佟寶駒一開始做出「努力追求正義」的姿態,有一部分動機也是利益,他要為自己未來加入律師事務所創造話題,打開知名度。佟寶駒有時甚至不願意承認自己在阿布的辯護官司裡有「追求正義」的成分。他嘲笑連晉平不斷想著如何在精神鑑定領域裡為阿布找生路,但卻在法庭上出人意表地循著連晉平的思路,聲請為阿布重做精神鑑定。佟寶駒沒有說出來,但事實上在他心裡的某處,可能比連晉平更在乎阿布。何以故?因為阿布的處境,是他父親、族人的映射。在眼看著父親面對漢人老闆如此卑下順從時,佟寶駒終於識穿「自己對卑微有多痛恨」。是追求正義的法律菁英,還是官僚機構的裡的碌碌平民,幾番來回擺蕩,都在佟寶駒的一念之間。三、下了霹靂手段,仍是菩薩心腸嗎?說「廢除死刑」是《八尺門的辯護人》這部作品的「終極關懷」應該不為過。唐福睿在故事裡把廢死的企圖心,毫不隱藏地寄付給了法務部長陳青雪。唐福睿從描寫陳青雪家中的一幅觀音像開始,展開了 —-- 我相信是更多是作者自己對死刑的哲學觀。死刑應不應廢?在觀音像前,讀者一開始以為陳青雪是那種每當槍決死囚時,就會在佛像座前點上一盞明燈的法務部長。但陳青雪並不是。她有佛教信仰,但廢死並不為實踐佛經字面上的教義,對陳青雪而言,為宗教而廢死太虛偽;死刑應廢,而是它本就應廢,「她支持廢死的理由極其純粹:人命高過一切。」第一次讀《八尺門的辯護人》的讀者,在闡述陳青雪對死刑理念的這兩、三頁,很可能要放慢速度,來回兩、三次,才能明白陳青雪的人設和理念。但所有攻關的努力都不會白費,因為從這裡開始,廢死的種種議論就時而伴隨,時而交纆著法庭審理的故事線,佟寶駒時而嘲弄連晉平,時而和陳青雪爭辯,作者更把這些爭辯拉回到陳青雪和佟寶駒學生時代,因為「我國應該廢除死刑」永遠是個學生辯論賽場上的經典題目。除了爭辯,在故事裡「死刑與廢死」也是催動各方人馬的動機:政治人物要處死阿布向人民交待;連晉平和佟寶駒,則要在法庭的框架下,用盡一切方法 ----從要求重做精神鑑定,到尋找關鍵證人,證明本案仍有疑點 —— 保住阿布不被處死。但陳青雪不一樣,儘管同樣廢死,但她站在一個冷眼旁觀的位置上,儘管仍然盤算著廢死,但她的目標不是挽回阿布,而是扭轉整個制度。唐福睿在最後,拋出了全書最重要的一個道理難題:善念,能不能以惡行來成就?這是個千古難題,但卻不適合在這裡說下去,說開來,因為一旦在書評裡劇透,就像把凶手名字寫在推理小說的封面上一樣,都是會遭讀者憎恨的惡行。四、階級,始終都在佟寶駒是《八尺門的辯護人》中最豐富、精采,而又完全能夠展現唐福睿的企圖心的主角。在他身上匯聚和拉扯的,一是歷史,二是族群,三是人性。佟寶駒有一段與眾不同的經歷:他的父親佟守中曾經因為待遇和權利遭到剝奪、侵害,憤而持刀殺害漢人船東。雖然被害者沒死,但卻讓佟寶駒從小就在一塊深重的陰影下長大。難堪的,與其說是身為殺人犯之子,恐怕更多是這一句悲鳴:「難道我們不是人嗎?」佟守中的故事,不難讓有點年紀的人想起,它應和著1986年的「湯英伸事件」。一位來自阿里山的原住民,也是位師專學生,經職業介紹所引介,到了一家洗衣店打工。在欠下介紹費、身分證被扣和超時工作的交相壓迫下,他在酒後殺死了洗衣店老闆一家三口,面臨死刑。當時擔任天主教花蓮教區主教單國璽,偕同一群教授和藝文工作者,發出了「槍下留人」的呼聲。早年台灣報導文學的重要陣地《人間》雜誌在1986年7月深度追蹤報導了這起案件。在卷首的「編輯室報告」裡寫道:「尋找一個社會案件的內在線索和人文根源......是什麼社會的、文化的、教育的、個人的背景下,誤導了、刺激了、迸發了這樣的鉅痛沉哀呢?」湯英伸案,恐怕是台灣開始討論一名「重刑罪犯」形成背後的因子,包括出身族群、成長環境、家庭社經地位,以及,更重要的:表面看似「公平」的體制,對每一個人而言是不是帶來了真平等。這樣的問題,事實上到今天社會上仍在談論。不過終究有了些變化。原本有機會向上流動的師專生湯英伸,掉進了求職陷阱,和雇主一家人同時走向噩運。相反地,佟寶駒和他的一小部分族人得到了上升機會。只不過社會階級仍在,下層的工作仍然需要勞動力,這時像水一樣適時流進來的,是更弱勢的,連印尼官話都不會說的印尼人。時代,也就從1980年代推進到了今時今日。唐福睿沒有讓他的作品耽溺在歷史情結裡,他讓故事發生在聘雇了外籍漁工的遠洋漁船上,遠洋漁業正面臨著國際嚴格的檢視,一位隨船的觀察員甚至不明不白死在作業的途中。海上犯罪頻仍,但通譯短缺造成審判品質低劣......在成書出版的2021年,這些都近在咫尺的新聞。唐福睿把這些元素有機地編織起來,寫成了一部回應時代的作品,沈鬱如鼓聲,一如勒卡雷的形容。
+ More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連結──Ami亞海讀《無線人生》
如果有任意門就不會遲到了,如果可以知道別人的想法就不會搞砸了,如果能看得見對方的情感就好了……等等,如果有這樣的能力該有多好?許多故事因為這個「如果」而誕生,然而,施加在主角身上彷彿作弊的小魔法,通常都不是毫無來由的,也會因能力而產生煩惱。《無線人生》的主角張亦賢擁有看得到他人情感的能力,這些情感視覺化成一條條七彩的細線,交織在人與人之間。然而,張亦賢本人卻獨立於這些交錯複雜的情感網之外,他身上沒有任何與人連結的情感線,究竟是他看不到自己的線,亦或是他真的與這世界「斷線」,這亦是本書題名《無線人生》的由來。故事在開頭作了有趣的設定並拋出一個大問號,然後用一整本的時間鋪陳答案。《無線人生》Beck 著出版日期:2021/8/27連結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線在一般情況下人類無法獨立於人群存活,總是懷抱著「連結」的欲望,想要彼此連結,渴望與事物連結,也想與自己內心連結。若是斷了這些連結的話,那個人肯定會失去對生命的熱情,這一點張亦賢最清楚不過。在開場的故事裡,他為了救助失去所有「情感線」而萌生自殺想法的大叔,甘願被誤會、被毆打,也要讓他打消想死的念頭,試圖讓他知道這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跟他斷了線。然而,再深入故事,會發現真正沒有線的,是張亦賢本人。因為特殊能力、因為放不下、因為在沒有線的他人身上彷彿也看到自己,張亦賢一次又一次地介入陌生人的人生之中,而這每一段看似單元劇的故事,其實都是張亦賢遺失的情感與記憶線段。尋死之人的無線狀態是暫時的,世界上一定還有在掛念他或他掛念的人;友情之線雖然無法強染成紅線,但彼此之間一定可以找到適當的距離維持情感;失去記憶也失去情感線的人,終究能靠著彼此的心意,重新把線段打結。最後,終於讓張亦賢在另一個人身上找到與自己相連的情感線,也牽起了他另一名男主角黃士弘切不斷的緣分。就算回憶可能充滿苦澀與懊悔,就算張亦賢希望這條線從來沒有出現過,但它仍在兩人之間架起虹橋微微發亮著。人的情感線並不是由月下老人牽起,不是一定會相遇相逢多次,或是永遠相愛不分開,牽連這些的終究是樸實的日常關懷、同理心,還有愛吧。微奇幻x日常推理x人心難測Beck是個很會寫「人心」的作者,閱讀她的著作時,總會被故事中真實情感觸動,跟著角色大笑或大哭大鬧。這次Beck大膽挑戰有點奇幻又有點日常推理的故事,也沒有讓我失望。她用熟悉的背景還有發生在你我身邊未曾留意的事物,帶出一個個包藏小謎團的日常故事。貼在路邊已經褪色的失蹤兒童海報,或是網路上的恐怖跟蹤狂留言,甚至只是尋找遺失的錢包,都被她加上了有血有肉的角色,形成了故事,在讀者心中留下情感。除此之外,《無線人生》中看得見情感線的設定也非常有趣。寒色系代表信仰、理念;暖色系是對人的感情,親情和友情偏黃,愛情偏紅,還有一種未知的銀灰色。在閱讀的過程中,總讓人不禁幻想自己或他人身上若有這種線的話,那會是長什麼樣子?全身全靈侍奉宗教的人有條藍線直通天上,看似愛情詐騙的傢伙最終對詐騙對象生出條粉紅色的線,沒心沒肝的貪污政客仍有條黃線綁在非婚生子女身上。不過,最有趣的設定當然還是作者本人拿來用了——沒有線的話會怎樣?現代科技發達,可以搭飛機快速到各國或是零時差地用通訊軟體交流,但是意外地,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卻更容易斷得乾淨。現代的方便性能讓人好幾個月都不用出門不用與人對談、有些人可能只要斷了網路線就能斷了交友圈,生活在人口密度極高的都市卻從來沒跟鄰居講過話。主角張亦賢的煩惱可能每個人也都曾經煩惱過,人生會總有那麼一段陰沉的時刻,覺得自己與世界上的一切沒有關聯,親情、愛情、友情、人情,什麼都不重要,沒有人關心自己沒有人愛自己,自己只是冷眼旁觀一切。如果不是生病的話,通常這種低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終究自己走出或是在他人協助下重拾連結。但張亦賢卻是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無線」,讀到結局真相時可以理解其原因,但反過來看,張亦賢總是主動協助他人,主動付出關心。誠如書中他的好友阿徹所說的,「就算你懷疑自己沒線沒感情,我也從沒懷疑過你對我的愛」,相較於情緒勒索地反覆確認他人與自己的情感(這樣就算有線也是黑線吧),張亦賢的純真、善良與付出,才是健康地與他人建立連結的方式。《無線人生》給人最大的溫暖便是在此,你可能懷疑過自我、覺得自己太過冷血、發現自己總是一副局外人的樣子,就算此時此刻「無線」也沒有關係,因為我們是渺小而普通的人類啊,總還是渴望連結,只要你願意踏出那一步,願意長出「線頭」,一定會跟什麼連結上的。別因類型錯過好書尼爾蓋曼曾在書中說過,「類型其實不是告訴你要找什麼,而是走進書店或錄影帶店時,哪一條走道你就不用過去了。」不過,我現在想反駁這句話,如果因為不看BL而錯過這本書的話,那真的是個大大損失。《無線人生》絕非刻板類型的BL故事,也沒有掛羊頭賣狗肉,它沒有背叛BL這個類型,某些橋段更是會讓人開心得在床上打滾。而不熟悉BL類型的讀者看來也不會覺得突兀,只覺得一切情感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個人覺得在類型當道的這個年代,Beck硬是開了一條非典型的路線,讓這本書放在現代奇幻、推理或BL類型裡,都不會讓人覺得放錯書架。所以,就像是文庫X(註)一樣,不要看類型,直接拿起來閱讀吧。《無線人生》一定可以讓你得到一段很棒的閱讀體驗,讓你從此記得這位作者,與之產生連結。註:文庫X是由日本書店店員發起,店員自製手寫的推薦文封套,將整個書皮裹住,讀者在買書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裡面是什麼書,唯一知道的,只有這本書價格,是用故事內容與讀者一決勝負的行銷手法。本文作者Ami亞海彰化員林人,現居新北,喜歡鋼筆與企鵝。2010年起白天寫程式,晚上爬格子,個人出版及商業出版皆有。早年以BL作品為主,近年開始觸及其他類別。試圖在邏輯與歇斯底里的世界裡見縫插針,寫出像隔壁鄰居家發生的故事。FB/ami亞海 41%海風的甜度。
+ More詹宏志專序推薦——社長的手藝《裴社長廚房手記》
文/作家、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裴偉社長多才多藝,至少有三項才藝近乎職業水準(這些都不是他的職業,他的職業是雜誌社長兼新媒體經營者),我指的是他的歌藝、廚藝和園藝。後兩項才藝是我在他的臉書長期追蹤得知的,第一項歌唱才藝則是我在叮叮咚咚那卡西的伴奏下親眼目睹(耳聞)的;對他歌藝的稱許,請朋友們不要懷疑我的判斷,我可是兩度當過唱片公司總經理的人(現在也沒這種職業了)。《裴社長廚房手記:名菜復刻及大廚祕方,還有父子記憶中的家常滋味》裴偉 著裴偉社長開始在臉書上公開他的廚藝,有預告、有程序,有材料展示、有步驟解析,圖文並茂,顯然已經是有計畫的內容製作,據說是受他自己麾下編輯的壓迫,我本來以為是他的小編戲謔的報復陷阱,不料愈看愈震撼,愈讀愈吃驚,這可不是一位泛泛之輩或是名人作秀,更不是那種做兩個家庭小炒就號稱賢慧的家庭煮夫,這簡直是職業殺手轟轟烈烈的炫技演出。想想看,一本食譜裡,復刻了米其林等級餐廳的名菜,諸如山海樓的「紅蟳海鮮米糕」、明福台菜的「牛肉羹」、名人坊的「玫瑰花雕雞」、三分俗氣的「蘿蔔牛腩煲」等;又潛入名流家宴,仿製了名人廚房的不傳之祕,像是台塑三娘李寶珠家裡的「台塑牛小排」、郝伯村家中出名的「獅子頭」、黎智英家裡的「英式烤肋眼牛排夾燒餅」、作家蔡珠兒家裡的「南乳羊腩煲」,等等……這哪裡是業餘好手的票戲之舉,這根本是名廚出書的陣仗。我在閱讀成書的初稿時,卻又有不同的體悟,這本書並不是令人目眩神移的「天才之作」,它其實更像是「勵志故事」。因為裴偉社長做菜,依靠的並不是靈光乍現,他的訣竅是勤求食譜,照工起行(請唸台語)。書中提到有一次他與台塑總裁王文淵吃飯,席上向他乞求知名的「台塑牛小排」的食譜,王總裁愣了一下,誠實回答說他並不知道,結果第二天王總裁身邊的高幹送了祕方來給他。其他各家知名餐廳大廚的料理,裴偉社長也總是在用餐時就不恥下問,想盡辦法取得「原典」,正像玄奘取經一樣,西行萬里,目的就是求得正宗的原始文獻。有了食譜之後,裴偉下廚第二個令人注意之處,就是他對「復刻」的嚴謹自我要求,他總是不畏艱難(的確,有些名菜常常是知易行難,理解不困難,但工序卻很麻煩),他就是不怕麻煩,盡量求食材的正宗,並且依照食譜要求,把每個步驟成色做足,社長大廚向我們證明,只要乖乖按照步驟工作,即使是驚人的名廚大菜,凡人在家裡也是可以做得到的。這就是我說的「勵志」之處,我們總以為這些名菜仰之彌高,只有天才名廚才做得出來,裴偉社長卻向我們提示,這只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故事,而汗水,是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的。我在裴偉的文章中得到啟發,沒有那一道大菜值得畏懼,即使是遠在天邊的星辰,亦有並非鏡花幻影的「摘取之道」。這讓我想起一位企業家朋友,他雄才大略更兼勤奮過人,事業版圖大得嚇死人,有一次在宴席上,他向我吐露心聲,他說:「退休之後,我希望能夠向你學幾道菜,讓我能夠伙食自理。」他日理萬機,員工如雲,他卻遺憾自己吃飯也要依賴別人,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莊祖宜說得不錯:「人人都有主宰餐桌的欲望。」雖然他想的可能是幾道家常菜,但我決定買這本書來送他,讓他知道,志氣不妨向天比高,既要伙食自理,何不學學「社長的手藝」?購書連結博客來:https://bit.ly/3hOPavN金石堂:https://bit.ly/3zxx1ZG讀冊:https://bit.ly/3y2n0TH誠品:https://bit.ly/3rBYYwrmomo:https://bit.ly/3kWBbWU
+ More蔡珠兒專序推薦——暖男的社會文本《裴社長廚房手記》
人稱社長的裴偉,懂吃會煮,又擅蒔花治印,我常聽朋友提起,但去年才在臉書結識,看他揮灑發文,談食寫菜,密度與強度之高,令人拍鍵驚奇,我拜讀後肅然起敬,頓生相逢恨晚之感。這人出手凌厲,不是普通票友,他那些菜色都是不好惹的,什麼炒鴿鬆、醋醃雞、紅蟳米糕、鮑汁鵝掌、印尼牛尾湯,連潮州滷水都能做,看得我這專業煮婦汗顏傻眼,他是想逼死誰呀?《裴社長廚房手記:名菜復刻及大廚祕方,還有父子記憶中的家常滋味》裴偉 著做大菜辛苦厚工,不過呢,只要意志堅強,不惜工本,多練幾次,加減總能像樣。但裴偉的厲害之處,不在菜色澎湃,而在做菜的心訣撇步,他吃遍四方,識味能烹又善問,交遊閱歷寬廣,政商名流的私房絕技,老店名廚的獨門祕方,他就是能問到,自己有功底,再融匯眾家高手的內力,等於九陽神功加吸星大法,你就算有他的身手,也沒有他的門路,我們普通人望塵莫及,他行你不行啊。幸好裴偉不但幫我們問了,而且傾囊相授,不蓋步不藏私,還加上自己的操練心得。他的料理華麗雍容,門檻高聳,望之令人生畏,文字卻親切平易,視角低俯淺近,唯恐你錯漏重點,詳盡得近乎囉唆。因為這本來就是他家的廚房筆記,是裴偉為了教兒子做菜而寫,敘述有熱度,那種熟絡自在,娓娓細談,把你也當朋友的溫馨感,是一般食譜沒有的。雲端資訊,海量泉湧,凡人皆有一陽指,吃哪家去哪玩,怎麼煮如何燒,點指按捺,立馬解疑,有些文類(例如遊記和食譜)因而遽然沒落,看YouTube什麼都能學,幹嘛還買書呢?除非書裡不只步驟作法,還有別的什麼,無法化約成影像和資訊,能夠擊中軟肋,打動人心,這就需要書寫的力量。身為灶咖票友,我就是被他打到,這本書是廚藝大補帖,有難得一窺的祕技心法,造福我等煮夫煮婦,固然功德無量,而且裴偉的料理招式,都有情境和故事,更是好看。烤鳳螺有童年父愛,鯉魚掛麵有親子矛盾,滷牛腱有兄弟關係,乾燒明蝦有上海往事,黃魚煨麵有「來來十七樓」的台北舊味……他的料理,是家庭記憶、人生經歷,以及見聞眼界、社會人脈的體現,人影繽紛人氣蒸騰,菜色因而立體鮮活。說到底,寫菜最精彩的調料是人味,有人有故事,才有感有滋味。祖籍山東的裴家很特別,廚房由男人掌理主饋,裴偉承教父親,轉益多師,鎔鑄新創,再手把手教給兒子,此書是「爸爸的味道」,跨越三代父子兄弟,這是很少見的書寫,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烤鳳螺藏有裴偉童年記憶裡的父愛。(圖/鏡文學)眾所皆知,廚房不公平,專業大廚多是男性,家常供餐卻是女性,廚事是傳統母職,媽媽和阿嬤的味道,雖然飽含柔情,備受懷念稱頌,其實是性別分工的軟性桎梏。裴家真帥,打破俗套由男人掌廚,還形成傳家技藝,與眾不同,非常激勵人心,讓我看得羨慕又嫉妒,忍不住叨念家裡那口子,你看看裴社長!人家日理萬機,下班回家,照樣上灶做飯,還做得那麼好。會下廚的男人不少,照我的觀察,「料理男子」有各種類型,常見的是玩票型,平時按兵不動,請客時露一手,要不就貼菜色美照,自戀討拍或放閃,看哪,我很會。但裴偉是穩健的實作型,躬親打理日常廚務,為家人用心備餐,他給太太和媽媽做的菜,尤其讓我有感。裴偉幫太太坐月子,擬定整套菜單,每天做橘餅煎蛋、麻油腰花和杜仲排骨湯,練出滑嫩噴香的腰花;又因為太太愛吃,他切絲備料,每週都做「愛妻料理」,炒麻煩費工的十全如意菜。他跟岳母學來「乾煸秋蟹」,是太太娘家的福州味,暗含洋蔥,有他成為煮夫的故事,「從那天起,我開始務實認分的做起家事。」我讀到這段,眼角和心頭都一熱。他給媽媽做蛋炒飯,亮點不是烏魚子,是屏東古法的乾鍋炒蛋(必須有噗噗聲),要費心炒到鬆透,才能鮮滋出香。而那碗榨菜肉絲麵,更有曲折的歷史,裴媽媽是山東流亡學生,離鄉前吃了一碗麵,就跟著兄姊流徙逃難,最後到了澎湖,倖免於慘烈的七一三事件。餐桌上的家常味,滿布時間軌跡地域烙印,個中滄桑之味,豈是食材做法所能盡闡?除了暖心動人,這本書的菜式寬廣,跨度宏大,有滬粵川桂,魯菜台味,也有英美法義,印尼古巴,相融共冶,博采眾納,透露出作者的見聞和品味,也可見台灣的混血多元。做菜反映性格和閱歷,我甚至覺得,料理不但是個人的家庭身世,更是他/她的旅行史和世界觀。食譜也是一種社會文本,鹽商菜紅樓宴酒家菜,都有社群風尚、經濟文化的豐富意涵,此書亦然。透過裴偉引領,我們得以走進巷子內,湊近爐灶前,窺見辜濂松和周杰倫的私房味,饗宴和明福的隱藏菜單,以及台塑牛小排的祕方,在名人名店的堂奧中,映現出當代的社會階層,台式的品味喜好,這不僅是食物書寫,日後也是生活史的可貴資料。最後忍不住要說,大概因為口味或性別的差異,我覺得這本書很「男人菜」,樣式澎湃,分量可觀,食材豪氣干雲,手法層疊繁複,味感豐濃強勁,劇力萬鈞。譬如黃魚煨麵兌花膠雞湯,魷魚螺肉蒜加高湯番茄和酸菜,在我看來,用料都OVER了,容易滋生雜訊干擾,有鏤金錯彩,踵事增華之嫌,這是個人的偏見啦。這本書不止豪華大菜,也有很多小炒小品,手法看似簡單,卻有內行人才知的眉角祕招,譬如烤豬排先浸牛奶,炒鴿鬆要加雞肝,牛排看厚度算分鐘,「足麻煩」的牛肉羹如何抓捏處理;諸多功夫細節,不論新手或玩家,讀了都能滋補受益,對灶咖男女來說,深具啟發意義。購書連結博客來:https://bit.ly/3hOPavN金石堂:https://bit.ly/3zxx1ZG讀冊:https://bit.ly/3y2n0TH誠品:https://bit.ly/3rBYYwrmomo:https://bit.ly/3kWBbWU
+ More媽祖婆,是他們踏出第一步的原因——穹魚評《起駕,回家》
大甲媽祖遶境,對我來說一直有著特別的意義,做為一個天主教徒,它的存在並非信仰,而是一種現象、一種文化,更是一條由無數人們交織而成的歷史之路。在過去,我曾挑戰過兩次,但這兩次連第一天都沒走完,甚至沒有抵達第一個大站──彰化南瑤宮,就因為過度痛苦而放棄,所以當我一直崇敬的宴平樂老師出版此書時,我毫無遲疑的將其納入必讀書單;他連續好幾年都走完八天七夜,這點讓我真心欽佩。《起駕,回家》宴平樂 著出版日期:2021/7/30在這本書裡,宴平樂老師將兩條線揉合在一起,一條是大甲媽遶境本身,一條則是幾位主人翁發展的故事主線;以角色蔡正國參與一場失敗的銀樓搶案為起點,故事中的角色懷抱不同理由,加入這場八天七夜的旅行;有人是為了還願,有人是為了躲避警察,有人則只是跟著別人走;這樣充滿巧思的設計讓故事本身充滿張力,不只能讓我們了解遶境這個活動,也藉著角色們在路上的想法,體會大甲媽遶境能帶給人們的心境轉變。故事中主角團有四人,主角陳肇仁,結拜過的兄弟蔡正國,蔡正國女友王秀娟,以及幾人在遶境途中遇到的新朋友趙筱瑜;陳肇仁從小到大就崇拜充滿義氣的父親,因此非常看重好兄弟蔡正國,在故事之中,他也多次展現了自己的義氣,用自己的方式保護了蔡正國。趙筱瑜,是讓我滿意外的一個人,她的戲分並不是最重的,但存在感極強,故事中我最喜歡的角色就是她了;她不是那種會鼓勵你犯錯的人,也不是那種會縱容你犯錯的人,她是那種你犯了錯,會陪你面對懲罰的人。光就這點,就將她與蔡正國、王秀娟劃出了區分,後兩者要的,一直都是可以陪他們一起闖蕩的人,說浪漫一點叫生死與共,但在現實中,那樣的行為叫共犯。至於蔡正國,毫無疑問是個混蛋,但他也是有許多閃光點、有魅力的混蛋,他率直、勇猛,是那種你能半夜一起不戴安全帽夜衝、去撞球館跟別的學校起衝突時一起打架、偷娃娃機硬幣幫你把風的好朋友。但他與陳肇仁這樣的組合,就跟年輕時就在一起的情侶一樣,如果其中一方成長了,另一方卻沒成長,很容易就會開始因為價值觀不同而產生摩擦;好一點天天吵架,不好一點形同陌路,更不好的就是反目成仇。而偏偏八天七夜的遶境,這過程中必須經歷的苦難,以及義無反顧邁向終點的那種自我追求,是最容易讓人成長與醒悟的,於是兩個情同手足的好友,開始走向不同的道路。若要問我,蔡正國有變嗎?我覺得沒有,變的不是他。只是單純的,過去一直與他並肩作戰的陳肇仁長大了,陳肇仁明白自己可以為了義氣這兩個字付出很多、很多,但義氣不是拿來做蠢事的萬用藉口,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是有分先後順序、輕重緩急的,總是得做出取捨。故事中後期,陳肇仁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義氣,那也是他最後為蔡正國做的事情;從我們讀者的角度,當然可以批判他的作為,批判他這樣做很蠢,但我更認為這也是此故事中最巧妙的地方,故事開頭蔡正國為了賺錢參與銀樓搶案,故事裡重要轉折點陳肇仁也自己去搶了一間當鋪,兩者都是為了錢,但他們需要錢的理由不同,所以結果也不太一樣。也許這兩者都是犯法、都是惡行,有清高、不清高之分嗎?宴平樂老師並沒有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這也是我喜歡這個故事的地方;真正的好故事,不會告訴你何謂正確答案,而是讓讀者思考答案。至於王秀娟,我覺得反而是主角四人中最有人性的一個角色,她要的東西一直很簡單、一直很即時;她看到不喜歡的人就說,遇到不喜歡的事就罵;雖然善妒、小心眼,但人格特質裡也有好的一面,例如遶境途中,在趙筱瑜差點撐不過風雨時,帥氣的幫她擋風擋雨;而在故事的最後,她做了屬於她的決定,這絕對是很多人不齒的,但也很真實。當一個角色真實到了極致,妳就不會用二分法說她是好人還是壞人,頂多就是帶著感傷,思考她在故事中做的那些決定究竟是好、還是壞。又或者,如果是我們的話,我們會做什麼樣的決定?對我來說,每個角色的成長曲線,一直是我看故事時第二看重的項目;這個故事很完美的鑄造了四個人,也很完美的寫出了四條曲線,他們起點不同,在遶境中交匯,最後往各自的人生走去──就跟現實世界裡形形色色的人們一樣。也正因為真實,所以更好看。除了這些以外,故事中除主角群外的其他角色,也都有各自的魅力與作用,海口人的風土民情參入其中,真摯而且純樸;各種黑暗勢力的糾結,遶境途中多次上演的風雨欲來,是帶動故事的推力之一;更別提那些在路上偶遇的,褪去名片、服裝、年齡、經濟、社會背景後,單純為了同一目的而出發的各色人等。我自己在參與遶境時,都是以「觀光客」的身分自居,主要目的是「體驗文化」,這可能也是一份自知之明吧;而同團的長輩說過,若我是以這種理由遶境,那就很難撐完全程。的確,光是走八個小時,我就長出水泡、小腿抽筋、腳底板爆炸一樣的疼痛,睡眠不足後甚至發燒,而在這段短短的時間內,我問自己最多次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我要來受這種苦」;於是兩次的遶境,我都以撐不到彰化作為告終。但又幾年過去了,當我回頭去看著每年依然持續走完遶境的宴平樂老師,去看那些七、八十歲的老人(好像有更年長的),依然每年都堅持走完時,我的問題變了──「為什麼他們能吃的了這些苦」。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遶境者,正如書中的角色們,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太一樣,但我能從這些答案背後看見一個核心精神──因為他們心中有媽祖。媽祖婆,是他們踏出第一步的原因,也是他們在每次想放棄時,踏出下一步的動力。對於我這樣的旁觀者、對於身為另外一個宗教的人來說,這個答案其實也包含了更真誠的答案,他們都懷抱著對自己的信念。我一直認為,神明就像一面鏡子;每個人看待神明,往往都有自己的看法;而神明看待我們,卻只會有一種看法;只要一份宗教能讓人變好,那就是一份好的宗教;而在這八天七夜的路途上,所有人一起往前走,互相打氣、互相鼓勵,互相按摩、互相拉筋,這毫無疑問是台灣最動人的風景。很高興鏡文學給我這個機會,讓我讀到這樣優秀的作品,《起駕,回家》不只是一本好書,更是一段由無數人文歷史共同編織出的結晶,非常值得一讀。本文作者穹魚以文字為磚,蓋起天馬行空的堡壘。社工系畢,喜讀心理學、犯罪學等書籍,對人性觀察精準。作品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讓閱讀者獲得看電影般身歷其境的享受。曾以「八爪魚」為筆名,著有小說:《史上最G8除靈師》、《靈魂禁區》、《超感應拍檔》、《超能劇組,Action!》等。Facebook粉絲專頁|穹魚-八爪魚的奇幻大海鏡文學作家特寫專訪|www.mirrorfiction.com/news/182
+ More從廚房手記品嘗裴社長的人生滋味——辜仲諒專序推薦《裴社長廚房手記》
文/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說起我跟裴偉認識的淵源,要回溯到我父親在一九七五年受聘為行政院顧問開始,他戮力推動台灣的經貿外交事業,常為爭取國際地位而奔波海外,期間常有裴偉隨行採訪的身影,那時他是位報社記者,因為採訪而與我父親結緣。一九九四年,前總統李登輝到東南亞進行「破冰之旅」,我父親也是出訪成員之一,在印尼停留時的某天晚上,他邀裴偉一起去吃當地最有名氣的牛尾湯。那晚,他們暢談盡歡之餘,一口氣連續喝了兩碗,這就是書裡〈辜濂松:印尼牛尾湯〉一篇的由來。回想起來,裴偉和我父親不只是採訪上的關係,也多了朋友的交情。日前吾孫的滿月酒,裴偉也撥冗出席,這樣算來,他與我們辜家四代都有一分情誼。說到做菜,記得我幼時跟著父親「繞著地球跑」,進行外交征戰,每次出訪,家裡的廚師必定一路隨行,父親一方面顧及同行成員身處異鄉,想念道地家鄉菜的心情,另一方面,想藉此找機會讓外國人吃到「中華料理」,透過美食「讓世界看得見台灣」。而且我從父親身上還學到對食物的珍惜,印象中,每次開會沒吃完的菜,他一定全部打包,這常常就是我們的下一餐。現代人食物得來容易,有時就忘了對它的尊重。我旅居日本期間,有次在一間店吃飯,門口突然一位客人進來,廚師探頭一看,發現這位客人滿臉疲憊,加上身上穿著,察覺他是歷經長途跋涉的旅人,於是料理時,廚師特地把麵條煮久一點,而旅人用餐時,就可不費力的咀嚼進食,不知不覺間,身心靈都滿足了。從這細微的動作,我看到日本職人對烹飪的執著,和極力發揮菜餚精髓的精神。二○○八年,我回到台灣,接下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職務,開始有機會到偏鄉看看孩子的生活。有次和企業界的弟兄們到花蓮,與棒球隊的小球員一起吃飯,當天特別請阿美族朋友安排烤山豬,一時香味四溢,大家都食指大動,但只有一位同桌小朋友愁容滿面,美食當前卻彷彿食不知味,一問之下,才知道不久前和她相依為命的阿嬤因病過世,等於是失去生活的全部。我驟然體悟,食物僅為溫飽,而要人生完滿,才能品嘗真正的個中滋味。裴偉多年來以他過人的新聞敏銳度,穿梭社會各階層的大廚、小販之間,只有充分理解他們的人生,才能道出真正的澎湃滋味。這本廚房手記一共介紹六十七道菜餚,我請廚師照著做出其中幾道,品嘗之後,最傳統的台灣古早味—菜脯蛋,反倒讓我印象最深刻。過去與父親出訪,或是工作因素,經常吃到各地美食,不過年過半百,發現自己最愛的還是家鄉菜,它勾起我兒時的滋味,還有跟家人相處的記憶。今天這本書出版,要歸功裴偉的博聞強記,他善於採訪、結交朋友,因此不論達官貴人或市井小民,都樂於傳授獨家祕方,然後透過他流暢的文字描述,寫出每道菜餚的由來與作法,書裡除了有西式經典名菜,華人八大料理更是盡入其中,完全不藏私,所以我也願意把人生食譜初序的經驗獻給他。若各方有緣人看到這本書,不但可將大江南北的珍饈祕笈化作佳餚收錄腹中,亦能和裴偉同遊他的大千奇遇,豈不快哉!購書連結博客來:https://bit.ly/3hOPavN (一般版)金石堂:https://bit.ly/3zxx1ZG讀冊:https://bit.ly/3y2n0TH誠品:https://bit.ly/3rBYYwrmomo:https://bit.ly/3kWBbWU
+ More用寬容的標準來面對每個母親的不完美──律師娘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我記得自己剛懷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得知是男孩,婆婆非常的開心。其實,後來在婆家待久了,我知道婆婆並不是個重男輕女的傳統長輩,但是,難免在身旁人的眼光下,第一個男孫子,多多少少應該還是讓她鬆了口氣,不用面對親戚們的「關心問候」。家人們都很期待孩子的到來,因此,我在懷孕的時候,受到非常細心的照顧。然而,在第一次當母親的時候,我還是感受到身份上的重大變化,而有一些沮喪。覺得自己的責任變重了,不再是女孩子了,我關係著另一個生命是否平安健康、幸福快樂的重大影響,但我並不認為我有那樣的能力。《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四絃 著出版日期:2021/4/30我甚至覺得我不再是我自己,我只是一個被喚作母親的動物,每天的工作,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孩子一哭,就代表一定是我哪裡沒做好。睡不好的我,每天渴望著更多的睡眠,也常常希望,可以抽回一點時間,讓我不要當母親,但是,相對著,抱著孩子的時候,我又覺得母愛氾濫,想要把他揉到自己的身子裡。我算是相當幸運的,一結婚就懷孕,沒有被期待傳宗接代的壓力,加上婆家家人們也沒有女兒、媳婦的差別待遇,比起很多有多重壓力的婦女,只有成為母親這件事,是我唯一的挑戰。身旁許多其他的女性,有些必須負責照顧婆家全家大小的吃穿、有些要看護生病的公婆、有些則是有著特殊狀況的孩子,結婚生子這件事,讓她們變得全能又強大。老公律師事務所裡的案件當事人就更誇張了,有被婆家人趕出去的、有孩子被藏起來看不到的、還有離家拿不到孩子扶養費的…..,更別談是各種不平等的待遇,在孩子出生後,更成為許多女性的產後標配。母親們貌似擁有了另一個新生命,卻也很容易同時要面對自己的人生被剝奪。就像書裡的女主角,在有了孩子後,幾乎都是為別人而活。我想許多女生如果可以有個未來鏡,看到自己的婚後處境,大概會嚇得不敢結婚吧!不過,也有不少我認識的女性,婚後成為家庭CEO,老公疼、孩子乖,自己的經濟也獨立,甚至還每天穿得漂漂亮亮亮亮的,過著精彩的生活。雖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真的可以發現,婚姻生子這個學分,高分的高分,被當的被當,重修的人,也不見得下一次就能平安過關。常常遇到媽媽們會抱怨很多在婆家遇到的各種不愉快,特別是跟公婆住在一起的,像女主角說的那種小叔一家回來只要洗個杯子就被稱讚,卻沒有人感激為了招待他們已經一整天沒有坐下來喘息的自己….,這一類的心酸累積多了,對付出者而言,其實也是不容小覷的負面情緒,其實家人之間最大的傷害,就是比較下的失望、委屈與嫉妒,很容易帶來家庭風暴,就像前幾年台灣著名的妯娌毒害親姪子的社會新聞。你知道嗎?一個母親,不只是當母親而已,多數的時候,她同時還是妻子、女兒、媳婦、妯娌……,母親理當是愛孩子的,但是,當她在多重的角色裡,她其實更像一個特務,要克服許多困難,來成就她的每一個角色,甚至,必要的時候,還要犧牲她自己,然而,當她已經不是她自己,我們如何要求她做一個美美的母親呢?畢竟,這個新生命是因為她才來到這世界,也在她的身體裡,一起成長,一起適應這個新的旅程。於是,有一天,或許是孩子年幼,或許是母親年邁,又或許是這中間的許多許多難熬的時刻,你就可以看到,她,既曾是女孩也是母親的她,開始想找回自己,那個還不是母親的自己,是不是她比較喜歡的模樣?孩子跟母親之間,就是這樣矛盾的關係,母親愛著孩子,同時,也承載著有孩子之後難以脫身的各種煎熬。孩子愛著母親,同時,也看在眼裡她的付出中的難以回報。慢慢的,我們看到了一些不肯妥協母親,也看到了不願背負母親幸福殺手的孩子,於是,母子關係,開始有機會走向新的格局。書裡有段話是:「並不是所有的母愛都無私,相反的,母愛其實很自私,充滿了條件,充滿了限制。」每個母親應該多多少少都有那種在孩子哭鬧時,想關上門或戴上耳塞,讓一切都與自己無關的念頭過,但在這同時,我們又充滿了無力感跟愧疚感,這種複雜的感受,足以讓我們質疑自己是否勝任母親的角色。但相對而言,在孩子的眼裡,稱職母親的模樣又是如何?幼年時無時無刻陪在他的身邊,照顧得無微不至,青少年時又能識趣的保持距離,提供吃穿即可,當孩子能夠自立時,又懂得照顧自己,不要給孩子帶來麻煩嗎?偏偏上面這些都做到了,仍舊有母親感受不到孩子的愛,那麼,我們所追求的完美與稱職,究竟是天性、滿足自我還是為了社會的期待?或許,一個母親的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我們糾葛在自我與「不自我」之間,也糾葛在「愛孩子」與「更愛自己」之間,犧牲是愛的一種模式,但是否必然存在?而更進一步可以探討的是,當我們是母親時,其實我們也還是孩子,那麼我們對孩子的付出,對我們的母親而言,又是怎樣的一種意義?母性的堅強,常常都是被環境所造就,曾經是孩子的我們,如果能一直被照顧,誰不想要呢!希望閱讀完本書,讓更多人能夠用寬容的標準來面對每個母親的不完美,也讓更多的母親,可以透過自我角色的認知,幫自己的生命開拓全新的局面。
+ More母愛是標配,還是選配?──海德薇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我長大以後,絕不要像我媽一樣!」不知多少人曾在心中吶喊,老實說,我也是其中一個。並非我本人有什麼可歌可泣可分享的慘痛受虐回憶,而是平心論述,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擁有不愉快的童年經驗,也許是調皮搗蛋挨揍,也許是成績太差被責罵,甚或根本不明白錯在哪裡,就淪為大人的出氣筒。這些難以忘懷的過往伴隨我們長大,所謂童年創傷。然後我們暗自下定決心,將來絕對絕對要做一個和顏悅色、跟小孩講道理的很棒的大人。《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四絃 著出版日期:2021/4/30然而多年後,我們長大成人,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孕育出血脈傳承,才發現母職之路坎坷顛簸,光是孕期就異常折騰,孕吐、水腫,抽血也抽了好幾管,還得時時刻刻提心吊膽,擔憂腹中胎兒體重不夠,或是健康檢測沒能通過。生產則是徘徊鬼門關邊緣的另一道關卡,雖說醫療技術比起從前進步許多,但我還是有個朋友,羊水栓塞,兒子的生辰與她的冥誕同日。無論千古傳誦的歌謠,抑或俯拾即是的新聞,都將母愛視為女人的標準配備,母愛被定義為犧牲奉獻的語詞。孩子呱呱落地,一輩子的纏鬥才剛要開始。擠奶餵奶、換尿片、哄睡覺、擠奶餵奶、換尿片、哄睡覺……每三小時輪迴一次,外人看來母愛充滿的和諧畫面,親自體驗卻是化身為掛滿贅肉的哺乳母體,一邊排出惡露,一邊分泌乳汁,那種身不由己,仿如行屍走肉。且這份天職不分平日假日,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難怪很多女人說,懷孕的時候希望趕快把孩子生下來,生出來以後又恨不得把孩子塞回去。每個小孩出生都自帶天生氣質,遇到那種才滿月就睡過夜,堪稱來報恩的,母子還能相安無事;若碰上本書中描繪的難帶磨娘精,夜夜啼哭,那可就煎熬了。長期睡眠不足造成的精神折磨,不是監獄裡刑求犯人的招式嗎?真的會令人身心崩潰。社會新聞不乏拖著稚子輕生的案例,《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中的年輕母親,也深受產後憂鬱之苦,且併發了思覺失調問題。勉強度過學齡前期,接下來,還有無法溝通的半獸人時期,再隔幾年,則進化為明明聽得懂,卻故意和你對著幹的叛逆青少年時期……,身為母親,必然都有被怒氣沖昏了頭的經驗,有時我們望著那張神似自己的臉蛋,看到的不是純真童顏,而是張牙舞爪、橫眉豎目,耐性被磨損耗盡,心中愛意蕩然無存,只想狠狠教訓他一番,撥亂反正。等到失手打了小孩,才猛然驚覺自己竟在不知不覺中複製了上一代的體罰行為,並深陷自責悔恨。我們不禁思索:女人,不是天生就擁有母愛嗎?女人一旦成為母親,同時也被剝奪了姓名,從某小姐,變成某某媽媽。兼具兩種身分,既是母親也是女兒,那麼,為什麼仍無法擺脫童年陰影,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好媽媽呢?難道暴虐的特質鑲嵌在基因之中?研究報告指出,心理專家表示,小嬰兒的生理需求若沒能立即被滿足,則難以和照顧者形成安全的依附關係,當他們長大成人,會欠缺照顧他人的能力,且有較高機率以激烈手段爭取伴侶注意,在為人父母後,也可能在孩子哭泣時沒來由的焦慮和生氣。四絃是我的作家朋友中,最為冷靜淡定的一個,她對於人性有著細膩深刻的觀察,角色心境揣摩到位,是我心目中與世無爭的佛系作家,猶如宇宙的旁觀者。「母性,是女人違背了人性,是母親捨棄了自己的慾望和恐懼,來愛一個除了自己以外的生命。」四絃以敏銳的覺察和犀利的筆鋒寫下《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直指華人在傳統家庭觀念的禁錮下,不敢碰觸的議題,貼近社會現實,探討母女關係的核心價值,並直言不諱:「母愛的極致不是犧牲與付出,是掠奪與控制。」《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分為四部,講述的其實是五個女人的故事,涉及範圍很廣,有性侵、約會強暴、未婚懷孕、同儕霸凌、重男輕女以及高風險家庭等問題,卻又能在故事末尾梳攏重心,聚焦於母女關係。本作中有控制欲強烈宛如恐怖情人的母親,也有痛恨孩子拖累自己的落跑母親,杏芬、小雯、佳嘉、郁涵、芯妮,她們在困頓的母女關係中掙扎,讀來精彩萬分,作者四絃巧妙地以第一人稱自敘,編織出峰迴路轉的劇情,由隱形的線串起主角們的悲劇人生,令人絞盡腦汁也猜不透,直到最後一章才真相大白。唏噓的是,命運會被繼承,故事中的角色們也難逃命定。過往接觸靈性療癒,讓我驚訝於童年創傷的普及。在我那個年代(我的年齡大概介於書中的小雯和杏芬之間),父母汲汲營營於賺錢養家,打罵教養是家常便飯,以至於聽聞朋友提及親子關係,動輒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細數孩提時如何被各種不堪字句咒罵,如何被白眼和惡劣態度羞辱,如何被熱辣辣的巴掌打去了信任和自尊。被遺棄、被忽略、被壓迫,是許多朋友的共同感受。「我們是母親的受害者,從一個受傷的孩子變成千瘡百孔的大人。」四絃如是說,說得真對。然而,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都在成為父母以後,才慢慢學習適應新的身分,練習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不是嗎?我相信,所有成年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孩子,我們面對並承認童年創傷,並不是為了怪罪父母,而是真誠面對、接納自我,擁抱真實感受,找回更完整的自己,從而建立同理心,突破惡性循環。誠摯推薦四絃的新書《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四絃以這本著作提醒你我,正視不健康的母女關係,女人讀來心有戚戚,男人也該一睹為快,希望這個故事能幫助更多人,透過後天學習,築構理想的家庭關係。祝福各位。本文作者海德薇「海德薇」的筆名取材自哈利波特的貓頭鷹Hedwig,作者曾榮獲時報小說賞、POPO華文小說大賞、兩岸青年網路原創小說獎以及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等獎項。出版有《山神》、《我的虎爺好朋友》、《消逝月河之歌》、《AURORA7光之繼承者:希望之子》等八本實體小說與數本傳記,其他短篇作品散見於《皇冠》、《印刻》等雜誌。系列作《禁獵童話》更登上文化部IP改編推薦書單,受邀前往釜山電影節推廣。海德薇同時具有靈療師資格,不揮灑魔杖時則搖筆桿。海德薇希望能成為魔法的信使,以故事為世界帶來魔幻力量。
+ More用鬼降溫正當時——命理師簡少年評韓賓《溫室效陰》
最近看了一個蠻有趣的小說,叫做《溫室效陰》我本身就是一個腦洞很開的人,對於世界上各種的可能性每天都有超多的想像,沒想到這個作者也是一樣的,他竟然想得出,透過鬼的陰氣,來幫人類生活降溫的想法,這個真的是太屌了。因為一般人寫鬼,可能都是往驚悚,懸疑的方向去寫,沒想到有一個這麼幽默且有趣的寫法,而且還完美的符合時事。《溫室效陰》韓賓/著最近雖然還沒夏天,但天氣已經熱炸了,我本身是不喜歡吹冷氣的人,但不吹很熱,吹了很冷,而且吹了又會有點太乾,睡覺時又怕太冷感冒,真的是很困難,我最後都索性不吹,來個心靜自然涼。但試想今天如果有一個可以自動調控的智能溫度冷氣珠,可以根據你的需求完全量身打造,還不會有受風的問題,那真的是造福全人類啊!!再來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描寫主角從一個為了體質所苦的年輕人,慢慢的轉換到能夠把自己的陰影,轉換成一個正向的生意,再發展成一個認同。其實我覺得大家應該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對於自己不喜歡的地方,可能不是靈異體質,有的人覺得腿太短,臉太圓,聲音太甜等等的,青少年時期,可能因為這樣的天生狀態耿耿於懷,甚至到被人霸凌,進而心裡有了陰影,影響著成年後的自己,但如果能夠像主角一樣,化劣勢為優勢,那這樣得到自己幸福的概率就更高了。▲《溫室效陰》作者韓賓以獨特的幽默感描繪人鬼關係。(圖/鏡文學)迷信最可怕的不是真假,而是善不善良而故事中,主角也因著這個特別的體質和想法,開始延展出了一連串的故事,這些支線故事讓主角踏入了一個自己前往未有的世界,然後開始跟靈異的規則,以及宗教信仰等等,有了另一個視角的解釋,也隨著他陷入的越深,開始跟周遭人產生了很強的情感連結,透過這些人,也讓主角更多的認識自己的這份特別,可能是一份上天給的禮物。故事裡面結合了很多時事,包含我們很常見的道士民俗儀式,奇妙的迷信宗教,還有來自日本的陰陽師,在裡面都有不小的篇章描述作者的觀察和想法,透過主角這樣一個特殊體質又特殊想法的年輕人,把整個故事都演繹出來。我對於道士民俗的故事有非常深的感觸,其實民間有很多婆婆媽媽遇到事情的時候,都會將民俗文化的方法作為第一首選,但我總是不斷的跟我的道友們分享,能在現實世界解決的事情,就不應該在玄學解決,因為玄學做法的背後,那個代價往往是你無法預料,同時間無法後悔的,在這種摸不到,也看不到的狀況下,一但失控了,所受到的傷害跟問題都是大家無法想像的。故事中的主角雖然看得見,也能打交道,但還是在其中失控時深受其害,所以我們一般人千萬不可以小看。再延伸到新興宗教這段,也是一個對於迷信這件事很深研究的一段內容,其他剛開始看的時候,會覺得這個到底是真是假,到底是科學詐騙,還是真有奇人,隨著故事的演進,慢慢揭開這個宗教的神秘面紗,才發現,最可怕的不是他是真是假,而是善不善良,一個不善良的靈能力者,可能比一個詐騙的麻瓜還要可怕。這也讓我想到,在我們學習面相的時候,有一個高段的相法是眼神,那時師傅特別教了我們一個篇章,是關於如何透過眼神分辨對方是不是靈能力者,那時師傅耳提面命的說,如果遇到靈能力者,記得先退避三舍,如果他的眼神又是屬於邪惡的眼神,那一定要拔腿就跑,因為你不知道你自己玩不玩得過他。隨著在江湖上走跳時間長了,其中也遇到了幾位這樣的人,但沒想到這樣人的追隨者還不少,用了各種邪法來滿足信徒各種慾望,其中養小鬼等等當然是不在話下,我聽聞中間的故事都覺得不可思議,這樣令人膽戰心驚的邪師,竟然還有如此多的人趨之若鶩,果然人類的慾望是無窮盡的,能實現自己的慾望,再恐怖又如何呢?人生生死死,都還是那個死樣子其中書裡面我最喜歡的篇章,是關於陰陽兩界的描寫,因為沒有人親眼看過陰界的樣式,所以我總是會好奇,陰界的樣子真的是跟古代書上寫的一樣嗎?難道沒有更多的可能性嗎?作者也描寫陰界的時候,加了非常多人性化的內容,原本冷冰冰的陰曹地府,開始變得很有溫度,無論是孤魂野鬼之間的小打小鬧,還是陰差之間的彼此調侃,都讓人覺得,其實陰界也跟人界沒有什麼不同,人生生死死,都還是那個死人樣子。對於陰差梯次的描寫也是很有趣的,以前書上常常說這些英雄最後化為天宮或地府使者,那在現代,難道就沒有新的陰差會出現嗎?陰差的樣式難道也只有那些嗎?作者把陰差做成了一個功能導向的職業,主管們也有對應的接班煩惱,像職場一樣的管理安排,對於接班人不出現的無奈,工時太長責任制的抱怨,這一些的描寫都是溫暖且可愛的,為大家對於陰曹地府創造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許有一天,如果到了地府,應該也不是這麼可怕的嘛?▲豐富的劇場及影像經驗,使韓賓筆下的世界觀更趨多元。(圖/韓賓提供)人生悲歡離合都是大道的循環作者在故事的後段有寫到關於主角的一段感情戲,這段感情戲將整個主角的年齡跟人物性格整個立體起來,原本感覺起來只是一個看得到鬼的年輕人,到了這段時,作者特別將女主角的際遇,以及主角的能力連結了起來,而主角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透過對於女主角安危的擔憂,開始發現自己正處在一個危險的邊緣,不單單是自己以為的有趣鬼生意而已,而是參與了一個巨大的陰謀,同時自己在裡面也越陷越深,對於世界的責任感也越來越強,整個主角的血肉都出來了。這一段故事的過程我也很有感觸,身為一個命理師,從剛學會時對於未知的興奮,再隨著經驗多了,看了人生許多悲歡離合,越來越覺得人被欲望控制,其實需要的不多,再到自己有了家庭孩子,開始切身的思考家人的命運,中間又必然牽扯了很多無常,慢慢地年紀大了,也有一些客人跟家人逝去,就更覺得其實一切都是大道的循環,能平安知足,就是種幸福。而當自己越有能力的時候,就越發掙扎,面前的這個問題到底要不要幫,該不該幫,自己在這裡又是否該牽扯的這麼深入,這都是每天自己在天人交戰的常態。幫錯了人,可以害了這個世界,幫太多,又會不會公親變事主。曾經我也十分掙扎,搖擺不定,但後來我想通了,既然我們會相會,一定是冥冥之中有所安排,所以如果一切都有原因,那不如我們一起來讓這個相會變得美好。故事的結尾時,作者也特別的安排了一個令人暖心的翻轉橋段,隨著主角心境上的起伏轉變,看完了這個故事,從一開始的創意十足,中間的懸疑緊張,再到了結尾時的成熟暖心,這個故事可以說是適合給任何一位,在生活中迷惘的朋友,可以與主角一同走過這個精采萬分的陰陽生活,也讓自己從第三者角度,省思自己得人生,如何才是一個人真正該有的樣子,人鬼之間的關係,也反射出其實妳我沒有什麼不同,自己都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過好自己的人生。本文作者簡少年老師自小就展現對玄學命理的高度天份,師從各家大師學習紫微斗數、瀟湘面相、東霖姓名學、風水,在20歲並拜入台灣著名紫微斗數占驗派門下進修紫微命理,成為實戰派命理師,經過十多年幫無數人服務解惑,已成為兩岸三地各大企業主爭相邀請的命理大師,他擅長運用命理工具來協助每一位朋友跟夥伴從分析現況開始,經由了解運勢方向,到作出最有利的決定,成功幫助無數客戶朋友度過愛情,工作以及人生的難關。
+ More母愛有陰晴圓缺,望周知──吳曉樂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直到第三十六頁,由丈夫口中吐出主角的名字杏芬,我才暫時從故事裡的「我」掙脫出,爭取到喝茶喘氣的餘裕。太驚人了,第一人稱單數果然最是魔幻,尤其是從一肚子壞心眼的人物發動,就彷彿是附魂在別人的身體上,目睹一切,卻又倖免於難。讀小說,有時就圖這酣暢痛快。四絃是近年內我看過最慎重看待「母愛」二字的作家,因為慎重,才可以挑出過往世俗母愛文本裡充斥的自欺、破綻與前後矛盾。《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四絃 著出版日期:2021/4/30 大學修習了一門社工系開設、關乎家庭的課程,教授屢屢提醒我們在家庭關係裡「定性」的重要,因我們常藉由名詞來赦免、縱容某些人的責任,而讓表面上的加害者,實為結構上的弱者承受全數罪責,藉此捉小放大,也為悲劇背後的偌大結構擦脂抹粉。循此觀點,切入《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第一部〈授乳〉,應能觀察出「妯娌不合」之外的端倪。 敘事者杏芬婚後,她遷入夫家,屋簷下有需人看照的公公,慣於為老家背書的長子,備受母親溺愛的次子,偏心且重男輕女的婆婆。背景一字陳列,隱約可窺底下浮現出一把手槍的輪廓,你心有預感,大事不妙。很快地,次子之妻芯妮腹中胎兒性別揭曉,是婆婆夢寐以求的金孫,杏芬受命腆著肚子伺候芯妮。日後,杏芬生產,她與誕下的二女兒備受婆婆冷落,打從病房等級、補湯來源至月子天數,無一不是明目張膽告知杏芬「她跟她的女兒是次級品」。一連串的奚落、嘲諷和差別待遇,讀者都彷彿目睹了子彈一發,緊接著一發填入彈巢的膛室,危險等級正在攀升,過程中,不是沒有誰試著介入、減緩張力,然而杏芬早已深陷歇斯底里,她一路接受到的善意過於稀薄,人生早已淪成修羅場。 四絃非常善於創造故事衝突,觀眾無止盡地為人物的命運提心吊膽,每翻一頁你都能清楚感受到杏芬又被逼往絕境一步。她每個身分的價值被壓榨至一滴不剩,做妻子的,做媳婦的,做母親的……甚至辛苦擠出的乳水都被婆婆擅自挪用為金孫的營養補充,當槍聲響起,厄運降臨,你回頭審視若干情節,發現每一步驟環環相扣,緊湊周密得彷彿是天註定。杏芬有罪,誰又能侈談自己無辜?弔詭的是,這一家人倒也說不上有誰多邪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必要仔仔細細地看進結構,因結構會借力使力,借刀殺人。杏芬是把被借的刀。沒收了一把,還會有第二把,處決了杏芬,也會有第二個杏芬,只要我們不揪出那隻無形的手,血是流不完的。況且,杏芬還告訴了你,她從來不想步上母親後塵,她極想做個好媽媽。杏芬不只是杏芬。 〈女孩與陰道〉,四絃描繪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女孩失樂園,兩位要角林郁涵跟徐小雯於條件上是雲泥之別,容貌姣好又知書達禮的林郁涵佔盡人情義理的無限便宜,所有人都愛她,而貌不驚人、出身貧戶的徐小雯只能看人臉色。讓她們產生交集的是「性」,徐小雯無意間撞見林郁涵被家教老師給「誘姦」,易言之,她意識到這位同學有了「性」的麻煩,然而,她亦自身難保,先是被文具店老闆給侵犯?後來找她做愛的男同學,以各種形式賤斥她的肉身。四絃既寫出了,不問美醜,妳,身為女子,一輩子,都無可避免要遇上幾次「性」的麻煩;另一方面,她又顧及了,林郁涵的哀愁跟徐小雯的哀愁,終究是有那麼一點不同,畢竟,身為「第二性」,每個人,被形塑為女人的經過——自然也是有別。這兩項看似有些矛盾的認知,在四絃筆下交織得恰如其分,她賦予了徐小雯生命,也沒有藐視林郁涵的靈魂。兩名女子連自己被奪走了什麼都無從辨識,有些傷害是內在的核爆,當下沒事,一段時日才從裡而外地翻開潰爛,你深諳局外人並不無辜,但也分說不清罪咎為何,再一次地,你感應到故事底下的脈動:人物所身處的社會讓人相互殘殺得理所當然。 第三部〈高塔上的公主〉不僅把「母愛」做了更細緻的梳繹,細讀又能意識到延續著〈授乳〉、〈女孩與陰道〉的脈絡:每一個女人,都行過「習得性無助」的幽谷,此一理論模型來自一九六○年代Martin Seligman所執行的動物實驗:在籠子裡反覆遭到電擊的狗,只要聽到電擊的信號音,即使這一回籠門開啟,他們也只會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而不是逃離籠子。因他們已從過往的經驗學習到「自己的掙扎不會改變任何結果」。敘事者周佳嘉的世界,在母親的規劃下,只有母女二人。周佳嘉做了許多嘗試想撤退至「安全距離」,母親卻也利用成人的優勢跟世人的漠視,消解了女兒的努力,最終周佳嘉墜入強大的自我欺騙,深信終有一日白馬王子會來拯救她。此篇跟前面〈授乳〉、〈女孩與陰道〉有殊途同歸之效,受暴的女子不信任自己可循正常管道解決人生的疑難,因「公義」始終站在反方,為此,他們採取了對世界也對自己最粗暴的手法畫上句點。 最末〈輪迴〉交代了這些角色背後共享的宇宙,把前面所埋藏的伏筆做了完整且別出心裁的收束,同時透過二十幾年後的徐小雯與芯妮,道出整本書的命題:「母愛的多義性」。近年,許多論者指出「聖母形象」是把雙面刃,母愛必須無私,為兒女傾盡所有,母愛日益被形容為陽光般燦爛且無微不至的暖明,人子因此恆常失落於身後巨大的陰影,有苦難言,受了傷也不被社會所承認。二○一八年,日本發生人倫慘案,女子桐生希望殺害了母親並將其分屍,經過深入調查,方知至少九年的時光,桐生希望活在母親「考上醫學系」的執念,母親沒收了她的手機,還要求共浴來掌握女兒一舉一動,桐生希望曾以自殺、離家出走、打工自食其力來閃避母親的控制,卻又在母親報警協尋之後被迫返家。桐生希望竟是在入獄後,才從他人口中逐漸確認到,自己將近十年形同軟禁的生活,也能被稱為虐待,意即,她也不自覺地背負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枷鎖,不敢輕率質疑母親施加於自己身上的措施,她不斷忍耐,直到忍無可忍的最後一天。若世人能夠坦率直面,母愛是人性的一環,有陰晴圓缺,亦有雜質、私慾等暗面,我們才有可能終止對母愛的無盡執著與等待,把人的主體性還給母親,也把相同的禮物饋贈給自己,進一步掙脫施暴與受暴的循環,如故事裡的徐小雯,在幽暗的真相之中,搖搖晃晃地拼湊出活路。本文作者吳曉樂台大法律系畢業,現職作家與家庭教師,目前為鏡文學重點簽約作家。代表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探討因升學主義而扭曲的親子關係,公視改編為電視電影,發布之後引發熱烈話題。《上流兒童》探討M型社會帶來的教養壓力,上市四個月即創下銷售超過萬本佳績,目前已確定影視化。新作《我們沒有祕密》創下尚未出版便已售出影視版權的驚人紀錄。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