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黃柏威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碩士,初和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兼任諮商心理師。愛看電影、聊電影,喜歡用電影來覺察自我、思考關係,著有《影癒心事:他的電影,你的愛情,心理師陪你過關係四部曲》、《影癒心事:他的家庭,你的傷痕,心理師陪你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
如果有人要你自殺,你會照著他的話做嗎?
這聽來有點可怕,或許你會想,誰會讓自己的生命任由他人使喚?又誰有這麼大的權力,能夠教唆他人終結自己的性命?
但人類歷史上,真的發生過這樣的事。1978年11月18日,南美蓋亞那(Guyana)的瓊斯鎮就發生令人震驚的集體自殺案,美國極端宗教團體「人民聖殿」(Peoples Temple)的創始者吉姆瓊斯(Jim Jones)要求信徒參與「革命自殺」的行動,他說服父母毒死自己的孩子,說服信眾服毒自盡,這樁集體自殺事件震驚全世界。有九百人聽了瓊斯的命令自殺身亡。它也是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前,美國歷史上非天災死亡人數的最高紀錄。
瓊斯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特別當世人都認為「人民聖殿」就像邪教的時候,為什麼信徒仍願意繼續跟隨瓊斯?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這些信徒對「人民聖殿」有極高的認同感,一方面來自瓊斯的領袖魅力,另一方面信徒在團體中得到關愛與協助,就像活在一個有愛的大家庭裡,相較於外面世界帶給他們的傷害,這裡滿足了人們內心渴求的歸屬感。除此之外,心理學家也認為這些邪教團體用了些心理學技巧,來讓信徒買單。像是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從眾心理、利用認知失調後帶來的自我辯護效應等等。
這是許多推銷人員常用的推銷心理,先請對方答應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再慢慢提出更大、更多的要求。例如問你能否耽誤一分鐘的時間填個表格,接著問你要不要聽聽看產品介紹,再開始探問你的購買意願,你就成為他可能的買家。當他先提出一個看起來簡單的小要求,答應後,登門檻效應就產生了,人們通常比較會繼續答應對方接下來提出的其他要求,因為人們傾向展現出自我的一致性,不想表現的不一致而內心產生矛盾感,於是可能繼續說出「Yes」,而有心人就會操弄心理,一步一步得寸進尺,來滿足需求。
邪教對信徒的操控也是如此,他不會在一開始就馬上告訴你最終目的,而是利用登門檻效應,讓人一步步走入他設的目標,如果當事人界線不清楚、又不擅面對衝突、害怕拒絕,就容易陷入其中。
此效應來自認知失調理論,當我們作出自己覺得荒謬、愚蠢、不符合原本信念或違反道德信念的事,都可能產生認知失調感。而為了平撫內心產生的矛盾,有時我們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或是提高我們對所做事物的評價。例如平時省吃儉用,竟然花大錢吃了不怎麼美味的一餐,可能會引發一些自我批評:像是我怎麼這麼奢侈等負面感受,為了處理這些負面感受,我們可能會提高這頓食物的美味程度:其實它還不錯吃啦!讓自己的行為與感受趨於一致。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邪教的信徒為什麼會一直留在裡頭,不願離開?他們未必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在外人眼中顯得荒謬詭異、又不合理,但正因為他們已經做了,他們可能經歷過認知失調,也已經產生自我辯護,於是會告訴自己、告訴別人,這些行為都是有崇高意義的。由此可理解為什麼邪教常會有些古怪特殊的儀式活動,那是提高信徒認同感的方式,就算平時你覺得那些行爲怪到不行,可是一旦只要你做了,內心可能就會升起聲音告訴自己:這件事一定有所意義吧!
回到教唆殺人的議題,作家吳曉樂的最新小說《致命登入》也有類似情節。故事裡有個神祕的網路社團「學校」,一般網路上的社團都有其特定主題,例如美食社團或股票社團,那「學校」呢?書裡是這麼寫著:「他們分享的是:怎麼傷害別人。」
這個「學校」就像是台版的「N號房」,「學校」有各種「教室」提供「校友」不同的教材,內容都不脫性與暴力,像是裸照、或是自傷、傷人的照片和影片,而且越變態的內容,越受到歡迎。裡頭的受害者絕大多數都是女性,然而「學校」與「N號房」不同的地方是,「N號房」的受害者多是被迫而被拍攝,可是「學校」的受害者,卻像是自願的,甚至她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受害者,彷彿像被洗腦操控似的,配合主事者的要求,做出在他人眼裡視為不合理之事。就像加入邪教的信徒,把教主的話奉為圭臬,跟從教主的指示起舞。
小說裡的女孩房瑞安就是這樣的受害者,在他人眼裡,她的處境十分危險,不僅被拍下不雅照片,甚至有可能在主事者(也是男朋友)的教唆下走上絕路。可是她自己卻不這樣認為,她認爲自己在做對的事,反而對想救她的人充滿敵意,卻對主事者產生認同。
主事者除了使用上述提到邪教常用的心理技巧外,他還用了一些方法,讓房瑞安深陷其中。
主事者是房瑞安的男朋友,她信任他,渴望對方的認同,但細看書中兩人的對話,男方時不時就會貶低攻擊她,像是「妳說這樣的妳噁不噁心?」、「妳又犯下新的錯誤了」,「妳這樣做我會很不高興」、「妳不要讓我失望」。這些語言會讓女方變很沒有自信,覺得自己老是做錯,也會擔心對方不喜歡自己,於是容易把主控權交給對方、去討好配合對方。當女方認錯討好後,男友又會說「妳這樣好可愛」、「我喜歡這樣的妳」,繼續鞏固男尊女卑的互動的模式。簡言之,男友透過「貶抑」瑞安,讓瑞安交出主權,覺得男友比自己成熟懂事,透過「親密」,讓瑞安有安全感,而離不開他。
「妳要對自己誠實」男友會對瑞安這麼說,乍聽之下是件好事,但他用此來製造瑞安的罪惡感,例如瑞安對朋友陽陽有很複雜的感受,他會要求瑞安去跟陽陽表明自己討厭對方,否則就是對自己不誠實。他用這些理論控制瑞安,瑞安縱使有懷疑,但也很快被自己的罪惡感吞沒,如此一來,教唆自殺也變成可能。因為瑞安有痛苦的過去,也曾痛苦到有不想活的念頭,若是男友不斷用扭曲的言論影響她,瑞安可能就在男友的教唆下結束自己的生命。
男友會要求瑞安不可以跟別人提起他,這背後真正的目的是讓瑞安無法求救,藉此完全控制她。如果瑞安會跟他人討論男友的事,對方可能會指出當中不合理之處,這會動搖瑞安的信任感,因此他會想辦法隔絕瑞安與他人的往來。有些對象則是透過看對方手機訊息記錄或要求交代行蹤,目的都是為了控制。雖然男友曾叫瑞安去找陽陽溝通,但那並不是為了改善瑞安與陽陽的關係,相反的,他想藉此破壞兩人的連結,切斷瑞安所有的人際連結。
除此之外,房瑞安的成長經驗,可能也是有心者較容易鎖定的對象。他的父親有家暴行為,受不了丈夫暴力對待的母親在她小時候離開她,留她與父親一起生活,小時難以理解的她,很可能對離開的母親產生惡意,並對父親產生認同。但又因為父親有暴力傾向,會讓她缺乏安全感,甚至容易變得討好,長期下來,她會渴望有一個拯救者出現,帶她脫離苦海,給她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然而這會容易把對方理想化,將對方視為自我生命的救世主,而這就成為有心者操控的溫床。
如何避面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注意幾點:
就像邪教會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教主,在愛情中也有人會想把自己當救世主,塑造自己的權威、貶低妳的價值,讓妳覺得沒有他,人生只有黑暗;他不喜歡妳,妳就是不好的。健康的關係是平等與尊重,想要剝奪你的主權的行為,都是危險關係的警訊。
認識文中所談的心理技巧,覺察人際關係中可能的操控手段,是抵抗操控、增進自我覺察的重要步驟,當我們越能覺察與辨識,越有機會識破與脫離。
瑞安的男友一直想阻斷瑞安的人際連結,但他沒算到人對人際連結的強烈渴望,就在他以為自己設下天羅地網堵住瑞安的生路時,讓瑞安的生命透出一絲亮光,正是起於一次人際連結。知道自己想離開世界的瑞安,想和一起多年玩線上遊戲的網友告別,因此約了小說主角東泉見面,這一見面,讓東泉察覺事有蹊蹺後,才展開後續的情節,這就是人際連結的力量。
想要阻礙你維持原有人際連結的人,都需要小心。適時與信任的朋友討論自己的感情問題,讓自己不陷入孤立,都是讓我們避免被人操控的有效方法。
2020年爆發的「N號房事件」,震驚韓國社會,但令人遺憾的,不只是主嫌的惡行,更是反映出這社會中有一股貶抑女性、把剝削她人當為樂趣的文化、把女人視為獵物的物化文化。這不只是個人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要反省的功課,《致命登入》也提到這個角度,透過其中一人在談到受害的女性時說道:「打從她們一出生,社會就不斷地暗示她們,她們是瑕疵品,而瑕疵品是沒有辦法靠著自己就變好的。」
犯罪的溫床,不該是受害者們渴望愛的心理,是社會文化裡頭那些有意無意的剝削與壓抑。如果我們沒有正視社會中偏差的性別觀念,沒有意識當中對女性的貶低,永遠都會有新的「N號房」、永遠都會有以傷害之名開設的「學校」。
「瑕疵品是沒有辦法靠著自己就變好的」,因為「瑕疵品」本來就是好的呀,她不需要再變好了,「瑕疵品」只是別人為她們貼上的標籤,並要她們也這樣以為。《致命登入》讓我們看見這些標籤帶來的殺傷力,更重要的是,它也邀請我們,撕下這些標籤,脫下有色的社會眼光,重新看見身之為人本來就有的尊貴模樣。
黃柏威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碩士,初和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兼任諮商心理師。愛看電影、聊電影,喜歡用電影來覺察自我、思考關係,著有《影癒心事:他的電影,你的愛情,心理師陪你過關係四部曲》、《影癒心事:他的家庭,你的傷痕,心理師陪你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