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碎性别刻板阴霾,重新定义贤妻良母—周芷萱评《贤妻良母失败记》
听闻本书即将出版之后就一直相当期待,收到书暂放在客厅桌上,家人随手拿来翻阅,结果就被抢去读了,欸欸我的书啊!!故事写得太好看,论谁都一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等终于轮到我开始读的时候,也是一口气就手不释卷地读完了。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心里好沉,故事里小人物的悲伤太沉重、太跃然纸上,浓烈的悲伤袭来,但紧接着小人物的生命活力又敲碎了那层阴霾,随着每个故事的主角人生的改变和醒觉,读者的心也跟着渐渐释放。 《贤妻良母失败记》陈玉梅 着出版日期:2020/2/7人的价值观从不独立于这世上七个「不贤妻良母」的「失败」女人故事,每一则都是一出生命的舞台剧,充满喜悲起落。乍看这些故事或许有些猎奇,家暴、外遇、反对同婚的女同志,但其实,一如作者所说,他们就是我们。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台湾社会中生长,就算身上背着不同的年纪、生活地点、身分的标签,但每个个案都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价值观不会超然独立于这个世界上,而是由个人家庭、社会教育和人生经验的累积,形塑一个人的内在价值观与世界观。好几位故事的主角都曾提到面临痛苦的处境时,内心不只是充满痛苦,更想着他人会如何看待一个离婚的女人和他的孩子,或是不愿意让老家的父母因自己离婚而感到丢脸。既然人的价值观是由社会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人又是群居具有社会性的生物,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很难拒绝旁人的眼光和想法。离婚故事中最常存在的两个阻碍因素,一是社会眼光,二是经济问题。纵使台湾社会的离婚率连年攀升已来到世界第四,在某些人眼里,离婚仍然是种失败,离婚的女人要再婚较难,男人却相对容易。尽管一段婚姻的「失败」需要两个人,但从故事里这些女人的身上可以看到,关于离婚,男女双方会遭遇的处境有根本上的不同。许多人的前夫都再婚生子或是开启新关系,而这些离婚女人却始终独自操心着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就算开始新的恋情,也不太愿意再次进入婚姻。我们也看到,曾经身处社会眼光的漩涡中的他们,之所以可以走出既有处境,往往是获得了其他的支持团体,宗教、朋友、甚至是新的情人。或是透过小区大学和学校有了新的生活圈,接触新的知识和人群。他们的所谓「脱离社会眼光」、「女性觉醒」,依然是奠基于新的团体和价值观之上。只是这一次,他们开始倾听自己的喜好,开始为自己做决定,而不是将就和顺从他人。常常在进行社会批判的时候,会有人说「不要管他人眼光就好了,没有那么严重吧」,好像所谓的社会压力,以个人的一己之力就可以自行克服,但人从来都无法超然独立于世上,而是由许多社会交织成的网组成。这些女人的改变,可以看成从一个社会群体走向另一个,并非全然架空地跳出社会关系的漩涡。这些故事细腻刻画了支持团体对人的重要性,人性的复杂与纠结在本书中活灵活现,改变的过程刻画至深,不是突然被雷打到似的跳脱,是一步一步的积累在一瞬间累积成了改变。离婚的阻碍因素之二,经济问题,则是女性主义的老话题了。因为经济不独立而难以离开不合适的亲密关系的女人所在多有,而这些女人之所以经济难以独立,一方面是他们在婚姻关系中的实际贡献重要性常常不被看见,另一方面也是在传统的社会刻板印象中,女人被期待要依靠男人。这些女人被这样教育长大,身边的人不重视他的贡献,到最后,可能连他们自己都觉得自己的贡献并不重要。传统社会的性别分工由女性担任辅佐、持家的工作,但相较于男性在外工作有实际的经济报酬,女性为家务付出的劳动长期不受到重视、不被当成需要支付薪水或是给予回馈的工作。不只是家务劳动,婚后倘若夫妻一起工作,女性配偶对于丈夫事业的帮助也常不被看见,更甚者,称之为「既然钱是男人辛苦赚的,外遇很合理」。导致处在传统分工下的这些女性一旦离婚,很难主张自己的权利和对家庭经济上的贡献。再加上已婚女性因为婚育离开职场的比例高、职涯中断复工不易,女性长期处于经济弱势位置,让他们的选择严重受限,经济问题成为离婚路途上的最大绊脚石。无论是社会眼光还是经济问题,到头来问题的根本是性别刻板印象:男人该是什么样子,女人又该是什么样,男女依照在社会中的角色各安其职,这些性别刻板印象束缚了每个人。不只是依循这个期待走的女性碰到贡献不被肯定、失去自我的困境,书中也提到酒店经理对台湾男人的观察。阳刚特质对男性而言也是一种束缚,酒店里的男人们充满了展演出来的阳刚纸老虎和各种男子气概的伪装,被经理们一眼看穿。不过,这样看穿男人洞察阳刚气概问题的女同志,却难以看穿自己,依然相信异性恋结婚生子才是正道。刻板印象不只对异性恋男女都是一种束缚,对所有人都是。失败不见得是失败根据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划)的研究,台湾学生在全世界中是最害怕失败的一群,其中又以女生比男生更害怕失败。研究也指出,害怕失败背后其实是害怕旁人的目光。我们太害怕失败,但其实成为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人,走出自己的快乐,不见得是失败。倘若细思,贤妻良母的定义是什么呢,也许跳脱传统定义之后就不见得是失败了,离婚但取得儿女理解、拥有自己人生的阿惠是失败吗?离婚后重新学习独立、开创第二人生的云秀是失败吗?所谓的贤和良,是不是可以不再以他人的定义为中心,而是追求自我成就呢?本书除了给我们机会重新思考失败和贤妻良母的定义之外,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也包括引起的共鸣。每个读者一定在身边都可以找到几个和故事里的小人物相仿的人,也许是自己的母亲、也许是自己、也许是姑姑或阿姨,看似悲伤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结局。若要指出本书的缺点,大概就是作者过度强调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纵使人的价值观绝对一定程度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影响,也如前文所述的是来自许多社会因素的交织,但本书七个故事中,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明摆着写出了一个甚至多个原生家庭带来的伤或是启示,彷佛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自己,只有家庭因素一个可能。事实上,依照每个人的家庭关系不同,受到的影响程度也可能有不同,过度强调家庭因素可能会制造新的刻板印象,再次复制「单亲家庭的小孩容易学坏」这类的偏见。原生家庭的过度归因并不妨碍这本书做为一种集体疗愈和跳脱现况的示范故事集,尽管每个人的选项不同、改变的可能也不同,但我们依然都有选择,都有可能透过自我觉醒而成为浴火凤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不再为性别所束缚。 本文作者 周芷萱 女性主义者、专栏作家。积极倡议性别平权。
+ More妻母角色的变与不变─苏芊玲评《贤妻良母失败记》
读完陈玉梅刚刚出版的《贤妻良母失败记》。故事很生动、很好看,书读得很快,但整理思绪有点慢。身为女性,长久关切女性议题,接触和阅读过不少女性的生命故事,读《贤妻良母失败记》中七个女人的故事,有感慨,但没有被吓到。我在想的问题,除了何以致之,还有能怎么办。 《贤妻良母失败记》陈玉梅 著/出版日期:2020/2/7 关于何以致之,已有很多分析,玉梅自己也提出了看法。从女性主义角度而言,父权文化最为根本。它透过家庭教养从小深植在女人的骨髓脑袋,即使有些家庭小世界已稍有解禁,外在大世界里仍有许多难以撼动的铜墙铁壁,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倾压、束缚、折磨女人,也因此,女人的生命故事会一再出现类似的主题。玉梅对她采访书写的女性有很深的疼惜、不舍,但我在她们身上其实也看到不少生命力和战斗能量。玉梅的笔调有点悲观,她慨叹这些女人的青春期来得太迟、人生被耽误,但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她们总算有所改变,而改变永不嫌迟。人生路途步步辛苦,但缺乏主体性的委屈痛苦和具有主体性的昂扬奋斗,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在林志洁为这本书写的序中,自言是个自主性极高的人,但那并不表示她的人生就因此比较轻松,还是得不断直面外在环境的挑战,也得随时纠正周遭他人的观念,但她说:“这些反抗和教育,当然,很辛苦。但是我辛苦得很精彩,很丰足,很快乐。”因此,我们或许可以积极地想一想,女人的主体性要怎么养成,想如何打造自己的人生,以及建立更好的社会。具体的做法或许可以是这样:如果你年纪稍长,是个母亲、老师或上司,就用不同的方式养育出不一样的下一代吧;如果你自己没有被好好养大,就多花点力气“壮大自己”,在现今的时日与环境中,这样的资源应该不算少;而无论你是谁,多大年纪,一定要透过各种方式,连结起来,共同建立善待女性的社会。壮大自己,支持其他女性,以及改造社会,都不是容易的事。三十多年前,在生了小孩之后,因为深受冲击,我就不断思考,如何在传统妻母角色之外,走出一条不同的路,因此写下《不再模范的母亲》。几十年过去,这个议题仍然没有“退流行”,从前一阵子引起许多女性深刻共鸣的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可见一斑。我很好奇,妻母角色至今的变与不变,到底是如何? 陈玉梅的这本书,写的也是妻母角色的变与不变。改变很不容易,它经常血泪交织,既匍匐,又进退,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自觉和行动力。期待大家看完书,做更多的分享讨论。 本文作者 苏芊玲 曾任妇女新知基金会董事长;是台湾性别平等教育协会的创会理事长、现任监事
+ More置之死地而后生─ 卢郁佳评《贤妻良母失败记》
一年前在KTV遇到作者陈玉梅。幽暗大包厢坐满十多个同事朋友,屏幕迷艳光影投在每个人脸上身上变幻不定。动力火车乐团MV中,两个迷茫忧郁的沧桑男子,披散长发咬牙切齿弹着吉他,歌词中有一种无奈的温柔:男人得知被甩,同居女友要走还继续撒娇讨拍,哭着不肯走。男人无怨无悔照顾她情绪,最后抱一下闻闻她的长发,提醒她再不走天要亮啦。我错愕,搞不懂歌词中的女人是要走还是不走,她到底要什么。如果男人正色要求「既然不想走,那妳就跟外面那男的分手留下来」,不知女人会不会打个冷颤,醒来自动拎起行李箱上Uber 头也不回离开。但这男人就是不会说破,这女人也不会行动,在残暴中存在着只有两人才知道的信任安全网。 《贤妻良母失败记》陈玉梅 着出版日期:2020/2/7 这两人一定分过几次了,分完一阵子就痛苦想复合,复合一阵子就痛苦想分手。复合后问题毫无改善,也早知分手后痛苦不会断根,以致对分手的缠绵仪式流程默契于心。他俩面前展开的是一条荆棘长路,尖刺嵌进了脚底拔不出来,皮肤黏着干涸的黑血,伤痕累累,苦路不见尽头。我以为分手就算谷底、停损就没事了,但他俩的痛苦还没完,故事不会结束。包厢沙发角落挤着个青年,把自己藏在大胡子大外套里,却把这首歌掏心掏肺唱完了。 那情绪像一阵冰风吹透我脚底,回神只好猛嗑桌上的冷盘猪脚、喝胖大海热茶压惊。我挫赛。KTV真是兵凶战危,天使纵有双翼,也不敢涉足如此险地。 陈玉梅说在写书,采访几位女性写她们的故事,写得很难受。这些故事,一般人可能一开始接触就想逃,因为当事人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太深,难以自拔,她旁观也不赞同。但后来她接纳了这就是当事人必经的过程。陈玉梅当时写的,就是这本《贤妻良母失败记》。书中的七桩婚恋生命史,表面常见,骨子里凶险无比。每位受访者都是幸存者,透过层层迷雾去捕捉自己飘忽的痛苦。那总是隐埋在「我这样已经很好了」、「我很感恩」、「我现在过得很好很快乐」的背后,遭遇过多少次羞耻自责和合理化的交互攻防。能够说出来,是多么艰难。能够写下来,是多么艰难。资深人物记者陈玉梅,是一位将跑新闻当成做社运的可敬先行者。在主流报章杂志一面歌颂企业家、名流成功与富裕,一面窥探艺人劈腿、外遇、婚变作为补偿的世界里,她为《苹果日报》采访了公娼、跨性别人士、街友等的边缘困境,在报上揭露社会牺牲了哪些族群来成就浮华权势。当年做这些报导并不讨好,往往被视为猎奇,热血记者们还常因遭受意想不到的内外反弹,而身心俱疲萌念放弃。陈玉梅没有沉默以对。《贤妻良母失败记》透过七位坚毅女性的人生抉择,探讨贤妻良母价值标准潜移默化的宰制。读这书需要非常慢,读完奇峰突起的戏剧化情节,再回头从平实行文的字里行间读夹缝文章,未明言的矛盾挣扎,难以启齿的奢望,在字面以下等读者打捞、端详。贤妻良母的标准是什么?主要是配合父母、丈夫与婆家的一切要求,并在丈夫失能时积极补位,替丈夫擦屁股收拾残局,谦卑再谦卑,原谅再原谅。何谓公平,是以满足丈夫的利益来界定的。如果主妇要求家务有给,丈夫得付薪水给她,那么贤妻良母会觉得这位妻子太爱钱,这样对关系没有帮助。如果丈夫下命令,妻子反抗,那么贤妻良母会觉得这位妻子太霸道太凶,男人不喜欢,这样没有好下场。贤妻良母知道该配合丈夫,因为知道丈夫不会配合贤妻良母。既然估计自己没有赢面,那么她不想制造冲突,落得大家难看。既然只要自己让步就没事,那么她就愿意尽力配合。如果丈夫外遇不道歉,那么她会主动道歉。如果丈夫不原谅她离婚,那么她会主动原谅丈夫。只要结果能关系和谐,她不计较单方面付出一切。如果贤妻良母的道德标准她不认同,「标准」只能靠着人多势众威吓她,而她可以像男人那样阳奉阴违,那么她终究会逃亡,这些标准无法偷走她的人生。然而有时她衷心相信贤妻良母之道,无论过程有多艰苦,终能换取幸福。即使到头来不知道事情怎会出了错,那么也是自己做得不够完美,至少努力过,心安理得。贤妻良母是一种民族宗教,因应解释为奴的苦难需求而生,把痛苦包装为公平的惩罚和考验,所以再多的失败实验都无法证实错误。书中每一对伴侣的冲突,都像动力火车乐团MV那样隐含着多重真相。贤妻良母观点的问题是,它封印了女人内心某些重要的真相层面,斥责它没有资格说话,以致问题循环无解。有时贤妻良母像是一种乐观开朗性善论的人本主义,基于已经结盟而要求自己信任对方,以共同体内部「自己人」的慷慨好客,放弃权衡得失,在亲密关系中付出而不求回报。放眼长远的互惠平衡,而在每个当下对伴侣不设防,开放予取予求,无条件地接纳。人们相处要求公平,哲学家汉纳.鄂兰(Hannah Arendt)说,但友谊当中不需要公平。如果超商店员少找一块钱,我们可能不接受,但同时我们却愿意请朋友吃饭。这种有条件的同理和开放,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机制,只是被系统化地滥用了。当女人落入亲密关系的霸权陷阱,却阻止自己意识到真相,阻止自己表达不满,她的付出煞不了车、回不了头时;性别平等就被发明出来因应冲突,宣布战争状态,树立界线,保卫界线。贤妻良母角色之所以能延续,确实有其功能:维持和谐、信任,坚持和平,避免丈夫感到受攻击,敌意防卫、语带讥刺、抗拒沟通。然而,即使丈夫心情很好,仍照样不可沟通时,那么,当个贤妻良母所为何来?贤妻良母所满足的传统功能,正是制度所匮缺的:双方源于自尊自信的安全感,相信关系并非零和游戏。如果只有女人单方面相信和平、坚持非暴力,那注定只有牺牲,而无法成就和平。所以贤妻良母路线像航天飞机的燃料舱,过了初始阶段就该抛弃,冲破云层闯入更高更深远之处。女人必须犯错,必须犯罪,必须去做过去自己眼中不够好的自己。可能在星云深处也有和平,但那却是在起始点所无法想象的和平。真实的和平,要通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挑战,需要整个村庄一起促成。需要政府和小区支持母职,需要阶级分配的公平正义,需要对女人友善的媒体文化。女人「超越」贤妻良母的成长,往往被外人看成「负」贤妻良母,因为「做得不够完美」而导致婚姻失败、人生污点。歧视、羞耻、污名会二次孤立受伤的女人,恐吓她们不敢轻言放弃婚姻。而女人之间的深度理解和支持,是当事人生活质量的保障。《贤妻良母失败记》功在打破高墙,建立连结,让女人理解女人,倡议团结,阻止分化。如果回家过年遇到长辈逼婚,或劝妳不该离婚,那么送她一本。这七位受访女性和作者,手牵手围在身边保护妳。她们会把敌人缴械,变成盟友,把爱恨矛盾起伏交织激烈的情绪荆棘险境,变成妳展翼飞翔的起点。 本文作者 卢郁佳 曾任《自由时报》主编、台北之音电台主持人、《Premiere首映》杂志总编辑、《明日报》主编、《苹果日报》主编、金石堂书店营销总监,现全职写作。曾获《联合报》等文学奖,着有《帽田雪人》《爱比死更冷》等书。
+ More非典型女子的反抗 —林志洁评《贤妻良母失败记》
阅读玉梅的采访和人物描绘,一直是我在法律路上重要的学习管道。我们念了法律,就是用公权力去介入别人的生命,不努力了解人而介入别人的生命,不但自己造业、更制造了别人的悲剧,是最糟糕的法律人。玉梅总是以社会学的专业与记者的敏锐,加上对人世的通透慈悲,让我们看到一幅幅的众生相。 《贤妻良母失败记》陈玉梅 着/出版日期:2020/2/7《贤妻良母失败记》是玉梅的新作,采访了横跨四、五、六年级的多位女性,她们的共通点是人生遭遇了梦幻的破灭—进入婚姻、当一个贤妻良母,受大家称赞的「幸福女人」。 「贤妻良母」是一个很有意思,值得思考的词汇。看到这个书名我一直在想,与这个词汇相对应的,用来形容进入婚姻的男士,也就是作为丈夫、父亲的人,社会对他们有什么期待?我们有什么成语可以来形容?以本人绝佳的中文造诣想了几天,答案是:没有。我想不出来。简言之,父权社会对于女性有进入婚姻的期待,对于进入婚姻的女性也有期待,对于成为母亲的女性更有期待,成长在这样的期待下,女性如何定义自己的人生、定义自己的成就,也就受到了局限,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这样来的。贤妻良母的意思就是,女性的社会功能是「辅佐人」而不是「主人」,女性的存在以辅助「一家之主的男性」为最高价值。这个就完全可以解释民法在一九九五年之前,「妻以夫之住所为住所、妻冠以夫姓、子女冠以父姓、管教子女意见不一致以夫之意见为意见,离婚时由父亲优先取得监护权」这些规定的由来。所以,当书中的女性,不愿意或无法成为别人的辅佐人时,自己到底要什么的探索,才真正的开始了。我是幸运的女子,因为我的成长很偶然与意外的,没有受到贤妻良母期待的桎梏(虽然到了适婚年龄和进入婚姻后,也经历了一番调适),我一直是一个自主性极高的人,生平最讨厌就是受到刻板印象的拘束,「成为辅佐人」这件事情,从来不在我思考的范围内,因此,与书中的主角们相较,我省去了许多筑梦、梦碎后才自我探索的时间。但那也不代表我比较轻松,非典型女子所面对的就是外在环境的直接挑战。为人女为人妻与为人母,却同时坚持要当自己的主人,是很困难的挑战。父权社会渗透与同化人的强度很高,当父母带着孩子去打疫苗,护理师只对着母亲说话、学校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第一个一定联系妈妈;母亲节时要求孩子填写「妈妈的拿手菜」(相反的,父亲节时则要孩子填写「我和爸爸相处最难忘的事」);教育部核定的国语课本竟然还有嫁娶婚「新娘要拜别父母才能出嫁」的桥段......在这种现实中,身为一个「非典型的妈妈」,只能时时教育自己挺身对抗,告诫自己不要掉入社会刻板印象的陷阱中。接着,还要反向教育家人:父亲做菜也很棒,妈妈的工作是妈妈的志业和理想,对妈妈很重要;照顾孩子是全家的责任不是妈妈一人的责任;而所谓的结婚是「你离开你家、我离开我家、我们建立新家,而不是我嫁进你家,疏离我和父母的关系」。这些反抗和教育,当然,很辛苦。但是我辛苦得很精彩,很丰足,很快乐。我想说的是,人类五千年的历史,女性能在法律上被视为一个主体来平等对待,不过是近一百年的事情,五千分之一百,就是我们目前的处境,不管改革的脚步再怎么快,社会、文化的因素,依然盘据、深刻影响着我们,因此,我们怎么可能是在一个理想中的平等社会?绝对不可能的。但是,当我们想到,我们的曾祖母一辈,可能连存活都无法自主、连受教育都无法自主、连婚姻生育都无法自主,我们今天站在这里,可以讨论着是否要成为辅佐人,如何不要被迫成为辅佐人,这又已经是多大的进步?恐惧,是许多女性没有办法迈出第一步的原因。恐惧成为自己的主人、恐惧别人的眼光和批评,恐惧失败。因此,「勇气」是扭转命运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我认为这本书想传达的、最重要的讯息。经由旁观他人的生命经验,了解到许多人也历经挣扎、痛苦,在失落中重新建立自信,从破碎的梦里,找寻自己真正的所爱。如果,那么苦,也可以站起来,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为自己作主的能力。「幸福」从来不是存在于别人的评价,尤其是来自于父权社会的评价,如果女性能更早一点认清这件事情,我们的勇气或许会涌现得更早一些。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不外也就是希望未来的女性有更多的选择:选择成为辅佐人是自己的选择,不想成为辅佐人,也能走出自主的路。相信每一个妳/你,都能在这本书里,得到为自己作主的勇气。 本文作者 林志洁/交通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
+ More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在鬼地方:读陈思宏《鬼地方》
小说家陈思宏于2019年底交出长篇小说《鬼地方》,要写鬼、聊鬼,他早就是老手,几年前拿下林荣三短篇小说首奖〈厕所里的鬼〉,即透过鬼故事召唤故乡永靖回忆。相较于热爱恐怖片或惊悚小说的影迷、读者,我对鬼故事算不上特别喜爱,却也曾经站在捷运车厢的电影海报前,对着片名《劫孕》偷笑。原以为读小说《鬼地方》,会看到万圣节或中元普渡一样热闹奔放,鬼气冲天、华丽生猛的奇情故事。出乎意料之外,我感受到的却不是过了奈何桥要喝孟婆汤、人比鬼可怕,记忆一定要删光光这些暗示,而是回想起一则台湾的电信广告。那则电信广告大概是这样的:几个人在漆黑的小镇拿出手机拨号,哔哔哔没有讯号通不了,大声呼喊:「这是什么鬼地方啊!」当然,敌对电信公司也不甘示弱,跑到荒山野岭也拍了另一支广告,手机狂响,台词是:「什么鬼地方都接得到!」原来这些远离主要城市的所在,是一些「鬼地方」,有些人称乡下(台语:下港),没有捷运,公车站牌标示一天一班,而且很可能总是不按站牌预告的时间出现,也总有一个阿桑会拎着大包小包,对着站牌后的烈阳皱眉。 《鬼地方》 陈思宏 着出版日期:2019/12/5 鬼地方 原来就在人间 有网友把台湾称为「鬼岛」,鬼岛上的某个地方,自然就是个「鬼地方」,鬼地方无奇不有,错置荒谬颇为坎普,去不了巴黎不要紧,理发店的店名招牌可以是巴黎美发工作室,还有哈佛牙科诊所,波士顿幼儿园,牛津补习班,卖洋装可以东京衣着。不用出鬼岛,鬼岛上的人源源不绝生出梦想,寄托这些梦想,就好像去了很远的地方。永久不衰的地缚灵们透过想象,每一条巷口都是世界他岸。 陈思宏小说中的「鬼地方」正是如此,并非着墨于怪奇的恐怖叙事,更准确来说,是一种「隔绝」。相较于鬼屋、鬼抓人、鬼来电,早早有那么多的电影或故事讲述对鬼的幻惧,读陈思宏小说鬼地方 感受到的却不是可怖,所谓鬼地方基于人与人之间生活状态过度紧密,却又在情感层面极度隔阂不理解,就像电信广告中「收不到讯号」,一个被放逐、被隔绝的时间/空间。父亲过了奈何桥,发了疯的姐姐住在白宫,无家可归的小弟陈天宏,流浪在德国糖果工厂附近的公寓。鬼地方,原来就在人间,就是彰化或柏林,就离你我不远。小说中的「鬼地方」如此登场:「称『鬼』,意指荒凉,对比文明国际大都会,他的家乡荒远偏僻,没人听闻过。岛屿经济猛进年代,小地方没赶上建设步调,农村人口大量外移,年轻人离乡后 就没回来过,忘了这地名,留下走不开的衰老世代。地名原本是个祝祷,却成咒语,地名成真,靖,好静。」 小说里,本来五姐要嫁入饼干大亨王家盖的「白宫」,天晓得后来却是四姐走了进去,结果两个女人都被辜负,先生去中国大陆做生意,白宫只剩下幽怨弃妇如女鬼般的四姐,以及修剪花木、送餐打扫的园丁。这座「白宫」,这一只女鬼,以及沉默不语的园丁,实在让人联想到威廉.福克纳的小说〈A Rose For Emily〉(中译:献给爱蜜丽的一朵玫瑰花),福克纳在小说中呈现的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小镇的精神衰亡,象征父权的父亲画像就在家屋的墙上一直遥遥盯着女主角爱蜜丽;而《鬼地方》里的白宫,四姐的房间满满的旧报纸,日期都停在五姐自杀那一天,她足不出户,每天反复浏览阅读旧新闻,活在凄厉的轮回地狱,连身体都成为地狱的缩影。对比深锁在永靖白宫,双脚早已跑得老远,跑到德国柏林的陈家小儿子陈天宏,难道就获得自由了吗?远赴柏林写作,起初过着独来独往的孤单生活,直到相识男子T,开始过着异国同居生活。「你走」、「你不要回来」,陈天宏的父亲母亲轮番对他说过这样的话,「隔绝」显然不只是空间距离的,还包括语言、性别、阶级思想意识等等。小说里没有办法拿出一朵玫瑰哀悼致敬,台湾人的习俗是折纸莲花、端出梨子、排满饼干拜拜。一定要用梨子拜拜,「梨来」就是「哩来」,来啊来啊都来,陈思宏在小说里,透过仪式召唤了平行时空中的永靖魂魄。私小说 天黑要你闭眼还要你闭嘴 陈思宏在小说开头写着:「写给故乡,不存在的永靖。」《鬼地方》显然透过小说家个人真实的成长生活背景,透过汲取材料,在书写的过程中进行局部的生命揭露,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私小说」。当然,私小说的情节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所有发生的事,陈思宏并不是小说中的陈天宏,他也没有犯下杀人案进入德国监牢,但作者派出这一号角色人物,得以拥有一个书写上的安全距离,代替自己承受与倾诉。 《鬼地方》透过空间进行时间的变形,持续让读者坠入异质空间,荒谬感也达到满点。小说中有如此多台湾民间场景,每一只鬼轮番上阵倾诉自己的身世。闭眼以后,脑海中想象的永靖与真实世界的永靖,究竟有多少迭合?真实的永靖小镇确实拥有城脚妈小庙,隔壁是杀猪场,于是白日时光里左边诵经右边磨刀,猪的亡灵无缝接轨直接原地超渡,黑夜又拉出白色大布幕放映电影,小镇居民看了呵呵笑,彷佛暂时忘记烦恼。不只如此,鬼地方如何处理死亡?动物往生离世怎么办?没有埋葬这回事,抱着狗猫走到河边,眼睛一闭,扔下去,这一扔惊动所有苍蝇,从更早就死过的腐败的动物尸肉上飞腾起来。母亲扔完死狗死猫,下一秒回家拿出芳贡贡酱油洗手炒菜。这不是江湖传说,多年前我也曾经在乡下的河川里目睹类似的场景,不只积着死去的动物,还有垃圾袋、轮胎没气变形的脚踏车,以及对这一切彷佛理所当然的居民。 倘若与神共行,上天会派地狱使者让亡者体会多活几天的奥秘,但使者不会光临鬼地方,大驾光临的是鬼岛警察。陈思宏在小说最终章显然展现了更多的企图心,一路掩埋的秘密终于揭发,从永靖的明日书局的二楼到杀蛇人的秘密地下室,从胖老板与瘦老板、红色小短裤男到父亲,鬼地方的「仪式感」终于完成。小说家并不优待这些鬼魂,它们终究没有幸运过河川上的死猪以及苍蝇,因为他连自己都不愿放过,永靖的某一棵大树下,曾经有一个少年被拳打脚踢,被大骂变态,浑身是伤,他的父母亲走出透天厝,路过棺材店、酱油工厂、杨桃园、荖叶田,却从来没有保护他。 小说家疲惫地为我们指向一个想象的「永靖」家乡,其实也同时指向台湾许多小镇,不晓得其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牵引至什么地方?我会永远记得书中一九八四年的麦当劳薯条,那不仅是麦当劳在台湾开设的第一家分店,也同时是我出生的那一年;《鬼地方》里的姐姐排队好久终于买到一份,从台北乘车带回永靖,薯条、汉堡、可乐在开往南方的慢车里旅行太久,最终停靠于「鬼地方」,那些未曾离去的地缚灵们吃完薯条,吐出更多酸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聊个没完。延伸阅读★陈思宏谈《鬼地方》:「当历史的暴力劈来,小镇却若无其事。」★巡回讲座开跑!陈思宏亲「声」朗读一探心中《鬼地方》★【镜文学出版】鬼地方本文作者|杨隶亚 一九八四年十月生,台北人。东海大学中文系,成功大学现代文学硕士毕,曾获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联合报》文学奖散文评审奖及怀恩文学奖、桃城文学奖等其他奖项。着有散文创作《女子汉》。作品散见各报副刊、《印刻文学生活志》、镜传媒等。
+ More【书评】江湖百态上的真实人性—评《江湖无招》
「孩子,江湖路岂是一个惨字了得,餐风露宿,饱一顿饿一顿,今日不知明日事,随时都有性命之虞。就算平家小户,只要日子过得去,谁愿意离家漂泊,走这江湖险路。」——《江湖无招》 前阵子我老母叫住我,说我已经年过四十,整天接案写稿敲键盘,却很少在人的世界里打滚。她说,听那谁谁说,公司里江湖水深人心险恶,虽然人人皆取洋名,手段用心却有如时下中国大陆宫斗剧,层层迭迭,阴狠毒辣,把你往死里打。「这是自然,」我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哎呀,江湖水深哪,」家母忧心忡忡:「你长年环境单纯,不曾在江湖行走,万一遇到人家出招,怎么有招数应付?」我说,其实江湖无处不在。行走江湖,原来是无招胜有招。我告诉家母,我想起最近读的一部小说,那里头的江湖,比较贴近真实的世界,她不必担心我埋首书堆,纸页上原也可以看见江湖百态。这本小说,叫做《江湖无招》。小说故事的时空背景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人物是虚构的,然而若干大情节叙事却是符合史实的。小说主人翁储幼宁,开场时年仅八岁,是山东沂州一家粮行老板的三儿子。本来生活平静,谁知有一天奇变陡生,储幼宁和父亲被人掳走,中间迭生变故,他才知道自己竟是认贼作父(其中缘故,在这里先卖个关子,读者可看小说,自然明白)。养父自杀之后,他身心遭受重创,落下一个忧郁症头。没想到此番际遇,反倒让主角拥有异于常人的本领。彼得.帕克是被蜘蛛咬了一口才具备明察秋毫的特异功能,储幼宁却是遭逢人伦惨变,胸口总有一块卸不掉的大石,而能元神离身开天眼,洞悉一切武功破绽。 也正是这悲郁之症,让我们的主人翁养成一种偏激暴戾的性格,出手很重。想当年金庸笔下张无忌初闯武林、令狐冲仗剑行走江湖时,因为顾虑很多,心肠太软,与人动手过招都会留余地;储幼宁则是心神激荡之下难以自制,一出手就把对手往死里打!所以《江湖无招》的读者不必担心反派会在认输后突然暴起伤人,因为本书主角性格里基本上没有妇人之仁。有了这样出手狠辣、制敌机先的本领,加上心中常怀忧郁偏激,我们的男主角这种性格,按理说应该会在江湖路上不断惹事生非、引来无数祸端才对。好在一路上储幼宁遇见的长辈,比如阎桐春、金阿根、胡延海等人,不但精明干练,出于至诚关爱主角,更还都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主角遮风挡雨、消灾解厄,储幼宁才能一路逢凶化吉。看来储幼宁虽然童年接连丧父(亲生、养父、师父),却一直有父亲般的人物在引导、呵护着他。即使是与他坎坷身世有重大关联的养父储怀远,对他也是视如己出。从这个角度来说,比起金庸笔下狄云的师父戚长发、令狐冲的师父岳不群既阴险又冷血,王骏笔下的「父执辈」们深具江湖道义,散发人性的光辉,让储幼宁的际遇好了不只一星半点。小说里的感情线同样也耐人寻味。某次因缘际会,男主角救下了一年轻女孩。这年轻女孩后来由男主角长辈作主婚配,成为他的结发妻子。女孩对男主角一见倾心,不过男主角这时情窦未开,不太来电,却在后来与一名卖唱女子有了若有似无的感情。我初读时,本来觉得这样的感情设定稍嫌平淡,应该要设定成:男主角救了年轻女孩,可是年轻女孩一缕情丝,却缠在与男主角同来的兄长身上,男主角与年轻女孩两人郎无情女无意,却不幸被凑成对。这样情节才够跌宕离奇、扣人心弦啊。可是后来转念一想,觉得作者的安排着实高明,不显山不显水,却缓缓道出了江湖儿女近乎真实的人性和感情。说完人设,现在我们来看看这本小说里的江湖。尽管是一部武侠小说,《江湖无招》却书如其名,不大讲究武功招式。小说里几次大型武打场面,着重动作的描写,没有太多招名招意。作者告诉我们一个江湖真相:懂武学的人不会拳脚,行侠仗义者则通常胸无点墨。所以,以为在江湖上与人动手过招会见到「黯然消魂掌」或「岱宗如何」的人请快点醒醒:那是手游里的虚拟幻境,不是你以为的江湖武林。这里作者也从社会经济层面点出了江湖的现实:你其实是看不到什么名剑宝刀的。道理很简单,江湖人士一般来说都很穷,根本负担不起精钢锻铸的刀剑。小说开篇后不久,男主角储幼宁来到山寨,帮所有读者问了亦父亦师的师爷阎桐春,说书里占山为王、劫富济贫的好汉们,不是都使着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爪各路兵器吗?怎么这里只见到几炳烂木枪木棍?阎桐春噗哧一笑,说道那得花上多少银子才能办到啊!真正的江湖,是几杆破枪烂棍便须呼号而上的现实。接着作者便藉由书中人物之口,告诉读者人在江湖飘,是怎样一个惨字了得:孩子,江湖路岂是一个惨字了得,餐风露宿,饱一顿饿一顿,今日不知明日事,随时都有性命之虞。就算平家小户,只要日子过得去,谁愿意离家漂泊,走这江湖险路。《江湖无招》里的江湖,不太像金庸的《笑傲江湖》,因为里面的人物没有名字好听的剑招剑诀,只有直来直往的拳脚棍棒,以及寅吃卯粮的残酷现实。我曾看过一篇访问,作者王骏自认他笔下的江湖与王度庐的小说相似,在我看来,他这样备述晚清各名城风土人情的写法,也与一九五○年代在台湾报刊力扛武侠小说盟主的郎红浣笔下各部作品若合符节。随著书中主角储幼宁的脚步,我们也能看到社会底层、走唱艺人、在华洋人以及帮会民团的各种样貌。江湖路当然不好走,江湖险恶往往就在心念电转之间,但江湖似乎也不仅只是勾心斗角、山高水深而已,江湖是呼吸生活之间的挣扎,江湖是「棋局已残、吾人将老」的泫然欲泣,江湖是拔剑四顾的茫然,江湖更是见他楼起又见他楼塌的沧桑悲凉。这是二十一世纪台湾的真实人生,这也是资深财经记者王骏笔下精彩的《江湖无招》。★【镜文学出版】江湖无招★【作家特写】虚实间,见江湖──王骏:一部武侠,就是一辈子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