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特寫】阿亞梅:我們都有過這些際遇,只是做了不同的選擇

【作家特寫】阿亞梅:我們都有過這些際遇,只是做了不同的選擇

立刻閱讀:《我們不能是朋友》 「愛情」這兩個字,包含了多少元素,埋藏著何種變因,又有哪些異同的樣貌? 「在一段固定的戀愛關係裡太久的人,因緣際會接觸到另一半以外的異性,會誤把人際間的友好相處當作曖昧不明,腦波弱或者自制力不足的人就容易暈船、甚至做些出格之舉。」──擅寫都會愛情小說的阿亞梅,在《我們不能是朋友》中,藉女主角的獨白這麼說著。 「到像我(三十出頭)這個年紀,最常遇到的就是結婚成家的問題,一個人生轉換的關鍵選擇。會有一種狀況是,某天哪個好久不見的朋友、或是一直錯過的心儀對象,突然對你發出邀約:我們在結婚前合法偷個情吧?」彷彿是單身最後的放手一搏,類似的狀況,阿亞梅從身邊友人聽聞多次。有人斷然拒絕,也有人陷入天人交戰。「人在愈穩定的狀態,愈容易鬆懈──反正現在感情這麼穩定,有什麼關係?」這樣「婚前出軌」的掙扎與矛盾,便是她透過這部小說所發出的問題。 踏入媒體圈汲取編劇養分 本名蔡芳紜的阿亞梅,求學時就開啟她的寫作之門,2002年在BBS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十七歲的法文課》,到目前最新完成的《我們不能是朋友》,累積了十多部長篇小說與編劇作品。就讀經濟與經營管理研究相關領域的她,筆下男女主角也隨著她自己身分與狀態的變換,從校園背景的設定,到邁進職場從事經濟、金融相關行業,既是她自身熟悉,也是過往工作經驗的汲取。 「我在研究所畢業前就參加了電視台的編劇訓練班,但我認為要寫劇本,應該要有一點社會經驗,就決定先工作。」為了維持住寫作的熱度,阿亞梅選擇擔任財經雜誌記者。「記者可以不用一直待在公司裡,還能以一種快速的方式讓我理解這個世界的運轉方式。」尤其彼時接觸的都是高端經理人,這些腦袋的思考邏輯每每讓初出茅廬的阿亞梅大開眼界,「那兩年工作真的讓我知道:原來大人是這樣子想事情的啊。」她笑。累積了十多部長篇小說與編劇作品。就讀經濟與經營管理研究相關領域的她,筆下男女主角也隨著她自己身分與狀態的變換。但採訪報導寫多了,好像把人生字數的額度都用在上頭了。「我本來以為我可以白天上班,晚上寫自己的東西。可是完全沒辦法。」白天不斷「輸出」的結果,使得當時連載到一半的《說謊愛你,說謊不愛你》(原名《公主是惡魔》)面臨停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寫作焦慮逼得阿亞梅愈來愈痛苦,身邊人卻無法體會。「我和先生(當時男友)討論這件事。他說:妳不是已經在寫東西了嗎?」 一樣是寫,產出的東西卻差很多。昔日編劇班的同學作品一部接一部,自己卻交了兩年白卷,「我看著自己,好像離他們愈來愈遠了。」一念之間,讓阿亞梅毅然決然辭掉工作,專注在編劇與創作上。 以筆重拾人生B方案 從商而文,著眼的還都以都會愛情為主,不衝突嗎?「不會啊。對我來說,寫小說是我抒發心情的方式。」特別是人在談戀愛時,思緒最容易因著感情起伏變化發生觸動,「例如在失戀的時候,我會回頭去思考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假如我在某個時間點上做的是另一個決定,是不是結果會不一樣?」一個可能、一個念頭,小說的想法便由此而生。「小說是作家的私人物品。不管寫出來的有多少真實、多少雷同與巧合,剛開始寫可能只是純粹想寫,但一寫下去就欲罷不能,想要趕快寫完,讓那些角色解脫,也讓我自己解脫。」那的確就是抒發情緒的過程。  「或者有點像是平行時空的概念──我在紙上演出一個『如果做了這個決定會是怎樣』的故事。」在愛中面臨困頓的人們最常問的問題之一,無非是「如果今天我們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相遇,結局是不是就會不一樣?」像是以愛為題的《雙面薇若妮卡》,有時候阿亞梅為過去留下的遺憾重塑另一個可能,有時候也為某個未來開展一種新的想像。 面臨感情關卡…角色活出讀者心聲 無論小說或編劇,都是充滿各種感知細節的書寫。阿亞梅習慣在小說中讓角色獨白,編劇工作則需求大量對白。兩者交互補強,讓阿亞梅筆下的情節與人物具體且細膩,敘事的緊張度與流暢感也恰到好處。故事說得完整,自然更能帶出她在看似輕巧討喜的設定中,埋藏的情感關係議題。 例如《我們不能是朋友》討論婚前出軌,而《說謊愛你,說謊不愛你》,是因為她自己曾在感情上遭受欺騙,爾後即使再談感情也無法停止猜疑,便決定寫下這個以「信任」為核心設定的小說;或是《非法移民》,探討的則是百年不衰的「男女之間到底有沒有純友誼」。 像是以愛為題的《雙面薇若妮卡》,有時候阿亞梅為過去留下的遺憾重塑另一個可能,有時候也為某個未來開展一種新的想像。「每一部小說的設定都有點像在拋出問題。寫小說不一定是要來解決這個問題,比較像是分析它,然後試著找出答案。」寫作者花了一整部作品的篇幅來演繹與思考,自己清楚了,也希望讓讀者一起清楚。「我的小說幫助我了解自己適合什麼、需要什麼、想要什麼。這三者可能不會一樣。而我期望讀者看了會覺得,他們也有過類似的情況,而有人幫他們說出來了。」同一件事,你我各有結論,也不見得能相互認同。但愛情這件事,古今中外,不分性別,會遇到的狀況,其實都大同小異。「我們都經歷過同樣的掙扎與矛盾。這是我們都有過的際遇,只是做了不同的選擇而已。」阿亞梅說。 於是阿亞梅所能做到的,就是讓她的角色更誠實。「我的角色最後都要忠於自己的想法,儘管做了自私的選擇,都要很清楚那是自己的決定,這就是他/她的誠實。」即使誠實從來就不是好事,但只有誠實,才能坦然在情感中接受自己,情緒也才能獲得真正的釋放。

+ More
【作家特寫】謀殺與創造之時──編劇賴東澤與他的地獄全景圖

【作家特寫】謀殺與創造之時──編劇賴東澤與他的地獄全景圖

地獄是一種概念,事實上它比口頭所談恐怖多了,而且有千百種樣貌,但絕對不會超乎想像,畢竟「地獄」原本就是由心而生。地獄,是不可描述的,之於凡夫俗子如你我,是廟宇中的圖樣浮雕,是長輩要囝仔人隱惡揚善之規訓所在;之於大文豪三島由紀夫也難以描述。他曾以香港的虎豹別墅為例,謂其醜惡宛如抽鴉片產生的太虛幻境。 地獄之於編劇賴東澤,卻是日常風景。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畢業後,他專職寫作,曾入圍皇冠大眾小說獎,並以《潛腦偵查科》獲得金穗獎劇本優等獎。絕對在地的硬派之作《潛腦偵查科》講述女警探攜手「非典型心理學權威」,藉由潛入死者腦內挖掘死因,並試圖找出一連串死亡案件的凶手──詭異的是,死者都死於自身最恐懼的事物。所謂非典型,是指這位心理學權威有俗稱多重人格的解離性人格疾患,內在高達九個人格,亦正亦邪,有男有女。至此,你可能想到好幾部好萊塢電影,但在賴東澤筆下,《潛腦偵查科》是不折不扣的台灣故事。他讓這座島嶼的社會現實與政治黑暗相互糾結,在駭人的虐殺情節之外,更可怕的是我們竟生活在這樣的島上。這個深具野心,以至於讓你忘記這竟是來自台灣作家的劇本,是這樣開頭的:在鎖鍊聲、古代木齒輪聲、火焰聲、沸水聲、砧板剁刀聲、尖叫聲中──鏡頭讓觀眾看清這正是菜市場──一名角色發現自己取代了豬羊雞鴨,成為待宰的「菜人」。刀斧就要落下。這裡正是他的地獄。魔法爺爺打開了開關地獄何以成為賴東澤反覆渲染的主題?這要從他擺盪在「信」與「不信」的童年說起。「我爺爺是道長,在地方上頗有聲望。那時,鄉下有小孩子一直哭,哭到累,發炎、發燒。我爺爺一去,發現是米缸的位置出了問題,便墊了一顆石頭,在米缸裡擺了一張符。三天內,那小孩子就好了。這件事記錄在地方鄉誌。當時我念歷史系,歷史系要做家族史。我回關廟調查,才查到這件事情。」賴東澤說。賴東澤的爺爺開啟或者說動搖了他對現實幻化的可能:「小時候要酬神,爺爺叫我過去,告訴我紙人會跳舞,便拿桃木劍在上面劃;劍柄一朝前,紙人就開始跳舞。」賴東澤不信,用手在四周劃過一圈,發現沒有任何機關。此後,他願意相信世上那些我們不相信的事。 賴東澤彷彿生來就具備「吸引怪咖」的磁場。他說即使走在尋常街上,也會有老太太靠過來對他說:「你相信電波武器嗎?」那麼你呢?你相信嗎?賴東澤這樣回答:「就數學機率來看,如果有一件事情的發生機率不等於零,由於時間是無限的,那麼,這件事就百分之百會發生。」聽起來近乎詭辯,但賴東澤有更深的體悟。在幻覺中尋找真實離「被自殺案件」終結已過三年,士宗代替嘲風的位置繼續擔任潛腦治療的工作。此時,一起俄羅斯運輸機入侵台灣領空的空襲,拉開了一連串恐怖攻擊的序幕……之所以在地獄裡恍惚的活著,還要自賴東澤十九歲說起。賴東澤十九歲從台南到台北上大學,有陣子過得很憂鬱,逐漸「發現」自已的腦子裡出現啞鈴形狀的公寓,還會伴隨鬼壓床。當他睜開眼睛,就會進入那個空間,穿過一道走廊,兩邊各有房間,有窗,沒有出口。空間裡有一個老人,背對走道坐在搖椅上,穿著白色唐裝,後腦勺綁著辮子。在賴東澤狀況最糟的時候,老人甚至出現在他的真實生活。「那時在租屋處,屋內漆黑,我開著桌燈。老人不會碰我,但會數落我。我後來跑去當兵,打靶時,開槍的聲音讓我不舒服,老人的聲音就出現了。他會對我說:『不然這樣好了,等一下你上去,你就開槍自殺,你覺得怎麼樣?』後來我把子彈打完,老人就對我說:『你沒有自殺,看來你還ok。』」腦中的老人於今安在乎?賴東澤答道:「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他們了。」甚且,他自有一套分辨幻覺與現實的方法──「如果脫掉眼鏡,視線模糊,眼前人卻是清楚的,那他們就是幻覺。」不得不承認,在這個荒謬的世界裡,這個方法很具邏輯。真槍實彈的童年記憶賴東澤熱愛軍事,愛寫軍火題材,還熟知槍枝廠牌與型號。這源自他的家庭背景──父親是霹靂小組成員,母親是刑警,見到真槍的機會比玩具槍還多。賴東澤回憶,某次警察搜到很罕見的槍枝,開記者會展示時,得在每支槍前放上名牌,他便被母親帶去指認型號,看到有錯,還糾正母親:「這把不是九零手槍,這是比利時FN槍廠,槍款是FN57。」賴東澤甚至能分析台灣槍支來源,一開口就源源不絕。「台灣的軍火零售商就像雞尾酒,進口大宗是菲律賓。八九零年代,越戰剛結束,還有中越戰爭,很多越南人往外跑,跑到香港搶錢、搶銀行,於是香港就有飛虎隊、反恐行動。有一些人跑到台灣來,也從越南弄來很多槍。越南因為打過越戰,又曾受中國和蘇聯資助,所以美系槍枝、俄系槍枝都有。這些最後都出現在台灣。」藉由槍火,賴東澤得以拉出一條全球戰爭史,以及家族史,不大美好的那種。他曾在其他訪問中提到,小時候常被父母打,藤條、拳頭、過肩摔,肉身即沙包。六歲時,他離家出走,用藤條插包袱,走在鳳梨田。雖然最後他還是回了家,但與家庭和解,要到他當兵以後。打殺、血腥、戰爭、死滅在賴東澤的文字和人生中一再出現,但他說:「我不喜歡與人衝突。」因為吵架是沒有效率的事,賴東澤說,「排除法律與道德限制,當我不想聽對方的意見時,最有效率的作法,就是直接殺掉對方。因此,幹嘛吵架浪費時間呢?」說到這裡,我開始回想上述問題是否有他「不想聽的」。好在他繼續補充:「但是人在世上,就必須遵守法律和道德限制。既然不能殺人,那就連吵架都不需要了。」這是賴澤東式《罪與罰》了。背向死亡迎來新生Lobot技術開始普及,成為隨身攜帶的網路心理診療平台,但新型態心理病毒,也悄然成形……《潛腦偵查科》裡有各式死亡,既血腥又離奇,簡直是以死亡作煙花的馬戲團。關於死亡,賴東澤自有一套實踐與辯證。小學六年級時,賴東澤就思考:「我存在的意義是為了什麼?」那些看起來快樂的人,為何決定離棄這個世界,自殺這件事讓當時的賴東澤困惑。 或許是擁有過多的感知能力,痛苦對他而言,是可觸摸的。賴東澤不諱言,他曾從五樓跳下來,結果壓壞人家車棚,也試過割腕和手臂。「但我不鼓勵自殺。」賴東澤強調。《潛腦偵查科》探求死者的地獄,新的電影劇本《紅星孤旅》則為我們上演火星任務官的求生之旅。故事講述一趟單程火星任務,成員僅有一名人類和他的機器夥伴,以及量子電腦構成的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渴望人類陪伴,甚至懲罰不陪伴「她」的人類。在絕對孤寂的火星上,唯二的智慧體竟不是相互取暖,而是各懷所思,想掌控與拒絕被掌控;寂寞與逃離,原是一體兩面。 此外,是「她」沒錯。這是一個女性化的人工智慧。是否隱喻兩性關係?就留待讀者與作者各懷所思吧。 《紅星孤旅》最後,主角漂流在太空中,落入絕對的孤絕,那是巨大又無聲的痛苦。我想起《潛腦偵查科》的主角曾說:「痛苦是精神的養分。」賴東澤則用幻覺帶來的苦痛,與生在苦痛中所誕生的文字為我們示範這句話。「那些過得安逸的歷史人物,能創造出什麼東西呢?」他以補刀的口吻繼續說道。 不喜歡這個世界,所以透過劇本創造一個新的,這是他的寫作企圖。背對死亡,賴澤東迎向文字世界的誕生。「有時候我覺得我不死,才是製造浪費。所以我活著,非得創造點什麼。」 所以賴東澤討厭浪費食物。 他為我描述,試想:有一隻豬必須活在狹窄的環境,成年後成為人類的食物,被宰殺,被支解。然後有人點了一份排骨飯──來自這隻豬的軀體,必須切片、裹粉、油炸過。最後竟被嫌棄,豈可原諒? 我想起我浪費過的所有排骨飯,流下一陣冷汗──腦中浮現自己變成被人嫌棄的排骨飯。此刻,賴東澤成功在我腦海中描繪出屬於他的地獄圖。潛腦非關科技,而是賴東澤的超能力。

+ More
【作家特寫】賴以威:相對論太遠,愛情比較近

【作家特寫】賴以威:相對論太遠,愛情比較近

立刻閱讀:Ring of the Day對數學家而言,宇宙是數理的,能被轉換成一道道公式或一則則數字,從質能關係式E=mc2到黃金分割,彷彿深藏宇宙裡的抽象被數學家破解;但對數學家賴以威而言,宇宙裡存有無法被計算的物質── 我們稱之為愛情。 賴以威現在是台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多數人之所以認識他,是從 2005 年一則在臉書上熱烈轉貼的「如何運用公式包紅包」開始。賴以威像他的數學家同儕那般,努力用數學破解生活之謎──更切身更實用的那種,例如一串鞭炮要放多少久才會放完;同吋的蛋糕,圓形跟方形哪個比較大;「買888現折100」跟「買888送100」,哪個比較划算。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賴以威稱之為「數感」,是生活裡的數學力。 然而,生活裡躲不掉的,還有愛情,這是數學家賴以威變成小說家賴以威的關鍵。「愛情麻煩數學算不出」「愛情雖然沒有邏輯,但有規律可循。」賴以威說。這也是他想寫愛情小說的原因。賴以威坦言,談戀愛對他來說是很特別的事。「像我是理工出身的人,就會思考,如果現在做不好,要怎麼樣才能做好?」對他來說,不論課業或工作,都是花時間就會有成果的事情,然而談感情截然不同,不是花心力就會有結果,所以會更加在意,就像夜市裡圈不到的娃娃,總是讓人想窮盡力氣。但你以為賴以威就此放棄用數學推演愛情了嗎?「愛情雖然沒有邏輯,但有規律可循。」賴以威說。這也是他想寫愛情小說的原因。賴以威把自己的數學腦和小說魂結合,用推理的手法寫小說,藉由數學設計細節與線索。他以約翰.葛林(John Green)的小說《再見凱薩琳》(An Abundance of Katherines)為例,小說裡面的主角是一個情路不順遂的天才,他始終愛上名為凱薩琳的女子。最後,他將過往被甩十九次的戀情歸納、設計出「凱薩琳定理」數學模型,藉此預測是否能為自己找到長久相愛的「凱薩琳」。「我覺得這是很漂亮的連結,因為我是從工程學院出身的人,會比較在意一件事情該如何利用並清楚描述。」 照片是賴以威在岡山工作時,從老婆視角所拍下的照片,他看似擁有所有理工男的特徵,但感情彷彿是他的「開關」,只要一按下,就會整個人燒起來,閃婚就是最好的例子。此外,同樣理工出身、曾從事系統工程師的伊坂幸太郎,是賴以威在小說路上最崇拜的人。在伊坂幸太郎小說中,故事時而聚焦主角,時而轉移配角;讀者有時看到某人的內心話,卻又是旁觀者。這種不停切換的敘事方式,對賴以威來說是另一形式的全知──在小說裡扮演上帝。「也許人生就是這樣,你以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角,但其實只是旁人的配角。透過這種方式,用不同的角度看出新的故事。」 〈Ring of the Day〉就是他用數學腦加上小說魂變出的漂亮結晶。故事寫迷糊的男子在求婚前夕,把求婚戒指遺落在捷運上,就此展開一連串雞飛狗跳的角色接力賽──不過接力的物品,不是接力棒,而是不斷變換的敘述者,以及那枚戒指。 對賴以威來說,邏輯在小說中很重要,他也很享受推論的過程。比方〈好久不見〉寫女主角在捷運上遇到死去前男朋友靈魂,利用手機與「他」通訊,抽絲剝繭前男友自殺的原因;〈七夕禮物〉在以遺憾收場異國戀曲中埋藏暗號,讓分離的故事以美好作結。愛情很難完滿,但在小說裡可以。 除卻青春式的尋愛、謳歌愛情,藉由賴以威的小說,我們還得以看到情感關係中的脆弱面──結婚前夕龜縮的男主角為即將失去的自由苦惱,因為太在乎彼此而錯過的傷心之戀云云。同時,賴以威喜歡在小說裡自我吐槽,例如在〈Ring of the Day〉裡,他化身數學宅男賴子隆: 「這是我在捷運上第一百三十七次陷入一見鍾情,跟我談過戀愛的比例趨近於無限大。」 「沒辦法,任何數比上零都會是無限大。」 不過讀者要跟上他的冷笑話,可能也需要一點高中數學記憶。 太太支持他繼續作夢 賴以威/賴子隆看似擁有所有世俗對理工男的特徵,是個相當理性且溫和的人,談自己的時候很容易害臊,但感情彷彿是他的「開關」,只要一按下,就會整個人燒起來。 一談到婚姻,他開始不停分享與太太的放閃情話──包括兩人從結識到訂下終身,只有短短三個月時間。這點也坐實他藏在理性下的衝動。同時,他感謝太太,在決定成立「數感研究室」時,為了他辭掉原先的工作,專心替他處理瑣事,陪他更定位理想的座標,支撐他繼續寫作夢──關於愛情,關於數學,更關乎父親的夢。 賴以威的父親──賴雲台──在他之前就已為數學獻身,自國小教師退休後,投入數學益智遊戲研發,和小朋友一起玩數學,讓數學不再是課本上令人害怕的數字。2010年父親逝世,讓他整理諸多關於家族的回憶,出版散文集《再見,爸爸》。最深刻的謎團往往存在於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對賴以威來說,小說裡的日常也是謎團所在,但他有將平凡日常重新排列組合的能力。就如同他到京都旅遊時,在神社偶遇的和算算額,沒人知道他在拍什麼,但他卻用小說家敏銳的眼睛,找到了藏於日常的寶物。賴以威憶起,從小每晚看父親在案前寫作,帶給他規律的寫作習慣。「我覺得出第一本書,是我爸冥冥之中給我的機會。因為一般人不會突然開始寫作,不管是數學或是創作都是如此。」說完,他不好意思的笑了起來。 距離他出版《再見,爸爸》已隔七年。當年在《再見,爸爸》寫滿了與父親相處的點點滴滴及思念,現在他也成為人父,角色的轉換也帶給他更多寫作上的思考。 例如他每月在報紙上寫專欄,故事是一對父子如何用數學解釋生活的問題。「以前會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兒子,父親是我爸。可是最近這一、兩篇,身分就有點互換了,會有點投射。覺得自己好像爸爸,那個兒子是我現在的小孩。」 最深刻的謎團往往存在於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生活裡的謎團越疊越多,兒子對他來說也是一個新的謎團。對賴以威來說,小說裡的日常也是謎團所在,但他有將平凡日常重新排列組合的能力,例如〈Ring of the Day〉最後寫道:「許多平凡的組合穿插在一起,成就了一場不平凡的際遇。」 這是數學家賴以威計算出的小說了。 閱讀賴以威,讓我想起曾經有人丟出一個問句:「數學是發明還是發現?」意思是:數學是人類發明出、用以丈量世界的一套工具,還是存於宇宙中的抽象,而我們只是發現其中的真理? 現在,我們知道愛情是宇宙真理裡的謎。數學測不準的,就交給小說家吧!而我們剛好擁有賴以威。

+ More
【作家特寫】以筆為帚──崑崙:憤青也是一種潔癖

【作家特寫】以筆為帚──崑崙:憤青也是一種潔癖

立刻閱讀:屠村日「當兵能讓男孩變成男人」,這句話可能稍嫌陳腔濫調,能不能變成男人或是其他的什麼,或許也見仁見智;但對崑崙來說,的確是當兵那段時光,讓他敲開寫作大門,成為一個小說創作者。 體格精實的崑崙,服的是消防替代役,除了日常勤務之外,閒暇時間很不一定。「就某天比較有空,想試著寫寫看,就動筆了。」說起來很是福至心靈,但這樣的心血來潮,卻讓他發現自己對寫小說這件事,不是閒著沒事寫寫打發時間,而是寧願熬夜不睡也要寫。「有次趁學長們不在,一個人在房間寫到凌晨三點。正要睡的時候,救護出動就來了。結果那晚幾乎都沒睡,超累。」累歸累,他對拿睡眠換字依舊樂此不疲,也就此踏上寫作之路。殺人者都該有潔癖最初他在部落格上寫仙俠小說,後來轉至PTT發表短篇。手感練得順了,正好《獻給殺人魔的居家清潔指南》的靈感也來了,於是那個蒼白瘦弱、背負著沉重祕密的冷酷少年「十年」,便從BBS的黑底世界出場了。 既是「獻給殺人魔」,劇情中自然不乏血腥殘暴的書寫。「看著這幕的林峻生發出陰森怪笑,突然抓緊懷中的頭顱,失控的手指刺進那對瞪大的眼球,在眼窩中不斷攪動,攪得眼球碎爛成糊。幾道鮮血從眼眶流下,像是血淚。」文字描繪得栩栩如生,令人不忍卒睹。然而,小說的另一面是「居家清潔指南」,「你應該好好保養冰箱,要特別注意異味。檸檬跟水用一比一的比例混合,有潔癖的崑崙,隨身攜帶著消毒用的酒精瓶,對電影或是小說中的殺戮情節,除了恐懼,他更在意的是無法親自動手整理的痛苦。用來擦拭冰箱有除臭的效果。多餘的檸檬可以放著,自然的果香比芳香劑更好。一打開就飄出怪味,遲早被人發現。層板累積的血垢比較麻煩……」這些看起來稀鬆平常的清潔教學,往往跟在血跡斑斑的犯罪直擊後面。殺人、打掃,兩者看似毫不搭軋,崑崙卻能透過十年,讓原本的怪異言行變得如此理所當然,甚至帶了點黑色幽默。 為什麼要安排十年去清潔那些殺人現場?「每次看到電影或小說裡,那些鮮血四濺、家具亂倒,到處亂七八糟的場景,你不會很想整理乾淨嗎?」崑崙反問。但看在場眾人一臉疑惑,他閃過一絲不被理解的痛苦。「好吧。是我自己有潔癖。」因為自己的潔癖,他筆下的十年,既是毫不留情的獵殺者,下手時又常一邊碎念著打掃方式,「有點類似專人到府的居家清潔服務。」只是十年收拾的不只是環境,還包括那些隸屬殺人組織「傑克會」的殺人魔。 讀者的直覺反應才是最大的讚美 「和以前的短篇相比,『居家清潔指南』寫得比較開心,因為想玩的東西,例如割頭、挖眼等等,全都寫出來了。」放膽寫得這麼巨細靡遺,不擔心讀者吃不消嗎?「你不認為很多類似題材的作品都太溫和了嗎?我認為該寫就要寫。每次看到讀者說看我的故事看得很胃痛、很虐,比稱讚我寫得好讓我更開心。」對崑崙來說,寫作最美好的時刻,就是知道自己精心編造的故事,造成讀者的情緒波動,「那讓我很有成就感。」 在黑暗中挑燈夜戰,對崑崙來說,寫作最美好的時刻,就是知道自己精心編造的故事,造成讀者的情緒波動,「那讓我很有成就感。」 為了復仇,十年隻身對抗傑克會,像是制裁殺人魔的勇者,卻與殺人魔成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食物鏈。「殺人,對殺人魔或傑克會都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可是在一般大眾的眼裡,卻是很異類的。」同樣是殺人,假設我們同意為了滿足私欲的隨機殺人是無可饒恕、理應獲得制裁的;那麼,背負著悲慘過去的獵殺,是否就情有可原、應該獲得諒解?當十年從最初的壓抑與冷漠漸次甦醒,他和自己深惡痛絕的傑克會,又有什麼差別?所謂「正常」和「不正常」,界線何在?這些都是崑崙期望透過故事引出的討論。 崑崙話少,答話前習慣先複述一次問題,感覺很是謹慎,像是在思考什麼。這和大學念心理系有關嗎?「沒有。我不是個用功的學生。」他說自己在學校成天打混,念書時學的那些心理學理論,沒一件用進小說設定裡;平日的生活與過去在電影院擔任放映師的工作經驗,也只隨手將某些片段揀進場景中。「人倒是有。應該說,我一直對那種表面上道貌岸然、私底下卻搞些有的沒有的人很反感,所以有刻意放這樣的角色進去。」成長和求學過程中見多了這些表裡不一的人,雖然自己幸運、未曾深受其害,但他選擇以筆為劍,讓公義獲得現實世界裡沒能得到的平反。「我可能有點憤青吧。」崑崙笑說。透過文字,讓多點人聽見微弱的聲音陪他度過服役時的漫畫《晚安,布布》,使他下意識塑造了十年這個深沉的少年,不過相較於當時的孤立無援,現在重看,反而很有治癒感。崑崙的文字具有強烈的視覺,畫面隨著情節一幕幕閃現,好似他回到電影放映師的崗位上,在你眼前播放著由他導演的電影。身為新手創作者,有覺得自己受到哪些喜歡的作者影響嗎?「影響不確定,喜歡的話……村上春樹和深雪吧。」平常多半閱讀各種社會議題的書籍,例如《貧困世代》《最貧困女子:不敢開口求救的無緣地獄》,還有漫畫。最喜歡藤田和日郎的《魔偶馬戲團》。「最近重看淺野一二○的《晚安,布布》。」也是服役的時候,崑崙第一次翻看這部幾乎不帶任何希望的漫畫,「那時一個人在南澳,常常有種孤立無援的感覺,這部漫畫讓我愈看愈鬱悶。」是不是因為心中有一塊說不上的懸念被扣住,他自己也不是很確定。「但現在再看《晚安,布布》,反而很有治癒感。或許是心境上的轉變吧。」 《獻給殺人魔的居家清潔指南》,另延伸出系列作《不能讓老師發現的霸凌日記》和《收購商的裝屍紀錄簿》。在將其他旁支交代清楚後,崑崙動筆了新作《屠村日》,扣連太魯閣原住民被亞泥剝奪土地的現場,寫出市井小民對抗大財團的無力與憤怒。「那些骯髒手段讓我覺得,無論是好是壞,我都要把這部小說寫出來。這是我們擁有的發聲方式。」或許文字只是一場紙上爭戰,不見得有實際效益,但若能讓多一些人聽見這些微弱的聲音,誰說未來沒有翻轉的機會?「可能這和十年獵殺傑克會也有點像吧,不知道和我自己的潔癖有沒有關係──就是看不慣這些有的沒有狗屁倒灶的鳥事。如果能除掉這些亂來的人,一切就乾乾淨淨了。」

+ More
【作家特寫】橫空降世的武俠黑暗騎士,以及穿過灰暗長路的《光明行》──樓蘭未

【作家特寫】橫空降世的武俠黑暗騎士,以及穿過灰暗長路的《光明行》──樓蘭未

標準金迷寫武俠立刻閱讀:光明行訪談進行前,一度在現場的駱以軍對我說:「這傢伙有點老派,但是個天才。你們好好聊,要對他溫柔一點。」 問起樓蘭未對現時武俠小說的了解。直到2013年才開始寫作的他,並不清楚。「我們這樣的人,就是少一根筋。」反正他想寫,就寫了,而且一寫就是兩百五十多萬字,並成立自己的獨立出版社,「不過,出版社到現在都沒有出過書,零收入。」 武俠的閱讀經驗呢?五年級的樓蘭未表示,年輕時看了很多武俠小說,但大部分都很爛,只有金庸讀得下去。他的眼神認真:「我非常佩服金庸的創造力。他的大長篇《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鹿鼎記》都好得沒話說。」 自詡是標準金迷的樓蘭未,談起其他與金庸名字連在一起的同行,則語帶保留,他可以理解這種封號對書籍販賣的效力:「不過,我自己不太喜歡,好像是次等的,就一定小於金庸。」 樓蘭未語氣裡有著挑戰的野望:「金庸創造了一種很高的水準,寫《光明行》的時候,就想一定不能低於它。」他顯然不甘於只是粉絲,眼光與心志都在更高的地方。 而對武俠小說熱潮不再、即使是金庸魅力也大規模退燒的現況,樓蘭未並不憂慮,他就像還活在盛世裡。對他來說,寫武俠就是一股擋也擋不住的衝動,而且他深信好的東西,就一定會被看見。 樓蘭未已經計畫好了,年底或明年初出版《光明行》,要採用網路直接銷售的方式,不用被通路或經銷商剝皮。他不相信好書會被埋沒,甚至斬釘截鐵地說:「像我們這樣的金迷,一定還很多。我的書賣這些人就夠了。」 搶先定義武俠世界的起源 「金庸創造了一種很高的水準,寫《光明行》的時候,就想一定不能低於它。」他顯然不甘於只是粉絲,眼光與心志都在更高的地方。樓蘭未寫武俠的最初動機是什麼?他回答:「因為讀多了金庸小說,發現裡面有bug。」比如,東邪西毒那類絕世高手,怎麼可能不找皇帝麻煩,怎麼可能安分於江湖?他寫《光明行》就是要補足沒有被講述過的東西。 「先想先贏,而且,這是一種寫作的樂趣。」《光明行》開頭,就虛構江湖的起源:通過北方龍髓江、南方洗心湖者,就能成為江湖人。此外,內功、中醫、少林武功、丐幫等等的起源,他也有自己的解釋與定義,就連十二生肖,為何貓不在行列裡,他也要闡述,也因此有十三生肖島。 寫漢朝也挺有意思,除黃易《尋秦記》,過往長篇武俠鮮少處理秦漢。樓蘭未表示,仍是因為金庸的緣故,其小說集中宋元明清,「我不想重複寫,往下寫。你寫這些,一定受金庸影響,也會被拿來做比較。」若往更早朝代寫,就不會有問題。他強調自己像在「佔金庸的便宜」。但從武俠史的角度去看,先不談金庸佔別人的便宜也沒客氣過,武俠的良好演化本就需要新角度切入與詮釋。 另外,春秋戰國九流十家是很棒的武俠題材,樓蘭未講道:「有很多縫隙,可以安插自己的說法。」再加上,王莽篡漢立新朝,政權轉換居然沒有流血太匪夷所思了,讓他浮想聯翩,更想將小說時代安於西漢末,細寫武林組織、絕頂高手如何影響世間政權。 關於《光明行》有何核心思想,他直接表態,就是政治。樓蘭未臉上一半是黑暗一半是火焰:「在台灣,你沒辦法閃躲政治,就算受不了也沒辦法。每天都有很多憂傷、憤怒,所以《光明行》裝了很多我對政治的看法。」 金庸寫《俠客行》,談世間絕大多數人都不是俠客英雄,俠客不過講講好聽,實為俠客現形記。樓蘭未寫《光明行》也異曲同工,九部曲到最後,愈來愈慘烈灰暗,光明稀薄罕見。樓蘭未坦白書名:「跟光明一點關係都沒有。」 想起陰暗暴力狂虐可怕的電影《黑暗騎士》──有時,就是得走進濃濃深深的黑暗,在滿目絕望中,仍不喪失光明仍在前方的信念,而這不就是武俠嗎?想要橫空降世的野望 《光明行》的寫作歷程為何?樓蘭未回憶,2012年離開台積電,但有一些工作後續要處理,直到2013年七月才開筆,於2016年九月完稿。樓蘭未坦白書名:「跟光明一點關係都沒有。」令人想起陰暗暴力狂虐可怕的電影《黑暗騎士》──有時,就是得走進濃濃深深的黑暗,在滿目絕望中,仍不喪失光明仍在前方的信念,而這不就是武俠嗎?「我很幸運,」樓蘭未珍惜那段心無旁騖的時光:「很幸福的三年多,完全沒有別的事干擾。」不只是因為他有積蓄不用擔心生活,而是在他的年紀,身體、小孩、長輩等等,有問題也是常態。他感到很不可思議地:「但什麼事都沒有發生,我居然可以好好地寫完。」 寫《光明行》,根本沒預料到會變成巨篇武俠,起初他的想法很簡單,只是想透過武俠體例,寫自己的愛情故事。於是,跑去清華大學圖書館寫,寫上癮、愈寫愈多一發不可收拾,後來就固定到竹北的星巴克寫──從下午一、兩點到晚上七、八點,每天都要寫滿3500字。但星巴克生意有時沒位子,就會跑到住家附近的麥當勞。 樓蘭未分享當時趣事,星巴克剛開時,會有美女、長得漂亮可愛的小孩,如果有,他寫起來就特別順。不過呢,他乾笑道:「後來,每次去都是阿公阿婆,厭棄啦。」 樓蘭未想想又補充:《光明行》幾乎都是在星巴克裡完成的,結尾時卻是在麥當勞完稿。他有點遺憾,應該要從一而終在星巴克寫完。 樓蘭未本來不叫樓蘭未,他本姓徐,所以就以徐某為筆名。「但是被嫌棄了,說筆名很俗。」在鏡文學連載時,一直被逼交筆名,他走投無路了,從《光明行》取一角色名回覆。通過以後,他就變成樓蘭未。 他的人物群,也有不少是取自生活周邊,比如同學友人或聽過的名字,例如主角郎平,以前是有名的排球運動員,他很久沒聽人提過,以為沒人記得,結果,「巴西奧運時,赫然發現她是活躍中的教練。」 至於書名的用意?他很多年前就決定以後寫書一定要用《光明行》。他表示,那就像取孩子的姓名,預先想好的,跟孩子長大後的樣貌、個性,壓根沒相干。 最喜歡《光明行》的那些部分呢?「幽默啊,中後段有很多胡扯瞎掰的部分,像荒謬笑話一樣的東西,很精彩。」 對《光明行》的成績又有何期待?樓蘭未一邊乾笑,一邊展露野心:「我想成為從石頭裡蹦出來的,孫猴子。獨一無二,充滿原創性,不會跟誰牽連比對。」 武俠或許已經去聖渺遠,那些曾經輝煌燦爛的神聖壯大早已消散。但也就是在這樣I LOVE YOU無望的時代,真正願意寫、願意堅持的人,才是對武俠有大熱情。 而熱情正是讓石變為寶的最神奇元素。我這麼堅信。 是的,這是武俠人最好的時代,這是最能證明武俠自其有價值的時代。 或許樓蘭未就是武俠衰世所需要的、那位走穿黑暗與絕望的騎士呢。 本文作者 | 沈默武俠人,多屆溫世仁武俠小說大獎得主,出版《天敵》、《傳奇天下與無神年代》、《七大寇紀事》、《詩集》、《在地獄》四十餘本小說。目前在鏡文學連載作品《英雄熱》。《英雄熱》上卷:麒麟亂《英雄熱》下卷:英雄繚亂

+ More
【作家特寫】從渾身汗臭的男孩,到用故事承載民族使命的大叔——多馬斯

【作家特寫】從渾身汗臭的男孩,到用故事承載民族使命的大叔——多馬斯

立刻閱讀:異空間飛行放空思緒,試著把時空拉回高一新生入學那一天,新同學中有位男孩膚色與輪廓比他人深,說話帶著腔調,而且衛生習慣似乎不大好,經過他身旁總隱約能聞到一股汗酸味。似乎整個社會對原住民的負面刻板印象,都在他身上能找到一絲痕跡。你會帶著好奇心與他攀談,摸摸他的來歷?還是在心中默默畫下一道界線與他保持距離?或者,在那個青澀毛躁的年紀,你會脫口喊他一聲「番仔」,把他當成笑柄嘲弄一番,逞一時威風? 或許當年你的班上就有這樣一個男孩,但你早已不記得與他相處的片段。唯一能肯定的是早在畢業沒幾年,這男孩的身影就在你腦海中失焦泛黃,最終徹底消失,再也憶不起。但你不知道的是,對男孩來說,當時的每個片段,無論是羞辱霸凌或冷眼旁觀,都是無論過了多久也難以卸下的情感包袱。 一晃眼三十年過去,原住民在台灣社會是否已掙來真正的理解、尊嚴與平等仍有待商榷,但至少現下的社會氣氛已不容任何人再把「番仔」輕蔑地掛在嘴邊。而當年教室裡那個泰雅族男孩,在閱讀與寫作中找到了自己,靠著獨樹一格的原住民創作成了文學獎常勝軍,他的名字是多馬斯。 有過這樣的生命歷程,想像中多馬斯的人跟作品應該是沉重而嚴肅,但訪談那天他是如此幽默從容,即便談起十五歲那年從山區遷往平地後遭遇的種種歧視,語氣也雲淡風輕不帶一絲控訴。 談起十五歲那年從山區遷往平地後遭遇的種種歧視,多馬斯的語氣也雲淡風輕不帶一絲控訴。 「小時候在山上只知道自己的生活環境比較窮困,但是一直到了十五歲那年下山讀書時才意識到自己被當成異類,被人罵『番仔』。我們說話的腔調不一樣,生活習慣也不一樣,像是洗澡、刷牙,小時候在山上沒有這種規律的習慣,所以難免會有體味,就連老師經過都會問我有沒有洗澡。」有趣的是少時因口音被嘲弄的多馬斯,此刻說起話來卻字正腔圓。他說是都市生活磨去了腔調,他笑稱如今每回前往山區部落探訪時,這口都市腔反倒成了族人調侃的話題。 運用「穿越 」手法增添故事趣味性 在高中擔任國文老師的多馬斯,受訪時說起話來也像在教課,但不是那種說教式的權威語氣,而是有種一股腦兒想分享的熱誠。他沒有受訪老手那種幹練算計,問他什麼,常常說著說著話題就轉走,自顧自說起想說的。他就像悠遊在山林裡那陣自由自在的微風,天南地北遼遠開闊。這樣的性格也反映在他作品的多樣性當中。 多馬斯的創作,不論是放在原住民文學甚或整個華文創作領域中都顯得自成一格。雖然他的創作幾乎全是以原住民文化為背景,但他靠著情節與敘事手法上的複雜多變,用相同養分開出不同的花。對原住民文學不遺餘力的他,曾參與山海文化雜誌社舉辦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散文組評選,與同為評審的巴代(左起)、駱以軍、楊翠、簡齊儒合影。好比此刻正在鏡文學網站上連載中的《獨白》,故事由國中校園少男與少女間若有似無的曖昧展開,卻因為少女在畢業前夕慘遭訓導主任性侵而未能開花結果。成年後的兩人在故鄉再度碰頭,陷入回憶的兩人,緩緩道出當年的悲劇如何讓他們不得不提前成長面對現實。多馬斯以一段原住民青少年的酸甜愛戀為起頭,帶出部落少男少女從山林走入社會的哀愁。字裡行間彷彿能聞到山林裡的青草味,卻也嗅得出一絲與現實搏鬥的血腥味。 而另外一部連載作品《異空間飛行》更是一部極具野心的史詩鉅作。他運用時下流行的「穿越」手法,描述一名飛行員在部隊演習時意外穿越時空,回到一九三零年的霧社山區。一頭霧水的飛官遇見了純真的賽德克族女孩,兩人跨越文化與時代的隔閡,產生奇妙的共鳴。多馬斯在《異空間飛行》中以虛實交錯的敘事手法,還原當年原住民族與日本帝國激烈交戰的悲壯。《異空間飛行》宏大的主題及歷史背景與魏德聖導演的電影《賽德克‧巴萊》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多馬斯貫穿古今的魔幻寫實手法,卻又替嚴肅的歷史故事增添了幾分驚喜。 泰雅族的根本精神:永續經營 多樣化的主題與創作手法,讓多馬斯的作品比起刻板印象中的原住民文學更為易讀,也多了些娛樂性,然而娛樂他人並非他寫作的初衷。寫了十幾年的多馬斯說,時至今日,他仍是為自己、為族群而寫。最近醉心於栽種有機作物的他笑稱,自己其實最嚮往的是在山林過著耕讀生活,但偏偏他是個有使命感的大叔,利用正職空檔日以繼夜地寫,無非就是希望能透過作品讓族群延續。儘管完全恢復傳統已是不切實際的奢望,但至少要能將傳統的核心價值留下。那麼對他而言,泰雅族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呢?多馬斯說是「gaga」。「gaga」為泰雅族語,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解釋,難以用漢字直接對應翻譯。多馬斯說,「gaga」的根本精神,其實就是永續經營。 最近醉心於栽種有機作物的他笑稱,自己其實最嚮往的是在山林過著耕讀生活,但偏偏他是個有使命感的大叔,利用正職空檔日以繼夜地寫,無非就是希望能透過作品讓族群延續。 「很多人對原住民有很多誤解,例如覺得我們狩獵是破壞生態的行為。但其實原住民有很嚴謹的規範,好比說春夏是動物交配的季節,因此嚴禁狩獵。如果我們把山裡的資源都用完了,明年怎麼辦呢?很多人批評原住民不儲蓄,但山裡的資源都已準備好了,我們為什麼要儲蓄?社會對原住民的誤解,其實是因為漢人與日本政府強行將他們的價值觀加入原住民族,導致如今成了四不像。」從開始訪談以來始終談笑風生的多馬斯,說起原住民議題時神情顯得嚴肅,語氣也略為激昂了起來。 「全世界的少數族群都正在被強勢族群弱化消滅,從語言到傳統價值都在慢慢 崩塌。年輕一代的原住民雖然還保有原住民的臉孔,但卻已經沒有原住民的靈魂。語言藏有一個族群的古老密碼,形成語言需要非常長的時間,但是要消滅卻很簡單,一個『說國語運動』就幾乎讓原住民母語滅絕。所以我希望至少透過文字,讓讀者了解原住民的歷史與傳統。」多馬斯說道。 唯有新舊交融才能帶來生之氣息 多馬斯罩身上的原住民傳統圖騰花樣,是他妻子揉合傳統自創的圖樣。而他的創作,就像這些圖騰一樣,用行動實踐傳統,也在傳統中尋找新生。正因為背負著這樣的使命感,多馬斯的創作不走老路,堅持以創新手法將原住民文學帶出新生命。但他也承認,寫了十幾年下來,雖然在文學界掙到了該有的地位,但作品卻只能在學術界流傳,成為研究生的論文題材,多少有些可惜。既然他的初衷是透過作品替原住民發聲,那麼想辦法提高作品能見度就成為最實際的課題。多馬斯直率地說:「我們都自爽啊,作品都只在這圈子裡轉來轉去。有些老人家甚至連電腦都不會用,該如何推銷自己的作品?我寫了這麼多年,也得過一些獎,不敢說自己寫得如何。但這次跟鏡文學合作,內心確實再度燃起一股念頭,心想或許可以試著行銷自己,把作品推出去。畢竟這是時代的趨勢。」 二零零六年,多馬斯曾以《雪國再見》獲得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推薦獎,當時他在得獎感言中寫下這樣一段文字:「對我的族群來說,回顧近兩百年來的歷史,似乎與悲劇脫離不了關係,悲的因子來自侵略者與殖民者所延續百年來的不堪,凌辱了整個族群的完整的存在意識,時至今日我們已經是不折不扣的黃昏民族且血肉模糊,有無存在只消一念之間罷了。療傷止痛也許是我這一輩最大的使命,漸漸的慢慢的積極的走出歷史的陰霾,從強勢族群的夾縫中找尋一絲絲曙光,建構出族群的主體意識,說不定這個時代是原住民族再生的時代。」該篇感言距今已有十一年,問起多馬斯,十一年過去了,這段悲壯的文字依然能代表他對族群現況的想法嗎?多馬斯沉默地點點頭。

+ More
【作家特寫】飲馬人:讓鬼復自己的仇,來彌補人世間的缺憾

【作家特寫】飲馬人:讓鬼復自己的仇,來彌補人世間的缺憾

立即閱讀最新作品:《鬼島故事集》貳・玩伴飲馬人平常的打扮總讓人忍不住多看兩眼:頭梳髮髻、手戴佛珠,寬鬆的袍子,像是要上哪收妖降魔的道士。然他又不喜直接露臉見人,遇見需要曝光的場合,他便像永遠戴著大鼻眼鏡的宅女小紅一樣,將馬首面具往自己頭上一套,再怎麼悶熱也耐得了。他說他一向如此,以一種形式上的高調,來維持現實的低調。 現今多數讀者對飲馬人的認識來自他從2015年5月起的臉書粉絲專頁與ptt-marvel板的每日神異小說連載,殊不知他早在十多年前就以「飲馬」之名,浩浩蕩蕩地出過字數驚人的校園武俠小說。只是繆斯女神開他一個玩笑,在他初試啼聲不久後旋即離去,經過漫長的歲月之後才又回到他身邊,助他寫下《首部曲.靈異先生》、《湖濱大飯店》兩部「鬼島故事集」系列作品。雖然與過去的校園武俠類型有別,但節奏一樣明快,故事也俐落依然,「差別在於以前第一本書用的筆名是『飲馬』,還不是人。現在是人了。」他笑著說。 飲馬人的寫作,與他的人也有著雷同的氣氛:以最易吸引讀者興趣的型態,佐以部分幽默搞怪的設定,將你我再熟悉不過的場景情節,說成一個新故事。「重新寫作,剛開始是先寫一部以歐洲吸血鬼為主題的作品,寫完之後意猶未盡,覺得創作的興奮好像回來了,很開心,想繼續寫點什麼,不知道為什麼,就想寫鬼故事。」他不喜歡直接露臉見人,遇見需要曝光的場合,他便將馬首面具往自己頭上一套,再怎麼悶熱也耐得了。「我以前是不敢寫鬼故事的。」飲馬人一臉嚴肅謹慎。「我相信有鬼,我覺得寫鬼故事就是在進行招喚。我不是怕,而是認為他們真的存在,所以不要輕易玩火自焚,不要招惹靈界。」畢竟開關一旦啟動會引來什麼,誰都不知道。 然而一直有股莫名的動力驅使著他,讓他決定將筆往神異領域探去。「正式動筆之前,我腦子裡浮現的第一個畫面是我阿公過世時,我們在燒紙紮屋的景象,於是我就從這裡著手。」寫著寫著,「鬼島故事集」的主角阿弦就被他寫出來了。真實世界的英雄 身為主角,阿弦其實鳥鳥的、弱弱的,一點都不像擔得起什麼大局的模樣。事實上把飲馬人創造的角色一字排開,要說沒有一個稱頭也不為過。「我不寫超級英雄,在我故事裡的這些人,往往不會什麼靈通神通,甚至還會被別人耍得團團轉。」他總是敘寫一個個平凡的更生人,經過挫折、低潮,慢慢改邪歸正。「他們是英雄,只不過是很失敗的英雄。」飲馬人說,這才是真實世界,也才更貼近一般大眾。 但他又讓阿弦像那些名偵探一樣,老是遇到光怪陸離的事,日子過得不甚安寧。「你不覺得臺灣是個很適合寫鬼故事的地方嗎?我相信在這座島上的人,每個都有一缸子的鬼故事可以講。」──我的叔叔的阿姨的鄰居的朋友看得到、我學校在日本時代是墳場、我念的小學以前是刑場……諸如此類的吹噓或耳語,常常是人們在聚會時拿來熱場的起手式。「更直接一點,當我告訴你:『我跟你講一對母女的故事』,和『欸我跟你說個鬼故事』,哪一句更能引起興趣?」就像看恐怖片總是雙手摀臉又忍不住從指縫中偷看,多數人對靈異故事又愛又怕,神祕、詭異、八卦感,充滿十足的娛樂性。「對我來說,寫連載小說是自娛娛人,開心就好。」與其在意文壇地位或文學評價,飲馬人更希望寫出和其他人不一樣的鬼故事,在大眾領域得到更多共鳴。 「他們是英雄,只不過是很失敗的英雄。」飲馬人說,這才是真實世界,也才更貼近一般大眾。 於是他寫鬧鬼,寫招魂,寫魔神仔,還誤打誤撞地寫出一幢真實存在的靈異飯店。行文結合在地宮廟、王爺信仰、乩童背景、神將文化,從荒郊野外到都會豪宅,哪裡有鬼,他就往哪裡寫;神、鬼、在地、土味交融一氣,為臺灣神異小說打造出一片嶄新風貌。 張牙舞爪下的苦衷 說諧星不好笑是犯其大忌,但如果你對飲馬人說「你的鬼故事一點也不恐怖」,他倒不以為忤。「我的重點不是嚇人,恐怖的敘述都是看劇情所需才出現。」他慢條斯理地解釋,「而且我相信鬼之所以要嚇人多半有苦衷,與其單純賣弄嚇人情節,我更想探究這個鬼為什麼要嚇人。」脫去那些青面獠牙、腐臉亂髮,再駭人的鬼,懷著的也許是一顆飽受委屈的心、一段不被了解的過去。「當我們抽絲剝繭,瞭解那些背後的故事,你就不會害怕,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同情。」這是飲馬人最想塑造的溫暖,從來都不只是販賣恐怖而已。 手拿著親筆揮毫的墨跡:「這是我的信念與目標!」 何況有誰真的見過鬼嗎?總是在鬼故事創造出來的反差當中,才知道原來最恐怖、最險惡的都是人,不是鬼。「現實世界有太多不公平,太多不能說話的冤魂,太多正義無法伸張。」也許並沒有鬼,也許鬼不會替自己追討正義,但人們心中永遠都會渴求那股正義的存在。「假使天道不彰,那我就投射在一個鬼身上,讓鬼復自己的仇,來彌補人世間的缺憾。」這才是飲馬人撰寫「鬼島故事集」的初衷。 「我還是比較偏傳統一點,會想把一些我們從小聽到大的傳說、老一輩對我們耳提面命的古早叮嚀、人生警示,融入小說當中。那都是很溫暖的智慧,也有著相當強大的力量,不只能和主角碰撞出新的情境,還能加強作品的說服力。」他總笑稱自己還是帶有一點講善勸惡的老派期望。或許在這凡事求新求快的時代,唯有老派才耐人深究咀嚼。

+ More
【作家特寫】林剪雲:這些人就是生活在我周遭的人

【作家特寫】林剪雲:這些人就是生活在我周遭的人

立刻閱讀:「叛之三部曲」《忤》聊到二二八事件,林剪雲先回憶起她還在念大學時,回到屏東老家的夏日某天。「那時放假,我返鄉回家,穿著短褲在床邊半坐半躺。躺著躺著也沒什麼事,突然我一個念頭,想到之前在圖書館某本書上看到二二八事件這個詞,但絲毫不知來龍去脈。我就隨口問了在旁邊的老爸:『阿爸,啥密是二二八事件?』我爸那時手上不知道在忙什麼,聽到這句話,像被什麼打到一樣,停下手上的事,一言不發地走過來。我本來以為他要拉一把椅子坐下好好告訴我什麼是二二八,沒想到他脫了腳上的木屐、直接往我大腿用力一揮,啪地一聲清脆響亮;然後丟下一句話:『拗蓋攏麥賽出企外靠供加!』(以後在外面不可以講到這個)」從小學三年級起總是名列前茅、不曾被父親痛打過的林剪雲,竟然在上了大學、成年之後,因為「二二八事件」這五個字,被老爸拿木屐招呼,痛到她當場飆淚。「你就知道在那個年代,這件事是禁忌到什麼程度了。」 一段空白的歷史少女時期的林剪雲,對於台灣歷史的空白,早已燃起熾烈的好奇心。那約莫是1977年,台灣還處於戒嚴時期,學校教科書一派歌舞昇平、讚頌領導英偉;黨外運動則在全台各地日漸風火蓬勃。校園高牆將屬於台灣的黑歷史隔絕在外,同年年底中壢事件拉起往後街頭運動的序幕,美麗島事件再隔兩年就要發生,空氣中則不時流動著白色恐怖的肅殺。一般人遭到長輩如此喝斥後應當退縮,但那一記痛擊讓反骨的林剪雲燃起更熾烈的好奇心。「我想知道這件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怎麼會這麼嚴重?」更有甚者,她開始意識到台灣史並不像學校教的那樣,而是有著好大一塊空白,或說黑幕。這讓她早早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台灣的近代史寫完。將近40年前埋下的種籽,到現在才結出第一顆果實。這段醞釀的期間,林剪雲從1989年第一部長篇作品《火浴鳳凰》出版以來,不只小說,還編劇本,如《火中蓮》、《斷掌順娘》、《路長情更長》等,從有線台到無線台都有她的成果。特別是無線台的編劇經驗,因為每部戲都是將真人實事搬上螢幕,林剪雲自此從閉門造車的小說家,變成到處與人聊天的採訪者,甚至有過寫一檔戲就訪上一百多個人。「我的採訪工夫,可以說是從編劇這邊所累積的。」而這些工夫,到了「叛之三部曲」要準備開花結果時,便紮紮實實地派上了用場。「叛之三部曲」首部《忤》是浩浩蕩蕩16萬字的鉅著,故事從1946年說起,圍繞在屏東萬丹首富鼎昌商號李仲義後代李其昌,與其子李子慶、李子毓家族,以及自泉州冒死渡過黑水溝來台打拚、輾轉落腳萬丹販售小食的林伯仲,兩條主線,一富一庶,細細勾勒起當年台灣南方的豐饒繁盛,呈現有錢人家和一般百姓在政局動亂之時,個別面臨的艱辛與危險。十多年來,林剪雲真正花在書寫的時間上並不多,很多時間是用來考據、用來傷心、用來難過。 《忤》的事件主軸即是二二八。為了寫出最接近實際的情節,林剪雲字字句句詳加訪談、考證,從大戶人家使用的物品,到底層民眾的日常生計,一事一物都追查得上窮碧落下黃泉。民生瑣事即已用力如此,遑論那些牽動人心的歷史。回溯起來,《忤》最初始的電腦檔案,竟早在2003年就已存檔。十多年來,林剪雲真正花在書寫的時間上並不多,「很多時間是用來考據、用來傷心、用來難過。」林剪雲本身就是屏東萬丹在地人,對自己的考據成果也相當自信;但傷心難過,又是怎麼回事?真實比小說更令人傷心問題一拋,林剪雲略有停頓,再開口時竟語帶哽咽。「因為這些人就是生活在我周遭的人。」原來在《忤》當中,主角子毓留下的遺腹子,是林剪雲的鄰居兼同學。「我從來沒見過像她這麼美,卻又這麼孤獨寂寞的女孩子。我從旁看著她,愈感受到這家人的孤苦伶仃。所以當我在寫李家的遭遇時,我自己都很崩潰。」雖然兩人早已失聯,但林剪雲對子毓之女的悲痛共感,至今仍相當深刻。 小說中寫到的三棧西洋紅樓,現已拆除。然而《忤》的書寫還是面臨查證上的困難。「台灣近代史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事件無從查起,除了盡力挖掘史料,還要拜訪很多耆老。」先不說近代台史研究者基於立場不同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走訪地方耆老所得的內容也不完全正確,更多的是吞吞吐吐含糊其詞,或直接丟來一句「抹記啊啦」。即使解嚴業已30年,即使現代台灣號稱民主自由,許多走過那段黑歷史的人們,提起往事仍舊選擇三緘其口。畢竟在當年,就連沉默,都不見得是明哲保身的解藥。可能林剪雲比其他歷史小說創作者幸運的一點是,其他人必須消化諸多文獻,才寫得出一個故事,但她就成長於她筆下的大營裡。「我看過有錢人的生活,也看過底層人的生活。當我面對這一團各說各話的混亂時,我就看身邊人的遭遇是什麼,去回溯出哪種說法更接近真相。」她從真實的人物出發,撰寫他們的境遇,再往上與歷史層層相扣,渾然天成地造就了這部各項細節都能栩栩如生的作品。我只是呈現台灣人一路以來的尋覓與掙扎三部曲分別定名為《忤》、《逆》、《叛》,第二部預計以美麗島事件為主軸,第三部則落定在太陽花學運,都是顛覆政府當局的事件,用現在的話講,無非是著眼於「暴民們」,但也可看出在不同時期,叛亂者從「唯一死罪」,如今可站上公堂,爭取更多民主權益。這是時代的演變。 然不少學者如李敏勇、戴寶春,都對林剪雲的規畫表示擔憂,認為無論美麗島或太陽花,都尚未真正入史,要寫成歷史小說言之過早,容易引起爭議。「但怎樣才算歷史?歷史小說又該怎麼定義?這也是我很想追問的。」二二八到白色恐怖,時間太接近,很多當事人或其家屬都還在,很多事情也尚未水落石出,弄得不好,林剪雲還可能因此鬧出官司。不少人建議她改寫已經蓋棺論定者,以免惹禍上身。「但我想寫的是事,不是人。而且從近代史到現代史,是真的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或許寫沒有人會跳出來指指點點的東西會比較安全,只是那樣的話,近的事情不就永遠沒人寫了嗎?」只要扯上政治,不免就萬般艱難,永遠都有人要你表態,要你選邊站。「的確有讀者說我在《忤》當中對日本的責難不夠深。但我該寫的都寫了。該有什麼感想、什麼結論,是讀者自己要去想的。」身為小說作者,最大的責任是把故事講好,而非藉文批判,甚至宣揚自己的立場。「如果我要批判,那我應該寫的是政論,不是小說。」「這些人、這些故事本來就存在,我只是確認史實之後,把它們寫出來。我沒有特別要去指責或說服什麼,我只是呈現當代的狀況,呈現各世代台灣人一路以來的尋尋覓覓、掙扎、犧牲。我要說的就是這些。」

+ More
【作家特寫】林慶祥:我只是寫了三個想回家的人

【作家特寫】林慶祥:我只是寫了三個想回家的人

【書評】 現實一種,台灣警察小說的現形/翟翱「小弟是妳的,伊是恁張簡家的孤子,對志雄來說,伊小弟幾百個,不差這一個,阿瑞仔也不是會幫公司賺錢的幹部,講卡歹聽,恁小弟生雞蛋的無,放雞屎的有,減一個沒差,飼太多擱呷了米。若對我來說,偷偷放小瑞走,是犯法的,會害我嘸頭路,妳隨便到警政署檢舉,我就下課了,尚蓋好是恁小弟乎黑道的殺手打死,嘿嘿!攏無證據,我就安全了,但為何我要告訴你這些?因為人是有感情的,要講義氣,我陳江在江湖上站得起,不只靠警察身份,是我敢相挺、有原則,志雄有伊作老大的氣魄,我嘛不輸他,阮攏是愛伊好、驚伊死」。 他最後再補一記回馬槍:「阿妹仔,我今天跟你講的話,妳去跟志雄講嘛嘸要緊,但是,未來的代誌安怎變化,無人知道,我勸妳對任何人攏要有所保留,聽聽就好,對我、對志雄攏仝款(同樣),妳尚好連我嘛莫全部相信,妳自己判斷,但別忘了,如果妳覺得需要我這個老大的時陣,可以來找我,我是警察,有法律約束跟立場,我不是流氓,不需要靠殺手恐嚇擄肉(綁票)來賺錢」。 短短兩段敘述,或可稍稍拼湊出故事的樣貌:對話者一男一女,女方的弟弟小瑞是黑道老大志雄的小弟;發話的男方是個刑警,在此無法判斷官階,主要目標是小瑞;而女方因弟弟的關係成了夾心餅,誰都信,也誰都不信。 這只是林慶祥首部長篇小說《刑警教父》中的一個場景,但已足夠讓人嗅到這部小說當中的氣味:警察、黑道、江湖、義氣、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與不得已。 沒有英雄的世界 林慶祥的小說裡沒有俊男美女。他筆下的警察們,沒有誰是可以一次打十個的不死英雄,也沒有出入槍林彈雨還能一臉痞樣談笑風生的最佳男主角。在《刑警教父》裡,無論是警界的刑事小隊長陳江、黑道大亨陳志雄,或是雙方因著不同目的共同鎖定的頭號槍擊要犯小瑞,沒有一個是英挺偉岸的角色(在聊到若作品改拍成影視劇該由誰來演出時,林慶祥針對小瑞一角還特別強調:不能是帥哥)。卻也因此,書中情節的種種描述,都不再是螢幕/銀幕那端的雲端想像,而是拳拳到肉、黑白兩道的血淋淋人生。在當代為數不多的台灣犯罪小說中,《刑警教父》的出現,無疑為社會寫實路數的類型作品添了一枚生力軍。 警政線跑了十多年的林慶祥,說老還不至於,但早也累積了一大資料庫的故事等著倒出。「我想寫這部小說想了很多年。應該說,從我知道這些事,就一直想把它寫成小說。」搖筆桿的人,多半抱著寫小說的夢,何以拖沓到年近半百才以新人之姿出道?「年輕時有很多時間可以寫。那時還沒結婚,那個年代在日報工作,壓力也不像現在這麼大。但說真的,那個年紀,寫小說哪有比去酒店喝酒、比跟黑道、業者、警察混在一起好玩?怎麼可能下班乖乖回家寫小說?當然是朋友喊了就走啊。」林慶祥說話豪爽,直率且坦白,「尤其那時警紀風氣很差,我只要打三通電話,一定會有人正在酒店喝酒,叫你趕快過去。你還會回家寫小說嗎?時間就這樣蹉跎了。」 在高雄市政府任職,每天與媒體打交道,與記者兄弟聚餐,那時喝酒也比寫小說重要。初入行的記者,人脈重於文筆,「剛開始忙著建立自己的名聲,擔心認識的人不夠多。」記者最計較自己的聯絡資源夠不夠廣,遇到刑案知不知道要問誰、能不能問到對的人?為什麼別人問得到自己問不到?為什麼這個分局的隊長會把訊息透露給誰,就是不告訴你?凡此種種,都關係著記者生涯的光明順暢與否。「所以你會把很多心力花在這裡,一方面是工作需要,一方面也是自己愛玩。」畢竟沒有人就沒有線、沒有來源。「所以年輕時的確過得比較……紙醉金迷吧。」他乾笑,流露出一點尷尬。「但寫小說的念頭一直在,午夜夢迴時會很愧對,幹,自己怎麼這麼不認真、這麼鬼混。也想過要先寫點短篇小說,但都沒想到什麼好的idea……」講沒兩句他又大手一揮:「啊其實都只是想想而已啦,還不就是懶。」他放棄替自己洗白了。 不看好也要完成 2011年前後,林慶祥幫高雄市長陳菊打完選戰後離開市府。「當時在家連續糜爛了好多天,每天都跑出去喝酒。突然某天一個念頭闖進來:幹,我如果再不寫,這輩子永遠都不會動手了。於是電腦打開,想了開頭,就寫了。」他頓了一下,不無擔心地問了一句:「所以開頭很弱喔?」 還來不及回答他弱或不弱,他又喃喃地自白,「寫到一半時無以為繼,不知道怎麼寫,中間停了好久。寫到後來甚至會覺得:它值得寫嗎?我寫得完嗎?這麼爛,值得再寫下去嗎?」每一章寫罷,林慶祥都沒有多邁進一步的喜悅,而是從自己的寫作能力到技巧,各種自我質疑反覆不斷。「一直到後半我才有點自信要把它寫完。」但不是終於認為自己寫得好,「那時想的是:即使真的很爛,總也要把一件事情完成。」是這樣的信念推著《刑警教父》走向結局。「我自己從頭到尾都沒有很看好它。」他說。 每一個想動筆寫小說的人,心裡一定有你關心的事。警察就是我所關心的。 「會寫不下去的另一個原因是,最初我只有隱約的想法和人物,沒有先想好大綱,也沒有結局,那種『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的情況真的很痛苦。而且我太耽溺於自己對警界生態的瞭解,光是開頭的監聽我就寫了一大堆。這都不是好事。」對自己寫作上的缺失,林慶祥看得比誰都清楚;而「第二本一定要把大綱都弄好再動筆」這句話,在整場訪談中大概出現了八百次,足見這種「邊演邊生劇本」是多麼折磨。 善惡無關黑白 然也因為林慶祥對警界生態的瞭若指掌,讓《刑警教父》擁有難以摧折的堅實骨架。他在台灣警紀風氣由濁轉清的關鍵時期進入新聞圈,那段警察比黑道還囂張的年代,他雖未能躬逢其盛,卻也耳聞不少。警政新聞的長期磨練,讓他懂得什麼時候可以適當探究,什麼時候可以硬起來翻桌;什麼時候該放軟打聲招呼,而什麼時候該閉上嘴。這些都滲入了小說裡,成了血肉。「寫警察,這是我最熟悉的題材,我和這些人也是有感情的。」 「我對警察很熟,一直想寫的也是警察的故事。每一個想動筆寫小說的人,心裡一定有你關心的事。警察就是我所關心的。」 在林慶祥的小說裡,無論是遊走黑白兩道的刑事小隊長陳江、試圖金盆洗手的黑道老大陳志雄,或亡命天涯的小瑞,都有雙手染血的時分,也有顯露人性光輝的瞬間。「這部小說裡幾乎沒有好人,也沒有誰是真正的壞人。只有三個想回家的人。」陳江想安全下莊退休養老,志雄想海撈一筆拍拍屁股走人,小瑞想回到故鄉侍奉雙親。他們各懷鬼胎,也各有心軟。黑道不全為惡,警察更不是永遠的正義代表。在林慶祥所認識的警察中,不乏陳江這樣一手犯著某些惡行,轉過身面對本業又兢兢業業者。「貪汙索賄、智勇雙全,都可能並存在同一個人身上。很多英勇殉職的警察也是很黑啊,平常違法的事情一件都沒少幹過,碰上要拚命的時候,熱血一沸騰也是往前衝。所以你要怎麼論定一個人?」 所以又回到陳江對小瑞胞姊講的話:「……人是有感情的,要講義氣,我陳江在江湖上站得起,不只靠警察身份,是我敢相挺、有原則,志雄有伊作老大的氣魄,我嘛不輸他,阮攏是愛伊好、驚伊死」。置身白道,卻與黑道相互比擬、爭一口氣,刑事教父比誰都要更懂得翻雲覆雨;善惡之間,或許連一線之隔,都稱不上。 資深記者談記者:關於合法傷害他人的權力 年輕時的他,在馬祖服役留影,當年為了放假回台灣,寫違心之論的小說,還真的放了兩航次的返台假。在和林慶祥聊他的工作經歷時,他先講結論: 「我這輩子只幹過兩個工作,一個就是記者,一個就是應付記者的人。」 林慶祥是宜蘭孩子。中興大學歷史系畢業後,覺得在家鄉不好求職,就跑到台北找工作,找了兩個月還是沒著落。某天一個朋友邀他到台中家裡喝酒過夜,次日一早兩人買了份報紙坐到麥當勞看台中的地方徵才廣告,發現有家《震撼》雜誌在徵記者,就去了,自此踏上新聞路。「我從沒想過要當記者,一生隨波逐流。」他笑。 從泡茶聊天到公事公辦 在《震撼》雜誌待了一個多月,老闆跑了;1996年年底輾轉到彼時剛復刊的《台灣日報》,從環保、區里新聞開始跑,之後轉到警政線,一待近10年,累積了他絕大多數的資源與人脈。2006年《台灣日報》收山後,他到《民眾日報》沾了一下,隨後進入公部門任職,成為他口中的「應付記者的人」。過幾年撤出公部門,重新披上記者戰袍,回到新聞現場。 20年前當記者,和現在幾乎是完全不同的生態。「小時候多可憐啊,(為了新聞)每天晚上都要去陪警察泡茶,還帶宵夜去請他們吃,坐到三更半夜。」警政線的記者與警察關係亦敵亦友,有親密換帖的時刻,也很容易因立場相對而起衝突。和警察日夜「搏諾」(台語,意指建立交情),不只是為了不知哪天會到來的大新聞做準備,更是彼此之間的信任感。「當然我們和警察還是會互譙:『幹,條子都靠不住』、『媽的,這些記者,說變臉就變臉』,但信任感都還是在。」然現在的年輕記者與警察,大家都成了行禮如儀的上班族,少了互動,也省了獨家。一切都由秘書室發新聞稿,或用LINE發群組。公事公辦,不需攀附談交情,但也缺了衝激的火花。 「現在的記者,坦白說,比較沒有實力。想(用報導)修理人,也不知道從何下筆,修理不到痛處,人家也不會怕你。這個社會很現實,很多東西都是交換來的,你有實力人家就會尊重你。警察也是。」 即時當道,技藝不再 伏案桌前,以十五年來與警察朝夕相處的經驗,寫下精采絕倫的《刑警教父》所以現在記者比較好當嗎?「難。」林慶祥簡單吐出一個字。老鳥如他,也同樣面臨著即時新聞的壓力。「現在報社重視即時,比重視一般新聞更甚,很多新聞專業就這樣被犧牲掉了。」已經不是先求有再求好,而是有了就好。「你不能否認新聞它是一門技藝。從題目為何產生、怎麼寫、怎麼瞭解事情的輪廓、怎麼表現,都是技藝所在。」但現在這門技藝的原則和工法,為了搶時效、充版面,往往被迫省略。「就像做鞋。一雙好的鞋,該怎麼縫、該縫幾針,要做到才穿得耐久。假如隨便縫一縫,只求有個鞋樣,當然穿不到幾天就壞了。」林慶祥搖搖頭,噴出一口煙,不知是替年輕同業嘆息,還是替自己。 說起鄉民最常嘲弄的那句話「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林慶祥還是搖頭。「記者這個行業,入行門檻很低,而且是愈來愈低。但無論時代怎麼變,要當個好的記者,永遠是那麼難。」感覺上這個職業一直被貶低,「但你會發現,社會上有三種人,只要一提起,大家都沒好話,可是一出事,又很希望自己有這樣的朋友,就是民代、警察、記者。為什麼?因為這三種人有合法傷害他人的權力。」簡單幾句,帶出記者令人又愛又恨的原罪。林慶祥把手上的菸彈熄,不再多說。再問他,那怎樣是好記者?他沉默好半晌。 「沒有結論。」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