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醫者神壇──瞿欣怡評《診間裡的女人2》

走下醫者神壇──瞿欣怡評《診間裡的女人2》

二〇二一年了,我們幾乎要以為台灣已經沒有性別歧視。我們有高票連任的女總統,同志伴侶也可以結婚,哪還有歧視呢? 幸好,女人不斷書寫,讓角落裡的人有了聚光燈,讓真實的世界被看見。讀林靜儀醫生的《診間的女人二》,就像推開神秘婦產科診療間的門,診間裡,除了有迎接新生兒的喜悅,還有更多眼淚,那些眼淚,不僅僅是對生理上的疾病恐懼,有更多是來自女人正在經歷的難堪處境。許多女人,在林靜儀的診間裡落淚。《診間裡的女人2》 林靜儀 著《經濟學人》雜誌曾經把台灣與印度、中國等國家並列為嚴重性別失衡的國家。林靜儀在書中引用衛福部的統計,透過人工生殖技術活產的男女嬰比例為一二五比一百,但是在自然懷孕生產的情況下,男女嬰的比例則為一〇四比一百,如此離譜的數字落差,要說沒有人工干預生產,誰會相信?數字是冰冷的,診間裡的眼淚卻是滾燙的。一位清秀素淨的女人,來診間拜託林靜儀幫她想辦法,她想生小孩。林靜儀察覺她的緊張,開玩笑說:「想生小孩要找老公啊,看醫生很多次也不會生小孩喔。」女人淺淺一笑。追溯女人的病史才發現,她已經有一個女兒,並且在生產時大量出血,差點救不回來。林靜儀嚴肅地問她:「你如果再次懷孕生產,大量出血的機率很高!」女人平靜地說:「我知道,我的醫生說,我要是再懷孕,很可能會沒命。」林靜儀忍不住提高音量:「那你今天還來問我,說你要生小孩?」女人終於吐出關鍵字:「我婆婆說……」原來女人是再婚,跟前夫生了一個女兒,現在的婆婆逼她再生一個,而且非要孫子不可。「我婆婆說,如果這輩子沒有孫子,她死、都、不、會、瞑、目。」「混帳,要死她先去死啦!」林靜儀身為醫生,竟然脫口罵人!那女人還是不放棄,一直追問要如何懷上男孩。技術上,精蟲分離術可以提高生男孩的機率,可是,萬一失敗呢?林靜儀揪心地說:「如果拚了命生下來,還是女孩,不就註定是個不受歡迎的孩子?如果你死了,女兒這輩子怎麼過?你現在的女兒又該怎麼辦?阿嬤不愛她,媽媽為了生弟弟給阿嬤,死掉了。你們這樣做,對得起大女兒嗎?」這些都不是病人想聽的話,卻是林靜儀的肺腑之言。女人擦乾眼淚,離開診間。繼續尋找願意幫她「達成心願」的醫生。女人的命,原來還是草芥,不值得愛,不值得活。看多了女人的眼淚,林靜儀愈來愈「強悍」,像極了日劇《派遣女醫》裡的「大門未知子」,與體制衝撞,不畏權威,充滿正義感。她的診間除了例行的病人外,專收別人不敢收的病患。比如,愛滋孕婦。這天,感染科又轉來一名愛滋孕婦。其實只要透過投藥治療,愛滋感染者的病毒是可以控制的,這名孕婦就因為良好的治療,病毒量極低,甚至連抽血也驗不到病毒。孕婦生產時,只要預先投藥,並且用剖腹產降低感染風險,新生兒感染的機率只有百分之五。醫護在手術時做好防護,便不需要擔心感染。隨著剖腹生產日期漸漸逼近,林靜儀與感染科、新生兒科、婦產科病房、手術室的主任與護理長們,在術前會議上仔細地沙盤推演,從手術前一天的住院流程、進手術室的用藥準備,到胎兒娩出後的接送和配方奶,都一一確認。等剖腹時間一到,就能準備充足地迎接新生兒。預定剖腹的時間到了,林靜儀在開刀房外卻等不到孕婦。原來是院方高層發現那檯手術是愛滋感染者,堅持要排最後一刀,得等全部的婦產科手術都開完,才輪到她。林靜儀氣得在手術室外大吼,難道愛滋感染者就得活該排隊受苦嗎?當愛滋孕婦知道因為自己帶原,所以必須被排最後一刀,是否會像其他感染者一樣,卑微地想著:「只要有人願意治療我就夠了,就算不公平,也沒關係。」更糟的是,手術時間延遲,團隊被迫打散,為了術前認真的沙盤推演,全都得交班給夜班的醫護,原本可以好好因應的個案,變成急就章的處理,對醫護都不是好事。幸好,外科手術提早結束,林靜儀可以按照原定計畫接生了。她還硬是賭氣說:「你們不是說,她是高危險感染,要放到最後一檯刀嗎?」這口氣簡直就是大門未知子在耍脾氣啊!手術開始後,林靜儀專注眼前,孕婦下腹部露出的二十乘以二十公分見方,就是手術範圍。她像大門未知子一樣,眼神如刀,雙手靈活地用手術刀、組織剪,一層一層劃開孕婦的肚皮。很快地,羊水嘩拉流出,又被迅速吸抽。林靜儀食指伸進子宮,拉開子宮肌肉,在助手的協助下,把嬰兒的胎頭往一側推,娩出右肩,再反方向,娩出左肩,輕輕一帶,新生兒順利地出生了。看著林靜儀鉅細彌遺地寫著手術的過程,難免跟著緊張,想著一路被踢來踢去的愛滋孕婦,終於要生產了啊!當新生兒啼哭時,我竟然感動得鼻酸。每一個生命,都該被愛著、被尊重著啊。被歧視的愛滋孕婦,在生產時,除了雙層手套,和被拋棄的無菌單之外,從下刀到完成,跟一般孕婦沒有兩樣。而我們看待愛滋孕婦的眼光,是否也可以沒有分別心?除了因為重男輕女而受苦的女人,和被歧視的愛滋孕婦外,她的診間,還有許多故事。優雅端莊的中年婦女,卻被台商丈夫傳染淋病、菜花,在診間崩潰痛哭;穿著白襯衫百褶裙的清秀女高中生,被母親氣急敗壞帶來,要驗處女膜;從偏鄉深山來的孕婦,已幾近足月,媽媽手冊卻幾乎是新的,原來她住的地方既沒有診所,更不會有大眾運輸工具,哪裡來的餘裕每個月下山產檢?林靜儀在診間與產房奔波,看了無數女人的生命故事,陪她們笑,陪她們哭。她自己的人生呢?一帆風順的人,無法理解痛苦。林靜儀在《診間的女人二》裡,做得最勇敢的一件事,就是揭開自己的傷口。聰明優秀的她,高中考上第一志願,大學順利考取醫學院,與同學相戀,畢業後毫無懸念地結婚。兩個醫生的婚姻,看似人生勝利組,卻在結婚後,狠狠地被背叛,從自我安慰的無知,到對方找上門的無處可躲,種種羞辱、不堪,讓她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幸好她活下來了,活下來才能享受生命的美好,也才能成為更好的人。這本《診間的女人二》,收錄許多女人的故事,讓我們看見台灣依舊存在著性別不平等。但最珍貴的,或許是最後一篇,林靜儀的婚姻自述。她卸下白袍的保護,走下醫者神壇,揭露自己的脆弱,告訴那些在診間哭泣的女人:「我和你一樣破碎過,但我活下來了,你也一定可以。」本文作者瞿欣怡江湖人稱「小貓」,任性驕縱,卻很心軟。路見不平,不拔個刀,自己會過不去,大學時開始參與性別運動。 曾經擔任文案、記者、編輯,曾任職壹週刊國際旅遊組、TVBS周刊主筆、小貓流文化總編輯等。現專職寫作,二度獲中國時報開卷獎。 

+ More
從「拉著妳走」到「陪著妳走」—沈信宏評《診間裡的女人》

從「拉著妳走」到「陪著妳走」—沈信宏評《診間裡的女人》

林靜儀醫師第一部診療紀實短篇集《診間裡的女人》廣受好評,還將改編為台灣首部女醫視角的醫療劇。那些當初沒說完,或是正持續發生的故事,終於收編為第二部。這兩部同名的作品有什麼差別呢?書名副標由「婦產科女醫師從身體的難題帶妳找到生命的出口」變成「不再害怕失去,婦產科女醫師陪妳找尋被遺忘的自己」,從初出茅廬時率先衝鋒的「帶妳」,放慢速度,成為撫慰人心的「陪伴」。 《診間裡的女人2》林靜儀 著林醫師之前一路從實習醫師、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一階一階向上攀升時那種不服輸、不怕挑戰的年少勇猛,以及身為女性而在醫療體系常被看輕,因此更加努力證明自己的倔強之氣,都寄託在第一部作品裡。因此她對同樣身為女性的患者常有急切的叮囑,或是直接的指令,希望她們都能擁有改變的勇氣與力量,她想要一一拯救起那些陷在困境或傳統認知裡的女性。即使面對挫折,她只是隱隱約約地,像香氣一般飄進心裡揪著。讀者貼近林醫師的視角,見證著診間裡的女人們一則一則的生命故事,一同感到詫異、憤怒,或是替她們不捨,也在林醫師的義憤填膺的建議裡,得到了勇敢闖破生命難關的力量。到了第二部,題材由「女人內在衝突的故事」轉為「女人和外在環境的疏離」,其實仔細觀察,兩部之間的轉變不只題材的重疊與擴大,林醫師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轉變——她不再是一個站在麥克風前振臂疾呼的女性主義者、在前方招手吆喝的吹哨者,她走出讓她閃閃發亮的聚光燈。這次她要輕輕地說,貼在我們耳邊,讓我們感受到她的溫度、心裡細微的起伏與坑洞,她就站在我們身邊,同樣是個承載著故事與傷疤的普通人,不急著狂飆到更遠的地方,我們可以一起牽著手向前走。原來她之前說過的:「我曾經溫柔地觸碰了那些女人們心底的某個角落,讓某個暗暗發疼的地方也一起被發現了、一起治療了。」都是真的,她所有堅強的話語,都是從最脆弱的地方顛簸跋涉而來,她足以護翼無數患者的強悍靈魂,其實是一層一層的傷磨與硬繭。她讓我們知道,願意攤開傷口治療的人,才是最勇敢的人,也才能真正發現與輕撫他人的傷痛。在第一部裡,林醫師就曾提到「人生裡有很多事,不是拚命努力就可以成功的。」但她依然堅強地說:「不要挑戰我,我會證明給你看。」直到第二部,這句話換到別人的口中,冷酷地劈向她:「有些事,認真也是沒用的。」這次她接受了,不論是愛情或是植物,乃至於整本書,都表現出更多的無奈。她敞開心裡曲折的路徑,讓我們看見她在絕路前被暗影吞沒的身形,在回音中無限延長的喟嘆。比如面對權威時的屈從,當老師將產婦轉給他,即使她有自己的判斷,仍必須服從與自己想法完全相反的上級指令。「我覺得我被侮辱」,她和產婦的意願是幾顆被匆匆跨過的小石子,聽命開刀的她只是老師意志的延伸,沮喪和說不出口的話,只能變成心中沉甸甸的石頭。又或者像是在書末最撼動人心的〈飄蕩〉,本來是只有自己知道的事,那段無能為力的愛情往事,每一個字都像重新吸了一大口氣,才能勉強吐出。那是一個信仰著愛情的女人,卻被愛情的十根手指一個指節一個指節緩緩嵌勒的過程。林醫師過往在診間屢屢展露看透男人與愛情的清澈眼光,原來都是她尖銳穿探自己得來的。她勸告別人不要為了挽回男人「喪失理智做了很多傻事」,「當別人不愛你了,你做什麼努力都沒用的⋯⋯被愛,與不被愛,向來都不是認不認真、努不努力、自己好不好的問題」。原來太多女人的故事,只是一再反覆重寫,女人的眼淚總循著同一道溝渠流動;太多男人的真相,只是同一種腐朽與敗壞——「男人無能承擔的,比我們想像的可多了。」我們在第一部看到林醫師對精進專業的渴求,她向前成為更加精鍊的醫者與學者。在第二部她往回走,撿拾這一路上,從她身上一刀刀刻削下來的情感與記憶。我們終究無法旋緊每一顆人生的螺絲,掉落的零件雖然干擾運轉,卻也使人更加輕盈,更能掌控未來的生活。她有股強勁的韌性,像蒙田說的:「如果容許我再過一次人生,我願意重複我的生活。因為,我向來就不後悔過去,不懼怕將來。」傾頹的磚瓦,砌成了如今堅定穩固,能葺補心靈的診間。一個婦產科女醫師在患者面前,通常展現出專業銳利的一面,白袍雪亮,跟鞋喀喀利響,專注面對電腦鍵入病歷。寫作和診療同樣可以不涉真心,但林醫師不只療病療心,以真心交換,寫作時她更是毫不隱藏,當她說起放在心裡關於自己和他人的故事時,她的醫療專業只是壓在書頁邊際的幾條註解。她要把每一個感動她的人,用文字再生她們的血肉,用故事寄託她們的情感,她溫柔的眼光從書頁中閃現,她在文字裡昇華為比真實更真實的人,施展了寫作最極致的魔力。她讓我們看見產科醫師鞋子上洗不掉的血漬,車子與服裝的限制,採集到完整息肉時有如小女孩般的雀躍,聽見她脾氣拗時的賭氣話,對不講理家屬的叱責,和患者一起哭泣的脆弱,無法解決病人心病的無力感,還有女醫師在婚配制度裡的矛盾處境。她也讓我們看見更多女人的樣貌,Arthur Kleinman的《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裡提到:「不適的核心其實聚合了生理、心理、社會三重意涵,牢不可破」,林醫師的書寫從不停留在生理層面,她願意撥慢診間急促流動的時間耐心聆聽,進而以文字當作聽診器,一再重返診間的記憶,細緻感受病患的心理起伏與社會處境。進入林醫師的診間,每個女人深藏在體內的故事便輸入了解壓縮的密碼。故事裡總有更多他者,女人的處境仍然常被擠到邊緣,身體與子宮不能僅由自我決定,不能反抗,必須保持嫻淑柔順,未成年時一切都被嚴密監護,嫁到別人家就要一生奉獻,年老與年幼的女性就必須純淨無欲。林醫師將女人身後的背景一起整體勾勒,要我們看清楚這時代新女性的生活圖景,可能是勇敢接受挑戰的新移民,是幸福的離家者,是懂得避孕的未成年少女,是坦蕩無畏的同志。有些女人是這樣的,在新時代灌注了新的力量,未來越來越能夠以自己的力量掙脫困境。在不同文化裡對病痛各有不同的隱喻,像婆羅門教認為女性的月經是不潔的,塑造出代代承傳的污名。在林醫師的眼裡,這些既定的隱喻與汙名都應該被重新檢視。對HIV開刀患者的刻意對待,對同性戀的惡意,對重男輕女的刻板印象,對處女膜完整或母乳哺餵的偏執,對男醫師可能騷擾女病人的前提假設⋯⋯林醫師認為這些都應該被拿出來重新審視。如果患者在診間敘述症狀,是自我展現的一種,是自我習慣與社會互動的方法,那林醫師書中轉述他人症狀的情況又該如何定義呢? 我們從病患的敘述裡明顯看出一個女性的家庭地位與社會處境,再怎樣荒謬的病痛,背後都有一段真實的糾結,是人與世界用力碰撞後留下的瘀傷。從林醫師再度轉述的文字裡,能清楚發現她是如何將社會與體制看成一個病患,她知道要對症下藥,徹底變革,所有的女性才會得到救治。診斷是一種符號學,將幾種不適詮釋為症候群,觀察線索組成病症,林醫師的偵查全幅推展,揪出社會長期的病灶。但回到這本書核心的無奈感,醫師的關懷再怎麼熱切,都走不出那間按號碼流動的診間。其實醫師只有在診間裡短短的時間中,才有影響對方的機會,病患的要求如果無法被滿足,可能立刻再去別的醫院就診。現行的醫療制度裡,始終矗立著難以撼動的權威,深植著盤根錯節的老問題。一旦女人走出診間,終究會襲來更多更複雜的問題。診間裡的醫師,雖然僅是病患人生薄切片裡的一個小戳記。但就像走進鏡子屋,每一張相逢的畫面,都是自我的鏡像,她把這些故事全部映照成自我的姿態與型格,每一面都扣回身處中央的自我,形成獨特的觀點,試圖凝聚出更大的力量。她穿過這些那些故事的針孔,成為縫補的絲線,無比小心地將女人們的傷痛與破綻一個個修復、串接,然後再繼續,針尖探出書頁,細細穿過每個讀者心裡隱隱作痛的瘡孔。本文作者沈信宏,高雄人,清華大學台文所畢業,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生。現任教職、夫兼父職,深夜寫字。曾獲國藝會、文化部創作補助、打狗鳳邑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林榮三文學獎等。作品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出版有《雲端的丈夫》(寶瓶文化,2019)、《歡迎來我家》(寶瓶文化,2020)。  與妻子經營臉書專頁:「我是信宏爸爸,偶爾媽媽」 

+ More
師姊帶逛鬼樂園──馬翊航讀陳思宏《佛羅里達變形記》

師姊帶逛鬼樂園──馬翊航讀陳思宏《佛羅里達變形記》

我之前說了,我怎麼和夏琳道別、鑽進爸媽的車裡,已經沒有印象。因為這也無所謂了。那個年齡,事情總會結束。你本來也知道事情會結束。——艾莉絲.孟若〈童戲〉1閱讀完《佛羅里達變形記》之後,我出於壓驚、好奇與求知慾,在Google鍵入「佛羅里達」,第十項出現了「網搜『佛羅里達男子』成新迷因」。我繼續搜尋佛羅里達男子,佛羅里達男子試圖以鱷魚在超商交換啤酒。佛羅里達男子殺掉好友後問Siri如何藏屍。佛羅里達男子看見弟弟與表妹在他最喜歡的七龍珠毯子上做愛,憤而將弟弟的雞雞咬掉——看起來也是《佛羅里達變形記》的變形,人體在這些不用分清真假的故事裡牽絲勾纏,湯湯水水。《佛羅里達變形記》 陳思宏 著出版日期:2020/12/29斜斜勒痕陳思宏的《佛羅里達變形記》是屬於夏天的故事:六個來自富裕家庭、龍年誕生的少男少女,來到佛羅里達參加尊榮嚴選的夏令營。他們從家庭暫時釋放,又從夏令營逃亡。異地的熱度催熟身體,埋在個人體內的慾望種卵從果皮爆開,直到招來一場意外事件。三十年後他們因為另一場死亡而重聚,故事揭開他們仍是龍卵前的秘密。此地與異地、親密與疏離、誕生與殺生、壓抑與噴發、逃離與幽閉、塑形與變形⋯⋯這些概念來往串接《佛羅里達變形記》,也可以向上連結陳思宏「夏日三部曲」的《鬼地方》。在油脂飽滿、風像鐵鎚的熱帶遠方,夏天不是時間,夏天是一種感官。當地球是斜的,記憶會是直的嗎?《佛羅里達變形記》的章節輪替於1991年與2020年,以前以後折疊起來,相互印染。刻意製造短而細碎的句子,踏出槍聲、煙火聲、腳步聲,產生鱗片、皮屑、落髮、藥丸、子彈、蟲卵的質地。陳思宏扭轉流淌的文字觸感,在《鬼地方》裡為鬼魂創造通道,到了《佛羅里達變形記》則靠近用藥體驗。但他不為歌頌迷幻與出神,而是重複曝光失序背後的秩序。夏日是夏令營,營隊是輔導、訓練、集中、成長,看似游離出島,實則仍在家父長手中。箝制、牽制、規訓的故事發生在所有角色身上:醫學院、鋼琴、基金會⋯⋯不洗澡叛逆嗎?說謊叛逆嗎?不告離營叛逆嗎?用藥叛逆嗎?殺人叛逆嗎?自殺叛逆嗎?夏令營跟喪禮是小說內最重要的兩個場景,讓攜帶秘密的少年、成年後攜帶更多秘密的他們集合,但小說中的「集會」不止這些:機艙、泳池、餐桌、演出、社團、佛堂、性愛⋯⋯不只角色在變形,「規矩」也在變形,變得更龐大,更密合。一如當少年們初見「毫無勒痕」的一片沙灘,浪潮下則必然是「充滿勒痕」的來處。島嶼優生/劣生學或許模擬一個句子:「我知道你們在1991年夏天做了什麼。」如果是《驚聲尖叫》,這些角色會在多年重聚後,一個個被復仇,慘死。《佛羅里達變形記》不為指出單一受害者的痛楚與反撲。少年不是元兇,當年密室內的造龍/人計畫,優化血緣與淨化/同化人性的始作俑者才是元兇——不,始作俑者也不是元兇。為什麼是「龍年」?小說提及島嶼曾真實存在的龍年嬰兒潮,乃知外圍是更龐大的(犯罪)集團。我們不妨回想臺灣文學中最出名的「龍子」:白先勇《孽子》中的王夔龍。他屬龍,因為同性戀身份成為將軍父親王尚德的孽子,直至父親逝世仍無法返家奔喪。《孽子》中傅老爺子的葬禮,成為兒子(們)的擬尋父/返家之旅。葬禮讓人聚集,也讓人目擊被排擠至葬禮之外的事物。《孽子》也是一齣臺北的感官變形記:肥腫月亮、逃家少年、流汁烤鴨、被買賣或出賣的慾望。《孽子》也是攸關造人與殺人,與島嶼優生/劣生學的故事。巧合的是,《孽子》故事背景運作的70年代,恰巧包裹了《佛羅里達變形記》中龍子龍女誕生的1976年。(1976年,蔣友柏、陳幸妤、一青窈、徐熙媛、范瑋琪、許慧欣、張泰山、陳思宏出生了,如果他們有一個夏令營⋯⋯)1991年,發生了什麼?宛如接力賽,我們的身體裡,被儲蓄了什麼?我們不過是時代的受精卵嗎?《佛羅里達變形記》也是小史(們)的尋父記,父親的變形記:父親藏在永難抵達的Key West,地理與象徵意義的天涯海角。父親藏在三棟豪華的別墅裡。父親藏在複數的名字裡。父親藏在母親裡。(小說中甚至還有一頭名為Telemachus,典出《奧德賽》的貓。)尋父也是製造父親,但不只是(寫作上的)想像與創造,而是在時間/年代的提示下,這個島嶼從前是「認誰作父」?是龍的傳人,是蘋果的滋味?《佛羅里達變形記》中有「優生」這門二十世紀的有效生意,但有更多因為「誕生」與「棄生」而起的波浪。生與死相接,小說對人物的緊隨與揭穿,像是一種監看:那些不請自來的殘酷,還需要什麼樣的餘震與贖還?我特別喜歡他對「蓮觀基金會」的設定,淨化與組織看似有效,但依賴「檯面」的事物,總是不堪一擊的。無需任何影射與入座,也一樣產生既視感。鬼也是活人變成的,《佛羅里達變形記》人人有面孔,也是有鬼的地方。但陳思宏從來不是抓鬼道長。教團吸收信徒,土地吸收太多熱能,陰魂不散的東西多不勝數。他固然以小說虛造樂園與地獄,但更像引產與接生:歷史產道滑出來的少年們多麽美型,也是異形。瘋狂的分泌物津津有味,得讓倫理與歷史的臉孔,流下頑劣恍惚的喙瀾 (tshuì-nuā) 。註1艾利絲.孟若的〈童戲〉,也是一個與夏令營、少女、意外相關的故事。但為了保留《佛羅里達變形記》的閱讀趣味,暫時先不展開兩部作品之間的連結,但非常推薦感興趣的讀者對讀。本文作者馬翊航臺東卑南族人,1982年生。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著有個人詩集《細軟》、散文集《山地話/珊蒂化》,合著有《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百年降生:1900-2000台灣文學故事》。

+ More
極樂世界的覆滅──連明偉評陳思宏長篇小說《佛羅里達變形記》

極樂世界的覆滅──連明偉評陳思宏長篇小說《佛羅里達變形記》

當破土迎接第一縷陽光時,它整個形態毫無藝術性可言 植物之子,也如人類之子一樣幼苗越長越高,把各個器官組合成整體再反復、再創造可能發育成無窮盡的不同形態。你看:彷彿每片葉都被精心雕琢――鋸齒狀葉緣,波形缺刻,針狀葉片在葉柄支撐下,與整棵植株交織為整體命中注定!歌德《植物變形記》 《佛羅里達變形記》陳思宏 著出版日期:2020/12/29從《鬼地方》徙至《佛羅里達變形記》,「夏日三部曲」第二部妖異直襲,不容喘息。作家再次憑藉招魂本事,探索人之渴求、懺悔與變異。鬼魅隨行,附身不再單純指涉肉身,深入記憶,使活人變成死鬼,使死人變成活魂,魂兮歸來哀江南,南方不可以止些。「小史」作為長篇小說開篇切入視角,為人名,為古代職掌記譜禮儀職官稱謂,為諸家野史,亦指涉文明別傳。一心離世者向友人遞送邀約,遺書號令,聚攏四散敗兵,命運歧路,離散分軌,螞蟻運屍途徑再次浮現,準備重回西方極樂世界,共同拼湊歷史面貌。若言,《鬼》書是以逃至未來的異境「他」者,歸返原鄉,審視「他/他們」之生命故事;《佛》書,則以「他/他們」,重新從原鄉抵達異境,還原過去,聚焦另一無所不在的「他」者。兩書橫跨巨幅時間,然而,最終抵達的地理、精神與意涵,卻有所背離;亦即,兩本小說內在意義之起始,互為陳述,同時互為抗衡。六位龍子龍女考完聯考,參與「蓮觀基金會」舉辦的「佛羅里達暑期少年英語遊學團」。領隊蛋頭帶領,地域越界,擴增內在空間探向自我,一一凝視各自家庭境況。小說主要調動兩個時間與兩個地理位置。時間切片,是1991年的越界之行與2020年的瘟疫之年;地理切片,是佛羅里達與臺灣。時空廣袤,相互牽引,從中演繹人心諸多變化。龍子龍女各有境遇,因個性、潛能與家庭而走向不同方位,然而探討不僅於此,私我演變除了情感需求,除了個人意志,隱然透露條條路徑抉擇,早有歷史幽靈惘惘糾纏。表面,近三十年轉變,揭櫫肉體解放、感情衝動與思想桎梏,深入其中,則得研析整體脈絡對人的影響。故事除了聚焦青少啟蒙,肉體花草,精神蛻變,更是指向蒙蔽未知如遭操控的背景。位置從亞熱帶臺灣前進熱帶佛羅里達,再抵至西方樂園避難碉堡,居此,文明洋蔥剝落,解除限制,泯滅界線,紫夜、百香果、短吻鱷、火山蟻丘、犀牛、壁虎、綠鬣蜥、貓、紅鶴、螃蟹、貓、紅樹林、蟒蛇等隨侍在旁,蓮座化為紅樹林,龍子龍女化為蜥蜴,並非異化為另一個我,而是在另一種文明可能性中重新雕塑,乃至發現原初自我。感官掌控,聲色犬馬肆意解放,展現獸性通感,深刻喚醒五感。視覺:凱文之精準素描。嗅覺:克莉絲丁之敏銳嗅聞。味覺:安妮之食蟻欲望。聽覺:阿曼達之琴奏,萊恩對音樂專輯之迷戀。觸覺:萊恩、克莉絲丁遭遇的肉體傷害,角色展開的情慾探索。飲酒,嗑藥,著迷新穎食膳,性向曖昧游移,肉體解放跨至精神,乃至最後,無意間喚醒噬人之欲。罪惡迷人,同時迷惑於人。跨入現代文明,人的原初之欲畢竟有其底線,一旦跨越必定深刻烙印,無可復返。經由他者喚醒記憶,原罪胎記,將一輩子囚困探索者。有心無心,均為罪過。樂園揭曉,並非溫馴可親的動物園,而是深藏危機的熱帶獸園。以愉悅為出發的狩獵,淪為相對意義的野蠻,除非繼續留存地下碉堡,展開另一文明向度。龍子龍女偶然造成「黃禍」(Yellow Peril),逃離樂園,返回東方,受限早已建構之道德方寸,終生愧疚。遺留者或自盡,或精神崩潰,西方文明亦無法容許此種流於衝動未被認可的殺戮。樂園沾血,自此衰落,地下碉堡正式敲釘封棺。西方避難樂園並非單獨存在,緊密呼應東方「蓮社/垂蓮小佛堂」。亞裔意象錯綜貫穿小說,並與西方符碼有效抗衡,Yellow、龍的傳人、蓮花、香港餐廳、指月割耳的傳說等。細探機構成立緣由,早已背離佛教教義,自成體系,獨立運作。從黨國體制的地下組織避難所,轉化為優生學、分級人類、高等低等之「塑人」機制,再轉型為慈善助人基金會,龍子龍女在此架構誕生,即使亟欲遠離,卻難逃掌控。西方避難碉堡的樂園建造者為孤狼傑克,東方躲避黨政的地下組織創辦人為雙性人,東西極樂世界的領導者,均是各個文明制度摧殘下的「畸形者」。由於受創,必得活在自主運作的場域,唯有堅壁清野,才得以生存。肉體之自慰,精神之自衛,憑藉不受認同的畸形,勃生另一文明向度,寬容鰥寡孤獨,接納老弱傷殘,瓦解單一文明故事法則。只是,空間護衛,未能演化另一規模的章程、訓誡與道德,緊接勢必步入衰敗。角色的肉體探索、情感牴牾與精神轉變,在畸形文明的互惠之下,萌發規範之外的火種。所謂「變形」,非指終點,而是探向本我之歷程,一路巾幗羅襦,搽脂抹粉,天女散花,狂飆文字聲色感官,展演行為浮光浪蕊,虛構中隱匿虛構,直至所有秘密一一接露,最終,得以知曉,作為「人」,其實無法避免殘暴――於是縱情,於是性慾,於是亂倫。人之原始特徵被激發,噴勃飛濺,一方面破除禁錮,另一方面探索文明框架,乃至人在社會系統底下的失誤、亂碼與突破意志。預設的教化模組之中,原始的欲望、人的養成與道德的培養,均成為詛咒。進而,探向內在意義,無意有意的殺戮,不再只是罪過,不再只是一輩子的懺悔,不再只是某種必須隱蔽的邪惡,巧妙轉化,成為無法承擔的抗辯,認清自我,藉此正式背離東方西方極樂世界。墮入畸形的歷程,同時揭露,遠離畸形的路徑,東西文明野蠻高貴在此正式崩解。作家的野心不可小覷。結合公路浪遊、青春啟蒙、性別認同、感官探索、懺悔告白、造人工程等主題,演繹出文化衝突、人類意志乃至文明起源雛型等。然而,或可斟酌,異境對語言造成的切割、鎔鑄與背離;同時,當故事不斷解構本為虛構之體的小說,任何摧毀,無限翻轉,易將輕易喪失意義厚度。茲因種種明顯特徵,彷彿刻意背離寫實小說,通向寓言,指涉神話,展開更為交錯、虛實與龐雜之象徵辨證。烏托邦,無何有鄉,意欲建立必得先行摧毀,誠心祭獻人命;然而,獻上人命,並不保證樂園必定到來,先行抵達的總是幽靈。鬼之言,佛之語,蓮花瓣瓣垂憐,命運終將揭露我們本無墮落傾向之原初。本文作者連明偉一九八三年生,暨南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英所畢業。曾任職菲律賓尚愛中學華文教師,加拿大班夫費爾蒙特城堡飯店員工,聖露西亞青年體育部桌球教練。現為北藝大講師。著有《番茄街游擊戰》、《青蚨子》、《藍莓夜的告白》等。

+ More
地獄變的盛夏——作家林俊頴評《佛羅里達變形記》

地獄變的盛夏——作家林俊頴評《佛羅里達變形記》

一開始展讀《佛羅里達變形記》,容易輕率地將之標籤為廿一世紀、台灣版的《蒼蠅王》。然而,並不很久以前流行過的一句廣告語,「幻滅是成長的開始」,今日依然成立。跨入成長的通過儀式,必要的惡之華,一如蜷川實花鏡頭裡的世界,總讓人錯覺是鮮血潑灑。這儀式是否又必然等同於啟蒙,心靈之眼被打開了,從此再也不一樣了,再也回不去童蒙的單純天真?《佛羅里達變形記》陳思宏 著出版日期:2020/12/29顯然,陳思宏不滿足重彈這樣的老調,他的企圖與野心如同一條極大的拋物線,把讀者的視野推到北美洲最南端的佛羅里達;打著暑期少年英語遊學團的豪奢名義,六位一九七六龍年出生、十六歲的三男孩三女孩集體離台赴美,一個癲狂、暴亂又各自內心寂寞欲死的熱帶暑假,在此核爆,其毀滅威力的半徑籠罩他們此後一生,即使各自逃竄到天涯海角也不能洗脫。將近三十年後,他們鬼打牆地回到巨創的原點,那浩瀚大海、萬里藍天,果真成了那最古老的「情天恨海」。所謂核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恕不能在此洩露。但是,這一群美麗少年是一九七六龍年生的,當然並非偶然,此中有作者深埋的用意與心機,「龍的傳人」還記得嗎?不正是當下許多人唯恐不能徹底殲滅而後快的黨國餘孽?每一個有著不同的精神殘疾、或帶著不可告人的罪衍的龍子龍女,追溯其罪孽根源,不正是他們的父母?而這夥該死的父母們,禍端之首,好一個黃俊雄布袋戲中的「藏鏡人+女暴君」的綜合體,深層布局終而創立一個祕教……有定見的讀者,或要討厭這樣的對號入座,但我必須指明,黨國餘孽的正宗本尊是龍子龍女的父母們—以世俗標準而論,大都屬於人生勝利組—因此,歷史背景必得再往前推一步。我存有《當代雜誌》第二期,專輯標題:「革命的/理想的/激情的/反叛的六○年代」;冒著簡化的危險,我要引用其中張北海文章〈搖滾與革命〉列出的關鍵字,「婦女解放、大麻、嬉皮、花的兒女、搖滾、禪、人民公社、性解放」。我的意思是,這本小說一再重點提示的一九七六龍年生,可不是希區考克電影的「麥高芬」(MacGuffin),而是草蛇灰線地提供了時代脈絡與解謎的鑰匙,從六○到七○年代,出身權貴的父母,在彼時去了美國,在一波波時代的驚濤駭浪打滾過,回到冷戰尖銳的台灣,他/她帶回了什麼香花毒草,企圖移植在這海島?明乎此,我們便可洞悉小說家者言,盛夏的火氣裡,其中滿溢的諷刺與怒氣。然則,這諷刺與怒氣、更是小說中的那一群崩壞之人的鬱怒的標槍,投擲的目標是誰?但,若是這標槍已經找不到投擲的對象,是否回頭反噬他們自己?書名《佛羅里達變形記》,既然活用了古老的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我不禁要問,變形了什麼?成長有必然的幻滅,正確的說,是生滅流轉,這是生命的常與變。上天有好生之德,看似酸腐的老話,但生物繁衍,一代人老死,一代人接續,永不匱乏的是新生的眼睛,每一世代各有其哀樂與困境,然而世代之間,是遺產或負債,是罪惡轉移或典型確立,該不該清算鬥爭,要不要轉型正義,絕對是複雜而痛苦的思想與行動。此中沒有捷徑與便宜行事,否則就是開了通往地獄的道路。從十六歲到重回佛羅里達相聚的四十四歲,他們確實為自己構築了沒有出路的「地獄變」。回到小說、文字共和國,公領域,作者以其作品供讀者回味並檢驗。老實說,文學與通俗、類型讀物的對立,是相當令人疲乏的老問題。眼前實況是,網路大神的力量摧枯拉朽,貶值舊世界舊東西,尤其影音串流開啟的水壩閘門,是巨量的消費供給,也是攝製的巨量需求。文字小說這一門古老的手工藝,能否是影像產業的智庫,保有尊嚴與主體性?還是侍奉它?為其先導、臨摹的前置作業?此時此地,尚難定論;恐怕永遠不會有定論。在這本小說,故事的強烈戲劇化,敘述的意識流,像是正午海面上的強光跳躍,海面下魚族隨潮流疾游,必須坦承,我卻惘然感受影像的陰影咻咻地席卷而來。《佛羅里達變形記》,我認為最有意義的變是在作者。陳思宏豐富的旅遊行跡,是否涓滴挹注、轉益其小說寫作,有待作者本人自剖。據說,今年正是《孽子》四十週年,張愛玲一百歲,不免令人想到白先勇筆下那倉皇無依的青春鳥之一,小玉,耿耿一念飛往日本尋父的傳奇;而移民美國四十年的張愛玲,遼闊的新大陸於她不過是芥子之宅,太陽下毫無新鮮事。繼《鬼地方》的波羅的海,陳思宏將小說場域拉到佛羅里達,刻意求工經營一場青春的獻祭,鬼祟其後定居他們的心眼。在海島台灣的讀者,隔著淼淼太平洋讀之思之,四面海洋環繞著我們,「浪打空城寂寞回」,世界那麼大又那麼小,自己的罪孽自己救,自己的鬼祟自己除,我想到了莎士比亞《暴風雨》的詩行,楊牧的翻譯:「整整五噚下令尊那裡躺著,他的骨骼是珊瑚架子了;那些珍珠本是他的眼睛來的,他身上所有會消滅的都遭遇了一次海之變,已經轉為豐美,奇麗。水妖們按時為他敲喪鐘,叮咚!聽啊!我聽到了—叮咚的鐘。」本文作者林俊頴一九六○年生,彰化人。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紐約市立大學Queens College大眾傳播碩士。曾任職報社、電視台、廣告公司。著有小說《我不可告人的鄉愁》、《鏡花園》、《善女人》、《玫瑰阿修羅》、《大暑》、《是誰在唱歌》、《焚燒創世紀》、《夏夜微笑》、《某某人的夢》、《猛暑》等,散文集《日出在遠方》、《盛夏的事》。《我不可告人的鄉愁》獲2012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與金鼎獎;《某某人的夢》獲2015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與金鼎獎。2012年獲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IWP)

+ More
【書評】失婚男人何去何從? 吳娟瑜評《拼裝家庭》

【書評】失婚男人何去何從? 吳娟瑜評《拼裝家庭》

拿到「拼裝家庭」小說時,看到封面的兩個男人各自牽著女兒的手,誤以為這不就是所謂多元家庭的組合之一嗎? 兩個相愛的爸爸組成一個溫暖真情的家庭,然後受到家人阻隢、社會異樣眼光,結果愛情大崩壞……錯、錯、錯……我錯得離譜!拼裝家庭  Ami亞海 著出版日期:2020/10/30抓住社會脈絡嘆服作家Ami亞海的神來妙筆,她不走溫馨大團圓的劇碼,她抓住了社會尖端議題──和同一女人離婚後的兩個男人,為了各自女兒的幸福,努力協調彼此的價值觀、工作型態、上下課接送,以及家事分工等。Ami亞海不走老路,也不走岔路,她老老實實記錄兩個最早互看不順眼的前夫,為了女兒的「姊妹情」,繼而彼此容忍,同時經歷最新潮流的各式各樣議題。例如:裴承飛曾是個「媽寶」、何篤行斯文到「沒存在感」、淇淇在學校被「霸凌」、繆繆自編自導「綁架」,另外,單親媽於美君的兒子「對爸爸過敏」、裴母誤認「兩個男人住在一起就是同性戀」,以及何篤行經手「青銀共居」提案,等等。總總這些都是讀者熟悉的字眼,不料,加諸於兩個單親爸身上,卻組合了波濤起伏,情何以堪的糾結人生。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社會變遷瞬息萬變,十年、二十年前,女人失婚是一件難以啟齒之事,不但遮遮掩掩,還需含辛茹苦,拉拔兒女長大。如今,風水輪流轉,拜女性受高等教育、職場女性吃香,以及經濟自主之賜,婚姻中的女人不再低聲下氣,不再委屈求全。一個踉蹌下,許多年輕男人如同何篤行和裴承飛竟然成了孤立無援的單親爸,關鍵點──這些失婚男人尚未察覺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就被老婆Fire了。失婚男人的悲歡誠如名導瞿友寧的際遇,他拍電影大賣,老婆卻要求離婚。當時,他說了句全天下失婚男人的心聲:「前一天還好好的,怎麼隔天突然說要離婚?」接著,他補了一句:「她可能想了很久,但我都沒察覺」。這就是現今社會一個非常微妙的變化,Ami亞海卻抓對脈絡了,她看出失婚男人的悲歌。「拼裝家庭」裡,兩位男主角鼓起勇氣出席「共同前妻」蘇馥純的再婚喜宴,讀者除了會心一笑,也佩服Ami亞海的巧思鋪陳。後來,蘇馥純準備退回兩位前夫的禮金而約了裴承飛,兩人終於有機會心平氣和地對話。「裴承飛聽著前妻訴說自己被產後憂鬱反覆折磨,向母親求援卻得不到幫助,還曾經想要殺死自己的孩子……他不敢相信前妻在經歷這些事情時,自己就在她的身邊。」我說Ami亞海「抓對脈絡」,特別指裴承飛講出了「自己就在她的身邊」這句話。我是長期關注家庭結構演變,和性別趨勢的社會觀察者,我發現許多在婚姻浮沈的妻子早已發出警訊,提出建議方案,但是忙於工作、忙於應酬、忙於打遊戲的老公卻「有聽沒有到」,甚至認為老婆是無理取鬧,胡吵亂吵,結果拒絕溝通,以至錯失良機,讓失望的老婆轉身離去。失婚者無罪,沒有人故意讓孩子在兩邊家庭奔波,也沒有大人故意讓孩子在暗夜哭泣,但是真的走不下去時,不放手,又能怎麼樣呢?裴承飛認錯,向前妻說「對不起」,承認自己不夠格做爸爸,蘇馥純也坦言自己不夠格做媽媽。很少離異夫妻還能如此open talk,多數是帶著誤會和怨懟,從此一輩子不再往來。至於,另一位男主角何篤行,他沒有裴承飛幸運,得以和前妻話說從前,形象懦弱的他仍心繫蘇馥純,卻考慮和另一位單親媽於美君重組家庭,然而,裴承飛反對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好意,也各有思量,命運會怎麼走,大家都不明白哩!至少,書裡的兩位失婚男人,Ami亞海筆下留情,讓他們有很好的反省,讓他們把失婚的隱痛藏住,認真地把女兒的幸福擺在第一位,在無意中組成的「拼裝家庭」裡互相支持。誰是藏鏡人?建議讀者們看這本書時,不妨把著眼點放在前妻蘇馥純身上,畢竟她是整個「拼裝家庭」的藏鏡人,她掙脫家庭後,展翅高飛,成為亮麗的Top Sales,是業務冠軍,是第三任老公阿智的心上人。蘇馥純遠離婆媳困境,從媽媽角色脫逃,又力爭上游,站上自己人生的舞台,做為第一女主角,她在想什麼?她在要什麼?21世紀的女性是有聲音、有形象,也有行動力的人,離婚前的何篤行和裴承飛應該無法理解前妻的心思起伏,一定也難以認同「做一個媽媽怎可能不要女兒,寧可離婚」的決定。但是,事實發生了,這個世代的男人已不是活在爺爺、爸爸的古老神話裡,要女人三從四德,要老婆守著神主牌、守著家庭、守著兒女,要老婆做一個不出聲音的影子,這,怎麼可能呢?不可能了,這就是多元世代的多樣家庭樣貌,要阻止,要拒絕也難以達成。「拼裝家庭」讓我們在兩個爸爸、兩個女兒、一個前妻的主軸裡,慢慢咀嚼,慢慢吸收,慢慢理解。失婚男人如何走出一片天地?在Ami亞海精準拿捏和生花妙筆下,絕對掀開了你我尚未釐清的人生際遇,非常值得讀者們一窺其中曼妙哦!本文作者吳娟瑜國際演說家/兩性專家

+ More
偉大的代價是責任——Let me sing you a waltz評《瞬間正義》

偉大的代價是責任——Let me sing you a waltz評《瞬間正義》

若論目前為止所讀到的華文小說,游善鈞的科幻推理小說《瞬間正義》大概會是適合直接改編成影視作品的首選之一,有愛情,有懸疑,有親情,也有動作場面,就連故事中的人物都已隨著文字敘述自動於腦海中配對好合適的演員人選,鮮明的角色形象、生動的言行描繪、未來感的人工智慧,再加上張力十足、峰迴路轉的緝凶與辦案過程,讓人讀起是欲罷不能。《瞬間正義》游善鈞著(圖/Let me sing you a waltz提供)過去關於警察執法過當的社會新聞層出不窮,也許就是作者提筆《瞬間正義》的靈感來源,就像電影《關鍵報告》、丹布朗《起源》等無數電影或小說的題材,警察在明,犯人在暗,有時人腦難以於千鈞一髮之際做出最恰當或是最正確的判斷,未來勢必只能仰賴電腦改善人性本質上的缺陷,此部小說便著眼於兩害相衡取其輕的辦案考量,科偵中心設計出一套名為「Finocchio」的人工智慧,在每位同意參與此項計畫的員警身上植入晶片,交出扣下板機的身體自主權,一場名為「瞬間正義」的計畫默默啟動,從此以後,是由電腦而非人腦決定開槍方式與用槍時機,避免傷及無辜,防患於未然,甚至為「正義」下定義,卻也極有可能走向所謂的「必要之惡」。故事圍繞在幾名要角身上,生來就有英雄命的話題核心員警薛博澤,同時具備了大眾喜愛的戲劇性與悲劇性,一手打造出人工智慧的高材生蕭苡麟博士,以及參與此項計畫的警界與媒體界相關人士。隨著一場超商搶劫的失控意外,這個秘密行動因此攤在陽光下,過程中輿論風向不停擺盪,受各種陰謀論左右,曾經一面倒將人工智慧捧上天,又在彈指之間把賦予「正義」標準答案的新技術拉下神壇,畢竟那同時也可以是警察卸責的藉口。「身為一名警察,必須對自己開的每一槍負責,那才是真正的正義。」「他的意思是:難道知道不是『自己』,而是『系統』讓自己開的槍以後,那份殺了人的感覺就會不一樣嗎?」正因如此,蕭苡麟博士解釋系統時會說「物種的進化是競爭,至於社會的進化,則是妥協」就在於,物種進化是技術層面,而社會進化則在於道德層面。可想而知,Finocchio 也將為警方惹來不少未知麻煩,從令人費解的開槍時機開始,參與此項計畫的員警依序身亡,一起又一起命案引發社會譁然,再加上先射箭再畫靶的牽強模擬影片,讓人不禁懷疑人工智慧的可信度,甚至相信有其他看不見的手在背後主導一切。科技始終源自於人性,但就如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蕭苡麟而言,在在證明瑪麗雪萊所說,人的經驗往往是盲目的。我們追求拓展智力,渴望探索未知,將人工智慧賦予最接近人類的形態,最終卻無法明白自己一手創造出了何種危機,如此局面其實在無數科幻作品中並不新奇,然而接著看見的不出多少惡始於善,多少錯誤始於正義。基於諸如此類的原因,迫使人們不得不自省,於科技日新月異的過程中,舉凡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各類領域,都必須回歸根本正視一個終極倫理問題:邱吉爾提醒世人,偉大的代價是責任 ── 那我們的責任究竟在哪? 不難看出丹布朗對游善鈞撰寫此本小說的影響,透過社群、媒體各類元素,具有普世性的思維模式、科技現況、恐懼根本建構出潛在危機,選在充滿未知與不確定的時刻,滿是騷動與混亂的年代,巧妙將虛構情節對應到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以流暢易懂的筆法堆疊一個說服力十足的精彩故事。闔上書本後,大多數人應該都會抱持類似的疑問,到底於科技和人性之間,未來的人們該如何取得平衡?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正義,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幸,設法尋求一個標準答案的同時,也許該回歸《起源》中的一段話:「願我們的哲學跟上我們的科技,願我們的同情心跟上我們的力量,也願愛而非恐懼成為改變的動力。」

+ More
天作之合的定義可以很寬廣——elish評《拼裝家庭》

天作之合的定義可以很寬廣——elish評《拼裝家庭》

說來微妙,那怕向來有聲音主張這是足以摧毀社會良善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雖然不曉得要怎麼辦到,想像力就是超能力?),但一夫一妻以外的家庭形式向來受大眾娛樂創作的青睞。有像電影三個奶爸一個娃或伊坂幸太郎小說《OH! FATHER》這樣「爸爸太多了」的歡樂路線。也有像電影《親密關係》或《他不笨,他是我爸爸》這樣的催淚系故事,整體而言是無需統計的多。只是我有時還是會思考,一個平實的台灣多元成家模式可能是什麼樣子,會有怎樣的煩惱,能否成為托爾斯泰筆下那種所謂都是一樣的幸福家庭?拼裝家庭 Ami亞海 著出版日期:2020/10/30那樣的家庭可能是由台北兩個男人的合作開始,他們一個叫裴承飛一個叫何篤行,都曾曾同一位女人結婚但最終分開。婚姻各留給他們一個女兒,然後因為許多現實因素,最後變成一起照顧她們,對,一起照顧。在同個屋簷底下,淇淇和繆繆這對同母異父的姊妹有一個爸爸和另一個爸爸(通常是叫他叔叔)。兩個爸爸常被誤會是情侶可其實不是,嗯,好吧,結果這個事實好像反而讓這個家的成分看起來更離奇。比如奶奶就一直表示,你們不去登記嗎?這樣沒有保障欸!大概是對這類作品多少有點刻版印象吧,我剛開始總忍不住期待,故事會不會出現一些猛爆喜劇式或者驚人的韓劇式展開,不過再讀下去就會發現,這本小說的重點就是平實。爸爸都得乖乖上班,一個公務員一個結構技師,也不是什麼華麗的職業,小孩更沒有超能力(不,那個,其實我沒有期待小孩有超能力啦,真的)。兩個爸爸一樣會帶小孩搭捷運、吃麥當勞,她們的女兒會去學跳舞和珠算,在學校要小考,也會和男生吵架,作業字寫太醜只好一直改。為了學區租來的房子就算空間不足,女兒也還是要有自己的床,但爸爸就……睡同一張床也不會死,再說有何不可?嗯,這樣很好啊,有何不可,真希望我也在那裡!(不,所以說在那裡幹嘛?呃,討論他們有多寵女兒?)但也正是這些細碎的家庭瑣事,可以反過來讓人察覺到很多事情發生之前難以想像,但真碰上了才會意識到那原來也是不錯的選項。雖說沒有精巧笑點與誇張情節,可相對的也讓讀者感受到一個特殊家庭日常中的溫馨與美好。我想閱讀Ami亞海的這個故事時,最有意思的點莫過於在台灣城市裡看著角色經歷自己熟悉的生活。但同時他們又因為自己的特別與平凡,經歷了不同的風霜與一樣的喜悅。畢竟《拼裝家庭》的成分和其他家很不一樣,可關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部分卻又如此類同。到頭來讀者總會意識到,不管成份如何,每個家都一樣特殊也一樣不特殊,許多看似平凡的家庭也都有自己的問題與壓力,而標籤的存在大可不必。只要彼此重視、互助,也願意為了對方變得更好,這樣的關係自然可以成就一個家,就像天作之合的定義也可以很寬廣一樣。身為讀者我總理直氣壯的在心裡想著,這個家明明這麼好,為什麼總是被另眼相待?但其實我知道為什麼會被另眼相待,正因為同樣活在台灣,才更知道這樣的家庭可能會受到怎樣的批評。當看見小說裡確實出現歧視時,無論那是來自鄰居還是師長,在感覺不平的同時(可以把O老師鞭數十驅之別院嗎?),又可以鮮明的想像那種態度與嘴臉。就算對象不是自己,但這樣的歧視向來不令人陌生,更別提《拼裝家庭》還比一般的特殊家庭更奇妙。這種奇妙可能會成為力量,但更多時候、至少在徹底磨合並變得堅韌前,異質往往仍是負擔。旁人的目光耳語,來自所謂正常的歧視,都可能讓人類在不自覺間把污名內化到自己心中。即使在主線正式展開的當下這家人看起來已磨合得很好,可實際上人和人之間永遠存在著衝突和意見不合,也無法不去思考自己的現狀究否為最佳解,又該不該持續下去。兩個已經太習慣正常的父親,儘管一邊教導女兒正常的定義可以很寬廣,卻又總是不自覺的反過來肯認自己的異常。他們暗暗想著這種奇怪的狀況不可能持久,甚至想找方法來加以治癒,那怕出現在眼前的是個爛方法也可以。但該怎麼說呢?有時沒經受困境反而無法形塑更堅韌的自我,也無法察覺到真正重要也需要的究竟是什麼。所謂幸福家庭更非沒有衝突的理想小天地,而是一個不斷互相摸索試探持續追求最佳解的命運共同體。《拼裝家庭》正是以平實的劇情,在緩緩述說一個奇妙家庭如何經歷考驗的過程。它讓讀者循序漸進的去感受問題在那裡、他們如何拿出愛、創意與堅定的心努力克服,又有那些問題本不應該是問題。當然家庭之外,我也喜歡作者對故事中那位前妻的溫柔,她不是妖女也沒有異於常人的強悍,她只是個試著好好活下去的同時,變得無法顧及其他更多事甚至瀕臨崩潰的普通人。小說中那段和解,以及她再度勇敢追求幸福的嘗試都讓我淺淺微笑。孩子可能帶來幸福,但也有些人的幸福無法包括孩子,而每種選擇都該被尊重。總歸來說核心家庭其實是非常近代的發明,早在現代社會成形之前的原始部落時期,一大群人彼此幫忙照顧非出於己的孩子的習慣,反倒才是人類在物種延續上的優勢。沒錯,那畢竟是很久以前的事,我們都是現代人了。但也正因如此,在這個環境已經異於古早年代的現在,我們都該試著接受更多元化的家庭結構,讓人們憑需要與機緣採用而無需擔心外界排斥。於是本書看到最後我的想法也從一開始的「有什麼不可以」或者老套的「這樣也很好」,慢慢變成為何這不能是另一種無需多言的理所當然。我很期望有天更多元的家庭結構能在台灣成為理所當然的存在,而一本好小說向來能夠去除偏見並開拓人們心中的可能性,比方說《拼裝家庭》的故事。本文作者elish偶爾產生期待自己是業餘上班族妄想的寫作者,習慣閱讀、觀影、寫小說和心得,正在追尋更多有趣故事的人生旅途中。

+ More
AI vs. HM:人工智慧與人性道德的掙扎交戰——提子墨評《瞬間正義》

AI vs. HM:人工智慧與人性道德的掙扎交戰——提子墨評《瞬間正義》

2012月2月26日,美國佛羅里達州某社區的一名巡警,見到剛購物完走出超商的非裔男子特雷翁.馬丁(Trevon Martin)後,先入為主認為對方看上去形跡可疑,便打了電話通報警局支援,自己也上前去盤問了馬丁,隨後雙方卻因故發生爭執與扭打。當警方趕到現場後,馬丁早已中彈身亡。2014年8月9日,密蘇里州的弗格森市,一名年僅十八歲的非裔青年麥克.布朗(Michael Brown Jr.),亦是在被警察攔下來搜查時,就原因不明被該員警擊斃身亡!《瞬間正義》游善鈞著2020年8月23日,威斯康辛州的基諾沙市,二十九歲的非裔男子雅布各.布萊克(Jacob Blake),正要進入自己的汽車駕駛座時,卻被警員從背後開了七槍而倒地。當時,三名年幼的兒女也正坐在車上目睹全程,布萊克因槍傷造成腰部以下半癱,甚至可能導致永久性癱瘓。多年來,美國警方因用槍時機而誤殺無辜者的事件頻傳,再加上同年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Perry Floyd)被四名警員暴力致死的事件。警察歧視與不合理執法的抗議聲浪日益高漲,引起全美五十個州一波一波的遊行抗議。儘管,目前全球已有至少十四個國家的執法單位,規定出勤警察必須配備穿戴式的「警用密錄器」(Police Body Camera),作為現場蒐證、執法公平性評估,以及警察被投訴時的視訊依據。這些國家在全面實施後提出報告,警用密錄器除了有抑止意圖犯罪與安定民心的效果,在城區的犯罪率亦有明顯趨緩。不過,卻始終無法徹底解決警察誤殺市民,與執法過當所造成的傷亡事件。游善鈞的最新科幻推理小說《瞬間正義》,適時迎上這個全球正在關注的重大議題,並挑戰警察用槍時機與不合理執法的解決途徑,也就是以人工智慧來防範執法者槍火意外的機制!這一部小說大膽發想出將人類的感官訊息,傳導至腦中的微型人工智慧晶片上,再透過中央系統的管控構成一道「保險」,來防範各種擦槍走火的意外事件。故事背景設定於近未來的台灣,市警局的少數員警在實驗保密的約定下,大腦被植入了晶片,而所用的配槍也加裝了生物鎖。那一塊微型晶片在員警的腦中,蒐集對方的視覺、聽覺、觸覺與周遭各種資訊,適時傳達至中央端的Finocchio分析與評估任務處境。而所有被植入晶片的員警之間,亦能透過系統相互「共感」連結,由Finocchio交叉分析出環境資料做出最佳用槍時機,那一套實驗性的AI系統被稱為「瞬間正義」!人體儼然成為某種執法武器,而人工智慧卻成為管控人體武器的保險鎖。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生前並不贊同人工智慧過度發展。他認為人類的科技將持續進步,人工智慧也會在半導體與軟硬體日新月異的發展下,在知識學習與訊息吸收的速度上,超越人腦可以達到與容納的境界。人工智慧的進程,也將短於人腦歷經千百年來的進化與開化過程,並且極有可能繁衍出自我改造與創造的能力,將可能帶來人類最終被自己創造的人工智慧滅絕的惡果。許多正在研發人工智慧的科技業者卻樂觀其成,他們認為目前的研究方向,電腦端並不可能有異變或意識甦醒的可能性,在許多方面更不會超越真實的人性,諸如:創意、審美觀、同理心或憐憫之心。當然,也有人天真地認為,萬一AI機器人真有任何叛變或脫序行為,只要關掉電源或拔掉插頭就可除掉它們了呀!殊不知,現在許多人工智慧的裝置中,早已具備太陽能自動充電功能,並不見得需要插頭或歸定位充電了。《瞬間正義》在人工智慧的題材上,也探討了樂觀派與悲觀派兩個方向的面向。對科偵中心「瞬間正義」的發明者蕭苡麟博士而言,她對自己鑽研神經科學和分子細胞生物學,所發明出的人工智慧晶片與系統深信不已,甚至對Finocchio所做出的判斷,諸如:瞄準對象的選擇、射擊部位的選擇、扣下扳機時機的選擇……以及根據環境資料所推估的槍擊後果假設,也樂觀得全然信任。而媒體記者與受害者家屬,則屬於悲觀的對立面,他們認為執法者對人類的生殺大權,日後將可能取決於由人工智慧來決定,當然深感恐懼與不可思議。記者們更認為,萬一「瞬間正義」的計畫在警界全面實施後,那麼警方日後將可能把一切的槍擊誤殺或謀殺,甩鍋給是聽命於人工智慧的假想推斷!而這兩種面向的衝突,也在其後幾名被植入晶片的員警,接二連三發生誤擊無辜者,與「被自殺」的謎團疑雲中,徹底令人反思人工智慧真能取代人類,斷下攸關人命的射擊或停止的命令嗎?就個體而言,每一位被植入晶片的警察們,內心也必須面臨兩種感知與思維的煎熬,一種是「人工智慧」(AI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另一種則是自身的「人性道德」(HM / Human Morality),它們看似分屬於兩道平行線上的感官控制,卻能夠在腦中交錯纏繞出矛盾與不確定的自我!誠如男主角薛博澤提及──「難道知道不是『自己』,而是『系統』讓自己開的槍以後,那份殺了人的感覺就會不一樣嗎?」普羅大眾可能粗淺地認為,在前線打仗的戰士或維護治安的警察們,他們所槍殺的都是十惡不赦的「敵人」或「壞人」,完全不需考慮任何人性道德或罪惡感吧?其實,除了自身遭受他人暴行或侵害時,會導致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當自己也成為某種形態的「加害者」時,無論是以殺害他人或屠宰動物為業的工作者,也常會導致相對的創傷後壓力!那些在戰場上為國爭光、衝鋒陷陣,而開火殺死或炸死敵人的士兵們;那些在刑場上,為伸張法律而執行槍決死刑犯的法警們;那些追捕通緝犯或重大槍擊要犯時,需開槍火拚的武裝警察們;就算是從事屠宰動物為業的屠宰場員工,都可能因為自身結束了某些生命,而引發揮之不去的「加害者創傷壓力症候群」(PITS)。當所有的殺戮或槍擊事件結束後,在他們平靜的內心仍會受到人性與道德的煎熬,無論他們所殺害的是敵人或壞人,那一條生命背後的成長歷程、妻小兒女或高堂父母,也會在他們內心如墨漬般漸漸暈染開來……《瞬間正義》是一部以人工智慧為主軸的科幻推理小說,卻促使我們深思在完美光鮮的前沿科技表象下,那一波波暗潮洶湧的AI危機,劇情也不斷在人工智慧與人性道德之間切換,觸及著不同層面的人心與自我省思。當你闔上這一本小說時,腦中或許仍會浮起女主角蕭苡麟,在記者會上驕傲地說著,那一番關於上帝與骰子的話語。讀完之後,你應該也能看到霍金坐在輪椅上的身影,歪著頭帶著微笑看著蕭苡麟,淡淡地說道──「愛因斯坦錯了!他曾經說過『上帝不擲骰子』。在我們對黑洞的研究中顯示,上帝不光是會擲骰子,有時候祂還把我們搞得暈頭轉向,因為祂會將它們擲到了看不見的地方。」Einstein was wrong when he said "God does not play dice". Consideration of black holes suggests, not only that God does play dice, but that He sometimes confuses us by throwing them where they can't be seen.本文作者提子墨 作家、書評人與翻譯,台灣首位擁有「英國犯罪作家協會」與「加拿大犯罪作家協會」雙重會員之作者。第四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決選、「博客來偵探社」選書人、OKAPI簽約專欄作家。2018年以旅情小說《幸福到站,叫醒我》,榮獲TiBE遴選為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台灣主題館參展小說之一,小說作品亦獲美國「舊金山市立圖書館」典藏入館近六十冊。臉書/推特/微博/IG:提子墨

+ More
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Beck評Ami亞海《拼裝家庭》

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Beck評Ami亞海《拼裝家庭》

你們要在相處中保留空間,讓天堂的風在你們之間飛舞。彼此相愛,但不要被愛束縛,讓愛如海洋般奔流在你們靈魂的兩岸。──紀伯倫《拼裝家庭》最戲劇性的一刻,我認為在開篇就揭露了:甫失婚的男子何篤行抱著襁褓中的女兒繆繆回到前妻故居,懷著一股物傷其類的心情,叫住了前妻的前夫,幾乎是語無倫次地問他:「你是怎麼一個人養孩子的?」莫名其妙被這個看起來很沒用的男人同病相憐,前前夫裴承飛白眼以對,沒給他半點好臉色。接著,天上響了一記悶雷,大雨傾盆而下。非典型家庭的日常因為衝動也因為巧合,被同一個女人拋棄的兩個單親爸爸,就這樣帶著一對同母異父的小姊妹,組成了四口之家。故事再展開時,已經是數年後的日常。經過多年磨合,兩個男人為了養育女兒而組成的互助團體如今運作順利,爸爸們的時間和資源精準分配,家庭生活就像玩傳接球遊戲一樣默契十足。 裴承飛外放剛強,何篤行優柔寡斷;裴沛淇沉穩內斂,何芸繆嬌縱熱情。兩對父女的個性南轅北轍,隨意挑出兩個人來都能成為強烈的對照組,這一家人卻也因此像拼圖般彼此互補,每個人都在這個家裡扮演著他人無法取代的重要位置。一個屋簷下的日子和樂又融洽,就算有衝突和磨擦,從大到小對內對外,四個成員都知道「這就是我們的家」。唯一難以面對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與其說是外界的目光,不如說是深藏的心魔──即使「家」已經形成了,但各人心中卻還是懷抱著對「家」的想像,擔心自己現在這個家,並不符合家的標準。但又是誰規定一個家該是什麼樣子呢?台灣近幾年反覆在多元成家和同性婚姻議題上有抗爭和辯論,法律走得比較快,人情跟上的速度仍是稍慢。關於這一點,天生無法選擇家人的孩子們,反而遠比大人還要知道得更多。面對同學質疑自己家裡有兩個爸爸很奇怪,繆繆頭一回,腳一跺,一句「就算我有十個爸爸也不關你的事」就直接嗆爆對方,也痛快嗆爆了現今社會上某些人「家庭只能是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僵固想像。既然是一個家,無論稱呼是爸爸還是叔叔,那就是疼愛著自己的家人。繆繆知道裴承飛和爸爸一樣疼她,淇淇也只會對體貼細心的何篤行撒嬌。反而是大人們花上了許多時間和精神,鬧過一次又一次彆扭,才能擺脫對單親二字的自責和自卑。唉,沒辦法,因為是大人嘛。愛的界線與越界兩個爸爸一開始連朋友都稱不上,頂多是利益互惠的合作伙伴,在同居前也約法三章,對財務和教養都劃好了明確界線,明智地在相處中保留空間,藉此避開一般家庭會有的衝突。作者用了有縫隙的拼圖和不同顏色材質的拼布來形容他們這個家庭,也藉由兩段破裂的婚姻和雙方與原生家庭長輩的相處,來強調保留空間並非疏離,對彼此的尊重才是一段關係能夠長久而無怨的關鍵。但情感是無法像責任和財產那樣分割的,遇到關心則亂的事情,又怎能當成切蛋糕一樣,這塊是你的女兒,那塊是我的女兒?故事走到後半,兩個爸爸的教養分歧浮上檯面,他們還因此大吵一架。懷著對「女兒」一視同仁的關心,總是習於包容退讓的何篤行終究還是跨越界線──因為都很重要,所以無法選擇。我讀到這段總是動容,而這份無血緣的親情也成為淇淇的支柱,讓她下定決心,勇敢為自己任性。我非常喜歡這樣的轉折,乍看像是作者在自我反駁前面的鋪陳,但一切走到這裡卻又都是對的,沒有矛盾。拼圖的縫隙能讓明亮的光線透進來,拼布的縫線讓它有彈性好接住落下時的某個人;相處中應當保留空間,但那空間是為了讓天堂的風吹拂,為了讓溫暖的海洋流動,為了注視彼此,而不是轉身背對。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拼裝家庭》長了很多觸手,圍繞著這個非典型家庭,觸碰到很多其他的問題。單親家庭的性別典範難題、從婚姻中逃離的妻子、無法產生母愛的母親、青春期教養問題、童年陰影、長女情結……明明是兩個爸爸帶小孩的故事,卻處處充滿女人的聲音、女人的指紋。家庭為了孩子而拼裝起來,故事也因為孩子而轉動。原就擅長描寫人物對話的Ami亞海寫起小孩來簡直像是被附身一般,敏感體貼的淇淇鑽牛角尖鑽得令人心疼,任性的繆繆遇到剋星阿嬤時的自白又可愛得讓人失笑,白目的小男生其實很勇敢又負責任,背叛好友的女孩內心其實不斷掙扎和逃避……Ami亞海溫柔的筆尖不放過理解每一顆心靈的可能,企圖和何篤行利益結合的於美君反能說破他的心思,有偏見的樓下阿姨也不是什麼壞人,即使是兩度逃離母職的母親,作者也不允許她留在過去的錯誤中,給了她告解的機會和未來的藍圖。童話式的結局往往是這樣的: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拼裝家庭》有個如童話般的開頭,而其中點滴卻是發生在你我周遭的日常,故事走到卷末,結局又比童話更加美好。家庭能給予的最完美的愛,其實是為了分離。愛在相處間一點一滴累積,讓孩子有勇氣迎接成長的痛楚,有勇氣走出家庭的保護,有勇氣接受全新的挑戰,有勇氣面對將來可能的孤獨。不管走得再遠都有底氣,也不必回頭確認,因為家已經在那裡,而且一直在那裡。本文作者Beck一九七九年生,AB型水瓶座。政大廣電系畢業後不務正業地當了十幾年基層編輯,學到許多如修理馬桶水箱等額外技能。興趣是漫畫、電玩、小說、同人誌,還有古今中外各種類型的大小八卦。喜歡描寫日常情景和對話,覺得世上所有最美好的和最邪惡的東西都藏在日常之中。業餘小說作家,編劇菜鳥,希望將來能成為「現在開始永不嫌遲」的勵志故事範本。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