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漂亮的險棋──臥斧評《八尺門的辯護人》

一著漂亮的險棋──臥斧評《八尺門的辯護人》

倘若有個出現「謀殺」情節的故事,「誰做的」、「怎麼做的」常會是故事裡的主要謎團,尤其是傳統推理故事,解開這兩個謎團就可以滿足閱聽者,結束故事。這兩者會成為主要謎團的原因,在於謀殺事件發生的當下,很可能只有凶手與被害者在場,事發之後凶手不坦承、被害者無法言語,它們就會成為偵破案件的關鍵。現實當中的謀殺大抵也是如此,只是或許不像虛構故事那麼複雜──特別是「怎麼做的」這部分,極少牽涉到精巧華麗的機關或天衣無縫的計劃。但是現實當中解開謎團並不會結束故事,還得進入司法程序,而刑罰裁量其實是更複雜的環節──除了確認凶手是誰、如何犯案,還得探詢犯案意圖、案發經過等等,才能進行裁罰,凶手與被害者的關係、社經階級,甚至是社會觀感與政治氛圍,都會或多或少影響審判,更別提有時進入庭審程序之前,凶手身分根本還沒完全確認。由此看來,《八尺門的辯護人》走了一著險棋。《八尺門的辯護人》唐福睿 著出版日期:2021/12/10故事描述父親曾因殺人入獄的原住民公設辯護人佟寶駒,在預備轉職到薪資條件更優渥的律師事務所前夕,因故參與一樁移工殺害船長全家的滅門血案;佟寶駒原本並未太過投入、打算應付了事,卻在熱心於廢死議題的替代役男連晉平從旁推動,以及獲得來台幫傭的印尼女孩Leena協助下,開始發現案情似乎並不單純。假若將《八尺門的辯護人》視為推理小說,讀者的確可以從情節裡頭獲得推理樂趣──蒐集線索、拼湊證據,逐步重建案發現場;書中法庭攻防的橋段描寫詳細、手法巧妙,在國內的作品相當少見,作者唐福睿的律師實務經驗想來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不過,唐福睿並未將焦點完全放在營造推理趣味上頭。事件發生與當事人的個人本質有關,也與當事人之間的情感或金錢之類連結有關;放大點兒看,當事人的狀況會與成長經歷、生活樣態、家庭環境、社經位階等等有關,而這些東西又與時代背景、社會發展、經濟局勢、政治意識,甚至國際關係有關。大多數的故事情節都依附著角色前進,隨著情節開展,閱聽者會逐漸明白上述種種如何與角色的個人特質結合,並且在角色決定如何面對事件時產生催化或嚇阻作用;也就是說,雖然情節依附著角色前進,但閱聽者或多或少可以從角色的遭遇裡明瞭故事當中包括時代與社會等等情況,倘若創作者處理得當,那麼閱聽者就能獲知更全面的社會樣貌。《八尺門的辯護人》中角色分屬不同族群與社經背景:佟寶駒是一心想脫離傳統聚落與階級的原住民,連晉平是來自法學世家、也準備從事法律工作的司法新鮮人,Leena是受過高等教育但來台從事勞務工作的弱勢移工;遇害的船長一家是與佟寶駒相同聚落的原住民,受僱於漁業公司,漁業公司的勢力除了掌控原住民船員及教育程度更差的移民漁工之外,也藉由政治獻金等等管道與政府產生關聯。而政府單位就是國內的權力機構,與司法系統直接相關,加上選舉考量及輿情風向,就會直接或間接地左右審判過程。是故,《八尺門的辯護人》主軸雖是以移工為凶嫌的滅門血案,但唐福睿描寫的不只是對一樁案件抽絲剝繭的調程經過,而是整個社會的概略全貌──因為如此社會結構產生的種種利害關係及族群之間的相互傾壓,才會釀成這樣的一樁案件;讀者應當注意的,也就不只是「誰做的」、「怎麼做的」而已,還有從角色一層層向外擴延的牽扯,甚至是來自不同國家或過往歷史的遠因。罪案常是時代與社會現象的縮影。罪行本身(例如殺人)並沒有因為時空不同而產生本質上的變化,但「怎麼做的」會與時代有關(例如得要到發明火槍之後才能用槍殺人),而「為什麼做」就更可能扣接時代與社會,反應出那個時空的特色。什麼樣的時空背景才會有什麼樣的罪案,而生活在那個時空背景當中的所有人,面對罪案時的態度或許都不該只有「把真凶找出來」這麼簡單;光是這麼做,遠遠不足以「伸張正義」。因為那個時空背景催生了罪案,所以罪案其實與所有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有關聯;思索罪案反應的各個層面,忖度不同的改善方式,釐清種種相關資訊,或者,至少不要成為將事件朝錯誤方向推擠的輿論之一──假若希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制度更完善、更能維護正義的社會,這些才是面對罪案時該有的態度。這是《八尺門的辯護人》值得一讀的原因。讀者將在小說結尾得知真相,但也會因此對書中角色的應對手段是否合宜產生疑惑──這是好故事具備的特質之一,不是提出答案,而是透過故事呈現創作者觀察到的問題,提供閱聽者思考的方向。以《八尺門的辯護人》而言,還有另一層更值得讀者思考的意義──因為這個故事的背景,就發生在現在的台灣。保持了閱讀的趣味,描繪出社會樣態並刺激思索──《八尺門的辯護人》是著險棋,但唐福睿這招漂亮。

+ More
人生不值得活的——李璐讀《美好少女的垂直社會》

人生不值得活的——李璐讀《美好少女的垂直社會》

——內容含大量劇透請斟酌閱讀——隨著年歲漸長,有時候我會在鏡子中看見母親的臉一閃而逝,那是一種神情,或者只是眉毛偏斜個幾度,但我確實曾在自己身上看見母親的影子,也許是說話的方式,也許是皺眉的樣子,最後我連打理家務、將瑣物歸位的方式都像是母親,我煮的料理也有母親的影子。某一任和我母親關係並不好的伴侶,曾經仔細地端詳還是少女的我,然後冷冷地說:「你和你母親真像。」我那時不太理解對方的鄙夷和怨恨為何指向我,畢竟我和母親的相似是從出生那刻,不,甚至更之前,在形成胎兒時就注定了。這種基因上的相似,讓在母親身邊成長為少女的我,也繼承了一些靈魂上的相似。我想,若我養育小孩,我可能會變得與母親更加相似吧。《美好少女的垂直社會》巫玠竺 著出版日期:2022/12/31《美好少女的垂直社會》中,這種母親與剛長成少女的女兒之間的張力被狠狠拉開來,少女們說不出自己對母親是什麼感覺,只覺得複雜——又憎恨母親,又渴望被母親認同,甚至惜愛。但對於母親們來說,少女們是一面鏡子,照出她們曾有的青春甜美,很難不去與過去的自己比較——若少女們比自己出色,很難不如看著魔鏡的皇后那樣嫉妒;若表現不夠好,母親又會恨鐵不成鋼,只是誰也沒辦法滿足母親們的要求。在《美好少女的垂直社會》中,只能看到少女這一面,另一面得要讀者對照自己的經驗去體會,但這也是個滿有趣的設定,從少女的光滑的鏡面望去,成人世界已經老去的少女們,其實也是複製少女時代的競逐和狩獵,只是加上了更多成人世界的規矩。少女們自成一格的生態系,總有一天會破滅的。無論這個破滅是否是成長,但這個看似玻璃水晶球的小世界,終究會受到成人世界的干涉。故事由一個「非本格少女」江鯉庭開始,她不漂亮,也沒有很發達的運動神經,不斷被神經質的母親否定,而在她與母親所居住的蕉洱島被逐漸上升的海平面淹沒時,唯一肯定她的竟然是國家體制——只是因為她是個尚稱聰明,且有能力生育的年輕女性。故事由她和朋友林鳶被送入垂直農場中的學校展開,江鯉庭沒有意識到,自己正不斷尋找著自身存在的意義,她渴望被愛﹑被認可,但她似乎總是不夠聰明、不夠美麗,不足以換到其他少女的愛。相比之下,享受這個愛與被愛的遊戲的金幼鸞,比江鯉庭要更像個主角,她是學校中的女神,有著班代馬可薇和妹妹金幼鴻兩個跟班,來襯托出她是多麼驕傲又美麗,彷彿世界圍繞著她旋轉。但若讀者們從金幼鸞的視角望去,會發現她節制飲食,永遠處於飢餓的狀態,好在母親的譏嘲中,倖存下來。每個少女都是自己生命中的倖存者。馬可薇在夾縫中尋找自己的意義,金幼鴻雖作為一個永遠的旁觀者,卻沒有辦法離開也無法享受這個遊戲,江鯉庭的內心有個空洞渴望撫平,於是她不斷偷竊,每一次偷竊都像是一場冒險,不管是否容易得手,但刺激的都在過程,而不是偷竊的物品。作者並沒有避談少女們的陰暗面,或者該說,比起少女之間的軍備競賽,一些沒有在這些競賽中的少女,她們怎樣能被接起。但通常少女們都只會繼續往下墜落。江鯉庭發現自己自始至終都不受見待,連美男子金長鴿都是在金幼鸞的刻意安排下接近她的,她的世界逐漸崩塌。在以林鳶為視角的第二部時,故事開始翻轉,江鯉庭死於紅區的大雨,沒有找到屍體。考試結束,舞會將至,少女們紛紛開始了籠絡及打扮的競賽,而林鳶被金幼鸞撩撥,兩人展開性的接觸,林鳶卻發現金幼鸞一切溫言軟語,只是為了她母親贈送給江鯉庭的貴重耳環,林鳶負氣離開,等著她的,卻是死而復生的江鯉庭。江鯉庭和盤托出她假死的真相,而林鳶感覺到某種以性為交換的,淫靡的愛,那讓林鳶和讀者內心中警報大響,但還是和江鯉庭約定了一個時間地點,她們想要得到完全的自由。林鳶在舞會上心不在焉,她只想知道那個自由的答案是什麼,她看著少女與母親各自展演她們之間愛恨交纏的羈絆,林鳶卻沒有一個這樣的對象。林鳶此時終於感覺到自己是自由的。而她決定離開這個自成一格的生態系,她不屬於這裡。林鳶和江鯉庭相會,通過種種關卡,離開監控,才發現他人給予的自由是一場騙局。江鯉庭以為自己好不容易找到安身之所時,也就是唯一瞭解她的王二董的愛時,江鯉庭在那一刻心死了。而林鳶當機立斷地脫下裙子,跳入海中,打算游泳回岸,讀者不知道林鳶是成功或失敗,但那一刻,林鳶終於擺脫一切束縛,而得以自由。《美好少女的垂直社會》扣問著自由是什麼,其輕科幻的背景更強化了故事中每個少女的孤獨感,一開始唯一認可自己的,是國家發配的、閃著綠光的手環;再來是其他的少女,最後是能不能得到更多的愛——不論那是來自什麼樣的人身上。作者對少女的性與愛的描摩點到為止,但又畫龍點睛,如果沒有這些在陰暗的房間、秘密的場所發生的、性與愛的交換,少女之間的遊戲便只是一場更精緻的家家酒。少女的身體是賭桌上令人垂涎的美麗籌碼,端看對方敢不敢要,沒有拒絕的道理。《美好少女的垂直社會》最終對於國家與體制的翻轉來得有些太急,但若無這個翻轉,大多數的設定都不會浮上水面——包括這個故事中,總是缺席晚餐的男主人。最終我們才窺見,這個看似由少女和母親主宰的世界,其實背後是由一群男性的成人在控制的,而少女並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因為這個世界的規矩,早在少女們出生之前,就已經訂定。少女與母親、少女與少女對彼此的苛酷與殘忍,其實正是反應這個世界對於她們的種種虐待。《美好少女的垂直社會》這個標題,也確實緊扣著階級與命運之間的關連,少女們不可能獨自美好,但一群美好的少女,必定會為了這世界殘酷的規則而相互廝殺,不論她們愛或不愛彼此。自由可能嗎?讀到結局,我不禁想問若是如此人生,到底值不值得活。

+ More
你「登入」的,不僅是遊戲,也代指著你的人生——天地無限評《致命登入》

你「登入」的,不僅是遊戲,也代指著你的人生——天地無限評《致命登入》

這是吳曉樂繼《上流兒童》、《我們沒有秘密》後的第三本長篇小說。她的作品除了常獲得影視圈的青睞外,也總能引起現象級的關注。而我則獨鐘她的精鍊文筆,能夠把扭曲糾結的情感,描繪得如此立體懾人、細膩又一針見血。口語化的對白,不需要文謅謅的意境堆砌,背後更隱含著巨大爆發力。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是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書裡與影集中都出現的那句台詞「是我拜託妳把我生下來的嗎?」,瞬間引爆了所有角色情緒,也在讀者心中造成了空腔效應。《致命登入》吳曉樂出版日期:2021/12/31衝突又吸睛的背景設定有別於前作的社會寫實調性,《致命登入》的初始設定多了些奇幻懸疑成分:因為一場車禍意外,讓主角陳信瀚能看見「將死之人」身上飄散的黑氣。只不過擁有超能力,沒能讓他成為飛天遁地的救世主,反倒因為承受不了無法拯救他人的心理壓力,寧可成為鎮日躲在房間裡的啃老族。而登入《世界樹》這款線上角色扮演遊戲,成了他打發漫漫長夜的唯一消遣。雖是逃避現實的選擇,但卻也是他與現實的連結窗口。某日,心儀已久的女戰友「夕梨」,向他表示自己即將退出這款線上遊戲,並再三央求能與他見上一面。雖然陳信瀚早想與夕梨進一步發展,但對自己外表極度缺乏自信的他,由於先前已盜用好友何青彥的照片當遊戲頭像,為了不讓第一次約會「見光死」,因此只好央請何青彥代為出席,自己則偷偷從旁看著。見面當天,夕梨如他想像地甜美可人,但令他震驚無比的是,她的身上竟飄散著不祥的黑氣,那正預示著她的死期將至……儘管夕梨發現了陳信瀚的欺瞞,從此對他不理不睬,但為了拯救遊戲裡的女神,他決定鼓起勇氣重返現實世界,面對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嘗試任何能夠解救夕梨的方法!超能力?救人或是自救?本書拋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反英雄」設定,尤其是對超能力的反思。現今影視圈裡,身具異能的漫威英雄們吸引了眾多粉絲,各種先進科技、魔法、武術等令觀眾目眩神迷。而被賦予了超能力,也往往帶有接受天命的意味在裡頭,正如影迷們朗朗上口的那句「能力愈強、責任愈大」,因為有了能與強大敵人周旋的本錢,所以才能肩負守護世人、拯救世界的重責大任。但退一步想,如果這種超能力不是受人歡迎的,甚至會為日常生活帶來困擾,那天選之人又該如何自處呢?雖然陳信瀚意外獲得了預見他人死期將至的超能力,但他卻無法得知對方會於何時何地、為何而死,本身也沒有任何酷炫戰技或行頭,能拯救他人於水火之中。終究,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人步入死局,自己卻無能為力。在吳曉樂的筆下,這個看似頗為雞肋的超能力用途,並不是為了打造一個超級英雄而存在的。即使到了故事後期,陳信瀚意外地結識另一位超能力者,但兩人的能力在書中都僅起到了輔助性的功用,並非是解決危機的尚方寶劍。《致命登入》沒有採取媚俗的英雄旅程敘事手法。超能力的存在,是為了在背後推上一把,讓一位失去自信心的平凡人,能夠重返社會、解開謎團,拯救心愛的女孩。而這一段旅程的終點,則是靠自己的覺醒,來修復支離破碎的內心,以獲得自我救贖。以人際關係為核心的後座力雖然《致命登入》加入了別開生面的人設與謎團,但喜愛「吳式經典風格」的讀者們完全無須擔心,這樣的安排並非要走硬派刑偵路線,超能力也只是蛋糕上的奶油,目的是為了埋下一根懸念的鉤子與一氣呵成的節奏,好讓人翻開第一頁後,非得追看至最後一字方能罷休。而橫亙全書的最終大魔頭,依然是那座以親密人際關係所構成的危險迷宮。圍繞在陳信瀚周邊的角色,無論遠近親疏,每個人的心中都深藏著不可告人的祕秘密。當然,隨著情節推進與抽絲剝繭,愈親密的人所帶來的衝擊,也就愈讓人震撼不已。由於主題是築基在「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因此書中也牽涉了廣泛的社會議題。如主角從資優生淪為啃老族而萌生的自殺念頭、啃老族帶給親朋好友的社會壓力;又如線上遊戲世界彷如另一個現實社會,是早已存在的一種「元宇宙」型態;父母之間的感情破裂,對於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影響之鉅;而令人驚悸不安的韓國N號房事件,一直在深層的網路下蠢蠢欲動。當然,「滿滿的後座力」也是吳曉樂的作品中,最不可或缺的特色。在《致命登入》裡,讀者們能品嚐到比長島冰茶更凜烈的後勁,掩書之後依然低迴再三。書中所涉及的議題相當豐富,但都深刻而不流於說教,總會有幾項引發讀者們生命經歷中的共鳴,沈重得需要時間來好好靜思排遣。至少每個人都得面臨終極的靈魂拷問:其實你「登入」的,不僅是遊戲,也代指著你的人生。但如果其他人的「初始點數」樣樣都比你高,那麼付出再多的努力,又有什麼意義呢?走入「紙上電影院」雖然現代人的視聽娛樂趨於多元化,比起多才多藝的智慧型手機,單一文字的閱讀體驗,很難獲得消費者青睞,所以每年總能在網路上看到「如何提升閱讀風氣」這類焦慮文章。難道大家已無法接受長篇累贖的文字形式了呢?不過有意思的是,在前陣子的王力宏與李靚蕾離婚事件中,網友們對於雙方來來往往、總在凌晨時分更新,且動輒四五千字以上的文章仍追讀得津津有味。看來大部分的人依然保有閱讀長文的耐性,重點在於內容是否感興趣罷了。對於久未接觸小說的朋友來說,如果想重拾靜心閱讀的樂趣,或是想重溫睡前故事的美好,那麼可以試著從《致命登入》來入門。這部作品兼具了純文學的文以載道與主題深度、大眾文學的流暢易讀與高娛樂性,可以讓人欲罷不能地閱讀至最後一頁,並帶來充實的滿足感。以我的《致命登入》閱讀體驗來看,與其說是看完一本小說,不如說是欣賞一部懸疑寫實的電影,會來得更為貼切些。近年由於賣書不易,許多大眾小說作家在創作時會以「IP改編」為目標,盡可能達到「高概念性」、「角色立體」與「劇情緊湊」的基本要求。《致命登入》在這方面都做得盡善盡美,因此能夠打造出「紙上電影院」的效果。比如讀者們在各大網路書店的試讀版本裡,約莫是原書的前十五頁篇幅,就會看見個性鮮明的主角,無力面對從資優生淪落至啃老族的沮喪,決定自殺一了百了,但在關鍵時刻卻因陌生人一席話而打消念頭,決定繼續苟活。而他這一舉動所帶給家裡的壓力、身邊唯一好友的支持,以及線上遊戲所帶來的致命吸引力,都在這短短的篇幅中呈現得淋漓盡致。看看如此出色的說故事能力,又怎麼讓人拒絕「登入」這般美妙的閱讀體驗呢?本文作者天地無限知名台灣推理小說家,曾獲多項全國性文學大獎與電視節目劇本獎,現任鏡文學簽約作家及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監事。著有《滯留結界的無辜者》、《第四名被害者》(Netflix影集《誰是被害者》原著)、《懸案追追追》、《達達戰爭》、《辦公室瘋雲》等作品。

+ More
職人的手路,時代的回應——李志德評《八尺門的辯護人》

職人的手路,時代的回應——李志德評《八尺門的辯護人》

「對律師來說,真相是未經修飾的事實。......對從事創作的作家來說,事實是素材,不是控制他怎麼做的工頭,而只是他的工具。他的任務就是讓這些素材奏出樂聲。」英國作家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以國際政治和間諜行動為題材創作小說,他走遍世界,訪問無數政要、官員、平民。在他的自傳《此生如鴿》的序言裡,這位有著宗師地位的小說家這樣辨證「事實素材」和它奏出的「樂聲」 ----也就是虛構故事之間的關係。勒卡雷為小說創作所做的準備,現在稱作「田(野)調(查)」,和記者的「採訪」可以看作同義詞。一般人的印象裡,「採訪」是一個作者,帶著筆記本、錄音筆事前影印的大疊資料,約定一位專家或者一個團隊,邊翻資料邊問問題。有時,創作者也請求進到受訪者工作、生活的處所,短輒幾小時、一兩天,長輒一星期、一個月或更久,希望筆下角色從行動到心思的最細微之處,不只要「像」受訪者,更要發展出新的「人格」,因應小說家筆下為他們張羅的各種挑戰。但如果把這個關係反過來呢?原本應該是受訪者的專家,拿起了小說家的筆,摸索起文學作品的格律,會是什麼樣子呢?唐福睿的作品《八尺門的辯護人》展現的就是這種可能性。《八尺門的辯護人》唐福睿 著出版日期:2021/12/10一、從法律跨界文學《八尺門的辯護人》,單看書名就能知道是一部和法律、法庭相關的作品。主線故事是一位遠洋漁船的外籍漁工「阿布」,被控因故殺死了船長一家人。由於阿布請不起律師,因此公設辯護人佟寶駒就擔起了為他辯護的責任,法庭內外的攻防從此開始。作者唐福睿出身法律科班,學士、碩士,還有五年執業律師經歷。他一開始就以主角佟寶駒和父親的一場扶養官司,展現了對法庭活動和法律流程的精準把握。這段法庭活動篇幅極短,更非關主線故事,但唐福睿以簡單幾筆就成功讓讀者看到法庭的日常,並不都那麼正經八百,更多的恐怕是這樣的口水多過法律的吵吵嚷嚷,只有懂得箇中三味的人,才能展現這種真實的拉雜感。描寫了一次小開庭,作者接著就鋪開了一個大法庭:《八尺門的辯護人》整個故事跟著「阿布」的審判程序鋪開:在準備庭上:公設辯護人佟寶駒,出其不意地挑戰通譯的利益迴避問題。正式開庭時:佟寶駒以「心神喪失」為依據,要求停止審判,重做精神鑒定,這是出於他的助手,替代役男連晉平的建議。交互詰問時:檢方一位重要證人「敗中求勝」,不僅閃過佟寶駒的質疑,甚至讓他陷入困境。再之後,是尋找重要證人、言詞辯論、判決......一次審判,基本上就是一場解謎。唐福睿以個人的專業背景,精準地在法庭的不同階段裡,揭示、展現不同的線索。讀者代入法官的視角,按著精確的司法程序,成為真正的解謎人和判決者。這是《八尺門的辯護人》最精采可觀的部分。甚而可以形容唐福睿用他的小說啟動了一個另類的「法律白話文」運動。二、一念平民,一念菁英故事的主角佟寶駒出身八尺門,這是故事設定的主場景。這座位於基隆的漁港,曾經是台灣最重要的遠洋漁業基地之一,早年一大批原住民為謀生來到此地工作、聚居。但佟寶駒不同於族人,他抓住了向上流動的機會,藉著原住民身份得到聯考加分,先進入法律系,再考上公設辯護人,晉身白領。佟寶駒成功「晉身上流」,產生了新的張力:「原住民 vs.漢人菁英」。後者的代表是剛受完律師訓,服役之後就要以「世襲」姿態進入法律界的連晉平。連晉平在佟寶駒的單位服替代役,因緣際會地成為「阿布」辯護團隊的一員。唐福睿筆下寫佟、連這一對搭檔的互動,精微細緻的程度,是他身為「法律人」對讀者的另一次威力展示。法庭是人組成的,法院是法庭的集合,因此,在其間的人,固然可以籠統地全稱為「法律人」,但作者籍著佟、連兩人的你來我往提醒讀者,縱使都在法院的屋簷之下,不同人的追求依然千差萬別。連晉平初出茅廬,一心為阿布爭取平等待遇,這個想望相對單純。但佟寶駒是一個久待法院,已經決定退休,而且已經有了好出處的老油條。他一開始的表現,是讓自己安於成為「體制」的一部分 ——反正案情很單純,審訊很費時,阿布最終是死是活,都可以和他無關。而抱著這樣心態開始這場官司的佟寶駒,竟然在準備庭上神來一筆地看穿了通譯可能的偏頗,走出了實踐正義的第一步,也讓連晉平為之改觀。為什麼佟寶駒要這樣做?唐福睿沒有給出簡潔的答案。相反地,整本書的大半篇幅都在描寫佟寶駒自己與自己的拉扯。一方是自己原本設定的軌道:「混」過本案、申請退休,開始新的律師生涯。更不要說被害人還是自己的童年友伴,族人間的人情,有實實在在的壓力。一方的拉力很明顯,另一方的拉力卻很隱諱。事實上,佟寶駒一開始做出「努力追求正義」的姿態,有一部分動機也是利益,他要為自己未來加入律師事務所創造話題,打開知名度。佟寶駒有時甚至不願意承認自己在阿布的辯護官司裡有「追求正義」的成分。他嘲笑連晉平不斷想著如何在精神鑑定領域裡為阿布找生路,但卻在法庭上出人意表地循著連晉平的思路,聲請為阿布重做精神鑑定。佟寶駒沒有說出來,但事實上在他心裡的某處,可能比連晉平更在乎阿布。何以故?因為阿布的處境,是他父親、族人的映射。在眼看著父親面對漢人老闆如此卑下順從時,佟寶駒終於識穿「自己對卑微有多痛恨」。是追求正義的法律菁英,還是官僚機構的裡的碌碌平民,幾番來回擺蕩,都在佟寶駒的一念之間。三、下了霹靂手段,仍是菩薩心腸嗎?說「廢除死刑」是《八尺門的辯護人》這部作品的「終極關懷」應該不為過。唐福睿在故事裡把廢死的企圖心,毫不隱藏地寄付給了法務部長陳青雪。唐福睿從描寫陳青雪家中的一幅觀音像開始,展開了 —-- 我相信是更多是作者自己對死刑的哲學觀。死刑應不應廢?在觀音像前,讀者一開始以為陳青雪是那種每當槍決死囚時,就會在佛像座前點上一盞明燈的法務部長。但陳青雪並不是。她有佛教信仰,但廢死並不為實踐佛經字面上的教義,對陳青雪而言,為宗教而廢死太虛偽;死刑應廢,而是它本就應廢,「她支持廢死的理由極其純粹:人命高過一切。」第一次讀《八尺門的辯護人》的讀者,在闡述陳青雪對死刑理念的這兩、三頁,很可能要放慢速度,來回兩、三次,才能明白陳青雪的人設和理念。但所有攻關的努力都不會白費,因為從這裡開始,廢死的種種議論就時而伴隨,時而交纆著法庭審理的故事線,佟寶駒時而嘲弄連晉平,時而和陳青雪爭辯,作者更把這些爭辯拉回到陳青雪和佟寶駒學生時代,因為「我國應該廢除死刑」永遠是個學生辯論賽場上的經典題目。除了爭辯,在故事裡「死刑與廢死」也是催動各方人馬的動機:政治人物要處死阿布向人民交待;連晉平和佟寶駒,則要在法庭的框架下,用盡一切方法 ----從要求重做精神鑑定,到尋找關鍵證人,證明本案仍有疑點 —— 保住阿布不被處死。但陳青雪不一樣,儘管同樣廢死,但她站在一個冷眼旁觀的位置上,儘管仍然盤算著廢死,但她的目標不是挽回阿布,而是扭轉整個制度。唐福睿在最後,拋出了全書最重要的一個道理難題:善念,能不能以惡行來成就?這是個千古難題,但卻不適合在這裡說下去,說開來,因為一旦在書評裡劇透,就像把凶手名字寫在推理小說的封面上一樣,都是會遭讀者憎恨的惡行。四、階級,始終都在佟寶駒是《八尺門的辯護人》中最豐富、精采,而又完全能夠展現唐福睿的企圖心的主角。在他身上匯聚和拉扯的,一是歷史,二是族群,三是人性。佟寶駒有一段與眾不同的經歷:他的父親佟守中曾經因為待遇和權利遭到剝奪、侵害,憤而持刀殺害漢人船東。雖然被害者沒死,但卻讓佟寶駒從小就在一塊深重的陰影下長大。難堪的,與其說是身為殺人犯之子,恐怕更多是這一句悲鳴:「難道我們不是人嗎?」佟守中的故事,不難讓有點年紀的人想起,它應和著1986年的「湯英伸事件」。一位來自阿里山的原住民,也是位師專學生,經職業介紹所引介,到了一家洗衣店打工。在欠下介紹費、身分證被扣和超時工作的交相壓迫下,他在酒後殺死了洗衣店老闆一家三口,面臨死刑。當時擔任天主教花蓮教區主教單國璽,偕同一群教授和藝文工作者,發出了「槍下留人」的呼聲。早年台灣報導文學的重要陣地《人間》雜誌在1986年7月深度追蹤報導了這起案件。在卷首的「編輯室報告」裡寫道:「尋找一個社會案件的內在線索和人文根源......是什麼社會的、文化的、教育的、個人的背景下,誤導了、刺激了、迸發了這樣的鉅痛沉哀呢?」湯英伸案,恐怕是台灣開始討論一名「重刑罪犯」形成背後的因子,包括出身族群、成長環境、家庭社經地位,以及,更重要的:表面看似「公平」的體制,對每一個人而言是不是帶來了真平等。這樣的問題,事實上到今天社會上仍在談論。不過終究有了些變化。原本有機會向上流動的師專生湯英伸,掉進了求職陷阱,和雇主一家人同時走向噩運。相反地,佟寶駒和他的一小部分族人得到了上升機會。只不過社會階級仍在,下層的工作仍然需要勞動力,這時像水一樣適時流進來的,是更弱勢的,連印尼官話都不會說的印尼人。時代,也就從1980年代推進到了今時今日。唐福睿沒有讓他的作品耽溺在歷史情結裡,他讓故事發生在聘雇了外籍漁工的遠洋漁船上,遠洋漁業正面臨著國際嚴格的檢視,一位隨船的觀察員甚至不明不白死在作業的途中。海上犯罪頻仍,但通譯短缺造成審判品質低劣......在成書出版的2021年,這些都近在咫尺的新聞。唐福睿把這些元素有機地編織起來,寫成了一部回應時代的作品,沈鬱如鼓聲,一如勒卡雷的形容。

+ More
11月特選作家祁立峰|當「愛台灣」走進虛擬與現實混淆的MMORPG世界 ──提子墨評《覺醒遊戲》

11月特選作家祁立峰|當「愛台灣」走進虛擬與現實混淆的MMORPG世界 ──提子墨評《覺醒遊戲》

《覺醒遊戲》的劇情起始於即將到來的2022年,在人類經歷近兩年封城鎖國的疫期後,曾經宛若冬眠中的地球也逐漸甦醒了,但伴隨的卻是VR連線遊戲中,偷天換日的政治洗腦危機。四十歲仍不務正業成日宅居打網遊的德樺,在遊戲中因緣際會結識了三名熱血的年輕人──婉雲、中瑞與黃莽,他們在愛台灣、救台灣的熱情下,決定對「□□之戰」(框框之戰)的VR線上遊戲展開攻略,企圖從中尋找這一款遊戲的研發公司「黑島娛樂」,背地裡與「境外勢力」勾結的證據。「打電動,救台灣」的這群遊戲攻略團,必須找出黑島娛樂一群不滿公司政策的工程師,在遊戲中所設的三個隱藏關卡,揪出該公司與幕後黑手的政治意圖。現實的世界是二十一世紀,但遊戲中的時間線卻跳躍於台灣多個重大歷史的事件中,諸如:「熱蘭遮包圍戰」、「澎湖海戰」、「黃虎旗聖戰」、「八二三砲戰」、「古寧頭大戰」……以及德樺與婉雲所結識的「霧社事件」關卡。《覺醒遊戲》/祁立峰著經歷幾十年來社會氛圍的轉變與進程,電玩早已從過往戕害兒童或青少年身心的惡名,躍昇為現今主流娛樂的新台柱,甚至成為一種職業、一種生活型態、一種電子競技專長,與國際間如雷貫耳的重大電競賽事。手機、電腦或遊戲主機上五花八門的各色遊戲,也引領著我們走進另一種視覺感官的生活,我們在上班或上學的通勤途中低首醉心於手遊,在家中也可能有三台以上的遊戲主機,有些人一到周末甚至沉浸於多人對戰的網路遊戲中。遊戲儼然已成為許多人的重心,並在伺服器的虛擬世界中另有一種異於日常的人際關係。不過從「大局觀」(遊戲用語,指整個戰場格局的觀點)來思考,德樺覺得多他一個人投入這個低薪爆肝的職場,跟少他一個人繭居在家靠爸媽的勞保退休金維生,其實也沒有太大的差別吧?說不定整個世界都是假的。整個世界都是一座VR場景,是一場連線遊戲,就連遊戲裡的德樺自己都是假的。──《覺醒遊戲》序章:霧社事件無論是Steam或Origin這類數位發行平台的進步,遊戲中推陳出新的虛擬境界,都提供了玩家們可在遊戲過程體驗現實生活中,不見得學習得到的技能或經驗,甚至日常所無法完成的願望、無法成為的英雄。相對的,亦如其他會成癮的事物那般,遊戲也可能成為有些人與外界隔絕的一種屏障,在放下控制器或鍵盤之後,產生了面對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之間行為錯亂的IRL併發症。在我淺薄的閱讀經驗中,科幻/奇幻類型的小說常可見到主線劇情的世界觀,架構於手遊或網遊之中,例如英國知名作家泰瑞.普萊契(Terry Pratchett),於1992年出版的作品《唯有你可拯救人類》(Only You Can Save Mankind),那位12歲的男主角強尼因父母失和、家庭破碎而逃避現實沉迷於電玩世界中。有一天,他發現在遊戲中激烈對戰過許多關的「斯克里維帝國」外星軍團(ScreeWee Empire),竟然放棄與他繼續對戰而舉白旗投降!他被導入遊戲之中參與了敵方的求和談判,還被央求要協助遊戲中的外星人重返母星的任務!美國華裔作家陸希未(Marie Lu)從2017年起出版的「Warcross」系列作品,也是將故事主線架構於MMORPG遊戲中。十八歲的女主角艾蜜卡是一名有青少年前科紀錄,與巨額債務的社會邊緣人,平日只能在擁有數百萬名網遊玩家的虛擬實境格鬥遊戲Warcross中,充當追捕遊戲中非法投注的玩家們,成為賺取些許賞金度日的獵人。她在陰錯陽差下偵破了一起國際格鬥賽事的漏洞與駭客陰謀後,成為網遊世界中的英雄人物,還被遊戲創造者任命為官方的偵查獵手!讀者們多多少少涉獵過這類電玩遊戲世界觀的作品,但是能夠像《覺醒遊戲》將台灣的政治議題、國族情感、日治時期、戰爭歷史、白色恐怖、鄉民怨懟,或學運與社運風波,融入小說主線MMORPG龐大的世界觀中,仍屬少見。雖然銅像活動起來是滿震撼的,每次踏地也都會讓玩家損血,再加上先總統的正面暴擊也很驚人,但那種ARPG遊戲裡經常存在的、屬於巨大Boss都會有的劣勢,前總統銅像也都具備——譬如動作遲緩,放大招時前搖明顯,加上若是被重攻擊,就會陷入僵直而無法行動等等。所以整體來說,打起來也不是太困難。掌握攻擊與閃躲的節奏之後,先總統銅像就不構成威脅了。──《覺醒遊戲》線索一:野百合美籍華裔小說作家彼得.科萊亞斯(Peter Tieryas),在2016年出版的《日本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Japan),倒是曾將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虛實參雜的歐美歷史,融入他小說中的網遊世界觀。他沿用菲利普.金德里德.狄克(Philip Kindred Dick)在《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一書中的偽歷史設定,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與大日本帝國為中心的「軸心國」,打敗了同盟國於二戰中獲勝,也實現了當年納粹「軸心國世界瓜分協商」的野心──因此,在小說中日本與德國瓜分了北美洲,美國與加拿大的西岸也成為日本殖民地,並改稱為「大日本合眾國」。但在四十年後,北美的黑市卻流傳著一款名為「美利堅合眾國」的非法網路遊戲,在遊戲之中要玩家們想像,並模擬出假如二戰時的戰勝國是美國與同盟國,那麼世界是否會變得更美好?日本合眾國官方得知後,派出了審查官石村與特高課秘密員警月野,調查「美利堅合眾國」這款遊戲的幕後真相與黑手,以及被視為亂黨的「喬治.華盛頓黨」!《日本合眾國》稱得上是將戰爭、架空的政治與日本宅文化……玩得非常極致,儘管內容充滿「在美國反日」的幻想情節,卻仍獲得2017年「日本星雲賞」最佳海外長篇小説。而《覺醒遊戲》則是非常貼近這個世代台灣年輕人的思維,書中充滿網路流行語精準地描寫如今的政治氛圍,與某種同仇敵愾的社會現象,從網路酸民到現實生活中的市井小民,不同的族群以迥異的角度詮釋自己對愛台灣、救台灣的想法。當然,男主角德樺也常以四十歲廢宅的心態,去反駁許多自己不以為然的現況,或是對鄉民與酸民的各種言行嗤之以鼻。因此,你可以看到描寫得靈活靈現的台灣宅文化,與網路上虛虛實實的新聞事件,也能從另一個視角讀到男主角滿不在乎的喃喃自語。當你遊走於劇情中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後,更能體會到其實有些人並不是那麼在乎某些社會議題。這本小說也將許多類型作家不太敢觸碰的學運或社運題材,大膽融入遊戲中的多個隱藏關卡,甚至以VR頭盔身歷其境的視野,描述當年頭條新聞中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學運場景。「這是野百合學運的第一天」。中瑞的聲音在耳麥那一端響起,雖然連線速度很穩定,聽起來卻有點濛濛的,像隔著一片搖晃著海洋。湛藍,澄澈,乳白色的泡沫翻滾,在浪裂線來回沖刷。──《覺醒遊戲》線索一:野百合當你讀著幾位主要角色在「□□之戰」遊戲中,攻略台灣不同時期各種重大的歷史、政治與社會動盪的關卡時,有些甚至是你曾經見證過的新聞事件,還百感交集回味著年少時那些熱血彭湃的光輝歲月……那麼,你已經逐漸步入作者所精心編織的詭計之中了。《覺醒遊戲》看似帶領著讀者以玩遊戲的邏輯,回顧台灣歷史上許多令人悲痛的來時路,從破解國與國之間的政治操作,寫到國族認同、平民主義、意識形態,不同思維的社會現象,甚至是竊取電子資訊與竄改網路遊戲,進行滲透洗腦的國安危機話題……但是,這些看似接地氣的劇情鋪陳,真的是作者想要告訴你的故事核心嗎?還是暗潮洶湧前一群群的紅鯡魚(Red Herring)?隨著作者精心堆砌的情節走下去,你將會經歷他所要帶給讀者那一場場覺醒前,虛擬與現實混淆的崩裂感!如果你喜歡麥特.羅夫(Matt Ruff)常讓小說中既定的邏輯,與費心建構的世界觀瞬間崩壞的快感,以及那種天馬行空永遠猜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的劇情,還一次次彷彿被作者開天眼反轉、又翻轉的驚異情節。那麼,你肯定也會喜歡祁立峰老師的《覺醒遊戲》。因為,需要覺醒的,或許是小說之外的我們!本文作者提子墨作家、書評人與翻譯,「英國犯罪作家協會」、「加拿大犯罪作家協會」與「台灣犯罪作家聯會」作者會員;第四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決選。曾任:「博客來偵探社」選書人、紐約《世界周刊》、東森「鍵盤大檸檬」與OKAPI簽約專欄作家。2018年以旅情小說《幸福到站,叫醒我》,榮獲TiBE遴選為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台灣主題館參展小說之一,小說作品亦獲美國「舊金山市立圖書館」典藏入館近六十冊。臉書/推特/微博/IG:提子墨

+ More
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連結──Ami亞海讀《無線人生》

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連結──Ami亞海讀《無線人生》

如果有任意門就不會遲到了,如果可以知道別人的想法就不會搞砸了,如果能看得見對方的情感就好了……等等,如果有這樣的能力該有多好?許多故事因為這個「如果」而誕生,然而,施加在主角身上彷彿作弊的小魔法,通常都不是毫無來由的,也會因能力而產生煩惱。《無線人生》的主角張亦賢擁有看得到他人情感的能力,這些情感視覺化成一條條七彩的細線,交織在人與人之間。然而,張亦賢本人卻獨立於這些交錯複雜的情感網之外,他身上沒有任何與人連結的情感線,究竟是他看不到自己的線,亦或是他真的與這世界「斷線」,這亦是本書題名《無線人生》的由來。故事在開頭作了有趣的設定並拋出一個大問號,然後用一整本的時間鋪陳答案。《無線人生》Beck 著出版日期:2021/8/27連結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線在一般情況下人類無法獨立於人群存活,總是懷抱著「連結」的欲望,想要彼此連結,渴望與事物連結,也想與自己內心連結。若是斷了這些連結的話,那個人肯定會失去對生命的熱情,這一點張亦賢最清楚不過。在開場的故事裡,他為了救助失去所有「情感線」而萌生自殺想法的大叔,甘願被誤會、被毆打,也要讓他打消想死的念頭,試圖讓他知道這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跟他斷了線。然而,再深入故事,會發現真正沒有線的,是張亦賢本人。因為特殊能力、因為放不下、因為在沒有線的他人身上彷彿也看到自己,張亦賢一次又一次地介入陌生人的人生之中,而這每一段看似單元劇的故事,其實都是張亦賢遺失的情感與記憶線段。尋死之人的無線狀態是暫時的,世界上一定還有在掛念他或他掛念的人;友情之線雖然無法強染成紅線,但彼此之間一定可以找到適當的距離維持情感;失去記憶也失去情感線的人,終究能靠著彼此的心意,重新把線段打結。最後,終於讓張亦賢在另一個人身上找到與自己相連的情感線,也牽起了他另一名男主角黃士弘切不斷的緣分。就算回憶可能充滿苦澀與懊悔,就算張亦賢希望這條線從來沒有出現過,但它仍在兩人之間架起虹橋微微發亮著。人的情感線並不是由月下老人牽起,不是一定會相遇相逢多次,或是永遠相愛不分開,牽連這些的終究是樸實的日常關懷、同理心,還有愛吧。微奇幻x日常推理x人心難測Beck是個很會寫「人心」的作者,閱讀她的著作時,總會被故事中真實情感觸動,跟著角色大笑或大哭大鬧。這次Beck大膽挑戰有點奇幻又有點日常推理的故事,也沒有讓我失望。她用熟悉的背景還有發生在你我身邊未曾留意的事物,帶出一個個包藏小謎團的日常故事。貼在路邊已經褪色的失蹤兒童海報,或是網路上的恐怖跟蹤狂留言,甚至只是尋找遺失的錢包,都被她加上了有血有肉的角色,形成了故事,在讀者心中留下情感。除此之外,《無線人生》中看得見情感線的設定也非常有趣。寒色系代表信仰、理念;暖色系是對人的感情,親情和友情偏黃,愛情偏紅,還有一種未知的銀灰色。在閱讀的過程中,總讓人不禁幻想自己或他人身上若有這種線的話,那會是長什麼樣子?全身全靈侍奉宗教的人有條藍線直通天上,看似愛情詐騙的傢伙最終對詐騙對象生出條粉紅色的線,沒心沒肝的貪污政客仍有條黃線綁在非婚生子女身上。不過,最有趣的設定當然還是作者本人拿來用了——沒有線的話會怎樣?現代科技發達,可以搭飛機快速到各國或是零時差地用通訊軟體交流,但是意外地,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卻更容易斷得乾淨。現代的方便性能讓人好幾個月都不用出門不用與人對談、有些人可能只要斷了網路線就能斷了交友圈,生活在人口密度極高的都市卻從來沒跟鄰居講過話。主角張亦賢的煩惱可能每個人也都曾經煩惱過,人生會總有那麼一段陰沉的時刻,覺得自己與世界上的一切沒有關聯,親情、愛情、友情、人情,什麼都不重要,沒有人關心自己沒有人愛自己,自己只是冷眼旁觀一切。如果不是生病的話,通常這種低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終究自己走出或是在他人協助下重拾連結。但張亦賢卻是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無線」,讀到結局真相時可以理解其原因,但反過來看,張亦賢總是主動協助他人,主動付出關心。誠如書中他的好友阿徹所說的,「就算你懷疑自己沒線沒感情,我也從沒懷疑過你對我的愛」,相較於情緒勒索地反覆確認他人與自己的情感(這樣就算有線也是黑線吧),張亦賢的純真、善良與付出,才是健康地與他人建立連結的方式。《無線人生》給人最大的溫暖便是在此,你可能懷疑過自我、覺得自己太過冷血、發現自己總是一副局外人的樣子,就算此時此刻「無線」也沒有關係,因為我們是渺小而普通的人類啊,總還是渴望連結,只要你願意踏出那一步,願意長出「線頭」,一定會跟什麼連結上的。別因類型錯過好書尼爾蓋曼曾在書中說過,「類型其實不是告訴你要找什麼,而是走進書店或錄影帶店時,哪一條走道你就不用過去了。」不過,我現在想反駁這句話,如果因為不看BL而錯過這本書的話,那真的是個大大損失。《無線人生》絕非刻板類型的BL故事,也沒有掛羊頭賣狗肉,它沒有背叛BL這個類型,某些橋段更是會讓人開心得在床上打滾。而不熟悉BL類型的讀者看來也不會覺得突兀,只覺得一切情感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個人覺得在類型當道的這個年代,Beck硬是開了一條非典型的路線,讓這本書放在現代奇幻、推理或BL類型裡,都不會讓人覺得放錯書架。所以,就像是文庫X(註)一樣,不要看類型,直接拿起來閱讀吧。《無線人生》一定可以讓你得到一段很棒的閱讀體驗,讓你從此記得這位作者,與之產生連結。註:文庫X是由日本書店店員發起,店員自製手寫的推薦文封套,將整個書皮裹住,讀者在買書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裡面是什麼書,唯一知道的,只有這本書價格,是用故事內容與讀者一決勝負的行銷手法。本文作者Ami亞海彰化員林人,現居新北,喜歡鋼筆與企鵝。2010年起白天寫程式,晚上爬格子,個人出版及商業出版皆有。早年以BL作品為主,近年開始觸及其他類別。試圖在邏輯與歇斯底里的世界裡見縫插針,寫出像隔壁鄰居家發生的故事。FB/ami亞海 41%海風的甜度。

+ More
詹宏志專序推薦——社長的手藝《裴社長廚房手記》

詹宏志專序推薦——社長的手藝《裴社長廚房手記》

文/作家、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裴偉社長多才多藝,至少有三項才藝近乎職業水準(這些都不是他的職業,他的職業是雜誌社長兼新媒體經營者),我指的是他的歌藝、廚藝和園藝。後兩項才藝是我在他的臉書長期追蹤得知的,第一項歌唱才藝則是我在叮叮咚咚那卡西的伴奏下親眼目睹(耳聞)的;對他歌藝的稱許,請朋友們不要懷疑我的判斷,我可是兩度當過唱片公司總經理的人(現在也沒這種職業了)。《裴社長廚房手記:名菜復刻及大廚祕方,還有父子記憶中的家常滋味》裴偉 著裴偉社長開始在臉書上公開他的廚藝,有預告、有程序,有材料展示、有步驟解析,圖文並茂,顯然已經是有計畫的內容製作,據說是受他自己麾下編輯的壓迫,我本來以為是他的小編戲謔的報復陷阱,不料愈看愈震撼,愈讀愈吃驚,這可不是一位泛泛之輩或是名人作秀,更不是那種做兩個家庭小炒就號稱賢慧的家庭煮夫,這簡直是職業殺手轟轟烈烈的炫技演出。想想看,一本食譜裡,復刻了米其林等級餐廳的名菜,諸如山海樓的「紅蟳海鮮米糕」、明福台菜的「牛肉羹」、名人坊的「玫瑰花雕雞」、三分俗氣的「蘿蔔牛腩煲」等;又潛入名流家宴,仿製了名人廚房的不傳之祕,像是台塑三娘李寶珠家裡的「台塑牛小排」、郝伯村家中出名的「獅子頭」、黎智英家裡的「英式烤肋眼牛排夾燒餅」、作家蔡珠兒家裡的「南乳羊腩煲」,等等……這哪裡是業餘好手的票戲之舉,這根本是名廚出書的陣仗。我在閱讀成書的初稿時,卻又有不同的體悟,這本書並不是令人目眩神移的「天才之作」,它其實更像是「勵志故事」。因為裴偉社長做菜,依靠的並不是靈光乍現,他的訣竅是勤求食譜,照工起行(請唸台語)。書中提到有一次他與台塑總裁王文淵吃飯,席上向他乞求知名的「台塑牛小排」的食譜,王總裁愣了一下,誠實回答說他並不知道,結果第二天王總裁身邊的高幹送了祕方來給他。其他各家知名餐廳大廚的料理,裴偉社長也總是在用餐時就不恥下問,想盡辦法取得「原典」,正像玄奘取經一樣,西行萬里,目的就是求得正宗的原始文獻。有了食譜之後,裴偉下廚第二個令人注意之處,就是他對「復刻」的嚴謹自我要求,他總是不畏艱難(的確,有些名菜常常是知易行難,理解不困難,但工序卻很麻煩),他就是不怕麻煩,盡量求食材的正宗,並且依照食譜要求,把每個步驟成色做足,社長大廚向我們證明,只要乖乖按照步驟工作,即使是驚人的名廚大菜,凡人在家裡也是可以做得到的。這就是我說的「勵志」之處,我們總以為這些名菜仰之彌高,只有天才名廚才做得出來,裴偉社長卻向我們提示,這只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故事,而汗水,是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的。我在裴偉的文章中得到啟發,沒有那一道大菜值得畏懼,即使是遠在天邊的星辰,亦有並非鏡花幻影的「摘取之道」。這讓我想起一位企業家朋友,他雄才大略更兼勤奮過人,事業版圖大得嚇死人,有一次在宴席上,他向我吐露心聲,他說:「退休之後,我希望能夠向你學幾道菜,讓我能夠伙食自理。」他日理萬機,員工如雲,他卻遺憾自己吃飯也要依賴別人,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莊祖宜說得不錯:「人人都有主宰餐桌的欲望。」雖然他想的可能是幾道家常菜,但我決定買這本書來送他,讓他知道,志氣不妨向天比高,既要伙食自理,何不學學「社長的手藝」?購書連結博客來:https://bit.ly/3hOPavN金石堂:https://bit.ly/3zxx1ZG讀冊:https://bit.ly/3y2n0TH誠品:https://bit.ly/3rBYYwrmomo:https://bit.ly/3kWBbWU

+ More
媽祖婆,是他們踏出第一步的原因——穹魚評《起駕,回家》

媽祖婆,是他們踏出第一步的原因——穹魚評《起駕,回家》

大甲媽祖遶境,對我來說一直有著特別的意義,做為一個天主教徒,它的存在並非信仰,而是一種現象、一種文化,更是一條由無數人們交織而成的歷史之路。在過去,我曾挑戰過兩次,但這兩次連第一天都沒走完,甚至沒有抵達第一個大站──彰化南瑤宮,就因為過度痛苦而放棄,所以當我一直崇敬的宴平樂老師出版此書時,我毫無遲疑的將其納入必讀書單;他連續好幾年都走完八天七夜,這點讓我真心欽佩。《起駕,回家》宴平樂 著出版日期:2021/7/30在這本書裡,宴平樂老師將兩條線揉合在一起,一條是大甲媽遶境本身,一條則是幾位主人翁發展的故事主線;以角色蔡正國參與一場失敗的銀樓搶案為起點,故事中的角色懷抱不同理由,加入這場八天七夜的旅行;有人是為了還願,有人是為了躲避警察,有人則只是跟著別人走;這樣充滿巧思的設計讓故事本身充滿張力,不只能讓我們了解遶境這個活動,也藉著角色們在路上的想法,體會大甲媽遶境能帶給人們的心境轉變。故事中主角團有四人,主角陳肇仁,結拜過的兄弟蔡正國,蔡正國女友王秀娟,以及幾人在遶境途中遇到的新朋友趙筱瑜;陳肇仁從小到大就崇拜充滿義氣的父親,因此非常看重好兄弟蔡正國,在故事之中,他也多次展現了自己的義氣,用自己的方式保護了蔡正國。趙筱瑜,是讓我滿意外的一個人,她的戲分並不是最重的,但存在感極強,故事中我最喜歡的角色就是她了;她不是那種會鼓勵你犯錯的人,也不是那種會縱容你犯錯的人,她是那種你犯了錯,會陪你面對懲罰的人。光就這點,就將她與蔡正國、王秀娟劃出了區分,後兩者要的,一直都是可以陪他們一起闖蕩的人,說浪漫一點叫生死與共,但在現實中,那樣的行為叫共犯。至於蔡正國,毫無疑問是個混蛋,但他也是有許多閃光點、有魅力的混蛋,他率直、勇猛,是那種你能半夜一起不戴安全帽夜衝、去撞球館跟別的學校起衝突時一起打架、偷娃娃機硬幣幫你把風的好朋友。但他與陳肇仁這樣的組合,就跟年輕時就在一起的情侶一樣,如果其中一方成長了,另一方卻沒成長,很容易就會開始因為價值觀不同而產生摩擦;好一點天天吵架,不好一點形同陌路,更不好的就是反目成仇。而偏偏八天七夜的遶境,這過程中必須經歷的苦難,以及義無反顧邁向終點的那種自我追求,是最容易讓人成長與醒悟的,於是兩個情同手足的好友,開始走向不同的道路。若要問我,蔡正國有變嗎?我覺得沒有,變的不是他。只是單純的,過去一直與他並肩作戰的陳肇仁長大了,陳肇仁明白自己可以為了義氣這兩個字付出很多、很多,但義氣不是拿來做蠢事的萬用藉口,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是有分先後順序、輕重緩急的,總是得做出取捨。故事中後期,陳肇仁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義氣,那也是他最後為蔡正國做的事情;從我們讀者的角度,當然可以批判他的作為,批判他這樣做很蠢,但我更認為這也是此故事中最巧妙的地方,故事開頭蔡正國為了賺錢參與銀樓搶案,故事裡重要轉折點陳肇仁也自己去搶了一間當鋪,兩者都是為了錢,但他們需要錢的理由不同,所以結果也不太一樣。也許這兩者都是犯法、都是惡行,有清高、不清高之分嗎?宴平樂老師並沒有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這也是我喜歡這個故事的地方;真正的好故事,不會告訴你何謂正確答案,而是讓讀者思考答案。至於王秀娟,我覺得反而是主角四人中最有人性的一個角色,她要的東西一直很簡單、一直很即時;她看到不喜歡的人就說,遇到不喜歡的事就罵;雖然善妒、小心眼,但人格特質裡也有好的一面,例如遶境途中,在趙筱瑜差點撐不過風雨時,帥氣的幫她擋風擋雨;而在故事的最後,她做了屬於她的決定,這絕對是很多人不齒的,但也很真實。當一個角色真實到了極致,妳就不會用二分法說她是好人還是壞人,頂多就是帶著感傷,思考她在故事中做的那些決定究竟是好、還是壞。又或者,如果是我們的話,我們會做什麼樣的決定?對我來說,每個角色的成長曲線,一直是我看故事時第二看重的項目;這個故事很完美的鑄造了四個人,也很完美的寫出了四條曲線,他們起點不同,在遶境中交匯,最後往各自的人生走去──就跟現實世界裡形形色色的人們一樣。也正因為真實,所以更好看。除了這些以外,故事中除主角群外的其他角色,也都有各自的魅力與作用,海口人的風土民情參入其中,真摯而且純樸;各種黑暗勢力的糾結,遶境途中多次上演的風雨欲來,是帶動故事的推力之一;更別提那些在路上偶遇的,褪去名片、服裝、年齡、經濟、社會背景後,單純為了同一目的而出發的各色人等。我自己在參與遶境時,都是以「觀光客」的身分自居,主要目的是「體驗文化」,這可能也是一份自知之明吧;而同團的長輩說過,若我是以這種理由遶境,那就很難撐完全程。的確,光是走八個小時,我就長出水泡、小腿抽筋、腳底板爆炸一樣的疼痛,睡眠不足後甚至發燒,而在這段短短的時間內,我問自己最多次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我要來受這種苦」;於是兩次的遶境,我都以撐不到彰化作為告終。但又幾年過去了,當我回頭去看著每年依然持續走完遶境的宴平樂老師,去看那些七、八十歲的老人(好像有更年長的),依然每年都堅持走完時,我的問題變了──「為什麼他們能吃的了這些苦」。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遶境者,正如書中的角色們,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太一樣,但我能從這些答案背後看見一個核心精神──因為他們心中有媽祖。媽祖婆,是他們踏出第一步的原因,也是他們在每次想放棄時,踏出下一步的動力。對於我這樣的旁觀者、對於身為另外一個宗教的人來說,這個答案其實也包含了更真誠的答案,他們都懷抱著對自己的信念。我一直認為,神明就像一面鏡子;每個人看待神明,往往都有自己的看法;而神明看待我們,卻只會有一種看法;只要一份宗教能讓人變好,那就是一份好的宗教;而在這八天七夜的路途上,所有人一起往前走,互相打氣、互相鼓勵,互相按摩、互相拉筋,這毫無疑問是台灣最動人的風景。很高興鏡文學給我這個機會,讓我讀到這樣優秀的作品,《起駕,回家》不只是一本好書,更是一段由無數人文歷史共同編織出的結晶,非常值得一讀。本文作者穹魚以文字為磚,蓋起天馬行空的堡壘。社工系畢,喜讀心理學、犯罪學等書籍,對人性觀察精準。作品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讓閱讀者獲得看電影般身歷其境的享受。曾以「八爪魚」為筆名,著有小說:《史上最G8除靈師》、《靈魂禁區》、《超感應拍檔》、《超能劇組,Action!》等。Facebook粉絲專頁|穹魚-八爪魚的奇幻大海鏡文學作家特寫專訪|www.mirrorfiction.com/news/182

+ More
從廚房手記品嘗裴社長的人生滋味——辜仲諒專序推薦《裴社長廚房手記》

從廚房手記品嘗裴社長的人生滋味——辜仲諒專序推薦《裴社長廚房手記》

文/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說起我跟裴偉認識的淵源,要回溯到我父親在一九七五年受聘為行政院顧問開始,他戮力推動台灣的經貿外交事業,常為爭取國際地位而奔波海外,期間常有裴偉隨行採訪的身影,那時他是位報社記者,因為採訪而與我父親結緣。一九九四年,前總統李登輝到東南亞進行「破冰之旅」,我父親也是出訪成員之一,在印尼停留時的某天晚上,他邀裴偉一起去吃當地最有名氣的牛尾湯。那晚,他們暢談盡歡之餘,一口氣連續喝了兩碗,這就是書裡〈辜濂松:印尼牛尾湯〉一篇的由來。回想起來,裴偉和我父親不只是採訪上的關係,也多了朋友的交情。日前吾孫的滿月酒,裴偉也撥冗出席,這樣算來,他與我們辜家四代都有一分情誼。說到做菜,記得我幼時跟著父親「繞著地球跑」,進行外交征戰,每次出訪,家裡的廚師必定一路隨行,父親一方面顧及同行成員身處異鄉,想念道地家鄉菜的心情,另一方面,想藉此找機會讓外國人吃到「中華料理」,透過美食「讓世界看得見台灣」。而且我從父親身上還學到對食物的珍惜,印象中,每次開會沒吃完的菜,他一定全部打包,這常常就是我們的下一餐。現代人食物得來容易,有時就忘了對它的尊重。我旅居日本期間,有次在一間店吃飯,門口突然一位客人進來,廚師探頭一看,發現這位客人滿臉疲憊,加上身上穿著,察覺他是歷經長途跋涉的旅人,於是料理時,廚師特地把麵條煮久一點,而旅人用餐時,就可不費力的咀嚼進食,不知不覺間,身心靈都滿足了。從這細微的動作,我看到日本職人對烹飪的執著,和極力發揮菜餚精髓的精神。二○○八年,我回到台灣,接下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職務,開始有機會到偏鄉看看孩子的生活。有次和企業界的弟兄們到花蓮,與棒球隊的小球員一起吃飯,當天特別請阿美族朋友安排烤山豬,一時香味四溢,大家都食指大動,但只有一位同桌小朋友愁容滿面,美食當前卻彷彿食不知味,一問之下,才知道不久前和她相依為命的阿嬤因病過世,等於是失去生活的全部。我驟然體悟,食物僅為溫飽,而要人生完滿,才能品嘗真正的個中滋味。裴偉多年來以他過人的新聞敏銳度,穿梭社會各階層的大廚、小販之間,只有充分理解他們的人生,才能道出真正的澎湃滋味。這本廚房手記一共介紹六十七道菜餚,我請廚師照著做出其中幾道,品嘗之後,最傳統的台灣古早味—菜脯蛋,反倒讓我印象最深刻。過去與父親出訪,或是工作因素,經常吃到各地美食,不過年過半百,發現自己最愛的還是家鄉菜,它勾起我兒時的滋味,還有跟家人相處的記憶。今天這本書出版,要歸功裴偉的博聞強記,他善於採訪、結交朋友,因此不論達官貴人或市井小民,都樂於傳授獨家祕方,然後透過他流暢的文字描述,寫出每道菜餚的由來與作法,書裡除了有西式經典名菜,華人八大料理更是盡入其中,完全不藏私,所以我也願意把人生食譜初序的經驗獻給他。若各方有緣人看到這本書,不但可將大江南北的珍饈祕笈化作佳餚收錄腹中,亦能和裴偉同遊他的大千奇遇,豈不快哉!購書連結博客來:https://bit.ly/3hOPavN (一般版)金石堂:https://bit.ly/3zxx1ZG讀冊:https://bit.ly/3y2n0TH誠品:https://bit.ly/3rBYYwrmomo:https://bit.ly/3kWBbWU

+ More
用寬容的標準來面對每個母親的不完美──律師娘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用寬容的標準來面對每個母親的不完美──律師娘評《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我記得自己剛懷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得知是男孩,婆婆非常的開心。其實,後來在婆家待久了,我知道婆婆並不是個重男輕女的傳統長輩,但是,難免在身旁人的眼光下,第一個男孫子,多多少少應該還是讓她鬆了口氣,不用面對親戚們的「關心問候」。家人們都很期待孩子的到來,因此,我在懷孕的時候,受到非常細心的照顧。然而,在第一次當母親的時候,我還是感受到身份上的重大變化,而有一些沮喪。覺得自己的責任變重了,不再是女孩子了,我關係著另一個生命是否平安健康、幸福快樂的重大影響,但我並不認為我有那樣的能力。《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 四絃 著出版日期:2021/4/30我甚至覺得我不再是我自己,我只是一個被喚作母親的動物,每天的工作,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孩子一哭,就代表一定是我哪裡沒做好。睡不好的我,每天渴望著更多的睡眠,也常常希望,可以抽回一點時間,讓我不要當母親,但是,相對著,抱著孩子的時候,我又覺得母愛氾濫,想要把他揉到自己的身子裡。我算是相當幸運的,一結婚就懷孕,沒有被期待傳宗接代的壓力,加上婆家家人們也沒有女兒、媳婦的差別待遇,比起很多有多重壓力的婦女,只有成為母親這件事,是我唯一的挑戰。身旁許多其他的女性,有些必須負責照顧婆家全家大小的吃穿、有些要看護生病的公婆、有些則是有著特殊狀況的孩子,結婚生子這件事,讓她們變得全能又強大。老公律師事務所裡的案件當事人就更誇張了,有被婆家人趕出去的、有孩子被藏起來看不到的、還有離家拿不到孩子扶養費的…..,更別談是各種不平等的待遇,在孩子出生後,更成為許多女性的產後標配。母親們貌似擁有了另一個新生命,卻也很容易同時要面對自己的人生被剝奪。就像書裡的女主角,在有了孩子後,幾乎都是為別人而活。我想許多女生如果可以有個未來鏡,看到自己的婚後處境,大概會嚇得不敢結婚吧!不過,也有不少我認識的女性,婚後成為家庭CEO,老公疼、孩子乖,自己的經濟也獨立,甚至還每天穿得漂漂亮亮亮亮的,過著精彩的生活。雖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真的可以發現,婚姻生子這個學分,高分的高分,被當的被當,重修的人,也不見得下一次就能平安過關。常常遇到媽媽們會抱怨很多在婆家遇到的各種不愉快,特別是跟公婆住在一起的,像女主角說的那種小叔一家回來只要洗個杯子就被稱讚,卻沒有人感激為了招待他們已經一整天沒有坐下來喘息的自己….,這一類的心酸累積多了,對付出者而言,其實也是不容小覷的負面情緒,其實家人之間最大的傷害,就是比較下的失望、委屈與嫉妒,很容易帶來家庭風暴,就像前幾年台灣著名的妯娌毒害親姪子的社會新聞。你知道嗎?一個母親,不只是當母親而已,多數的時候,她同時還是妻子、女兒、媳婦、妯娌……,母親理當是愛孩子的,但是,當她在多重的角色裡,她其實更像一個特務,要克服許多困難,來成就她的每一個角色,甚至,必要的時候,還要犧牲她自己,然而,當她已經不是她自己,我們如何要求她做一個美美的母親呢?畢竟,這個新生命是因為她才來到這世界,也在她的身體裡,一起成長,一起適應這個新的旅程。於是,有一天,或許是孩子年幼,或許是母親年邁,又或許是這中間的許多許多難熬的時刻,你就可以看到,她,既曾是女孩也是母親的她,開始想找回自己,那個還不是母親的自己,是不是她比較喜歡的模樣?孩子跟母親之間,就是這樣矛盾的關係,母親愛著孩子,同時,也承載著有孩子之後難以脫身的各種煎熬。孩子愛著母親,同時,也看在眼裡她的付出中的難以回報。慢慢的,我們看到了一些不肯妥協母親,也看到了不願背負母親幸福殺手的孩子,於是,母子關係,開始有機會走向新的格局。書裡有段話是:「並不是所有的母愛都無私,相反的,母愛其實很自私,充滿了條件,充滿了限制。」每個母親應該多多少少都有那種在孩子哭鬧時,想關上門或戴上耳塞,讓一切都與自己無關的念頭過,但在這同時,我們又充滿了無力感跟愧疚感,這種複雜的感受,足以讓我們質疑自己是否勝任母親的角色。但相對而言,在孩子的眼裡,稱職母親的模樣又是如何?幼年時無時無刻陪在他的身邊,照顧得無微不至,青少年時又能識趣的保持距離,提供吃穿即可,當孩子能夠自立時,又懂得照顧自己,不要給孩子帶來麻煩嗎?偏偏上面這些都做到了,仍舊有母親感受不到孩子的愛,那麼,我們所追求的完美與稱職,究竟是天性、滿足自我還是為了社會的期待?或許,一個母親的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我們糾葛在自我與「不自我」之間,也糾葛在「愛孩子」與「更愛自己」之間,犧牲是愛的一種模式,但是否必然存在?而更進一步可以探討的是,當我們是母親時,其實我們也還是孩子,那麼我們對孩子的付出,對我們的母親而言,又是怎樣的一種意義?母性的堅強,常常都是被環境所造就,曾經是孩子的我們,如果能一直被照顧,誰不想要呢!希望閱讀完本書,讓更多人能夠用寬容的標準來面對每個母親的不完美,也讓更多的母親,可以透過自我角色的認知,幫自己的生命開拓全新的局面。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