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长篇小说大奖 :决审会议纪录
文|林妏霜
2018-12-07
会议时间:二○一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星期二),下午两点至四点半
会议地点:镜文学会议室
决审主席:小野
决审委员:王小棣、叶如芬、刘蔚然、骆以军(依姓名笔画排序)
会议纪录:林妏霜
决审会议前,镜文学董事长裴伟(左三)、总编辑暨总经理董成瑜(左二)与评审(由左至右)骆以军、小野、叶如芬、王小棣、刘蔚然合影留念。
会议开始,由总编辑暨总经理董成瑜致词,说明第一届镜文学影视长篇小说大奖征奖意义;后由副总编辑郑建宗报告收件情况。本届共收到一百八十三件来稿,入围初审作品共一百六十四件,入围复审作品共七十件,后由复审委员评选出十件进入决审。本届影视长篇小说大奖需选出三个奖额,首奖一名,评审奖两名。
主席小野首先请各位评审针对此届作品发表整体看法与评审重点。刘蔚然提出评选时面对作品「文学性」与「可拍性」之两难,因此与其它评审进行了初步讨论。小野认为,此次征选与以往经历的文学奖不同,文字起码要构成文学性,但因为其征奖目的,还是要去思考是否适合拍成影视。骆以军表示自己的平衡仪一直在调,需要把关所谓「纯长篇小说」的文学性。同时,亦会去考虑征奖结果要对社会宣示什么?希望选出来的作品对社会有意义,他认为,创作者要给出一个很有魅力的故事,那个有魅力的东西就是「蟹膏」。
叶如芬因为征奖题目框成「影视小说」与其站在制片的角度,阅读每一部小说时,会受限于思考:小说是影像的起点,要能被拍才能被实践。但站在高度来讲,他也认为必须要提升基底价值,影像作品才能更完善。王小棣则表示先拿到一个好的故事、好的小说,比界定是否为「影视小说」好,如果要做某种形式的竞争,文字要算数。至于可拍与否,那是后面的机缘、可行性。
评审主席小野请决审委员针对入围复选作品逐一发表看法。
经评审协商,决议首轮投票,圈选三件。其结果为:
四票作品:《抢错钱》
一票作品:《玉米学院》
零票作品:《有效期限》、《梦工厂》、《青口公路》、《伊甸园计划》
未获票作品不列入讨论。针对一票以上的作品进行讨论。
作家小野为本次「镜文学影视长篇小说大奖」决审会议主席,把关作品的文学性与改编影视潜力。
叶如芬:感情深厚、背景动人,和社会现象环扣。作者很认真,写得钜细靡遗,又套用了一点爱情关系。我看这个小说,才意识到消防员的权益抗争有多重要。它让我意识到这个事件,又反扣了台湾的现象。
王小棣:我不会用意义来决定。我用小说来看整个呈现与厚度,也许作者是先假设自己正在写类型影视小说,所以,无论在场面、节奏、阅读的角度上,我有排斥感。
小野:写得很凌乱,影视小说的定义优先于小说的程度。作为一个长篇小说不成立,比较不像是文学作品,更接近于没有分场的剧本。
刘蔚然:高度影视化的作品。因为征奖的条件,可以预期文学性、阅读性真的不高。但我犹豫的是,我们要不要把作品的征奖条件放在评选前面?这些条件可能是来参加比赛的人很大的初衷。
王小棣:我同意征奖条件可能有导向,但人类发明出那么多规则,又来自各种不同背景,不见得有那么大的排他性。
导演王小棣认为《玉米学院》三位主角在彼此身上见证华人在西方世界建构与掏空自我主体性的坎坷历程,力保此作进入第二次评选。
王小棣:我完全看到一个现代的年轻知识分子走进校园体制,如亲眼所见。台湾女孩与主角之间,是两种平行的迷思。作者的写作调子是一以贯之,接近颓废、嘲弄。很多场景的描述轻描淡写,包括女孩一次又一次的抓狂。对我来说,它作为一个小说是成立的。这个角色从异地到这里,但没有真的落地生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开始剥落、入世、俗气,也不知道要去哪里,什么都是空的。它有一个自嘲的角度看自己,而那个颓废的清醒,最后是让人有点微痛的。
骆以军:我阅读到前面就卡住,创作者来自大陆,他设定了一个台湾女孩,但他描述的台湾女孩和真正的台湾女孩一点都不像。但我也很感动小棣老师刚刚讲的,它让我想到苏伟贞的小说,世情的、耐烦地去写,我会支持它进到决审。
但另一部分,它和其他同为大陆作者的小说,相较之下就弱了。
叶如芬:我同意骆以军说的。我看得很卡,第一人称来描述,眼皮底下的生活琐事、情感纠葛,很流水帐,对我来说看得很辛苦。
骆以军:繁花复瓣,是一个人工打造的镶嵌红宝石、巴洛克的结构。但没有足够的现实,一直在做一种情节颠覆,每一个场面、每一个人,一面牌子一直在翻,但没有进入到和「说故事」这个古老的行业有关的任何痛苦,其实更像「排戏」。作者是一个技术人员,摆设不好了再推倒;像是一个逻辑者。小说里面所布置的「恶」,完全是「想像的恶」,包括童年的创伤,全部都是一种想像之恶,一直在繁殖,到后面缺乏对人类任何情感的想像力。
王小棣:这篇小说可能是从名字出发,作为原点、作为idea,但铺排弄得很复杂。我选它是因为它有往影视小说的方向,类型有做出来。像每个人身上带点自寻灭亡的因子,因子聚合的时候,杀人的时间就到了。
制片人刘蔚然表示期盼获奖小说带有议题性,看见台湾影视题材更多的可能。
叶如芬:我喜欢它的概念,有一个轮回和救赎。尤其里面的一句话:「真正的爱不受限某种型态」。作品有社会写实,有一点悬疑奇幻,也满好看的。
王小棣:从名字到内容都生涩,带著善意但文章生涩没有感觉。
骆以军:古典戏剧的张力非常大,这对男女是在一个封闭起来的舞台,没有窗子进去也没有窗子出来,一种绝对的孤独。它把暴力放在校园霸凌的环境,不断召唤出憎恨、恶声恶气。整部小说情感的反转,像剥洋葱般非常极致,就像有个恶的系统。另外,作品像动漫世界,它的组成卡通化,所以有一个喊停,把死神的剧本改写的桥段。故事有救赎的大愿,不会爱到最后又重来。如果它是动漫、青春偶像剧,年轻人会很喜欢。
制片人叶如芬肯定《抢错钱》的趣味创意,小人物情节引人入胜,是决审作品里看得最过瘾的一部。
王小棣:它在这些决审作品里,故事是比较自然的安排。
叶如芬:它是一个类型喜剧,很有趣。每一段抽丝剥茧,里面有想像的创意。这五段的故事互相交错影响,却没有刻意。
骆以军:在这次参赛作品中最有电影意识,像快节奏的动作电影。情节简单像美国黑帮片,动员追杀是固定套路模式,但他把好莱坞话语过渡到台湾「𨑨迌仔」。作者深谙台湾小混混世界,有一个贴近特写的写实能力。包括跳开一个人物的观点重新讲事件的侧边,技术都非常流畅,做了很多生活田调。以电影的浮夸来讲,很样板,很像昆丁塔伦提诺。以雕刻来比喻,这个作者用刀豪迈,有塑造角色的能力,剧情一环扣一环,很准确精巧。可惜的是,作品读完后,没有对台湾社会有深层的悲伤和反省。
刘蔚然:很完整流畅,但好像没有超过原来已经看过的那些故事。我会想支持其他议题,让影视多一点其他可能。
作家骆以军赞赏《绽放年代》创作者,认为其写出了时代美感,是擅长写罗曼史的说故事高手。
骆以军:这篇小说将日据时期的台中,做出就像电影《下妻物语》一样的造景。他是非常好的小说创作者,把那个年代的街景、建筑、行人的穿著、人际阶层投影出来。写得时候不疾不徐,像很安定的乐章,稳定的前进。读起来像河流,将人心细微流转写得非常美,很像井上靖笔下不伦恋的抒情性,或夏目漱石,有极高的文学性。作者是写罗曼史的高手,罗曼史最大的张力就在于阶级的不对等,他写男女、经济、师生关系,包括女性角色非常有自觉,很得体很守礼教,不论是室内景或户外景,应对进退都写出那个时代的美感,非常内敛与压抑,很细微的控制阀,使得故事流动像潺潺细流,非常灵动。写角色群很像《黄昏清兵卫》的时代剧,是人情的河流在流动;写始政纪念日,像雷诺瓦、塞尚,非常美、非常低抑。作者很会讲故事,但又没有超过他不会讲的故事。
小野:作品强调日本统治到一九三零年代,是文化最高点的时候,包括戏剧、歌谣和欧美文化接轨,作者可能想写一种优雅。
叶如芬:我同意骆以军。它像是夏目漱石,我笔记写了两句话:一个女人的故事,环绕著日式电影淡淡的哀愁。
进行第二轮投票。作品共六件,最高6分,最低1分。结果如下(依分数排序):
《绽放年代》:小野6、王小棣6、叶如芬6、刘蔚然6、骆以军6,共30分。
《抢错钱》:小野5、王小棣4、叶如芬5、刘蔚然4、骆以军5,共23分。
《玉米学院》:小野4、王小棣5、叶如芬1、刘蔚然5、骆以军4,共19分。
《来自深渊的房客》:小野2、王小棣2、叶如芬4、刘蔚然3、骆以军3,共14分。
《杀人的原点》:小野3、王小棣3、叶如芬2、刘蔚然2、骆以军2,共12分。
《大风吹》:小野1、王小棣1、叶如芬3、刘蔚然1、骆以军1,共7分。
评审决议依得分高低,由《绽放年代》获得首奖,评审奖为《抢错钱》和《玉米学院》。
※会后,因《玉米学院》作者 zsurachel 确认放弃签约作品资格,即视同放弃比赛奖励(金),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