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文學講堂】創作者秘技: 故事的開始─創作者如何進行田野調查 講座記錄
【鏡文學講堂】創作者秘技:從田野調查、作品主題企劃到版權維護,創作人必備知識大公開/故事的開始─創作者如何進行田野調查活動記錄:田野調查是創作的第一步,田調愈是深入,愈有力於將所累積的調查材料,轉化成讓觀眾產生信任與真實感的戲劇元素,帶領觀眾走進戲劇的核心,對角色產生認同。在這場講座中,資深記者胡慕情從多年採訪經驗中,分享了如何針對採訪主題進行人物觀察與田野調查;從訪查到完成故事報導,調查資料如何選取、剪裁、呈現等等的方法,以下是這場講座的重點摘要:把抽象的東西具象化進入田野,對有記者身份的人來說並不困難。因為田野所在的人,對記者可以改變他們處境這件事有所寄託,因而會盡量配合你的需求,不管是拍攝,或是訪問。但這種進入方式,不管對創作,或是新聞本身,亦非全然的好處。當對方有所需求,受訪者所表現出來的,容易淪為單一面向、扁平的話語跟姿態。這對每日新聞的處理或許足夠,但若要盡可能讓一個人立體,或是讓一個事件的複雜度得以呈現,單靠受訪者主動傾訴,是不足的。若要彌補這些不足,必須勤奮地前往田野。身為記者,如果不能盡可能把抽象的東西具象化,是很難讓沒有生活在那個地方的人感同身受的。既然無法感同身受,也就難以同理乃至於行動。換句話說,文字或影像的運用,很重要的一點是,創造出一個閱聽眾所能理解的情境,這於新聞寫作或創作都共通,因為創作者或記者,就是閱聽眾先行的一雙眼睛。實地探訪的重要性在這裏。當我們能夠去到現場,根據你的受訪對象所述說的「生活痛苦的根源」,去看他的生活環境,就算是一兩天都好,你所能表達的、描繪的素材,就會更豐盛。田野調查最重要的事就是不斷地提問問題跟答案,是一個勾連一個的,田野調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斷地提問,再從你所得到的答案裡,再繼續提問。這樣一層又一層地,去把閱聽眾不知道的東西,盡可能具象化。對於物或景的探索,盡可能在不同的季節前往,比方,雲林台西這一帶,放蚵苗的時間是在白露跟中秋的時段,當你在這個時段田野調查,你會感覺到海水水溫的差異,你會知道,蚵農所說的辛苦耕耘是什麼意思。而在放養蚵苗前的田野,你可能得在大太陽底下整理蚵殼、打洞、綁蚵、串線。這些非常瑣碎而富勞動力的體驗,不僅會使你在畫面書寫上有更多得以運用的可能性,同時會讓你貼近那個角色的心理狀態。而所有的收穫,都得用時間和真誠去換。當你到田野的次數與時間足夠長,你就能取得當地人愈多信任。每多一個信任的人,就會為你帶來更多的受訪者,而這又會回頭讓受訪者告訴你,他可能不會告訴其他人的事。冷靜檢視過於感性的素材,翻轉絕望故事的結局作為一名記者其實是一項艱難的事,艱難的點在於,每個人所經歷的每件事都可以化為故事。因為,我們在敘述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包含了人事時地物與脈絡。而這些元素,即是新聞的元素,同時,也是故事的元素。因而,當一個陌生人,對著記者傾吐他的故事時,那意味他把生命中的一部分切片交給你。他願意把生命的一部分交給你,有著他的期待,那個期待源自於他對於你這個社會角色的認知。然而,記者說到底要追求的,卻不是那些苦痛的現身,意即,不是故事本身而已,而是真實,以及社會的病徵。問題是,受訪者的話語,可能有謊言,可能只有部分正確。在幾乎要讓你沉醉的哀傷的、動人的、淒美的故事裡,記者必須保留一絲冷靜去檢視那些過於感性的素材有沒有不實,亦或是,看起來很扁平的善與惡,之前曾經受過哪些擠壓。新聞必須去處理那些過程,而不僅是說出動聽的故事,唯有如此,那些看起來注定絕望的故事結局才有獲得翻轉的可能。在採訪中記者應當註意細節。細節分為兩種,一種是受訪者本身的行為表現,另一種是,他所面對的議題的各種變化。為了掌握這兩個面向,記者不應該只是在書桌前蒐集資料,或是只等受訪者來找,而應當不斷地前往與這個議題有關的所有場合。當起身離開書房,愈勤奮地前往田野,也就是你所想要了解的人所居住、生活的場域,會不知不覺中為你累積出許多創作上的素材。將對人的尊重,放在創作之前創傷事件中,最難面對的部分,是你和受訪者之間的距離如何拿捏,乃至於,你要對人尊重到什麼程度、願不願意把人放置在你的創作之前。川本三郎在《我愛過的那個時代》這本書中曾寫到一段故事。川本說,他初出茅廬時曾接了一個專題,是向一位二十多歲,沒經歷過戰爭卻寫出戰爭經驗的一個女子進行查證,他查證後發現,這位作者竟然是一個用藝名拍攝成人片的女演員。對新人記者來說,倘若這件事寫出來會因此爆紅成名,但川本終究沒寫這篇報導,因為「不寫成稿子也是記者的工作之一。
+ More
【鏡文學講堂】創作者秘技:從田野調查、作品主題企劃到版權維護,創作人必備知識大公開  精華影片集錦
【鏡文學講堂】創作者秘技:從田野調查、作品主題企劃到版權維護,創作人必備知識大公開一個故事的誕生,作者的觀察力是奠定作品優劣的基礎,如何催生出一個好故事,往往取決於作者對於想要書寫的主題是否熟悉與了解,當作者愈能掌握創作主題相關背景知識,也就愈有可能創造出讓觀眾和讀者產生真實感與共鳴度的作品。本系列鏡文學講堂,我們將從創作的基礎開始談起,與作者們分享如何針對創作主題培養觀察力,進行田野調查;當掌握調查資料之後,又如何企劃與構思內容,打造出具備在地特色和市場性兼具的作品;而當作品即將完成,創作者更需要了解維護自身著作權益的相關知識和作品版權管理基本概念。講座精華影片:9/1(五)19:30-21:30講題:創作者的權利─創意工作者如何保護自己,但不要限制自己/講師:詹婷怡(現任國家通訊委員會(NCC)主委)9/8(五)19:30-21:30講題:挖掘創作新題材,打造在地特色原創故事,掌握內容產業趨勢/講師:丁曉菁(現任文化部政務次長)9/22(五)19:30-21:30講題:好故事怎麼說─文字、影像與故事創造原理/講師:張耀升(作家、編劇)10/13(五)19:30-21:30講題:故事的採集─提升田野調查觀察力與提問能力
+ More
【鏡文學講堂】 創作者不可不知的IP經濟! 精華影片集錦
【鏡文學講堂】創作者不可不知的IP經濟!—從故事開發到商業應用,完整大公開!近年中國大陸市場吹起IP產業(IntellectualProperty,智慧財產)風潮,IP指的是原創知識產權,包括小說、音樂、動漫、遊戲等多種形式,其中網路文學可說是目前IP化最為普遍的原創類型。隨著從網路文學發跡的當紅小說如《步步驚心》、《後宮甄嬛傳》、《羋月傳》等被成功開發成影視作品,凸顯出這一波網路文學所創造的驚人產值,而這一波IP狂潮也席捲台灣。深受大眾喜愛的超級IP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呢?身為創作者和閱聽人您不可不知的IP密技將在本系列講座揭曉!鏡文學邀請業界各領域,橫跨劇本創作、影視製作、娛樂產業等專業講師,以主題式企劃內容,全面第一手實務解析,協助創作者了解從原生內容到IP改編的過程、IP變現商業模式與中港台的產業現況及趨勢!講座精華影片:6/23(五)19:30-21:30講題:從故事到劇本:小說改編的要素與挑戰/講師:許榮哲(作家)7/14(五)19:30-21:30講題:從《微微一笑很傾城》編劇創作談IP改編要訣/講師:何昕明、馬克明(好故事工作坊團隊)7/21(五)19:30-21:30講題:影視產業與IP連結的現況及趨勢觀察/講師:葉如芬(資深電影人、監製)8/4(五)19:30-21:30講題:故事學:從編劇、導演到創作者必備的說故事技藝/講師:吳念真(作家)
+ More
客服時間:週一 ~ 週五10:00 - 18:00(國定假日除外)
客服電話:02-6633-3529
客服信箱:mf.service@mirrorfiction.com
© 2025 鏡文學 Mirror Fic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鏡文學 App
好故事從這裡開始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