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文學走讀系列活動/打開臺灣——走入文學中的風景「國家的窺探,叛國者的平庸與邪惡——兩岸間諜群相」

鏡文學走讀系列活動/打開臺灣——走入文學中的風景「國家的窺探,叛國者的平庸與邪惡——兩岸間諜群相」

鏡文學「打開臺灣——走入文學中的風景」走讀活動,打造一趟深度旅程,帶你探訪《叛國者》的歷史原型場景,一覽軍情局的祕密!想一窺軍情局的面貌、了解國安機關的歷史變遷、揭開情報人員的生活面紗、探討「叛國者」的情感糾葛?李志德親自帶你走一趟,說給你聽!並加場「神秘嘉賓」專場講座,特別分享僅此一場!錯過不再! 透過作者李志德的引領,我們將一同走訪與情報歷史相關的地點,深入瞭解臺灣的情報歷史與其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同時反思國家與個人的關係,以及人民如何在其中尋找自我定位,聽祕密,讀故事。快閃出團,報名要快!手刀填寫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T4xWdCbRzXQE7dvr6✅活動時間:2024/3/9(六)13:00 – 17:00✅集合時間:2024/3/9(六)13:00✅集合地點:「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公車站(忠義街雨農國小正門旁)✅名額:30名✅行程價格:1200元(含導覽、講座、餐點、書籍、保險費用)✅贈書(紙本書三擇一):📖李志德《叛國者》📖胡慕情《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 》📖鄭進耀《 戒不掉的癮世代:臺灣的毒梟、大麻、咖啡包與地下經濟 》🔴 報名辦法:1. 即日起至2024/3/5(二)中午12:00 前填寫表單報名,主辦方將發送報名通知信。2. 請於收到報名通知信的隔日15:00前,依照信件提供之帳戶匯款新台幣1200元報名費,並回覆該通知信,回傳匯款帳號末5碼或匯款單,以便查詢報名情況,完成後即報名成功!3. 2024/3/8(五)發送「報到通知信」,請留意報到時間與集合地點,團隊行動切勿遲到、脫隊。【走讀路徑】「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公車站(集合點)→芝山岩入口(地理環境與社區變遷)→軍事要塞遺跡(哨崗、碉堡、地下基地)→戴雨農將軍事略碑、雨農閱覽室(戴雨農生平事蹟)→芝山岩最高點俯瞰國安局(國安局與情報局歷史關係)→情報局大門→雨農國小(昔為情報人員子弟小學)→雨聲醫院(情報人員專用醫院)→李志德分享講座(ft.神秘嘉賓)→賦歸【歷史特色下午茶】芝山岩一帶隱藏版美食每人一份導覽設備每人一副無線導覽耳機,讓你在過程中可以自由欣賞,並可以同步聽到講師的講解。專場分享講座「神秘嘉賓」親自現身!作者李志德邀請特別嘉賓蒞臨,與李志德展開精采對談,揭密情報單位的神秘面紗!嘉賓現身僅此專場,錯過不再!🔴注意事項:1. 2024/3/8(五)中午12:00 前,私訊鏡文學粉專取消報名者,可全額退還報名費(轉帳手續費需自行負擔)。逾時取消則不退。2. 商品不包含:個人消費及自費遊程、個人加購保險等。3. 若預定出發日因人數不足無法出團、或是因自然、疫情、天氣等不可抗拒因素而無法出發,旅客得選擇全額退費。4. 請旅客自行前往集合點出發,解散亦依據遊程規劃地點解散,本遊程不負擔出發前及解散後之保險及安排。5. 行程全程步行,需健行芝山岩俯瞰軍情局及國安局,請著輕便衣著,注意防曬與防蚊。6. 以上若有疑問歡迎私訊鏡文學粉專,或寄信至客服信箱 mf.service@mirrorfiction.com【導讀人】李志德《叛國者》的作者,是臺灣媒體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職業生涯穿梭於多家知名媒體,包括聯合報、臺灣蘋果日報及自由亞洲電台,並曾在公視新聞部及端傳媒擔任要職,對臺灣媒體業有深入瞭解與影響力。【文本簡介】李志德的長篇小說《叛國者》,原型故事來自1990年代兩岸層級最高的情報戰「少康專案」的真人真事。《叛國者》這部間諜小說的完成,李志德將它視為一個開始的起點,為台灣的創作系譜補上缺席的間諜類型作品這一環,也讓大眾藉此回憶,我們曾有過這樣的一段歷史、這樣的時代、這樣的過往生活。同時藉由實地走訪情報人員群聚生活之地景,深度探討《叛國者》文本與情報員過往事蹟的結合,了解臺灣間諜歷史與文化。走入文學中的風景《叛國者》帶你走讀景點📍芝山岩周邊地理環境、雨聲國小、雨聲醫院「戴笠先生的字『雨農』成了情報局所在地的印記。叫『雨聲』的有直屬醫院、子弟小學和局本部緊靠的一條街;附近另一所小學直接叫『雨農』為名,跨外雙溪也有一座『雨農橋』。」——李志德《叛國者》-------------------------------------------------📍軍事要塞遺跡「當年來台灣的同志,大部分家屬就在局本部旁邊的芝山岩山坡上,搭個棚子、木屋就住下。吃飯時間一到,幹部連同家屬老老小小就到局裡餐廳開伙,揭得開鍋,靠的就是技術總隊給我們一點米。」——李志德《叛國者》-------------------------------------------------📍戴雨農將軍事略碑、雨農閱覽室「情報局沒有一天不在祭祀戴笠,以及日後陸續奉祀進來的同志。即使叫『局慶』的日子,都訂在3月17日,這是1946年戴笠意外身亡的那一天。這是個「以死為記」的單位,陰鬱且莊嚴。」——李志德《叛國者》-------------------------------------------------📍芝山岩最高點俯瞰國安局「陽明山像一座綴滿權力寶石的聖山:山頂有蔣中正總統的草山行館、半山腰有蔣夫人宋美齡創辦,招收烈士遺孤的華興中學。中學對面,牆上五個金黃大字:『國家安全局』,情報局本部緊靠山腳西側。情治圈裡的人習慣稱國安局『山上』,情報局做為下級單位,就只好是『山止』。」——李志德《叛國者》-------------------------------------------------📍軍情局大門「胡聞天的車子過了復興橋猛力左轉至誠路,左拐右拐走了幾十公尺後,他重踩了一下煞車,好順利轉進雨聲街165巷,這條窄巷只通往一個地方:軍情局局本部。」——李志德《叛國者》-------------------------------------------------

+ More
「寫新聞是追流星,寫小說是抓住那千分之幾秒外的閃光。」——李志德《叛國者》新書分享會╳朱宥勳現場對談

「寫新聞是追流星,寫小說是抓住那千分之幾秒外的閃光。」——李志德《叛國者》新書分享會╳朱宥勳現場對談

鏡文學出版、期待度最高的臺灣諜報小說——李志德《叛國者》,於1日下午在「左轉有書」社運主題書店舉辦新書對談講座,現場由作者暨資深媒體人李志德、作家朱宥勳深入對談這本改寫自兩岸史上最大情報戰「少康專案」的虛構小說;雙方一路從李志德兒時周遭圍繞著情報員長輩的經歷,談到小說寫作虛實交織的處理手法。鏡傳媒董事長裴偉、鏡文學總經理董成瑜也特別到場支持,現場討論熱絡。《叛國者》一書所改寫的「少康專案」,是兩岸史上最大情報戰,發生於九〇年代李登輝執政時期的第三次臺海危機。當時,臺灣情報局策反因六四事件對國家灰心的中國解放軍少將劉連昆成我方間諜,最終行動失敗,劉連昆遭處決。曾任端傳媒總編輯,後入職鏡文學的作者李志德,進行了大量的實地採訪,蒐集機密的第一手資料,經過兩年半的田調及寫作,加上臨場感的細節,以及生動的人物描寫,交出了堪稱一九四九年以來、經歷兩岸冷熱戰後,臺灣最被期待的一部諜報小說《叛國者》。而去年出版台海戰爭小說《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的作家朱宥勳開場就問:「讀過《叛國者》以後,我認為寫實的程度令人震撼,但你之前都是寫非虛構的報導文學如《海風泱泱》、《無岸的旅途》等等;而《叛國者》裡,如果說虛構的情報員是〇〇七,那麼非虛構的情報員就要報帳簽單據,難度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敘事觀點不停切換,還有大量無法得知的中共視角,為什麼你最後選擇了小說這一個創作形式?」李志德回答:「最先提出《叛國者》一書想法的是董成瑜,我們當時討論過要紀實報導還是小說,做為一個IP,英美劇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但台灣在訊息解密的制度還不是很周全,且訪談對象太容易被標定,而中國更不可能『真實地公開』這個檔案,既然是IP,在故事的處理上也不可以有盲點,所以選擇了虛構的手法。」▲李志德《叛國者》新書分享會。(圖/鏡文學)針對寫作上的虛構與非虛構一題,朱宥勳補充,「真實」和「寫實」不一樣,「情感和邏輯上都是對的但不見得發生過」即為寫實,即使全部是真的,以小說的形式呈現也可以保護真實的受訪者。李志德說,以前自己在影集上看到「純屬虛構」,還以為是律師教的免責宣言,寫完《叛國者》的他才發現那其實是文學創作宣言,像是在說這些角色、故事和空間是我的創作,如同書中的中共間諜黎玥兒一角,就是李志德從網路一張香港中環上班的女生照片,想像而來的。討論到故事本身,朱宥勳認為,《叛國者》裡最大的糾結是信任,最大的動機是信念,不為了錢,是最恐怖的。而李志德丟出了一個巨大的問題:「人會為了什麼背叛自己的國家?」李志德以蘇聯時期的國家安全委員會(KGB)對此一問的論點為例:「答案是『MICE』,也就是英文裡的『老鼠』。M是Money(錢)、I是Ideology(意識形態)、C是Compromise(妥協),而E是Ego(自我)。」李志德開玩笑地說:「如果在這故事中,有一個誰的工作成功了,我們現在就全都得讀習近平語錄,或早死於三年大饑荒了,但也因為另外一個誰的工作沒有失敗,我們今天才得以坐在這裡,還寫《叛國者》這種書。我們不是要辯論什麼事情,而是互相聽對方的故事,這也是台灣民主化的進程中,重要的一件事,重新把國家的力量、核心統治和特種工作安放到民主體制裡,就是了解他們的故事。」朱宥勳說明:「小說才可以打開討論的空間和生命經驗,持平地講自己的故事,而不去否定對方的故事。」到場的讀者之中,有人問李志德:「記者的背景對小說寫作有什麼幫助?」李志德回答:「記者有非常多的空間,可以拿到很多的好故事,但你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你只可以寫你知道的。如果說寫新聞像是遊戲《薩爾達:曠野之息》裡林克去追那片掉在山另一邊的流星,沒追到就是沒追到,那麼寫小說才可以抓住那千分之幾秒以外的閃光。」鏡文學總編輯董成瑜最後結語,台灣影視走過了之前的低谷,留下一個大型的缺口,留下來的人不多,現在台灣影視起來了,卻沒有那麼多人寫。董成瑜認為,編劇大多關起門來寫,但記者是非常會田野調查的,我們要用現有的資料加上週刊的資源,不停地和編劇合作寫書、寫小說,才可以幫台灣的戲劇類型拓荒全新的方向。文/顏一立《叛國者》作者簡介李志德,1969年生的天蠍座。二十餘年的記者生涯。情報工作人員的後代。主要興趣集中在臺灣政治、軍事、兩岸關係、中國和香港。待過《聯合報》、《蘋果日報》、自由亞洲電臺、公視新聞部,並曾任《端傳媒》總編、《鏡週刊》文化組副總編輯。曾出版《無岸的旅途:陷在時代困局中的兩岸報導》、《海風泱泱》。《叛國者》書籍簡介作者:李志德出版社:鏡文學出版日期:2023.5.26他是一名愛國者,但歷史上他卻只能是名「叛國者」。一紙文件,一卷錄音,一條情資,那些見不得光的事,都將決定國家的明日。★改編自兩岸最高層級間諜案「少康專案」真人真事,臺灣最受期待的諜報小說!★二十年政治記者、資深媒體人李志德首部長篇,精彩演繹國共分治以來,最驚心動魄的一場情報戰!★致敬勒卡雷!時代之下的餘人與餘生,細膩刻劃九〇年代諜戰背後的利益與權謀、人性與家國。

+ More
兩岸諜報小說《叛國者》問世 ——「少康專案」史實改編!演繹1949年以來最驚心動魄的一場情報戰

兩岸諜報小說《叛國者》問世 ——「少康專案」史實改編!演繹1949年以來最驚心動魄的一場情報戰

曾任端傳媒總編輯的李志德,2020年入職鏡文學,經過兩年半的田調及寫作,即將在5月26日出版諜報小說《叛國者》。這是李志德第一本長篇小說,他透過大量的調查採訪,蒐集兩岸情報戰的第一手資料,加上生動的情節及人物的撰寫。鏡文學相信,《叛國者》堪稱1949年以來兩岸經歷冷戰熱戰之後,臺灣最被期待的一部諜報小說。《叛國者》一書所改寫的「少康專案」,發生於九〇年代李登輝執政時期的第三次臺海危機。當時,臺灣情報局策反因六四事件對國家灰心的中國解放軍少將劉連昆成我方間諜,最終行動失敗,劉連昆遭處決。而《叛國者》出版的此時,彷彿時空輪迴,正是第四次的臺海危機,且中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新版《反間諜法》。在臺灣,「保密防諜」的口號也隨著中共升高臺海情勢重新響起。也正好就在這時,遭到中國祕密拘捕的臺灣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被一部分人士指控為「間諜」。被問到這個問題,李志德認為,間諜是種罪名,「要指控,首先你要有證據。不然就是抹黑造謠。」李志德說,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臺灣社會雖然時時處在嚴酷的國安危機裡,但對於「識讀間諜」這個議題,往往囫圇吞棗,任人胡亂帶風向而不自知。他希望從包括《叛國者》在內更多的間諜故事,能讓臺灣人更認識國際政治環境裡這個「必要的陰暗面」。《叛國者》李志德 著出版日期:2023/5/26改編自「少康專案」,九〇年代臺灣打入中共的最高層級內線間諜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91、92年在解放軍高層建立內線情報員,全案代號「少康」,前後有兩位情報員:總後勤部大校邵正宗和少將劉連昆,代號分別為「少康一號」和「少康二號」。「少康二號」劉連昆尤其重要,他從1992年一直為臺灣工作到1999年。其間經歷1995、96年臺海飛彈危機。劉連昆提供的情報,讓臺灣(及美國、日本)提早掌握中國發動演習的意圖,對於阻止戰爭爆發,維持臺灣海峽和平有著非常重要的貢獻。「少康二號」在1999年遭中共破獲,劉連昆、邵正宗被處死。劉連昆為何被破獲,軍情圈一直有不同說法。但最流行的說法是李登輝在1996年總統選舉宣傳場上,宣稱解放軍發射的飛彈是「空包彈」,洩露了劉連昆交付臺灣的機密,讓對岸反情報部門覺察有內間,最後查到了劉連昆。李志德說,李登輝的「空包彈」這種說法,幾乎成了「少康專案」失敗的歷史定論。但就情報專業來看,這樣的論斷很不周全。李志德透露在寫作過程裡訪談了多位情報局的退休情報官,雖然他們都不曾直接接觸少康專案,大部分對李登輝也難以認同,但不只一位退休軍官認為,實務上要發掘、逮捕一個敵方的內線諜員,不可能因為一句話、一條線索就能成功。 但對李志德而言,最大的挑戰是,諜報的公開資料有限,因此他只能重拾記者本能,透過大量調查採訪,祕辛和情節,構成了這部小說。至於真實事件,為什麼不是以報導文學呈現,而是用長篇小說處理?李志德表示:「這是認知作戰。當時定義這個事件的人,有『他』的政治目的,有『他』的歷史詮釋,如果所有人的認知,就停留在『他』要的那個階層上,這對臺灣的歷史是很大的傷害。但你再怎麼採訪,都是片面之詞堆疊起來,不等於真相,也穿不過新聞寫作的牆;反而透過文學的手法,我們可以還原出人類情感裡共同認可的、暫且叫做真相的東西。」同時也增加讀者對情報員這個行業的認識,進一步對陰暗權力的運作有所認識。情報員,他是一名愛國者,歷史上他卻是一名「叛國者」「我用一個故事告訴你,一個間諜案的偵破,其實有好多好多的證據。」李志德除了重新提供「少康專案」和兩岸情報戰的觀看面向,他也書寫了情報員的為難。李志德認為,間諜也是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志向、好惡,對自己人生各有不同的期待。他強調,在寫作時,他盡力讓《叛國者》裡沒有一個「刻板的『壞人』」,角色間互相碰撞時而造成悲劇,但每個人都是依照自己的意志來追求生命的成就。希望讀者能看出這一層滋味,這不僅是為了讓小說好看,更是因為人的生命,本就是如此。李志德在小說中設計了兩位「不合時宜」的人物,他們抱著民主自由新中國的大夢,但在對岸那樣一個歷史上少有的專制與封閉的體制下,這樣的期待,卻突兀得「不合時宜」,而這其中的為難,也決定了兩位人物在故事中的命運。「每個時代、每個體制裡都有『不合時宜』的人物存在;在臺灣,不合時宜就不合時宜,但在中國,不合時宜,就只能去死。」透過一個間諜案的偵破,立體化了兩岸之間的差異。父親是情報局解碼員,他也解父親這個密碼《叛國者》一書,同時對情報員工作情節的描寫也相當細膩。說話像密碼的李志德,事實上便是情報局的解碼員之子,父親的工作如果用影視的比喻,就像是電影《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中,班奈狄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飾演的艾倫.圖靈,而父親解碼,他也解父親這個密碼。父親向來不談工作,李志德就從生活推理。記憶中,下班的父親常帶一個裝有餅乾、鍋巴或冰棒等零食的黃色牛皮紙袋回來,紙袋上,寫了幾個代碼般的大寫英文字母,父親把零食拿出來,會再把紙袋撕碎,一下、二下、三下……父親撕著撕著,撕成了難以辨識的碎片,才丟進垃圾桶,李志德發現,那是某種專業訓練。後來電腦崛起,人腦解碼就此化為古老的手藝,出於個人興趣的李志德,也拿過幾本講密碼原理的舊書去問父親,但父親的第一反應是:「你問這個幹什麼?」對父親來說,那是一門機密的學問,是個不能對外人講的世界,因為父親退休前,一直是完全封閉的狀態。面對父親神祕的職業,難道從小寫到作文題目〈我的父親〉時,都是虛構寫作?「對,就寫他是個公務員或軍人,寫到那些形象裡去就是了。」李志德回答。《叛國者》一書,於5月26日正式上市,7月1日下午二點在「左轉有書」書店舉辦新書分享會,由作者李志德與作家朱宥勳進行對談。報導/顏一立購書資訊:https://mirrorfiction.com/news/898《叛國者》作者簡介李志德1969年生的天蠍座。二十餘年的記者生涯。情報工作人員的後代。主要興趣集中在臺灣政治、軍事、兩岸關係、中國和香港。待過《聯合報》、《蘋果日報》、自由亞洲電臺、公視新聞部,並曾任《端傳媒》總編、《鏡週刊》文化組副總編輯。曾出版《無岸的旅途:陷在時代困局中的兩岸報導》、《海風泱泱》。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