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乩童警探的双重绝杀:封杀侦探的原型,通杀诡计的窠臼
当今片酬最高的好莱坞导演是谁?谜底揭晓是克里斯多福.诺兰。想不到吧?这个答案似乎令人跌破眼镜,但又好像没那么出人意表。没错,诺兰还没拿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影坛上的资历并不足以拿出来说嘴;不过,看他历年来的作品无非是叫好叫座的热卖片,难怪可以让锱铢必较的片商捧著两亿美元预算上门,端出两千万美元片酬再加20%全球票房分红的优渥合约。诺兰到底掌握什么样的魔法,才能拥有“我说了算”的话语权?答案就两个字:创新。正当全球的编导还在重复“穿越时空”的老哏时,诺兰却在2020年的新片“天能(Tenet)”中,利用物理学的“熵”理论开发出“逆转时间”的全新桥段。尽管情节烧脑令人一头雾水,然而你不能不佩服诺兰勇于创新的魄力。 乩童警探:双重谋杀张国立 著出版日期:2020/9/25找到新的语言,写出新的题材,这绝对是每一位创作者的终极目标。综观长达近乎一百八十年的推理文学史,若细看每个转捩点发生的时刻,总会发现要嘛出现过全新型态的侦探,不然就是竞相开发各式各样的诡计,进而诞生截然不同的次类型流派。历史告诉我们一件事:想要扬名立万,就必须在固有的脉络里同中求异、另辟新径,这正是每个小说家挖空心思在做的事情。创新,就会成为史上第一人。爱伦坡为何被尊称“推理小说之父”?因为他在1841那一年,发表了史上第一篇推理故事〈莫尔格街凶杀案〉,同时创造了“绅士侦探”的原型。他笔下的杜宾是法国名门之后,由于家道中落无奈与朋友同住巴黎,虽然性情古怪,却有著惊人的推理能力,能透过零星的资讯破解难题,推理出意想不到的真相。杜宾身边有个重要配角,此人是以第一人称观点来记录案件始末的助手。而这个双人搭档引来众多后进作家的仿效,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福尔摩斯与华生”和“白罗与海斯汀”。回顾十九至二○世纪那个年代,绅士代表一种高尚的身分,他们无须去上班打卡工作,之所以出面查案指点迷津,纯粹是打发时间找乐子,顺便证明自己高人一等,于是这些人又有“业馀侦探”之称。拜福尔摩斯大受欢迎之赐,一时间绅士侦探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为了在诸多戴著夹鼻眼镜、讲话咬文嚼字的绅士当中脱颖而出,心思灵敏的作家会帮笔下侦探披上新的外衣,譬如正港承袭爵位的彼特.温西、一派时髦贵公子的艺术家费洛.范斯、有如唐三藏爱碎碎念的布朗神父。但是这些角色太过不食人间烟火,读者开始觉得他们虚有其表而逐渐不愿买单,于是四○年代以后写实主义抬头,作家们力图形塑新的破案英雄,神探的身分背景有了遽然的转变,专职警察和平民私探纷纷出笼,譬如人畜无害的老小姐侦探珍.马波、采取科学办案的宋戴克医师、卑微但打死不退的印度警探果铁,以及律师、心理师、魔术师、参议员和银行总裁……各行各业的专才都有机会扮演侦探,只要脑袋够精明,即便是小学生也可以当神探!且慢,若无法塑造出与众不同的侦探怎么办?没关系,另一条成名之路,就在于想出超级烧脑的谋杀诡计。从柯南.道尔以降,作家们无不绞尽脑汁在设计匪夷所思的谜团,不论是时代创造英雄还是英雄创造时代,这当中的确诞生了几位推理名家,像是“误导大师”阿嘉莎.克莉丝蒂、“密室大师”约翰.狄克森.卡尔,以及“不在场证明大师”傅利曼.威尔斯.克洛弗兹。简而言之,误导手法、密室命案、不在场证明,犹如推理文学的三本柱,撑起了浪漫本格的黄金时期。但是诡计总有开发殆尽之时,古典本格终究要跌下神坛,于是社会派崛起,冷硬派侦探扛下担子,成为打击罪恶的新英雄,但一点都不神的他们不靠脑子办案,而是用拳头伸张正义,必要时还用肉身阻挡罪行;也就是说,打落牙齿和血吞成了侦探的新武器。那么接下来呢?历史轨迹指出新的趋势从侦探转向罪犯,原为背景看板的恶徒成了主角,创作者在文本中企图钻入加害者的脑中,试著剖析他们犯案的背后成因,这种文体一时蔚为风潮,亦为后世所谓的“犯罪小说”。再来的发展就是百花齐放,作家抱著实验精神将各类元素融入小说中,因而滋生“间谍小说”、“历史推理”、“法医推理”、“惊悚小说”,一步步演变到盛行于二十一世纪的“心理悬疑小说”,一切可谓水到渠成、自有其天命。台湾本土的推理创作起步虽晚,但是各类型的小说书写都有人跃跃欲试,作家们的企图心不可小觑,从欧美杰作中汲取的养分一样也没少。若要拿当今的台湾作家与前人来做对照,张国立应该是最佳榜样。此人乃资历丰富的出版人,也是著作等身的老牌作家,更是美食、旅游达人,尤其擅长推理和历史小说,各种题材信手拈来尽可写,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堪称文艺复兴式的奇才。从近作《乩童警探》看得出他意欲成为台湾推理霸主的野心,故事以台湾宫庙文化为基底,再融入玄幻元素,男主角身兼乩童与警察身分,这个史上首创的人设看似冲突矛盾,其实转念一想,欧美的古典侦探解谜时料事如神有如神明上身,这和作法时宛若神功附体的乩童岂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差别只在于一方是解人间事,另一方是答阴间事。张国立的创新之举不单在侦探身上,诡计方面也试图缔造新的格局。在二部曲《乩童警探:双重谋杀》中,作者极其炫技地设计了一桩连环凶杀案,凶器清一色是菜刀,但诡异的是,前一位死者的指纹都会出现在让下一位受害人致命的凶刀上……这太玄了吧?躺在解剖室冰柜的尸体哪有可能出来杀人?难不成死者复活变僵尸?抑或是灵魂出窍去行凶?这一连串的命案全都是不可能犯罪,不但弥漫著灵异气氛,更包含了密室杀人,难怪警方会出动乩童警探罗蛰来参与办案。平心而论,本书谜团是推理史上前所未见的谋杀诡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融入台湾在地的民俗文化色彩,对推理文学的本土化厥功甚伟。另一方面,作者运用“警察程序小说”的形式撰写故事,全书角色众多,年轻的男主一边与女警斗嘴、一边跟法医女助理调情,法医和刑事局副局长两个老男人不断在打嘴炮,周遭一群下属跟著敲边鼓瞎起哄,使得小说读来热闹缤纷,煞是有趣,然而群戏尽管热闹有馀,却也让原是担当的乩童警探被边缘化,但不知是作者一时疏忽,还是有意为之。且让我们期待下一部作品的问世,届时再来检视“乩童警探三部曲”能否像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有个完美的收尾。本文作者黄罗 (作家、推理小说评论家)台北人,右手写小说、左手写评论的二刀流,嗜读推理小说,在出版业从事过行销、文案、编辑、翻译、选书、撰写导读等多项工作,译作有十馀本,编辑过的书系有【谋杀专门店】、【克莉丝蒂推理全集】、【马丁.贝克刑事档案】。小说作品有《寻找被诅咒的彩画》与《寻找传说中的奇人》,在《科学少年》连载短篇故事〈少年一推理事件簿〉,另有《名侦探的推手:推理文坛的百位人生胜利组》与《坏蛋总是撞到我》等电子书著作。
+ More阳光射进裂缝了吗? 路那评张国立《乩童警探:双重谋杀》
在“乩童警探三部曲”的第一本《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中,张国立以“杀不死的死刑犯”作为引子,为我们引介了一个充满家庭纠葛与大量死亡的密室谋杀,以及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办案团队:曾任乩童的警官罗蛰、通达医理又率性而为的“丙法医”、丙法医的欢喜冤家(?)刑事局侦查科科长“齐老大”齐富。三人携手办案,一下子插科打诨,一下子尔虞我诈,拂去了些飘在这起带著耸人氛围的谋杀大案顶上的骇人乌云,多了点引人入胜的相声声调──那样轻松自如洞澈世情,关键时刻却仍能教人领略到因有情无情而引发的伤痛与愤恨。这一向是我读张国立小说最喜欢的地方。他滔滔不绝,可偏又文笔精简。说是冷眼旁观吗?下一秒钟,他便显现出其实心中有情。系列第二作《乩童警探:双重谋杀》,同样延续了此般风格,让原本应沉重而惊悚的连续杀人案瞬间轻盈了起来──说起来,“双重谋杀”这个书名是有些玄机的。在阅读之前,我本从书名推测是一起双尸命案,哪知道就像《偏心的死刑犯》奉送四具尸体,本次的《双重谋杀》实际上是倒数计时的连续谋杀案──凶手以六天、五天、四天的倒数计时方式犯案,等同每天会多一具新鲜出炉的尸体。凶手的谋杀手法更是干净俐落:一刀毙命,不留痕迹。奇怪的是在CSI已成大众常识的今日,凶刀上却留下了指纹。还不是普通的指纹,而是前一位死者的。仿佛是死者自行从殡仪馆里的冰柜起身抓交替,一刀传一刀,一人杀一人。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冤情故事?乩童警探又该如何解开此案呢?身在局内的局外人读《乩童警探》系列,最引我注意的,不是警探乩童的过往,而是小说家对警察体系的描绘。肇因于欧美日文化在台湾的强势,阅读与阅听大众对于这些地方的警察体系的理解,可能还高于对本地警察体系的认知──警部与警部补谁大,只要有看日剧的都能明白。但一线三星是什么职位?市警局刑事警察大队和刑事局的关系又是什么?霹雳小组何时才能登场?即便翻阅了相关组织规程,很多时候还是一愣一愣。描绘警察与警探的犯罪小说,在此成了一道窗口,让与此类组织无缘的读者透过角色的喜怒哀乐,得以稍稍理解这些在街道上与我们比邻而居、在马路上与我们同行,负起捍卫社会安危大任,却又宛如来自其他世界的微型社会。在《偏心的死刑犯》中,透过小虫警官、丙法医和齐老大的对话,读者们得以想像出一道所谓警界升迁的“正常轨道”。有意思的却是这三个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偏偏却又都逸出了此类正常轨道。他们是身在局内的局外人,也因此成了读者与体系间再适当不过的中介者。在《偏心的死刑犯》之中,透过小虫夹在刑事局高层之间的左右为难,张国立简要地描绘出警局内部因各式外在压力而呈显或挑动的权力斗争。这个主题在《双重谋杀》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重大命案一件接著一件发生,社会压力接踵而来,已经升为刑事局副局长的齐老大该怎么办?不怎么办。行政院召开社会安全会议、网红大骂、媒体堵路,刑事局把专案小组改设在辛亥路的台北相验暨解剖中心,齐老大在外面挨骂扛压力,回来堵住山路,要求下属认真办案。对照起《偏心的死刑犯》,真真应了齐老大暴怒时要求一级主管报到时那句“别以为我是副局长,我他妈比局长敢揍人。局长想升官当署长,我副局长只想揍人。”副局长只想破案,担子就落到在了小虫警官的身上。然而组织是这个样子的,你不乐意扛吗?总是有人乐意。小虫这次遇到了学妹,卑南族的警官飞鸟。积极上进的她,和小虫打一开始便不对盘。说起来,他们连名字都相克呢。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竞争氛围,是感情暧昧的前奏,抑或是职场上真刀明枪的往来,还真是很不好判断。除飞鸟外,还有被调往平溪分驻所的失意警官石天华、退休了但仍热血沸腾的前辈陈家福。一个接著一个的,从名为“警察”的群体之中慢慢地立体显型。那是张国立以身为乩,自警察组织的模糊暗影中召唤出来的、可供辨识与理解的众神明。退休的乩童与在职的警探乍看到《乩童警探》的书名,都会想著以超自然力量为依恃的乩童,与以苦干实干和科学检证为底气的警探,这是要怎么搭配?他国小说惯常使用的招数,是让身怀超自然能力的警探灵光乍现。而后以可说服社会的检证方式隐匿来源。小说的乐趣,时常便在“我知道,但我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告诉你我知道”之中。超自然与自然,就在这样的操作中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但国情不同,民情不同。在警察难破案,前往求神拜佛都实属平常的台湾,退休乩童现任警探,如撞上大运以此破案,那么不出一晚,大概会成为警方公关代言人,上遍各大谈话节目,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天理昭彰论,争取民众的好感。在这样的状况下,张国立反倒另辟蹊径。罗蛰也曾为自己的异能沾沾自喜。作为神明的契子,他令众人避过大祸,足可自豪。然而福兮祸所倚,罗蛰的弟弟罗雨有样学样,却导致阴灵上身。乩身与中邪,其一体两面的型态,透过罗氏兄弟巧妙地呈显了出来。阴灵与神之间的差异何在?说起来,与两者是否为体系所容其实大有相关。简单地说,目前为大众所敬拜的神,多属有功于百姓,经求请后由官府敕封。与此相对的,“仙”或“佛”则多系以自身修练所取得的称号。换言之,若以人类学的观点来看,是否进入信仰体系、在其间的位阶如何,即是神灵与阴灵之间最大的分野。和警察体系似乎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人,进入体系的是警察,在体系外面的,则是老百姓。对于罗蛰而言,他曾是信仰体系的一个小螺丝钉,如今则是警察体系的小螺丝钉。对于螺丝钉来说,平安就是福。于是张国立造出了一个被众警打趣的退休乩童,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真能看到游魂,只是这些对破案有多少帮助?那可不好说。每一件事物都有裂缝,阳光才能照射进去我最喜欢《乩童警探:双重谋杀》的,是书里引用的这句出自加拿大歌手与诗人李欧纳.柯恩(Leonard Cohen)的这句歌词。裂缝往往被视为破灭与毁坏的开始,然而柯恩却将之化为了希望的象征。这句歌词,更和小说故事本身结合的天衣无缝(说好的裂缝呢?)──我真的很想就这主题好好说个几句,但可惜一说就爆雷了。怎么办呢?当然是赶快拿起书,一头栽入地去阅读。阳光射进裂缝了吗?你翻开书页了吗?本文作者路那毕业于台大哲学系与台大台湾文学研究所,现为台大台文所博士候选人、网站“疑案办”副主任与台湾推理作家协会成员。目前致力于台湾文学与推理小说的评论、研究与推广。合著有《图解台湾史》、《现代日本的形成:空间与时间穿越的旅程》。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