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立《太子与铁道上的男孩》试读心得奖金征文

张国立《太子与铁道上的男孩》试读心得奖金征文

镜文学将于2023/10/27出版小说家张国立全新系列的首部曲《太子与铁道上的男孩》,欢迎读者报名试读活动!还有机会得到奖金以及赠书乙本。报名时间:即日起~2023/10/25(三)中午12:00止报名网址:https://forms.gle/roQ1Cfj8kDsodNHN7【活动参加方式】开放报名:即日起~2023/10/25(三)中午12:00止填写报名表单:https://forms.gle/roQ1Cfj8kDsodNHN7寄出试读电子档:2023/10/25(三)18:00前,统一寄至报名者信箱心得缴交期限:2023/11/8(三)23:59前,将200-1000字心得寄至指定信箱,并完成以下三步骤:试读心得需分享于个人社群上(FB、IG、YT、Blog等),不限任何形式(限时动态、贴文、直播、影片皆可),并不限公开或私人帐号,截图证明即可。至《台湾神鬼传奇:太子与铁道上的男孩》博客来网页中留下试读心得。完成上面步骤,并将分享连结或画面,及试读心得(文字档案)寄至电子信箱:weichenlan@mirrorfiction.com,主旨注明:“缴交《太子与铁道上的男孩》试读心得_【报名者姓名或昵称】”。镜文学将于2023/11/22(三)公布得奖名单!【奖项说明】第一名/奖金1000元+赠书一本第二名/奖金800元+赠书一本第三名/奖金500元+赠书一本佳作(两名)/赠书一本【活动注意事项】请勿抄袭他人作品,若发现有抄袭行为,一经查证属实,将取消试读资格。如有违反著作权之法律责任则须自行负责,与主办单位无关。参加者需同意将试读心得授权予镜文学及书店行销使用,主办单位有权将文章刊载或运用于所有《太子与铁道上的男孩》相关行销文宣。若报名人数超出限额,主办单位有权决定参加试读的人选。该活动仅限于居住于台、澎、金、马地区的网友。如未完成试读活动的所有步骤,将无法获得试读赠书。所有已提交的文章均同意授权予镜文学行销使用。镜文学保留相关活动内容变动的权利。※ 如有任何问题,欢迎E-mail至weichenlan@mirrorfiction.com询问。【新书介绍】★《抢神大作战》后,张国立再次融合宗教与传统的小说★从现代角度看神话角色的冒险故事★以道教神鬼论探讨身分焦虑与自由的抉择天有异象,神治无方失踪案件现场的三太子神像要出动道士与儿童心理学家?甲绑乙还的儿童失踪事件三头六臂的神怪解谜冒险所有男孩都做了梦,有声音对他们说话,飞鸟带他们走出铁道……。往圆山的捷运上失踪的男孩,在阿里山废弃的“新高口駅”出现;板桥站往江子翠找同学的男孩于花莲木瓜山的废弃铁轨获救;从台南搭火车前往新营的男孩最后到了宜兰太平山。毫无理由的男童失踪案一再发生,唯一能串得起来的线索是他们农历同月同日生,以及梦中听到的同一句话:“我才是太子。”儿童心理专家贺若芬受警方之托协助处理这奇怪的案件,她找到道教博士韩希元加入,想借韩的宗教知识从失踪男童的言语反应中找出线索,案情却引向最多人祭拜的中坛元帅:三太子。此时全台各宫庙的三太子神像不约而同地陀螺般旋转,一行人实地踏查时,每到一座庙还把天雷暴雨带过去。当谜题越来越往超自然的方向过去时,承办的刑警却从韩希元身上找出了其他可能性。“穿黄袍戴金冠的小孩子跑过去,我追,追不上,他停下来等我,我再追。不论我怎么追总追不到他……。”全台三太子神像不断陀螺般旋转,五营将军庙雷劈失火……。是三太子震怒,还是他惹到了谁?“对方也三头六臂,和三太子一样。”难道神明也有真假太子?【关于作者】张国立知名作家/美食、旅游达人/擅长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等。辅仁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毕业,曾任《时报周刊》总编辑,得过国内各大文学奖项与金鼎奖,文笔既可诙谐亦可正经,作品涵盖文学、军事、历史、剧本、游记等各类题材。出版作品:《炒饭狙击手》、《金陵福 史上第二伟大的魔术师》、《海龙改改》、《一口咬掉人生》、《战争之外》、《郑成功密码》、《张大千与张学良的晚宴》、《弃业侦探:不会死的人,一直在逃亡的亿万富翁》、《弃业侦探01:没有嘴巴的猫,拒绝脱罪的嫌疑犯》、《偷眼泪的天使》、《大碗另加》、《我受够了》……等,小说《炒饭狙击手》已售出北美、尼德兰(荷兰)等国外版权。近期作品《乩童警探三部曲》、《私人间谍》。

+ More
中央社“文化普拉斯”专访:一部小说破一件台湾悬案,张国立的叛逆青春很有事

中央社“文化普拉斯”专访:一部小说破一件台湾悬案,张国立的叛逆青春很有事

主持人:邱祖胤/中央社主任记者与谈人:张国立/作家、资深媒体人、《时报周刊》前社长主题:小说家在现场3台电脑、3本笔记与贴满墙面的便条纸,散落在记忆中各个角落的线索,串连成超过40本个人著作,张国立将记者生涯未破的悬案,人生中错过的美好遗憾,以真实的虚构撰写成册,在小说中实现梦想。▶完整内容: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207185004.aspx

+ More
监视.麻将.那个女人,存在与不存在的缝隙间──冬阳评《私人间谍》

监视.麻将.那个女人,存在与不存在的缝隙间──冬阳评《私人间谍》

没经历过的事件,或许会视其为不可思议、光怪陆离;曾经历过的时代,可能需要翻箱倒柜那称作记忆的仓房,时而点头认同时而歪头思索──张国立新作《私人间谍》考验著中年以上读者亲炙的回忆,对照著年轻读者自书册获悉以为的历史。“记忆”是状态的描述,不论做动词或名词用,强调的是当下的情境,宛如快门喀嚓留存的纪录;“回忆”则是在时间之河逆流回溯,需先找到那个明确的锚点,让现在的自己重新感受、理解那已然残缺的印象;“历史”则是他者个人或集体的陈述,存在明确的意识形态以及论述脉络。小说家不是历史学者,写出来的作品也不是个人回忆录,而是在时空中流动跳跃、建立人物与事件,展现独有的叙事主题。《私人间谍》张国立 著出版日期:2022/3/16《私人间谍》一书设立了四个时间点:民国六十到六十一年,六十四到六十五年,七十二年,九十七年。六十四到六十五年的叙事是最清晰多彩的,高中毕业先当完兵、退伍后经历联考洗礼、进入天主教大学就读日文系的石曦明,以第一人称视角陈述由一场场麻将赛堆砌而成的大四生活。绝伦超人的记忆力有助于在一百四十四张牌搭建起的战场厮杀存活(即便运气左右了七成胜败),能考上分发到这个校系也是这项能力使然(还真有人把整本英文字典背起来),但每个人缴交五百元报名费、不清楚背后支持者是谁以及冠军奖金多寡的博弈赛事,反而是印象最深、目标最明确、占据核心的记忆。人脑的资讯存取不是3C产品的精准读写,会排他、不成比例的放大、产生看似莫名实有逻辑的串接──泛起涟漪的投石原点是麻将大赛,而且是绰号“蚂蚁”的石曦明参与其中的麻将大赛。这个穷出名堂的家伙在不同的宿舍间流转,放牧人生般逐床位而居,若不是他人缘好、牌桌上的德性气势信念足以服人,否则党员身分早为他贴上职业学生标签。执著赛事到学业荒废、感情难以为继,不是因为赌鬼性情作祟、穷鬼力求翻身,更早之前暴力父亲施加的种种养成他的反叛束缚、他的渴望独立,深烙在他的脑子并且塑造出他的性格。记忆是很啰唆纠缠的,不是不去想就不记得、不肯定就不存在,没法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石曦明在十八九岁当兵的时候就遭遇到了。民国六十到六十一年,联考失利的他先入伍,身家调查一看不得了,父亲那说不上彪炳的军中经历让他辗转进了宪指部调查组,多了个照料他的警总保安处副处长,免去寒冬中军服内衬塞两天份报纸站冻得像冰棒的卫哨,只需手持Nikon F相机监视对窗的归国学人在家动静,基本上就是数馒头过日子眼巴巴地等退伍。代号拐两的石曦明称不上尽忠职守,该做的事情还是不能少,尤其当那漂亮的女人出现在公寓窗台前抽烟时,相机快门顺势按下,工作日志老实写下。可是就这么怪,女人的漂亮是让人回想不起来的漂亮,几次拍照又都拍不出清晰的人影,副处长紧迫盯人地问到他怀疑眼睛怀疑人生。更麻烦的是,在那个时代,你的记忆不是你的记忆,是上级的、是党国的、是机密存档的、是事涉国家安全个人忠诚的,是会让一个归国学人因此身陷丑闻而得远走他乡的。问题是,他对那个女人的记忆没法说头昏了记错了,只是欠一张决定性的照片,欠缺一个可以顺藤摸瓜查出姓甚名谁、得以写进报告结案归档的句点。于是这个记忆就赖著不走了,几个人也就黏住他的人生不放了,石曦明成了用化名签单据拿国家钱、为一个需要自己眼线人马的家伙当起他的私人间谍。记忆是会被质疑、扭曲的,可以先射箭再画靶般修改创造,而且在不自觉中进行。民国七十二年,去美国念西洋比较文学的石曦明接受国内大学的短期约聘回台了,而且还租下当年监控的归国学人生活的屋宅住了进去。十多年前的那场监视行动还没结束,记忆仿佛是个只有石曦明看得见的幽魂,他想细细寻觅,想确认那个女人是不是真的存在。然而对副处长而言,监视行动则是重新开启,虽然住客同样是吸了洋墨水、思想极可能出了偏差的归国学人,但社会的气氛变了、工作任务也不一样了,只是他万不同意(也无法理解)自己布的键、自己的细胞、自己的间谍不受控,不容许世界以他不同意的方式运作。副处长化身为侦探,毫不低调地找来石曦明的友人、家人逐一盘问,关于石曦明的一切似乎因此慢慢澄澈清明起来──对读者来说是如此,但侦探反而益发焦虑不安。他想要寻求他应该完整掌握的答案,想要追捕且教训这个本为他用、不该脱离控制的间谍,甚至想彻查那个到底存不存在的女人……记忆是会被再诠释的,透过回顾爬梳找到不同的解读方式,也找到新的对应姿态。记忆是会拿来比对的,个人与群体相比、现在与过去相比,主观远强过客观。记忆不见得是往昔刻下的痕迹而已,也许换了人物、变了时空,再现时让人有种既视感Déjà vu。记忆也会透过小说家穿梭在真实的人生经历(自身或他者的交错混合)与虚构的文字书写,镶嵌在存在与不存在的缝隙间放射耀眼的光芒。《私人间谍》有受限于记忆的戒慎、也有跳脱出记忆的豁达,在监视行动、麻将大赛、那个女人之间附身呢喃,乍看仿佛记录下一段时代剪影,也像极了一场除魅之旅。本文作者冬阳社团法人台湾推理作家协会理事长、央广《名侦探科普男》、复兴电台《故事与它们的产地》节目主持人。长期撰写推理小说导读、解说、评论与推荐。编辑工作资历17年,曾任城邦出版集团马可孛罗文化副总编辑。欢迎搜寻脸书关注“冬阳一直推”。

+ More
大时代没有先知,只有错乱的好人——专访张国立《私人间谍》

大时代没有先知,只有错乱的好人——专访张国立《私人间谍》

张国立像永远的小说顽童,说话中气十足,结尾常常哈哈哈大笑,还有一套左右互搏的哲学。他说世界上最重要的莫过于“我”,“我做好我自己,我老婆高兴,我女儿也高兴,这两个人高兴我就高兴。”“所以你说身为人,‘自己’是不是最重要?会把人贬低的社会,便是不好的。放到小说,就是只为自己写。因为这样,我写作时都很快乐。”正是这份快乐让张国立写小说其快无比,能同时交叉写三本小说,因为“一直埋在同一本很无聊。”《私人间谍》张国立 著出版日期:2022/3/16沙林杰或卜洛克,他选择卜洛克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张国立的职业小说家理论:既然是职业,得一直写,那就要快乐的写。他在不同访问提到的说法是,作家有两种——沙林杰式跟卜洛克式的;前者第一本书就轰动文坛,但至此成绝响,后者从软调色情写到推理小说,有说不完的八百万种死法,“这两种作家,我比较愿意当卜洛克。”因此,写完三本《乩童警探》系列作,张国立很快便交出新作《私人间谍》。不过谈新作,张国立总会谈到更新一部,而且最新尚在构思的作品,还是他梦到的。仿佛小说路康庄大道,走马看花他都能记下。与“我”的哲学看似相悖的,是张国立对希腊悲剧的信念。三年前我采访张国立,他自称是希腊悲剧的追随者,两千多年前希腊人写的故事告诉他,所有人的命运都跟自己的过去有关。所以活著就是在前进的时间里迎接过往决定的宿命。尽管如此,信奉悲剧的张国立不悲观不萎靡,别的作家写作是苦闷的象征,他写作唯一的抱怨是需要抽烟,老婆会不高兴。世界再疯狂,他也有不尽的好奇。张国立的人生哲学让我困惑,就像悲剧读起来是爽朗的不搭调。直到我读完他的新作《私人间谍》,才明白他的追寻即是逃离。活得自我,才能外于这个世界,同时观察、欣赏它。▲写完乩童警探三部曲,张国立交出追忆狂飙青春与荒谬时代的《私人间谍》。谈到那个还有匪谍的年代,张国立说“抓共匪其实很虚幻,但精神错乱的人很多,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错乱。”(图/镜文学)文青间谍的自由幻梦《私人间谍》透过三个章节讲述既狂飙又苦闷的70年代,一名说是间谍其实更像文青的自由梦。主角石曦明的父亲是有战功的荣民,因父亲之故,石曦明加入国民党,并在当兵时被警总吸收成间谍,负责监视代号水手的归国学人。水手生活平淡无奇,唯一可疑的是有名妖娆神秘女子出现在水手窗台。最终女子不见其人也不知所踪,水手却因此遭罪。四年后,受水手读的《老人与海》启发,发奋读书的石曦明进了大学,又遇到当年的警总叔叔,向他打听学校里的匪谍名单。多年后,石曦明学成回台,搬进当年水手住的房子。然而退去的时代浪潮回卷,尝过自由滋味的他得面对过去间谍人生的这笔帐。《私人间谍》书名有玄机,既名间谍却不为国,何以私人?因为间谍夹在国家与良心之间,也受困于父子般上对下的指导与掌控;小说描绘的这层关系与其说是国家机器与间谍个人,倒不如说是传统价值里如父如子的执念在作祟。眼尖的读者会发现小说主角的背景跟张国立很像。张国立说,他生命里真的有一位“警总叔叔”。“以前我在《中华日报》他常常出现,总是笑脸迎人,到哪里都看得见他,对谁都很客气。他看到我就说国立啊怎么没烟啊,就拿烟给我。后来我才知道他是警总保安处的。他对年轻人都很好,但是有目的的。”如同张国立在小说里写的,这样的人物需要年轻人成为他布的键与人脉。写不是先知的众生这位总是笑咪咪的人物让张国立想写,“你说他是坏人吗?也未必。他从小受的教育跟人生环境告诉他,因为匪谍让国民党丢失中国,所以有仇恨,所以要抓匪谍。很多年后,他才知道自己是白色恐怖的来源。但那个恨跟付出也是真的,人离开自己的时代就无处安放自己。你要他否定努力了一辈子的自己,太困难了,而且他可能比我们都努力。”“你期望每个人都是先知吗?大家都是混啊,混到能靠关系就好。”张国立说。认为小说是在写白色恐怖吗?张国立答没想过,认为这说法是种“束缚”。“这些人做不对但是自己理想的事,可谁告诉他们不对?就像美国也曾有麦卡锡主义。我不喜欢用这个白色恐怖这词,太模糊。这就像说我是个老先生,但我心里可能不老啊。好人坏人分太清楚,写小说就不好玩了。”张国立的看法并非安全牌,或许还有些政治不正确,但《私人间谍》确实也是部讽刺小说,讽刺因为抓共匪而错乱的时代。这,关乎张国立从小到大的“想反抗”。“社会与大人不断期望我成为某种面貌,我觉得很烦,难道我不能做自己吗?就像我十八岁决定写小说——你看我是不是很早熟。我妈妈很慌张的说,这样我以后怎么活。预官退伍我在家写小说,我妈说看样子我人生是不行了,只能替我多存点钱。后来我找工作就是为了不让我妈担心。还有小时候有一个沈伯伯常跟我讲故事,是我说故事的启蒙。后来我得奖,他拿报纸框起来贴在家里。我心想不要这样吧,我只是喜欢写而已,没有什么理想。”回首青春,张国立总结是“念了文学,结果人人都在为我担心。”因此,写《私人间谍》是“趣味化那个人人都在给自己压力的时代。”▲学生时期的张国立。张国立读日文,曾让母亲不开心,因为家里出身南京。回忆这段求学经历,他形容“命运会小心安排你,给你开扇窗,让你有机会跳出去本来的生活。”(图/张国立提供)没有束缚,人生就能看多一点很难说张国立是把一本悬疑小说写成了《家变》,还是把《家变》的主题写成了一本悬疑小说。毕竟张国立始终主张小说没有类型与纯文学之分,“小说里没有纯不纯,写得好就好。”谈到类型小说,张国立以最近看的影集《僵尸校园》为例,“《僵尸校园》其实是《苍蝇王》的变形。类型的架构永远存在,只是你用现代精神去诠释。”或许,《私人间谍》是张国立用自己的“现代精神”——反抗时代对人的定义与塑造——诠释他经历过的年代,书写混沌的众生。同时,张国立在小说正文前写道“听说只要有人记得你的名字,你就永远存在/给张渟,我的母亲我一直记得”。谈到母亲,张国立说,“我妈从小放任我,我觉得很了不起;她会担心,但不会制止或要求我。”接著张国立反问我,“你知道你爸妈为何结婚的吗?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可是我知道。因为我爸是再婚,而且我妈很匆忙嫁给他,我一直很好奇原因。后来去中国大陆问我大阿姨,我大阿姨说我妈抗战时认识一个男生,对方因为要打战而离开她。八年抗战完,她还没结婚。有天她接到电话,是那个男生从武汉打来的,二话不说飞去武汉,两个月后脸色很臭的回来,就嫁给我爸爸了。”“我们平常都会忘记爸爸、妈妈有自己的人生,有可能你不是你爸爸、妈妈的最爱所生下的。我觉得这件事很好玩,一个人的人生真是丰富到难以想像。所以你说小说写得完吗?不可能嘛!哈哈哈。”所以,不是对世界有由衷的好奇,不懂得欣赏无聊的人生,无法成为张国立这般的小说家。这般的小说家张国立讨厌被人摆布。有一个小故事是他当年在《中国时报》上班穿短裤,结果被高层长官骂,“后来我退休后只穿短裤,现在连一套西装也没。”张国立真的总也不老,因为把洒脱活得很中二,“当你人生可以摆脱各种束缚,就可以看到多一点,这样不是很好吗?”

+ More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匪谍—— 江昺仑评张国立《私人间谍》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匪谍—— 江昺仑评张国立《私人间谍》

起先看到书名《私人间谍》,还以为是一本本格派的悬疑谍报小说,或者是个冷硬侦探大显身手的故事。没想到开卷之后,才知道是以戒严时期情报机构为背景,带著悬疑及推理的兴味,并佐以校园青春爱情记事综合起来的时代大戏。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我自第一页读起后,便难以释卷;不过阅读过程中虽乐趣横生,却又无端感到悲喜交杂。那样无法名状的纠结是,一个如此苍白的时代,在父权、军队与国旗等符码中折腾喧闹不休,历史却自我嘲讽,终于虚无与荒诞。像是当代的黑色喜剧一样,使人笑中带泪。其实,所谓白色恐怖,不仅只是这本小说的背景设定、也不是复古情怀,而是一整个世代的苍茫、抑郁与伤口。私人间谍张国立 著出版日期:2022/3/16人们在和解之前,还需要更多理解。时代并未走远,威权幽灵尚在徘徊,台湾社会都还如同主角石曦明后半生一般,在徬徨中踽踽而行,本书是我们集体的悼亡——青春、自由,以及那些被湮没的真实生命。如何理解伤痕?阅读各种不同角色的人生,听说他者故事,也许是一条集体疗伤的路。本书主角石曦明,父亲是一名来自四川,曾经获得荣誉勋章的退役军人,但酒后异常凶暴,动辄殴打妻子及小孩。石曦明的妈妈因而在他们幼年时逃家,石曦明因而留下阴影,长大后也不愿再见父亲,希望未来可以带著妹妹一起离开。石曦明中学毕业后入伍,进了宪兵队,后又被分到警总保安处,进行一项特别任务——监控一名代号为“水手”的留美学者。如同电影情节,石曦明以及同袍窝在水手家中对面的公寓,日夜监控他的一举一动,例如水手阅读怎样书,喝怎样的咖啡和酒,与怎样的对象来往,石曦明及同袍们都一五一十地都写成报告,希望能找到任何“思想”。石曦明在监控当中,被水手高雅而西式的生活所影响,开始阅读水手书房里的《老人与海》、也开始模仿啜饮苦涩的咖啡,后来更因此燃起考大学的斗志,历经一番苦读,在退伍之后考上辅大日文。但军中的长官许雅文,十分欣赏石曦明的才干,于是吸收他,要他继续担任警总的线民,监控学校里的师生。在台湾文学当中,关于白色恐怖受难者的作品不少,但鲜少有以党国特务的角度出发,书写“执法者”的心境。陈映真的〈夜雾〉是一名篇,近年来则有黄崇凯以监控聂华苓的特务心境,写成的〈三辈子〉。但作者描绘石曦明的心路历程,更较前作入木三分,可以看得石曦明虽然在党国教育长大,但水手开启了他心内自由的窗,加上小时候在及暴力威权下成长,更造成他日后精神上的折磨与断裂,上演一出“家变”的荒谬剧(《家变》为王文兴小说,书中的微小隐喻)。石曦明靠著过人的记忆力读书考试,游刃有馀,但这样的超能力,却也是被父亲毒打出来的伤疤——象征由党国抚育长大的长子,却矛盾地想要争取自由,摆脱党国。小说第二部分,风格一跳,转向青春旺盛的校园喜剧。说到石曦明考入大学后,与父亲断绝往来,所以只能靠自己半工半读,以及部分来自“国家”的津贴过活。但石曦明的大学生活并不主流正向,除了打工,还忙著到处游牧、寄居他人宿舍,剩馀时间都在打篮球及玩麻将,以及参加国民党的校园社团活动。大四的时候,石曦明为了赚取到美国留学的高额奖金,参加了校园里的秘密麻将大赛,他为了高额奖金,没日没夜投入赛局,几乎没有去上课,女友还离他而去。最后,石曦明面容日渐枯槁,人生猥琐难堪,甚至差一点倒毙在总冠军战当中,终于赢得了比赛。大学生活的放荡不羁,还有拼死拼活,或许是石曦明长期以来,一直想摆脱父亲及许雅文控制的方式,表面上看起来荒唐可笑,事实上却是别无选择的哀伤。第三部分是石曦明大学毕业之后的故事,由于涉及本书最精彩的悬疑部分,在此请读者自行阅读体验。本书后段萦绕在某种悬疑惊异的氛围当中,不过实际上诡异的并非超自然的部分,而是清晰可视的两个幽灵徘徊上空:一个是党国,如同石曦明父亲石重生,亦如同警总长官许雅文。他们都是父权象征,都自认有权、也有责掌控石曦明的人生。不过小说中可能暗示,原本党国符号应是雄伟光明的,实际上却委靡不振,石重生在妻子逃家、长子背离后,过著行尸走肉般的馀生(“重生”之名或也是种讽刺);而许雅文则沦陷在另一种自囚情境当中,如同珍视魔戒却反被困住的哈比人咕噜;甚或辅大校园里,四处探听抓匪谍的宇教官,在剧情中更像是一名路过瞎忙的甘草人物,十足讽刺。另一面我们看到的另一个幽灵是柔和且阴性的,象征理想与自由。小说中带来救赎、精神跃升的总是女性——除了第一部分在水手家中出现的神秘白衣女子,还有石曦明相依为命的妹妹、石曦明最困顿时给予情感抚慰的阿玲,乃至最细微的,许雅文晚年时照顾他的孙女,都是与党国威权互为参照,自由的喻依。而连同小说中缠绕著的抽象国度:当时台湾人心目中的“美国”,似乎是包裹一切希望的精神彼岸,包含水手家中的咖啡、唱片、海明威、石曦明嚼烂的字典、如醉如狂的麻将大赛(赴美门票),在在都是同捆理想与自由的譬喻。虽然作者细腻地重现了1970年代的布幕舞台,如同《天桥上的魔术师》里有许多细节值得人们探究回味,但我们更要注意的是布幕后面,无法直接嗅闻出来,却更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书中白色恐怖的情节虽然可能为作者虚构,但一查档案,和现实却有许多吻合的情节——1971年即有“成大共产党案”,蔡俊军与吴荣元等多名成大学生因向往共产主义,在校园里面成立共产党,后遭警总逮捕,蔡吴两人一度被判处死刑,后改判无期徒刑;而威权伸手进校园的案件不仅于此,1975年的台大哲学系事件,是国民党清理殷海光等人自由主义思想的最后手段;而1977年的“台湾人民解放阵线”一案更与小说情节有巧合之处,当事人之一是自美返台的戴华光(戴的父亲是上校,也真的在商船上实习过),与向往社会主义、不满时政的赖明烈(文化建筑助教)与刘国基(辅大法文所)等人接触,共同贩卖左翼书籍与组织社团。不久之后,戴华光与赖明烈在罗斯福路的租屋处被警总逮捕,后来戴、赖、刘三人以“二条一”(《惩治叛乱条例》最重的刑责)被起诉,戴华光最终被判无期徒刑。考据诸多历史档案,情节历历在目,政治受难者普遍都有著十足的理想,向往更崇高的平等或自由世界。但可惜的是,本书对于这样的著墨不多,书中唯一被当成“匪谍”逮捕,那一位疑似半夜升五星旗的商院同学,思想面容却也模糊不清,难以辨识。或许作者想要反映当时一般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无法拥有思想,只能躲藏在庸碌的现实当中。那些装疯卖傻、酒色财气,或许才是戒严统治底下的生存之道。或者也可以这么说,麻将大赛虽然看似荒诞,却为学生们反抗的微弱手段,或者精神逃亡的洞口。小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再现,或许比真实还更贴近真实,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大时代的悲喜交欢,特别是仍未散去的各种幽灵。本文作者江昺仑台中人,政大台湾文学所毕业,台大台文所博士班肄。曾任职溪州乡公所、台湾文学馆。曾参与合著《史明口述史》、《终战那一天》等书。

+ More
为神明发声,为人民喉舌──刊读《乩童警探》三部曲

为神明发声,为人民喉舌──刊读《乩童警探》三部曲

(少量涉及剧情,阅读慎入)国外有灵媒,台湾有乩童,灵媒告诉你死人的遭遇,乩童传递神明的声音,当乩童变成警探,他会利用神明的声音办案吗?罗蛰,从小被温府千岁收为义子,成为乩童为街坊邻居解决疑难杂症,受人瞩目又备受尊重。罗雨是他的弟弟,羡慕哥哥总是夺取众人的目光,装成乩童却遇恶灵上身,从此罗蛰不再当乩童,不为神明发声,却当上了警察,脚踏实地查案。和弟弟的关系,却也成为解不开的结。《乩童警探》三部曲套书张国立/著出版日期:2021/01/29张国立的《乩童警探》三部曲,透过三件案件去勾勒出台湾警察的模样以及犯罪现场。在台湾各式各样的翻译小说都不缺,日本的警察、欧洲的警察、美国的警察,读过加贺恭一郎那种里长伯式的查案法,看过马丁‧贝克常常得跨越城市的侦查,又或者是整天酗酒的哈利警探,我们却不是那么清楚怎么跟别人描述台湾的警察是怎么办案。反倒是乩童,宫庙都有,说不定我们都见过,也许哪天其实曾经目睹他们神明上身、斩妖除厄。既然是退休乩童办案,三个案件也各自与鬼神有点关系,《偏心的死刑犯》因为有灵感体质的罗蛰惊觉被行刑的犯人状态不对,才及时救回被行过刑的犯人,并重新检视原本就疑点重重的案件,后来也再度走进宫庙找寻案件真相。《双重谋杀》中,被谋杀的死者的指纹居然出现在下一个死者身上,如果确实是前一个死者复生犯下罪案,是不是真的得靠神明来指点迷津?《死亡的深度》中,罗蛰为了找失踪女警出现在碟仙活动的现场,退休乩童碰上碟仙,九死一生还被自己同事抓起来审问。后来凶手在每个犯罪现场都留下一枚平安符,是为死者祈求平安?还是要留下犯罪签名?作者在这个系列中一如往常的描写著我们身边的大小事物,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每个角色。因为姓氏昺实在太罕见而被取代称、老爱吃东西的丙法医,整天唠唠叨叨讲干话却又非常照顾自己下属的齐老大,好胜心强、老爱跟罗蛰比较的干练女警飞鸟,背负著过去的神枪手前辈石天华,以及不再当乩童斩妖除厄改当警察除暴安良的罗蛰,形成了这个系列的核心团队。人的案件还是要人来解,虽然罗蛰有神明的力量,办案却并不全然倚赖神明,多半只是因为这个过气身分,成为被其他同仁嘲讽的对象,或是被记者大书特书地转移焦点。故事中有警察之间的争功诿过与权力斗争,也有媒体的搧风点火与犯罪者的投机侥幸。各种你我生活中会发生的事情,就轮番在书中上演。三本书各自有非常残酷而沉重的主题,不论是死刑废除的争议、熟人性侵、性别认同的迫害,又或者是安乐死,都是想起来头皮会发麻的议题。然而作者的黑色幽默,以及轻快戏谑的笔触,让整个故事不会那么愁云惨雾,反而让人能够逐步地跟著罗蛰去探寻这个世界的真实样貌,了解台湾发生的各种事件,唤起我们对于这个社会的关怀。而三起案件也各有特色,从《偏心的死刑犯》开始,打不死还器官错位的死刑犯,就给人一种荒唐又奇妙的起头,也带出各角色的性格与案件的走向。在奠定整个系列的黑色幽默基调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到了《双重谋杀》后,仿佛在嘲讽法医的死亡迹证,以及令警察疲于奔命的连续杀人事件,却又不至于让人感到血腥,而是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死亡的深度》则让人直接意识到真实世界的时间流动,因为疫情戴著口罩办案的警察们,模拟著凶手的行动,甚至还相约去看去年重新上映的《东京教父》与《阿基拉》,一瞬间那些角色的形象更为立体,仿佛就是隔壁邻居一样亲切,又或者是一样难搞。即使不以乩童的能力办案,罗蛰也还是跑遍宫庙寻求各种线索,这真是台湾不可或缺的一隅风景,和关老爷谈心或是跟财神爷求财也是家常便饭。而一边在查案,罗蛰也一边找寻著自己的弟弟,试图弥补过去的伤痕,更邂逅了各种女孩,和案件的关系人或是身边的同事有著爱恨纠葛。虽然不像欧美的冷硬派侦探整天酗酒、际遇悲惨,但有自己问题的他也化作一种属于台湾的冷硬派主角形象,不只工作,也写生活。而这三部曲也首尾呼应,测度著死亡的轻重,衡量著人主宰他人死亡的权利。《偏心的死刑犯》里喊著“人不是我杀的”的死刑犯,竟在行刑关头有了差池,说不定真的是神明在为他伸张正义。而在《死亡的深度》里面,自认为是神的使者,觉得自己在做好事的凶手,碰上前任神的使者,罗蛰这个乩童警探,两人的对决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对抗,人可以决定别人的生死吗?而一个人到了死亡的尽头,应该苟延残喘地活著,还是有所尊严的死去?这个答案,问神明,神明说不定也会要我们自己考虑。初读这本书,真的会期待罗蛰会起乩,找神明来帮他,利用超能力获得案件的线索,或是民众向神明控诉,派出罗蛰来办案。但实际上天助不如人助,即使他通晓天机,有些事情还是只有人自己可以做。不论是那些残酷又荒谬的案件,还是他与弟弟千丝万缕的关系,都需要靠他自己化解。虽然同事整天笑他,这本质上还是非常脚踏实地的警察故事,没有什么滥用超能力的桥段。不过真的也是满想看看罗蛰起乩跟温府千岁闲聊,不知道成为神明的义子都会跟祂聊些什么呢?总觉得在张国立的笔下,这个系列应该还有许多可能性。另外在《死亡的深度》中,还收录了漫画家Peter Mann改编的段落,罗蛰与伙伴们的形象立刻跃然纸上,原本作者的笔触就相当有影像感,图像化后更是充满不同的趣味。虽然可能和每个人心中想像的形象不同,但这个故事真的是变成影像也很有趣的内容,希望有机会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尤其漫画家挑选的段落真的很有紧张感,在山区追逐的情节拍成电影应该也很刺激。另外我觉得作者很适合讲齐老大的台词,真希望有机会听他配配看呢!虽然故事里面没有起乩的桥段,却也提及部分乩童的习俗与禁忌,以及介绍了不少宫庙,因此读起来非常亲切。若译成外文,不知道外国人对于乩童的理解,会不会真的很像灵媒?与神明对话的使者,似乎是世界各地都有的角色,只不过定义与用途都不太相同。故事中提及的议题,也是许多人都会碰上的课题,而作者以其独特的诠释,化为充满黑色幽默的故事。阅读各种警察小说或犯罪故事时,总会随著办案的历程窥见人心较为阴暗的一面,藉著阅读这个系列,也让人再度检视台湾这块土地上的问题。就像齐老大说的:“凡是人,必有可杀之处,找到可杀之处,就找到凶手。”看起来温柔婉约的女子或是气宇轩昂的男子,说不定也包藏祸心,查案过程总是艰辛而使人心累,透过罗蛰这种老是被当成调侃对象的主角,以及其他逗趣的伙伴,读来也就不这么烦闷。看起来不会过度悲惨的冷硬派主角,读起来也是很棒的!本文作者刊常被问笔名怎么念的文字工作者,台湾推理作家协会理事,现任博客来推理专栏“时事新鲜报”作者,曾任读册侦探学堂选书人。办过推理课程、几场推理电影包场、访问过几个推理作家,致力推广各类形式的推理。最近迷上不会侵吞实体空间的电子书,开始囤积电子书与阅读器,累积更多书债。对了,刊念“刊”,是干干木,不是王王木。部落格:https://twinsyang.net/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twinsyangblog/

+ More
哪一种才算是家,的推理——张国立评《亲爱的共犯》

哪一种才算是家,的推理——张国立评《亲爱的共犯》

大部分推理小说总是在死了一个人之后开始,忽然想起大导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代表作有《银翼杀手》、《异形》、《王者天下》、《黑鹰计画》、《神鬼战士》)的《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关于塞尔玛与路易丝两个女人的故事。她们本来过著平常日子,塞尔玛是个家庭主妇,有个易怒的老公,路易丝则是餐厅服务生,有个不太确定关系的男友。这天,天气不错,路易丝心情很好,邀塞尔玛出去玩,塞尔玛不敢对丈夫说,可是她决定该出去走走。所以这也是关于旅行的故事。旅途永远不可能平顺,在酒吧外,塞尔玛险些被男人强暴,路易丝一枪干掉那男人,旅行变成逃亡。接著塞尔玛遇上帅哥骗子(布莱德.彼特饰演)而被偷走了她们所有的盘缠。她觉得对不起路易丝,持枪抢了商店,这下子她们再成了抢匪,从调查局到州警动员大批警力的四处围捕。记忆最深刻的是当塞尔玛被布莱德.彼特偷走了钱,那是上午,其他人仍过著正常生活,可爱的塞尔玛却成了抢匪。她的抢,纯粹为了继续旅程,继续她终于明白的“存在”。原以为挺绝望,但塞尔玛终于从丈夫的束缚里挣脱出来,路易丝也了解男友对她的真爱,“末路”充满欢乐,她们享受每一刻。法国著名的推理小说家奚默农(Georges Simenon, 1903-1989)写过一个短篇小说《警探回忆录》(From Maigret’s Memoirs),故事的主角是名巴黎老警员,他穿钉铁片的大头靴天天巡逻于市区,之所以穿大头靴,是一来警察的薪水买不起好鞋子,二来每天得走十三至十四小时的路。他说,警察的工作和街头妓女差不多,都有双得走上几英哩柏油路的鞋子与疼痛的脚踝。他的工作当然是破案,长官交给他一把凶刀,设法找出凶手,于是老警员带著凶刀出门,九个月后在某家文具行问出凶刀是这里卖出的,而老板还记得买刀的人。他靠坚持与耐心破案。奚默农透过老警员的眼睛带领读者看那时候的巴黎,看著初进城的青涩少女随岁月变成目光涣散的老妓女、看著火车站内找机会的盗贼。推理小说便在生活里寻找蛛丝马迹,设法找出答案。奚默农写,当时巴黎警察两个特征:穿大头靴是因为待遇低,这种鞋子耐走;留大胡子的起源不明,但大多数年轻人加入警界就是想留大胡子,觉得酷。读者随著大头鞋同时也进入警察的日常生活,人物像在定格的画面停留好几分钟,然后突然间走起路、说起话。雷蒙.钱德勒的《大眠》,嫌犯卡门小姐到侦探社找侦探马罗,他们之间有段对话。“干这一行(侦探),如果你诚实的话,赚不到什么钱。如果你有门面,那表示你赚了钱──或者准备捞一笔。”马罗这么介绍自己的办公室。“噢,你诚实吗?”卡门一边打开皮包一边问,她从一个法国制珐琅盒里取一根烟,用一只口袋型打火机点火,然后把珐琅盒和打火机丢回皮包,任由皮包开口。马罗回答,“诚实得很痛苦。”马上了解马罗是什么样的侦探,了解他的日子不太宽裕,而找上门的女客户则有钱到滴油。以《后车厢挽歌》(Trunk Music)创造出著名侦探鲍许的麦可.康纳利(Michael Connelly)用另一种方式表现侦探的工作,不再古典时期的优雅,非常冷硬时期的写实。鲍许谈到侦探的工作:“有个雕刻家,当别人问他怎么把一块花冈岩变成一尊美女雕像?他说他只是剔除不属于女人的部分。我们现在要做的也是一样。”侦探得拿著小凿子对花冈岩一点点的敲,不能太用力,万一敲太多,黏不回来的。好看的推理小说必从人性著手,一如巡逻警察侦破杀人案于他的日常、靠他的每一步,这是他的人生。一如拿破仑部下说:“皇帝打胜仗靠的不是我们的刺刀,是我们的脚。”陈雪的《亲爱的共犯》一方面女刑警周小咏追查杀死富商二子张镇东的凶手,一方面作者追查到底“家”该如何定义?真正的家在哪里?为此,陈雪详细介绍豪门张氏一家三代居于一栋低调豪宅白楼内的生活点滴,大家长张大安原想这样能凝聚家人的感情与力量,却忘记钱毕竟是万恶之源。钱未必可怕,钱带来的势利与阶级才可怕,稍稍处理不慎会带来大祸。这三代纠葛不清的恩怨情仇便是故事的大背景。同时,作者暗示:少了爱,这是家吗?另一群成长于育幼院的年轻人,他们未忘记当年以院为家培育出浓郁革命感情,彼此关照,当其中一人有难,其他人不顾一切的设法为之解脱。作者再暗示:这样的感情不算家吗?透过女刑警的不懈的侦查,她带出一个人物串接一个人物,带出每个人的故事,像是拿破仑手下的法国大军,所有人物奋力的前进,抵达战斗位置,组成绵密的战列,等著作者下最后的攻击指令。《亲爱的共犯》追查的是我们究竟该认同哪一种的家。人生百分之九十处于大多数人认同的轨道上,像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在《黑暗,带我走》(Darkness, Take My Hand)里说的:“他们在人生中载浮载沉,如同浮在热水上的塑胶鸭,有时会翻侧到一边,等到有人把他们扶正过来,他们又回复先前的载浮载沉。他们不吵架,也没有真正的热情。”张震东对家人施暴,对事业、对家庭只有要求而不无付出,家里的亲人设法掩盖事实,像把翻侧的塑胶鸭扶正,他们有钱有地位,却不知道自己失去了热情,那么鸭子的倒或正有何区别呢?女警探周小咏找出凶手,然后呢?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塔斯这么做结论:“寻找真相时,要对不可预期之事有所准备,因为真相总是如此难寻,而且总是在你寻获时困扰著你。”想到某本小说里说的:“问题不在于你能不能找到真相,而在你能承受得起真相吗?”本文作者张国立知名作家/美食、旅游达人/擅长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等。辅仁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毕业,曾任《时报周刊》总编辑,得过国内各大文学奖项与金鼎奖,文笔既可诙谐亦可正经,作品涵盖文学、军事、历史、剧本、游记等各类题材。近期作品:《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炒饭狙击手》、《金陵福 史上第二伟大的魔术师》、《海龙改改》、《一口咬掉人生》、《战争之外》、《郑成功密码》、《张大千与张学良的晚宴》、《弃业侦探:不会死的人,一直在逃亡的亿万富翁》、《弃业侦探01:没有嘴巴的猫,拒绝脱罪的嫌疑犯》、《偷眼泪的天使》……等。小说《炒饭狙击手》已售出北美、尼德兰(荷兰)等国外版权。

+ More
【书评】乩童警探的双重绝杀:封杀侦探的原型,通杀诡计的窠臼

【书评】乩童警探的双重绝杀:封杀侦探的原型,通杀诡计的窠臼

当今片酬最高的好莱坞导演是谁?谜底揭晓是克里斯多福.诺兰。想不到吧?这个答案似乎令人跌破眼镜,但又好像没那么出人意表。没错,诺兰还没拿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影坛上的资历并不足以拿出来说嘴;不过,看他历年来的作品无非是叫好叫座的热卖片,难怪可以让锱铢必较的片商捧著两亿美元预算上门,端出两千万美元片酬再加20%全球票房分红的优渥合约。诺兰到底掌握什么样的魔法,才能拥有“我说了算”的话语权?答案就两个字:创新。正当全球的编导还在重复“穿越时空”的老哏时,诺兰却在2020年的新片“天能(Tenet)”中,利用物理学的“熵”理论开发出“逆转时间”的全新桥段。尽管情节烧脑令人一头雾水,然而你不能不佩服诺兰勇于创新的魄力。 乩童警探:双重谋杀张国立 著出版日期:2020/9/25找到新的语言,写出新的题材,这绝对是每一位创作者的终极目标。综观长达近乎一百八十年的推理文学史,若细看每个转捩点发生的时刻,总会发现要嘛出现过全新型态的侦探,不然就是竞相开发各式各样的诡计,进而诞生截然不同的次类型流派。历史告诉我们一件事:想要扬名立万,就必须在固有的脉络里同中求异、另辟新径,这正是每个小说家挖空心思在做的事情。创新,就会成为史上第一人。爱伦坡为何被尊称“推理小说之父”?因为他在1841那一年,发表了史上第一篇推理故事〈莫尔格街凶杀案〉,同时创造了“绅士侦探”的原型。他笔下的杜宾是法国名门之后,由于家道中落无奈与朋友同住巴黎,虽然性情古怪,却有著惊人的推理能力,能透过零星的资讯破解难题,推理出意想不到的真相。杜宾身边有个重要配角,此人是以第一人称观点来记录案件始末的助手。而这个双人搭档引来众多后进作家的仿效,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福尔摩斯与华生”和“白罗与海斯汀”。回顾十九至二○世纪那个年代,绅士代表一种高尚的身分,他们无须去上班打卡工作,之所以出面查案指点迷津,纯粹是打发时间找乐子,顺便证明自己高人一等,于是这些人又有“业馀侦探”之称。拜福尔摩斯大受欢迎之赐,一时间绅士侦探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为了在诸多戴著夹鼻眼镜、讲话咬文嚼字的绅士当中脱颖而出,心思灵敏的作家会帮笔下侦探披上新的外衣,譬如正港承袭爵位的彼特.温西、一派时髦贵公子的艺术家费洛.范斯、有如唐三藏爱碎碎念的布朗神父。但是这些角色太过不食人间烟火,读者开始觉得他们虚有其表而逐渐不愿买单,于是四○年代以后写实主义抬头,作家们力图形塑新的破案英雄,神探的身分背景有了遽然的转变,专职警察和平民私探纷纷出笼,譬如人畜无害的老小姐侦探珍.马波、采取科学办案的宋戴克医师、卑微但打死不退的印度警探果铁,以及律师、心理师、魔术师、参议员和银行总裁……各行各业的专才都有机会扮演侦探,只要脑袋够精明,即便是小学生也可以当神探!且慢,若无法塑造出与众不同的侦探怎么办?没关系,另一条成名之路,就在于想出超级烧脑的谋杀诡计。从柯南.道尔以降,作家们无不绞尽脑汁在设计匪夷所思的谜团,不论是时代创造英雄还是英雄创造时代,这当中的确诞生了几位推理名家,像是“误导大师”阿嘉莎.克莉丝蒂、“密室大师”约翰.狄克森.卡尔,以及“不在场证明大师”傅利曼.威尔斯.克洛弗兹。简而言之,误导手法、密室命案、不在场证明,犹如推理文学的三本柱,撑起了浪漫本格的黄金时期。但是诡计总有开发殆尽之时,古典本格终究要跌下神坛,于是社会派崛起,冷硬派侦探扛下担子,成为打击罪恶的新英雄,但一点都不神的他们不靠脑子办案,而是用拳头伸张正义,必要时还用肉身阻挡罪行;也就是说,打落牙齿和血吞成了侦探的新武器。那么接下来呢?历史轨迹指出新的趋势从侦探转向罪犯,原为背景看板的恶徒成了主角,创作者在文本中企图钻入加害者的脑中,试著剖析他们犯案的背后成因,这种文体一时蔚为风潮,亦为后世所谓的“犯罪小说”。再来的发展就是百花齐放,作家抱著实验精神将各类元素融入小说中,因而滋生“间谍小说”、“历史推理”、“法医推理”、“惊悚小说”,一步步演变到盛行于二十一世纪的“心理悬疑小说”,一切可谓水到渠成、自有其天命。台湾本土的推理创作起步虽晚,但是各类型的小说书写都有人跃跃欲试,作家们的企图心不可小觑,从欧美杰作中汲取的养分一样也没少。若要拿当今的台湾作家与前人来做对照,张国立应该是最佳榜样。此人乃资历丰富的出版人,也是著作等身的老牌作家,更是美食、旅游达人,尤其擅长推理和历史小说,各种题材信手拈来尽可写,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堪称文艺复兴式的奇才。从近作《乩童警探》看得出他意欲成为台湾推理霸主的野心,故事以台湾宫庙文化为基底,再融入玄幻元素,男主角身兼乩童与警察身分,这个史上首创的人设看似冲突矛盾,其实转念一想,欧美的古典侦探解谜时料事如神有如神明上身,这和作法时宛若神功附体的乩童岂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差别只在于一方是解人间事,另一方是答阴间事。张国立的创新之举不单在侦探身上,诡计方面也试图缔造新的格局。在二部曲《乩童警探:双重谋杀》中,作者极其炫技地设计了一桩连环凶杀案,凶器清一色是菜刀,但诡异的是,前一位死者的指纹都会出现在让下一位受害人致命的凶刀上……这太玄了吧?躺在解剖室冰柜的尸体哪有可能出来杀人?难不成死者复活变僵尸?抑或是灵魂出窍去行凶?这一连串的命案全都是不可能犯罪,不但弥漫著灵异气氛,更包含了密室杀人,难怪警方会出动乩童警探罗蛰来参与办案。平心而论,本书谜团是推理史上前所未见的谋杀诡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融入台湾在地的民俗文化色彩,对推理文学的本土化厥功甚伟。另一方面,作者运用“警察程序小说”的形式撰写故事,全书角色众多,年轻的男主一边与女警斗嘴、一边跟法医女助理调情,法医和刑事局副局长两个老男人不断在打嘴炮,周遭一群下属跟著敲边鼓瞎起哄,使得小说读来热闹缤纷,煞是有趣,然而群戏尽管热闹有馀,却也让原是担当的乩童警探被边缘化,但不知是作者一时疏忽,还是有意为之。且让我们期待下一部作品的问世,届时再来检视“乩童警探三部曲”能否像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有个完美的收尾。本文作者黄罗 (作家、推理小说评论家)台北人,右手写小说、左手写评论的二刀流,嗜读推理小说,在出版业从事过行销、文案、编辑、翻译、选书、撰写导读等多项工作,译作有十馀本,编辑过的书系有【谋杀专门店】、【克莉丝蒂推理全集】、【马丁.贝克刑事档案】。小说作品有《寻找被诅咒的彩画》与《寻找传说中的奇人》,在《科学少年》连载短篇故事〈少年一推理事件簿〉,另有《名侦探的推手:推理文坛的百位人生胜利组》与《坏蛋总是撞到我》等电子书著作。

+ More
阳光射进裂缝了吗? 路那评张国立《乩童警探:双重谋杀》

阳光射进裂缝了吗? 路那评张国立《乩童警探:双重谋杀》

在“乩童警探三部曲”的第一本《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中,张国立以“杀不死的死刑犯”作为引子,为我们引介了一个充满家庭纠葛与大量死亡的密室谋杀,以及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办案团队:曾任乩童的警官罗蛰、通达医理又率性而为的“丙法医”、丙法医的欢喜冤家(?)刑事局侦查科科长“齐老大”齐富。三人携手办案,一下子插科打诨,一下子尔虞我诈,拂去了些飘在这起带著耸人氛围的谋杀大案顶上的骇人乌云,多了点引人入胜的相声声调──那样轻松自如洞澈世情,关键时刻却仍能教人领略到因有情无情而引发的伤痛与愤恨。这一向是我读张国立小说最喜欢的地方。他滔滔不绝,可偏又文笔精简。说是冷眼旁观吗?下一秒钟,他便显现出其实心中有情。系列第二作《乩童警探:双重谋杀》,同样延续了此般风格,让原本应沉重而惊悚的连续杀人案瞬间轻盈了起来──说起来,“双重谋杀”这个书名是有些玄机的。在阅读之前,我本从书名推测是一起双尸命案,哪知道就像《偏心的死刑犯》奉送四具尸体,本次的《双重谋杀》实际上是倒数计时的连续谋杀案──凶手以六天、五天、四天的倒数计时方式犯案,等同每天会多一具新鲜出炉的尸体。凶手的谋杀手法更是干净俐落:一刀毙命,不留痕迹。奇怪的是在CSI已成大众常识的今日,凶刀上却留下了指纹。还不是普通的指纹,而是前一位死者的。仿佛是死者自行从殡仪馆里的冰柜起身抓交替,一刀传一刀,一人杀一人。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冤情故事?乩童警探又该如何解开此案呢?身在局内的局外人读《乩童警探》系列,最引我注意的,不是警探乩童的过往,而是小说家对警察体系的描绘。肇因于欧美日文化在台湾的强势,阅读与阅听大众对于这些地方的警察体系的理解,可能还高于对本地警察体系的认知──警部与警部补谁大,只要有看日剧的都能明白。但一线三星是什么职位?市警局刑事警察大队和刑事局的关系又是什么?霹雳小组何时才能登场?即便翻阅了相关组织规程,很多时候还是一愣一愣。描绘警察与警探的犯罪小说,在此成了一道窗口,让与此类组织无缘的读者透过角色的喜怒哀乐,得以稍稍理解这些在街道上与我们比邻而居、在马路上与我们同行,负起捍卫社会安危大任,却又宛如来自其他世界的微型社会。在《偏心的死刑犯》中,透过小虫警官、丙法医和齐老大的对话,读者们得以想像出一道所谓警界升迁的“正常轨道”。有意思的却是这三个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偏偏却又都逸出了此类正常轨道。他们是身在局内的局外人,也因此成了读者与体系间再适当不过的中介者。在《偏心的死刑犯》之中,透过小虫夹在刑事局高层之间的左右为难,张国立简要地描绘出警局内部因各式外在压力而呈显或挑动的权力斗争。这个主题在《双重谋杀》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重大命案一件接著一件发生,社会压力接踵而来,已经升为刑事局副局长的齐老大该怎么办?不怎么办。行政院召开社会安全会议、网红大骂、媒体堵路,刑事局把专案小组改设在辛亥路的台北相验暨解剖中心,齐老大在外面挨骂扛压力,回来堵住山路,要求下属认真办案。对照起《偏心的死刑犯》,真真应了齐老大暴怒时要求一级主管报到时那句“别以为我是副局长,我他妈比局长敢揍人。局长想升官当署长,我副局长只想揍人。”副局长只想破案,担子就落到在了小虫警官的身上。然而组织是这个样子的,你不乐意扛吗?总是有人乐意。小虫这次遇到了学妹,卑南族的警官飞鸟。积极上进的她,和小虫打一开始便不对盘。说起来,他们连名字都相克呢。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竞争氛围,是感情暧昧的前奏,抑或是职场上真刀明枪的往来,还真是很不好判断。除飞鸟外,还有被调往平溪分驻所的失意警官石天华、退休了但仍热血沸腾的前辈陈家福。一个接著一个的,从名为“警察”的群体之中慢慢地立体显型。那是张国立以身为乩,自警察组织的模糊暗影中召唤出来的、可供辨识与理解的众神明。退休的乩童与在职的警探乍看到《乩童警探》的书名,都会想著以超自然力量为依恃的乩童,与以苦干实干和科学检证为底气的警探,这是要怎么搭配?他国小说惯常使用的招数,是让身怀超自然能力的警探灵光乍现。而后以可说服社会的检证方式隐匿来源。小说的乐趣,时常便在“我知道,但我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告诉你我知道”之中。超自然与自然,就在这样的操作中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但国情不同,民情不同。在警察难破案,前往求神拜佛都实属平常的台湾,退休乩童现任警探,如撞上大运以此破案,那么不出一晚,大概会成为警方公关代言人,上遍各大谈话节目,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天理昭彰论,争取民众的好感。在这样的状况下,张国立反倒另辟蹊径。罗蛰也曾为自己的异能沾沾自喜。作为神明的契子,他令众人避过大祸,足可自豪。然而福兮祸所倚,罗蛰的弟弟罗雨有样学样,却导致阴灵上身。乩身与中邪,其一体两面的型态,透过罗氏兄弟巧妙地呈显了出来。阴灵与神之间的差异何在?说起来,与两者是否为体系所容其实大有相关。简单地说,目前为大众所敬拜的神,多属有功于百姓,经求请后由官府敕封。与此相对的,“仙”或“佛”则多系以自身修练所取得的称号。换言之,若以人类学的观点来看,是否进入信仰体系、在其间的位阶如何,即是神灵与阴灵之间最大的分野。和警察体系似乎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人,进入体系的是警察,在体系外面的,则是老百姓。对于罗蛰而言,他曾是信仰体系的一个小螺丝钉,如今则是警察体系的小螺丝钉。对于螺丝钉来说,平安就是福。于是张国立造出了一个被众警打趣的退休乩童,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真能看到游魂,只是这些对破案有多少帮助?那可不好说。每一件事物都有裂缝,阳光才能照射进去我最喜欢《乩童警探:双重谋杀》的,是书里引用的这句出自加拿大歌手与诗人李欧纳.柯恩(Leonard Cohen)的这句歌词。裂缝往往被视为破灭与毁坏的开始,然而柯恩却将之化为了希望的象征。这句歌词,更和小说故事本身结合的天衣无缝(说好的裂缝呢?)──我真的很想就这主题好好说个几句,但可惜一说就爆雷了。怎么办呢?当然是赶快拿起书,一头栽入地去阅读。阳光射进裂缝了吗?你翻开书页了吗?本文作者路那毕业于台大哲学系与台大台湾文学研究所,现为台大台文所博士候选人、网站“疑案办”副主任与台湾推理作家协会成员。目前致力于台湾文学与推理小说的评论、研究与推广。合著有《图解台湾史》、《现代日本的形成:空间与时间穿越的旅程》。

+ More
【作家特写】凡人终有一死,何不好好「处理」死亡? 张国立谈《乩童警探:死亡的深度》

【作家特写】凡人终有一死,何不好好「处理」死亡? 张国立谈《乩童警探:死亡的深度》

张国立说起话来有种使命必达的坚毅。2019年,他开始写《乩童警探》系列,采访当时便向我透露后续几部曲架构,关于死亡的异想,悲剧的诞生。他藉推理小说,探问天人之际,融冷硬与在地于一炉。第二部《双重谋杀》以连续杀人案为起点,两具离奇死亡的尸体有了交集——第二个尸者身上验出第一个死者的指纹。是活死人犯案,还是完美谋杀?天赋异禀的乩童警探「罗蛰」这回将更深入死荫之地。那里不止有谜底,还有自身的黑暗之心。他曾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好的推理小说是追查与己无关的案子,最终回到个人,面对本心。」张国立果真使命必达。《乩童警探:双重谋杀》 张国立自承是「希腊悲剧的信奉者」,但他并不悲观。新作《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藉侦探小说形式,推演人伦的边界,复仇与救赎的灰色地带,十足沉重的题材,他却写得很过瘾,谈到后续系列作,一开口就是全新的点子,以及更奇诡的死亡。 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死亡带来新生,让生者不得不理出线索,解决谜团,也是自我挖掘的过程。这是张国立口中,推理小说教我们的事。 有一万步强迫症的小说家 溽暑中,我跟编辑在走到采访地点途中遇见张国立。他一身洁白衬衫配运动鞋,看起来神清气爽,一点也没有这时节在这盆地该有的狼狈。坐定后,我们从写作习癖聊到运动习惯,他说他有「一万步强迫症」,每天要逼自己用手机计步功能走一万步,否则不安心;如果回家只有九千多步,会用手摇。除此之外,还有固定的三十个伏地挺身跟哑铃训练。 牡羊座的他坦承自己个性很急,以前有个坏习惯是同时写三本小说,常常还在写这一本,就开始构思下一本,结果便是正在写的「写到一半就不想看它了」。上个月开始,他觉得这样太累,总有一天会搞坏身体,所以规定自己「一次只写一本」。兴致一来,还会写到忘记时间,是烟瘾逼得他停下来。▲作家罗青为张国立小说画的插画。张国立大学时曾是罗青的学生。 罗青对他说,写小说不要窝在家里写,要去西门町写。于是张国立在真善美戏院前坐一个下午,看来往的路人,猜想他们的人生。「很多人问我为何不戒烟,我说没办法。写完一本小说会整个人腾空,心里跟脑袋有一个大东西不见。爽,这爽不是一般可形容,需要大量抽烟,听音乐,无止尽的放松。我跟医师这样说,医师皱眉说:『你只是不想戒烟吧。』」 他开玩笑说因为音乐要放很大声,所以前后住过「三坑」——安坑、深坑、福德坑。他也曾在内湖定居,后来因为人变多就搬走了。如今住三芝,六十四岁的他想骑脚踏车从三芝往返台北,因为老婆阻止,迟迟未成。不过,他给自己的六十五岁生日礼物是到西班牙走朝圣之旅,足足走二十天。「老婆还在努力阻止我。」张国立说。好的作家得具备什么条件,不好说,但气长的作家大抵都有自持规律的生活,就像村上春树慢跑,张国立与他的一万步强迫症。能从八零年代写到现在,张国立对成为怎样的小说家有自己的看法,「作家有两种,第一种像沙林杰,第二种像劳伦斯・卜洛克。卜洛克从廉价黑色小说杂志起家写到变大师,很爱写却出名很晚。我一直在想:自己想做一个二十岁就出名,只写过一本代表作的作家,还是一辈子在写的人?也有人跟我说:『国立老师你不应该写这种小说。』难道我该写《战争与和平》吗?我想沙林杰也面临一样的问题。」戏剧让他了解真实可以乱七八糟 不该写哪种小说?张国立没有解释。他大学开始写作,写过历史、推理,以及极度内省的存在主义小说,讽喻时事的新闻小说。当兵两年染上戏剧狂热,从希腊悲剧读到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场,写剧本投稿到姚一苇主编的《现代文学》。退伍后,他写了三个月的小说,登在《中外文学》,其中有一篇叫作〈最后的战役〉,受到学院很认真的评论,这让张国立「觉得自己可以继续写」。 「写剧本,让我了解写作不只是跟自己说话,也要跟别人说话。只是跟别人说话之前,你必须跟自己对话。我读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场,受用很大,他强调出戏的作用,要读者对故事保持警觉。我们的教育一直教导我们真实,没有学过幻想如何可能。戏剧让我学到,可以跑到真实之外,真实可以乱七八糟。」 除了戏剧,记者生涯也影响张国立的小说家之路。「以前在报社,我都是最后一个走的,其实是在写小说。我是坐不住的人,因为写稿才坐得住办公室。」张国立在《中华日报》跑体育线,报导运动会要赶六点的电报发稿,等于在运动场上就得写稿,练就了随处可写的本事。 《中华日报》因为是国民党底下的报纸,规模不大,也不大管谁在看,采访任由张国立写;他就近观察人情世故,把一则则体育报导变成精炼的人物速写,比如古金水,「大家都知道他很厉害,十项全能,但他有个毛病,就是容易因为压力大、紧张,十项里常有一项零分,因为太紧张犯规。一个运动员在他最拿手的项目零分,这中间有多少挣扎!」 ▲张国立当记者时采访军事新闻,在德州沃斯堡与 F-16合照。运动场上,使命与心的极限,成为张国立为人物立传的绝佳素材,帮助他塑造角色更得神采。「当时有位田径好手,一百公尺能跑十秒四,却在左营训练中心莫名得罪上层被赶出来。全国比赛时,他不能晋级也来参加,又跑出十秒四的成绩。我说你来参赛不是白忙一场吗?他说他要证明对方想杀鸡儆猴,却杀到了猴。」 除了运动选手,张国立也曾采访许多作家,其中七等生最令他印象深刻。「当时我开车到苗栗找他,在一条乡间新铺的柏油路上,两旁是雨后嫩绿色的稻田,只见七等生站在那,瘦瘦的,留着长发。我停好车,七等生端出为我准备的公卖局葡萄酒。我当时觉得匪夷所思。采访中,我进入了七等生的世界,那时候他写〈我爱黑眼珠〉,受到很多非议。我边采访边和他讨论道德,我才知道那就是七等生的思想。」 有趣的是,尽管张国立得过皇冠大众小说奖,却认为自己「不够大众」。「我的偶像是海明威,受他影响最多的是小说对白。所以我写小说有个问题,会让读者卡住。为何?我相信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小说不需要把冰山写出来。」大平先生(平鑫涛)曾委婉劝他,不那么海明威的话,可以更受欢迎,然而他依然写自己的。 或许,对张国立而言,这些走过一遭便足矣。就像他前阵子考上旅游领队证照,带了一次团就厌倦,他说自己不想管人,也不想被管。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就好。「不过现在我会试着多写一点冰山。」张国立说。 ▲张国立热爱旅游,出过多本游记,也考过旅游领队证照。不过他只带过一次团,因为不想管人。 如果死亡不是终点怎么办? 张国立推崇推理小说,推理小说可容纳各种故事,读者也容易进去,「这样比较容易让作者发大财,作者发大财,影视就跟着好,读者也跟着好。」所以他之后想写侠义小说融合推理,回到宋朝让包公用科学办案。 除此之外,读者也可在推理小说中看见最极端的人性。「例如愤怒要如何发泄?我们可以去看李・乍得的小说;也有探讨正义边界的推理小说,像《失控的陪审团》。推理小说也很接近生活,例如卜洛克的侦探马修・史卡德每天都在戒酒、晃荡,叨叨絮絮自己的人生观。」人生又何尝不是追寻抵达之谜的推理小说?「亚里士多德讲悲剧原理,说作者要不停的埋藏,埋藏的悬疑又一定要得到解决,这不就是推理吗?」 《偏心的死刑犯》也来自悬念,一开始张国立只是好奇:执行死刑,人没死怎么办?小说以杀人凶手朱俊仁被枪决,有乩童体质的警察罗蛰却没看到他的灵魂,才惊觉「死刑犯没死」开头。寻着未竟的死亡,读者将与罗蛰一层层揭开命案背后的真相。只是真相不能抚慰人心,过程中,侦探与案件关系人还得面对过往的吞噬。   ▲张国立的书架与单车。他每天都要运动,骑单车会故意骑上坡,好让自己「多动一点」。 罗蛰显然不是很酷的侦探,不能坐在安乐椅上推敲案情,或靠出神入化的演绎法找出凶手。他畏缩,一度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往——十七岁之前在家乡台南当乩童,却意外毁了弟弟的人生。 我好奇在讲求科学证据的推理小说中,安排一个有神力的主角,会不会破格?张国立给了我一个「反过来」的答案:罗蛰不是借助神明的力量,而是努力让自己不受制于神明,「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侦探没那么厉害。罗蛰的过往人生都是神明决定的,直到十七岁弟弟出事。之后他一直在逃,遇到这个案件,才被迫面对自己。」 如果可以,不能一直逃吗?张国立说,「我们常常忘记过去,丢掉很多可贵的东西,但今天何以至此,其实是因为过去。郭台铭的广告说他『抱着台湾的未来』,那都是骗人的,只有重视过去,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身为希腊悲剧的信徒,张国立认为两千多年前的叙事已告诉我们:所有人都和过去有关,就像伊迪帕斯王娶了自己的母亲,正式迎接自己的宿命。「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以最好的推理小说是追查与己无关的案子,最终却回到个人,面对本心。侦探如果不解决自己的问题,就无法破案。」 那么我眼前这位写侦探故事的侦探,需不需要回到自己身上,照见人生的未解之谜? ▲身为小说家,要当沙林杰还是卜洛克?张国立选择后者。他相信推理小说的力量,因为人生就是在不断被埋藏的过程寻找线索——解答人生何以至此,悲剧为何发生。「年纪越长,我发现自己越像我妈,她以前有的身体症状,都在我身上浮现。你说,我们是不是活在希腊悲剧的阴影之下?如果你不接受,就会一直活在懊恼中。」 听起来,张国立悲观得很。他说三岛由纪夫曾说人最好在三十九岁前自杀,因为人不会再成长了。显然张国立没有遵从三岛由纪夫,至今仍与他的一万步强迫症度日。 「你出生就知道会死,那活着干嘛?」张国立说。采访完,张国立拿出手机,说他今天还没到达一万步,要用走的回去。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