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划】《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线上疗心室
婆媳问题?亲子关系?沟通不良?感到自卑?青春期?叛逆期?“爸妈不懂我,我也不懂爸妈。”“到现在,婆婆还是爱拿我跟别人比较。”“和同学比起来,我觉得我就是不够好。”“我只是,想给孩子最好的,为什么他不接受?”亲子关系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有不同选择。作者四弦用四篇故事锋利切开母职神话连结社会的脐带,好残酷。但你的结局可以不同。听听四位专家从三个层面剖析,你/你和我想求助的心里话。第一室|妇产科医师 林静仪医师 ── 生理层面首场由妇产科医师林静仪打头阵!书中受产后忧郁所苦的杏芬和小婶,有同样投射到你身上吗?怀孕时胎儿挤压内脏、压迫骨盆,荷尔蒙和免疫反应带来的不适感;以及生产时的挤压甚至挨刀等等…这些生理变化,在成为妈妈后让你感到困扰吗?听林医师来解答!第二室|心理师 周慕姿 ── 关系层面第二场由心理师周慕姿来跟大家聊聊~书中因为生了两胎女儿,而被婆家苛刻对待的杏芬,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故事呢?还有被控制狂妈妈掌控一切的佳佳,到最后无助的反扑,是否也让你思考起家庭关系?这些社会、职场甚至家庭中的变化,在成为妈妈后让你感到困扰吗?听听周心理师怎么说!第三室|心理师 苏益贤、丁郁芙 ── 自我认同最终场由心理师苏益贤、丁郁芙来跟大家聊聊~在家庭关系中,你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扛著好重好重的责任,却有一个强大的阻力不允许你放下。可能来自于,曾经就是这样过来的那些人,“我就是这样过来的,我都可以了,你为什么不行?”没有人是一生下来就会当一个很棒的家长!两位心理师在这一集中会告诉你,什么是正向教养?自我肯定不是每天在镜子前反复说“我好棒!”,而是一种“勇敢”。★完整版Podcast节目,请收听《心理师想跟你说》>>>https://reurl.cc/gW4GN4
+ More缺席的男人,互相磨伤的女人──林静仪评《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是一部带来很多冲击的作品。不仅仅是书名,内容更是沈痛赤裸的冲击。 但是,讨厌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道歉?每一个透过女人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在怀孕过程改变了母体的免疫反应、带来荷尔蒙的不适、压迫骨盆、推挤肠胃、弯曲脊椎、压缩胸腔;顺利的,挤开膀胱与直肠,把阴道扩张到难以想像的尺寸、撕裂会阴部的组织与皮肤,导致持续几天的会阴肿胀、排尿困难,甚或终生的漏尿与脱垂的生殖器,迎来一个不断需索乳汁与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关照的生命;不顺利的,在先进医疗的年代,由利刃割开皮肤、划开脂肪、撕裂腹腔筋膜、扯开肌肉与腹膜、切开子宫,掏出那个用疼痛折磨了女人几十小时的小生命,而若在缺乏医疗的年代,则很可能直接把那女人一起带进死亡。《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 四弦 著出版日期:2021/4/30 为什么对于一个撕扯自己内脏、改变自己身体、占据自己生活的另一个人,必须充满爱? 因为那是母亲,以及她所孕育带来的生命吗? 而母亲这个身分,不就是成立在那个折磨与改变她人生的生命,呼吸了第一口空气的那一刻吗? 或许在知识、教育、经济支持与避孕和计划生育的年代,我们可以假设多数的女人是在充分认知与规划的情况下,心甘情愿让那个影响她身心一生的生命,成为她终生的责任与牵挂,但是,难道就没有许多女人,是在不明究理之下、无从选择的,迎来了影响她一辈子的那个生命吗?这样,她们有具备了什么特殊生理与精神机转,让她们依然心悦诚服吗?依然满怀愉悦吗?保持无怨无悔吗? 我并非要说生孩子有多可怕、多负面,而是,我们的社会与文化美化了多少母职的想像,而不愿意承认进入母职的女性有多少冲突与矛盾,和无奈或困惑? 以色列性别与社会学研究学者Orna Donath的著作《Regretting Motherhood》(《后悔当妈妈》,光现出版,2016)访谈了不同年龄、婚姻状态与阶级的妇女,让她们说出对于自己担任母职(motherhood)的感受,尤其她们“是否后悔”;这样的研究与访谈为何让人感到恐惧或焦虑?一旦女人全面承认担任母职是负面的、感到失落的、后悔的,那不就打破了数百年来对于女性先天爱孩子、有耐心、愿意牺牲奉献的假设了吗?后面没说的是,“如果她们不再愿意担任母职,怎么办?”“如果她们不再提供无限量的亲职服务与关爱陪伴,可怎么办才好?”“如果她们也像医疗照护、高龄照护,专业化且计价,那还得了?” 不是要斤斤计较母亲对于孩子的陪伴变成论件计酬或小时计费,而是当多数劳务与照护工作都被视为有偿的职务分工时,母职却永远停留在只有母亲节的时候被称赞“感谢母亲无私的付出”,这从未被视为一种剥削或者勒索。 承认“母职”是充满挫折、是牺牲许多自我、压缩自己需求的,是否就会带来女性的全然“叛变”?──我认为不会。但是那才能让社会与家庭愿意承认和重新看待,应该给予担任母职者多少支援、多少协助、多少实质的诱因,不论经济上或是制度上,以及,与担任母职者讨论,这工作的暂停与终止时程。 我的书《诊间里的女人1、2》(镜文学出版)出版之后,获得许多女人对于生育压力与生殖角色的共鸣;我相信《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也会让非常多女性想起自己或身边的亲友,曾经历过对于性、怀孕分娩、生育压力以及对女性的各种性别不平等的感受;尤其在本书中,无论是青春期女孩对性的探索与其所受的污名、对未成年怀孕的无助与其所受的责难,还有进入婚姻担任母职的压力、禁锢与互相争夺资源,以及亘古以来重男轻女观念之下的悲剧,都有非常深刻的描述,这些描述,字里行间都让人感到非常疼痛。 但是男性在生殖议题上,仿佛总是个缺席角色,或是个隐身的幽灵。所有女性的生殖,男性都是必要角色,即使科技协助下,或许不再透过身体交媾的行为,但也必须有来自男性的生殖细胞;而台湾的人工生殖法规定,要接受人工协助生殖技术,必须是合法夫妻,也就是说,不论是透过自然或人工,“被接受”的怀孕,必须在“男性合法的参与”之下。 不论是人工协助生殖技术允许施术者的“合法男性”,或是台湾普遍对于男女结婚生育用“修成正果”的形容,其实都证实了《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书中青少女非预期怀孕所承受的指责压力,因为那不是“被允许”发生关系之下的产物。我们的社会非常支持与肯定“以生殖为前提”的性,但是这个性被允许发生的前提,是年龄、身分和时间都受社会与家庭所认证;我在参加婚宴时常常觉得很有趣,众人不分老少,聚在一起祝福一对男女“早生贵子”,说穿了不就是公众在仪式中一同允许他们在当晚之后进行“以生殖为前提的交媾”吗?尤其具有已婚身分之后的女性,周边的人赤裸而且充满“善意”的“关怀”她:“有没有好消息了?”“是不是有什么困难?”“要不要去检查看看?”说起来,是直接探问她在私领域的性交行为,如此直接且公开的对于某些样态条件下,性交频率的确认。 老实说我无从得知,男性在他的群体中,是否会这样不礼貌地被探询、被假设、或被要求,但男性在性事的积极主动,是被允许的,甚至连“难以克制冲动”都被认为“需要体谅”;青少年的性探索之后的生育问题、婚姻中生育责任的压力,男性似乎比较容易逃脱、可以躲避。《抱歉,我讨厌我的孩子》的女人,不论是非预期怀孕的青少女,或是婚姻中进入生育责任的已婚成年女性,承担的巨大压力、甚至羞辱,我相信女性读者多数能够感受,因为那几乎刻画在台湾女性的生命经验中。但是男性呢?书中的男性,不论是探索与掠夺身体的男性,或是自己的妻子在窄小家庭关系中折磨与痛苦的男性,仿佛没有受到一丝压力,不需承担一些责任,与他们没有一点关系,只要最后与“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就可以作结。 我相信本书不是故意塑造出缺席无声的男人们,而是我们的社会中,允许男性在性与生殖责任中滑溜的躲开。如果我们在读完这部赤裸沉重的作品之后,觉得有所共鸣或愤慨,我认为我们都必须开始让男性在生殖责任与讨论中,出现他们的身影,而不再是个透明的幽灵,看著在由他们建构起的制度中,上演所谓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彼此折磨。本文作者林静仪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妇产部主治医师,中山医学大学医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一只傲娇长毛腊肠的妈,眼睛已经老花的年纪。 大学之前读《红楼梦》、打毛线缝香包,大学之后读医学期刊、掏内脏缝人肉。没立过什么不得了的人生目标,结果做了些没有想过的事:第九届不分区立法委员、行政院妇女权益促进委员会委员、公务机关和地方政府的性别平等委员会委员,几个专业团体的理监事,得了疾管署的金馨奖,喝了几个月南太平洋的雨水和吃了不少北印度的风沙。 相信人是在有限的选择中做选择,幸运要感谢老天,困境该检讨自己。人生观受村上春树的书影响极大(意思是若有偏差都怪他)。不论在哪一行都拼命工作,能够睡到自然醒然后煮杯咖啡来喝,就算幸福了。
+ More走下医者神坛──瞿欣怡评《诊间里的女人2》
二〇二一年了,我们几乎要以为台湾已经没有性别歧视。我们有高票连任的女总统,同志伴侣也可以结婚,哪还有歧视呢? 幸好,女人不断书写,让角落里的人有了聚光灯,让真实的世界被看见。读林静仪医生的《诊间的女人二》,就像推开神秘妇产科诊疗间的门,诊间里,除了有迎接新生儿的喜悦,还有更多眼泪,那些眼泪,不仅仅是对生理上的疾病恐惧,有更多是来自女人正在经历的难堪处境。许多女人,在林静仪的诊间里落泪。《经济学人》杂志曾经把台湾与印度、中国等国家并列为严重性别失衡的国家。林静仪在书中引用卫福部的统计,透过人工生殖技术活产的男女婴比例为一二五比一百,但是在自然怀孕生产的情况下,男女婴的比例则为一〇四比一百,如此离谱的数字落差,要说没有人工干预生产,谁会相信?数字是冰冷的,诊间里的眼泪却是滚烫的。一位清秀素净的女人,来诊间拜托林静仪帮她想办法,她想生小孩。林静仪察觉她的紧张,开玩笑说:“想生小孩要找老公啊,看医生很多次也不会生小孩喔。”女人浅浅一笑。追溯女人的病史才发现,她已经有一个女儿,并且在生产时大量出血,差点救不回来。林静仪严肃地问她:“你如果再次怀孕生产,大量出血的机率很高!”女人平静地说:“我知道,我的医生说,我要是再怀孕,很可能会没命。”林静仪忍不住提高音量:“那你今天还来问我,说你要生小孩?”女人终于吐出关键字:“我婆婆说……”原来女人是再婚,跟前夫生了一个女儿,现在的婆婆逼她再生一个,而且非要孙子不可。“我婆婆说,如果这辈子没有孙子,她死、都、不、会、瞑、目。”“混帐,要死她先去死啦!”林静仪身为医生,竟然脱口骂人!那女人还是不放弃,一直追问要如何怀上男孩。技术上,精虫分离术可以提高生男孩的机率,可是,万一失败呢?林静仪揪心地说:“如果拼了命生下来,还是女孩,不就注定是个不受欢迎的孩子?如果你死了,女儿这辈子怎么过?你现在的女儿又该怎么办?阿嬷不爱她,妈妈为了生弟弟给阿嬷,死掉了。你们这样做,对得起大女儿吗?”这些都不是病人想听的话,却是林静仪的肺腑之言。女人擦干眼泪,离开诊间。继续寻找愿意帮她“达成心愿”的医生。女人的命,原来还是草芥,不值得爱,不值得活。看多了女人的眼泪,林静仪愈来愈“强悍”,像极了日剧《派遣女医》里的“大门未知子”,与体制冲撞,不畏权威,充满正义感。她的诊间除了例行的病人外,专收别人不敢收的病患。比如,爱滋孕妇。这天,感染科又转来一名爱滋孕妇。其实只要透过投药治疗,爱滋感染者的病毒是可以控制的,这名孕妇就因为良好的治疗,病毒量极低,甚至连抽血也验不到病毒。孕妇生产时,只要预先投药,并且用剖腹产降低感染风险,新生儿感染的机率只有百分之五。医护在手术时做好防护,便不需要担心感染。随著剖腹生产日期渐渐逼近,林静仪与感染科、新生儿科、妇产科病房、手术室的主任与护理长们,在术前会议上仔细地沙盘推演,从手术前一天的住院流程、进手术室的用药准备,到胎儿娩出后的接送和配方奶,都一一确认。等剖腹时间一到,就能准备充足地迎接新生儿。预定剖腹的时间到了,林静仪在开刀房外却等不到孕妇。原来是院方高层发现那台手术是爱滋感染者,坚持要排最后一刀,得等全部的妇产科手术都开完,才轮到她。林静仪气得在手术室外大吼,难道爱滋感染者就得活该排队受苦吗?当爱滋孕妇知道因为自己带原,所以必须被排最后一刀,是否会像其他感染者一样,卑微地想著:“只要有人愿意治疗我就够了,就算不公平,也没关系。”更糟的是,手术时间延迟,团队被迫打散,为了术前认真的沙盘推演,全都得交班给夜班的医护,原本可以好好因应的个案,变成急就章的处理,对医护都不是好事。幸好,外科手术提早结束,林静仪可以按照原定计画接生了。她还硬是赌气说:“你们不是说,她是高危险感染,要放到最后一台刀吗?”这口气简直就是大门未知子在耍脾气啊!手术开始后,林静仪专注眼前,孕妇下腹部露出的二十乘以二十公分见方,就是手术范围。她像大门未知子一样,眼神如刀,双手灵活地用手术刀、组织剪,一层一层划开孕妇的肚皮。很快地,羊水哗拉流出,又被迅速吸抽。林静仪食指伸进子宫,拉开子宫肌肉,在助手的协助下,把婴儿的胎头往一侧推,娩出右肩,再反方向,娩出左肩,轻轻一带,新生儿顺利地出生了。看著林静仪钜细弥遗地写著手术的过程,难免跟著紧张,想著一路被踢来踢去的爱滋孕妇,终于要生产了啊!当新生儿啼哭时,我竟然感动得鼻酸。每一个生命,都该被爱著、被尊重著啊。被歧视的爱滋孕妇,在生产时,除了双层手套,和被抛弃的无菌单之外,从下刀到完成,跟一般孕妇没有两样。而我们看待爱滋孕妇的眼光,是否也可以没有分别心?除了因为重男轻女而受苦的女人,和被歧视的爱滋孕妇外,她的诊间,还有许多故事。优雅端庄的中年妇女,却被台商丈夫传染淋病、菜花,在诊间崩溃痛哭;穿著白衬衫百褶裙的清秀女高中生,被母亲气急败坏带来,要验处女膜;从偏乡深山来的孕妇,已几近足月,妈妈手册却几乎是新的,原来她住的地方既没有诊所,更不会有大众运输工具,哪里来的馀裕每个月下山产检?林静仪在诊间与产房奔波,看了无数女人的生命故事,陪她们笑,陪她们哭。她自己的人生呢?一帆风顺的人,无法理解痛苦。林静仪在《诊间的女人二》里,做得最勇敢的一件事,就是揭开自己的伤口。聪明优秀的她,高中考上第一志愿,大学顺利考取医学院,与同学相恋,毕业后毫无悬念地结婚。两个医生的婚姻,看似人生胜利组,却在结婚后,狠狠地被背叛,从自我安慰的无知,到对方找上门的无处可躲,种种羞辱、不堪,让她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幸好她活下来了,活下来才能享受生命的美好,也才能成为更好的人。这本《诊间的女人二》,收录许多女人的故事,让我们看见台湾依旧存在著性别不平等。但最珍贵的,或许是最后一篇,林静仪的婚姻自述。她卸下白袍的保护,走下医者神坛,揭露自己的脆弱,告诉那些在诊间哭泣的女人:“我和你一样破碎过,但我活下来了,你也一定可以。”本文作者瞿欣怡江湖人称“小猫”,任性骄纵,却很心软。路见不平,不拔个刀,自己会过不去,大学时开始参与性别运动。 曾经担任文案、记者、编辑,曾任职壹周刊国际旅游组、TVBS周刊主笔、小猫流文化总编辑等。现专职写作,二度获中国时报开卷奖。
+ More从“拉著你走”到“陪著你走”—沈信宏评《诊间里的女人》
林静仪医师第一部诊疗纪实短篇集《诊间里的女人》广受好评,还将改编为台湾首部女医视角的医疗剧。那些当初没说完,或是正持续发生的故事,终于收编为第二部。这两部同名的作品有什么差别呢?书名副标由“妇产科女医师从身体的难题带你找到生命的出口”变成“不再害怕失去,妇产科女医师陪你找寻被遗忘的自己”,从初出茅庐时率先冲锋的“带你”,放慢速度,成为抚慰人心的“陪伴”。 《诊间里的女人2》林静仪 著林医师之前一路从实习医师、住院医师、总医师、主治医师一阶一阶向上攀升时那种不服输、不怕挑战的年少勇猛,以及身为女性而在医疗体系常被看轻,因此更加努力证明自己的倔强之气,都寄托在第一部作品里。因此她对同样身为女性的患者常有急切的叮嘱,或是直接的指令,希望她们都能拥有改变的勇气与力量,她想要一一拯救起那些陷在困境或传统认知里的女性。即使面对挫折,她只是隐隐约约地,像香气一般飘进心里揪著。读者贴近林医师的视角,见证著诊间里的女人们一则一则的生命故事,一同感到诧异、愤怒,或是替她们不舍,也在林医师的义愤填膺的建议里,得到了勇敢闯破生命难关的力量。到了第二部,题材由“女人内在冲突的故事”转为“女人和外在环境的疏离”,其实仔细观察,两部之间的转变不只题材的重叠与扩大,林医师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转变——她不再是一个站在麦克风前振臂疾呼的女性主义者、在前方招手吆喝的吹哨者,她走出让她闪闪发亮的聚光灯。这次她要轻轻地说,贴在我们耳边,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温度、心里细微的起伏与坑洞,她就站在我们身边,同样是个承载著故事与伤疤的普通人,不急著狂飙到更远的地方,我们可以一起牵著手向前走。原来她之前说过的:“我曾经温柔地触碰了那些女人们心底的某个角落,让某个暗暗发疼的地方也一起被发现了、一起治疗了。”都是真的,她所有坚强的话语,都是从最脆弱的地方颠簸跋涉而来,她足以护翼无数患者的强悍灵魂,其实是一层一层的伤磨与硬茧。她让我们知道,愿意摊开伤口治疗的人,才是最勇敢的人,也才能真正发现与轻抚他人的伤痛。在第一部里,林医师就曾提到“人生里有很多事,不是拼命努力就可以成功的。”但她依然坚强地说:“不要挑战我,我会证明给你看。”直到第二部,这句话换到别人的口中,冷酷地劈向她:“有些事,认真也是没用的。”这次她接受了,不论是爱情或是植物,乃至于整本书,都表现出更多的无奈。她敞开心里曲折的路径,让我们看见她在绝路前被暗影吞没的身形,在回音中无限延长的喟叹。比如面对权威时的屈从,当老师将产妇转给他,即使她有自己的判断,仍必须服从与自己想法完全相反的上级指令。“我觉得我被侮辱”,她和产妇的意愿是几颗被匆匆跨过的小石子,听命开刀的她只是老师意志的延伸,沮丧和说不出口的话,只能变成心中沉甸甸的石头。又或者像是在书末最撼动人心的〈飘荡〉,本来是只有自己知道的事,那段无能为力的爱情往事,每一个字都像重新吸了一大口气,才能勉强吐出。那是一个信仰著爱情的女人,却被爱情的十根手指一个指节一个指节缓缓嵌勒的过程。林医师过往在诊间屡屡展露看透男人与爱情的清澈眼光,原来都是她尖锐穿探自己得来的。她劝告别人不要为了挽回男人“丧失理智做了很多傻事”,“当别人不爱你了,你做什么努力都没用的⋯⋯被爱,与不被爱,向来都不是认不认真、努不努力、自己好不好的问题”。原来太多女人的故事,只是一再反复重写,女人的眼泪总循著同一道沟渠流动;太多男人的真相,只是同一种腐朽与败坏——“男人无能承担的,比我们想像的可多了。”我们在第一部看到林医师对精进专业的渴求,她向前成为更加精炼的医者与学者。在第二部她往回走,捡拾这一路上,从她身上一刀刀刻削下来的情感与记忆。我们终究无法旋紧每一颗人生的螺丝,掉落的零件虽然干扰运转,却也使人更加轻盈,更能掌控未来的生活。她有股强劲的韧性,像蒙田说的:“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向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将来。”倾颓的砖瓦,砌成了如今坚定稳固,能葺补心灵的诊间。一个妇产科女医师在患者面前,通常展现出专业锐利的一面,白袍雪亮,跟鞋喀喀利响,专注面对电脑键入病历。写作和诊疗同样可以不涉真心,但林医师不只疗病疗心,以真心交换,写作时她更是毫不隐藏,当她说起放在心里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故事时,她的医疗专业只是压在书页边际的几条注解。她要把每一个感动她的人,用文字再生她们的血肉,用故事寄托她们的情感,她温柔的眼光从书页中闪现,她在文字里升华为比真实更真实的人,施展了写作最极致的魔力。她让我们看见产科医师鞋子上洗不掉的血渍,车子与服装的限制,采集到完整息肉时有如小女孩般的雀跃,听见她脾气拗时的赌气话,对不讲理家属的叱责,和患者一起哭泣的脆弱,无法解决病人心病的无力感,还有女医师在婚配制度里的矛盾处境。她也让我们看见更多女人的样貌,Arthur Kleinman的《谈病说痛:在受苦经验中看见疗愈》里提到:“不适的核心其实聚合了生理、心理、社会三重意涵,牢不可破”,林医师的书写从不停留在生理层面,她愿意拨慢诊间急促流动的时间耐心聆听,进而以文字当作听诊器,一再重返诊间的记忆,细致感受病患的心理起伏与社会处境。进入林医师的诊间,每个女人深藏在体内的故事便输入了解压缩的密码。故事里总有更多他者,女人的处境仍然常被挤到边缘,身体与子宫不能仅由自我决定,不能反抗,必须保持娴淑柔顺,未成年时一切都被严密监护,嫁到别人家就要一生奉献,年老与年幼的女性就必须纯净无欲。林医师将女人身后的背景一起整体勾勒,要我们看清楚这时代新女性的生活图景,可能是勇敢接受挑战的新移民,是幸福的离家者,是懂得避孕的未成年少女,是坦荡无畏的同志。有些女人是这样的,在新时代灌注了新的力量,未来越来越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挣脱困境。在不同文化里对病痛各有不同的隐喻,像婆罗门教认为女性的月经是不洁的,塑造出代代承传的污名。在林医师的眼里,这些既定的隐喻与污名都应该被重新检视。对HIV开刀患者的刻意对待,对同性恋的恶意,对重男轻女的刻板印象,对处女膜完整或母乳哺喂的偏执,对男医师可能骚扰女病人的前提假设⋯⋯林医师认为这些都应该被拿出来重新审视。如果患者在诊间叙述症状,是自我展现的一种,是自我习惯与社会互动的方法,那林医师书中转述他人症状的情况又该如何定义呢? 我们从病患的叙述里明显看出一个女性的家庭地位与社会处境,再怎样荒谬的病痛,背后都有一段真实的纠结,是人与世界用力碰撞后留下的瘀伤。从林医师再度转述的文字里,能清楚发现她是如何将社会与体制看成一个病患,她知道要对症下药,彻底变革,所有的女性才会得到救治。诊断是一种符号学,将几种不适诠释为症候群,观察线索组成病症,林医师的侦查全幅推展,揪出社会长期的病灶。但回到这本书核心的无奈感,医师的关怀再怎么热切,都走不出那间按号码流动的诊间。其实医师只有在诊间里短短的时间中,才有影响对方的机会,病患的要求如果无法被满足,可能立刻再去别的医院就诊。现行的医疗制度里,始终矗立著难以撼动的权威,深植著盘根错节的老问题。一旦女人走出诊间,终究会袭来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诊间里的医师,虽然仅是病患人生薄切片里的一个小戳记。但就像走进镜子屋,每一张相逢的画面,都是自我的镜像,她把这些故事全部映照成自我的姿态与型格,每一面都扣回身处中央的自我,形成独特的观点,试图凝聚出更大的力量。她穿过这些那些故事的针孔,成为缝补的丝线,无比小心地将女人们的伤痛与破绽一个个修复、串接,然后再继续,针尖探出书页,细细穿过每个读者心里隐隐作痛的疮孔。本文作者沈信宏,高雄人,清华大学台文所毕业,中正大学中文所博士生。现任教职、夫兼父职,深夜写字。曾获国艺会、文化部创作补助、打狗凤邑文学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林荣三文学奖等。作品入选《九歌年度散文选》,出版有《云端的丈夫》(宝瓶文化,2019)、《欢迎来我家》(宝瓶文化,2020)。 与妻子经营脸书专页:“我是信宏爸爸,偶尔妈妈”
+ More【一同七四八】为爱发声:大牌读小说
众志成城,团结真有力, 为真爱的世界献上祝福! 根据《司法院释字第748号解释》,相同性别的两人,可向户政机关办理结婚登记,自2019年5月24日起生效。为了迎接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到来,镜文学策画了【一同七四八!为爱发声】活动,邀请「总统级网红」焦糖 陈嘉行、立法委员林静仪、镜文学总编辑董成瑜、实力派演员莫子仪、以及创作歌手李德筠,大牌云集,一同朗读小说,与大家一起倒数,颂扬爱的多元形式,见证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 贺!台湾的男男、女女,都能【一同七四八】奔向爱情的坟墓! 【5/9上线】焦糖 陈嘉行 朗读《男大当婚》:当真爱降临时,你有没有 SAY「I DO」 的勇气? 他望著地上,口中含含糊糊吐出几个字:「现在我虽然很醉,但我要真心跟你说,请你一定要答应我一件事。」「什么事?」「找到一个可以照顾你的人,好好跟他在一起。」「好啦,我会啦!」「而且屌一定要比上次那个还大。」「好啦!」「然后希望那个时候同性婚姻已经立法,我要参加你的婚礼、当你的伴郎!」 【5/13上线】林静仪 朗读《诊间里的女人》:她们是来看病,还是看心? 他的特殊状态势必在台湾的传统教育里备受煎熬,一定也常被嘲笑甚至被霸凌。年纪还轻,没有好的经济能力,也没有好的武装能力,很难不去求被认同,但是根本难以被认同。一定是已经跟家里吵架无数次,掀起了无数次纷争,甚至被家人背弃吧。加上台湾传统上还有重男轻女观念,儿子生出来就是被期望要「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的,男同性恋都难以被家人接受了,更何况是打算把自己变成女人? 【5/15上线】董成瑜 朗读《诊间里的女人》:「她」已经成年,是个成年男性。 「喔,我一定要跟你们说,性别的认同,跟你们的教养或妈妈怀孕过程,都是无关的喔!没有研究证实说这些是怀孕过程吃了什么、看了什么,或是从小成长过程有什么问题造成的,她就是天生认同自己是男生喔。」我希望让他们少自责一点,把能量留著去正面处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即使,「她」已经成年,是个成年男性。 【5/22上线】莫子仪 朗读《台北故事》:压抑年代的纠心虐恋 即便方向注定相背,我希望这些与我与他有关的痛苦,最后就像那片纹身一样,能在他身体占据一席之地。我不可能抓住他一辈子。也许有朝一日,还会比他先结婚生子,与某个女人共组家庭。无论这次我们能走多长,往后,我都希望高镇东偶尔想起我时,就跟我忘不了他一样,一想起就难受。 【5/29上线】李德筠 朗读《泳溺之花》:消逝的记忆,不灭的爱 我们多希望妈惦记那位特别的人能够来探望她,至少牵著她的手,直到她的呼吸变得平坦、淡薄,在大家注目下,沉沉睡去——这是我们期盼的最好结果,因为她的后半生过得太痛苦,至少……至少在离去时,是幸福的。
+ More【专业读者】谌淑婷|从门诊百态看见女性的个人价值──评《诊间里的女人》
去年我因出版了一本以女性生产为主题的书籍,举办了几场新书分享会,不意外的,在场听众不是带著婴幼儿的年轻妈妈,就是大腹便便的孕妇。其中一名孕妇很高兴地告诉我,她的产检医师和我同一位,是因温柔友善生产在北部颇有名气的女医师,我的分享让她觉得自己做了正确决定。 「不过我生产要找另一位男医师,长辈担心年轻女医师不够专业。」临走前她留下这句话,我瞠目结舌,举在空间挥别的手僵住了好几秒。不久,电视节目「医师好辣」中,一位男医师说:「女医师在医院很吃香,男老师会指定她上刀、牵著手缝、帮她写论文,最后上床。」自以为风趣幽默的谈话,呈现出从男性出发的父权医学、父权中心的社会,至今仍未给专业女性/女医师合理的尊重与平等地位。 「动手术重要的还是技术和专业,这些东西在脑子里,而不是在 Y 染色体里,当然也不会在睪丸里。」作者林静仪在本书犀利的批评,让我忍不住拍手叫好。我是文组学生,选择的又是男女人数较平均的新闻产业,在这一行,很少质疑女记者不适合跑社会新闻、情绪化与敏感的心性没办法如实报导新闻(事实上,强调这样的特质属于女性,已经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她所遭遇的,是「女生会开刀吗」、「女生怎么走外科」、「女生太情绪化,没办法有好的医疗决策」种种针对性别的质疑,所以女医师必须更「挺住」,例如身体不适时白天工作、晚上住院;例如扭断了脚踝韧带,就拄著拐杖值班。 本书也带出了医疗训练与巨大工作量对医疗人员造成的压力与生活剥夺,年轻的医学生开始实习后,就必须面对生老病死各种情感冲击,当同时进入职场的同龄朋友还能在夜里聚餐大吐苦水、唱歌或上健身房发泄情绪时,他们必须在病房里忍下自己的情感,在最短的时间承担巨大的压力。结婚生子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与伴侣的共同生活,或是凭藉著丰厚的收入让家人在国外生活,等到自己年纪大了、病了,被迫结束「从早工作到晚」的日子,才发现自己已经不知道如何生活。我们总要求仁医视病犹亲,风雨无阻的看诊巡房,但可有病患视医犹亲? 政治素人柯文哲变成政治红人后,媒体开始报导这位名医的家庭生活:「孩子出生不到两个月,就去美国进修,回国后立刻接手台大外科加护病房主任,每天日夜工作,儿子在三岁前几乎没看过我,因为我出门他还没起床,我回家他早已睡著……常常值班数天后,我回到家就是在睡觉,我太太指著我教他说爸爸,他以为爸爸就是睡觉的意思。」他描述同为医师的太太如何兼顾家务:「周一到周五白天要看诊,晚上还得轮著值班,带小孩上学、接小孩下课;回家要洗衣烧饭。」 柯文哲说出了多数男医师的生活样貌,林静仪书中亦描述,「男医师通常难以理解自己的生活、学术和临床地位是建立在家庭其他成员的付出与支持上。……那些获得医疗奉献奖、有卓越学问的医师们,是否想过他们的成就应该多数归给自己的妻子?台湾全部的医学中心院长都是男性,各县市医师公会理事长也都是男性。……多少社会与家庭照顾的压力仍由女医师承担著。」 然而,在性别刻板印象下,女医师必须比男医师更努力,才能获得病人的信任、职位的升迁。但是临床能力需要的专业、逻辑思考、丰富经验、团队合作、耐心与同理心,哪一样与性别相关?为了不被性别和年龄刻板印象侮辱,女医师只好设法让自己看起来够老够朴素,这样才能在病患或家属眼中看起来专业一点。 尽管如此,林静仪没有因此舍去了她细心、敏感、容易共感的个人特质,妇产科诊间成了她的人生会客室,她看的不只是生理上的状况,也看到了心灵的缺口。她让大衣中只穿著内衣裤、因为喝酒喝到胃痛的年轻酒店小姐有机会躺在病床上歇息几小时。她看到上午才因为药物过量洗胃,晚上又把手剁了一半的自杀女性,还有第一志愿的女高中生,与已婚的男友谈判之后,由陆桥上一跃而下的自杀躯体。 身为妇产科医师,众人以为她总是能看见产家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事实上,她还面对了半夜肚子痛最后被发现怀孕还住院开刀的未成年少女;她对质疑女儿无法生育是「身体不健全」的母亲怒吼,将要求患有糖尿病的媳妇堕胎的婆婆赶出诊间;她帮BMI大于五十的产妇接生;她愤怒社会总把「最后结了婚把意外怀孕的孩子生下来」说成「修成正果」,然后不负责任地要求两个孩子自动学会扮演父母之职。 她看似玩笑、却是认真地和病患谈起,「台湾的社会和父母认为十八岁要结婚太年轻,二十五岁要结婚男友不够好,二十八岁开始催婚,三十二岁担心你生不出小孩……」是啊!台湾女人的可使用年限真短,能否在「适当年龄生小孩传宗接代」的旧价值,至今笼罩著年轻女性,即便性别平等运动已推动多年,台湾女人是否已经知道自己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子?女性的身体与子宫究竟是武器还是弱点? 每一个故事谈的,都是林静仪希望社会看见的女性个人价值,为什么台湾社会依旧避谈堕胎?女人到底对于子宫内要不要放一个胎儿握有多少权力?怀孕过程与分娩过程的风险、未来的育儿责任,是那些以宗教教义施压的团体关心的吗?某些保守家长团体甚至日前在「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CEDAW)第三次国际审查会议,提出「婴灵」以要求政府管控堕胎,但学校不是宗教场所,这更明显是对女性的歧视。 林静仪在门诊里看到人生百态,看到那些挂念著「男朋友说」、「爸爸妈妈说」、「先生说」、「同事说」、「阿姨说」的女人,她们所有的不幸福与后悔,最后彷彿都可以推给别人。但无论如何,即便谁谁谁能陪著女人进诊间,最后躺上诊疗台或产台的,也只有女人自己;而妇产科医师呢,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在下诊后,将这些女人的故事记在心上,长长久久地想著:那个她,现在还好吗? 本文作者 | 谌淑婷曾任报社记者,现为「半妈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同时在从小长大的社区卖菜,育有一狗二儿三猫,关心儿童、农业与动物。个人网站:「喵的打字房」
+ More【镜文学出版】诊间里的女人:妇产科女医师从身体的难题带妳找到生命的出口
《诊间里的女人》作者:林静仪出版日期:2018/8/20 ★医学中心级医院妇产科前任资深主治医师第一手速写★妇产科门诊及病房里的真实人生故事,曲折意外、激励人心★直击现代女性面临的沉痛难题,对顽强窠臼的犀利思辨身体有病可以看医生,但人生的苦该怎么治?所有女人必须面临的抉择所有男人不该逃避的课题没有标准解答的婚育、性别、家庭、世代等疑难杂症……都在这名女医师的诊间里,找到一线出路一间大型医院里的妇产科,一位不服输的女医师,在她的诊间和病房里,有各式各样的女人及女孩到来。她们是来看病,还是看心?女医师除了开药开刀,能不能为她们的人生开一条路?这位始终挂心病人的女医师,更身体力行在医疗界中努力为女性扩张立足点,证明女人绝对不是「第二性」!───二十七件个案,是二十七个真实深刻的人生故事───〈初诊〉我轻轻把她的T恤往上拉。呃,一个鼓胀得很厉害的下腹。「你没有发现小腹鼓起来吗?」「……嗯」,她有点尴尬,「我以为我发胖。」……那个肿块,有点硬度,外表光滑,肿块最顶端到肚脐上面两根手指头高度,几乎是一个大白柚的尺寸啊!〈家〉「你还有没有什么事情要单独问林医师的?」她听到我这一问,眼睛一亮,「有。」于是我请姑姑先到诊间外面等候,让我跟她单独聊聊。「你要告诉林医师什么呢?」我稍微向前倾,像是要听她悄悄话一样,笑著问她。她像是个藏了祕密很久,终于可以分享的小女孩,「林医师我告诉你喔,我怀孕了!我男朋友叫我不要讲,他说等到小孩很大了再讲,这样我们就可以有贝比了。」她眼神闪亮亮,喜孜孜的。这。下。问。题。可。大。了。〈计画〉「不是,不行啦!」婆婆耐不住,又靠过来了。「啊?什么不行?」我装傻。「她有糖尿病,小孩会不健康,拿掉啦!」婆婆的「主诉」也很清楚直接……「没有喔,她怀孕前就有控制好她的血糖,也补充了叶酸,这些都已经把胎儿异常的风险降到跟一般孕妇差不多了喔!」「不行啦!拿掉啦!」婆婆再靠近诊疗桌一步。孕妇和她的老公脸色铁青。我几乎可以猜到,他们在家里已经这样争执过数次了吧。〈未成熟〉二十三岁了才发现先天无子宫?怎么会这么晚?她和她的母亲不是没发现她到了青春期却没月经,她国中时期也曾经就医,医师因为她没有性经验,所以没安排内诊,只说催经看看,想当然没催出什么来,妈妈也就自己猜想,「结了婚就会好吧。」〈装错的身体〉我的门诊怎会有十九岁男性?「挂错号的吧。」我朝跟诊护士笑笑。想不到,门诊叫号铃一响,病人真的走进来了。……「她」是我在门诊接触到的第一个跨性别个案。〈礼物〉「你这个不可能是便秘啦!」才正要起身帮她做检查,看到那颗肚子,我就铁口直断。「你这么大一颗肚子,假如不是怀孕的话,就麻烦了。」……那是个大概怀孕七个月尺寸的下腹,若是肿瘤的话就糟糕了。「我不可能会怀孕啦,我停经很久了。」她边哈哈大笑边拍拍自己的肚子。结果超音波探头一放,就看到一张小小的脸。本书特色★这是一本女人必读的书谁说结婚就是「修成正果」?谁说生子就是「完整生命」?在偏见和陈旧观念的框限之下,女人从未真正拥有自己的身体。本书借女人及女孩们不曾说出口的故事,进行深刻思索及犀利论述,为所有女性提供松绑自我的可能。★也是一本男人爱看的书如果你身为好男人,深爱身边的女人和女孩,愿意主动了解和纾解她们所面临的难题,这本书会列入你的心爱书单。★揭示台湾白色巨塔的性别生态作者以一位女医师的角度,从医师养成之路和职场第一手观察切入,省思社会大众对性别的刻板印象,道尽台湾医界不可说的祕密。名人推荐李欣伦《以我为器》作者,静宜大学台文所教授林宜平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许皓宜咨商心理师/作家杨索《我的赌徒阿爸》作者邓惠文荣格分析师/精神科医师罗融《FOUNTAIN新活水》行政副总编惊叹推荐各方医界女力、大腕齐声推荐中医师篠舞医师:「曾思索过为什么静仪能用这样的勇气及姿态奋战著?但透过这些文字传来的细腻与温柔,似乎又更了解了呢。」家珊诊所吴雅颖医师:「你相信一条导尿管就能治疗巨大妇科肿瘤,或是一盒避孕药就可以让人有生存的勇气吗?静仪笔下这些看似夸张的故事,其实都是真真实实的人生。」台大妇产科施景中医师:「这是静仪医师的妇产科医师日常,也是你我的人生,读了余韵无尽。」禾馨妇产科苏怡宁医师:「我心中的女汉子!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故事,而身为女汉子的静仪在行医过程中看到更多,这就是人生啊。」台湾精神医学会理事长赖德仁:「看著静仪从青涩的医学生,蜕变为优秀的妇产科医师与优质立委, 持续保持关怀别人的温度,令人敬佩!」作者简介:林静仪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妇产部主治医师,中山医学大学医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一只傲娇长毛腊肠的妈,眼睛已经老花的年纪。大学之前读《红楼梦》、打毛线缝香包,大学之后读医学期刊、掏内脏缝人肉。没立过什么不得了的人生目标,结果做了些没有想过的事:第九届不分区立法委员、行政院妇女权益促进委员会委员、公务机关和地方政府的性别平等委员会委员,几个专业团体的理监事,得了疾管署的金馨奖,喝了几个月南太平洋的雨水和吃了不少北印度的风沙。相信人是在有限的选择中做选择,幸运要感谢老天,困境该检讨自己。人生观受村上春树的书影响极大(意思是若有偏差都怪他)。不论在哪一行都拼命工作,能够睡到自然醒然后煮杯咖啡来喝,就算幸福了。购书连结:博客来 https://goo.gl/vwNmbQ诚品 https://goo.gl/RC5MCE金石堂 https://goo.gl/X6euaK读册 https://goo.gl/c4Ryr9(电子书) 读墨 https://goo.gl/uZJ9Ya(电子书) 博客来 https://goo.gl/tz8S6B(电子书) 读册 https://goo.gl/FJQjHZ(电子书) HAMI书城 https://goo.gl/EiHUfW
+ More【作家特写】林静仪谈《诊间里的女人2》──挣回自己身体的药方
立即阅读:《诊间里的女人2》2018年9月,林静仪还是立委,刚跨行作家,出版了《诊间里的女人》。当时正值1124爱家公投前夕,风雨欲来,社会躁动不安。林静仪提及「以前我说服病人,说服之后我们就能往下一个疗程走,现在我要说服的远远不止一个人。」我问她那么一般人该如何说服跟我们立场不同的人?林静仪的回答是勇敢也是憨胆,说我们首先不该害怕跟自己立场不同的长辈;面对歧视或谣言,当直面对决。 采访尾声,林静仪还提到她想推行《优生保健法》之人工流产手术须经配偶同意修法,改为不须经配偶同意。惟当时爱家公投已烟硝四起,她嘱咐我先不要写此事。2020年12月修法浮上台面,林静仪将出版《诊间里的女人2》,医病更医心,更多帮助女性找回身体的自主权的故事。 趁此机会,我补问林静仪修法相关问题。她提醒我们:「目前修法方向让女性能稍微自主一点,然而修法后就算法条没有写必须经配偶同意,医师在配偶不同意或不知情的情况下,会不会不同意帮这名妇女进行人工流产?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到的。」 诊间之外,法律背后,我们还得面对一个与你充满歧见的社会。《诊间里的女人2》里,林静仪再一次用文字向女性诉说:这是你的身体,你的人生,你的决定。 病症下的难言之隐 林静仪转战政治圈之前在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担任妇产科医师十多年。她的白袍资历完善,专攻遗传咨询与青少年专科,因为看诊细心,晚间门诊往往到凌晨十二点。 她笑称那个时期是在胯下生活,但身为妇科医师要面对的不只是胯下,「妇产科除了急症外,通常不会非常困难,重点是女性面对疾病时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处理自己与社会的拉扯。」医病,更得医心。 「总医师生涯快结束时,我开始看门诊,有一个阴道炎的妇人求诊。阴道炎是很简单的疾病,往往是压力大睡眠不足导致抵抗力下降。我照着教科书上的步骤,问她最近是否太累睡眠不足,结果她就哭了。她说儿子出车祸,最近彻夜难眠。」 林静仪说,这使她震撼,眼前来求诊的女性不仅是一名病人,也是一位伤心的母亲,「我照着步骤诊断,她却丢给我这么大的她人生的挑战。」 2018年,她将妇科经历写成《诊间里的女人:妇产科女医师从身体的难题带妳找到生命的出口》,追述学医过往,也记录碰过的棘手病例,像是寻求阴道整形的已婚妇女、人工受孕却想终止妊娠的妈妈,以及非预期怀孕又拿不定主意的青少女。这些病人看似离奇,但真正离奇的是让这个女性觉得自己有病的社会。 林静仪说,这些诊间里的女人的故事最初是她下诊后写在脸书上的日志。「当时我有一个病人得乳癌,她婆婆竟然叫她出家。我当天心情很差,跟同事抱怨怎么会有这么离谱的事。医院工作是我全部的生活,下了班,其他女性的故事就挂在我心上。我很想记住她们的某段人生经历。」 因此,这本书也是她医师生涯的总检讨──里头许多病人都是她下诊后却放心不下的,也有案例是她多年后常常回想是否有更好的处置方式。另一方面,她希望透过这些故事让女性明了身体自主。 身体自主这个概念在现今是老生常谈,但林静仪说,「许多事业学业再成功再强势的女性,面对生育结婚就会缩回很弱的角色,不是听爸爸妈妈的话,就是附和身边男人。」 林静仪举的例子是她在诊间很常见的景象:非预期怀孕的女性跟「肇事者」一起来找她,她都会问女方:「你的怀孕计划是什么?」更浅白的话则是:「你有打算生小孩吗?」女方往往回头看身后的男人,男人摇头,女方也跟着摇头。 书里有另一个例子可对照──一名穆勒氏管发育异常,导致无子宫无阴道的女病人。她来看林静仪的诊,只是想确认自己「真的」没有阴道。最后,她拒绝做人工阴道。林静仪这样描述那名女子的身影:「她带着解开谜团的表情,起身跟我点了个头,微笑了一下。」这名试着掌握自己身体的女子呼应林静仪说的:「当女性能长出对自己的信心,很多以为的疾病也就没那么严重了。」 身为医学系的异类 从医病到医心,有趣的是林静仪当年真的想投身精神科。不过出于急性子使然,她倾向「药要病除」,马上就能看到治疗结果的妇产科──岂知妇产科更多时候使不上力的是病患走出诊间后的人生。 妇产科高压力高风险,我好奇究竟有何迷人之处。霎时,林静仪的脸亮起了光,整个人的语态也变成柔软的质地,「因为都是女人,跟女人讨论她们的困境或分享她们开心的事,很吸引我。再者,我真的可以治好她们。我陪伴这些女性度过生命的重要时刻,目睹她们家庭成立的过程。看着宝宝出生,爸爸在旁边哭得乱七八糟,好可爱喔。」 不过,林静仪不是一直顺水顺风,最初她得面对不信任的医病关系。实习时,男病人往往因为她的性别质疑她。正式成为医师后,遇到癌症这种大手术,也有人质疑:「你是女生欸,会开刀吗?」成为主治医师前几年,也遇到产妇家属婆婆妈妈看到她就说:「医师这么年轻喔?」林静仪说,这话不是在称赞她,没说出口的是:「你可以吗?」 ▲执刀中的林静仪。妇产科其实是需要动刀的科别里较少长刀(开刀时间极长的手术)的科,即使是大型的癌症根除手术,顺利的话,都能在几个小时内完成。(图/林静仪提供) 女医师的挑战远较男医师艰巨,因为女病人身上背负的家庭责任也落在女医师身上。林静仪说,许多女性不选择辛苦的妇产科,常见的理由是觉得无法兼顾家庭。这对以女性主义者自许的林静仪来说,显然不是理所当然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去问男医师怎么兼顾家庭呢?难道我们都预设男医师会抛家弃子?」同理,政治圈也是如此。 性别无所不在,从医院给新生儿的毛毯,男生惯以蓝色,女生则是粉红色,就可略窥一二。林静仪由是谈到她的女性主义之路,「我是父母双方家族的第一个小孩,自小没有接受太强烈的重男轻女,加上小时候长得不好看,没有被当作洋娃娃。到了国中,我才知道其他家庭不是这样。最让我印象的是,我国一都是第一名,老师就跟我说:『国二有物理化学,这些科目男生比较会,国二你就会输给男生。』这些话让我很不舒服,也是第一次意识到别人会因为你的生理性别给你不同待遇。」 念医学系后,林静仪更发现自己的性别是「异类」,「老师在课堂上希望学生不要打瞌睡,就在投影片里放女生的清凉照。男生当然都很开心,我就想:『我呢我呢?我也在教室里欸。』抽学伴时,我们也被跳过。彷佛我们是外人,不该闯入这里。」就是在此时,林静仪参加左派社团,接触女性主义。 林静仪的外人说,让我想起前阵子东京医大闹出的歧视风波──校方为排挤女性入学,长年暗地压低女考生成绩。我可以想象林静仪看到这则新闻,面露不以为意,同时为不公正被揭发叫好的神情。 有余裕才有选择权 我发现林静仪不说「未婚怀孕」,而称「非预期怀孕」,同时她明言讨厌别人说结婚生子是「修成正果」。她说,社会隐约形成的对错是非──例如结婚生子是正道,反之,未婚生子是歧路──往往让女性动弹不得,「这不过是人生选择,不是选另一条路就不好。」 进入政治圈,获得更大的权力,能否动摇这些隐而不彰,甚至不知为何存在的价值判断?我更想问的是,林静仪从诊间走到议事殿堂,是否发现结构早已死锁,难以松动? ▲诊间的子宫模型,是林静仪看诊时很爱使用的道具。(图/林静仪提供) 林静仪说,步入政治圈是她可以想象的人生道路。至于能否「做更多」?她在当医师时就发现很多问题是诊间外的,同时,女性面对问题的姿态更关乎她的社经地位,「从医我发现有机会发言的往往只有一小群人,更多人连自己需要什么都不知怎么说。例如避孕。对一些女人来说避孕很简单,男人不想戴套,你就把他换掉,但很多女人没有换掉老公的能力,也就没有发声的权利。」 「以前我面对病人,常自问:『我给她的选择够不够多?』当政治人物后,带入这个思考,回到根本是很多女性处在相对支持少的空间,所以她们动弹不得。这不是法律明文规定就能解决的。」 林静仪以非预期怀孕为例,指出国家对小妈妈小爸爸的政策就是给钱加辅导,但我们其实很少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意愿,帮助他们做决定,「这些人往往从需要支持到缺乏支持。」 他们是国家政策无法照见的角落,因为早已被扫进社会的暗处,「如果我们认为结婚生小孩是好的,没结婚生小孩是不好的,就永远无法把后者当作该支持的对象。」 归根究柢,林静仪认为台湾社会对人生的想象太过单一,「例如催生拯救出生率,大家就是鼓励结婚,但没有结婚的人也会生小孩啊,就像大学女生也会怀孕。但你想想看:如果政府在大学设立托儿所,有多少人会不满?然而,这是给女性做出不同抉择的必要空间。」 从政后继续走钢索 林静仪谈女人多,聊起男性似乎都没好话。不过,林静仪说,女性主义也照顾男性,男性也可能是父权的受害者。她在课堂上教性别意识,问男学生:「如果你被性骚扰,你知道打给谁申诉吗?」他们就傻了。接着,大家开始聊起曾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经验。林静仪说,「当男生发现自己有可能是受害者,我们就会一起努力。」 在林静仪身上,我们可以轻易找到许多标签,诸如进步女性、女权支持者。但林静仪坦言,「我站在所处的位置看很多议题,也知道很多女性未必如此,她们面对这些议题时没有信心。」 ▲采访这天,林静仪穿着乍看有点像白袍的上衣,而她自己的医师服还保留在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图/镜文学) 所以,林静仪的故事终究不是医者梦想诊断社会,顺利摘除病灶的版本。 我想起同样学医的鲁迅写过篇文章〈娜拉走后怎样〉──谈易卜生《玩偶之家》女主角娜拉摆脱丈夫控制,选择出走后的下场。鲁迅的结论是:没有经济能力的娜拉不是堕入风尘,就是乖乖回家。女人要走出的不仅是诊间,更要剪掉她身上、让她成为傀儡玩物的线。那线往往来自最亲密的人,甚至带着期待与祝福。 访问最后我问她想不想重披白袍?林静仪说她一直有回医界的想法,坦言从政的成就感不及医师,「以前我说服病人,说服之后我们就能往下一个疗程走,现在我要说服的远远不止一个人。」除了说服人,政治人物不免要面对攻击,「我们习惯了接受短讯息,而非逻辑;短而错误的讯息容易流传,需要脉络的则否。」言谈间显露倦勤吗?不如说是林静仪一直都知道问题要够棘手才是问题。 《诊间里的女人:妇产科女医师从身体的难题带妳找到生命的出口》最后一篇写林静仪为一位体重破百的妈妈接生,接生时更意外发现是生产过程中非常危险的肩难产。当时有朋友劝她少接这种高风险高医疗事故病人,她只说:「产科医师,就是这种一直走钢索的行业。」从政,或许只是换了条钢索。 林静仪要继续当走钢索的人。
+ More【主题企划】107年「年度推荐改编剧本书遴选」,镜文学获选11部作品一次看!
让「找」故事的人遇见「说」故事的人 文化部107年「年度推荐改编剧本书遴选」活动,鼓励出版业者与原创作家持续将文学创作导入电影、电视拍摄、动漫画创作素材及游戏软体开发,发挥多元出版能量,扩大市场影响力,遴选结果于7/18(五) 公布,镜文学共11部作品获选!让我们一次回顾这些精采的故事! ♛入围作品♛ (以笔画排序)《台北逃亡地图》● 祁立峰《武汉大旅社》● 黄秀华《内线国度》● 黄国华《善女良男》● 石芳瑜《台北故事》● 台北人《次柳氏异闻—染轻容》● 无患子《黑风暗潮:台北金融祕辛》● 黄须白《诊间里的女人:妇产科女医师从身体的难题带妳找到生命的出口》(原名:女人的房间)● 林静仪 (2018.8.20 出版)《杀人犯,九岁》● 哑鸣 (林明亚)《上流儿童》● 吴晓乐《平安》● 林黛嫚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