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骏曾任记者,采访的都是政商名流,从俞国华到江丙坤,摊开来可以连成一部国政小史──台面上的版本。那台面下的呢?2010年起,他断断续续写完60万字的武侠小说《江湖无招》,将于18号出版。
江湖险恶,何以无招?因为他写的是乱世中庶民(真正的那种)面临新与旧,破与立,是与非叩关时的挣扎,也因为他自记者之眼,见证高手对决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听起来好像很高上大,但问他写了什么?王骏只淡然的说:「就是乱世里的一些人。」
王骏曾任记者,采访的都是政商名流,从俞国华到江丙坤,摊开来可以连成一部国政小史──台面上的版本。那台面下的呢?2010年起,他断断续续写完60万字的武侠小说《江湖无招》,将于18号出版。
江湖险恶,何以无招?因为他写的是乱世中庶民(真正的那种)面临新与旧,破与立,是与非叩关时的挣扎,也因为他自记者之眼,见证高手对决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听起来好像很高上大,但问他写了什么?王骏只淡然的说:「就是乱世里的一些人。」
有些作品,记下写作者某段时期的想法,或某阶段的成长。然而,有些写作者一出手,倾注在文字当中的,就是自己的一辈子──一辈子的见闻、一辈子的养成,与一辈子的积累。
王骏第一部武侠小说的《江湖无招》(原名《乱世侠影》),就几近是这样的作品。
半生报人转业写小说
摊开王骏的资历:报社财经记者、专任主笔,写社论、短评,正业之余还写摇滚乐专栏与台湾美军电台小史。不仅替多位政经名人如俞国华、王昭明、江丙坤、林振国、白培英、钱纯、赖英照、郭婉容等人着传,更得过新闻局「金鼎奖」。一辈子都在文字中打滚的他,信手拈来,尽是政商财经专术,国计民生大事。
是以,当他退休之后,某天向身边友人提及,他写了一部武侠小说(的起头)时,所有人的反应都是:「啊?你会写武侠小说?」
「其实这就是自我证明而已。」写作者之于自己作品的起始,时常存在「被雷击中的瞬间」,一种宛如被老天拣选的使命感。王骏回想自己对着计算机屏幕敲下《江湖无招》第一个字的缘由,或许没有这么伟大的成分,然多少也是带着一丝文字人骨子里的骄傲。
「大概是2010年,我刚从报社退休不久。某天在报纸副刊上,翻到〈武侠小说大赏〉的连载。一看下去,怎么这些个作品,不只文字、语句、标点符号错误连连,更累文赘字成篇;细读下去,三两段就读出写作者生活历练的缺乏。武侠小说不该是这样写的。」
小说中提到多种十九世纪末西洋火器,王骏自小就对武器有兴趣,照片中是在钦佩星号上玩五零机枪。
就「武侠小说不该是这样写的」这么一个念头,王骏如捏塑土偶一般,捏出了生在清末乱世的储幼宁,借着他的双眼,从八岁幼龄写到而立的青壮,透过储幼宁闯荡江湖的遭逢,写出中国在面临西方文明强硬叩关之时,庶民生活所面临的新旧混杂与转变──那是储幼宁的经历,也是中国皇朝末世的经历。
要说《江湖无招》是武侠小说,也不尽然。毕竟储幼宁虽因肝郁之症成了武林奇才,但王骏并未安排他就此一路征战、称霸武林,反倒着墨更多时代交替独有的奇闻异事:旧社会的生剐活驴、擂台比武、黑白狡诈;与新文明的巨舰洋炮、电报机枪,以及西方势力的入侵等。既有传奇,又有典故,读来像是掺了武侠因子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更像《儒林外史》现代版。
写出混迹江湖的真实样貌
「我自己最喜欢、觉得最棒的武侠小说,就是金庸。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确是最好的,但他的作品却不算是很好的武侠小说典范,他的小说角色都太出世、太超尘了。」王骏认为,无论是《射鵰英雄传》、《神鵰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或《鹿鼎记》,那些脍炙人口的人物与情节,都与现世相去甚远。
「金庸笔下的每个江湖人物都很不得了,不仅可以为所欲为,还身强体健、不愁肚腹,甚至连皇帝都怕他们,这是不对的。」王骏另提了王度庐,「你看王的《卧虎藏龙》、《铁骑银瓶》、《紫凤镖》,看他描述的江湖,那才是真实的情况。所谓的江湖人物都是很卑微、很低贱的,混江湖的人多半很惨,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无敌的。」
于是,他让自己的角色徘徊在庶民阶层,连用的兵器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众人争抢的稀世珍品。「就是用刀啊,刀刀刀刀刀,没有其他的。」为什么?王骏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剑太贵了。「一把好剑不只要有名匠锻造,还得刻花、开锋、磨利,再配上精心设制的剑鞘。一般的江湖人物哪用得起啊。」相较之下,刀是便宜又有用的武器,杀伤力又强大,砍坏了就换一把,比起剑来的确现世许多。
早年金融财经记者经历,描写到清末盐商如何综横黑白两道入木三分。照片是与财政部长钱纯合影。
「我写的东西有些弱点。其中之一是,我让储幼宁碰到很多事,但在这些事当中,他多半是配角,只在关键时刻才跳出来帮忙解决问题,一件结束之后再下一件。」因此,读者看的不是储幼宁如何打怪破关升等,而是他所带出的清末太平天国的乱世残局。
「所有故事的上层都是真的,下层都是假的──英法联军、西洋舰队,战争种种都是真的,炮艇是假的;太平天国是真的,里面提到的将领士兵是假的;抢粮是真的,屠村是假的。」诸如此类的虚虚实实,交替出奠基于历史的江湖时代感,而非架空的武侠世界。
倾注所学,从短幅到巨制
《江湖无招》的初始只有开头的六千六百字,写完之后一搁就七年。「那时给几个朋友看过,大家都说不错,我自己也觉得不错。」这些年来,他逢人就提「我写了部武侠小说,你要不要看一下?」人家看完之后给了正面响应,他也就此感到满足。「但就这样不错不错,就一直放着啦。反正也没特别想怎么样嘛。」他哈哈一笑,好生嘲弄了自己一番。
及至编辑找上门来,他才再度积极起来。他想起七年前那个「自我证明」的意念,想起那个「认为人家写的东西不好,那就自己写看看」的壮志,总要认真给自己一个交代,不能就此停在那六千六百字。
小说主人翁于清末乱世行侠北京上海各地,作者本人也游历大江南北。
但当时编辑问他故事梗概,问他大纲设定,他一概不知。「编辑问我故事会怎么走,我想写的是什么?我说:『就是乱世里的一些人。』」当了一辈子的记者,写了四十多年的报导,面对真正属于自己的第一部创作,他重回新手的生涩。「每天就是想多少、写多少。有时想了一个初步的哏,写着写着来了更多的哏。」像是储幼宁遇到了一桩桩的事件,王骏放弃对作品的控制,反让故事带着他走。
于是,他由六千多字的短幅再开,最后落到六十三万字的巨篇。王骏在其中倾倒自己从中学开始的大量阅读:高阳、唐鲁孙、老舍、巴金,当然也有金庸;加上他行走大江南北的阅历、从事记者工作大半生的文字锻炼,佐之以数十年老相声迷的积累──凡此种种,让他的叙事洗练且带幽默,用典说故浅白生动,犹如化身天桥底下说书人,日复一日,掀起一页新的篇章。
「我还是想证明一件事:证明我能写武侠小说。至于作品红不红、值不值,无所谓。我就尽我的能力把它写出来。写出来之后,朋友看了,觉得不错。那或许,我这辈子只写这一部就好了。」